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背捨義
第三十四卷二
十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八背捨者。内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内
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淨背捨身作證第
三背捨。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爲八
背捨。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故名背
捨。不壞内外色。不内外滅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色。是名初背捨。壞内色滅内色相。
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
色。是第二背捨。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内觀
外。二者不見内但見外。何以故。衆生有二
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
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爲内
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
觀自身不淨壞敗故。復次行者初心未細
攝繋心一處難。故内外觀漸習調柔。能内
壞色相但觀外。問曰。若無内色相誰當觀
外。答曰。是爲得解道。非實道。行者念未來
及火燒虫噉埋著土中皆磨滅。若現在
觀亦分別是身。乃至微塵皆無。是名内無色
相外觀色。問曰。二勝處見内外色。六勝處但
見外色。一背捨見内外色二背捨但見外
色。何以故但内有壞色相。外色不能壞。答
曰。行者眼見是身有死相。取是未來死相
以況今身。外四大不見滅相故。難可觀
無故。不説外色壞。復次離色界時。是時亦
不見外色。淨背捨身作證者。不淨中淨觀。
如八勝處説。前八一切處。觀清淨地水火風
及青黄赤白。觀青色如青蓮華。如金精山。
如優摩伽華。如眞青婆羅捺衣。觀黄赤白
各隨色亦復如是。總名淨背捨。問曰。若總
是淨背捨。不應説一切處。答曰。背捨是初
行者。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久行。不淨觀
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觀中二背捨
四勝處。淨觀中一背捨四勝處。八一切處。問
曰。行者以不淨爲淨名爲顛倒。淨背捨觀
云何不顛倒。答曰。女色不淨妄見爲淨。是
名顛倒。淨背捨觀。一切實青色廣大故不顛
倒。復次爲調心故。淨觀以久習。不淨觀心
厭。以是故習淨觀非顛倒。亦是中不著
故。復次行者先觀身不淨。隨身法所有内外
不淨繋心觀中。是時生厭婬恚癡薄即自驚
悟。我爲無目此身如是。云何生著。攝心實
觀無令復錯。心既調柔想身皮肉血髓不淨
除却。唯有白骨繋心骨人。若外馳散攝之
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如珂如貝能
照内外諸物。是爲淨背捨初門。然後觀骨
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復次若
金剛眞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地若淨水。如無
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諸青色如金精
山。諸黄色如瞻蔔花。諸赤色如赤蓮華。諸
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繋心淨觀隨是諸
色。各有清淨光曜。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
滿身中。是名淨背捨。縁淨故名爲淨背捨。
遍身受樂故名爲身證。得是心樂背捨五
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未漏盡故。中間或
結使心生隨著淨色。復懃精進斷此著故。
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主觀所幻物。
知從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隨所縁。是時背
捨變名勝處。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
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及勝處力故。取
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虚空。水火風亦爾。
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虚空。黄赤白
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爲一切處。是三事一
義轉變有三名。問曰。是三背捨八勝處十一
切處。是實觀。是得解觀。若實觀。身有皮肉
何以但見白骨。又三十六物合爲身法。何
以分別散觀。四大各自有相。何以滅三大。
但觀一地大。四色非盡是青。何以都作青
觀。答曰。有實觀亦有得解觀。身相實是不
淨。是爲實觀。外法中有淨相種種色相。是
爲實淨觀。淨不淨是爲實觀。以此少許淨。
廣觀一切皆是淨。取是一水遍觀一切皆
是水。取是少許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
等是爲得解觀非實。四無色背捨。如四無色
定中觀。欲得背捨先入無色定。無色定是
背捨之初門。背捨色縁無量虚空處。問曰。
無色定亦爾有何等異。答曰。凡夫人得是無
色定是爲無色。聖人深心得無色定一向
不迴。是名背捨。餘殘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亦如是。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
名滅受想背捨。問曰。無想定何以不名背
捨。答曰。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
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
是故非背捨。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
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得故名身證。八勝
處者。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色
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内有色相外觀色
多。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
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内無色相外觀色
爲異。内亦無色相。外觀諸色青黄赤白。是
爲八勝處。内有色相外觀色者。内身不
壞見外縁少者。縁少故名少。觀道未増長
故觀少因縁。觀多畏難攝故。譬如鹿遊未
調不中遠放。若好若醜者。初學繋心縁中。
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内身不淨相内身中
不淨相。觀外諸色善業報故名好。不善業
報故名醜
復次行者如從師所受觀外縁種種不淨。
是名醜色。行者或時憶念忘故。生淨相觀
淨色是名好色。復次行者自身中繋心一
處。觀欲界中色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者
能生瞋恚。能生婬欲者。是淨色名爲好。
能生瞋恚者。是不淨色名爲醜。於縁中自
在勝知勝見。行者於能生婬欲端正色中不
生婬欲。於能生瞋恚惡色中不生瞋恚。但
觀色四大因縁和合生。如水沫不堅固。是
名若好若醜。勝處者行者住是不淨門中。
婬欲瞋恚等諸結使來能不隨是名勝處。
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問曰。行
者云何内色相外觀色。答曰。是八勝處。深
入定心調柔者可得。行者或時見内身不
淨。亦見外色不淨。不淨觀有二種。一者三
十六物等種種不淨。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藏。
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觀是名
醜。如珂如雪觀是名好。行者内外觀時心
散亂難入禪。除自身相但觀外色。如阿毘
曇中説。行者以得解脱觀見是身死。死已
擧出塚間。若火燒若*虫噉皆已滅盡。是
時但見*虫火不見身。是名内無色相外觀
色。行者如教受觀身是骨人。若心外散還
攝骨人縁中。何以故。是人初習行。未能觀
細縁故。是名少色。行者觀道轉深増長。以
此一骨人。遍觀閻浮提皆是骨人。是名爲
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以是故名勝知勝
見。復次隨意五欲中。男女相淨潔相。能勝故
名爲勝處。譬如健人乘馬繋賊。能破
名爲勝。又能制御其馬。是亦名勝。行者亦
如是。能自於不淨觀中。少能多多能少。是
爲勝處。亦能破五欲賊亦名勝處。内未能
壞身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是初第二
勝處。内壞身無色相觀外色。若多若少若
好若醜。是第三第四勝處。攝心深入定中
壞内身。觀外淨縁青青色黄赤白白色。是
爲後四勝處。問曰。是後四勝處。十一切處中
青等四處。有何等異。答曰。青一切處。能普
縁一切令青是勝處若多若少隨意觀。不
令異心奪。觀勝是縁名爲勝處。譬如轉輪
聖王。遍勝四天下。閻浮提王勝一天下而
已。一切處普遍勝一切縁。勝處但觀少色
能勝。不能遍一切縁。如是等略説八勝處。
十一切處者。背捨勝處已説。此以遍滿縁故
名一切處。問曰。何以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
想處。不名一切處。答曰。是得解之心。安
隱快樂廣大無量無邊虚空處。是佛所説。一
切處中皆有識。能疾縁一切法故。一切法
中皆見有識。以是故二處立一切處。無所
有中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不説是
無所有無邊無量。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
得取相令廣大。復次虚空處近色界。亦能
縁色。識處能縁縁色。又識處起能超入第四
禪。第四禪起超入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
非無想處。遠無色因縁故非一切處。是三
種法皆行得勝處。一切處是有漏。初三背捨
第七第八背捨是有漏。餘殘或有漏或無漏。
初二背捨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淨背捨
後四勝處八一切處。第四禪中攝。二一切處
即名説空處。空處攝識處。識處攝前三背
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縁欲界。後四背捨縁
無色界及無漏法諸妙功徳。在根本中。
無色根本不縁下地故。滅受想定非心心
數法故無縁。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但縁
無色四陰及無漏法。九次第定者。從初禪
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餘心得入。若善
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問曰。餘者亦有
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答曰。餘功徳皆
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
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
異念得入。於此功徳心柔軟善斷法愛
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
或無漏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
得。又此大功徳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八
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九相義第三十五
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噉相
散相骨相燒相。問曰。應當先習九相
離欲然後得諸禪。何以故諸禪定後方説九
相。答曰。先説果報。令行者心樂。九相雖是
不淨。人貪其果報故必習行。問曰。行者云
何觀是脹相等九事。答曰。行者先持戒清淨
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
賊。觀人初死之日。辭訣言語息出不反奄
已死。室家驚慟號哭呼天言説方爾。奄
便那去氣滅身冷無所覺識。此爲大畏無
免處。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脱。如説
    死至無貧富 無懃修善惡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誑離
    無捍挌得脱 一切無免處
死法名爲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
惡者。雖甚惡之無得脱者。我身不久必
當如是同於木石無所別知。我今不應
貪著五欲不覺死至同於牛羊。牛羊禽獸
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我既得人
身識別好醜。當求甘露不死之法如説
    六情身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亦皆知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爲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亦何異
    三惡道衆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行者到死屍邊。見死屍膖脹。如韋嚢盛
風。異於本相心生厭畏。我身亦當如是
未脱此法。身中主識役御此身。視聽言語
作罪作福。以此自貴爲何所趣。而今但
見空舍在此。是身好相細腰姝媚長眼直
鼻平額高眉。如是等好令人心惑。今但見
膖脹好在何處。男女之相亦不可識。作
此觀已呵著欲心。此臭屎嚢膖脹可惡何
足貪著。死屍風熱轉大裂壞在地。五藏屎
尿膿血流出惡露已現。行者取是壞相以況
己身。我亦如是皆有是物與此何異。我爲
甚惑爲此屎嚢薄皮所誑。如燈蛾投火。
但貪明色不知燒身。已見裂壞男女相滅。
我所著者亦皆如是。死屍已壞肉血塗漫。或
見杖楚死者青瘀黄赤。或日曝瘀黒。具取是
相觀。所著者若赤白之色淨潔端正與此何
異。既見青瘀黄赤鳥獸不食。不埋不藏不
久膿爛種種*虫生。行者見已念此死屍本有
好色。好香塗身衣以上服飾以華綵。今但
臭壞膿爛塗染。此是其實分。先所飾綵皆
是假借。若不燒不埋棄之曠野。爲鳥獸所
食。烏挑其眼狗分手脚。虎狼刳腹分掣
爴裂。殘藉在地有盡不盡。行者見已心生
厭想。思惟此屍未壞之時人所著處。而今壞
敗無復本相但見殘藉。鳥獸食處甚可惡
畏。鳥獸已去風日飄曝。筋斷骨離各各異處。
行者思惟本見身法和合而有身相。男女皆
可分別。今已離散各在異處。和合法滅身相
亦無皆異於本。所可愛著今在何處。身既
離散處處白骨。鳥獸食已唯有骨在。觀是
骨人是爲骨相。骨相有二種。一者骨人筋
骨相連。二者骨節分離。筋骨相連破男女長
短好色細滑之相。骨節分離破衆生根本實
相。復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淨者久骨
白淨無血無膩色如白雪。不淨者餘血塗染
膩膏未盡。行者到屍林中。或見積多草
木焚燒死屍。腹破眼出皮色燋黒甚可惡
畏。須臾之間變爲灰燼。行者取是燒相思
惟。此身未死之前。沐浴香華五欲自恣。今
爲火燒甚於兵刃。此屍初死形猶似人。火
燒須臾本相都失。一切有身皆歸無常我亦
如是。是九相斷諸煩惱。於滅婬欲最勝。
爲滅婬欲故説是九相。問曰。無常等十想
爲滅何事故説。答曰。亦爲滅婬欲等三毒。
問曰。若爾者二相有何等異。答曰。九相爲
遮未得禪定爲婬欲所覆故。十想能除
滅婬欲等三毒。九相如縛賊十想如斬殺。
九相爲初學。十想爲成就。復次是十想中。
不淨想攝九相。有人言。十想中不淨想食不
淨想世間不可樂想。攝九相。復有人言。十想
九相同爲離欲倶爲涅槃。所以者何。初死
相動轉言語須臾之間忽然已死。身體膖脹
爛壞分散各各變異是則無常。若著此法
無常壞時是即爲苦。若無常苦無得自在
者。是則無我。不淨無常苦無我則不可樂。
觀身如是。食雖在口腦涎流下與唾和合
成味。而咽與吐無異下入腹中即是食不
淨想。以此九相觀身無常變異。念念皆滅
即是死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樂。知煩惱斷
則安隱寂滅即是斷相。以是九相遮諸煩
惱即是離想。以是九相厭世間故。知此五
衆滅。更不復生是處安隱。即是盡想。復次
九相爲因。十想爲果。是故先九相後十
想。復次九相爲外門。十想爲内門。是故
經言。二爲甘露門。一者不淨門。二者安那
般那門。是九相除人七種染著。或有人
*染著色。若赤若白若赤白若黄若黒。或有
人不著色但染著形容。細膚纖指修目高
眉。或有人不著容色但染著威儀。進止坐
起行住禮拜俯仰揚眉頓睫親近按摩。或有
人不著容色威儀。但染著言語。軟聲美辭
隨時而説。應意承旨能動人心。或有人
不著容色威儀軟聲。但染著細滑柔膚軟
肌。熱時身涼寒時體温。或有人皆著五事。或
有人都不著五事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
雖得上六種欲。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
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死相多除
威儀語言愛。膖脹相壞相噉相散相多除形
容愛。血塗相青瘀相膿爛相。多除色愛。骨相
燒相多除細滑愛。九相除雜愛及所著人愛。
噉相散相骨相偏除人愛。噉殘離散白骨中
不見有人可著。以是九相觀離愛心。瞋
癡亦微薄。不淨中淨顛倒。癡故著是身。今
以是九相披析身内。見是身相癡心薄。癡
心薄則貪欲薄。貪欲薄則瞋亦薄。所以者何。
人以貪身故生瞋。今觀身不淨心厭故不
復貪身。不貪身故不復生瞋。三毒薄故一
切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増進其道。以金剛
三昧摧碎結山。九相雖是不淨觀。依是能
成大事。譬如大海中臭屍溺人依以得渡。
問曰。是九相有何性何所縁何處攝。答曰。
取相性縁。欲界身色相陰攝。亦身念處少
分。或欲界攝。或初禪二禪四禪攝。未離欲散
心人得欲界繋。離欲人心得色界繋。膖脹等
八相。欲界初禪二禪中攝。淨骨相欲界初禪
二禪四禪中攝。三禪中多樂故無是相。是九
相是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
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
入涅槃離一切憂惱諸苦。滅五*陰因縁生
故。受涅槃常樂。問曰。聲聞人如是觀心厭
離。欲疾入涅槃。菩薩憐愍一切衆生。集一
切佛法度一切衆生。不求疾入涅槃故觀
是九相。云何不墮二乘證。答曰。菩薩於衆
生心生憐愍。知衆生以三毒因縁故。受
今世後世身生苦痛。是三毒終不自滅。亦
不可以餘理得滅。但觀所著内外身相。
然後可除。以是故菩薩欲滅是婬欲毒故。
觀是九相。如人憐愍病者。合和諸藥以療
之。菩薩亦如是。爲著色衆生。説是青瘀相
等。隨其所著分別諸相如先説。是爲菩薩
行九相觀
復次菩薩。以大慈悲心行是九相作
是念。我未具足一切佛法不入涅槃。是
爲一法門。我不應住此一門。我當學一
切法門。以是故菩薩行九相無所妨。菩薩
行是九相。或時厭患心起。如是不淨身
惡可患。欲疾取涅槃。爾時菩薩作是念。十
方諸佛説一切法相空。空中無無常。何況有
不淨。但爲破淨顛倒故習此不淨。是不淨
皆從因縁和合生。無有自性皆歸空相。我
今不應取是因縁和合生。無自性不淨法。
欲疾入涅槃。經中亦有是説。若色中無味
相。衆生不應著色。以色中有味故衆生
起著。若色無過罪。衆生亦無厭色者。以色
實有過惡故觀色則厭。若色中無出相。衆
生亦不能於色得脱。以色有出相故。衆
生於色得解脱。味是淨相因縁故。以是故
菩薩不於不淨中沒早取涅槃。九相義分
別竟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十
六之一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
念死。*問曰。何以故九相次第有八念。答
曰。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
善修九相内外不淨觀。厭患其身而作是
念。我云何擔是底下不淨屎尿嚢。自隨懎然
驚怖。及爲惡魔作種種惡事來恐怖之欲
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爲説八念。如經中
説。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
林曠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爲竪。爾
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
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則滅。若不念佛當
疾念法。佛法清淨巧出善説。得今世報指
示開發。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
則除。若不念法則當念僧。佛弟子衆修正
道隨法行。僧中有阿羅漢向阿羅漢乃至須
陀洹向須陀洹四雙八輩。是佛弟子衆。應供
養合手恭敬禮拜迎送。世間無上福田。作
如是念僧恐怖即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與阿修羅鬪在大
陣中。時告諸天衆汝與阿修羅鬪時。設有
恐怖當念我七寶幢恐怖即滅。若不念我
幢當念伊舍那天子帝釋左面
天王
寶幢恐怖即
除。若不念伊舍那寶幢。當念婆樓那天子
右面
寶幢恐怖即除。以是故知爲除恐怖
因縁故。次第説八念。問曰。經中説三念因
縁除恐怖。五念復云何能除恐怖。答曰。是
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徳。怖畏亦除。所以者
何。若破戒心畏墮地獄。若慳貪心畏墮餓
鬼及貧窮中。自念我有是淨戒布施。若念淨
戒若念布施。心則歡喜作是言。若我命未
盡當更増進功徳。若當命終不畏墮惡道。
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念上諸
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此諸天以福徳因縁
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徳。以是故念天。亦能
令怖畏不生。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時細覺尚
滅。何況恐怖麁覺念。死者念五衆身念念生
滅。從生已來常與死倶。今何以畏死。是五
念佛雖不説。亦當除恐怖。所以者何。念
他功徳以除恐怖則難。自念己事以除恐
怖則易。以是故佛不説。問曰。云何是念佛。
答曰。行者一心念佛。得如實智慧。大慈大悲
成就。是故言無錯謬。麁細多少深淺皆無不
實。皆是實故名爲多陀阿伽度。亦如過去
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於衆生中起大悲心。
行六波羅蜜得諸法相。來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中。此佛亦如是。是名多陀阿伽
度。如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
方破諸黒闇。心出智慧光明。破衆生無明
闇冥。功徳名聞亦遍滿十方。去至涅槃中。
此佛亦如是去。以是故亦名多陀阿伽度。
有如是功徳故。應受一切諸天世人最上
供養。是故名阿羅呵。若有人言。何以故。但
佛如實説。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以
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
遍名不爲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
餘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是正遍智慧。不
從無因而得。亦不從無縁得。是中依智
慧持戒具足故。得正遍智慧。智慧名菩薩
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持戒名
菩薩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身業口業清
淨隨意行已。是故名鞞闍遮羅那三般那
若。行是二行得善去。如車有兩輪善去
者。如先佛所去處。佛亦如是去。故名修伽
陀。若有言。佛自修其法不知我等事。以是
故知世間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世間盡
道。故名爲路迦憊。知世間已調御衆生。於
種種師中最爲無上。以是故名阿耨多
富樓沙曇藐婆羅提。能以三種道滅三毒。
令衆生行三乘道。以是故名貰多提婆魔
&T072933;舍。若有言。以何事故能自利益無量。復
能利益他人無量。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
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
知。故名爲佛陀。得是九種名號。有大名稱
遍滿十方。以是故名爲婆伽婆。經中佛自
説。如是名號應當作是念佛。復次一切種
種功徳。盡在於佛。佛是劫初轉輪聖王摩訶
磨陀等種。閻浮提中智慧威徳。諸釋子
中生貴性憍曇氏。生時光明遍照三千大
千世界。梵天王持寶蓋。釋提桓因以天寶
衣承接。阿那婆&T050460;多龍王婆伽多龍王。以妙
香湯澡浴。生時地六種動。行至七歩安詳
如象王。觀視四方作師子吼。我是末後身。
當度一切衆生。阿私陀仙人相之告淨飯
王。是人足下千輻輪相指合縵網。當自於法
中安平立。無能動無能壞者。手中徳字縵
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衆生令無所畏。
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頂。青色光明
從四邊出。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
無有勝者。白毫眉間跱。白光踰頗梨。淨眼
長廣其色紺青。鼻高直好甚可愛樂。口四十
齒白淨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勝。脣上下等
不大不小不長不短。舌薄而大軟赤紅色
如天蓮華。梵聲深遠聞者悦樂聽無厭足。身
好妙勝閻浮檀金。大光周身種種雜色
妙好無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
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徳如是應
當念佛。復次佛身功徳身力。勝於十萬白
香象寶。是爲父母遺體力。若神通功徳力無
量無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
嚴。内有無量佛法功徳故視之無厭。見佛
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若見佛身。一處
愛樂無厭不能移觀佛身功徳如是。應當
念佛
復次佛持戒具足清淨。從初發心修戒増積
無量。與憐愍心倶不求果報。不向聲聞
辟支佛道。不雜諸結使。但爲自心清淨不
惱衆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時戒
得具足。應如是念佛戒衆。復次佛定衆具
足。問曰。持戒以身口業清淨故可知。智慧
以分別説法能除衆生疑故可知。定者餘
人修定尚不可知。何況於佛云何得知。答
曰。大智慧具足故當知禪定必具足。譬如
見蓮華大必知池亦深大。又如燈明大者
必知蘇油亦多。亦以佛神通變化力無量
無比故。知禪定力亦具足。亦如見果大故
知因亦必大。復次有時佛自爲人説。我禪定
相甚深。如經中説。佛在阿頭摩國林樹下
坐入禪定。是時大雨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
者二人。聞聲怖死。須臾便晴。佛起經行。有
一居士禮佛足已。隨從佛後白佛言。世
尊。向者雷電霹靂。有四特牛耕者二人聞聲
怖死。世尊聞不。佛言。不聞。居士言。佛時睡
耶。佛言不睡。問曰。入無心想定耶。佛言。
不也。我有心想但入定耳。居士言。未曾有
也。諸佛禪定大爲甚深。有心想在禪定。如
是大聲覺而不聞。如餘經中。佛告諸比丘。
佛入出諸定。舍利弗目揵連尚不聞其名。
何況能知何者是。如三昧王三昧師子遊戲
三昧等。佛入其中能令十方世界六種
動。放大光明化爲無量諸佛遍滿十方。如
阿難一時心生念。過去然燈佛時。時世好
人壽長易化度。今釋迦牟尼佛時世惡人壽
短難教化。佛事未訖而入涅槃耶。清旦以
是事白佛。已日出。佛時入日出三昧。如
日出光明照閻浮提。佛身如是毛孔普出光
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一一光中出七
寶千葉蓮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一一諸佛
皆放無量光明。一一光中皆出七寶千葉蓮
華。一一華上皆有坐佛。是諸佛等遍滿十方
恒河沙等世界教化衆生。或有説法或有
默然或以經行。或神通變化身出水火。如
是等種種方便。度脱十方五道衆生。阿難
承佛威神悉見是事。佛攝神足從三昧
起。告阿難。見是事不。聞是事不。阿難言。
蒙佛威神已見已聞。佛言。佛有如是力能
究竟佛事不。阿難言。世尊。若衆生滿十
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壽一日用如是力必
能究竟施作佛事。阿難歎言。未曾有也。世
尊。諸佛法無量不可思議。以是故知佛禪定
具足。復次佛慧衆具足。從初發心於阿僧
祇劫中無法不行。世世集諸功徳。一心專
精不惜身命以求智慧。如薩陀波崙菩薩。
復次以善修大悲智慧故具足慧衆。餘人
無是大悲。雖有智慧不得具足大悲。欲
度衆生求種種智慧故。及斷法愛滅六十
二邪見不墮二邊。若受五欲樂若修身苦
道。若斷滅若計常若有若無等。如是諸法邊。
復次佛慧無上徹鑒無比。從甚深禪定中生
故。諸麁細煩惱所不能動故。善修三十七
品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
等諸功徳故。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
八不共法。得無礙不可思議解脱故。佛慧衆
具足。復次能降伏外道大論議師。所謂
樓頻蠡迦葉摩訶迦葉舍利弗目揵連薩遮
尼揵子婆蹉首羅長爪等。大論議師輩皆降
伏。是故知佛慧衆具足。復次佛三藏十二部
經。八萬四千法聚。見是語言多故。知智慧
亦大。譬如一居士清朝見大雨處語衆
人言。昨夜雨龍其力甚大。衆人言。汝何以知
之。答言。我見地濕泥多山崩樹折殺諸鳥
獸。以此故知龍力爲大。佛亦如是。甚深智
慧雖非眼見。雨大法雨諸大論議師及釋
梵天王皆以降伏。以是可知佛智慧多。復次
諸佛得無礙解脱故。於一切法中智慧無
礙。復次佛此智慧皆清淨出諸觀上。不觀
諸法常相無常相有邊相無邊相有去相無去
相有相無相有漏相無漏相有爲相無爲相生
滅相不生滅相空相不空相。常清淨無量如
虚空。以是故無礙。若觀生滅者。不得觀
不生滅。觀不生滅者。不得觀生滅。若不生
滅實生滅不實。若生滅實不生滅不實。如是
等諸觀皆爾。得無礙智故。知佛慧衆具足。
復次念佛解脱衆具足。佛解脱諸煩惱及習。
根本拔故。解脱眞不可壞。一切智慧成就故。
名爲無礙解脱。成就八解脱。甚深遍得故。
名爲具足解脱。復次離時解脱及慧解脱
故。便具足成就共解脱。成就如是等解脱
故。名具足解脱衆。復次破魔軍故得解脱。
離煩惱故得解脱。離遮諸禪法故得解
脱。於諸禪定入出自在無礙故。復次菩薩
於見諦道中。得深十六解脱。一苦法智相應
有爲解脱。二苦諦斷十結盡得無爲解脱。
如是乃至道比智。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
一或比智或法智相應有爲解脱。二斷無色
界三思惟結故得無爲解脱。如是乃至第
十八。盡智相應有爲解脱及一切結使盡得
無爲解脱。如是諸解脱和合。名爲解脱衆具
足。復次念佛解脱知見衆具足。解脱知見衆
有二種。一者佛於解脱諸煩惱中。用盡智
自證知。知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是
爲盡智解脱知見衆。知苦已不復更知。乃
至修道已不復更修。是爲無生智解脱知見
衆。二者佛知是人入空門得解脱。是人無
相門得解脱。是人無作門得解脱。是人無
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
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即時得解脱。是人軟
語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雜語得
解脱。是人見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説法得
解脱。是人婬欲多。爲増婬欲得解脱。是人
瞋恚多。爲増瞋恚得解脱。如難陀漚樓
螺龍是。如是等種種因縁得解脱。如法
眼中説。於是諸解脱中了了知見。是名解
脱知見衆具足。復次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見
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
法等。念如佛所知無量不可思議諸功徳。
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無漏。
有漏者有報。無漏者無報。三根相應樂喜捨
根。行得亦果報得。行得者如此間國中學
念佛三昧。果報得者如無量壽佛國。人生便
自然能念佛。如是等如阿毘曇中廣分別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八念義第三
十六之餘卷二
十二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念法者。如佛演説。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
今世果無執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
礙。巧出者。二諦不相違故。所謂世諦第一
義諦是。智者不能壞。愚者不起諍故。是
法亦離二邊。所謂若受五欲樂若受苦行。
復離二邊。若常若斷若我若無我若有若無。
如是等二邊不著是名巧出。諸外道輩自
貴其法。毀賤他法故不能巧出。得今世
果者。離愛因縁世間種種苦。離邪見因縁
種種論議鬪諍。身心得安樂。如佛説
    持戒者安樂 身心不熱惱
    臥安覺亦安 名覺亦遠聞
復次此佛法中因縁展轉生果。所謂持戒清
淨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
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
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
故得解脱得解脱果報得涅槃。是名得
今世果。外道法空行苦無所得。如閻浮阿
羅漢得道時自説
    我昔作外道 五十有五年
    但食乾牛屎 裸形臥棘上
我受如是辛苦。竟無所得。不如今得見佛
聞法。出家三日所作事辦得阿羅漢。以是
故知。佛法得今世果。問曰。若佛法得今世
果。何以故。佛諸弟子有無所得者。答曰。行
者能如佛所説。次第修行無不得報。如病
人隨良醫教。將和治法病無不差。若不隨
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亂心故無所得。非法
不良也。復次諸未得道者。今世雖不得涅
槃。後世得受福樂。漸次當得涅槃終不虚
也。如佛所説。其有出家爲涅槃者。若遲
若疾皆當得涅槃。如是等能得今世果。無
熱惱者。熱惱有二種。身惱心惱。身惱者。繋
縛牢獄拷掠刑戮等。心惱者。婬欲瞋恚慳
貪嫉妬因縁故。生憂愁怖畏等。此佛法中持
戒清淨故。身無是繋縛牢獄*拷掠刑戮等
惱。心離五欲除五蓋得實道故。無是婬
欲瞋恚慳貪嫉妬邪疑等惱。無惱故無熱。復
次無漏禪定。生喜樂遍身受故諸熱則除。
譬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
無復熱惱。復次諸煩惱。若屬見若屬愛是名
熱。佛法中無此故名無熱惱。不待時者。
佛法不待時而行。亦不待時與果。外道法
日未出時受法。日出時不受法。或有日出
時受。日未出不受。有晝受夜不受。有夜受
晝不受。佛法中無受待時。隨修八聖道
時便得涅槃。譬如火得薪便然。無漏智慧
生時。便能燒諸煩惱不待時也。問曰。如佛
説。有時藥時衣時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時
當得。何以言無時。答曰。此時者隨世
法。爲佛法久住故。結時戒。若爲修道。得
涅槃及諸禪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時也。諸外
道法皆待時節。佛法但待因縁具足。若雖
持戒禪定。而智慧未成就不能成道。若持
戒禪定智慧皆成就便得果。不復待時。復次
久久得果名爲時。即得不名時。譬如好
染一入便成。心淨人亦如是。聞法即染得
法眼淨。是名不待時。能到善處者。是三十
七無漏道法。能將人到涅槃。譬如入恒河
必得至大海。諸餘外道法。非一切智人所
説。邪見雜故將至惡處。或時將至天上還
墮受苦。皆無常故不名善處。問曰。無有將
去者。云何得將至善處。答曰。雖無將去者。
但諸法能將諸法去。無漏善五衆斷。五*衆
中強名衆生。將去入涅槃。如風吹塵如水
漂草。雖無將去者而可有去。復次因縁和
合無有作。亦無有將去者。而果報屬因縁
不得自在。是即名爲去。通達無礙者。得佛
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離。
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
一者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
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
有爲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
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焔
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爲一衆生於無常
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
作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諸法内無主無作
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
屬因縁。屬因縁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
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説。是名無我
印。問曰。何以故。但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答
曰。不作法無因無縁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
故。不名爲無常。復次不作法中。不生
著顛倒。以是故不説是無常。可説言無我。
有人説。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説一切法中
無我。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
寂滅印。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説。
答曰。初印中説五*衆。二印中説一切法皆
無我。第三印中説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
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説無
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
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厭世苦。既知厭
苦存著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
二法印。知一切無我。於五*衆十二入十八
界十二因縁中。内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
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不
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説
寂滅涅槃印。問曰。摩訶衍中説諸法不生不
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説一切有爲作
法無常名爲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
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縁。如觀色念念無常。
即知爲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
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
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
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
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説有廣略
問曰。過去未來色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
住時可見。云何言無色相。答曰。現在色亦
無住時。如四念處中説。若法後見壞相當
知初生時壞相。以隨逐微細故不識。如
人著屐。若初日新而無有故。後應常新不
應有故。若無故應是常。常故無罪無福。
無罪無福故。則道俗法亂。復次生滅相常隨
作法無有住時。若有住時則無生滅。以是
故現在色無有住。住中亦無有生滅。是
一念中住。亦是有爲法故。是名通達無礙。
如是應念法。復次法有二種。一者佛所演
説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説
法義。所謂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及解脱果
涅槃等。行者先當念佛所演説。次當念法
義。念佛所演説者。佛語美妙皆眞實有大
饒益。佛所演説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巧
説故淺。重語無失各各有義故。佛所演説。
住四處有四種功徳莊嚴。一慧處二諦處三
捨處四滅處。有四種答故不可壞。一定答
二解答三反問答四置答。佛所演説或時聽
而遮。或時遮而聽。或聽而不遮。或遮而不
聽。此四皆順從無違。佛説得諸法相故無
戲論。有義理説故破有無論。佛演説隨順
第一義。雖説世間法亦無咎。與二諦不
相違故。隨順利益。説於清淨人中爲美
妙。於不淨人中爲苦惡。於美語苦語中亦
無過罪。佛語皆隨善法。亦不著善法。雖是
垢法怨家亦不以爲高。雖種種有所訶。
亦無有訶罪。雖種種讃法亦無所依止。佛
言説中亦無増無減。或略或廣。佛語初善久
久研求亦善。佛語雖多義味不薄。雖種種
雜語義亦不亂。雖能引人心亦不令人生
愛著。雖殊異高顯。亦不令人畏難。雖遍有
所到。凡小人亦不能解。佛語如是有種種
希有事。能令人衣毛爲竪。流汗氣滿身體
戰懼。亦能令諸天心厭聲滿十方六種
地。亦能令人於無始世界所堅著者能令
捨。所不堅著者能令樂。佛語罪惡人聞之
自有罪故憂怖熱惱。善一心精進入道。人聞
如服甘露味。初亦好中亦好後亦好。復次多
會衆中。各各欲有所聞。佛以一言答。各各
得解。各各自見佛獨爲我説。於大衆中雖
有遠近。聞者聲無増減。滿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無量世界。應度者聞。不應度者
不聞。譬如雷霆振地。聾者不聞。聽者
得悟。如是種種念佛言語。何等是法義信
戒捨聞定慧等爲道。諸善法及三法印。如通
達中説。一切有爲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
涅槃。是名佛法義。是三印。一切論議師所
不能壞。雖種種多有所説。亦無能轉諸
法性者。如冷相無能轉令熱。諸法性不可
壞。假使人能傷虚空。是諸法印如法不可
壞。聖人知是三種法相。於一切依止邪見
各鬪諍處得離。譬如有目人。見群盲
諍種種色相。愍而笑之不與共諍。問曰。佛
説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
何以故説三實。答曰。佛説三種實法印。廣
説則四種。略説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
道諦説。無我則一切法説。寂滅涅槃即是盡
諦。復次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
縁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
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説一切法不生不滅
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即寂滅涅槃。是念法三
昧縁智縁盡。諸菩薩及辟支佛功徳。問曰。何
以故念佛。但縁佛身中無學諸功徳。念僧三
昧縁佛弟子身中諸學無學法。餘殘善無漏
法。皆念法三昧所縁。答曰。迦栴延尼子如是
説。摩訶衍人説。三世十方諸佛及諸佛。從
初發意乃至法盡。於其中間所作功徳神力。
皆是念佛三昧所縁。如佛所説及所説法義
經。從一句一偈。乃至八萬四千法聚。信
戒捨聞定智慧等諸善法。乃至無餘涅槃。皆
是念法三昧所縁。諸菩薩辟支佛及聲聞衆。
除佛餘殘一切聖衆及諸功徳。是念僧三昧
縁。念僧者是佛弟子衆。戒衆具足禪定衆
智慧衆解脱衆解脱知見衆具足。四雙八輩
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行者
應念如佛所讃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
菩薩僧功徳是聖僧。五衆具足如上説。問曰。
已以五衆讃佛。云何復以五衆讃僧。
答曰。隨弟子所得五衆而讃具足。具足有
二種。一者實具足。二者名具足。如佛弟子
所可應得者盡得而讃。是名名具足。如
佛所得而讃是*名實具足。復次爲欲異於
外道出家衆在家衆故。作如是讃。外道在
家衆讃其富貴豪尊勢力。出家衆讃其邪見
苦行染著智慧執論諍競。念僧衆中。或有
持戒禪定智慧等少不足稱。以是故佛自
讃弟子衆一切功徳根本住處戒衆具足乃
至解脱知見衆具足。住是戒衆中不傾動。
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諸煩惱賊得解脱。
於是解脱中生知見。譬如健人先安足挽
弓放箭能破怨敵。得出二怖免罪於王
拔難於陣決了知見賊已破滅心生歡喜。是
故以五衆讃。應供養者五衆功徳具足故。
如富貴豪勢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衆亦如
是。有淨戒禪定智慧財富解脱解脱知見勢
力故。應供養恭敬合掌禮事。世間無上福
田者。施主有二種。貧者富者。貧者禮事
恭敬迎送而得果報。富者亦能恭敬禮事迎
送。又以財物供養而得果報。是故名爲世
間無上福田。譬如良田耕治調柔以時下
種。漑灌豐渥所獲必多。衆僧福田亦復如
是。以智慧犁耕出結使根。以四無量心磨
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穀子。漑以念施恭敬
清淨心水。若今世若後世。得無量世間樂。
及得三乘果。如薄拘羅比丘。鞞婆尸佛時。
以一呵梨勒果供養衆僧。九十一劫天上人
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値釋迦牟尼佛
出家漏盡得阿羅漢。如沙門二十億。鞞婆
尸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衆僧。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蹈地。生
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見歡喜與二
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
中精進第一。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
名世間無上福田。僧中有四雙八輩者。佛
所以説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
故。名無上福田。問曰如佛告給孤獨居士。
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若無學
人。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
但説八。答曰。彼廣説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説
故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
向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
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向阿那含攝。五種阿
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
解脱見得。是信解脱見得十五學人攝。九種
福田阿羅漢攝。復次行者應念僧。僧是我
趣涅槃之眞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
恭敬順從無違。我先伴種種衆惡妻子奴婢
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今得聖人伴安隱
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
當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説法藥我
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縁。所
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復次僧有無量戒
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徳不可測量。如一富
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
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
彌受請。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答
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便説偈言
    鬚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歩形體羸 樂請如是輩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
從坐起。而説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徳
    捨是少年相 但取老痩黒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説偈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痩鬚髮白 空老内無徳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爲長老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
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説偈
    讃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爲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
雪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脊曲如弓。
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擧身皆振掉。行
止不自安。譬如白楊樹隨風而動搖。檀越
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
形。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
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我等相憐愍故現
如是化。汝當深識之聖衆不可量。如説
    譬如以蚊嘴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徳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歳 稱量諸大徳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懃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則爲大失。如欲以一指
測知大海底。爲智者之所笑。汝不聞佛
説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爲
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
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
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又有四
人。如菴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
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徳成
就。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
善人。而聖功徳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
善人。聖功徳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善人。
而聖功徳成就。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稱
量於僧。汝若欲毀僧是則爲自毀。汝爲大
失。己過事不可追。方來善心除去諸疑悔。
聽我所
    聖衆不可量 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徳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 復不以辯言
    聖衆大海水 功徳故甚深
    佛以百事讃是僧 施之雖少得報多
    是第三寶聲遠聞 以是故應供養僧
    不應分別是老少 多知少聞及明闇
    如人觀林不分別 伊蘭瞻蔔及薩羅
    汝欲念僧當如是 不應以愚分別聖
    摩訶迦葉出家時 納衣價直十萬金
    欲作乞人下賤服 更求麁弊不能得
    聖衆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報施者十萬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衆僧大海水 結戒爲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檀越聞是事。見是神通力身驚毛竪。合
白諸沙彌言。諸聖人。我今懺悔。我是凡夫
人心常懷罪。我有少疑今欲請問。而説
偈言
    大徳已過疑 我今得遭遇
    若復不諮問 則是愚中愚
諸沙彌言。汝欲問者便問。我當以所聞答
檀越問言。於佛寶中信心清淨。於僧寶中
信心清淨。何者福勝。答曰。我等初不見僧
寶佛寶有増減。何以故。佛一時舍婆提乞
食。有一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
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數
如負其債。佛時説偈
    時雨數數墮 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門聞是偈已。作是念。佛大聖人具知
我心。慚愧取鉢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
佛不受作是言。我爲説偈故得此食我不
食也。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佛言。我不見
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
若無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虫水
中。水即大沸煙火倶出。如投大熱鐵。婆羅
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
是。還到佛所頭面禮佛足。懺悔乞出家受
戒。佛言善來。即時鬚髮自墮便成沙門。漸
漸斷結得阿羅漢道。復有摩訶憍曇彌。以
金色上下寶衣奉佛。佛知衆僧堪能受用
告憍曇彌。以此上下衣與衆僧。以是故知
佛寶僧寶福無多少。檀越言。若爲佛布施。
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羅埵逝婆羅門食佛
不教令僧食。諸沙彌答言。爲顯僧大力
故。若不見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無以
知僧力爲大。若爲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
僧力爲大。譬如藥師欲試毒藥。先以與鷄
鷄即時死然後自服。乃知藥師威力爲大。
是故檀越當知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爲寶故
爾時檀越聞説是事歡喜言。我某甲從今
日若有入僧數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
敢分別。諸沙彌言。汝心信敬無上福田。不
久當得道。何以故
    多聞及持戒 智慧禪定者
    皆入僧數中 如萬川歸海
    譬如衆藥草 依止於雪山
    百穀諸草木 皆依止於地
    一切諸善人 皆在僧數中
復次汝等曾聞佛爲長鬼神將軍讃三善男
子阿泥盧陀難提迦翅彌羅不。佛言。若一切
世間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長夜得無量
利益。以是事故倍當信敬僧。是三人不名
僧。佛説念三人有如是果報。何況一心清
淨念僧。是故檀越當任力念僧名。如説

    是諸聖人衆 則爲雄猛軍
    摧滅魔王賊 是伴至涅槃
諸沙彌爲檀越。種種説僧聖功徳。檀越聞已
擧家大小皆見四諦得須陀洹道。以是因
縁故。應當一心念僧。念戒者。戒有二種有
漏戒無漏戒。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
者定共戒。行者初學念是三種戒。學三種
已但念無漏戒。是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
自在。枯朽折減。禪定戒能遮諸煩惱。何以
故。得内樂故。不求世間樂。無漏戒能拔諸
惡煩惱根本故。問曰。云何念戒。答曰。如先
説念僧中。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膽病
人。戒如服藥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隨禁
忌。三寶於我爲無所益。又如導師指示好
道。行者不用導師無咎。以是故我應念戒」
復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譬如百穀藥
木依地而生。持戒清淨能生長諸深禪定實
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之
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縁。如説持戒故
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槃。行者念清淨戒
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
戒。智者所讃戒無諸瑕隙名爲清淨戒。云
何名不缺戒。五衆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
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爲破。復次身罪名
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善
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
是名不穿。爲涅槃爲世間向二處。是名
爲雜隨戒。不隨外縁如自在人無所繋
屬。持是淨戒不爲愛結所拘。是爲自在
戒。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
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
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爲金鎖所繋。人
爲恩愛煩惱所繋。如在牢獄。雖得出家
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
因縁。而不生著是則解脱。無所繋縛是名
不著戒。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讃戒。若
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讃戒。外道戒者。
牛戒鹿戒狗戒羅刹鬼戒唖戒聾戒。如是等
戒智所不讃。唐苦無善報。復次智所讃者。
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
實智慧。是聖所讃戒。無漏戒有三種。如佛
説正語正業正命是三業。義如八聖道中説。
是中應廣説。問曰。若持戒是禪定因縁。
禪定是智慧因縁。八聖道中何以慧在前。戒
在中定在後。答曰。行路之法應先以眼
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懃。精懃行時常念
如導師所教。念已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
見亦如是。先以正智慧觀五受衆皆苦。是
名苦。苦從愛等諸結使和合生。是名集。愛
等結使滅是名涅槃。如是等觀八分。名爲
道。是名正見。行者是時心定知世間虚妄
可捨。涅槃實法可取。快定是事是名正見。
知見是事心力未大未能發行。思惟籌量
發動正見令得力。是名正思惟。智慧既發
欲以言宣故次正語。正業正命。戒行時精
進不懈。不令住色無色定中。是名正方便。
用是正見觀四諦。常念不忘念。一切煩惱
是賊應當捨。正見等是我眞伴應當隨。是
名正念。於四諦中攝心不散。不令向色無
色定中。一心向涅槃。是名正定。是初得善
有漏。名爲煖法頂法忍法中義。次第増進
初中後心入無漏心中。疾一心中具。無有
前後分別次第。正見相應正思惟正方便正
念正定。三種戒隨是分分行。正見分別好
醜利益爲事。正思惟發動正見爲事。正語
等持是智慧諸功徳不令散失。正方便驅
策令速進不息。正念七事所應行者憶而不
忘。正定令心清淨不濁不亂。令正見七分
得成。如無風房中燈則照明了了。如是
無漏戒在八聖道中。亦爲智者所讃。問曰。
無漏戒應爲智者所讃。有漏戒何以讃。答
曰。有漏戒似無漏。隨無漏同行因縁。是故
智者合讃。如賊中有人叛來歸我。彼雖是
賊今來向我。我當内之可以破賊何可
不念。諸煩惱賊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
根。若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與餘有漏
法異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縁故破諸結使
賊。得苦法忍無漏法財。以是故智者所讃。
是名念戒。念捨者有二種捨。一者施二者
捨諸煩惱。施捨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三種捨和合名爲捨。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
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縁故。得差煩惱
病。今以何因縁故得是四念。則是先世今
世。於三寶中少有布施因縁故。所以者何。
衆生於無始世界中。不知於三寶中布施
故福皆盡滅。是三寶有無量法。是故施亦
盡必得涅槃。復次過去諸佛初發心時。
皆以少多布施爲因縁。如佛説是布施是
初助道因縁。復次人命無常財物如電。若人
不乞猶尚應與。何況乞而不施。以是應施
作助道因縁。復次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
縁。若持戒禪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縁。
以是故財物尚應自棄。何況好福田中
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擔十斤金行
道中更無餘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殺弟
取金。此曠路中人無知者。弟復生念欲殺
兄取金。兄弟各有惡心。語言視瞻皆異。兄
弟即自悟還生悔心。我等非人與禽獸何
異。同生兄弟而爲少金故而生惡心。兄弟
共至深水邊。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
善哉。弟尋復棄金水中。兄復言。善哉善哉。
兄弟更互相問。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
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
得棄之故言善哉。二辭各爾。以是故知財
爲惡心因縁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
不施。如
    施名行寶藏 亦爲善親友
    終始相利益 無有能壞者
    施爲好密蓋 能遮飢渇雨
    施爲堅牢船 能度貧窮海
    慳爲凶衰相 爲之生憂畏
    洗之以施水 則爲生福利
    慳惜不衣食 終身無歡樂
    雖云有財物 與貧困無異
    慳人之室宅 譬如丘塚墓
    求者遠避之 終無有向者
    如是慳貪人 智者所擯棄
    命氣雖未盡 與死等無異
    慳人無福慧 於施無堅要
    臨當墮死坑 戀惜生懊恨
    涕泣當獨去 憂悔火燒身
    好施者安樂 終無有是苦
    人修布施者 名聞滿十方
    智者所愛敬 入衆無所畏
    命終生天上 久必得涅槃
如是等種種訶慳貪讃布施。是名念財
施。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
大。法施因縁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復次佛
説二種施中法施爲第一。何以故。財施果報
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
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
爲學佛道弘大慈悲。度衆生生老病死苦。
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爲如市易法。復
次財施施多財物減少。法施施多法更増益。
財施是無量世中舊法。法施聖法初來
得。名爲新法。財施但能救諸飢渇寒熱等
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諸煩惱等病。如是等種
種因縁。分別財施法施。行者應念法施。問
曰。何等是法施。答曰。佛所説十二部經。清
淨心爲福徳與他説。是名法施。復有以
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如網明菩薩
經中説。有人見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
是等口雖不説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
是法施應觀衆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
應隨所利益而爲説法。譬如隨病服藥
則有益。有婬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癡重。
有兩兩雜三三雜。婬重者爲説不淨觀。瞋重
者爲説慈心。癡重者爲説深因縁。兩雜者
説兩觀。三雜者説三觀。若人不知病相。
錯投藥者病則爲増。若著衆生相者。
爲説但有五衆此中無我。若言無衆
相*者。即爲説五衆相續有。不令墮斷滅
故。求富樂者爲説布施。欲生天者爲説
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爲説天上事。
患居家者。爲説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
爲説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爲説三
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依隨經法自演作義
理。譬喩莊嚴法施爲衆生説。如是等種種
利益。故當念法施。捨煩惱者。三結乃至九
十八使等皆斷除却。是名爲捨。念捨是法
如捨毒蛇如捨桎梏。得安隱歡喜。復次
念捨煩惱亦入念法中。問曰。若入念法中。
今何以更説。答曰。捨諸煩惱。是法微妙難
得無上無量。是故更別説。復次念法與念
捨異。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捨
念諸煩惱罪惡捨之爲快。行相別。是爲異。
如是等種種因縁。行者當念捨。念捨者是
初學禪智。中畏生増上慢。念天者有四天
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問曰。佛弟子應一心
念佛及佛法。何以念天。答曰。知布施業因
縁果報故。受天上富樂。以是因縁故念天。
復次是八念佛自説因縁。念天者。應作是
念有四天王天。是天五善法因縁故生彼
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智
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以是
五法故生富樂處。我亦有是我欲生彼亦
可得生。我以天福無常故不受。乃至他化
自在天亦如是。問曰。三界中清淨天多。何
以故但念欲天。答曰。聲聞法中説念欲界
天。摩訶衍中。説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
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説念天。
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
婬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淨五
欲。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衆生
任入涅槃。爲是衆生故。説念天。如國
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
王使人敷厚綿褥墮則不死差於墮地故。
復次有四種天。名天生天淨天生淨天。名
天者。如*今國王名天子。生天者。從四天王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人中生諸聖
人。生淨天者。三界天中生諸聖人。所謂須
陀洹家家。斯陀含一種。或於天上得阿那
含阿羅漢道。*生淨天。色界中有五種阿那
含。不還是間。即於彼得阿羅漢。無色界中
一種阿那含。離色界生無色界。是中修無
漏道。得阿羅漢入涅槃。念是二種天生天
*生淨天。如是等天是名念天。念安那般那
者。如禪經中説。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
死二者他因縁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是身
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爲法中。不應
彈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
不待老。不應恃是種種憂惱凶衰身。生
心望安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
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篋。云何智人以爲安
隱。若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出。睡眠
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内外多
怨故。如説
    或有胎中死 或有生時死
    或年壯時死 或老至時死
    亦如果熟時 種種因縁墮
    當求免離此 死怨之惡賊
    是賊難可信 時捨則安隱」
    假使大智人 威徳力無上
    無前亦無後 於今無脱者
    亦無巧辭謝 無請求得脱
    亦無捍挌處 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淨戒 精進可以脱
    死賊無憐愍 來時無避處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
活。如佛爲比丘説死相義。有一比丘偏
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
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歳活。佛言。汝爲放逸
修死*相。有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月活。
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從旦至
食時。有言一食頃。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
*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
於入氣不望出。佛言。是眞修死相爲不
放逸。比丘。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
其猶如幻。欺誑無智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縁
念死*相。問曰。法是三世諸佛師。何以故念
佛在前。是八念云何有次第。答曰。是法雖
是十方三世諸佛師。佛能演出是法其功大
故。譬如雪山中有寶山。寶山頂有如意寶珠
種種寶物多。有人欲上或有半道還者。有
近而還者。有一大徳國王。憐愍衆生爲作
大梯。人民大小乃至七歳小兒。皆得上山
隨意取如意珠等種種寶物。佛亦如是世間
諸法實相寶山。九十六種異道皆不能得。乃
至梵天王求諸法實相亦不能得。何況餘
人。佛以大慈悲憐愍衆生故。具足六波
羅蜜。得一切智慧方便。説十二部經八萬四
千法聚梯。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摩訶
迦葉。乃至七歳沙彌蘇摩等。皆得諸無漏法
根力覺道實相。實相雖微妙。一切衆生皆
蒙佛恩故得。以是故念佛在前。次第念法
次第念僧。僧隨佛語能解法故第三。餘人
不能解僧能得解。以是故稱爲寶。人中寶
者是佛。九十六種道法中寶者是佛法。一切
衆中寶者是僧。復次以佛因縁故。法出世
間。以法因縁故有僧。行者念我云何當得
法寶。得在僧數中。當除却一切麁細身口
惡業。是故次第説持戒。復次云何分別有七
衆。以有戒故欲除心惡。破慳貪故念捨。
欲令受者得樂故破瞋恚。信福得果報故
破邪見。住持戒布施法中。則爲住十善道
中離十不善道。十善道有二種果。若上行
者得淨天中生。中行得生天。以是故戒施
次第念天。行禪定故得二種天。滅諸惡覺
但集善法攝心一處。是故念天。次第念安
那般那。念安那般那。能滅諸惡覺如雨淹
塵。見息出入知身危脆。由息入出身得
存立。是故念入出息次第念死。復次行者
或時恃有七念。著此功徳懈怠心生。是時
當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當懈怠著此法
愛。如阿那律佛滅度時
    有爲法如雲 智者不應信
    無常金剛來 破聖主山王
是名八念次第。問曰。是説聲聞八念。菩薩
八念有何差別。答曰。聲聞爲身故。菩薩爲
一切衆生故。聲聞但爲脱老病死故。菩薩
爲遍具一切智功徳故。是爲差別。復次佛
是中亦説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
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應具足檀波羅蜜。乃
至應具足八念不可得故。初有不住後有
不可得。以此二印以是故異。不住不可得
義如先説丹注云
八念竟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