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布施心如是 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種 口過妄語毒
    兩舌惡綺語 得大美果報
    善*軟人求道 欲度諸衆生
    除四邪口業 譬如馬有轡
於大衆中得無所畏。*大徳故。堅實
功徳智慧故。得最上辯陀羅尼故。於大衆
中得無所畏。如*偈説
    内心智徳薄 外善以美言
    譬如竹無内 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徳厚 外善以法言
    譬如妙金剛 中外力具足
復次無畏法成就故。端正貴族大力。持戒禪
定智慧語議等皆成就。是故無所畏。以是
故於大衆中無所畏。如*偈説
    少徳無智慧 不應處高座
    如豺見師子 竄伏不敢出
    大智無所畏 應處師子座
    譬如師子吼 衆獸皆怖畏
無量無邊智慧福徳力集故。無所畏如*偈

    若人滅衆惡 乃至無小罪
    如是大徳人 無願而不滿
    是人大智慧 世界中無惱
    是故如此人 生死涅槃一
復次獨得菩薩無所畏故。如毘那婆那王經
中説。菩薩獨得四無所畏。如先説
無數億劫説法巧出。*不放逸等諸
善根自身好修。是諸菩薩非一世二三
乃至無量阿僧祇劫集功徳智慧。如*偈説
    爲衆生故發大心 若有不敬生慢者
    其罪甚大不可説 何況而復加惡
復次是菩薩。無數無量劫中。修身修戒修
心修慧。生滅縛解逆順中自了了。知諸
法實相有三種解。聞解義解得解。種種説法
門中無所罣礙。皆得説法方便智慧波羅
蜜。是諸菩薩所説如聖人説皆應信受。
如*偈説
    有慧無多聞 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 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 亦不知實
    譬如大明中 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 是所説應受
    無慧亦無明 是名人身牛
問曰。應言無數億劫巧説法。復何以言出。
答曰。於無智人中及弟子中説法易。若多
聞利智善論議人中説法難。若小智法師是
中退縮。若大學多聞。問難中大膽欣豫。一
切衆中有大威徳。如天會經中偈説
    面目齒光明 普照於大會
    映奪諸天光 種種皆不現
以是故名爲無數億劫巧説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論卷第五


大智度初品中十喩釋論
第十一第六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解了諸法如幻如焔如水中月如虚空如
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是十喩爲解空法故。問曰。若一切諸法
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
嘗可觸可識者。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
見乃至可識。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
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
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
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
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
二甲實無故不可見。答曰。諸法相雖空。亦
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
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
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
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如徳女經説。徳女






言。世尊。如無明内有不。佛言不。外有
不。佛言不。内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無明
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至後世不。
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佛言不。
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不。爾時徳
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内無外亦無内外。
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眞實
性者。云何從無明縁行。乃至衆苦集。世尊。
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
華果。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
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縁作身口意業。
業因縁作後身。身因縁受苦受樂。是中
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
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
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
答言不。内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
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
*者不。答言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
不。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答言。
我亦聞亦見。佛問徳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
何從幻能作伎樂。徳女佛。*世尊。是
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
亦如是。雖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
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
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縁諸行生。乃至衆苦
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
明盡行亦盡。乃至衆苦集皆盡。復次是幻譬
喩。示衆生一切有爲法空不堅固。如説一
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縁不自在
不久住。是故説諸菩薩知諸法如幻。如炎
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
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爲水。男相女相亦如
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
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爲一相爲男爲
女。是名如炎。復次若遠見炎想爲水。近
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
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
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
實相。是時虚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説。諸
菩薩知諸法如炎。如水中月者。月實在
虚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
際虚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
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復次如小兒見水
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
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
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得
道聖人笑之。如偈説
    如水中月炎中水 夢中得財死求生
    有人於此實欲得 是人癡惑聖所笑
復次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攪水則不見。無
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
杖*攪心水。則不見吾我等諸結使影。以是
故説。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如虚空者。
但有名而無實法。虚空非可見法。遠視故
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
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
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小兒仰視
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
以遠視故謂爲青色。諸法亦如是。以是故
説如虚空。復次如虚空性常清淨。人謂陰
曀爲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婬欲瞋恚
等曀故。人謂爲不淨。如偈説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爲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爲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 時爲陰雲所覆曀
    雖離欲染第三果 餘殘癡慢猶覆心
    若如秋日無雲曀 亦如大海水清淨
    所作已辦無漏心 羅漢如是得清淨
復次虚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復
次如摩訶衍中佛語須菩提。虚空無前世
亦無中世亦無後世。諸法亦如是。彼經此
中應廣説。是故説諸法如虚空。問曰。虚空
實有法。何以故。若虚空無實法者。若擧若
下若來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
應無有以無動處故。答曰。若虚空法實有。
虚空應有住處。何以故。無住處則無法。若
虚空在孔穴中住。是爲虚空在虚空中
住。以是故不應孔中住。若在實中住是實
非空則不得住無所受故。復次汝言
處是虚空。如石壁實中無有*住處。若無
*住處則無虚空。以虚空無*住處故無虚
空。復次無相故無虚空。諸法各各有相。相
有故知有法。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
相識識相慧解相世間生滅相涅槃永滅相。
是虚空無相故無。問曰。虚空有相汝不知
故言無。無色處是虚空相。答曰。不爾。無色
是名破色。更無異法如燈滅更無法。以
是故無有虚空相。復次是虚空法無。何以
故。汝因色故。以無色處是虚空相。若爾者
色未生時。則無虚空相。復次汝謂色是無常
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時應先有虚空法。
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則無無色處。若無無
色處則無虚空相。若無相則無法。以是故
虚空但有名而無實。如虚空諸法亦如是。
但有假名而無實。以是故諸菩薩知諸法
如虚空。如響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絶澗
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
名爲響。無智人。謂爲有人語聲。智者心
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更有聲名爲
響。響事空能誑耳根。如人欲語時。口中風
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
七處退。是名語言。如偈説
    風名憂檀那 觸臍而上去
    是風七處觸 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中人有智慧 不瞋亦不著
    亦復不愚癡 但隨諸法相
    曲直及屈申 去來現語言
    都無有作者 是事是幻耶
    爲機關木人 爲是夢中事
    我爲熱氣悶 有是爲無是
    是事誰能知 是骨人筋纒
    能作是語聲 如融金投水
以是故言諸菩薩知諸法如響。如犍闥婆
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
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
實。是名揵闥婆城。有人初不見揵闥婆城。
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
轉失日高轉滅。飢渇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
之爲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
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
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渇願心
息。無智人亦如是。空陰界入中見吾我及
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
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慧知無我無實
法者。是時顛倒願息。復次揵闥婆城非城。
人心想爲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爲身非
心想爲心。問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喩。答
曰。我先已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
攝。摩訶衍多因縁故。多譬喩無咎。復次是
菩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縁種種
喩壞諸法。爲人解故應多引喩。復次
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喩。有種種餘無
常喩。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如幻及幻網。經中空譬喩。以是揵
闥婆城喩異故。此中説。問曰。聲聞法中以
城喩身。此中何以説揵闥婆城喩。答曰。聲
法中城喩衆縁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
城衆縁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
中爲破吾我故以城爲喩。此中菩薩利根
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爲喩。以是
故。説如揵闥婆城。如夢者。如夢中無實
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
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
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復次夢者眠
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
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復次如夢中
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
三界衆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
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復次夢有五
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
黄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
多則多見飛見黒。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
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
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
道中衆生。身見力因縁故。見四種我。色
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
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
無實。問曰。不應言夢無實。何以故識心
因縁。便生夢中識。有種種縁。若無此
縁云何生識。答曰。無也不應見而見。夢中
見人頭有角。或夢見身飛虚空。人實無角
身亦不飛。是故無實。問曰。實有人頭
處亦實有角。以心惑故見人頭有角。實有
虚空亦實有飛者。以心惑故自見身飛非
無實也。答曰。雖實有人頭雖實有角。但
人頭生角者是妄見。問曰。世界廣大先世因
縁種種不同。或有餘國人頭生角。或一手
一足有一尺人有九頭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餘國人有角可爾。但夢見此國所
識人有角則不可得。復次若人夢見虚空
邊方邊時邊。是事云何有實。何處無虚空
無方無時。以是故夢中無而見有。汝先言
無縁云何生識。雖無五塵縁。自思惟念力
轉故。法縁生。若人言有二頭因語生想。夢
中無而見有亦復如是。諸法亦爾。諸法雖
無而可見可聞可知。如*偈説
    如夢如幻 如揵闥婆 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
以是故説諸菩薩知諸法如夢。如影者。影
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
聞覺知實不可得。如*偈説
    是實知慧 四邊叵捉 如大火聚
    亦不可觸 法不可受 亦不應受
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
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復次如影
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
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
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説
    空中亦逐去 山石中亦*逐
    地底亦隨去 海水中亦入
    處處常隨*逐 業影不相離
以是故説諸法如影。復次如影空無。求實
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問曰。影
空無有實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毘曇説。云
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黒縹紫光明影等。及
身業三種作色。是名可見色入。汝云何言無。
復次實有影有因縁故。因爲樹縁爲明。是
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無。若無影。餘法因
縁有者亦皆應無。復次是影色可見。長短大
小麁細曲直形動影亦動。是事皆可見。以是
故應有。答曰影實空無。汝言阿毘曇中説
者。是釋阿毘曇義人所作説。一種法門人
不體其意。執以爲實。如鞞婆沙中説。微塵
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復有三世
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
所失。是則爲常。又言諸有爲法新新生滅
不住。若爾者是則爲斷滅相。何以故。先有
今無故。如是等種種異説違背佛語。不可
以此爲證影今異於色法。色法生必有香
味觸等。影則不爾是爲非有。如瓶二根知
眼根身根。影若有亦應二根知。而無是事
是故影非有實物。但是誑眼法。如捉
&T024801;疾轉成輪非實。影非有物若影是
有物。應可破可滅。若形不滅影終不壞。以
是故空。復次影屬形不自在故空。雖空而
心生眼見。以是故説諸法如影。如鏡中像
者。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
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縁。何以非鏡作。
若面未到鏡則無像。以是故非鏡作。何以
非面作。無鏡則無像。何以非執鏡者作。無
鏡無面則無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
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
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無因縁。若無
因縁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
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縁。諸法亦如是非自
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縁。云何非自
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諸
法屬因縁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
無故他亦無。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他作有二
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與一切樂。若不善
應與一切苦。若苦樂雜以何因縁故與樂。
以何因縁故與苦。若共有二過故。自過
他過。若無因縁生苦樂。人應常樂離一
切苦。若無因縁。人不應作樂因除苦因。
一切諸法必有因縁。愚癡故不知。譬如人
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是等種
種各有因縁。是苦樂和合因縁是苦樂和
合因縁。生先世業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縁。
從是得苦樂。是苦樂種種因縁。以實求之
無人作無人受。空五衆作空五衆受。無
智人得樂婬心愛著。得苦生瞋恚。是樂滅
時更求欲得。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
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
亦復如是。亦爲得道聖人所笑。以是故説
諸法如鏡中像。復次如鏡中像。實空不生
不滅誑惑凡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
無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問曰。鏡
中像從因縁生。有面有鏡有持鏡人有
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
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答曰。
從因縁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亦不
應從因縁生。何以故若因縁中。先有因縁
則無所用。若因縁中。先無因縁亦無所
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
有故。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
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
是酪因縁。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縁生
乳從牛有。牛從水草生。如是無邊皆有
因縁。以是故因縁中。果不得言有。不得
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
法從因縁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説
    若法因縁生 是法性實空
    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縁有
    譬如鏡中像 非鏡亦非面
    亦非持鏡人 非自非無因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説諸法如鏡中像。如化者。十四變
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
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心。作八種
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
乃至滿虚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
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爲小以長爲短如是
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
下故言有主力
六者
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
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過
履水蹈虚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
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變
化。復有四種。欲界藥物寶物幻術能變化
諸物。諸神通人神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
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
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如化人無生老
病死。無苦無樂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
實。一切諸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
説諸法如化。復次化生無定物。但以心
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
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
以是故説諸法如化。如變化心滅則化滅。
諸法亦如是因縁滅果亦滅。不自在如化
事。雖實空能令衆生生憂苦瞋恚喜樂癡
惑。諸法亦如是。雖空無實能令衆生起歡
喜瞋恚憂怖等。以是故。説諸法如化。復次
如變化生法。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如變化生時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諸
法亦如是。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虚空無
所染著。不爲罪福所汚。諸法亦如是。如
法性如如。如眞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
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屬。是水種種不淨。
大海水中皆清淨。問曰。不應言變化
事空。何以故。變化心亦從修定得。從
心作種種變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
云何空。答曰。如影中已答。今當更答。此因
縁雖有變化果空。如口言無所有。雖心生
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無所有。便
是有。若言有第二頭第三手。雖從心
生。不可言有頭有手。如佛説。觀無生從
有生得脱。依無爲從有爲得脱。雖觀無
生法無。而可作因縁。無爲亦爾。變化雖空
亦能生心因縁。譬如幻焔等九譬喩。雖無能
生種種心。復次是化事於六因四縁中求
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縁不相應故空。復次空
不以不見爲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
是故言諸法如化。問曰。若諸法十譬喩皆空
無異者。何以但以十事爲喩。不以山河石
壁等爲喩。答曰。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
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喩難解空。
復次諸法有二種。有心著處有心不著處。
以心不著處解心著處。問曰。此十譬喩。何
以是心不著處。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
易滅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復次有人
知十喩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
此喩諸法。若有人於十譬喩中。心著不解
種種難論以此爲有。是十譬喩不爲其用。
應更爲説餘法門。問曰。若諸法都空不生
滅。是十譬喩等種種譬喩種種因縁論議。
已悉知爲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説是
喩。若説是喩是爲不空。答曰。我説空破
諸法有。今所説者若説有先已破。若説無
不應難。譬如執事比丘。高聲擧手唱言衆
皆寂靜。是爲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
雖説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衆生故。雖説
非有也。以是故説諸法如化
得無礙無所畏。種種衆界入因縁
中。心無礙無盡無滅。是爲無礙無所畏。
問曰。如先説諸菩薩於無量衆中無所
畏。今何以更説無礙無所畏。答曰。先説無
所畏因。今説無所畏果。於諸大衆乃至菩薩
衆中。説法無盡論議無減心無疑難。已得
無礙無所畏故。復次如先説於無量衆中
無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無畏。以是故
更説無所畏以得無礙力故。問曰。若諸菩
薩。亦有無礙無所畏。佛與菩薩有何等異。
答曰。如我先説。諸菩薩自有無所畏力故。
於諸法中無所畏。非佛無所畏。復次無礙
法有二種。一者一切處二者非一切處。非一
切處名如入一經書乃至百千經書中無
礙。若入一衆若入百千衆中無所畏。諸
菩薩亦如是。自智慧中無礙非佛智慧。如
佛放鉢時五百阿羅漢及彌勒等諸菩薩皆
不能取。諸菩薩亦如是。自力中無礙。佛智
慧力中有礙。以是故説諸菩薩得無礙無
所畏
悉知衆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
之。問曰。云何悉知衆生心行。答曰。知
衆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遍照。菩薩
悉知衆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
衆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
別能知好惡。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當
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
而但馳逐世樂不覺爲苦。汝不見世間貪
樂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爲誰使爾者。汝
如狂象蹈藉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
得善調則離世患。當知處胎不淨。苦厄
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
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
著。如是種種呵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爲菩
薩知衆生心行。問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
度脱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麁智
慧。答曰。世界巧慧是名麁智慧行。施戒定是
名微妙慧。復次布施智是爲麁慧。戒定智是
名微妙慧。復次戒定智是爲麁慧。禪定智
是名微妙慧。復次禪定智是爲麁慧。無猗禪
定是名微妙慧。復次取諸法相是爲麁慧。
於諸法相不取不捨。是名微妙慧。復次破
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麁慧。入如
法相者。譬如眞金不損不失。亦如金剛
不破不壞。又如虚空無染無著。是名微妙
慧。如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衆
生。以是故説諸菩薩悉知衆生心行所趣。
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大智度初品中意無礙釋論第十二
意無罣礙。*云何名意無罣礙。菩薩
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無有礙。
復次一切世界衆生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
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悦。如*偈説
    諸佛菩薩 心不愛著 外道惡人
    心不憎恚
如是清淨名爲意無罣礙。復次於諸法中
無礙。問曰。是菩薩未得佛道。未得一
切智。云何於諸法中心無礙。答曰。是菩薩
得無量清淨智慧故。於諸法中心無礙。問
曰。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
有殘結故。不應有清淨智。答曰。是諸菩薩
非三界中結業肉身。皆得法身自在過老
病死。憐愍衆生故。在世界中行爲莊嚴佛
土教化衆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問
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爲菩
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
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爲法身無老病
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衆人生疑若
滿若不滿。菩薩如是雖能作佛能説法。然
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復次
無量清淨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能量
者。謂之無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
不能量名爲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爲無量。
菩薩無量清淨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量。名爲無量智。菩薩
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淨智。問曰。
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答曰。
是清淨有二種。一者得佛時除結都盡得
實清淨。二者菩薩捨肉身得法身時。斷諸
結清淨。譬如一燈能除闇得有所作更
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
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
猶爲未盡。是名得無量清淨智。故於諸
法中意無罣礙
大忍成就。*問曰。先已説等忍法忍。
今何以故復説大忍成就。答曰。此二忍増長
名爲大忍。復次等忍在衆生中一切能忍。
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増長。作證
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
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聲聞法
中煖法増長名爲頂法頂法増長名爲忍法。
更無異法増長爲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復次有二種忍。生忍法忍。生忍名衆生中
忍。如恒河沙劫等。衆生種種加惡心不瞋
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復次觀衆生
無初。若有初則無因縁。若有因縁則無
初若無初亦應無後。何以故初後相待故。
若無初後中亦應無。如是觀時不墮
斷二邊。用安隱道觀衆生不生邪見。是
名生忍。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問
曰。何等甚深法。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
説。復次甚深法者。於十二因縁中展轉生
果。因中非有果亦非無果。從是中出。是
名甚深法。復次入三解脱門空無相無作。則
得涅槃常樂故。是名甚深法。復次觀一切
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
非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
如*偈説
    因縁生法 是名空相 亦名假名
    亦名中道 若法實有 不應還無
    今無先有 是名爲斷 不常不斷
    亦不有無 心識處滅 言説亦盡
於此深法信心無礙不悔不沒。是名大忍
成就
如實巧度。*有外道法。雖度衆生
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
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
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
巧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嚢草筏渡之。一
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
巧渡衆生亦如是。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針
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
人眼見衆病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
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
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
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
文殊師利本縁。文殊師利白佛。大徳。昔我
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
王。佛及衆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歳。佛以三乘
而度衆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
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
滅無所有之音。衆生聞之心解得道。時師子
音王佛。初會説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
菩薩衆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
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
能度無量無數衆生。得無量陀羅尼門。
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
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説不可盡。時佛
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歳。諸樹法
音亦不復出。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
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
世法。亦不分別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
好聞深義。其師不讃少欲知足。不讃戒行
頭陀。但説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
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
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
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
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
於實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
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
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
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
坐。讃説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
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説法教人入邪見
中。是説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
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
意言。大徳。是婬欲法名何等相。答言。婬欲
是煩惱相。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内耶在外
耶。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内不在外。若在
内不應待外因縁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
應惱我。居士言。若婬欲非内非外非東
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
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
何能作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悦不
能加答。從座而起説如是言。喜根多誑
衆人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
羅尼。聞佛所説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
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悦。聞三善則大歡
喜。聞説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
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
喜根菩薩是人虚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
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
相。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爲惡業所
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爲説甚深法。雖今
無所得。爲作後世佛道因縁。是時喜根集
僧。一心説偈
    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 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 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 是不離有無
    若知有無等 超勝成佛道
説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
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
解脱。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
無量千萬億歳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
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
得聞佛法。出家爲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
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
戒諸根闇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
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
明王。文殊師利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
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
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
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佛問文殊師利。汝
聞諸偈得何等利。答曰。我聞此偈得畢
衆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説
義。於諸菩薩中最爲第一。如是等名巧説
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
大智度論卷第六



大智度初品中佛土願釋論
第十三卷第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願受無量諸佛世界。諸菩薩見諸
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有佛世界都
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
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三惡
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
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
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有
佛*世界一切衆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
被飮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
界中衆生衣被飮食亦當如是。有佛*世
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徹照。
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
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
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亦*當如是。
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
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問曰。諸菩
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
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曰。作福
無願無所摽。立願爲導御能有所成。譬
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説
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
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
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施福修少
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
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專念色
化來從
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與之行欲
展轉如是故名他化自在
心常願樂
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菩薩亦
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
因願受勝果。復次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
功徳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
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
復如是。福徳如牛願如御者。問曰。若不作
願不得福耶。答曰。雖得不如有願。願能
助福常念所行福徳増長。問曰。若作願得
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地
獄報。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
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如先説罪中報苦。
一切衆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
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有人
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
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八萬大劫報。諸菩
薩淨世界願。亦無量劫入道得涅槃。是爲
常樂。問曰。如泥黎品中謗般若波羅蜜罪。
此間劫盡復至他方泥*黎中。何以言最大
罪受地獄中一劫報。答曰。佛法爲衆生故
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聲聞道
中作五逆罪人。佛説受地獄一劫。菩薩道
中破佛法人。説此間劫盡復至他方受無
量罪。聲聞法最第一福。受八萬劫。菩薩道中
大福。受無量阿僧祇劫。以是故福徳要須
願。是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
無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
十方三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問
曰。云何爲念佛三昧。答曰。念佛三昧有二
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



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
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
現在前。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
故。但讃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答曰。
是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
三昧常現在前。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
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能除
瞋有能除瞋不能除婬。有能除癡不能
除婬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
三昧有大福徳能度衆生。是諸菩薩欲度
衆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徳能速
滅諸罪者。如説。昔有五百估客入海採
寶。値摩伽羅魚王開口。海水入中船去
駃疾。船師問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三
出白山羅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
言。是摩伽羅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
眼。白山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
了矣。各各求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
各求其所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
語衆人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爲無上
能救苦厄。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先
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聞稱佛聲心
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
除重罪濟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
復次佛爲法王菩薩爲法將。所尊所重唯
佛世尊。是故應常念佛。復次常念佛得種種
功徳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
薩亦如是。知種種功徳無量智慧皆從佛
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
行餘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
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復次先雖
説空無相無作三昧。未説念佛三昧。是故
今説
能請無量諸佛。*請有二種。一者佛
初成道。菩薩夜三晝三六時禮請。偏袒右肩
合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初成道時未轉
法輪。我某甲請一切諸佛。爲衆生轉法輪
度脱一切。二者諸佛欲捨無量壽命入涅
槃時。菩薩亦夜三時晝三時。偏袒右肩合
掌言。十方*佛土無量諸佛。我某甲請令久
住世間無央數劫。度脱一切利益衆生。是
名能請無量諸佛。問曰。諸佛之法法應説
法廣度衆生。請與不請法自應爾。何以須
請。若於自前面請諸佛則可。今十方無
量*佛土諸佛亦不*自見。云何可請。答曰。
諸佛雖必應説法不待人請。請者亦應得
福。如大國王雖多美膳有人請者必得
恩福。録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諸衆生令
得快樂。衆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
請佛説法亦復如是。復次有諸佛無人請
者。便入涅槃而不説法。如法華經中多寶
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
寶塔。證説法華經故。一時出現。亦如須扇
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捨入涅槃。留化佛
一劫以度衆生。今是釋迦文尼佛。得道後五
十七日寂不説法。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
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
然入涅槃樂。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
王諸天合掌敬禮。請佛爲諸衆生初轉法
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奈鹿林中轉
法輪。如是云何言請無所益。復次佛法等
觀衆生。無貴無賤無輕無重。有人請者。
爲其請故便爲説法。雖衆生不面請佛。佛
常見其心亦聞彼請。假令諸佛不聞不見。
請佛亦有福徳。何況佛悉聞見而無所益。問
曰。既知請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請。答
曰。餘不須請。此二*事要必須請。若不請
而説。有外道輩言。體道常定何以著法多
言多事。以是故須請而説。若有人言若知
諸法相不應貪壽。久住世間而不早入
涅槃。以是故須請。若不請而説。人當謂佛
愛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故要待人請
而轉法輪。諸外道輩自著於法。若請若不
請而自爲人説。佛於諸法不著不愛。爲
憐愍衆生故。有請佛説者佛便爲説。諸
佛不以無請而初轉法輪。如偈説
    諸佛説何實 何者是不實
    實之與不實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眞實相 不戲於諸法
    憐愍衆生故 方便轉法輪
復次佛若無請而自説法者。是爲自顯自執
法。應必答十四難。今諸天請佛説法。但
爲斷老病死無戲論處。是故不答十四難
無咎。以是因縁故須請而轉法輪。復次
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雖有大悲不
請不説。若不請而説。外道所譏。以是故初
要須請。又復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請則外
道心伏。復次菩薩法。晝三時夜三時常行三
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
我某甲。若今世若過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
罪。於十方現在佛前懺悔。願令滅除不復
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諸
佛所行功徳及弟子衆所有功徳。隨喜勸助。
三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法輪。及請諸
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脱一切。菩薩行此
三事功徳無量轉近得佛。以是故須請
能斷種種見纒及諸煩惱。*見有二
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衆常心忍
樂。斷見者見五衆滅心忍樂。一切衆生多
墮此二見中。菩薩自斷此二。亦能除一切衆
生二見令處中道。復有二種見。有見無見。
復有三種見。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
亦忍亦不忍。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
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
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有死後如去。有
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
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復有五種見。身見邊
見邪見見取戒取。如是等種種諸見。乃至六
十二見斷。如是諸見種種因縁生。種種智門
觀。種種師邊聞。如是種種相能爲種種結
使作因。能與衆生種種苦。是名種種見。
見義後當廣説。纒者十纒。瞋纒覆罪纒睡纒
眠纒戲纒掉纒無慚纒無愧纒慳纒嫉纒。復
次一切煩惱結繞心故。盡名爲纒。煩惱者
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爲煩惱。煩惱有二
種。内著外著。内著者五見疑慢等。外著者婬
瞋等。無明内外共。復有二種結。一屬愛二屬
見。復有三種屬婬屬瞋屬癡。是名煩惱。纒
者有人言十纒。有人言五百纒。煩惱名一
切結使。結有九結。使有七。合爲九十八
結。如迦旃延子阿毘曇義中説。十纒九十八
結爲百八煩惱。犢子兒阿毘曇中結使亦
同。纒有五百。如是諸煩惱。菩薩能種種方
便自斷。亦能巧方便斷他人諸煩惱。如佛
在時三人。爲伯仲季。聞毘耶離國婬女人。
名菴羅婆利。舍婆提有婬女人。名須
那。王舍城婬女人。名優鉢羅槃那。有三人
各各聞人讃三女人端正無比。晝夜專念心
著不捨。便於夢中夢與從事。覺已心念。彼
女不來我亦不往而婬事得辦。因是而悟。
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往到颰陀婆羅菩
薩所問是事。颰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
從念生。如是種種。爲此三人方便巧説諸
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諸菩薩亦
復如是。爲諸衆生種種巧説法。斷諸見纒
煩惱。是名能斷種種見纒及諸煩惱
遊戲出生百千三昧。*諸菩薩禪定
心調。清淨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
何等爲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復
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三昧。復有四種三昧。欲界繋三昧色界繋三
昧無色界繋三昧不繋三昧。是中所用菩薩
三昧如先説。於佛三昧中未滿。勤行勤修
故。言能出生。問曰。諸菩薩何以故。出生遊
戲是百千種三昧。答曰。衆生無量心行不同
有利有鈍。於諸結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
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爲諸貧人
欲令大富。當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後
乃能濟諸貧者。又復如人欲廣治諸病。當
備種種衆藥。然後能治。菩薩亦如是。欲廣
度衆生故。行種種百千三昧。問曰。但當出
生此三昧。何以故復遊戲其中。答曰。菩薩
心生諸三昧。欣樂出入自在。名之爲戲。非
結愛戲也。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
無畏。故名爲戲。是諸菩薩於諸三昧有自
在力能出能入亦能如是。餘人於三昧中
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
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
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
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是諸菩薩
能三種自在故。言遊戲出生百千三昧
諸菩薩如是等無量功徳成就。*
是諸菩薩共佛住。欲讃其功徳無量億劫
不可得盡。以是故言無量功徳成就
其名曰颰陀婆羅菩薩。秦言
善守
剌那伽羅菩
薩。秦言
寶積
導師菩薩。那羅達菩薩。星得菩薩。
水天菩薩。主天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増
意菩薩。不虚見菩薩。善進菩薩。勢勝菩薩。常
勤菩薩。不捨精進菩薩。日藏菩薩。不缺意菩
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尸利菩薩。秦言
妙徳
執寶印
菩薩。常擧手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無量
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是補處紹
尊位者。*如是等諸菩薩。共佛住王舍
城耆闍崛山中。問曰。如是菩薩衆多。何以獨
説二十二菩薩名。答曰。諸菩薩無量千萬億
説不可盡。若都説者。文字所不能載。復次
是中二種菩薩。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薩。
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
舊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毘耶離國人。星得長
者子菩薩。是瞻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
婆提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彌梯羅
國人。水天優婆塞菩薩慈氏妙徳菩薩等。是
出家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從他方佛土來。若
説居家。攝一切居家菩薩。出家他方亦如
是。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説。若
最大在前。應説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
等。若最小在前。應説肉身初發意菩薩等。
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
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
説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説。復次是
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徳。如般舟三昧中。佛
自現前讃其功徳。問曰。若彌勒菩薩應稱
補處。諸餘菩薩何以復言紹尊位者。答曰。
是諸菩薩。於十方佛土皆補佛處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第十四
爾時世尊自敷師子座。結趺坐。直身
繋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
中。*問曰。佛有侍者及諸菩薩。何以故自
敷師子座。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適
大衆。以是故阿難不能得敷。復次佛心化
作。故言自敷。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爲佛化
作師子。爲實師子來。爲金銀木石作師子
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
縁故不應來。答曰。是號名師子非實師
子也。佛爲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
皆名師子座。譬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
座。復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師子。人稱國王
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歩無
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
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問曰。多有坐
法。佛何以故唯用結*加趺坐。答曰。諸坐法
中結*加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
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
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
之其心憂怖。如是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
下結*加趺坐。衆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
人必當取道。如偈説
    若結*加趺坐 身安入三昧
    威徳人敬仰 如日照天下
    除睡嬾覆心 身輕不疲
    覺悟亦輕便 安坐如龍蟠
    見畫*加趺坐 魔王亦愁怖
    何況入道人 安坐不傾動
以是故結*加趺坐。復次佛教弟子。應如是
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
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隱。以是故
佛教弟子。結*加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
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嬾。端心正意繋
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
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此繋念入三昧
王三昧。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於諸三
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縁無量諸法。如諸人中
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
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諸三昧中最第
一。問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應第一。
何以故獨稱三昧王爲第一。答曰。雖應以
佛神力故佛所行諸三昧皆第一。然諸法中
應有差降。如轉輪聖王衆寶。雖勝一切諸
王寶。然此珍寶中自有差別貴賤懸殊。是
三昧王三昧。何定攝何等相。有人言。三昧
王三昧名爲自在相。善五衆攝。在第四禪
中。何以故。一切諸佛於第四禪中。行見諦
道得阿那含。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
四禪中捨壽。於第四禪中起入無餘涅槃。
第四禪中有八生住處背捨勝處。一切入多
在第四禪中。第四禪名不動。無遮禪定法。
欲界中諸欲遮禪定心。初禪中覺觀心動。二
禪中大喜動。三禪中大樂動。四禪中無動。復
次初禪火所燒。二禪水所及。三禪風所至。
四禪無此三患。無出入息捨念清淨。以是
三昧王三昧。應在第四禪中。如好寶物
置之好藏。更有人言。佛三昧誰能知其相。
一切諸佛法。一相無相無量無數不可思議。
諸餘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何
況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
足持戒尚不可知。何況三昧王三昧。復次
三昧王三昧諸一切三昧皆入其中。故名
三昧王三昧。譬如閻浮提衆川萬流皆入大
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屬國王。問曰。佛一切
智無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
後能知。答曰。欲明智慧從因縁生故。止
外道六師輩言我等智慧一切時常有常知
故。以是故言佛入*三昧王三昧故知。不
入則不知。問曰。若如是者佛力減劣。答曰。
入是三昧王三昧時不以爲難。應念即得。
非如聲聞辟支佛諸小菩薩方便求入。復次
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徹十方
無限無量。復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種種變
化現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現神
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呪術力。或是大
力龍神力。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
無量身。種種光明變化故。謂爲非人。斷此
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復次佛若入餘三昧
中。諸天聲聞辟支佛或能測知。雖言佛神力
大而猶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
三昧中。一切諸衆聖乃至十住菩薩不能
測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縁。以是故佛
入三昧王三昧。復次佛有時放大光明現
大神力。如生時得道時初轉法輪時諸天聖
人大集會時若破外道時。皆放大光明。今
欲現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
人衆生及諸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皆得見知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復次光明神力有
下中上。呪術幻術能作光明變化下也。諸天
龍神報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諸三昧。以今世
功徳心力。放大光明現大神力上也。以
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問曰。如諸三昧各
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答曰。得是
三昧王三昧時。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
其中。是三昧力故。一切諸三昧皆得無量無
數不可思議。以是故名爲入。復次入是三
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復次入是
三昧王三昧。能觀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觀
下。復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觀一切
十方世界。亦能觀一切衆生。以是故入三
昧王三昧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觀
視世界擧身微笑。*問曰。云何世尊入三
昧王三昧。無所施作而從定起觀視世界。
答曰。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寶藏悉
開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觀已自念。我此法
藏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然後從三昧安*庠
而起。以天眼觀衆生。知衆生貧苦。此法藏
者從因縁得。一切衆生皆亦可得。但坐癡
冥不求不索。以是故擧身微笑。問曰。佛有
佛眼慧眼法眼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
視世界。答曰。肉眼所見不遍故。慧眼知諸
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
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今天眼縁世
界及衆生無障無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
眼雖勝。非見衆生法。欲見衆生唯以二
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
眼觀。問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爲天眼。答
曰。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見不礙山壁樹
木。若人精進持戒禪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
是故名爲天眼。復次人多貴天以天爲主。
佛隨人心。以是故名爲天眼。復次天有三
種。名天生天淨天。名天天王天子是也。生天
釋梵諸天是也。淨天佛辟支佛阿羅漢是也。
淨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無咎也。天
眼觀視世界者。以世界衆生常求安樂而
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實無吾我。衆生常
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墮深
坑。如是等種種觀已擧身微笑。問曰。笑從
生或時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答曰。
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
眼故。皆能笑。復次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爲笑。
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問曰。佛
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
及小因縁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縁
則不笑。今大因縁故一切身笑。云何爲大。
佛欲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央數衆生當
續佛種。是爲大因縁。復次佛言。我世世曾
作小虫惡人。漸漸集諸善本。得大智慧。今
自致作佛。神力無量最上最大。一切衆生亦
可得爾。云何空受勤苦而墮小處。以是故
笑。復次有小因大果小縁大報。如求佛道
讃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
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
而行因縁業亦不失。以是事故笑。復次般
若波羅蜜相清淨如虚空。不可與不可取。
佛種種方便光明神徳。欲教化一切衆生
令心調柔。然後能信受般若波羅蜜。以是
因笑放光。笑有種種因縁。有人歡喜而
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輕人而笑。有見異事
而笑。有見可羞恥事而笑。有見殊方
異俗而笑。有見希有難事而笑。今是第一
希有難事。諸法相不生不滅。眞空無字無名
無言無説。而欲作名立字爲衆生説令
得解脱。是第一難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
有人負乾草入火中過不燒一葉。是
爲難。佛亦如是。持八萬法衆名字草。入諸
法實相中。不爲染著火所燒。直過無礙。是
爲甚難。以是難事故笑。如是種種希有難
事故。擧身微笑
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
問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答曰。上笑因
縁中已答。今當更説。有人見佛無量身放
大光明。心信清淨恭敬故。知非常人。復次佛
欲現智慧。光明神相故。先出身光。衆生
知佛身光既現。智慧光明亦應當出。復次一
切衆生常著欲樂。五欲中第一者色。見此妙
光心必愛著。捨本所樂令其心漸離欲。然
後爲説智慧。問曰。其餘天人亦能放光。佛
放光明有何等異。答曰。諸天人雖能放光
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
滿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
至下方。餘人光明唯能令人歡喜而已。佛
放光明能令一切聞法得度。以是爲異。問
曰。如一身中。頭爲最上。何以故先從足下
放光。答曰。身得住處皆由於足。復次一身
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爲利養。
以是故於賤處放光。復次諸龍大蛇鬼神
從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
衆生怖畏。是何大光。復恐被害。是故從足
下放光。問曰。足下六百萬億光明。乃至肉
髻是皆可數。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滿。何
況十方。答曰。此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
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虫。其身微細得風
轉大。乃至能呑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
度衆生轉増無限
足十指兩踝兩&T075120;兩膝兩髀腰脊腹背臍
心胸徳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鼻兩
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
明。*問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
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答曰。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餘方不滿。
是故更放身分光明。有人言。一切身分足
爲立處故最大。餘不爾。是故佛初放足下
六百萬億光明以示衆生。如三十二相中初
種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問曰。
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何禪定中。放此光
明。答曰。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
意通。四禪中第四禪。放此光明。第四禪中火
勝處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復次佛初生
時初成佛時初轉法輪時。皆放無量光明滿
十方。何況説摩訶般若波羅蜜時而不放
光。譬如轉輪聖王珠寶。常有光明照王軍
衆四邊各一由旬。佛亦如是。衆生縁故。若
不入三昧恒放常光。何以故。佛衆法寶
成故
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
界。從三千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
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
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問曰。如火相上焔水相下潤風相傍
行。是光明火氣應當上去。云何遍滿三千大
千*世界及十方*世界。答曰。光明有二種。一
者火氣。二者水氣。日珠火氣月珠水氣。火相
雖焔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爾。是
故夏月地水盡熱。以是故知火不皆上。復次
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強弓遣箭
隨所向至。問曰。何以先照東方。南西北後。
答曰。以日出東方爲上故。佛隨衆生意先
照東方。復次倶有一難。若先照南方。當言
何以不先照東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
亦爾。問曰。光明幾時當滅。答曰。佛用神力
欲住便住。捨神力便滅。佛光如燈神力如
脂。若佛不捨神力光不滅也
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
十方亦復如是。*問曰。云何爲三千大千
世界。答曰。佛雜阿含中分別説。千日千月千
閻浮提千衢陀尼千鬱怛羅越千弗婆提千
須彌山千四天王天處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
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
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以周利千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
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爲一。一數至千名三
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
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是
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
千大千世界。是一時生一時滅。有人言。住
時一劫滅時一劫還生時一劫。是三千大千
世界。大劫亦三種破。水火風。小劫亦三種破。
刀病飢。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風上水
水上地地上人。須彌山有二天處。四天處
三十三天處。餘殘夜摩天等。福徳因縁七寶
地。風擧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寶地皆在風
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餘光過
出。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
維上下亦復如是。問曰。是光遠照云何不滅。
答曰。光明以佛神力爲本。本在故不滅。譬
如龍泉。龍力故水不竭。是諸光明以佛心
力故。遍照十方中間不滅。問曰。如閻浮提
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恒河者。何以常言恒
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恒
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爲喩。復
次佛出閻浮提。閻浮提四大河北邊出。入四
方大海中。北邊雪山中。有阿那婆達多池。
是池中有金色七寶蓮華。大如車蓋。阿*那
婆達多龍王。是七住大菩薩。是池四邊有四
流水。東方象頭南方牛頭西方馬頭北方師
子頭。東方象頭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
頭出辛頭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馬頭出
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師子頭出私陀河。
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
山入東海。辛頭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
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
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
河爲福徳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
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
沙爲喩。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
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爲喩。不取餘河。
問曰。恒河中沙爲有幾許。答曰。一切算數
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
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
少皆能數知。何況恒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
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到佛所。問佛。此
樹林有幾葉。佛即時便答有若干數。婆羅門
心疑誰證知者。婆羅門去至一樹邊。取一樹
上少葉藏。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即答
今少若干葉。如其所取語之。婆羅門知已
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後得阿羅漢道。以是
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數。問曰。有幾許人。値
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値光
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
令一切得道。何須持戒禪定智慧。然後得
道。答曰。衆生種種因縁得度不同。有禪定
得度者。有持戒説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
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各至處不
異。有人光明觸身而得度者。有若見光明
若觸身不得度者
爾時世尊擧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
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復至十方如恒河沙
等世界。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問曰。上已擧身微笑。今何
以故復一切毛孔皆笑。答曰。擧身微笑是麁
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細分。復次先擧身微
笑光明有數。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
無數。復次先擧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値毛
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
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如捕魚前網
不盡後網乃得。笑因縁如上説
大智度論卷第七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第
十四之餘卷第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爾時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
界。亦至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乃至十
方亦復如是。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上已擧身微笑
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復放常光而照十
方。答曰。有人見異光明謂非佛光。見佛
常光轉大心則歡喜。此實佛光。便畢至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曰。云何爲常光。答
曰。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菩薩生便有此。是
三十二相之一。名爲丈光相。問曰。佛何以
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諸佛常光無
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
量。或一丈百丈千萬億。乃至滿三千大千
世界。乃至十方。如諸佛常法。但於五濁世
爲衆生少徳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
光。今衆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見
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衆生利
根福重。佛則爲之現無量光明。復次有人
見佛常光歡喜得度。譬如國王以常食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