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林中小比丘 何以生懈廢
    晝來若不畏 夜復如是來
是比丘驚怖起坐内自思惟。中夜復睡。是神
復現十頭口中出火牙爪如劍眼赤如炎。顧
語將從捉此懈怠比丘。此處不應懈怠。
何以故爾。是比丘大怖即起思惟。專精念
法得阿羅漢道。是名自強精進不放逸力能
得道果。復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
於身四儀坐臥行住常懃精進。寧自失身
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
滅火而不惜瓶。如仙人師教弟子説偈

    決定心悦豫 如獲大果報
    如願事得時 乃知此最妙
如是種種因縁。觀精進之利。能令精進増
益。復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
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
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三塗
衆生。我當爲此衆生故。懃修精進早成佛
道而度脱之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毘梨耶波羅
義第二十七卷第
十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問曰。云何名精進相。答曰。於事必能起發
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惓所作究竟。
此五事爲精進相。復次如佛所説。精進相
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釋迦牟尼佛。先世曾
作賈客主。將諸賈人入嶮難處。是中有羅
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動不聽汝去。賈
客主即以右拳撃*之。拳即著鬼挽不可
離。復以左拳撃之亦不可離。以右足蹴
之足復粘著。復以左足蹴之亦復如是。以
頭衝之頭即復著。鬼問言。汝今如是欲作
何等心休息未。答言。雖復五事被繋。我心
終不爲汝息也。當以精進力。與汝相撃
要不懈退。鬼時歡喜心念。此人膽力極大。即
語人言。汝精進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行者如是。於善法中初夜中夜後夜誦經坐
禪求諸法實相。不爲諸結使所覆身心不
懈。是名精進相。是精進名心數法懃行不
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
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毘曇法廣説。於一切
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進相。於五根中
名精進根。根増長名精進力。心能開悟名
精進覺。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進。四
念處中能懃繋心。是精進分。四正懃是精進
門。四如意足中。欲精進即是精進。六波羅
蜜中名精進波羅蜜。問曰。汝先讃精進。今
説精進相。是名何精進。答曰。是一切善法
精進中相。問曰。今説摩訶般若波羅蜜論議
中。應説精進波羅蜜。何以故。説一切善法
中精進。答曰。初發心菩薩於一切善法中精
進。漸漸次第得精進波羅蜜。問曰。一切善法
中精進多。今説精進波羅蜜。已入一切善法
精進中。答曰。爲佛道精進名爲波羅蜜。諸
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問
曰。一切善法中懃何以不名精進波羅蜜。而
獨名菩薩精進爲波羅蜜。答曰。波羅蜜名
到彼岸。世間人及聲聞辟支佛。不能具足
諸波羅蜜。是故不名爲精進波羅蜜。
復次是人無大慈大悲。棄捨衆生不求十
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無礙解脱
無量身無量光明無量音聲無量持戒禪定
智慧。以是故是人精進不名波羅蜜。復次
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
者名爲精進波羅蜜。如好施菩薩。求如意
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盡終不懈廢。得
如意珠以給衆生濟其身苦。菩薩如是難
爲能爲。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復次菩薩
以精進力爲首。行五波羅蜜。是時名爲菩
薩精進波羅蜜。譬如衆藥和合能治重病。菩
薩精進亦如是。但行精進不能行五波羅
蜜。是不名菩薩精進波羅蜜。復次菩薩精
進。不爲財利富貴力勢。亦不爲身不爲生
天轉輪王梵釋天王。亦不自爲以求涅槃。
但爲佛道利益衆生。如是相名爲菩薩精
進波羅蜜。復次菩薩精進。修行一切善法大
悲爲首。如慈父愛子。唯有一子而得重
病。一心求藥救療其病。菩薩精進以慈爲
首亦復如是。救療一切心無暫捨。復次菩
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爲首。行六波羅蜜。是
名菩薩精進波羅蜜。問曰。諸法實相無爲無
作。精進有爲有作相。云何以實相爲首。答
曰。雖知諸法實相無爲無作。以本願大悲
欲度衆生故。於無作中以精進力度脱
一切。復次若諸法實相無爲無作如涅槃相。
無一無二。汝云何言實相與精進相異
耶。汝即不解諸法相。復次爾時菩薩
三界五道衆生各失所樂。無色界天樂定
心著。不覺命盡。墮在欲界中受禽獸形。色
界諸天亦復如是。從清淨處墮。還受婬欲
在不淨中。欲界六天樂著五欲。還墮地獄
受諸苦痛。見人道中。以十善福貿得人身。
人身多苦少樂壽盡多墮惡趣中。見諸畜生
受諸苦惱。鞭杖驅馳負重渉遠。項領穿壞熱
鐵燒爍。此人宿行因縁。以繋縛衆生鞭杖
苦惱。如是等種種因縁故。受象馬牛羊獐鹿
畜獸之形。婬欲情重無明偏多。受鵝鴨孔雀
鴛鴦鳩鴿鷄鷖鸚鵡百舌之屬。受此衆鳥種
類百千。婬行罪故。身生毛羽隔諸細滑。嘴
&T004990;&T057344;不別觸味。瞋恚偏多。受毒蛇蝮
蝎蚑蜂百足含毒之虫。愚癡多故。受蚓蛾
蜣蜋蟻螻鵂鷖角鴟之屬諸騃虫鳥。憍慢瞋
恚多故。受師子虎豹諸猛獸身。邪慢縁故。
受生驢猪駱駝之中。慳貪嫉妬輕躁短促
故。受獼猴&T026336;玃熊羆之形。邪貪憎嫉業因
縁故。受猫狸土虎諸獸之身。無愧無慚
餐因縁故。受烏鵲鴟鷲諸鳥之形。輕慢善人
故。受鷄狗野干等身。大作布施瞋恚曲心。
以此因縁故受諸龍身。大修布施心高陵
瘧苦惱衆生。受金翅鳥形。如是等種種結
使業因縁故。受諸畜生禽獸之苦。菩薩得天
眼觀衆生輪轉五道迴旋其中。天中死人
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獄中。地獄
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餓鬼中。餓鬼中死還
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
上。天上死還生天上地獄餓鬼畜生亦如是
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
界中死無色界中生。無色界中死欲界中生。
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無色界亦如是。活
地獄中死黒繩地獄中生。黒繩地獄中死活
地獄中生。活地獄中死還生活地獄中。合會
地獄乃至阿鼻地獄亦如是。炭坑地獄中死。
沸屎地獄中生。沸屎地獄中死。炭坑地獄中
生。炭坑地獄中死。還生炭坑地獄中。燒林地
獄乃至摩訶波頭摩地獄亦如是。展轉生其
中。卵生中死胎生中生。胎生中死卵生中生。
卵生中死還生卵生中。胎生濕生化生亦如
是。閻浮提中死弗婆提中生。弗婆提中死閻
浮提中生。閻浮提中死還生閻浮提中。
陀尼鬱怛羅越亦如是。四天處死三十三天
中生。*三十三天中死四天處生。四天處死還
生四天處。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
是。梵衆天中死梵輔天中生。梵輔天中死梵
衆天中生。梵衆天中死還生梵衆天中。梵輔
天少光天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何
那跋羅伽得生。大果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天
中死阿鼻地獄中生。如是展轉生五道中。菩
薩見是已生大悲心。我於衆生爲無所益。
雖與世樂樂極則苦。當以佛道涅槃常樂
益於一切。云何而益。當懃大精進乃得實
智慧。得實智慧知諸法實相。以餘波羅蜜
助成以益衆生。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見
餓鬼中飢渇故兩眼陷毛髮長。東西馳走若
欲趣水。護水諸鬼以鐵杖逆打。設無守鬼
水自然竭。或時天雨雨化爲炭。或有餓鬼
常被火燒。如劫盡時諸山火出。或有餓鬼
羸痩狂走。毛髮蓬亂以覆其身。或有餓鬼
常食屎尿涕唾歐吐盪滌餘汁。或時至厠
溷邊立伺求不淨汁。或有餓鬼常求産婦
藏血飮之。形如燒樹咽如針孔。若與其水
千歳不足或有餓鬼。自破其頭以手取腦
而舐。或有餓鬼形如黒山鐵鎖鎖頸叩頭
求哀歸命獄卒。或有餓鬼先世惡口。好以
麁語加彼衆生。衆生憎惡見之如讐。以
此罪故墮餓鬼中。如是等種種罪故。墮餓
鬼趣中受無量苦痛。見八大地獄苦毒萬
端。活大地獄中諸受罪人各各共鬪。惡心瞋
諍手捉利刀互相割剥。以槊相刺。鐵
相*叉。鐵棒相棒。鐵杖相捶。鐵鏟相貫。而以
利刀互相切膾。又以鐵爪而相爴裂。各
身血而相塗漫。痛毒逼切悶無所覺。宿業
因縁冷風來吹。獄卒喚之咄諸罪人還活。
以是故名活地獄。即時平復復受苦毒。此
中衆生以宿行因縁好殺物命。牛羊禽獸。
爲田業舍宅奴婢妻子國土錢財故而相殺
害。如是等種種殺業報故。受此劇罪。見黒
繩大地獄中罪人。爲惡羅刹獄卒鬼匠。常以
黒熱鐵繩。拼度罪人。以獄中鐵斧煞之斫
之。長者令短短者令長。方者使圓圓者使
方。斬截四肢却其耳鼻落其手足。以大
鐵鋸解析揣截。破其肉分臠臠稱之。此人
宿行因縁讒賊忠良。妄語惡口兩舌無義
語枉殺無辜。或作姧吏酷暴侵害。如是等
種種惡口讒賊故受此罪。見合會大地獄
中。惡羅刹獄卒作種種形。牛馬猪羊獐鹿狐
狗虎狼師子六駮大鳥鵰鷲鶉鳥。作此種種
諸鳥獸頭。而來呑噉咬&T066643;掣罪人。兩山
相合大熱鐵輪轢諸罪人令身破碎。熱鐵臼
中搗之令碎。如笮蒲桃亦如壓油。譬
如蹂場聚肉成𧂐。積頭如山。血流成池。
鵰鷲虎狼各來諍掣。此人宿業因縁多殺牛
馬猪羊獐鹿狐兔虎狼師子六駮大*鳥衆鳥。
如是等種種鳥獸多殘賊故還爲此衆鳥
獸頭來害罪人。又以力勢相陵枉壓羸弱。
受兩山相合罪。慳貪瞋恚愚癡怖畏故。斷事
輕重不以正理。或破正道轉易正法。受
熱鐵輪轢熱鐵臼搗。第四第五名叫喚大叫
喚。此大地獄其中罪人羅刹獄卒頭黄如金。
眼中火出著赤色衣。身肉堅勁走疾如風。
手足長大口出惡聲。捉三股*叉箭。墮如雨
刺射罪人。罪人狂怖叩頭求哀。小見放捨
小見憐愍。即時將入熱鐵地獄縱廣百由旬。
驅打馳走足皆焦然。脂髓流出如*笮蘇油。
鐵棒棒頭頭破腦出如破酪瓶。斫剉割剥
身體糜爛。而復將入鐵閣。屋間黒煙來熏。互
相推壓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壓我纔欲求
出其門以閉。大聲嗥呼音常不絶。此人宿
行因縁。皆由斗秤欺誑非法斷事。受寄不
還。侵陵下劣。惱諸窮貧令其號哭。破他
城郭壞人聚落傷害劫剥。室家怨毒擧城
喚。有時譎詐欺誑誘之。令出而復害
之。如是等種種因縁故。受如此罪。大叫
喚地獄中人。皆坐熏殺穴居之類。幽閉囹
圄或闇煙窟中而熏殺之。或投井中劫奪
他財。如是等種種因縁。受大叫喚地獄罪。
第六第七熱大熱地獄。中有二大銅&T055114;。一
名難陀二名跋難陀秦言喜
大喜也
鹹沸水滿
中。羅刹鬼獄卒以罪人投中。如廚士烹
肉。人在&T055114;中脚上頭下。譬如煮豆熟爛。骨
節解散皮肉相離。知其已爛以*叉*叉出。
行業因縁冷風吹活。復投炭坑中。或著沸
屎中。譬如魚出於水而著熱沙中。又以
濃血而自煎熬。從炭坑中出。投之焔床
強驅令坐。眼耳鼻口及諸毛孔一切火出。此
人宿世惱亂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於諸
好人福田中惱令心熱。以此罪故受熱地
獄罪。或有宿世煮生繭。或生炙猪羊。或以
木貫人而生炙之。或焚燒山野及諸聚落
佛圖精舍。及天神等。或推衆生著火坑中。
如是等種種因縁。生此地獄中。見阿鼻地
獄。縱廣四千里周迴鐵壁。於七地獄其處
最深。獄卒羅刹以大鐵椎椎諸罪人。如鍛
師打鐵。從頭剥皮乃至其足。以五百釘
挓其身如*挓牛皮。互相掣挽應手破
裂。熱鐵火車以轢其身驅入火坑。令抱炭
出熱沸屎河驅令入中。有鐵*嘴毒虫。從
鼻中入脚底出。從足下入口中出。竪劍道
中驅令馳走。足下破碎如廚膾肉。利刀劍
*槊飛入身中。譬如霜樹落葉隨風亂墜。罪
人手足耳鼻支節。皆被斫剥割截在地流
血成池。二大惡狗一名&T049271;摩二名&T049271;婆羅。
鐵口猛毅破人筋骨。力踰虎豹猛如師
子。有大刺林驅逼罪人強令上樹。罪人
上時刺便下向。下時刺便上向。大身毒蛇蝮
蝎惡虫競來齧之。大鳥長嘴破頭噉腦。入
鹹河中隨流上下。出則蹈熱鐵地行鐵刺
上。或坐鐵杙杙從下入。以鉗開口灌以
洋銅。呑熱鐵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爛入腹。
腹然五藏皆焦直過墮地。但見惡色恒聞
臭氣常觸麁澁遭諸苦痛迷悶委頓。或狂
唐突或藏竄投擲或顛匐墮落。此人宿行
多造大惡五逆重罪。斷諸善根法言非法
非法言法。破因破果憎嫉善人。以是罪
故入此地獄受罪最劇。如是等種種八大
地獄周圍其外復有十六小地獄爲眷屬。
八寒冰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見聞。八炎火
地獄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燒林四
名劍林五名刀道六名鐵刺林七名鹹河
八名銅橛。是爲八。八寒冰地獄者。一名頞
浮陀少多
有孔
二名尼羅浮陀
三名阿羅羅





聲也
四名阿婆婆亦患
寒聲
五名睺睺是患
寒聲
名漚波羅此地獄外壁
似青蓮花
七名波頭摩紅蓮
花罪
人生中
受苦*也
八名摩訶波頭摩。是爲八。若破清
淨戒出家法。令白衣輕賤佛道。或排衆生
著火坑中。或衆生命未盡頃於火上炙之。
如是等種種因縁。墮炭坑地獄中。大火炎炭
至膝燒罪人身。若沙門婆羅門福田食。以
不淨手觸。或先噉或以不淨物著中。或以
熱沸屎灌他身破淨命。以邪命自活。如
是等種種因縁。墮沸屎地獄中。沸屎深廣
如大海水。中有虫以鐵爲嘴破罪人頭
噉腦破骨食髓。若焚燒草木傷害諸虫。或
燒林大獵爲害彌廣。如是等種種因縁。墮
燒林地獄中。草木火然以燒罪人。若執
刀劍鬪諍傷殺。若斫樹壓人以報宿怨。若
人以忠信誠告而密相中陷。如是等種種因
縁。墮劍林地獄中。此地獄罪人入中。風吹
劍葉割截手足耳鼻皆令墮落。是時林中
烏鷲惡狗來食其肉。若以利刀刺人。
若橛若槍傷人。若斷截道路撥徹橋梁。
破正法道示以非法道。如是等種種因縁。
利刀道地獄中。*利刀道地獄者。於絶
壁狹道中。竪利刀令罪人行上而過。若
犯邪婬侵他婦女貪受樂觸。如是等種種
因縁。墮鐵刺林地獄中。刺樹高一由旬。上
有大毒蛇化作美女身。喚此罪人上來共
汝作樂。獄卒驅之令上。刺皆下向貫刺罪
人。身被刺害入骨徹髓。既至林上化女
還復蛇身。破頭入腹處處穿穴皆悉破爛。
忽復還活身體平復。化女復在樹下喚之獄
卒以箭仰射呼之令下刺復仰刺。既得到
地化女身復毒蛇破罪人身。如是久久從
熱鐵刺林出。遙見河水清涼快樂。走往趣
之入中變成熱沸鹹水。罪人在中須臾之
頃。皮肉離散骨立水中。獄卒羅刹以*叉鉤
之。持著岸上。此人宿行因縁。傷殺水性
魚鼈之屬。或時排人及諸衆生令沒水中。
或投之沸湯或投之冰水。如是等種種惡
業因縁故受此罪。若在銅橛地獄。獄卒羅
刹問諸罪人。汝何處來。答言。我苦悶不知
來處。但患飢渇若言渇。是時獄卒即驅逐
罪人令坐熱銅橛上。以鐵鉗開口灌以洋
銅。若言飢坐之銅橛呑以鐵丸入口。口焦
入咽咽爛入腹。腹然五藏爛壞直過墮地。
此人宿行因縁劫盜他財以自供口。諸出家
人或時詐病多求酥油石蜜。或無戒無禪
無有智慧。而多受人施或惡口傷人。如是
等種種宿業因縁。墮銅橛地獄。若人墮頞
浮陀地獄中。其處積冰毒風來吹。令諸罪人
皮毛裂落筋肉斷絶骨破髓出。即復完堅受
罪如初。此人宿業因縁。寒月剥人或劫盜
凍人薪火。或作惡龍瞋毒忿恚。放大雹雨
冰凍害人。或輕賤謗毀若佛及佛弟子持
戒之人。或口四業作衆重罪。如是等種種因
縁。墮頞浮陀地獄中。尼羅浮陀亦如是。頞
浮陀少多有孔時得出入。尼羅波絶無孔
罅無出入處。呵婆婆呵羅羅睺睺此三地
獄。寒風噤戰口不能開。因其呼聲而以
名獄。漚波羅獄中。凍冰浹渫有似青蓮花。
波頭摩状。如此間赤蓮花。摩呵波頭摩。是中
迦離住處。有智之人聞是驚言。咄以此
無明恚愛法故。乃受此苦。出而復入無窮
無已。菩薩見此如是思惟。此苦業因縁皆
是無明諸煩惱所作。我當精進懃修六度
集諸功徳。斷除衆生五道中苦。興發大哀
増益精進。如見父母幽閉囹圄拷掠搒笞
憂毒萬端。方便求救心不暫捨。菩薩見諸
衆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亦復如是。復次
菩薩精進世世勤修。求諸財寶給施衆生
心無懈廢。自有財物能盡施與心亦不懈。
復次精進持戒。若大若小一切能受。一切能
持不毀不犯。大如毛髮。設有違失即時發
露初不覆藏。復次懃修忍辱。若人刀杖打害
罵詈毀辱及恭敬供養。一切能忍不受不著。
於深法中其心不沒亦不疑悔。復次專精
一心修諸禪定。能住能守得五神通及
等心勝處背捨十一切處。具諸功徳得四
處及諸菩薩見佛三昧。復次菩薩精進求
法不懈。身心懃力供養法師。種種恭敬供
給給使。初不違失亦不廢退。不惜身命
以爲法故。誦讀問答。初中後夜思惟憶念籌
量分別。求其因縁選擇同異。欲知實相一
切諸法自相異相總相別相一相有相無相如
實相。諸佛菩薩無量智慧不沒不退。是
名菩薩精進。如是等種種因縁。能生能辦
種種善法。是故名爲精進波羅蜜。波羅蜜義
如先説。復次菩薩精進。名爲精進波羅蜜。
餘人精進不名波羅蜜。問曰。云何爲精進
滿足。答曰。菩薩生身法性身能具功徳。是爲
精進波羅蜜滿足。滿足義如上説。身心精進。
不廢息故。問曰。精進是心數法。經何以名
身精進。答曰。精進雖是心數法。從身力出
故名爲身精進。如受是心數法。而有五
識相應受。是名身受有意識相應受是爲
心受。精進亦如是。身力懃修若手布施。口
誦法言。若講説法。如是等名爲身口精
進。復次行布施持戒。是爲身精進。忍辱禪
定智慧是名心精進。復次外事懃修是爲
身精進。内自專精是爲心精進。麁精進名爲
身。細精進名爲心。爲福徳精進名爲身。爲
智慧精進是爲心。若菩薩初發心乃至得無
生忍。於是中間名身精進。生身未捨故
得無生忍。捨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
爲心精進。復次菩薩初發心時功徳未足故。
種三福因縁。布施持戒善心漸得福報。以
施衆生。衆生未足。更廣修福發大悲心。一
切衆生不足於財多作衆惡。我以少財不
能滿足其意。其意不滿不能懃受教誨。
不受道教不能得脱生老病死。我當作
大方便給足於財令其充滿。便入大海求
諸異寶。登山履危以求妙藥。入深石窟求
諸異物石汁珍寶以給衆生。或作薩陀婆
冒渉嶮道。劫賊師子虎狼惡獸。爲布施衆
生故。懃求財寶不以爲難。藥草呪術能令
銅變爲金。如是種種變化致諸財物。及四
方無主物以給衆生。是爲身精進。得五神
通能自變化作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
食。如是等名爲心精進。能集財寶以用
布施。是爲身精進。以是布施之徳。得至佛
道。是爲心精進。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
爲身精進。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爲
心精進未得法身心則隨身。已得法
身則心不隨身。身不累心也
復次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爲身
精進。求一切禪定智慧時心不懈惓。是爲
心精進。復次身精進者。受諸懃苦終不
廢。如説。波羅柰國梵摩達王。遊獵於野林
中見二鹿群。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
一主身七寶色。是釋迦牟尼菩薩。一主是提
婆達多。菩薩鹿王見人王大衆殺其部黨。
起大悲心逕到王前。王人競射飛矢如雨。
王見此鹿直進趣已無所忌憚。勅諸從人
攝汝弓矢無得斷其來意。鹿王既至跪
人王。君以嬉遊逸樂小事故。群鹿一時
皆受死苦。若以供膳輒當差次日送一
鹿以供王廚。王善其言聽如其意。於是
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當一日送應次者。
時提婆達多鹿群中。有一鹿懷子來白
其主。我身今日當應送死。而我懷子子非
次也。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濫。鹿
王怒之言。誰不惜命。次來但去何得辭也。
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辭。横
見瞋怒不足告也。即至菩薩王所以情具
白。王問此鹿。汝主何言。鹿曰。我主不仁。不
見料理而見瞋怒。大王仁及一切故來歸
命。如我今日天地雖曠無所控告。菩薩思
惟。此甚可愍。若我不理抂殺其子。若非次
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唯有我當代
之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還。我今代
汝汝勿憂也。鹿王逕到王門。衆人見之怪
其自來以事白王。王亦怪之而命令前問
言。諸鹿盡耶。汝何以來。鹿王言。大王仁及
群鹿人無犯者。但有滋茂何有盡時。我以
異部群中有一鹿懷子。以子垂産身當
割子亦併命。歸告於我我以愍之。非分更
差是亦不可。若歸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
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徳無量。若人無
與虎狼無異。王聞是言即從坐起。
而説偈
    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
    汝雖是鹿身 名爲鹿頭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爲人
    若能有慈惠 雖獸實是人
    我從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無畏施 且可安汝意
諸鹿得安王得仁信。復次如愛法梵志。十
二歳遍閻浮提。求知聖法而不能得。時世
無佛佛法亦盡。有一婆羅門言。我有聖法
一偈若實愛法當以與汝。答言。實愛法。婆
羅門言。若實愛法當以汝皮爲紙以身骨
爲筆以血書之。當以與汝。即如其言破
骨剥皮以血寫
    如法應修行 非法不應受
    今世亦後世 行法者安隱
復次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懃身自力。
飛入水中漬其毛羽來滅大火。火大水少
往來疲乏不以爲苦。是時天帝釋來問之
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衆生故。
此林蔭育處廣清涼快樂。我諸種類及諸宗
親并諸衆生皆依仰此。我有身力云何懈怠
而不救之。天帝問言。汝乃精懃當至幾時。
雉言。以死爲期。天帝言。汝心雖爾誰證知
者。即自立誓。我心至誠信不虚者火即當
滅。是時淨居天。知菩薩弘誓。即爲滅火。自
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獨蔚茂不爲火燒。如
是等種種。宿世所行難爲能爲。不惜身命
國財妻子象馬七珍頭目骨髓懃施不惓。
如説。菩薩爲諸衆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
如檀尸忍禪。般若波羅蜜中所行如是。菩薩
本生經中種種因縁相。是爲身精進。於諸善
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
賢聖。下至凡人求法無厭。如海呑流。是
爲菩薩心精進。問曰。心無厭足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若所求事辦所願已成是則應
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辦。亦應捨廢。
何恒無厭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轉多。轉
無水相。則應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
不應復行。云何恒無厭足。答曰。菩薩精進。
不可以世間譬喩爲比。如穿井力少則不
能得水。非無水也。若此處無水餘處必有
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無厭誨人不
惓。故言無厭。復次菩薩精進志願弘曠。誓
度一切而衆生無盡。是故精進亦不可盡。
汝言事辦應止是事不然。雖得至佛衆生
未盡不應休息。譬如火相若不滅終
冷。菩薩精進亦復如是。未入滅度終不休
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進二事常
修。復次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廢
精進。是菩薩精進非佛精進。復次菩薩未
得菩薩道。生死身以好事施衆生。衆生反
更以不善事加之。或有衆生。菩薩讃美反
更毀辱。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慈念反求
其過。謀欲中傷。此衆生等無有力勢來
惱菩薩。菩薩於此衆生發弘誓願。我得佛
道要當度此惡中之惡諸衆生輩。於此惡
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憐其子
病憂念不捨如是相是爲菩薩精進。復次
行布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
索。不應索者皆來索之。及所愛重難捨
之物。語菩薩言。與我兩眼。與我頭腦骨髓
愛重妻子及諸貴價珍寶。如是等難捨之物。
乞者強索。其心不動慳瞋不起。見疑心不
生。一心爲佛道故布施。譬如須彌山四方
風吹所不能動。如是種種相。是名精進波
羅蜜。復次菩薩精進。遍行五波羅蜜。是爲
精進波羅蜜。問曰。若行戒波羅蜜時。若有
人來乞三衣鉢盂。若與之則毀戒。何以
故佛不聽故。若不與則破檀波羅蜜。精進
云何遍行五事。答曰。若新行菩薩。則不能
一世一時遍行五波羅蜜。如菩薩行檀波羅
蜜時。見餓虎飢急欲食其子。菩薩是時興
大悲心即以身施。菩薩父母以失子故。憂
愁懊惱兩目失明。虎殺菩薩亦應得罪而
不籌量。父母憂苦虎得殺罪。但欲滿檀自
得福徳。又如持戒比丘。隨事輕重擯。諸犯
法。被擯之人愁苦懊惱。但欲持戒不愍其
苦。或時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如釋迦
尼菩薩。宿世爲大國王太子。父王有梵志
師不食五穀。衆人敬信以爲奇特。太子
思惟人有四體必資五穀。而此人不食必
是曲取人心非眞法也。父母告子此人精
進不食五穀是世希有。汝何愚甚而不敬
之。太子答言。願小留意。此人不久證驗自
出。是時太子求其住處至林樹間。問林中
牧牛人。此人何所食噉。牧牛者答言。此人
夜中少多服酥以自全命。太子知已還
宮欲出其證驗。即以種種諸下藥草熏青
蓮華。清旦梵志入宮坐王邊。太子手執此
花來供養之拜已授與。梵志歡喜自念。王及
夫人内外大小皆服事我。唯太子不見敬信。
今日以好華供養甚善無量。得此好華敬
所來處。擧以向鼻嗅之。華中藥氣入腹。須
臾腹内藥作欲求下處。太子言。梵志不食何
縁向厠。急捉之須臾便吐王邊。吐中純*酥。
證驗現已。王與夫人乃知其詐。太子言。此
人眞賊求名故以誑一國。如是行世俗般
若。但求滿智。寢憐愍心不畏人瞋。或時
菩薩行出世間般若。於持戒布施心不染
著。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財物。於罪不罪於
瞋不瞋。於進於怠攝心散心不可得故。復
次菩薩行精進波羅蜜。於一切法不生不
滅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
我非一非異非有非無。盡知一切諸法因縁
和合。但有名字實相不可得。菩薩作如是
觀。知一切有爲皆是虚誑心息無爲。欲滅
其心唯以寂滅爲安隱。爾時念本願憐愍
衆生故。還行菩薩法集諸功徳。菩薩自念
我雖知諸法虚誑。衆生不知是事。於五道
中受諸苦痛。我今當具足行六波羅蜜。菩
報得神通。亦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無礙解脱。十力四無
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等無量諸佛法。得是
法時一切衆生皆得信淨。皆能受行愛樂佛
法能辦是事。皆是精進波羅蜜力。是爲精
進波羅蜜。如佛所説。爾時菩薩精進不見
身不見心。身無所作心無所念。身心一等
而無分別。所求佛道以度衆生。不見衆生
爲此岸。佛道爲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捨。
如夢所爲覺無所作。是名寂滅。諸精進故
名爲波羅蜜。所以者何。知一切精進皆是邪
僞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實。如夢如
幻。諸法平等是爲眞實。平等法中不應有
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進皆是虚妄。雖知
精進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薩眞實
精進。如佛言。我於無量劫中。頭目髓腦以
施衆生令其願滿。持戒忍辱禪定時。在山
林中身體乾枯。或持齋節食。或絶諸色味
或忍罵辱刀杖之患。是故身體焦枯。又常
坐禪曝露懃苦以求智慧。誦讀思惟問難講
説。一切諸法以智分別好惡麁細虚實多少。
供養無量諸佛。慇懃精進求此功徳。欲具
足五波羅蜜。我是時無所得。不得檀尸羼
精進禪智慧波羅蜜。見然燈佛以五華散
佛。布髮泥中。得無生法忍。即時六波羅蜜
滿。於空中立偈讃然燈佛。見十方無量諸
佛。是時得實精進身。精進平等故得心平等。
心平等故得一切諸法平等。如是種種因縁
相。名爲精進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第二十卷第
十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不亂不味故。應具足禪波羅蜜。問曰。
菩薩法以度一切衆生爲事。何以故。閑坐
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捨衆生。答曰。
菩薩身雖遠離衆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
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
家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
亦復如是。以禪定力故服智慧藥。得神
通力還在衆生。或作父母妻子。或作師徒
宗長。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種種語言方便開
導。復次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
爲福徳門。於無量世中。作天王釋提桓因
轉輪聖王閻浮提王。常施衆生七寶衣服。五
情所欲今世後世皆令具足。如經中説。轉
輪聖王以十善教民。後世皆生天上。世世
利益衆生令得快樂。此樂無常還復受苦。
菩薩因此發大悲心。欲以常樂涅槃利益
衆生。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
心禪定生。譬如然燈。燈雖能照在大風
中不能爲用。若置之密宇其用乃全。散
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
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
菩薩雖離衆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
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
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
復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
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
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
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
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
非禪不定。如偈説
    禪爲守智藏 功徳之福田
    禪爲清淨水 能洗諸欲塵
    禪爲金剛鎧 能遮煩惱箭
    雖未得無餘 涅槃分已得
    得金剛三昧 摧碎結使山
    得六神通力 能度無量人
    囂塵蔽天日 大雨能淹之
    覺觀風散心 禪定能滅之
復次禪定難得。行者一心專求不廢乃
得之。諸天及神仙猶尚不能得。何況凡夫
懈怠心者。如佛在尼拘盧樹下坐禪。魔王
三女。説偈問言
    獨坐林樹間 六根常寂默
    有若失重寶 無援愁苦
    容顏世無比 而常閉目坐
    我等心有疑 何求而在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得涅槃味 不樂處染愛
    内外賊已除 汝父亦滅退
    我得甘露味 安樂坐林間
    恩愛之衆生 爲之起慈心
是時三女。心生慚愧而自説言。此人離欲
不可動也。即滅去不現。問曰。行何方便
得禪波羅蜜。答曰。却五事
除五法

行五行。云何*却五事當呵責五欲。哀
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
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
狗咬骨。五欲増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
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
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爲之後世受無
量苦。譬如愚人貪著好果。上樹食之不肯
時下。人伐其樹樹傾乃墮身首毀壞痛惱而
死。又此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爲大苦。如
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五欲法者與
畜生共。有智者識之能自遠離。如説。有一
優婆塞。與衆估客遠出治生。是時寒雪夜行
失伴。在一石窟中住。時山神變爲一女。來
欲試之。説此偈言
    白雪覆山地 鳥獸皆隱藏
    我獨無所恃 惟願見愍傷
優婆塞兩手掩耳。而答偈言
    無羞弊惡人 説此不淨言
    水漂火燒去 不欲聞汝聲
    有婦心不欲 何況造邪婬
    諸欲樂甚淺 大苦患甚深
    諸欲得無厭 失之爲大苦
    未得願欲得 得之爲所惱
    諸欲樂甚少 憂苦毒甚多
    爲之失身命 如蛾赴燈火
山神聞此偈已。即&T016254;此人送至伴中。是爲
智者呵欲不可。著五欲者。名爲妙色聲
香味觸。欲求禪定皆應棄之。云何棄色。
觀色之患。若人著色諸結使火。盡皆熾然燒
害人身。如火燒金銀。煮沸熱蜜雖有色味
燒身爛口。急應捨之。若人染著妙色美味
亦復如是。復次好惡在人色無定也。何以
知之。如遙見所愛之人即生喜愛心。若遙
見怨家惡人即生怒害心。若見中人則無
怒無喜。若欲棄此喜怒。當除邪念及色一
時倶捨。譬如洋金燒身。若欲除之。不得
但欲棄火而留金。要當金火倶棄。如頻婆
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
婆羅房中。憂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
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縁。是名呵色欲。云何
呵聲。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之人不解
聲相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好樂。於
已過之聲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
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歌聲即
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風吹
諸林樹。聞此細妙歌聲柔軟清淨。生邪念
想。是故不覺心狂。今世失諸功徳。後世當
墮惡道。有智之人觀聲。念念生滅前後不
倶。無相及者。作如是知則不生染著。若
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
是等種種因縁。是名呵聲欲。云何呵香。人
謂著香少罪。染愛於香開結使門雖復百
歳持戒能一時壞之。如一阿羅漢。常入龍
宮食已以鉢授與沙彌令洗。鉢中有殘飯
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
入師繩床下。兩手捉繩床脚。其師至時與
繩床倶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
師言。不覺。沙彌得飯食之。又見龍女身體
端正香妙無比心大染著。即作要願。我當
作福奪此龍處居其宮殿。龍言。後莫將此
沙彌來。沙彌還已一心布施持戒。專求所願。
願早作龍。是時遶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
作龍。徑至師本入處大池邊。以袈裟覆頭
而入。即死變爲大龍。福徳大故即殺彼龍
擧池盡赤。未爾之前諸師及僧呵之。沙彌
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時師將諸衆僧就
池觀之。如是因縁由著香故。復次有一比
丘。在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其心
悦樂過而心愛。池神語*之言。汝何以故捨
彼林下禪淨坐處而偸我香。以著香故諸
結使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
取其花掘挽根莖狼籍而去。池神默無所
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花。汝都無言。
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言偸我香池神
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我
不共語也。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
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疊鮮淨。而有黒物
點汚衆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黒衣點墨
人所不見。誰問之者。如是等種種因縁。是
名呵香欲。云何呵味。當自覺悟。我但以貪
著美味故當受衆苦。洋銅灌口噉燒鐵丸。
若不觀食法嗜心堅著。墮不淨虫中。如
一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
毎得殘分。心中愛著樂喜不離。命終之後
生此殘酪瓶中。沙彌師得阿羅漢道。僧分
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
此是虫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虫本是
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生此瓶中。師得
酪分虫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
以酪與之。復次如一國王名月分王。有
太子愛著美味。王守園者日送好果。園中
有一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
取好香果以養其子。衆子爭之一果墮地。
守園人晨朝見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
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見之便索。王愛其
子即以與之。太子食果得其氣味。染心深
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守園
人言。此果無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
也。太子啼哭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
之。園人至得果處。見有鳥巣知鳥銜來。
翳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得果
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於香山中取毒果。
其香味色全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
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著味如是有
失身之苦。如是等種種因縁。是名呵著味
欲。云何呵觸。此觸是生諸結使之火因。繋
縛心之根本。何以故。餘四情則各當其分。
此則遍滿身識。生處廣故多生染著。此著難
離。何以知之。如人著色。觀身不淨三十
六種則生厭心。若於觸中生著雖知不
淨。貪其細軟觀不淨無所益。是故難離。
復次以其難捨故。爲之常作重罪。若墮地
獄。地獄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焔火。此二
獄中皆以身觸受罪苦毒萬端。此觸名爲
大黒闇處。危難之險道也。復次如羅睺羅母
本生經中説。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
毘耶。二名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
*劬毘耶是寶女故不孕子。耶輸陀羅以菩
薩出家夜。自覺妊身。菩薩出家六年苦行。
耶輸陀羅亦六年懷*妊不産。諸釋詰之。菩
薩出家何由有此。耶輸陀羅言。我無他罪。
我所懷子實是太子體胤。諸釋言。何以久而
不産。答言。非我所知。諸釋集議。聞王欲如
法治罪。*劬毘耶白王。願寛恕之。我常與
耶輸陀羅共住。我爲其證知其無罪。待其
子生知似父不治之無晩。王即寛置。佛六
年苦行既滿。初成佛時其夜生羅睺羅。王見
其似父愛樂忘憂。語群臣言。我兒雖去今
得其子。與兒在無異。耶輸陀羅。雖免罪
黜惡聲滿國。耶輸陀羅欲除惡名。佛成道
已。還迦毘羅婆度諸釋子。時淨飯王及耶輸
陀羅。常請佛入宮食。是時耶輸陀羅持
鉢百味歡喜丸。與羅睺羅令持上佛。是時
以神力。變五百阿羅漢。皆如佛身無
有別異。羅睺羅以七歳身持歡喜丸。徑至
佛前奉進世尊。是時佛攝神力。諸比丘身
復如故。皆空鉢而坐。唯佛鉢中盛滿歡喜
丸。耶輸陀羅即白王言。以此證驗我無罪
也。耶輸陀羅即問佛言。我有何因縁懷*妊
六年佛言。汝子羅睺羅。過去久遠世時曾作
國王。時有一五通仙人來入王國。語王言。
王法治賊請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答言。
我入王國犯不與取。輒飮王水用王楊枝。
王言。我以相與何罪之有。我初登王位。皆
以水及楊枝施於一切。仙人言。王雖已施
我心疑悔罪不除也。願今見治無令後罪。
王言。若必欲爾。小停待我入還。王入宮中
六日不出。此仙人在王園中六日飢渇。仙
人思惟。此王正以此治我。王過六日而出
辭謝仙人。我便相忘莫見咎也。以是因縁
故。受五百世三惡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
胎中。以是證故。耶輸陀羅無有罪也。是時
世尊。食已出去。耶輸陀羅心生悔恨。如此
好人世所希有。我得遭遇而今永失。世尊
坐時諦視不眴。世尊出時尋後觀之遠沒乃
止。心大懊恨。毎一思至躄地氣絶。傍人以
水灑之乃得蘇息。常獨思惟。天下誰能善
爲呪術。能轉其心令復本意歡樂如初。
即以七寶名珠著金槃上以持募人。有
一梵志應之言。我能呪之令其意轉。當作
百味歡喜丸。以藥草和之。以呪語禁之。
其心便轉必來無疑。耶輸陀羅受其教法。遣
人請佛。願與聖衆倶屈威神。佛入王宮。
耶輸陀羅即遣百味歡喜丸著佛鉢中。佛
既食之。耶輸陀羅冀想如願歡娯如初。佛
食無異心目澄靜。耶輸陀羅言。今不動者
藥力未行故耳。藥勢發時必如我願。佛飯食
訖而呪願已從座起去。耶輸陀羅冀藥力晡
時日入當發必還宮中。佛食如常身心無
異。諸比丘明日食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具
聞此事増益恭敬。佛力無量神心難測不可
思議。耶輸陀羅藥歡喜丸其力甚大。而世尊
食之身心無異。諸比丘食已出城。以是事
具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此耶輸陀羅。非但
今世以歡喜丸惑我。乃往過去世時。亦以
歡喜丸惑我。爾時世尊。爲諸比丘説本生
因縁。過去久遠世時。婆羅奈國山中有仙
人。以仲春之月於澡*槃中小便。見鹿麚
麀合會。婬心即動精流*槃中。麀鹿飮之即
時有娠。滿月生子形類如人。唯頭有一
角其足似鹿。鹿當産時至仙人菴邊而産。
見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
鹿子。自念本縁。知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
年大懃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
行四無量心即得五神通。一時上山値大
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鍕持。又傷
其足。便大瞋恚。以*鍕持盛水呪令不雨。
仙人福徳諸龍鬼神皆爲不雨。不雨故五穀
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無復生路。婆羅
國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官集議雨事。
明者議言。我曾傳聞。仙人山中有一角仙
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傷足。瞋呪此
雨令十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
雨我國了矣。無復人民。王即開募。其有
能令仙人失五通。屬我爲民者。當與分
國半治。是婆羅奈國有婬女。名曰扇陀。端
無雙。來應王募問諸人言。此是人非
人。衆人言。是人耳。仙人所生。婬女言。若是
人者我能壞之。作是語已取金*槃盛好
寶物。語*國王言。我當騎此仙人項來。婬
女即時求五百乘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
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衆藥和之。以
彩畫之令似雜果及持種種大力美酒色
味如水。服樹皮衣草衣。行林樹間以像
仙人。於仙人*菴邊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
遊行見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華好香供養
仙人。仙人大喜。諸女皆以美言敬辭問訊
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蓐。與好淨酒以
爲淨水。與歡喜丸以爲果蓏。食飮飽已語
諸女言。我從生已來初未得如此好果好
水。諸女言。我以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
得此好果好水。仙人問諸女。汝何以故膚
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飮此美水故
盛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
間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
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復與諸美女
更互相洗。欲心轉生遂成婬事。即失神通
天爲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喜飮食。七
已後酒果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
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
遠有可得處。仙人言。隨意。即便共出。
女知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
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
項汝去。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觀我智
能。王勅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
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無所復
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五所欲。
拜爲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痩。念禪定心
樂厭此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
痩。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林間
閑靜諸仙遊處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我
強違其志。違志爲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
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縁強奪其志。即發
遣之。既還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
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婬女者耶輸陀
羅是。爾時以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爲之
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
也。以是事故知。細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
愚夫。如是種種因縁。是名呵細滑欲。如是
呵五欲除五蓋者。復次貪欲之人去道
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
貪欲無由近道。如除欲蓋偈所説
    入道慚愧人 持鉢福衆生
    云何縱塵欲 沈沒於五情
    著鎧持刀杖 見敵而退走
    如是怯弱人 擧世所輕笑
    比丘爲乞士 除髮著袈裟
    五情馬所制 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貴人 盛服以嚴身
    而行乞衣食 取笑於衆
    比丘除飾好 毀形以攝心
    而更求欲樂 取笑亦如是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貪欲人 不知觀本願
    亦不識好醜 狂醉於渇愛
    慚愧尊重法 一切皆已棄
    賢智所不親 愚騃所愛近
    諸欲求時苦 得之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 以何當捨之
    得諸禪定樂 則不爲所欺
    欲樂著無厭 以何能滅除
    若得不淨觀 此心自然無
    著欲不自覺 以何悟其心
    當觀老病死 爾乃出四淵
    諸欲難放捨 何以能遠之
    若能樂善法 此欲自然息
    諸欲難可解 何以能釋之
    觀身得實相 則不爲所縛
    如是諸觀法 能滅諸欲火
    譬如大澍雨 野火無在者
如是等種種因縁。滅除欲蓋。瞋恚蓋者。失
諸善法之本。墮諸惡道之因。諸樂之怨家。
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如佛教瞋弟
子偈言
    汝當知思惟 受身及處胎
    穢惡之幽苦 既生之艱難
    既思得此意 而復不滅瞋
    則當知此輩 則是無心人
    若無罪報果 亦無諸呵責
    猶當應慈忍 何況苦果劇
    當觀老病死 一切無免者
    當起慈悲心 云何惡加物
    衆生相怨賊 斫刺受苦毒
    云何修善人 而復加惱害
    常當行慈悲 定心修諸善
    不當懷惡意 侵害於一切
    若勤修道法 惱害則不行
    善惡勢不並 如水火相背
    瞋恚來覆心 不知別好醜
    亦不識利害 不知畏惡道
    不計他苦惱 不覺身心疲
    先自受苦因 然後及他人
    若欲滅瞋恚 當思惟慈心
    獨處自清閑 息事滅因縁
    當畏老病死 九種瞋惱除
    如是思惟慈 則得滅瞋毒
如是等種種因縁。除瞋恚蓋。睡眠蓋者。能
破今世三事欲樂利樂福徳。能破今世後世
究竟樂。與死無異。唯有氣息。如一菩薩以
偈呵眠睡弟子言
    汝起勿抱臭身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間死火燒 汝當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安可而睡眠
    眠爲大闇無所見 日日侵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識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縁。呵睡眠蓋。掉悔蓋者。
*掉之爲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能
住。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
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説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鉢行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既無法利失世樂
法者。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入
心堅不可拔。如偈説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則放捨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不作若已作
    以是悔著心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縁。呵*掉悔蓋。疑蓋者。以
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
故。於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若
無手者無所能取。如説疑義偈言
    如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懃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弊惡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眞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如是等種種因縁故。應捨疑蓋。棄是五
蓋。譬如負債得脱。重病得差。飢餓之地
得至豐國。如從獄得出。如於惡賊中得
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却五蓋
其心安隱清淨快樂。譬如日月以五事覆
曀。煙雲塵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
照。人心亦如是。爲五蓋所覆自不能利。
亦不能益人。若能呵五欲除五蓋。行五
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
成就。初禪欲名欲。於欲界中出欲。得初禪
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
食攝心不令馳散念。名念初禪樂。知欲
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禪爲尊重可貴。巧慧
名觀察籌量欲界樂。初禪樂輕重得失一心。
常繋心縁中不令分散。復次專求初禪
放捨欲樂。譬如患怨常欲滅除。則不爲怨
之所害也。如佛爲著欲婆羅門説。我本觀
欲。欲爲怖畏憂苦因縁。欲爲少樂其苦甚
多。欲爲魔網纒綿難出。欲爲燒熱乾竭諸
樂。譬如樹林四邊火起。欲爲如臨火坑
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賊拔刀。如惡
羅刹。如惡毒入口。如呑銷銅。如三流狂
象。如臨大深坑。如師子斷道。如摩竭魚
開口。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若著諸欲令
人惱苦。著欲之人亦如獄囚。如鹿在圍。如
鳥入網。如魚呑鉤。如豺搏狗。如烏在
鴟群。如蛇値野猪。如鼠在猫中。如群盲
人臨坑。如蠅著熱油。如&T028951;人在陣。如
躄人遭火。如入沸鹹河。如舐蜜塗刀。如
四衢臠肉。如薄覆刀林。如華覆不淨。如蜜
塗毒甕。如毒蛇篋。如夢虚誑。如假借當歸。
如幻誑小兒。如焔無實。如沒大水。如船
入摩竭魚口。如雹害穀。如霹靂臨人。諸
欲亦如是。虚誑無實無牢無強。樂少苦多。欲
爲魔軍破諸善功徳。常爲劫害衆生故。
出如是等種種諸喩。呵五欲除五蓋行五
法。得至初禪。問曰。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
入四無量心諸定三昧。如是等種種定。不名
波羅蜜。何以但言禪波羅蜜。答曰。此諸定功
徳。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言禪波羅
蜜一切皆攝。復次禪最大如王。説禪則攝
一切。説餘定則不攝。何以故。是四禪中智
定等而樂。未到地中間地智多而定少。無色
界定多而智少。是處非樂。譬如車一輪強一
輪弱則不安隱。智定不等亦如是。復次是四
禪處有四等心。五神通背捨勝處。一切處無
諍三昧。願智頂禪自在定練禪。十四變化心
般舟般。諸菩薩三昧首楞嚴等。略説則百二
十。諸佛三昧不動等。略説則百八。及佛得道
捨壽。如是等種種功徳妙定皆在禪中。以是
故禪名波羅蜜。餘定不名波羅蜜。問曰。汝
先言呵五欲除五蓋。行五法得初禪。修
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禪。答曰。依不淨觀安
那般那念等諸定門。如禪經禪義偈中説
    離欲及惡法 有覺并有觀
    離生得喜樂 是人入初禪
    已得離婬火 則獲清涼定
    如人大熱悶 入冷池則樂
    如貧得寶藏 大喜覺動心
    分別則爲觀 入初禪亦然
    知二法亂心 雖善而應離
    如大水澄靜 波蕩亦無見
    譬如人大極 安隱睡臥時
    若有喚呼聲 其心大惱亂
    攝心入禪時 以覺觀爲惱
    是故除覺觀 得入一識處
    内心清淨故 定生得喜樂
    得入此二禪 喜勇心大悦
    攝心第一定 寂然無所念
    患喜欲棄之 亦如捨覺觀
    由受故有喜 失喜則生憂
    離喜樂身受 捨念及方便
    聖人得能捨 餘人捨爲難
    若能知樂患 見不動大安
    憂喜先已除 苦樂今亦斷
    捨念清淨心 入第四禪中
    第三禪中樂 無常動故苦
    欲界中斷憂 初二禪除喜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禪中説
    先已斷憂喜 今則除苦樂
復次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攝諸根初夜後
夜專精思惟。棄捨外樂以禪自娯。離諸欲
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禪。初禪如阿毘曇
説。禪有四種。一味相應。二淨三無漏。四初
禪所攝報得五衆。是中行者入淨無漏。二禪
三禪四禪亦如是。如佛所説。若有比丘離
諸欲及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
禪。諸欲者。所愛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別呵欲
如先説。惡不善法者。貪欲等五蓋。離此内
外二事故得初禪。初禪相有覺有觀喜樂一
心。有覺有觀者。得初禪中未曾所得善法功
徳故。心大驚悟常爲欲火所燒。得初禪時
如入清涼池。又如貧人卒得寶藏。行者思
惟分別欲界過罪。知初禪利益功徳甚多。心
大歡喜。是名有覺有觀。問曰。有覺有觀爲
法是二法耶。答曰。二法。麁心初念是名
爲覺。細心分別是名爲觀。譬如撞鐘初聲
大時名爲覺。後聲微細名爲觀。問曰。如阿
毘曇説。欲界乃至初禪。一心中覺觀相應。今
云何言麁心初念名爲覺細心分別名爲觀。
答曰。二法雖在一心二相不倶。覺時觀不
明了。觀時覺不明了。譬如日出衆星不現。
一切心心數法隨時受名。亦復如是。如佛
説若斷一法我證汝得阿那含。一法者。所
謂慳貪。實應説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云
何言但斷一法。以是人慳貪偏多。諸餘結
使皆從而生。是故慳盡餘結亦斷。覺觀隨時
受名。亦復如是。行者知是覺觀雖是善法
而嬈亂定心。心欲離故呵是覺觀作是念。
覺觀嬈動禪心。譬如清水波盪則無所見。
又如疲極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喚呼種種惱
亂。攝心内定覺觀嬈動。亦復如是。如是等
種種因縁呵覺觀。覺觀滅内清淨繋心一處。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既得二禪。得
二禪中未曾所得無比喜樂。覺觀滅者。知覺
觀過罪故滅。内清淨者。入深禪定。信捨初
禪覺觀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獲大多。繋心
一縁故。名内清淨。行者觀喜之過亦如覺
觀。隨所喜處多喜多憂。所以者何。如貧人
得寶歡喜無量。一旦失之其憂亦深。喜即
轉而成憂。是故當捨離此喜。故行捨念智
受身樂。是樂聖人能得能捨。一心在樂入
第三禪。捨者捨喜心不復悔。念智者既得
三禪中樂。不令於樂生患。受身樂者。是三
禪樂遍身皆受。聖人能得能捨者。此樂世間
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捨者。以是故佛
説。行慈果報遍淨地中第一。行者觀樂之
失。亦如觀喜。知心不動處最爲第一。若有
動處是則有苦。行者以第三禪樂動故求
不動處。以斷苦樂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
捨念清淨入第四禪。是四禪中無苦無樂。但
有不動智慧。以是故説第四禪捨念清淨。
第三禪樂動故説苦。是故第四禪中説斷苦
樂。如佛説。過一切色相不念別相。滅有
對相得入無邊虚空處。行者作是念。若無
色則無飢渇寒熱之苦。是身色麁重弊惡虚
誑非實。先世因縁和合報得此身。種種苦惱
之所住處。云何當得*免此身患。當觀此
身中虚空。常觀身空如籠如甑。常念不
捨則得度色不復見身。如内身空外色
亦爾。是時能觀無量無邊空。得此觀已無
苦無樂其心轉増。如鳥閉著瓶中瓶破得
出。是名空處定。是空無量無邊。以識縁
之縁多則散能破於定。行者觀虚空。縁受
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
我。欺誑和合則有非是實也。如是念已。捨
虚空縁但縁識。云何而縁現前識。縁過去
未來無量無邊識。是識無量無邊。如虚空無
量無邊。是名識處定。是識無量無邊。以識
縁之識多則散能破於定。行者觀是縁識。
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
無我。欺誑和合而有非實有也。如是觀已
則破識相。是呵識處讃無所有處。破諸識
相繋心在無所有中。是名無所有處定。無
所有處縁受想行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
無常苦空無我。欺誑和合而有非實有也。如
是思惟。無想處如癰。有想處如病如癰如
瘡如刺。第一妙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問
曰。非有想非無想處。有受想行識。云何言非
有想非無想。答曰。是中有想微細難覺故。謂
爲非有想。有想故非無想。凡夫心謂得諸法
實相。是爲涅槃。佛法中雖知有想。因其本
名。名爲非有想非無想處。問曰。云何是無
想。答曰。無想有三種。一無想定。二滅受定。
三無想天。凡夫人欲滅心入無想定。佛弟
子欲滅心入滅受定。是諸禪定有二種。若
有漏若無漏。有漏即是凡夫所行如上説。無
是十六聖行。若有漏道。依上地邊離下
地欲。若無漏道。離自地欲及上地。以是故
凡夫於有頂處不得離欲。更無上地邊故。
若佛弟子欲離欲界欲欲界煩惱。思惟斷九
種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斷此九種故。佛弟子若依
有漏道欲得初禪。是時於未到地。九無礙
道八解脱道中。現在修有漏道。未來修有漏
無漏道。第九解脱道中。於未到地現在修
有漏道。未來修未到地有漏無漏道及初禪
邊地有漏。若無漏道欲得初禪亦如是。若
依有漏道離初禪欲。於第二禪邊地。九無
礙道八解脱道中。現在修二禪邊地有漏。
未來修二禪邊地有漏道。亦修無漏初
及眷屬。第九解脱道中。於第二禪邊地。現
在修二禪邊地有漏道。未來修二禪邊地初
禪無漏及眷屬二禪淨無漏。若無漏道離初
禪欲。九無*礙道八解脱道中。現在修自地
無漏道。未來修初禪及眷屬有漏無漏道。第
九解脱道中。現在修自地無漏道。未來修初
禪及眷屬有漏無漏道。及修二禪淨無漏乃
至無所有處離欲時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
處離欲時。九無*礙道八解脱道中。但修一
切無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修三界善根及無
漏道。除無心定。修有二種。一得修二行修。
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來世修自事
亦修餘事。行修名曾得於現前修。未來亦
爾不修餘。如是等種種諸禪定中修。復次
禪定相略説有二十三種。八味八淨七無漏。
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報因・
名因。一一無漏。七無漏因是相似因。自地中
増相應因共有因初味定初味定因乃至後
味定後味定因。淨亦如是。四縁因縁・次第縁・
縁縁・増上縁。因縁者如上説。初禪無漏定
次第生六種定。一初禪淨二無漏。二禪三禪
亦如是。二禪無漏定次第生八種定。自地淨
無漏初禪淨無漏。三禪四禪亦如是。三禪無
漏定次第生十種。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第四禪空處亦如是。識處無漏定次第生九
種。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無所有處無漏定
次第生七種。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非有想
非無想處淨次第生六心。自地二下地四。
諸淨地亦如是。又皆益自地味。初禪味次第
二種味淨。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味亦如是。淨
無漏禪一切處縁味禪。縁自地中味。亦縁
淨愛。無無漏縁故不縁無漏。淨無漏根
本無色定。不縁下地有漏。名因増上縁。通
一切四無量心三背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
縁欲界五神通。縁欲色界。餘各隨所縁。滅
受想定無所縁。一切四禪中有練法。以無
漏練有漏故。得四禪心自在。能以無漏第
四禪。練有漏第四禪。然後第三第二第一禪。
皆以自地無漏練自地有漏。問曰。何以名
練禪。答曰。諸聖人樂無漏定不樂有漏。離
欲時*淨有漏不樂。而自得今欲除其滓穢
故。以無漏練之。譬如煉金去其穢無
漏練有漏亦復如是。從無漏禪起入淨禪。
如是數數。是名爲煉。復次諸禪中有頂禪。何
以故名頂有二種。阿羅漢壞法不壞法。不壞
法阿羅漢。於一切深禪定得自在。能起頂
禪。得是頂禪能轉壽爲富轉富爲壽。復
有願智四辯無諍三昧。願智者。願欲知三
世事。隨所願則知。此願智二處攝。欲界第
四禪四辯者。法辯辭辯二處攝。欲界初禪。
餘二辯九地攝。欲界四禪四無色定。無諍三
昧者。令他心不起諍。五處攝。欲界及四禪。
問曰。得諸禪更有餘法耶。答曰。味定生亦
得退亦得。淨禪生時得。離欲時得無漏。離
欲時得。退時得九地無漏定。四禪三無色定
未到地禪中間能斷結使。未到地禪中間捨
根相應。若人成就禪下地變化心亦成就。如
初禪成就。有二種變化心。一者初禪。二者
欲界。二禪三種三禪四種四禪五種。若二禪
三禪四禪中。欲聞見觸時皆用梵世識。
滅時則止。四無量意五神通八背捨八勝處
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九相十想三三昧三解
脱門三無漏根三十七品。如是等諸功徳。皆
禪波羅蜜中生。是中應廣説。問曰。應説禪
波羅蜜。何以但説禪。答曰。禪是波羅蜜之
本。得是禪已憐愍衆生。内心中有種種禪
定妙樂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淨苦中求
樂。如是觀已生大悲心立弘誓願。我當
令衆生皆得禪定内樂離不淨樂。依此禪
樂已。次令得佛道樂。是時禪定得名波
羅蜜。復次於此禪中。不受味不求報不
隨報生。爲調心故入禪。以智慧方便還
生欲界。度脱一切衆生。是時禪名爲波羅
蜜。復次菩薩入深禪定。一切天人不能知
其心。所依所縁見聞覺知法中心不動。如毘
摩羅鞊經中。爲舍利弗説宴坐法。不依
身不依心不依三界。於三界中不得身
心。是爲*宴坐。復次若人聞禪定樂勝於人
天樂。便捨欲樂求禪定。是爲自求樂利不
足奇也。菩薩則不然。但爲衆生欲令
慈悲心淨。不捨衆生菩薩禪。禪中皆發大
悲心。禪有極妙内樂。而衆生捨之而求外
樂。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見而
行乞求。智者愍其自有妙物不能知見
而從他乞。衆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種種禪
定樂。而不知發反求外樂。復次菩薩知諸
法實相故。入禪中心安隱不著味。諸餘外
道雖入禪定心不安隱。不知諸法實故
著禪味。問曰。阿羅漢辟支佛倶不著味。何
以不得禪波羅蜜。答曰。阿羅漢辟支佛雖
不著味。無大悲心故不名禪波羅蜜。又
復不能盡行諸禪。菩薩盡行諸禪。麁細大
小深淺内縁外縁一切盡行。以是故菩薩心
中名禪波羅蜜。餘人但名禪。復次外道聲聞
菩薩皆得禪定。而外道禪中有三種患。或味
著或邪見或憍慢。聲聞禪中慈悲薄。於諸法
不以利智貫達諸法實相。獨善其身
斷諸佛種。菩薩禪中無此事。欲集一切諸
佛法故。於諸禪中不忘衆生。乃至昆虫
常加慈念。如釋迦文尼佛。本爲螺髻仙人。
名尚闍利。常行第四禪。出入息斷在一樹
下坐兀然不動。鳥見如此謂之爲木。即
於髻中生卵。是菩薩從禪覺知頭上有
鳥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動鳥母必不復來。鳥
母不來鳥卵必壞。即還入禪。至鳥子飛去
爾乃起。復次除菩薩。餘人欲界心不得次
第入禪。菩薩行禪波羅蜜。於欲界心次第
入禪。何以故。菩薩世世修諸功徳。結使心
薄心柔軟故。復次餘人得總相智慧。能離欲
如無常觀苦觀不淨觀。菩薩於一切法中能
別相分別離欲。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
陀羅女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
如聲聞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以
諸法實相讃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
大迦葉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不能自安。
須菩薩問大迦葉。汝最耆年行頭陀第
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大迦葉答曰。我
於人天諸欲心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徳報
聲。又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若八
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劫盡時毘藍風
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以是故知。菩薩
於一切法中。別相觀得離諸欲。諸餘人等
但得禪之名字。不得波羅蜜。復次餘人知
菩薩入出禪心。不能知住禪心所縁所到
知諸法深淺。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知。何
況餘人。譬如象王渡水。入時出時足迹可
見。在水中時不可得知。若得初禪同得
初禪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薩入初禪。有人
得二禪。觀知得初禪心了了知。不能知菩
薩入初禪心。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
是。復次超越三昧中。從初禪起入第三禪。
第三禪中起入虚空處。虚空處起入無所
有處。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薩自
在超。從初禪起或入三禪如常法。或時入
第四禪。或入空處識處無所有處或非有想
非無想處。或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或
入無所有處或識處空處四禪乃至初禪。或
時*超一或時超二。乃至超九。聲聞不
超二。何以故。智慧功徳禪定力薄故。譬如二
種師子。一黄師子。二白髮師子。黄師子雖
亦能超。不如白*髮師子王。如是等種種
因縁分別禪波羅蜜。復次爾時菩薩常入禪
定。攝心不動不生覺觀。亦能爲十方一切
衆生以無量音聲説法而度脱之。是名禪
波羅蜜。問曰。如經中説。先有覺觀思惟然
能説法。入禪定中無語覺觀。不應得
説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禪定中不生覺觀
而爲衆生説法。答曰。生死人法入禪定。先
以語覺觀然後説法。法身菩薩離生死身。
知一切諸法。常住如禪定相。不見有亂。
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爲衆生説法。而菩
薩心無所分別。如何修羅琴。常自出聲隨
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
是福徳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
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説法相。
是無量福徳禪定智慧因縁故。是法身菩薩。
種種法音隨應而出。慳貪心多聞説布施之
聲。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之人。各各聞説
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思
惟。漸以三乘而得度脱。復次菩薩觀一切
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餘人除亂求定。
何以故。以亂法中起瞋想。於定法中生著
想。如鬱陀羅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
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
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
還其本處入林樹間。更求五通一心專至。
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捨
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鬪動水之聲。此人
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
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
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
三惡道。是爲禪定中著心因縁。外道如此。
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増上慢
謂得四道。得初禪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禪
時謂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謂是阿那含。第四
禪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命
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
無涅槃佛爲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
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
獄。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何
處。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諸比丘皆大
驚怪。此人坐禪持戒所由爾耶。佛言。此人増
上慢。得四禪時謂得四道故。臨命終時見
四禪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
羅漢今還復生。佛爲虚誑。是時即見阿鼻泥
*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中。是時佛
説偈言
    多聞持戒禪 未得無漏法
    雖有此功徳 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惡道苦。是故知。取亂相能生
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
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
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
利根智慧觀故。於五蓋無所捨。於禪定相
無所取。諸法相空故。云何於五蓋無所
捨。貪欲蓋非内非外亦不兩中間。何以故。
若内法有不應待外生。若外法有於我亦
無患。若兩中間有兩間則無處。亦不從先
世來。何以故。一切法無來故。如童子無有
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世
不來。亦不至後世。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
有。不一分中。非遍身中。二亦不從五塵
來。亦不從五情出。無所從生無所從滅。
是貪欲若先生若後生若一時生。是事不然。
何以故。若先有生後有貪欲。是中不應貪
欲生。未有貪欲故。若後有生先有貪欲。則
生無所生。若一時生則無生者無生處。生
者生處無分別故。復次是貪欲貪欲者不一
不異。何以故。離貪欲貪欲者不可得。離貪
欲者貪欲不可得。是但從和合因縁生。和
合因縁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貪欲貪欲者
異不可得。若一貪欲貪欲者則無分別。如是
等種種因縁貪欲生不可得。若法無生是法
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如是觀
貪欲蓋。則與禪爲一。餘蓋亦如是。若得諸
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
實相即是禪實*相。禪實*相即是五蓋。菩薩
如是能知五欲及五蓋禪定及一相無
所依入禪定。是爲禪波羅蜜。復次若菩薩行
禪波羅蜜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是名禪波
羅蜜。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
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諸佛。華香
珍寶種種供養。復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變
身無數。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衆生。復
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諸惡不善法。入
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一禪
中行大慈大悲。以慈悲因縁。拔無量劫中
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爲十方諸佛及大菩
薩所念。復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以天眼
觀十方五道中衆生。見生色界中者受禪定
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復見欲界諸
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娯。後墮鹹沸屎地獄中。
人中多聞世智辯聰。不得道故。還墮
猪羊畜獸中無所別知。如是等種種。失
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
卑賤。於此衆生生悲心。漸漸増廣得成大
悲不惜身命。爲衆生故懃行精進以求佛
道。復次不亂不味故。名禪波羅蜜。如佛告
舍利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住。具足禪波羅
蜜。不亂不味故。問曰。云何名亂。亂有二
種。一者微二者麁微者有三種。一愛多
慢多三見多。云何愛多。得禪定樂其心樂著
愛味。云何慢多。得禪定時自謂難事已
得而以自高。云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
分別取相。是實餘妄語。是三名爲微細亂。
從是因縁於禪定退起三毒。是爲麁亂。味
者初得禪定一心愛著是爲味。問曰。一切
煩惱皆能染著。何以故但名愛爲味。答曰。
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
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爲性
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
深著不捨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
望現報則無福徳。於禪受味愛著於禪。
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餘結爲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第二十卷第
十八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
*奉        詔譯
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
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
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
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問曰。若爾者不應
名爲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答曰。
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
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説果故。是般若波
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爲一切種智。菩薩行
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
岸故。名一切種智。問曰。佛一切諸煩惱及
習已斷智慧眼淨。應如實得諸法實相。諸法
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未盡諸漏慧眼
未淨。云何能得諸法實相。答曰。此義後品
中當廣説。今但略説。如人入海。有始入者。
有盡其源底者。深淺雖異倶名爲入。佛菩
薩亦如是。佛則窮盡其底。菩薩未斷諸煩
惱習。勢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後品中説。譬
喩如人於闇室然燈。照諸器物皆悉分了。
更有大燈益復明審。則知後燈所破之闇。
與前燈合住。前燈雖與闇共住而亦能照
物。若前燈無闇則後燈無所増益。諸佛菩
薩智慧亦如是。菩薩智慧雖與煩惱習合
而能得諸法實相。亦如前燈亦能照物。佛
智慧盡諸煩惱習。亦得諸法實相。如後燈
倍復明了。問曰。云何是諸法實相。答曰。衆人
各各説諸法實相自以爲實。此中實相者。
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作者。如後品中。
佛語須菩提。若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
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
亦不作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
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
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
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讃般若波羅蜜偈

    般若波羅蜜 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亦滅
    無量衆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虚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爲見佛
    若如法觀佛 般若及涅槃
    是三則一相 其實無有異
    諸佛及菩薩 能利益一切
    般若爲之母 能出生養育
    佛爲衆生父 般若能生佛
    是則爲一切 衆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 佛説種種名
    隨諸衆生力 爲之立異字
    若人得般若 議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 朝露一時失
    般若之威徳 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 有智者歡喜
    若人得般若 則爲般若主
    般若中不著 何況於餘法
    般若無所來 亦復無所去
    智者一切處 求之不能得
    若不見般若 是則爲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脱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脱
    是事爲希有 甚深有大名
    譬如幻化物 見而不可見
    諸佛及菩薩 聲聞辟支佛
    解脱涅槃道 皆從般若得
    言説爲世俗 憐愍一切故
    假名説諸法 雖説而不説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焔
    四邊不可取 無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捨 是名不可取
    不可取而取 是即名爲取
    般若無壞相 過一切言語
    適無所依止 誰能讃其徳
    般若雖叵讃 我今能得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