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毘尼母經 (No. 1463_ ) in Vol. 24

[First] [Prev]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也。自種性者。若比丘畜人皮革屣食人肉。若
畜食者偸蘭遮。種性者。肉及皮即是人身故
言種性。突吉羅者。不攝身威儀得突吉羅。惡
口者。説言汝是工師技兒諸根不具。如此説
者得波逸提。是名惡口輕犯也
重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此二邊所得偸蘭
遮重也。或有所犯。於比丘重比丘尼輕。或有
所犯。於比丘尼重比丘輕。比丘重者。故出精
比丘得僧伽婆尸沙。比丘尼得波逸提
比丘尼重者。比丘尼婬欲心盛。手摩男子屏
處。男子亦摩比丘尼屏處。倶著觸樂。比丘尼
犯波羅夷。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重。覆藏不
向一比丘尼説。亦得波羅夷。若比丘不隨順
僧法。僧與呵*責羯磨。又比丘尼言。此比丘隨
順僧法。種種言説與比丘同心。諸比丘尼諫
言。不須往反言語相助。不受尼諫。往返言
語相助不絶。尼僧與作白四羯磨。此尼得波
羅夷。比丘尼復有八事。犯波羅夷。一者尼與
男子互相捉手。二者便更互捉衣。三者共男
子靜屏處並坐。四者屏處共語。五者屏處身
相觸。六者尼共男子獨道行。七者道中露身
相觸。八者至共期行不淨處。若尼具前七事
時。犯偸蘭遮。滿八事犯波羅夷。此是比丘尼
重比丘輕。或有犯重報輕。或有犯輕報重。或
有犯重報亦重。或有犯輕報亦輕。有犯重報
輕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
殘。不和合得偸蘭遮。若比丘私作房。不白衆
僧乞羯磨。未成犯偸蘭遮。成已犯僧殘。是名
犯重報輕。犯輕報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
羅漢。或復欲心摩觸阿羅漢起於染著。乃至
打佛於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惡口罵阿羅漢
及佛。毀呰形殘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
犯輕報重。犯重報重者。波羅夷及二無根謗
聖及凡。得僧殘罪。二無根者。一比丘瞋心遣
妹尼彌勒。往謗阿羅漢陀&T060649;摩羅子。語言。大
徳共我行欲。此謗他比丘。隨路行見二羊共
行欲。心中生念。前謗既虚。今以母羊爲彌勒
尼。翁羊爲陀&T060649;摩羅子。生此念已。來到寺
中向衆僧説。前時不實今日實見。諸比丘即
諫言。此阿羅漢莫以惡言謗之。答言實爾聽
我所説。諸比丘聽之。説言。我向者路中行。見
二羊共行欲。*翁羊爲陀&T060649;摩羅子。母羊即是
彌勒尼。諸比丘聞此言。即共論議。此二皆
無根。是名二無根謗。一汚他家。二壞法輪僧
方便。三隨壞法輪僧徒衆。四惡性不受人諫。
得僧殘罪。此是犯重報亦重。犯輕報亦輕者
若比丘入聚落不憶念攝身四威儀及口四
過。忘誤犯者。一人前懺悔波逸提突吉羅。若
比丘尼犯罪。先忘不發露。布薩時始憶。若
欲發露恐亂僧聽戒心中默念。説戒已當懺
悔。如此等皆犯輕報亦輕。有三種犯。一者事
重心輕。二者事輕心重。三者事心倶重。事重
心輕者。若比丘在尼寺中爲尼説法。日已沒
心中生疑。謂日未沒説法。此是事重心輕事
輕心重者。比丘在尼寺説法。日未沒意謂日
已沒説法。此是事輕心重。心事倶重者。比丘
在尼寺説法。日已沒心作沒想。此是心事倶
重。心輕事重心重事輕。是二倶得突吉羅。心
事倶重得波逸提。波羅夷者。犯名雖同。果報
有異。所以者何如婬處非一畜生及人。人中
有出家有不出家。又不出家中有二種。有持
戒不持戒。出家中有五種。亦有持戒不持戒
乃至聖人。有如是差別。犯名雖同果報有異。
第二波羅夷所盜處非一。有出家在家。
在家人中盜取他物亦有差別。出家人中盜
亦有差別。是三寶中盜亦有差別。是故波羅
夷名雖同果報有異。第三波羅夷者。天及
人乃至聖人如此人等。若斷命根得波羅夷。
斷名雖同果報亦異。第四波羅夷者。亦有差
別。向在家人説得過人法重。向出家人説得
過人法輕。是故得罪名雖同。果報不同也
毘尼母*經卷第二



毘尼母*經卷第三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云何名殘。罪可除。是以故名殘也。云何無殘。
四波羅夷。罪不可除。是故名無殘。云何名麁
惡犯。如人欲作四波羅夷事。身所作及口所
説無有慚愧。因此二處必成波羅夷事。是名
麁惡。又復一處濁重。僧伽婆尸沙邊成婆尸
沙方便是也。是二偸蘭名濁重犯。何者非麁
濁重。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自性偸蘭遮突
吉羅。如此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但非大事
方便。以是義故。非麁惡濁重也。沙彌沙彌尼
犯波羅夷。得突吉羅不可懺也。有犯須羯磨
有不須羯磨。有犯須羯磨者。如十三僧殘乃
至惡口。此犯須羯磨得除。不須羯磨者。三波
羅夷是。一波羅夷須羯磨得除。何者如難提
伽比丘。常空靜處坐禪。有天魔變爲女形在
難提前。難提欲心熾盛隨逐此女。魔即隱形。
見一死馬共行不淨。行已即悔。脱袈裟懷
抱。垂涙擧手呼天大喚。我非沙門非釋子。到
世尊所。如其所犯向世尊説。佛知此比丘發
露心重後更不犯。即集諸比丘爲作白四得
戒羯磨。所以得戒者。一此人見佛。二發露心
重。是以得戒。雖還得戒。一切大道人下坐。僧
作法事盡不得同。是名有須不須也
尊者薩婆多説曰。若比丘得世俗定從四禪
起。天魔作女形惑亂其心。此比丘即共行不
淨。行已即悔無覆藏心。念念相續無一念隱。
亦心中不樂捨法服。如此人者。應當從僧乞
滅除波羅夷羯磨。僧與此人白四除波羅夷
罪羯磨。此人得戒已。如僧告勅盡形奉行。不
得作和尚阿闍梨。不得作教授尼師。僧集
時不得説戒。一切法事得聽。在大僧下坐。不
得與僧連草食。如尊者婆奢説曰。若比丘得
世俗定。從定起已。或癡狂心亂。或爲方道。乃
至鬼所惑。因此行不淨行。行已即悔。發露無
覆藏心。復不欲捨法服。應僧中乞除波羅夷
罪羯磨。奉僧所勅。盡形壽不得作和*尚阿闍
*梨。不得作教授尼師。大衆集時不得説戒。
亦不得爲人作羯磨。一切大僧下沙彌上坐。
不得與僧連草食。有一比丘字禪那陀。在空
閑處禪定。諸檀越日日送食。中間無男子。有
一女人常爲送食。常來不已。便生染心共行
不淨。行已即悔。脱三衣著肩上露身而走。唱
言賊賊。邊人問之。有何等賊。答言。爲煩惱
賊所劫盡。向諸檀越及衆僧發露無覆藏心。
僧中智者語言。有尊者波奢善持毘尼。能除
汝罪。此比丘即到波奢所。如其所犯向波奢
説。波奢語言。汝欲除罪能用我語不。答曰
無違。波奢遣人作大火坑滿中炎火。語言。汝
欲除罪者可投此坑中。波奢先共餘比丘論
若比丘直入坑者汝等捉之。此比丘用波奢
語直欲入坑。邊人捉之。波奢知此比丘心
實。即爲作白四羯磨除此波羅夷。此比丘從
今得羯磨已。名爲清淨持戒者。但此一身不
得超生離死證於四果。亦不得無漏功徳。然
障不入地獄耳。喩如樹葉落已還生樹上無
有是處。若犯初篇得證四果獲無漏功徳亦
無是處。此人雖與僧同在一處。但僧與其
途隔也。如上所説。犯戒有七種。一波羅夷。二
僧伽婆尸沙。三尼薩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
偸蘭遮。六波羅提提舍尼。七突吉羅。波羅夷
者。不生善根。永不可懺。亦無羯磨可得除罪。
有偸蘭遮。不可羯磨除罪何者。如提婆達多
出佛身血是。此偸蘭遮永不生無漏善根。亦
無羯磨可除罪也。有波逸提。不生善根亦無
羯磨可得除罪也。何者如比丘瞋心欲斷佛
命打佛。得波夜提不可懺也。有突吉羅。不
生善根亦無除罪羯磨。何者沙彌沙彌尼式
叉摩尼。四波羅夷中若犯一。此罪不可懺也。
是故有犯須羯磨有犯不須。如上説也。羯磨
已復羯磨者。僧殘是也。羯磨已更不羯磨者。
尼薩耆波*夜提九十二波*夜提等是也。欲
發露者要具五法。一整衣服。二脱革屣。三
胡跪。四合掌。五説所犯事。如是應懺悔。若
不爾不名懺悔。有五種犯易除。一者有罪。應
一比丘前除。若無比丘。心中立誓亦可得除。
二者犯突吉羅。若惡口向一人説得滅。三者
如波*夜提自性偸蘭。一人前悔亦得除滅。四
者僧殘邊偸蘭波羅夷邊偸蘭。四人已上衆
中羯磨除之。僧殘如上説。五者從地至地。羯
磨受戒犍度中。當知有總名説。何者是從波
羅夷乃至七滅諍。若有所破皆名爲犯。是故
名集犯。諫法者。若有比丘犯罪。餘比丘或見
聞疑。應先白上座及僧。上座僧若聽。復應問
犯罪者。今欲諫汝爲聽不。若上座及僧犯事
者與欲得諫。若二倶不聽。若一聽一不聽。
皆不得諫。諫者要内立五徳然後諫之。一者
知時而諫。二者實心非虚僞心。三者爲利益
故。不爲不利益故諫。四者柔軟言辭非麁惡
語諫。五者慈心故諫。非不見過故諫。諫者。衆
僧集已次第坐竟。有事者別一處坐。諫者從
座起。詣彼犯罪人所。如其所見聞疑事。事
有三處。一者波羅夷僧殘及偸蘭。此名爲
二者破正見住邪見中。三者從波逸提乃至
惡口。名之爲行。見聞疑於此三處起。諫者或
屏處或衆中。語言。汝當憶念本所犯。不得同
僧作法事。應出去。如法除罪已。後還當入僧。
是名爲諫憶念也。有諫法不成者。衆僧集已。
犯罪者別處坐。諫者問有罪者聽諫不。答言
聽。有事者聽已即起去。此不成諫。諫他者問
已即去。六群比丘是。若問犯罪者。問已即
去。不成諫也。何時名諫時。衆僧齊集與欲。
犯罪者現前與欲。諫者現前。如此等倶名爲
諫。時尊者薩婆多説曰。諫者語犯罪者言。我
念汝語汝諫汝。犯罪者答言。汝念我語我諫
我善哉。受諫者。不應受五種人諫。一者無慚
無愧。二者不廣學。三者常覓人過。四者喜鬪
諍。五者欲捨服還俗。如此等五人。不應受其
諫。是名不受諫。佛語諸比丘。諫者。於犯罪人
邊取欲竟。不應捨去。去者得突吉羅罪。自今
已去。諫者與犯罪人。共期一處僧伽藍中。若
集飮甜漿若食粥。及布薩自恣。一切法事集
處。應僧前諫已捨去。若無大衆。一二知見三
藏比丘前。諫之捨去。尊者彌沙塞説曰。止語
羯磨者。若有比丘。一破戒二破見三破行。此
人衆僧應立五徳故諫。若性不受人語。兼恃
聰明多智徒衆甚大。復恃國王大臣之力。不
受諫者。衆僧應當與作不語羯磨。是名止語。
止不説戒者。佛告諸比丘。衆中若有不清淨
者。止不應説戒。六群比丘聞佛語已。即遍諸
寺唱言。佛止不聽説戒。世尊告曰。吾不止清
淨比丘説戒。若七聚中乃至惡語。僧集時衆
中。有犯者止。無犯者便説。是名止説戒止自
恣者。佛告諸比丘。衆中若有不清淨止不應
自恣。當作止自恣羯磨。應檢校不清淨者。若
重驅出。輕者令其懺悔。然後自恣。若此不清
淨者。自恃聰明多智。亦恃徒衆國王大臣力。
不可驅出者。當至後自恣。後自恣時到。猶不
出者。衆僧可別自恣得清淨耳。云何名波羅
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名最勝義。以何義故
名爲最勝。諸善之本以戒爲根。衆善得生故
言勝義。復次戒有二種。一出世二世間。此世
間者。能與出世作因故言最勝。復次戒有二
種。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
心戒。故名爲首。是波羅提木叉布薩*犍度中
當廣説。復有五種廣略説戒。説戒序四事竟。
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二説戒序四事十三
事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第三説戒序四
事十三事二不定竟。餘戒皆言汝等數數聞。
第四説戒序乃至三十事竟。餘戒皆言汝等
數數聞。第五如上廣説。比丘法要誦波羅提
木叉。若不誦者。有誦毘尼處。三時就彼處住。
何以故。若所犯所疑懺悔解疑得除罪也。是
故佛制。比丘要誦波羅提木叉。何故名布薩。
斷名布薩。能斷所犯。能斷煩惱。斷一切不善
法。名布薩義。清淨名布薩。云何名布薩羯磨。
衆僧欲布薩時。衆中最小者。應掃堂敷坐具
取香水灑地燃燈如此諸事皆名布薩羯磨。
云何名自恣。比丘夏坐已訖。於智慧清淨比
丘前。乞見聞疑罪。所以乞者。夏九十日中欲
明持戒律及與餘善皆無毀失。是故安居竟
始得自恣名。何故佛教作自恣。一各各相課。
二各各相憶念。三互相教授。四各各相恭敬。
五語皆相隨。六皆有依非無依。是故名自恣。
自恣羯磨者。衆中最下座。應掃堂敷敷具燃
燈取香火。如此事皆名羯磨。若界裏不羯磨
淨。厨處宿食沙門皆不得食。當於爾時。佛遊
於跋利耆國。展轉遊行到毘離國。聞諸比丘
聲高。佛問阿難。此衆僧諍何等事。阿難即往
看。見比丘積聚食甚多。來白佛言。世尊。舊
住比丘沙彌及淨人。欲辦食與客比丘。是以
聲高。佛即告阿難言。汝往語諸比丘。從今以
往。非僧集羯磨淨厨界内宿食皆不得食。復
於一時。世尊在波羅㮈。時世飢饉。衆僧皆
積聚穀米界外安止。人皆盜持去。諸比丘*展
轉相語。往白世尊。佛言。儉年聽穀米在界
裏。乃至藥草亦如是
復於一時。世儉穀貴人無禮義。諸比丘在界
外熟食。有力者皆摶撮持去。諸比丘白佛。佛
言。聽汝等界裏熟食界内食。復爲沙彌淨人
分減持去。復白世尊。佛言。聽諸比丘手自熟

爾時世尊。在舍衞國。有一病比丘常食粥。
檀越爲日日送。値一日中城門閉。不得來比
丘失食。佛即爲此病比丘。界裏白二羯磨結
淨厨處。聽此淨處煮粥食之。時諸比丘生疑。
謂此比丘食共宿食界裏熟飯食手自作食。
佛言。非宿食非界裏熟食非手自作。乃至藥
草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波羅*㮈國。時世飢荒。諸比丘
隨路而行。見熟菓皆落在地。不得自取待淨
頃。後有白衣來至即取持去。比丘白佛。
佛言。聽汝草覆頭待淨人。草覆頭待淨人
頃。復有白衣來披草見之即取持去。復白世
尊。佛言。聽汝手自取之持去至淨人所著地
還如法受食之。諸比丘白佛。齊穀貴已來。願
世尊。聽諸比丘食殘宿食手自作食自得取
菓。佛言齊穀貴已來可爾。若比丘中前得食。
更至餘處得食已足。還來以此食施施主。時
世飢儉施主即食。比丘往白佛。昨日有殘食。
與施主望後日得食。施主即自食。佛言荒年
聽無施主得自擧食。時有大徳衆僧。爲國王
大臣所重。諸檀越請入聚落食。食已餘殘
來到寺。與餘比丘欲食者。若世儉時不作殘
食得食至豐時與施主作殘食法然後得食。若
於後時穀貴人民飢饉。諸比丘食後得菓欲
食者不作殘食法亦得食。後豐已不得。儉時
若比丘。得種種草根及藥根可食者。無施主
得自擧食。後豐時不得。云何名受迦絺那衣
如法。衆僧齊集現前無留難。檀越施新如法
衣應受。如法者。非錦衣非上色衣。是名如法
衣。界内衆僧病者營三寶事者與欲。然後白
二羯磨。是名如法。云何不名受。非法群品界
外衆僧。是名不受。捨迦絺那衣法。五月已滿。
衆僧齊集。現前無留難者。界内衆僧如法與
欲。白二羯磨不作餘羯磨。是名如法捨。有八
種捨迦絺那衣。一者受衣已後出園是名去
後捨。二若比丘受功徳衣已。出寺遊行求索
在外。聞僧已捨衣竟。作是念。我當更求餘衣。
是名盡時捨。三受功徳衣已。出外遊行訖。聞
寺上已捨衣竟。作是念。我今更不求衣。是名
究竟捨。四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衣。得衣已
賊即盜衣。聞寺上已捨竟。是名失時捨。五
若比丘受衣已。出外乞索望得衣。乞不得。聞
寺上已捨迦絺那衣。是名希望斷時捨。六若
比丘受衣已出外求索。聞寺上已捨。作是念。
我當更求三衣。是名聞時捨。七若比丘受衣
已。出界外行望得。即還經多日迴在界外。聞
寺上已捨衣。是名在界外捨。八若比丘受衣
已出外求衣。若得不得即來還寺及僧捨衣。
是名如法捨。除此八種已非法群品。皆不名
受亦不名捨
分亡比丘物。衣鉢坐具針綖嚢拘執衣
毛深三指傘蓋剃刀。是名可分衆具。尊者迦
葉惟説曰。分亡比丘物法。先將亡者去藏已。
衆僧還來到寺。現前僧應集。集已取亡比丘
物著衆僧前。遣一人分處可分不可分物。各
別著一處。三衣與看病者。餘物現前僧應分。
若有奴婢應放令去。若不放應使作僧祇淨
人。象駝馬牛驢與寺中常住僧運致。此亡比
丘。若有生息物在外。應遣寺中僧祇淨人推
覓取之。得已入此寺常住僧。瓦鐵所作應可
分物。鐵杓鐵&MT06323;斤斧五尺刀戸鉤針筒
刀子剪刀鐵杖香爐火爐槃*傘蓋蓋莖香筩。
如是等廣知。大銅盂小銅盂*鐲&MT06323;銅杖。
如是等名數皆如鐵也。何故名重衣。重有二
種。一者價重。二者能遮寒。故名爲重。衣者
要淨受持。不淨不得。淨有二種。一染已著色
名爲淨。二者著色已安三點。亦名爲淨。若衣
作已浣染三*點。諸檀越見知是沙門服非外
道衣。是故名爲重衣。爾時尊者畢陵伽婆蹉。
眼痛隨路而行。兩脚相跋東行西倒不能進
路。佛遙見之問諸比丘。何以故。爾時諸比丘
佛。眼痛不見道故。爾時佛言。聽著革屣。
尊者畢陵伽婆蹉。爲國人所重。或用羅網
施者。或與象馬駱駝車乘。及作一小寺施者。
如此等施。佛皆聽受之。尊者眼痛故。檀越爲
作琉璃&MT02012;諸比丘白佛言。唯願世尊。聽畢
陵伽婆蹉畜此*&MT02012;治眼痛。佛言。此物*價重。
爲病痛故聽畜。復有諸檀越。持種種銅鐵瓦
瓶銅瓫銅盔如是等重物施。佛聽畜之。若
有人施柔軟極*價好衣。聽作淨施畜之。復次
師所有重物弟子不得自取。僧與得取。弟子
不持此物著僧前。僧不得自取羯磨分之。何
以故。此物屬四方僧故。何故復名重物者。前
明重物就衣得名。今明重物就物得稱。不應
分者。若私有寺及寺中所有田業菓樹及象
馬駱駝牛驢乃至床榻*瓫瓶養生之具。皆亦
如是屬四方僧。若四方地外起大堂小房。此
中所有物。現前僧不得分。亦屬四方僧也。此
犍度中應廣知。若糞掃衣在四方牆
内者。比丘不應取也衣若籬上及在城塹中
亦不應取。若穿牆作孔出死人處牆外衣不
應取也。佛所以制者。時世大疫。死者無數。不
能得遠著塚間。穿牆外安之。王家有制。不聽
牆外安屍。禁防者即告令言。誰持此死人衣
去。當使負死人著塚間。諸人答曰。昨來沙門
取之。禁防即勅沙門。負死人著塚間棄之。佛
以是因縁制比丘不聽取也。塚間死屍未壞
者。此屍上衣不應取也。死屍上起塔。塔上所
懸衣不應取。如是等糞掃衣皆不應取。有一
比丘獨別處住得病命終。此比丘所有衣鉢資
生之具。應屬現前僧。有一看病比丘不知法。
持此衣物往詣世尊。佛即教言。汝持此衣物
詣僧從僧乞。從上座一一應問。得幾許分
當施我。一一乞乞已。衆僧當爲作白二羯磨
施之。所以佛聽乞者。此人有看病之功。是
故佛聽乞耳。復有所不應分物。何者存在時
所有經律。應分處與能讀誦者。若不及分處。
現前僧應與能讀誦者。此物不應分賣也。若
比丘獨在聚落中白衣舍命終。後有比丘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隨。何者先來檀
越。應用此物與之。若無來者。隨何寺近應
施近寺衆僧。何者名養生之具。人所須是。何
者非養生之具。非人所用。名非養生。乃至畜
生所須。名爲養生。非畜生所須。名非養生。若
比丘取他養生物。要語他。他與得取。不與不
得取。畜生養生具。除解語者一不得取。解語
者當問。與得取不與不得取。比丘正應所畜
物。鉢三衣坐具鉢針*綖嚢及瓶*瓫是。所不
畜者。女人金銀一切寶物一切鬪戰之具酒
盛酒器。如此等物不應受畜。難陀比丘婬欲
熾盛。有女爲其作禮。即失不淨女人頭上。難
陀及女二皆慚愧。即往白佛。佛教作嚢盛之。
佛聽畜刀子。一用割皮。二用剪甲。三用破瘡。
四用截衣五用割衣上毛縷。六用淨菓。乃至
食時種種須故。是以聽畜。剃髮法。但除頭上
毛及鬚。餘處毛一切不聽却也。所以剃髮者。
爲除憍慢自恃心故。若髮長不得用剪刀甲。
應用剃刀除之。佛所制剪刀者。六群比丘用
剪刀剃髮。諸比丘白佛。佛因六群制不得用
刀。若比丘頭上有瘡。用剪刀遶瘡*甲之
塗藥。比丘不聽作利木刀刮汗却毛也。若斷
一毛一突吉羅。除頭上毛。若斷一一偸蘭遮。
是名剪髮法。又復剃髮者。如羅睺羅童子。佛
爾時從尼拘陀樹下來向迦維羅衞城乞食。
時瞿夷共羅睺羅在高樓上。見佛來入城。瞿
夷指佛語羅睺羅言。此是汝父。羅睺羅即下
樓詣佛作禮。佛手摩羅睺羅頭已爲極樂。佛
問羅睺。汝樂出家不。羅睺答言。樂欲出家。
即將羅睺至尼拘陀精舍。告舍利弗。與羅睺
作和*尚。舍利弗白佛。云何教出家。佛告舍
利弗。先與剃髮著袈裟。教胡跪合掌。然後
授三歸五戒沙彌十戒。此是初剃髮著袈裟
受三歸五戒十戒之始。爾時白淨王。聞羅睺
羅出家。即來到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低頭
泣涙白佛。世尊。兄弟已共出家。望羅睺
繼後使宗廟不絶。云何度羅睺羅出家。佛即
爲父王説出家種種功徳大利。因此爲後出
家者作制。若欲出家先白父母。父母不聽不
得出家。是名度沙彌法。出家求父母如法之
初始也
佛在倶睒彌國。五師子意欲出家。不白父母
輒來到寺求欲出家。僧即爲剃髮度出家。父
母後時不知子所在。遍聚落求覓都不知處。
復詣寺問諸沙門。皆言不見。入寺中房房求
之。忽見其子已剃髮出家。父母即慊説言。沙
門釋子云何妄語。實度人子皆言不見。諸比
丘即白世尊。佛言。從今已去。若出家者白父
母。父母聽許。欲度沙彌者。要白僧剃髮受三
歸五戒乃至沙彌戒。若僧不聽。不得度沙彌。
出家度沙彌因縁毘尼中廣説。諸比丘初出家
後時髮生已長。往白世尊。佛言。聽數數剃之。
此是初數數剃髮因縁。爾時佛在王舍城。佛
髮已長。諸比丘中恭敬心故。無剃髮者。有優
波離童子。共父母來到佛所。見佛已即生此
念。欲爲如來剃髮。生此念已。長跪叉手白世
尊言。今欲爲佛剃髮。願大慈聽許。佛即令其
剃髮。父母在邊白世尊言。剃髮善不。佛言
剃髮。甚善但身近來逼。童子小却身。擧頭父
母復問言。剃髮善不。佛言善但擧頭。大高小
復下頭父母。復問佛。剃髮善不。佛言善。但出
息*大麁。此童子即不出息入第四禪。佛告阿
難。此童子入第四禪。汝可取其手中剃刀阿
難即取。此童子所以敢剃如來髮者。有三因
縁。一者愚癡故剃。二者如來神力欲令得第
四禪故剃。三者欲令後代衆生知剃髮有大
功徳故剃。佛當欲剃髮時。告語諸人。此髮不
可故衣故器盛之。當用新物。當剃髮時。瞿波
羅王子來到佛所。從世尊乞髮持還國供養。
佛即許之。王子即復諮啓世尊。此髮應以何
等器盛之供養。佛言。應用七寶作器盛之供
養。即如佛教。造七寶瓶而用盛之。復問世尊。
若去時象馬車乘人肩頭上。於爾許處應乘
何處去。佛言皆得。但去時應作種種伎樂將
去。王子如佛教。去路上聞有別國賊來。即路
中作一大塔供養佛髮。此塔名爲佛髮塔也。
尊者迦葉惟説曰。夫剃髮法上座應先剃。復
有一説。髮長者應先剃。復有一義。先洗頭者
應先剃。復有一義。有事因縁欲行者應先剃。
是名如法剃髮
復次比丘法。不應故殺衆生食。食有三處。一
見二聞三疑。如此等三處不應食也。若有檀
越欲祀天時作意。其有來者皆應與食。無分
別心所殺衆生。俟一切來者。比丘若得如此
肉不應食也
又於一時。佛在毘舍離。穀貴世荒乞食難得。
比丘中有神力者。乘其通力至外道國乞食。
諸外道人見比丘來乞。慊其不淨。以食著地
捨之而去。諸比丘白佛。食難得故。乘神通力
至外道國乞食。外道見之汚賤。以食著地捨
之而去。此當云何。佛言。雖手不受。將來著
前。已是與竟。汝等但受之。此即是受食。是名
故作受用。不與毘尼合者法名非法非法名
法。乃至説名非説非説名説。是名不與毘尼
合。又復不合者。比丘語諸比丘言。我不能學
此法。何用微細事爲。大徳我亦知此法入毘
尼入修妬路。如是廣應知。是名不合毘尼。合
毘尼者。如佛所説。此應作此不應作。此犯此
非犯。如是不違佛所説。是名合毘尼義。云何
名爲人養生具。衆僧淨人是。非人養生具。象
駝馬驢牛。能與僧遠致者。名爲非人養生具。
云何名爲食菓。爾時王舍城有大長者。此長
者大有菓樹長者遣人。持菓供養衆僧語使
人言。汝到寺當覓跋難陀釋子示菓行與衆
僧。當於爾時。跋難陀出外食比來頃。日
過中。諸比丘竟不得菓食。爾時世尊。遊蜜蜂
林中。有一比丘病。須服呵梨勒。諸比丘白佛。
佛即聽服三菓呵梨勒毘醯勒阿摩勒。隨病
因縁若不差盡形服之。又於一時。毘舍佉鹿
母外大得菓來。此菓甜美不敢自食。即請佛
及僧設食。兼欲與菓供養佛及僧。佛衆僧食
已起去。毘舍佉鹿母事多怱務忘不行菓。去
後乃憶。内自思惟。本所以請佛及僧者。縁有
此菓欲用供養。云何*忘去。即遣人擔菓詣佛
及僧。僧心中生疑不敢輒受。即便白佛。佛言。
當作殘食法食之無咎。僧淨地中忽生菓樹。
此樹長大。有枝曲向不淨地中。佛語諸比丘。
遣淨人繩撃牽向淨地。後諸比丘心疑。此菓
本在不淨處。今牽在淨處。爲得食不。佛言。若
菓落不淨地者不得食。不落者得食。復有菓
生不淨地中。但枝及蔓皆向淨地。若落淨地
者得食。不落者不得食。又於一時。諸比丘大
得種種菓。但人少菓多食不可盡。殘者不知
何處用。白佛。佛言。聽捺破取汁至初夜得飮。
若不至初夜。汁味有異成苦酒者。不得飮
也。何以故。此酒兩已成故。有比丘不淨菓而
食。外道譏慊言。諸比丘無慈心此菓有命云
何食生命也。爲世慊故佛即制。諸比丘菓要
淨而食。不淨不得食。淨有五種。一火淨二刀
淨三鳥淨四菓上自有壞處淨五却子淨。復
有七種淨。一却皮淨二破淨三爛淨四萎淨
五刨刮淨六水所漂淨七塵土坌淨。此是淨

爾時世尊。在波槃國拘尸那竭城。娑羅雙樹
間入涅槃。諸離車力士五百人等來到佛所。
以種種香湯沐浴佛身。先用劫波纒如來身。
復用五百張細軟白纒之。以酥油
油著鐵棺中。然後安如來身。復取種種香木
聚積成𧂐。復搗種種末香著於𧂐上。有一
士捉炬火欲然之。諸天即滅不令得然。阿那
律語諸力士。汝等不須疲苦。諸天不欲令然。
力士即問阿那律言。諸天何故不欲令然。阿
那律言。諸天欲令摩訶迦葉見如來身。當於
爾時。天雨曼陀羅花供養如來。有一時阿跋
外道從如來邊得一曼陀羅花。持此花向波
婆國。至波*婆國道中。見摩訶迦葉與五百
徒衆隨道而行。迦葉問言。從何處來。答言。從
拘尸那竭城來。復問言。見吾大師如來不。答
言。汝師入涅槃已經七日。諸天雨花供養如
來。此花是也
摩訶迦葉悲慘不樂。諸弟子等皆惋轉於地。
如失水魚頭著塵土。各各而言。我等從今
失蔭覆。如是種種説辭非一。跋難陀釋子諫
諸比丘。不須愁惱。世尊在時禁制非一。今入
涅槃。我等自由欲作不作。各任其性何須惱
也。摩訶迦葉。聞此之言倍生悲慘。而復説言。
如來者是論中師子。所説法輪無能壞者。復
能降伏一切外道。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法王
法主如來應供正遍知。雖入涅槃其日未久。
云何惡人於大衆中無慚愧心發如此言。摩
訶迦葉作此惋歎已。與五百比丘向如來所。
到已語阿難言。我今欲見如來之身。阿難答
言。如來身者。諸力士等。用劫貝及與白*疊。
纒如來身安置棺中。種種香木積聚成𧂐。云
何可見。作是言已。如來神力故雙足出現。迦
葉看如來足見有垢著。問阿難言。如來足上
何故得爾。阿難言。有諸女人。如來臨涅槃時
悲感戀慕。以頂禮如來足。是故垢著。佛現足
令迦葉見已即還不現。迦葉遶如來七匝説
偈讃歎。火即自燃焚已供養如來竟。迦葉於
王舍城耆闍崛山竹林精舍。集五百大阿羅
漢語言。我在波*婆國道中。聞如來已入涅槃
語五百比丘。皆悲感懊惱。跋難陀釋子忽
作是言。如來在世法律切急。如來滅後各
其性何須懊惱。諸外道等若聞此語。當作
是言。諸釋子。世尊在世奉教修行。如來滅
後皆已廢捨。我等應當聚集結集經藏使法
不絶。諸羅漢答言。我等集於經藏須於阿難。
迦葉答言。阿難結漏未盡。云何得在此衆。諸
羅漢言。所廢*忘處應當問之。迦葉言。若爾
者當作求聽羯磨使入僧中。五百僧坐已。取
五部經集爲三藏。諸經中有説比丘戒律處。
集爲比丘經。諸經中有説戒律與尼戒相應
者。集爲尼經。諸經中乃至與迦絺那相應者。
集爲迦絺那*犍度。諸*犍度母經。増一比丘
經。比丘尼經。總爲毘尼藏。諸經中所説。與長
阿含相應者。總爲長阿含。諸經中所説。與中
阿含相應者。集爲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
一數増者。集爲増一阿含。與比丘相應。與比
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梵王
相應。如是諸經。總爲雜阿含。若法句若説義
若波羅延如來所説。從修妬路乃至優波提
舍。如是諸經與雜藏相應者。總爲雜藏。如
是五種名爲修妬路藏。有問分別無問分別。
相攝相應處所此五種。名爲阿毘曇藏。此十
五種經集爲三藏
阿難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摩訶迦葉言。親
從如來邊聞如是説。吾滅度後應集衆僧捨
微細戒。迦葉還問阿難。汝親從如來聞如是
語。微細戒者何者是。阿難答言。當爾之時爲
憂苦惱所逼。迷塞遂不及問。迦葉即訶阿難。
汝所語非時。先何不問世尊。今乃言不問」
爾時迦葉。問諸比丘。我等宜共思惟此義。何
等是微細戒。有一比丘説言。除四事餘者名
微細戒。一一説乃至除九十事。餘名微細戒。
迦葉説言。汝等所説皆未與微細戒合。隨佛
所説當奉行之。佛不説者此莫説也。若捨微
細戒者。諸外道輩當生謗言。如來滅後微細
戒諸比丘皆已捨竟。瞿曇沙門法如火烟焔
忽生已滅。若捨微細戒者。但持四重餘者皆
捨。若持四重何名沙門。以是義故。尊者迦葉
責阿難七事。因阿難爲女人求出家中。彼有
九事讁阿難。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
越等常應各各器盛食在道側胡跪授與沙
門。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與
衣服臥具逆於道中求沙門受用。三者若女
人不出家者。諸檀越等常應乘象馬車乘在
於道側以五體投地求沙門蹈而過。四者若
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在於路中以
髮布地求沙門蹈而過。五者若女人不出家
者。諸檀越輩常應恭敬心請諸沙門至舍
供養。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見諸
沙門常應恭*敬心淨掃其地脱體上衣布地
令沙門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諸檀越輩
常應脱體上衣拂比丘足上塵。八者若女人
不出家者。諸檀越輩常應舒髮掃比丘足上
塵。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門威徳過於日
月。況諸外道豈能正視於沙門乎。十者若女
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
年。一百年中得堅固解脱。一百年中得堅固
定。一百年中得堅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堅固
多聞。一百年中得堅固布施。初百歳中有解
脱堅固法
    安住於此中 悉能達解義
    第二百歳中 復有堅固定
    第三百歳中 持戒亦不毀
    第四百歳中 有能多聞者
    第五百歳中 復有能布施
    從是如來法 念念中漸減
    如車輪轉已 隨轉時有盡
    正法所以隱 阿難之愆咎
    爲女人出家 勸請調御師
    正法應住世 滿足於千年
    五百已損減 餘者悉如本
    是故五百歳 五法興於世
    解脱定持戒 多聞及布施
毘尼母*經卷第三



毘尼母*經卷第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諸比丘欲集法藏。時摩訶迦葉以手拍地。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