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No. 1532_ 天親菩提流支譯 ) in Vol. 26

[First] [Prev]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53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
解釋。如彼應知。於大衆中説此法門者。示現
法勝大衆攝在説法住處。依彼山等勝處説
故。六萬四千比丘僧者。示現莊嚴如來大衆
故。此經法門快妙甚深。出過一切聲聞境界。
示現如來能説勝義故。七萬二千諸菩薩者。
何故菩薩多於聲聞。以此經典爲諸菩薩摩
訶薩説甚深法故。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何
故重説。依世間法故。世間説言勝中勝者。如
言於端正中最端正者乃可將來。於有徳中
有勝徳者乃可將來。彼諸菩薩各別有智非
共有故。復更有義。皆是智者之所識。知者入
地菩薩之所知故。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摩訶
薩先行菩薩行者知彼菩薩故。以是故言。皆
是智者之所識知。彼諸菩薩智者。所知有七
種徳。皆依樂説辯才應知。何等爲七。一者種
種樂説辯才。二者無滯樂説辯才。三者堅固
樂説辯才。四者了了樂説辯才。五者不怯弱
樂説辯才。六者相應樂説辯才。七者任放
樂説辯才。此諸辯才如經得具足陀羅尼。乃
至得無生法忍。如是七句次第而説。此義應
知。應云何知。陀羅尼者以多聞慧樂説種種
諸法門故。故名種種樂説辯才。速疾不住故
名無滯樂説辯才。以得攝受諸三昧故。無有
忘失。故名堅固樂説辯才。以諸菩薩摩訶薩
等依勝通力之所住持。不畏一切諸魔等故。
故名了了樂説辯才。菩薩攝得四無所畏威
徳快妙。於自他衆無所怖畏。故名不怯弱樂
説辯才。依於假名他力成就三法體相而不
顛倒。故名相應樂説辯才。得八地中無生法
忍任意説法離説法障。故名任放樂説辯才
聖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
子。以初發心來常斷婬欲法故。初發心者已
入菩薩定心正位。應如是知
一切菩薩皆是大賢士。何故唯説聖者跋陀
婆羅等名爲大賢士。以爲示現心行勝故。彼
跋陀婆羅等菩薩有如是心。我所教化衆生。
悉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如是
復化衆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自利利他行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衆
生令得菩提。是故説彼跋陀婆羅等名爲大
賢士
有百千萬大衆圍遶者。示現如來大眷屬故。
一切皆是得心定者。此以如來能領大衆於
大衆中最爲勝故。以百千萬衆示現大事。是
故圍也。所言遶者。示現大衆皆悉善伏諸煩
惱。故言説法者。示現如來常説諸法而不
斷絶離諸過故
右膝著地者。示現欲問威儀相故。復爲示現
諸大衆等一心之相故。雙膝著地者。不成禮
拜相亦不成問相。以諸世間右膝著地敬重
相故。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者。以諸魔等與説
法者而作留難。爲令諸魔生驚怖故。又爲説
法時大衆不起散亂心故。又爲可化衆生
若放逸者令覺知故。又爲令衆生念法相故。
又復有義。動此三千大千世界諸衆生等。令
其觀察此諸大衆説法處故。又爲教化淳熟
衆生令得解脱故。又爲令隨順問正義故。佛
言網明恣汝所問。我當解説悦可爾心者。如
來聽問示現自身我是一切智人。爲令聽者
聞如來説法生尊重心故。能見佛身者。隨觀
如來何等身分不能捨離。更觀餘分。以如來
身相微妙故。超百千萬日月光明者。示現勝
相快妙相相應故。示現如來出世間相。以如
來身有如是相故。智心爲與衆生安隱與衆
生樂示現正直心相應知。修行智果相應應
知。應云何知。應知如來依彼色相放諸光明。
能作衆生二種利益。謂與衆生安隱及樂與
智相應照諸佛土。我自惟念若有衆生能見
佛身及思惟者。此中見者。初覩色相也。言思
惟者。次後觀察也。説諸光明依三種法差別
應知。三者所謂因名成辦。所言因者。即彼
與樂與安隱智相應修行。此義應知。名者如
經名寂莊嚴乃至名曰示現一切種色。如是
等也。依自各各作業差別此義應知。言成辦
者。所成辦事略有四種。依彼義故略説則有
四種光明。所謂受用増長功徳止惡令信。言
受用者。諸佛如來可化衆生共受法樂故。彼
受用樂。謂見如來供養如來禮拜如來問如
來應知。見如來供養如來者。依第一光明。得
見如來思惟如來也。見如來供養如來者。第
一光明説禮拜如來者。示現身業供養。見如來
者非供養應知。問如來者。第二光明説於所
問中以有世間及出世間果報差別次第。復
有六種光明。世間果報勝妙差別。依二種地。
一非定地。二依定地。非定地中以願攝取二
種果報。一者轉輪聖王勝妙果報。二者天帝
釋王勝妙果報。依定地者。謂梵天王勝妙果
報。何故不取夜摩天等諸果報者。以世間諸
經皆不説故。佛放光明亦應照彼。而諸經中
無是故不明。言出世間果報差別者。謂依三
乘三種差別。此義應知。増長功徳者。所謂増
長三種功徳。一者惡道衆生令出彼處。於未
來世生善道中。二者受苦衆生即現身中。與
彼安樂令得歡喜。三者能令放逸衆生生於
善法
言止惡者。謂令衆生離諸趣故。離諸地故。離
諸難故。離諸障故。名爲止惡。諸趣二種。一
者惡道二者善道。惡道三種。令諸衆生離諸
難者。謂令衆生離三惡道種種苦難。令諸衆
生離諸障者。謂令衆生離善道中諸根不具
盲聾惡業心見迷惑種種諸障。離諸地中種
種諸障。諸地有三。一菩薩地。二聲聞地。三凡
夫地菩薩地中。謂令衆生遠離六種諸波羅
蜜所對治障。聲聞地中。謂令衆生離三種障
不恭敬障及無智障。増上煩惱不能禁止而
起煩惱。故名爲障。又不恭敬者。謂不信障。又
無智者。無多聞慧障。又増上煩惱不能禁止
而起煩惱。故名障者。無慚愧障。凡夫地中。謂
令衆生離四種障依本修集貪瞋癡等煩惱現
行障。謂邪念等現行故。一切煩惱現行障。謂
雜煩惱現行故。此是止惡。依二十一光明
次第説。應知
言令信者。見如來身種種。光明微妙殊勝。是
故生信希望欲見故。種種異色者。見種種色
也。見者。希望欲見也。又種種異色者。青黄
赤白等各各差別也。無量種色者。青等各各
有無量種也。過百千萬色者。餘青等色中過
勝光明也。過者。謂青黄等中復過無量無邊
也。若餘殘劫者。過於一劫乃至無量無邊劫
説也。光明功徳無量無邊不可窮盡者。光明
功徳無量無邊算數譬喩所不能及。乃至無
餘涅槃界不盡應知。一切光明乃至阿僧祇。
阿僧祇光不出受用等四種光明相應。如是
知如來示現無量無邊身光莊嚴不可思議方
便善巧相應説法者。示現説者。所説令可化
衆生生尊重心故。示現希有令生勝因敬重
心故。世尊我未聞此諸光明名者。示現如來
無量無邊光明功徳。所不説者。不讃歎者
若如是者。今何故説。示現無上功徳因故。是
以次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説法義。世尊。若有
衆生得聞如此諸光明名。能生淨信恭敬心
者。彼諸衆生畢竟定得如來如是光明之身
也。先放光明。網明菩薩已知一切如來所作
利益衆生業受種種法樂。欲共無量餘諸菩
薩同受法樂。故請如來令放光明。如經世尊
唯願今日放請菩薩光覺諸菩薩故。此光不出
前四種中受法樂光。令餘世界菩薩覺知者。
此光入前分散光明。亦入増長功徳光明。應
如是知。以何等光明照於無量無邊世界。此
中示現過於可數。故名無量。去到他方猶如
虚空。邊不可得故名無邊。言現住者。更餘世
界彼處不去。故名現住。不入涅槃故名現命。
以無諸病故名現在。復説諸法清淨相應。是
故名爲無病應知。奉見彼佛者。以現見釋迦
牟尼佛故。供養彼佛者。一切所應供養之具
盡以給施故。問彼佛者。如法諮請故。答彼佛
者。如法對故。深細意問者。斷諸疑網故。又
復有義。現見面故。供養佛故。依本行威儀
故。聽問以不故。如是次第依法依義問法問
義故。自此以下依問答義。應如是知。十種
清淨堅固心。略依二種心説。一依不染心説。
二依恭敬心説。依不染心者。依染淨世界七
種差別染離染法應知。七種差別者。所謂法
差別。以淨法不淨法差別故。受差別以受苦
樂差別故。業差別以下中上姓家生差別故。
以惡行善行雜行差別故。心差別以諸衆生
於佛法中信法不信法差別故。行差別以正
行邪行差別故。心修行差別以三乘願行差
別故。道差別以善道惡道差別故。如是等惡
心等染。此對治無染相故。説八種清淨堅固
心。此義應知。應云何知。法差別染者。此有
二種。一者依義。謂善説相不善説相。如是分
別。二者依法。謂聞善相聞不善相。如是分別。
對治者。初句以不瞋恨心對治瞋恨心。謂於
善語於不善語不起心故。於惡語中不生心
念言我能忍。此義應知。第二句言等以慈心
者。以諸文字性如是故。以説非顛倒法令諸
衆生住安隱處故。受差別染對治者。所有諸
受皆悉是苦。如是一切事中。等生悲心憐愍
衆生故。業差別染對治者。謂正修行如是一
切處。心皆平等與樂修行智故。心差別染對
治者。於供養輕毀離高下心故。行差別染對
治者。不見諸過故。不生利益心故。心修行差
別染對治者。等一味故。以彼此三乘不相是
非故。道差別染對治者。不生驚怖隨順自業。
如是善知。以觀察法體故。是名八種清淨堅
固心。依於七種不染心説。應如是知
依恭敬心者。此有二種。一者於一切菩薩生
世尊想故。此明何義。謂於此界生五濁中諸
菩薩所生如來想故。如是佛國土中。見諸菩
薩行於苦行求大菩提不生疲倦畢竟如實修
行。於是菩薩生如來想。以是故言生世尊想。
復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應云何知。如佛出世
難甚爲希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不捨
離發菩提心。亦名希有。是故於彼生世尊想。
二者於佛生希有想故。此有何義。如無染世
界生彼衆生無量百千萬劫壽命。諸佛如來
常作無量衆生利益。如是多煩惱過世界中
生。於少時間能作無量衆生利益。此中見佛
生希有想。此義應知。清淨堅固心能増長成
就。此義應知
入寂靜行依清淨堅固心。與菩薩念菩薩受
取。於彼世界百千萬劫。不離正念常修梵行。
娑婆世界從旦至中堅持禁戒。不染心行示
現勝故。此明何義。如治重病爲令速差。但與
妙藥令服則愈。如是衆生多煩惱過。爲速滅
故。令得勝法對治則滅。此義應知。示現生
在惡國衆生。多有諸苦多有煩惱。汚染世界
故。爲令諸餘菩薩見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拜
供養。問答如來故。聖者勝思惟梵天以爲上
首爲問。問答依勝思惟梵天生於大衆恭敬
心故。示現勝思惟梵天畢竟得何。等樂説辯
才。得何等樂説辯才果。依此二種説正問中
爲最第一。此義應知。初説。得何等樂説辯
才。以一切處問訊相應故。以巧能。令衆生
解故。以言語最勝故。以尊重言語故。以説
正因故。以依實義説故。以依安隱説故。是名
美妙。以有人情故。以於大天人邊得清淨心
供養故。以一切諸魔怨敵不能降伏故。以説
深密意義故。以此八句説勝思惟梵天美妙
言語樂説辯才。此義應知。應云何知。所謂。
一者相應。二者令解。三者尊重。四者安隱。
五者人情。六者大清淨至到。七者不可降伏。
八者甚深
次説樂説辯才因。示現如是多種功徳言語
説法時。若諸衆生有不如實修正行者。而不
捨彼諸衆生故。以與勝樂善相應故。以求衆
生離於諸苦得勝樂故。以與樂等勝功徳時
歡喜慶彼故。以求不染等與勝樂安隱心故。
以此五句説勝思惟梵天彼美妙言語樂説辯
才因。此義應知。應云何知。示現三種心。一者
不捨心。二者與樂心。三者安隱心。如是一
三一次第説應知
次説得何等樂説辯才果。所謂爲彼一切衆
生於一切義中能斷疑故
偈義如經
爾時世尊讃勝思惟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
復善哉梵天者。以其發問儀式詣佛於此三
時中事相應故。應知善哉。梵天汝今至心諦
聽我爲汝説者。如是次第不顛倒心正念心

其心堅固而不疲倦者。是正直心。此中大菩
提信心爲本。是作願相。依彼願故則能具足
得如來地一切功徳。依菩提心堅固方便有
第一問。於大乘中略有四種疲倦之事。依彼
四種疲倦事故。菩薩雖發菩提之心作菩提
願而失彼心。何等爲四。一者以諸衆生不如
實修行故。二者多作衆事故。三者多時在有
中行故。四者等解脱中心常欲得速解脱故
爲彼有力故。此四種障對治法者。謂於衆生
起大悲心等。如是四種法次第而説。此義應
知。應云何知。謂諸菩薩依大悲心如是如是
見諸衆生不能如實修正行時。如是如是轉
轉増上生憐愍心。爲彼衆生令得解脱。如是
如是轉轉増上増長作願。又諸菩薩常勤精
進。而不疲倦所作事多而悉能作。又諸菩
薩無始世來過去諸苦。信解如夢。不計後時
未來世苦。又諸菩薩爲一切智。雖同二乘解
脱煩惱。雖取無量不共功徳。爲彼有力斷彼
欲得速解脱心。言無等者。不共功徳無有等
故。所言等者。二乘少分斷煩惱等。是故名
等。以是義故名無等等。如是四種不疲倦心
對治四種疲倦心障。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其
心堅固而不疲倦。如是其心堅固而不疲倦。
依於自身佛法*淳熟如實修行。正説法已。次
依爲他如實修行。略説四法。所言決定而不
中悔者。於二種義。一者無義。二者有義。言無
義者。以無我故。彼無我者離於法故。言無法
者。無彼相故。是菩薩畢竟説言諸法無我。諸
菩薩等如是畢竟説一切法悉無有我。言有
義者。有三種義。一有過義。二功徳義。三者
二義。以差別故有過義者。謂一切生處以攝
一切諸煩惱故。不願彼處故不樂説。是故菩
薩畢竟説。彼一切生處無有樂者。諸菩薩等
如是畢竟説。諸生處無有樂者。功徳義者。
謂讃大乘無上之法。以諸功徳一切相應故。
是故菩薩畢竟決定常讃大乘。諸菩薩等如
是畢竟常讃大乘。言二義者。彼過功徳二法
不空故。是故菩薩畢竟説彼二法不空。諸菩
薩等如是畢竟説彼罪福二法不空。此明何
義。雖無量時得因縁相應。能與果報故
如是依自利他利如實修行畢竟説法已。次
説増長諸善根。依世間果報因善根増長説。
依出世間果報因善根増長説。世間果報因
有二種。一者自妙身成就因。二者資生成就
因。自妙身成就因有二種。一者不定地中自
妙身成就因。謂戒善根増長。二者定地中自
妙身成就因。謂智善根増長彼上地下地智
功徳過。以依智根本離欲得彼故。資生成就
因者。捨一切物。謂布施因善根増長。出世
間果報因者。謂解脱因。是出家相。離貪著
因。以因彼故得解脱因。一切功徳善根増長。
又増長者。此諸善根依世辯説。有五種増上
義故名増長。何等爲五。一者降伏諸善根増
上故名増長。以此善根勝出聲聞辟支佛等
諸善根故。二者不違増上故名増長。以不退
故。以堅固故。三者不畏増上故名増長。以依
此善根過地獄等惡道怖畏故。四者不偏増
上故名増長。以能等破所治法故。五者無差
別増上故名増長。以作自利他利無異相故。
如是増長諸善根已。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
行衆生。不生恨心。於讀誦等善行分中如法
而説。無所恐畏威儀不轉。是故次第説彼法
相。謂於不信佛法不如實修行衆生。無所恐
畏威儀不轉。彼有三種。謂軟中上。軟者爲
命常畏自身不得資生。中者有二。一者常畏
毀辱。二者常畏惡名現前説惡屏處説惡。上
者常畏苦惱於身中受
如是無所恐畏威儀不轉隨順白法。是故次
説増長諸白法。依四種白法説。一者欲白法。
二者行白法。三者滿足功徳白法。四者證白
法。欲白法者。謂諸菩薩以大菩提教化衆生
生彼欲心。令諸衆生於未來世諸白法中得
自體相欲。行白法者。謂諸菩薩捨己資生珍
寶等物以用布施。不求未來自身果報。滿足
功徳白法者。謂諸菩薩依彼捨珍寶因。得好
妙法成就。心不貪著。而復修行白法攝取妙
法。以多聞相應故。一切白法薫習滿足。是
故菩薩諸功徳滿足。證白法者。謂諸菩薩摩
訶薩。依彼證智爲於自身大菩提故説智方
便。得彼白法證智勝法
如是増長諸白法已。隨順善知從一地至一
地。是故次下説彼法相。謂依四種法説。一
者滿足功徳。二者清淨諸障。三者成就心。四
者具足修行。集諸善根者。爲得從地至地功
徳滿足故。離諸過者。爲清淨彼一切諸
故。迴向方便者。離有資生及離小乘速解脱
心故。所有善根一切迴向取大菩提故勤精
進者。至心修行一切時中常不斷絶。以依根
本取勝處故
如是説方便已。次説方便法相。善知方便教
化衆生者。依四種法説。一者能教化衆生。二
者集無量智功徳。三者集無量智慧。四者方
便。能教化衆生者。謂依布施愛語等。隨順
諸衆生。攝取諸衆生。是故菩薩能教化衆生。
集無量智功徳者。雖離定不定地。而依布施
等行。於三世中一切衆生一切種功徳悉皆
隨喜。是故菩薩得無量智功徳。集無量智慧
者。雖無智障對治而常修行發露懺悔。是故
菩薩集無量智慧。方便者。依一切菩薩修行
對治。勸請諸佛。依爲諸衆生與智慧光明集
諸智慧。以善方便爲根本故。是名方便
如是已説修行方便。次説爲彼説法之相。隨
順諸衆生者。爲之説法故。謂依四種諸衆生
説。一者依中間衆生。二者依入法衆生。三者
依謗法衆生。四者依所尊重衆生。隨順彼衆
生威儀方便故。依中間衆生者。謂依未信佛
法衆生。菩薩修行隨彼衆生所信佛法而爲説
之。與彼衆生安隱事門。不但與彼供養恭敬
虚妄誑之。菩薩行如是。依入法衆生者。謂菩
薩心爲令衆生得入法義故供給之。令彼衆
生貪著利養親近菩薩得入法義。於如是法
有未度者令得度故。爲求衣食資生之具不
生疲倦。不爲自身貪著己樂。菩薩行如是。依
謗法衆生者。菩薩自行無諸過失。依柔和忍
辱不計彼罪。教令懺悔。菩薩行如是依所尊
重衆生者。菩薩於彼屈伏順從隨語而受。菩
薩行如是。如是已説隨順衆生如實修行。而
不疲倦爲之説法已。次説不失菩提之心。以
爲不失菩提之心隨順説法故。見佛妙果以
爲最勝。依四種法説。一者依不奪他物。二者
依定因。三者依縁力。四者依因力。常憶念佛
者。心常憶念佛菩提心果故。以見佛果成就
無量不共功徳。此依不奪他物。是故不失菩
提之心。所作善根不離菩提心者。一切善根
皆菩提心以爲根本。依菩提心無量世中長
遠因故。依彼定因世間種種受果報處所不
能牽。此依定因吹之而去。是故不失菩提之
心。親近善知識者。以正修行依外縁力善知
識等。此依縁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讃歎大
乘者。爲諸衆生發菩提心讃歎大乘。生生世
世爲於自身増長一切善根種子爲因力。大
因力堅固。此依因力。是故不失菩提之心
如是不失菩提心故。畢竟一心行菩薩行。是
故次第説彼法相。能一其心而不散亂者。以
對四種散亂心障故。説四種不散亂心。何等
四種散亂心障。一者乘障。二者教化衆生障。
三者聚集佛法滿足功徳障。四者畢竟聚集
一切佛法障。何等四種不散亂心。云何對治。
一者遠離聲聞心者。對治乘障不墮聲聞小
乘心故。是故菩薩於大乘中心不散亂。二者
捨辟支佛心念者。對治教化衆生障。不著自
身三昧樂行故。是故菩薩教化衆生心不散
亂。三者求法無有厭足者。對治聚集佛法滿
足功徳障。以求佛法無厭足故。爲集一切諸
佛法故。増長種種諸善根故。滿足佛法諸功
徳故。是故菩薩聚集佛法滿足功徳心不散
亂。四者如所聞法廣爲人説者。對治畢竟聚
集一切佛法障。如所聞法如是如是正念觀
察。以正覺知畢竟聚集一切佛法故。是故菩
薩畢竟聚集一切佛法心不散亂。是名四種
不散亂心。對治四種散亂心障。此義應知。如
是畢竟得一心已善求於法。是故次説善求
於法以對世間四種果報成就。相似説出世
間四種果報成就。應知示現菩薩求出世間
果報成就故。求於法何等名爲世間四種果
報成就。一者快妙端正成就。二者無病成就。
三者富貴成就。四者不畏他人成就。云何相
對治如世間人以爲成就自身端正作希有因
故求珍寶。如是菩薩爲諸相好快妙成就於
善法因生於寶想生希有想故求諸法。如世
間人爲無病故。求妙藥草。菩薩如是爲斷一
切諸煩惱病。於佛法中生妙藥想故求諸法。
如世間人爲富貴故求於財利。菩薩如是爲
求諸通成就不退爲求義相令得不失。於佛
法中生財利想故求諸法。如世間人爲離賊
等成就不畏故求財寶。菩薩如是爲離一切
諸障煩惱令彼不能降伏菩薩。菩薩不畏一
切諸處。菩薩不畏一切處者。所謂世間一
切諸苦。以爲欲過一切世間。離諸世間一切
苦相得寂靜相。爲得涅槃成就不畏。於佛法
中生無苦想故求諸法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