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地經論 (No. 1530_ 親光(等)玄奘譯 ) in Vol. 26

[First] [Prev]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第七微細煩惱。後離六識麁煩惱耶。是故
四地得無我智滅意識中。倶生我見未離。第
七微細煩惱。及六識中餘修斷惑。此説伏離
非是永滅。至第十地金剛心時。方頓斷滅。修
斷種故。摧諸魔怨者。謂第五地觀四聖諦皆
平等性。摧伏執取生死涅槃差別魔怨。遠離
一切聲聞獨覺繋念分別者。謂第六地觀十
二支染淨縁起。皆平等性。遠離二乘厭患雜
染欣樂清淨繋念分別。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者。謂第七地證無相理。於空智中起有勝行。
受大法樂。超五怖畏者。謂第八地一切煩惱
不復現行。離五怖因名超五怖。五怖畏果初
地已離。一向趣入不退轉位者。謂第九地決
定趣入第十菩薩衆行圓滿不退轉位。息諸
衆生等者。謂第十地得大法身。起大悲雲雨
大法雨。息除一切衆生苦惱所逼迫事。復次
如是十句經文。十到彼岸十大願等。亦應配
釋。以初地上一一地中。普攝一切諸地行故。
妙生菩薩而爲上首者。謂能發起圓滿功徳
諸三摩地。名爲妙生。菩薩得此三摩地故。立
妙生號。以菩薩名多依法故。如慈氏等。於
此衆中妙生菩薩最第一故。名爲上首。是故
次下唯告妙生發起所説此經略故。唯列一
名。所餘衆會但擧其數。結集法者意在略

佛地經論卷第二





佛地經論卷第三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
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
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論曰。如是已説教起因縁分。次當顯示聖教
所説分。唯告妙生一菩薩者。由是最勝教所
被故。何故不告聲聞衆耶。以諸菩薩專意悕
求一切智故。聞如是法生勝解故。生勝解已
能趣入故。既趣入已能正行故。正修行已速
成辦故。聲聞不能求一切智。雖有能求聞如
是法不生勝解。雖生勝解不能正行。雖能正
行不速成辦。故不告彼。若爾何故。説此經時
預在衆會。爲顯時衆最高大故。化作此類。爲
令迴向菩提聲聞發趣大故。引令入衆。或諸
菩薩現作此名故不相違
略由四相安立佛地。一由數故。二由攝故。三
由名故。四由決擇差別義故。今於此中且説
數攝及名差別
一由數者。謂有五種法。後説自相。其數自
顯。何故説數。爲決定故。唯有五法不増不
減。法者即是持自相義。非與可愛果異熟義。
二由攝者。謂攝大覺地。大覺是佛。具三種
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後當廣
説。地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安立自相
所縁差別。以一切法爲境界故。安立所縁言
攝一切。安立自相唯攝自體合爲一故。大覺
地中無邊功徳。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
無爲。無爲功徳淨法界攝。淨法界者。即是眞
如無爲功徳。皆是眞如體相差別。有爲功徳。
四智所攝。無漏位中智用強故。以智名顯。一
切種心心所有法。及彼品類。若就實義。一一
智品具攝一切功徳法門。若就麁相。妙觀察
智攝四念住。觀察一切身等法故。平等性智
攝四正斷及四無量。以四正斷雖用精進爲
其自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
下相。四無量者。平等行故。此智所攝。四如
意足。以三摩地爲自性故。觀察智攝。任持一
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下經説故。如是其
餘靜慮解脱等持等至。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無諍願智通無礙解。如來十八不共佛法力
無畏等。多分攝在妙觀察智。神境智通多分
攝在成所作智。漏盡智通漏盡智力。若説漏
盡相續中有四智所攝。若説彼縁漏盡涅槃。
多分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第七遍行行
智力者。四智所攝。慧等諸根慧等諸力。多分
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覺支道支多分攝
在平等性智。苦等十智眞無漏者。多分攝在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無忘失法。多分攝在大
圓鏡智。永斷一切習氣相續。多分攝在清淨
法界大圓鏡智。波羅蜜多。若是無漏若似有
漏。多分攝在後二智中。諸相隨好。多分攝在
成所作智。其餘佛法。如其所應隨相應攝。如
是四智具攝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倶
有法。若所變現品類差別。清淨法界攝眞如
上諸相功徳。是故五法具攝一切佛地功徳」
三由名者。謂清淨法界。廣説乃至成所作智。
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
一切有爲無爲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
依因。一切如來眞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
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徳。
無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
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
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
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眞如。爲其自性。
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爲清淨法界。大
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
取分別。所縁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
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
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
無漏功徳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
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
功徳。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爲大圓鏡
智。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
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
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
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爲平等性智。妙觀
察智者。謂於一切境界差別。常觀無礙攝藏
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諸妙定等。於大衆
會能現一切自在作用。斷一切疑雨大法雨。
如是名爲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者。謂能遍於
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
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
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別故。因
者即是清淨法界。是能生長聖法因故。果
謂聖智縁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聖智果差別
有四。隨起建立。謂縁法界*任持一切。隨聞
法故。於諸有情證得自他平等性故。開示正
法勝方便故。利他因故
復次建立如是五法。佛自體故。因故果故。佛
自體者。清淨眞如爲體相故。及縁此境無分
別智爲體相故。因謂無量常無間斷。於諸有
情平等性智。果謂饒益一切有情。二殊勝智
觀察可化不可化故。隨其所宜成所作故。復
次建立如是五法。謂於佛地果位差別。即智
斷果爲佛地體。斷果即是清淨法界。於中一
切障永斷故。智有四種。大圓鏡等。於佛果
地諸心心法分位所現。諸功徳中智最殊勝。
以智爲名。總攝一切有爲徳故
復次如是所説法門建立五法。總攝佛地一
切佛法。總攝無爲諸功徳故。聞熏成熟任持
一切佛地所攝諸功徳故。於諸有情常現起
佛利益安樂平等事故。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無邊無量福智莊嚴所隨逐故。能成一切利
樂有情變化事故
復次如是所説四智。轉何法得。攝大乘説。轉
識蘊得。何故轉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四無
漏心智相應故。假説名智故。論説言問正智。
當言實有。當言假有。答當言倶有。此中智是
實有。若智眷屬諸心心法亦名爲智。説之爲
假。故有二種。此中無漏心心法等智爲主
故。皆説名智。轉識蘊依得四無漏智相應心。
謂大圓鏡心。廣説乃至成所作心。轉第八識
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徳種子。能
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識得平
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
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得妙觀察智相應心。
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識得成所作智
相應心。能現成辦外所作故。復有義者。轉第
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識得妙觀察。此不應
爾。非次第故。説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
如是轉去生死位中。四相應品心及心法。轉
得佛果四相應品心及心法。皆説名智
復次如是所説四智相應心品。爲何所縁。大
圓鏡智相應心品。若一相説。唯縁眞如無分
別智。非後得智。所縁行相不可知故。若具
相説。縁一切法。莊嚴論説。大圓鏡智普於
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經中説。如依圓
鏡衆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
衆像影現。言諸處者。謂内六處。言諸境者。謂
外六境。言諸識者。謂六種識。如是智上有
十八界衆像影現。故知此智縁一切法。由此
鏡智於一切時縁一切法。故説如來具一切
智。若不爾者。餘智不定知一切法。如來不應
名一切智。如是鏡智。内縁自體功徳種子。外
縁一切。若眞若俗所知境界。現身土等一切
影像。縁眞義邊名無分別智。縁俗義邊名後
得智。雖縁一切行相微細不可了知。如阿頼
耶。雖縁三境。以微細故。亦言縁境。不可了
知故。不應以不可了知證此鏡智。唯縁眞如
無分別智。非後得智。諸心心法。體雖是一義
用有多。隨用差別。分爲二智。亦無有過。要
達眞理方了事俗。故雖一心義説先後。或似
後得名後得智。餘亦如是。平等性智相應心
品。有義。唯縁大圓鏡智。如染汚意。縁阿頼
耶爲境界故。有義。唯縁眞如實際。縁平等性
爲境界故。如實義者。此智亦縁一切爲境。普
縁一切平等性故。莊嚴論説。平等性智縁一
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隨諸有情勝解。示現
佛影像故。此經中説。證得十相平等性故。此
平等性通眞及俗。故縁一切亦無過失。若不
縁俗即不能隨一切有情勝解示現諸佛影
像。亦不應以染汚末那類平等智。唯縁鏡智。
凡聖異故。違聖教故。餘不類故。妙觀察智相
應心品。普觀一切自相共相。皆無障礙故。縁
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唯
縁五種現境。莊嚴論説。如來五根一一皆於
五境轉故。如實義者。成所作智亦縁一切於
一切境皆無障故。莊嚴論説。成所作智於一
切界起種種化。無有數量不可思議。作諸有
情一切義利。此經中説。成所作智起作三
業諸變化事。決擇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
宣説對治作四記論。受領去來現在等義。若
不普縁一切境界。無此功能。又説。佛心無障
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縁一
法。或縁一切。且説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
故不成證。集量論説。諸心心法皆證自體。名
爲現量。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憶念。是
故四智相應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體。云何
不與世法相違。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觸指端
故。不見燈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燈等自照。
現見無闇分明顯現。若不自照應有闇障。應
不現見。由此故知燈等自照。燈等非闇何須
照耶。如瓶衣等。體雖非闇無燈等照邊有闇
障。不得現見。燈等照時除彼邊闇。令得現
見。説名爲照。燈等亦爾。自體生時邊闇障
除。令現得見故名自照。諸心心法雖有勝劣
皆能外縁。内證自體。猶如光明既能照他亦
能自照。非如刀等諸法。法爾不可一類此就
麁相諸心心法。各有相見二分而説。集量
論中辯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
分。三自證分。如是三分不一不異。第一所
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細分別。要有四
分。其義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證自證
分。初二是外。後二是内。初唯所知。餘通二
種。謂第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現或比。
第三自證能證第二。及證第四。第四自證能
證第三。第三第四皆現量攝。由此道理。雖
是一體。多分合成。不即不離。内外並知無
無窮過。是故經言
    衆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纒 見種種差別
此頌意言。衆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
有所取能取纒繞。見有種種或量非量。或現
或比多分差別。四智心品雖有多分。然皆無
漏現量所攝。此義廣如餘處分別。義用分多
非體有異。如一法上苦無常等。種種義別而
體是一
復次如是所説四智相應心品。爲有相分見
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
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亦定
有若無如是三分差別。應無所縁。應不名智。
相分不定。有義。眞實無漏心品無障礙故。親
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説名
無相無分別故。又説縁境不思議故。有義。眞
實無漏心品。亦有相分。諸心心法法爾似境
顯現名縁。非如鉗等動作取物。非如燈等舒
光照物。如明鏡等現影照物。由似境現分明
照了名無障礙。不執不計説名無相。亦無分
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非不現影。若言無相
則無相分。言無分別應無見分。都無相見應
如虚空。或兎角等應不名智。無執計故。言無
能取所取等相。非無似境縁照義用。若無漏
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
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蘊依不得色者。轉
四蘊依應無識等。則成大過。有義。無漏無分
別智相應心品。無分別故。所縁眞如不離體
故。如照自體無別相分。若後得智相應心品
有分別故。所縁境界。或離體故。如有漏心似
境相現分明縁照。若無漏心縁離體境。無似
彼相而得縁者。觀所縁論不應説言五識上
無似極微相故非所縁。如是境相同無漏心
無漏種起雖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
有漏心似無漏相非無漏故。且止廣論。如是
分別但就世俗言説道理。非就勝義。若就勝
義離言絶慮。既無相見。不可言心及心法等。
離諸戲論不可思議
復次如是所説四智相應心品。有幾心法共
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十一
唯善。於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恒樂了所知
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了曾受境
念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恒決擇故。極
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汚故。無睡眠故。無惡
作故。現證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
定。所縁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
自在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復次如是所説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
位現行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
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増長。大圓
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喩定現在前時。轉滅一
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
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
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
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増
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恒常現行。
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
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
間斷。如有漏位阿頼耶識。恒與末那一識倶
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
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
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
已後漸修増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
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
定亦不現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初
地已上諸位皆得現行。墮法流故。如實義者。
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
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無漏。有漏五根發無
漏識曾未見故。於佛果上此智亦不恒現在
前。作意起故。數數間斷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
從熏生。名本*性住種*性。發心已後外縁熏
發漸漸増長。名習所成種*性。初地已上隨其
所應乃得現起。數復熏習轉増轉勝。乃至證
得金剛喩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熏習。
更令増長功徳圓滿不可増故。持種淨識既
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徳多少成過
失故。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
漏道諦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
雖復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實
是無漏道諦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
蘊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
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餘根境
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假有故。又
淨法界眞如爲體。是實有故。依眞建立擇滅
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黄色等。是實有
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且止廣論
應釋本文
四由決擇差別義中。略有三分。一者決擇五
法差別。二者決擇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
總頌淨法界相具諸功徳。三身差別五法別
中。如其次第一一決擇
經曰。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虚空。雖
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説有種種相。體唯
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
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説有種種相。體唯一味」
論曰。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決擇法界差
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爲性。法界則
用。眞如爲體。眞如即是諸法共相。諸法既
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云何無有種種差別。
法界若有種種差別。云何清淨。非頗胝迦種
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爲釋此難故説
最初太虚空喩。譬如虚空雖遍諸色種種相
中者。如世虚空雖遍一切有形礙色等不等
類差別相中。品類差別故名種種。自體集在
覺慧等上分明顯現。故名爲相。即是行相而
不可説有種種相者。而此虚空不可宣説有
諸形礙種種色相。由此虚空其性自爾不應
説故名不可説。或不能説名不可説。謂此虚
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説有其種種能表色相。
亦不可説有其種種所表色相。而見虚空有
種種相。及可説有種種相者。此見空中種種
色相。非見虚空。及假説有種種色相。如青
黄等。或長短等。非實是有。非假説有則有
實事。云何遍在一切色中。無種種相體唯一
味者。非此虚空由與種種色相應故成種種
相。不捨自性體唯有一無障礙味。無異相故。
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等者。如世虚空有體無
體。雖遍一切形礙色中。而不隨成形礙差別。
亦不可説有諸色相。雖亦説有唯假非實。由
此虚空不捨自相取他相故。如雖假説虚空
虚空而虚空性實不可説。清淨法界亦復如
是。雖假説言眞空眞空。而眞空性實不可
説。由此虚空先所説因種種依止共相應故。
如頗胝迦。法界應有種種別者。有不定過。現
見虚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
相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
相。由自虚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
非見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見故。如是由自虚
妄分別増益力故。但見色等有種種相。非淨
法界。淨法界中雖無眞實種種境界言説法
教。而有種種境界法教差別相轉。非由彼有
種種相故。亦令法界有種種相。以淨法界離
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爲境。然諸
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
書解所説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流。
能展轉説離言説義。如以衆彩彩畫虚空甚
爲希有。若以言説説離言義。復過於彼。如説。
海慧。譬如有人以種種色彩畫無色無見無
對無表虚空。如牆壁等。甚爲希有。諸佛世
尊證得甚深離言説法。能以言説爲諸有情
補特伽羅。宣説開示復難於彼。如是廣説。又
頗胝迦法界爲性亦清淨故。非同法喩。所立
因義。隨一不成或倶不成
經曰。又如虚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爲
彼過所染汚。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
切衆生心性。由眞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爲彼
過所染汚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
界。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相應故。云何不
所餘有漏心心法品成不清淨。爲釋此難故。
説第二太虚空喩。又如虚空。雖遍諸色不相
捨離者。無有別處。故名不相捨離。遍在内
行不見出外故。既在内行不見出外。不可定
言是一是異。若有別處。是則虚空應有形礙。
應是無常。而不爲色過所染汚者。如太虚空
雖遍一切形礙色内。而不爲色過失所染。色
過失者。謂是生長貪瞋等因。非青黄等種種
異相。又於空中所有雲霧黒影色等。能令太
虚捨淨相故。及能障礙淨見生故。名色過失。
又於心上所増境相名色過失。爲順他意故
作前説。非太虚空爲彼諸色過失所染。自性
淨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衆生心
性由眞實故不相捨離者。如佛自心眞實清
淨。本性光潔本性淨故。一切衆生心性亦爾。
本性眞實本性清淨。心本性者。即是眞如。一
切衆生心平等性。如説由何説心平等。由空
性故説心平等。如是廣説。心本性者。即心法
性遍在一切衆生心性。是故説名心平等性。
爲辯如是心法性故。説由眞實不相捨離。由
是有情本淨心性。雖本性淨復由今時客塵
障垢新遠離故。安立如來其心清淨。又諸
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眞實是圓成實自性攝
故。由諸有情心平等性眞實相故。表不捨離。
諸衆生心又是心性眞實相故。表不捨離。一
切有情心性而轉。此意説言。由遍轉故不相
捨離。而不爲彼過所染汚者。本性清淨故。過
謂貪等。能令心相成過失故。成垢染故。雖爲
客塵分別所轉。非彼體故。不可全捨。可令清
淨。依此密意説如是言。此心本性清淨光
潔心之法性。説名爲心。非離心法性有異性
淨心。云何有情心有貪等。自分別力所任持
故。心之顛倒未永斷故。此由無明力所起故。
此義意言。譬如虚空本性雖淨。而爲眩
肉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如是法界本
性雖淨。由自分別所起貪等衆因縁力。無明
眩*翳損慧眼故。顛倒相現似不清淨。若一
切種清淨慧眼恒不見穢。又淨法界若無差
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
眞實體性。於一切時常無變故。由此法界一
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説如是言。一切
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爲引不
定種*性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
種*性有情。説如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
如有説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説少
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爾者。便違所説。五種
種*性諸佛功徳。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
所説。如來功徳常無斷盡。不應無益。常住世
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此淨法界雖遍一切
平等皆有。而由自障力所持故。如世生盲不
見日月。如有頌言
    衆生罪不現 如月於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由此道理。如先所説。亦與貪等諸煩惱垢共
相應故。如餘有漏心心法品。清淨法界成不
淨者。有不定過。虚空雖與色垢相應。非不淨
故。心心法品雖與貪等煩惱相應。而用清淨
法界爲性。非不淨故。非同法喩。如説意樂
不清淨者。見心不淨隨彼亦説法界不淨。由
清淨相不顯現故。意樂淨者。見與貪等垢相
應心本性清淨無垢穢故。法界常淨。彼所立
因如前不成。由是法界遍一切故。譬如虚空。
非諸有情過所染汚。此説法界遍一切者。所
執法空普皆有故。不待成立
經曰。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而此虚
空無有起作。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
智所變化利衆生事。清淨法界無有起作
論曰。復有難言。若諸如來清淨法界眞如爲
體。則無戲論亦無起作。云何得容利有情事
因縁智生。若容智生則有起作。云何如來眞
如爲相。爲釋此難故。説第三太虚空喩。又如
虚空含容一切身語意業者。如太虚空。雖無
作意而能容受有情三業。身語二業有形礙
故。可須容受。意業云何。非無形質。有對礙
故。須他容受。即以此事名爲容受。謂彼生
時不爲障礙。有對礙物亦以生時無障礙故。
説言虚空之所容受。此法亦爾。生時無障而
得生故。亦得説言虚空容受。又有對物無對
礙時。容受餘物得往來故。依此法上假立虚
空。意業亦爾。將欲滅時容受餘物。令得生
起。何爲不得。依此法上假立虚空。若異此者
實有虚空遍一切處。云何容受。若體實有不
障礙故餘法得生名容受者。一切無色實有
體法皆無障礙。並能容受應名虚空。餘處説
言。唯色無故名虚空者。就世共知麁相而説。
是故虚空容受三業亦無過失。而此虚空無
有起作者。非此虚空如是分別。我容受此不
容受彼。雖無作意而能容受。日月燈等所有
光明亦復如是。雖無作意此彼分別。法爾生
時能照諸色。如意寶珠亦復如是。雖無作意
而能滿足衆生意願。所餘亦爾。且擧虚空類
顯一切。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
變化利衆生事者。謂諸如來清淨法界任性
而住。無有作意。安立一切利衆生事。一切智
者。圓鏡智等。一切所變化者。身語意化。一
切利衆生事者。謂能成辦一切有情勝利樂
事。清淨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時爲助因故。
清淨法界無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
捨餘境界趣餘縁故。心動名作。心慮動搖有
所作故。謂淨法界雖無作意。心慮動搖而能
容受諸智變化利有情事。復次含容一切智
所變化。利衆生事者。謂淨法界含容一切受
用變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無窮盡故。極廣
大故。無對礙故。雖無分別而増上力能生彼
故。此總義言如虚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轉時。
雖無有我我所作意戲論分別。而法爾力廣
作一切差別作用。如是如來住無漏界。雖無
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戲論種種分別。而先所
修大願力故。能起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事。
如是如來第一難思安住法身。由先願力所
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徳莊嚴。窮生死際劫量
相續。雖無分別。而作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
事。如來雖無如是分別。我於如是如是事業。
當作不作。而本願力一切能作。如先發願。或
入睡眠或入滅定。雖無作意隨所要期覺悟
出定。如海慧經作如是説。如諸苾芻要期鐘
聲而入滅定。不聞鐘聲亦無分別。由要期力
應時出定。如是廣説
佛地經論卷第三




佛地經論卷第四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虚
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
利衆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所知境
界。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是則法界應有生滅。
若無生滅不應遍在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向
隨轉。爲釋此難故。説第四太虚空喩。又如空
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等者。此義意言。如太
虚空遍在諸色。容受色相不相捨離一向隨
轉。諸色雖復現生現滅。而虚空性無生無
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遍一切境。含容一切
智所變化利衆生事。不相捨離一向隨轉。智
等雖有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就此
密意。契經中説。曼殊室利不生不滅故名如
來。乃至廣説。就勝義諦。色等諸法亦無生
滅。就世俗諦。施設生滅。是故言現。此意説
言。就世俗相現有生滅。非勝義體實有生滅。
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衆生事。亦復如是
經曰。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増現減。而此虚
空無増無減。如是如來淨法界中。顯示如來
甘露聖教有増有減。而淨法界無増無減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遍在一切不相捨
離。如來聖教現見有増後當減滅。法界同彼
應有増減。若爾法界應不清淨。爲釋此難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