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熱相等。如相空中廣説。第一相應勝餘相
應如上説。菩薩行是衆生空法空深入空
相應。憶本願度衆生。見衆生狂惑顛倒於
空事中種種生著。即生大悲心。我雖知是
事餘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亦能
常不生破六波羅蜜法。所以者何。初發心菩
薩行六波羅蜜。以六惡雜行故六波羅蜜
不増長。不増長故不疾得道。今知諸法
相拔是六惡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薩知布
施爲善。慳心不善。能墮餓鬼貧窮中知慳
貪。如是自惜其身著世間樂故還生慳心。
是菩薩輕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内物不
能。以著我著受者以取相著財物。以是
故破檀波羅蜜。雖有所施而不清淨。是菩
薩行空相應故不見我。亦不見世間樂。
云何生著而破檀波羅蜜。問曰。若不見我
不見世間樂。故不破亦應不見檀。云何
行布施。答曰。是菩薩雖不見布施。以清淨
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無所有。衆生
須故施與。如小兒以土爲金銀。長者則不
見是金銀。便隨意與竟無所與。餘五法亦
如是。以是故雖同空破慳而不破檀。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住是空相應中。能常不生
是六惡心
大智論卷第三十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之上
卷三
十八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從何處終來生此
間。從此間終當生何處。佛告舍利弗。是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如是習相應者。
或從他方佛國來生此間。或從兜率天上來
生此間。或從人道中來生此間。舍利弗。從他
方佛國來者。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般若
波羅蜜相應故。捨身來生此間。諸深
皆現在前。後還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在所
生處常値諸佛。舍利弗。有一生補處菩薩。兜
率天上終來生是間。是菩薩不失六波羅蜜。
隨所生處一切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
前。舍利弗。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
阿毘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
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問曰。是般若波羅蜜中衆生畢竟不可
得。如上品説。舍利弗如一切衆生不可
得。壽者命者乃至知者見者等。衆生諸異名
字皆空無實。此中何以問從何所來去至
何所上。衆生異名即是菩薩。衆生無故菩
薩亦無。又此經中説。菩薩但有名字無有
實法。今舍利弗何以作此問。答曰。佛法中
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諦
故説有衆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所
有。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
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復
有二種。有初習行。有久習行。有著者。有
不著者。有知他意者。有不知他意者。
雖有言辭知其
寄言以宣
爲不知名字相初習行著不
知他意者。故説無衆生。爲知名字相久習
行不著知他意者。故説言有衆生。舍利弗
以天眼明見六道衆生生死善惡。於此無
疑。但不知從他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菩
薩來者故問。有諸大菩薩。從此間終生他
方無量阿僧祇佛國。舍利弗天眼所不見故
問。復次有聲聞人。見菩薩行六波羅蜜。久
住生死中漏未盡故。集種種智慧内外經
書。而不證實際未免生老病死。愍而輕
之言。此等命終以三毒未盡故當墮何處。
如佛説諸凡夫人常開三惡道門。於三善
道爲客。於三惡處爲家。三毒力強。過去
世無量劫罪業積集而不取涅槃。將受衆
苦甚可惑之。如是等小乘人輕愍是菩薩。
舍利弗於一切聲聞中爲第一大法將。知
有是事。欲令衆生起敬心於菩薩故問。
佛以三事答。一從他方佛國來生。二從兜
率天上來。三從人道中來。問曰。如從他方
佛國來者。以遠故舍利弗不知。兜率天上
人道中來者何以不知。答曰。舍利弗不知
他方佛國來者故問。佛爲如所應分別答
有三處來。問曰。世間有六道。何以故。於天
別説兜率天來。人道中不分別處所。
他方佛國來者。亦不分別天道人道。答曰。
六趣中三是惡道。惡道中來受苦因縁。心鈍
故不任得道。是故不説。問曰。三惡道中來
亦有得道者。如舍利弗大弟子牛足比丘。
五百世牛中生。末後得人身足猶似牛。而
得阿羅漢道。復有摩偸婆尸他比丘。五百世
生獼猴中。末後得人身得三明六神通阿
羅漢猶好跳躑。以有餘習故。如是等皆
得道。何以言不任。答曰。雖有得者少不
足言。又此人先世深種涅槃善根。小有謬
錯故墮惡道中。償罪既畢涅槃善根熟故
得成道果。此中不説聲聞道。但爲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前身後身次第。譬如從垢
心起不得次第入無漏。中間必有善有漏
心。以無漏心貴故。言於三惡道出不
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天人阿修
羅則不然。下三天結使利而深。上二天結使
深而不利。兜率天結使不深不利。所以者
何。常有菩薩説法故。是故不説餘處。或
有少故不説。色界諸天得道者不復來下。
未得道者樂著禪味故不下。以著味故智
慧亦鈍。是故不説。阿修羅同下二天故不
説。他方佛國來者。從諸佛前來生是間諸
根猛利。所以者何。除無量阿僧祇劫罪故。
又遇諸佛隨心教導故。如刀得好石則
利。又常聞誦正憶念般若波羅蜜故利。如
是等因縁則菩薩心利。人中來者此間佛弟
子。聽般若波羅蜜集諸功徳。捨身還生是
間。或於異國土雖無有佛値遇佛法。聽
受書寫正憶念。隨力多少修福徳智慧。是
人諸根雖鈍堪受般若波羅蜜。以不見現
在佛故心鈍。他方佛國來者利根故。修行
般若波羅蜜疾得相應。以相應故常値諸
佛。値佛因縁如先説。問曰。兜率天上。何以
但説一生補處。不説二生三生。答曰。人身
罪結煩惱處所。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
鵝入水水不令濕。如是菩薩一切世間法
所不能著。所以者何。佛自説因縁。不失六
波羅蜜諸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疾現在前。是
菩薩於是*世界應利益衆生。其餘菩薩分
布十方。譬如大智慧人已在一處。其餘大
智則至異處。是故不説。復次有人言。但説
大者不限於小。復次餘天中來生者餘處
當廣説。人中死人中生者。不如上二處。何
以故。以人身地大多故。身重心鈍。以心心
數法隨身強弱故。又諸業結使因縁生故。
彼二處來者是法身菩薩。變身無量以度
衆生。故來生是間。人道中者皆是肉身。問
曰。阿毘跋致菩薩不以結業受身。何以
人道中説。答曰。來生此間得阿毘跋致。
未捨肉身故。以鈍根故。諸陀羅尼三昧門
不疾現在前不疾現在前故不疾與般若
相應
舍利弗。汝所問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
蜜相應。從此間終當生何處者。舍利弗。此
菩薩摩訶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常値諸佛
終不離佛。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不以方
便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行六波羅蜜。是菩
薩摩訶薩得禪故生長壽天。隨彼壽終來生
是間。得人身値諸佛。是菩薩諸根不利。舍
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禪。亦
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方便故捨諸禪生欲界。
是菩薩諸根亦鈍。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
初禪乃至第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虚空處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
道分。行十力乃至大慈大悲。是菩薩用方便
力不隨禪生。不隨無量心生。不隨四無色定
生。在所有佛處於中生。常不離般若波羅蜜
行。如是菩薩賢劫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問曰。舍利弗今問前世後世。佛
何以故前世中三種答。後世中廣分別。答曰。
人以肉眼不見過去未來故。而生邪疑。
雖疑二處而未來世當受故廣分別。譬如
已滅之火不復求救。但多方便防未來火。
又如治病已滅之病不復加治。但治將
生之病。復次佛無量辯才自恣。舍利弗所問
雖少佛廣爲其説。如問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一事。而佛種種分別。如貧者從大富好
施者乞。所乞雖少所與甚多。佛亦如是。
有無量無漏佛法具足之富。以大慈悲好
行施惠。因舍利弗少問故。佛爲大衆廣分
別説。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種種因縁譬喩
多説空法。有新發意者。取空相著是空法。
於生死業因縁中生疑。若一切法畢竟空。
無來無去無出無入相。云何死而有生。現在
眼見法尚不應有。何況死後餘處生。不可
見而有。如是等種種邪疑顛倒心爲斷。是故
佛種種因縁廣説有死有生。問曰。無有死
生因縁。何以故。人死歸滅。滅有三種。一者
火燒爲灰。二者虫食爲糞。三者終歸於土。
今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於後身。
以不見故則知爲無。答曰。若汝謂身滅便
無者。云何有衆生先世所習憂喜怖畏等。
如小兒生時或啼或笑。先習憂喜故。今無
人教而憂喜續生。又如犢子生知趣乳。猪
羊之屬其生未幾。便知有牝牡之合。子同
父母好醜貧富聰明闇鈍各各不同。若無先
世因縁者不應有異。如是等種種因縁知
有後世。又汝先言不見別有去者。人身中
非獨眼根能見。身中六情各有所知。有法
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可知者。可聞法尚不
可見。何況可知者。有生有死法亦可見亦
可知。汝肉眼故不見。天眼者了了能見。
是人從一房出入一房。捨此身至後
身亦如是。若肉眼能見者。何用求天眼。
若爾者天眼肉眼愚聖無異。汝以畜生同見。
何能見後世可知者。如人死生。雖無來去
者而煩惱不盡故。於身情意相續更生身
情意。身情意造業亦不至後世。而從是因
縁更生受後世果報。譬如乳中著毒。乳變
爲酪。酪變爲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
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
衆因縁故更生後世。五衆行業相續不異故
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花葉果實。
得時節會則次等而出。如是因縁故知有
死生。復次現世有知宿命者。如人行疲極
睡臥覺已憶所經由。又一切聖人内外經書
皆説後世。復次現世不善法動發過重。生
瞋恚嫉妬疑悔。内惱故身則枯悴顏色不悦。
惡不善法受害如是。何況起身業口業。若
生善法淨信業因縁。心清淨得如實智慧。
心則歡悦身得輕軟顏色和適。以有苦
樂因縁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
當知必有後世。但衆生肉眼不見。智慧薄
故而生邪疑。雖修福事所作淺薄。譬如藥
師爲王療病。王密爲起宅而藥師不知。既
歸見之乃悔不加意盡力治王。復次聖人
説今現在事實可信故。説後世事亦皆可
信。如人夜行嶮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
則便隨逐。比智。及聖人語可知定有後世。
汝以肉眼重罪比智薄故又無天眼。既自無
智又不信聖人語。云何得知後世。復次
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死雖相
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祇劫業因縁雖過
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是爲微妙難知。若
諸法都空者。此品中不應説往生。何有智
者前後相違。若死生相實有。云何言諸法
畢竟空。但爲除諸法中愛著邪見顛倒故。
説畢竟空。不爲破後世故説。汝無天眼
明故疑後世。欲自陷罪惡。遮是罪業
因縁故。説種種往生。佛法不著有不著
無。有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
不著。如是人則不容難。譬如以刀斫空
終無所傷。爲衆生故。隨縁説法自無所
著。以是故中論中説
    一切諸法實 一切法虚妄
    諸法實亦虚 非實亦非虚
    涅槃際爲眞 世間際亦眞
    涅槃世無別 小異不可得
是爲畢竟空相。畢竟空不遮生死業因縁。是
故説往生。問曰。若般若波羅蜜一相所謂
無相。云何與般若相應。從一佛國至一佛
國常値諸佛。答曰。般若波羅蜜攝一切法。
譬如大海。以是故不應作難。復次汝自説
般若波羅蜜一相無相。若無相云何有難。汝
則無相中取相。是事不然。復次因般若波
羅蜜故。行念佛三昧等諸善法生値諸佛。
復次行般若波羅蜜者。深入大悲如慈父
見子。爲無所直物故死。父甚愍之。此兒但
爲虚誑故死。諸佛亦如是。知諸法畢竟空
不可得。而衆生不知。衆生不知故於空法
深著。著因縁故墮大地獄。是故深入
大悲。以大慈悲因縁故得無量福徳。得無
量福徳故生値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是菩薩從此間死彼間生。彼間死復至彼
間生。如是乃至得佛終不離佛譬如有福
之人從一大會至一大會。或有是間死彼
間生。於彼以五神通力故。從一佛國至一
佛國。供養諸佛度脱衆生。是初菩薩。佛國
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
名一佛土。諸佛神力雖能普遍自在無礙。衆
生度者有局。諸佛現在者。佛現在其佛國
土中者。第二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行
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衆生。
住時起時亦不念衆生。但著禪味不能與
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
故功徳薄少。功徳薄少故爲初禪果報所牽
生長壽天。復次不能以初禪福徳與衆生
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無量
無方便義。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
八萬大劫。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
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
夫處故。或説無想天名爲長壽。亦不任得
道故。或説從初禪至四禪。除淨居天皆
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還生人
間。値佛者。以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故。或於禪中集諸福徳。所以者何。彼
間著味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説。如佛問
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土甚
多不可爲喩。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
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問曰。鈍根
者二十二根中何者是。答曰。有人言慧根能
觀諸法。以久受著禪味故鈍。有人言信等
五根皆助成道法。以受報著味故鈍。有人
言。菩薩清淨福徳智慧因縁故。十八根皆利。
罪故則鈍。眼等六根如法華經説。命根不
爲老病貧窮等所惱。安隱受樂是爲命根
利。喜樂等五根了了覺知故言利。復次受
樂時知樂無常等過隨逐不生貪欲故利。
餘受亦如是。信根牢堅深固。難事能信故
言利。餘亦應如是隨相分別。男根淨者。
得陰藏相。不著細滑故。知欲爲過是爲
利。復次三善根利故名爲利。菩薩或時於
三無漏根不證實際故利。與利相違故
鈍。問曰。第三菩薩若能捨禪。云何言無方
便。答曰。是菩薩命終時。入不善心捨諸禪
定方便。菩薩若入欲界繋善心若無記心。而
捨諸禪入慈悲心。憐愍衆生作是念。我
若隨禪定生。不能廣利益衆生。生欲界
者有十處。四天下人六欲天。三惡道菩薩
所不生。鈍根者如第二菩薩説。第四菩薩
入位得菩薩道。修三十七品。能住十八空
乃至大慈大悲。此名方便。上二菩薩但有禪
定直行六波羅蜜。以是故無方便。第四菩
薩方便力故不隨禪定無量心生。所以者
何。行四念處乃至大慈大悲故。命終時憐
愍衆生。願生他方現在佛國。續與般若波羅
蜜相應。所以者何。愛樂隨順般若波羅蜜
故。問曰。此是何等菩薩。答曰。佛自説跋陀
劫中菩薩。或有非*跋陀劫中菩薩。但取其
大者。問曰。云何名*跋陀。云何名劫。答曰。
如經説有一比丘問佛言。世尊幾許名劫。
佛告比丘。我雖能説汝不能知。當以譬
喩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滿芥子。有長壽
人過百歳持一芥子去。芥子都盡劫猶不
澌。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歳持迦尸輕
軟疊衣一來拂之石盡劫猶不*澌。時中最
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劫有二
種。一爲大劫。二爲小劫。大劫者如上譬喩。
劫欲盡時衆生自然心樂遠離。樂遠離故除
五蓋入初禪。是人離生喜樂。從是起已。
擧聲大唱言。諸衆生甚可惡者是五欲第一。
安隱者是初禪。衆生聞是唱已。一切衆生心
皆自然遠離五欲入於初禪。自然滅覺觀
入第二禪。亦如是唱。或離二禪三禪亦如
是。三惡道衆生自然得善心。命終皆生人
中。若重罪者生他方地獄。如泥犁品中説。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無一衆生在者。爾時二
日出乃至七日出。三千大千*世界地盡皆燒
盡。如十八空中廣説劫生滅相。復有人言。
四大中三大有所動作故。有三種劫。或時
火劫起燒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禪四處。
或時水劫起漂壞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禪
八處。或時風劫起吹壞三千大千*世界。乃
至三禪十二住處。是名大劫。小劫亦三種。
外三大發故世界滅。内三毒發故衆生滅。
所謂飢餓刀兵疾病。復有人言。時節歳數名
爲小劫。如法華經中説。舍利弗作佛時正
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
佛從三昧起。於六十小劫中説法華經。
是衆小劫和合名爲大劫。劫簸秦言分別時
節。*跋陀者秦言善。有千萬劫過去空無有
佛。是一劫中有千佛興。諸淨居天歡喜故名
爲善劫。淨居天何以知此劫當有千佛。前
劫盡已廓然都空。後有大水。水底涌出有千
枚七寶光明蓮華。是千佛之相。淨居諸天因
是知有千佛。以是故説是菩薩於此劫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四
禪。入慈心乃至捨。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
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還生欲界
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成就衆生
故。*問曰。菩薩有二種。一者隨業生。二者
得法性身。爲度衆生故。種種變化身生三
界。具佛功徳度脱衆生故。二者之中今是
何者。答曰。是菩薩是業因縁生身。所以者何。
入諸禪方便力故不隨禪生。法身菩薩變
化自在則不大須方便。入禪方便義先已説。
問曰。若不隨禪定。何以生於欲界不生他
方清淨世界。答曰。諸菩薩行各不同。或有
菩薩。於禪轉心生他方佛國。菩薩迴心生
欲界亦如是。問曰。生他方佛國者。爲是欲
界非欲界。答曰。他方佛國雜惡不淨者。則
名欲界。若清淨者則無三惡道三毒。乃至
無三毒之名。亦無二乘之名。亦無女人。一
切人皆有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常照世間。
一念之頃作無量身。到無量如恒河沙等
*世界。度無量阿僧祇衆生。還來本處。如是
*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名
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
徳清淨業因縁故。別得清淨*世界出於三
界。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憐愍衆生故生此
欲界。問曰。若命終時捨此禪定。初何以求
學。答曰。欲界心狂不定。爲柔軟攝心故入
禪。命終時爲度衆生起欲界心。問曰。若
生人中。何以故正生刹利等大家不生餘
處。答曰。生刹利爲有勢力。生婆羅門家
爲有智慧。生居士家爲大富故。能利益
衆生。貧窮中自不能利何能益人生欲界
天次當説
舍利弗。復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第
四禪。入慈心乃至捨。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
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或生四天王
天處。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
地化自在天。於是中成就衆生。亦淨佛
*世界常値諸佛
是義同上生天爲異。問曰。欲界諸天情
著五欲難可化度。菩薩何以生彼而不
生人中。答曰。諸天著心雖大。菩薩方便力
亦大。如説三十三天上有須浮摩樹林。天中
聖天厭捨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諸天。兜率
天上恒有一生補處諸菩薩。常得聞法。密
迹金剛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
諸天
復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以方便力入初禪。此間命終生梵天
處作大梵天王。從梵天處遊一佛國至一佛
國。在所有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轉法輪者勸請令轉
問曰。若隨初禪生有何方便。答曰。雖
生而不著味。念佛道憶本願。入慈心。念
佛三昧時與禪和合故。名爲方便。問曰。何
以故作梵王。答曰。菩薩集福徳因縁大故。
世世常爲物主。乃至生鹿中亦爲其王。復
次是菩薩本願欲請佛轉法輪。不應作散
天。或時此中三千大千*世界。無佛。從一
佛國至一佛國。見初成佛未轉法輪
者。所以者何。梵天王法。常應勸請諸佛轉
法輪故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三生補處行般
若波羅蜜。以方便*力入初禪乃至第四禪。
入慈心乃至捨。入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
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入空三昧無相
無作三昧不隨禪生。生有佛處修梵行。若生
率天上。隨其壽終具足善根不失正念。
與無數百千億萬諸天圍繞恭敬。來生此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是*三生菩薩在十住地已具足諸
功徳。今何以修習諸行。答曰。心未入涅槃
要有所行。所謂四禪乃至三三昧。復次是
菩薩於天人中示行人法修行求道。復次
是菩薩雖在十住地猶有煩惱習在。又於
諸法猶有所不知。是故修道。復次是菩
薩雖行深行。三十七品三解脱門等猶未
取證。今爲證故更修諸行。復次雖是大菩
薩於佛猶小。譬如大聚火雖有能照於
日則不現。如放鉢經中。彌勒菩薩語文殊
尸利。如我後身作佛。如恒河沙等文殊尸
利。不知我擧足下足事。以是故雖在十住
猶應修行。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不廣度
衆生而要生佛前。答曰。是菩薩所度已多。
今垂欲成佛應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
度衆生得成佛。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問
曰。若爲諮問佛事故在佛前者。何以故。
釋迦文佛作菩薩時。在迦葉佛前惡口毀
呰。答曰。是事先已説。法身菩薩種種變化
身以度衆生。或時行人法。有飢渇寒熱老
病憎愛瞋喜讃歎呵罵等。除諸重罪餘者皆
行。是釋迦文菩薩爾時爲迦葉佛弟名鬱多
羅。兄智慧熟不好多語。弟智慧未備故多
好論議。時人謂弟爲勝。兄後出家得成佛
道號名迦葉。弟爲閻浮提王訖梨机師。有
五百弟子以婆羅門書教授諸婆羅門。諸婆
羅門等不好佛法。爾時有一陶師名難陀
婆羅。迦葉佛五戒弟子得三道。與王師鬱多
羅爲善友。以其心善淨信故。爾時鬱多羅
乘金車駕四白馬。與弟子倶出城門。難提
羅於路相逢鬱多羅問言。從何所來。
答言。汝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供養
還。汝可共行覲見於佛。故來相迎。鬱多羅
作是念。若我徑到佛所。我諸弟子當生疑
怪。汝本論議智慧恒勝。今往供養將是親
屬愛故必不隨我。恐破其見佛因縁故。住
諸法實相智中入無上方便慧度衆弟子。
故口出惡言。此禿頭人何能得菩提道。爾時
難提婆羅善友。爲如瞋状捉頭挽言。汝不
得止。鬱多羅語弟子言。其事如是吾不
得止。即時師徒倶行詣佛。見佛光相心即
清淨。前禮佛足在一面坐。佛爲隨意説
法。鬱多羅得無量陀羅尼門。諸三昧門皆
開。五百弟子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鬱多羅從坐起白佛言。願佛聽我出家作
比丘。佛言善來。即成沙門。以是方便故現
出惡言非是實也。虚空可破。水可作火。
火可作水。三生菩薩於凡夫中瞋心叵
得。何況於佛。問曰。若爾者佛何以受第八
罪報六年苦行。答曰。小乘法與大乘法異。
若無異者不應有大小。小乘法中。不説法
身菩薩祕奧深法無量不可思議神力。多説
斷結使直取涅槃法。復次若佛不受是第
八罪報。有諸天神仙龍鬼諸長壽者。見有
此惡業而不受罪報。謂爲無業報因縁。
以是故雖現無惡業亦受罪報。又有
今世因縁。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
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串樂不能
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有外道苦行
者。或三月半歳一歳。無能六年日食一麻
一米者。諸外道謂此爲苦行之極。是人若
言無道眞無道也。於是信受皆入正道。
以是二因縁故六年苦行非實罪也。何以
故諸佛斷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故。佛若實受罪報不得言成一切善法
斷一切不善法。復次小乘法中佛爲小心
衆生故説。二生菩薩猶惡口毀佛。*二生
菩薩尚不罵小兒。云何實毀佛。皆是方
便爲衆生故。何以知之。是釋迦*文佛。毘
婆尸佛時作大婆羅門。見佛衆僧食疾而
發是言。如是人輩應食馬麥。因此罪故
墮黒繩等地獄。受無量世苦已。餘罪因縁。
雖成佛道而三月食馬麥。又聲聞法中説。
佛過三阿僧祇劫常爲男子。常生貴處常
不失諸根。常識宿命常不墮三惡道中。
從毘婆尸佛來。九十一劫如汝法。九十劫
中不應墮惡道。何況末後一劫。以是故知
是實也。方便故説。問曰。佛二罪毘尼
雜藏中説。是可信受。三阿僧祇後百劫不
墮惡道者。從初阿僧祇亦不應墮惡道。
若不墮者何以但説百劫。佛無是説。但是
阿毘曇鞞婆沙論議師説。答曰。阿毘曇是佛
説。汝聲聞人隨阿毘曇論議。是名鞞婆沙
不應有錯又如薄拘盧以一訶梨勒果施
僧。於九十一劫中不墮惡道。何況菩薩無
量世來。以身布施修諸功徳。而以小罪因
縁墮在地獄。如是事鞞婆沙不應錯。以是
故小乘人不知菩薩方便。復次聽汝鞞婆沙
不錯。佛自説菩薩本起。菩薩初生時行七
歩。口自説言。我所以生者爲度衆生故。
言已默然。乳餔三年不行不語。漸次長大
行語如法。一切嬰孩小時未能行語。漸次
長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薩初生能行能語。
後便不能。當知是方便力故。若受是方便。
一切佛語悉皆得通。若不受者一實一虚。
如是種種因縁。知爲度衆生故現行惡口。
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
餘處。答曰。若在他方*世界來者諸長壽天
龍鬼神。求其來處不能知。則生疑心謂
爲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後作佛者。
人起輕慢天則不信。法應天來化人。不
應人化天也。是故天上來生。則是從天爲
人。人則敬信。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説法故
不在中生。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爲説
法。而深著禪味不能大利益衆生故。是
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結使麁心錯亂。
上二天結使既厚心軟不利。兜率天上結使
薄心*軟利。常是菩薩住處。譬如太子將登
王位。先於靜室七日齋潔。然後登正殿受
王位。補處菩薩亦如是。兜率天上如齋處。
於彼末後受天樂。壽終來下末後受人
樂。便成阿毘三佛。無量百千萬億諸天圍遶
來生是間。以菩薩先常於無始生死中。往
反天上人間。今是末後天身不復更來生天。
是故咸皆侍送。菩薩於彼壽盡當下作佛。諸
天壽有盡者不盡者。作願下生爲菩薩檀
越。復次諸天下者欲常侍衞菩薩。以有百
億魔怨恐來惱亂菩薩。故此菩薩生人中
厭老病死。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菩薩本起經中説
復次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
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供養恭敬尊重讃歎諸佛。舍利弗。有菩薩摩
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
處無有聲聞辟支佛乘。乃至無二乘之名。舍
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
一佛國。所至到處其壽無量。舍利弗。有菩
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所至到處有無佛法僧處讃佛法僧功徳。諸
衆生等以聞佛名法名僧名故。於此命終生
諸佛前
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
法身菩薩。一者斷結使。二者不斷結使。法
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
使。或離欲得五神通。得六神通者。不
生三界。遊諸*世界供養十方諸佛。遊戲神
通者。到十方*世界度衆生雨七寶。所至
*世界皆一乘清淨。壽無量阿僧祇劫。問曰。
菩薩法應度衆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
*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
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徳。樂多集諸
佛功徳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
爲衆生者至無佛法衆處。讃歎三寶之音。
如後章説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得初禪
乃至第四禪。得四無量心。得四無色定。修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薩不生欲界
界無色界中。常生有益衆生之處
釋曰。此菩薩或生無佛*世界。或生有佛
*世界。*世界不淨有三惡道貧窮下劣。或生
清淨*世界。至無佛*世界。以十善道四禪乃
至四無色定。利益衆生令信向三寶。稱説
五戒及出家戒。令得禪定智慧功徳。不清淨
*世界有二種。有現在佛及佛滅度後。佛滅
度後或時出家或時在家。以財施法施種種
利益衆生。若佛在世作種種因縁。引導衆
生令至佛所。清淨*世界者。衆生未具功
徳者令其滿足。是名在所生處利益衆生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
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毘跋致地。舍利弗。
有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轉法輪。與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
厚已入無餘涅槃。是佛般涅槃後餘法。
住一劫若減一劫。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
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億
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爲淨佛世界故」
釋曰。有三種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
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徳智慧。是人遇佛聞是
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
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
何。先集無量福徳。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譬
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
有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
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
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
亦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
菩薩位。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
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徳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
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徳因縁薄而復鈍根。
心不堅固如乘羊者。有人前世少有福徳
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
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
馬者必有所到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説。是
三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二者福多罪少。
三者但行清淨福徳。清淨有二種。一者初
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小住供養十方諸
佛。通達菩薩道故入菩薩位。即是阿鞞跋
致地。阿鞞跋致地菩薩義如先説。次後菩薩
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眞實惡於欺誑。
是菩薩亦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徳智慧。初
發心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法
輪度無量衆生。入無餘涅槃。法住若一劫
若減一劫。留化佛度衆生。佛有二種神通
力。一者現在時。二者滅後。劫義如上説。
劫中所度衆生亦復不少。次後菩薩亦利根
心堅久集福徳。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
應得六神通。與無量衆生共觀十方清淨
*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
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
令選擇淨妙之國。以自莊嚴其國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八



大智度論釋往生品第四
之中卷三
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遊戲其中
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乃
至入四禪。從四禪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
入虚空處。從虚空處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
起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從非有想非無想
處起入滅盡定。知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問曰。若凡夫人不能入滅盡定。云何菩薩
從初禪起入滅盡定。答曰。阿毘曇鞞婆沙
中小乘如是説。非佛三藏説。又是菩薩聖人
尚不及。何況當是凡夫。譬如六牙白象。雖
被毒箭猶憐愍怨賊。如是慈悲心阿羅漢
所無。畜生中猶尚如是。何況作人身。離欲
入禪而不得滅盡定。問曰。若菩薩得滅盡
定可爾。超越定法不能過二。若言從初
禪起乃至入滅盡定無有是法。答曰。餘人
雖有定法。力少故不能遠超。菩薩無量福
徳智慧力深入禪定。心亦不著故能遠超。
譬如人中力士趠不過三四丈。若天中力
士無復限數。小乘法中超一者是定法。菩
薩禪定力大心無所著故遠近隨意。問曰。
若爾者超越者是大。次第定不應爲大。答
曰。二倶爲大。所以者何。從初禪起至二禪。
更無餘心一念得入。乃至滅盡定皆爾。超
越者從初禪起入第三禪。亦不令餘心雜。
乃至滅盡定逆順皆爾。有人言超越定勝。所
以者何。但無餘心雜而能超越故。譬如槃
馬迴轉隨意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時。修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取須陀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
道。以方便力爲度衆生故。起八聖道分。以
是八道令得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佛告
舍利弗。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果及智。是菩薩
摩訶薩無生法忍。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在阿鞞跋致地中住
問曰。何以不説是菩薩行六波羅蜜。而
但説得四念處。答曰。若説若不説。當知
是菩薩皆行六波羅蜜。於三十七品或行
或不行。不證聲聞辟支佛道者。有大慈大
悲深入方便力等如先説。問曰。自不得諸
道果。云何能以化人。答曰。佛自説因縁。所
謂聲聞辟支佛果及智。皆是菩薩法忍。但不
受諸道果名字。果及智皆入無生法忍中。
復次唯不取證。餘者皆行。得菩薩道故。名
爲阿鞞跋致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淨兜
率天道。當知是賢劫中菩薩。*釋曰。菩薩
有各各道各各行各各願。是菩薩修業因縁
生兜率天上。入千菩薩會中次第作佛。如
是相當知是賢劫中菩薩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修四禪乃至十
八不共法未證四諦。當知是菩薩一生補處
問曰。是一生補處菩薩應生兜率天。云
何説得四禪等。答曰。是菩薩生兜率
上。離欲得四禪等。復次是補處菩薩離欲
來久具足佛法。以方便力隨補處法生兜
率天。未證四諦者故留不證。若取證者成
辟支佛。欲成佛故不證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劫
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曰。
是菩薩雖種善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鈍根雜行故久乃得之。以深種善
根故必得
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住六波羅蜜。常
懃精進利益衆生。不説無益之事。*釋曰。
是菩薩先有惡口故。發菩薩心願言。我永
離口四過行是道。復次此菩薩知是般若
波羅蜜中諸法無有定相不可著不可説
相故。如是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
能利益。雖種種好語非是佛法。譬如種種
好藥不能破病不名爲藥。趣得土泥等
差病者是名爲藥。以是故恐其謬錯
故。不説無益之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