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善見律毘婆沙 (No. 1462_ 僧伽跋陀羅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100] [Prev]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T072933;羅。與五百夫人。使各齎華香供
養王。仍却坐一面。於是大徳摩哂陀。即爲
大衆雨大法雨。説餓鬼本生經宮殿本經。
開演四諦。説已五百夫人皆得道果。國中人
民。先隨王到眉沙迦山中者。各相宣傳。
嘆諸大徳巍巍功徳。一切國中遠近悉來
到。國衆數填塞。不得看諸大徳。作大叫聲。
王問何物叫聲。答言。國中民人。不得見諸
大徳比丘。故大叫耳。王自念言。此中
不得悉入。王語諸臣。可更料理大象屋
中。以白沙覆地。五色華散上。懸施帳幔。
諸大徳等在象王處坐。諸臣敷施已竟。入
白王言。於是諸比丘。往象屋中。到已各坐。
爲説天使經。説已千人得道。於象屋中人
衆轉多。復移於城南門外。園林名難陀。於
中敷施薦席。諸大徳比丘往到。爲衆説
讀譬經。千人得道。從初日到第三日説
法。二千五百人皆得道跡。諸大徳住難陀
園。國中長者婦女來到。到已作禮問訊。從
旦至冥。諸比丘即從坐而起。諸臣驚怪而
問。諸大徳。今欲何去。答言。我等欲還所住。
臣即白大王。諸法師欲去。大王許不。王即
白言。大徳。今日已冥。云何得去。且停住
此時諸比丘答言。不住。王復請言。我父王
有園。名曰眉伽。去此不遠不近。可在中
住。往來便易。於是諸大徳隨王請住。明旦
大王。復往問訊。到已作禮而便白言。夜來
得安眠不。起居何如。此園可住以不。諸大
徳答言。可住。仍説脩多羅偈。佛言。我聽
諸比丘園林中住。王聞説已心大歡喜。即以
金瓶水授摩哂陀。手水下著手。是時國土
地大震動。王即驚怖。白大徳言。大徳。何以
如此地皆大動。摩哂陀答。大王。勿有恐懼。
此國土者十力法興。欲造大寺在此園地。
是故地爲先瑞。故現此耳。王聞語已倍増
踊躍。於是摩哂陀。明日與衆倶。往王宮中
食。食訖還住難陀園中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二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三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爲諸人民説無始界經。復一日爲衆説火
聚經。如是展轉乃至七日。八千五百人皆得
道果。佛法於此園中光明流布。以是即名
光明園也。七日已後。諸大徳往王宮。
不懈怠經已。往支帝耶山。是時大王。
與諸臣共論。此諸比丘教化我等。極令堅
固。諸大徳爲已去未。諸臣答王。諸衆僧自
來今去。亦當不白大王。於是王與二夫人
共乘寶車。千乘萬騎圍遶馳奔。逐諸衆僧。
到於支帝耶山。到已置諸從衆。王自往到
諸大徳所。王大疲勞氣力嘘吸。摩哂陀。問大
王。何以如此喘息。王即答言。諸大徳已教
授我等。悉令堅固。我欲知諸大徳去時。答
言。我等不去。爲欲前三月夏安居。王問。三
月夏安居爲是何等。答言。沙門法應三月安
居。王當自知。我等無住處。又期日在近。時
有大臣。名阿栗抽。兄弟五十五人立在王
邊。即白大王。我等欲隨諸大徳出家。王答。
善哉。聽汝等出家。聽已往到摩哂陀所。即
度爲沙門。髮未落地即得羅漢。王於
那迦庭前。造作六十八房。語已王即還
國。摩哂陀。復教化王兄弟十人。極令堅固
信心佛法。諸比丘於支帝耶山迦那迦房
中三月夏坐。爾時便有六十六人得羅漢。
於是諸比丘。夏三月後。到七月十五日自
恣。白王夏訖。住此已久。曠絶師久。今欲
還閻浮地問訊我師。王即答言。我用四事。
供養法師。復有餘人。因依法師得三歸五
戒。今諸大徳何故愁憂。大徳答言。先依師目
下住。朝夕供養禮拜。今此間無師。以是愁
憂。王言。諸大徳。先云佛已涅槃。今故言有
師。諸大徳答言。佛雖入涅槃。舍利猶在。
王言。我已知諸大徳意欲令我起塔。若如
是者。願諸大徳。爲度量好處。王復念言。
地處可得。舍利云何得也。摩哂陀答言。王自
與沙彌脩摩那共度量之。王答言。善哉。於
是大王。即到沙彌脩摩那所問言。大徳。我
今云何得如來舍利也。脩摩那答言。善哉大
王。但當淨治道路掃灑清淨。竪諸幢幡
散華燒香。種種莊嚴。王與眷屬倶受八戒。
以一切妓樂及王所乘象。以瓔珞莊嚴。上
張白傘。象正向摩訶那伽園林山中。可得
如來舍利。王即答言。善哉善哉。即受教勅。諸
大徳即往至支帝耶山。到已摩哂陀語沙彌
言。脩摩那善來。脩摩那。汝今往至閻浮利
地。向汝祖父阿育王。具宣我意作如是語。
大王知識。師子國王天愛帝須。已信心佛法。
今欲起塔。大王有舍利。願時賜與。得大王
舍利已。汝可更往忉利天宮向帝釋言。
帝釋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帝釋供養。二
右缺盆骨。必付汝來。復問帝釋。先言侍
從倶往師子國。而今云何晏然不來。脩摩
那答言。善哉。受勅已。即取袈裟執持鉢器
飛騰虚空。須臾往到閻浮利地波咤利弗國
門而下。往至王所而白王言。摩哂陀故
遣我來。王聞是已歡喜踊躍。王即受取沙彌
鉢已。以塗香塗鉢。即開七寶函。自取舍
利滿鉢。白光猶如眞珠。以授與沙彌。沙彌
取已。復往天帝釋宮。帝釋見沙彌已白言。
大徳脩摩那。何因縁故而來至此。沙彌答言。
天王先已遣諸大徳至師子國。而天王至
今不去。帝釋答言。我去何所作耶。沙彌問
帝釋。帝釋有二舍利。一者右牙留此。二
右缺盆骨。與我供養。帝釋答言。善哉善哉。
即取戸&T055819;開七寶塔。塔縱廣一由旬。即
取舍利授與脩摩那。脩摩那受已。下到支
帝耶山。其名曰摩哂陀欝地臾欝帝臾跋陀
參婆樓等。即取阿育王舍利。置支帝耶
山。餘缺盆骨。晡時齎往摩訶那園林。沙彌先
所勅令。平治道路等。諸事悉已備辦。王即
乘象。手捉白傘覆舍利上。到支帝耶山。王
自念言。此是如來舍利。象自伏地。白傘自下。
令如來舍利住我頭上。王念未竟。象自伏
地白傘自下時舍利函即上頂上。王作語
時。王擧體怡悦。如得甘露味。即問大徳。大
徳。舍利在我頂上。今當云何。大徳答言。置
象頭上。於是大王。即以舍利函置象頂上。
象得舍利發歡喜心。即以音聲供養舍利。
是時虚空興雲澍雨。隨應衆生。大地震動
乃至水際。天龍鬼神。見佛舍利已至邊地。
心中歡喜。而説偈言
    如來眞舍利 從忉利天下
    猶如盛滿月 來化於邊地
    正住象頂上 以音樂供養
是時作衆伎樂。圍遶大象供養殊勝。非可
具宣。象面向西而縮行至東。到城門即入
城内。城内人民供養恭敬。從南門出。遶取
塔園西邊。到波醯闍已迴取塔園。於塔
園中。往昔三佛舍利。皆在塔園。往昔師子
國。名塸闍洲。國名無畏。王亦名無畏。
帝耶山。名提婆鳩咤。是時塔園。名
利耶園。爾時鳩留孫佛出於世間。鳩留孫佛
聲聞。名摩訶提婆。與千比丘倶。到提婆
鳩咤而住。亦如摩哂陀住支*帝耶山。爾時
*塸闍洲中衆生。染著苦惱。鳩留孫佛。以天
眼觀看衆生。如此苦惱。佛即與七萬比丘
倶。行到*塸闍洲。滅諸疾病。疾病滅已。如來
爲國人説法。八萬四千人皆得道果。如來
即以漉水瓶置與國中。於時如來迴還本
國。人民起塔。以漉水瓶安置塔裏。名爲波
利耶園摩訶提婆。散華供養。於是人民住
在國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師子洲名婆羅
洲。國名跋闍摩。王名沙滅地。支帝耶山。
金頂山。是時婆羅國大荒。一切飢儉生
大苦惱。拘那含牟尼佛。以天眼觀看世間。
而見婆羅洲。如來即與比丘千人倶到洲
中。以佛神通使天降雨。以時五穀豐熟。
佛爲國中人民説法。八萬四千人皆得道
果。佛留一比丘。名須摩那。與千比丘衆
圍遶而住。復留腰繩。爾時如來。與諸大衆
而共還國。人民起塔。以繩置塔裏供養。
迦葉佛時。師子洲名慢陀。國名毘沙羅。
王名支衍多。支帝耶山。名修婆鳩咤。爾
時慢陀洲生大闘諍。又多衆生。染著苦惱。如
來以天眼觀看世間。見慢陀洲有大苦惱。
如來與二萬比丘倶到此洲。以佛神力滅
除闘諍。佛爲國中一切人民説微妙法。八
萬四千人皆得道迹。佛置一比丘。名薩婆
難陀。與千比丘倶。佛留洗浴衣。國王人民
即起大塔。以佛浴衣置塔裏供養。如是塔
園展轉名字。往昔三佛。皆以所用留與起
塔。如是三界無常。止餘空地。天人於故塔
基處。悉種刺。何以故。斷於穢惡故。




是時大象戴舍利。自然往至故塔園基處。王
與人民。即斫伐棘*刺。平治如掌。象到故
塔基北。於菩提樹處。向塔而住。王欲下
舍利。象不與。王復問摩哂陀。大徳云何得
下。摩哂陀答言。不可得下。王當先起基
與象頂等。乃可得下。於是大衆怱怱共
輦土壁。三四日中。象猶頂戴舍利而立。王
作基已。復白大徳。塔形云何。摩哂陀答言。
猶如積稻聚。王答。善哉。於塔基上起一
小塔。王作種種供養欲下舍利。擧國人民。
華香妓樂來觀舍利。爾時大衆集已。舍利
即從象頂上昇虚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
神變。五色玄黄。或時出水。或時出火。或復
倶出。猶如世尊在世於揵咤菴羅樹神力
無異。此非摩哂陀及天人神力。何以故。往
昔如來在世之時。遺勅舍利。若我滅度後。
往師子國到塔園時。作種種神力。如來
已勅。今故現耳。法師言。今説往昔偈言
    佛不可思議 法亦不思議
    若有信心者 功徳不可思
於此師子洲。釋迦如來已三到往。第一往者。
教化夜叉已。即便勅言。若我涅槃後。我舍
利留住於此。第二往者。教化舅妹子生龍
王。此前二到如來獨往。第三往者。有百比
丘圍遶。到已。摩訶支帝耶處。塔園處。菩提
處。東伽那地伽婆毘根那羅尼處。如來
而入三昧。如來涅槃後。舍利最後第四往時。
作神力出水。於國土中一切人民。悉被水
灑除人飢渇。是時舍利。從虚空中下。大衆
即見下王頂上而便停住。王得舍利下已。
而自念言。我今得人身者。有誠實也。即大
供養仍取舍利安置塔中。大地六種震動。
是時王弟。名曰無畏。即與千人倶共出家。
國中五百童子復共出家。國内五百五人童
子。又復出家。如是増益。乃至三萬人出家。
爾時建立塔竟。大王夫人乃與王妹。天龍
夜叉乾闥婆。各各供養。供養已竟。摩哂陀即
摩伽園。到已。是時&T072933;羅欲出家。即
白王言。王聞已心中悵然。白大徳。阿&T072933;
夫人今欲出家。願大徳爲度。摩哂陀答言。
我等沙門。不得度女人我今有妹。名僧伽
蜜多。在波咤利弗國。可往迎來。往昔三佛
菩提樹。皆來種此國。今我等師菩提樹。亦應
種此間。是故大王。當遣使者到阿育王所。
請比丘尼僧伽蜜多。求菩提樹來此間種。
王答。善哉。受教勅已。即喚諸臣共議。王
喚外甥。汝能往閻浮利地波咤利弗國。請
僧伽蜜多及取菩提樹不。即答言能。於是
外甥。與王先要。若王聽我出家者。我今當
去。不者不去。王答言。善哉。若得僧伽蜜多
比丘尼及菩提樹來者。當聽汝出家。於是
外甥。先受摩哂陀教。及受王命。受已。摩哂
陀以神通力。令王外甥阿摽叉一日到
浮倶羅渚。到已即乘舶渡海。到波咤利弗
國。是時阿&T072933;羅夫人。與童女五百人及王宮
女五百人。悉受十戒被袈裟衣出在城
外。別於城邊起立房舍住止。阿*摽叉到已
白王言。大王兒。名摩哂陀。勅我來此。作
如是言。大王知識。天愛帝須王夫人。名阿
&T072933;羅。欲求出家。無人爲度。願王。賜遣僧
伽蜜多比丘尼及菩提樹。於是使者。宣摩
哂陀勅已。往到比丘尼所白言。大徳。大徳
兄摩哂陀。遣我來此。教作是言。師子國王
天愛帝須夫人阿&T072933;羅。與諸童女五百人及
王宮女五百眷屬倶欲出家。今請大徳爲
師。願大徳時來。比丘尼聞兄信已。即怱怱
而起。往到王所。而白王言。大王。我兄信至。
天愛王夫人及諸女人。求出家爲道。請我
爲師。今正待我。我今欲去。白王令知。王
即答言。我兒摩哂陀。孫子脩摩那。自去之後。
我常如人斷手足無異。我久不見二人。日
夜憂惱不離於心。我見汝面得適我心。汝
今復去。我必死矣。汝止莫去。僧伽蜜多答
言。大王。我兄信至重。不可得違。刹利夫人
&T072933;羅。復欲出家。今正待我。是故我今應
當往彼。王即答言。若汝兄信如此。可去
并菩提樹。僧伽蜜多白王。菩提樹在何處。
大王答言。在阿蘭若處。王先有心。欲取菩
提樹。不可以刀斧斷。云何得取。王罔然無
計。而問大臣提婆。提婆答言。諸大徳比丘
應知。王答。善哉。爲設中食。衆僧食竟。王白
諸比丘。如來菩提樹。可往師子國不。衆僧
推目揵連子帝須。爲知此事。於是目*揵
連子帝須答言。菩提樹可往師子國。何以
故。爾時如來在世。已有五勅。何謂爲五。佛
已臥床臨欲涅槃時。而作是語。當來阿育
王。取菩提樹與師子國者。使菩提樹南邊
枝去。不用刀斧自然而斷。斷已來入金盆。
此是一勅。若我菩提樹。是時樹即於盆中。
上昇虚空而入雲住。此第二勅。若入雲已
停住七日竟。自然而下入金盆已。即便茂
盛布葉結實。其葉色玄黄種種示現。不可具
陳。此第三勅也。若往師子國可種。初欲種
時作種種神變。此第四勅。若我舍利一斗。
到師子國即現。如我在世相貌形状。三十
二大人相八十種好。光明赫烈倍於日月。此
第五勅。大王聞有五勅。心大歡喜。從波咤
利弗國。歩至菩提樹所。多將紫磨金。是時
天帝釋巧匠。名毘舍。知王心已。作鍛師
立在王邊。王即喚言。鍛師。可取此金鍛用
作盆。鍛師白王。廣大云何。王即答言。此是
業。汝自知之。鍛師答言。善哉。我今當
作。即便取金。以神通兩手徘徊。即成金
盆。圍遶九肘。可高五肘厚八寸許。盆口團
圓如象王鼻。於是阿育王部伍大衆。千乘
萬騎竪諸幢幡。種種珍寶華香瓔珞*妓樂
莊嚴。廣三由旬長七由旬。出國圍遶而去。又
將諸比丘僧。倶到菩提樹所圍遶而住。阿
育大王。與諸小國王千人。迎菩提樹。阿育
王在中央住。諸小王等於外圍遶。於是阿
育王等。仰看大樹及南面枝。是時樹作神
力故。令樹隱蔽不現。唯餘一枝形長四肘。
大王見樹神力不現。即發歡喜心。今以閻
浮地一切土地。及取王公服瓔珞香華種
種供養。周迴八方向樹頭頂作禮。以閻浮
利地王位。拜樹爲王。拜已白諸衆僧而作
誓言。許我取樹與師子國者。令樹悉現及
南面一枝。王即以七寶作師子座。以金盆
上置高座上。阿育王即上高座。自執畫筆
磨雄黄石。王復作誓言。若菩提樹必許往
師子國者。復以我有信心者。摩訶菩提。自
然落金盆中。是時王作誓已。樹即復如本。
是時以塗香爲泥。滿金盆中。以筆畫樹枝
處作十畫。九畫生根一畫處斷。根長四
寸又生細根。交撗抽扠猶如羅網。大枝長
十肘。復有五枝。枝各長四肘。五枝各生一
子。復有千小枝。大王見菩提樹神變如此。
心大歡喜合黨向樹。發大叫聲。衆僧唱薩。
於是諸小王。及侍從者一切大衆。悉大叫喚。
是時地神驚怪。復大叫聲。聲徹虚空。如是
展轉。聲至于梵天。是時樹枝自然從本而
斷。落金盆中。即有百根。直下至盆底。復有
十根穿度盆下。九十細根圍遶而生。如是
次第日夜増長。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於虚空
中。諸天作衆*妓樂。諸山樹木皆悉大動。如
人舞状。天人拍掌。夜叉鬼神皆大熙笑。阿
修羅王歌唄讃詠。梵王欣悦。於虚空中雷
電霹靂。四足衆生馳走鳴喚。諸鳥飛翔出種
種音。阿育王及諸小王。共作*妓樂。如是
衆聲。上徹梵天。是時菩提樹子。出六色光。
光明遍照滿娑婆世界。上至梵天。時菩提
樹上昇虚空停住七日。七日竟。大衆唯見
光明。不見金盆亦不見樹。王即從七寶師
子座下。七日作供養菩提樹。七日竟。樹復
放光明。照娑婆世界。上至梵天攝光還
復。於虚空中雲皆清明。菩提樹布葉結實。
瓔珞樹身。從虚空而下入金盆。大王見樹
入金盆已。即大歡喜。復更以閻浮利地。
供養小菩提樹以閻浮利地七日供養。八
月十五日自恣日。晡時菩提樹入金盆中。七
日從金盆出。上昇虚空停住七日。從虚空
下入金盆中。王以閻浮利地。拜菩提樹七
日爲王。九月十五日衆僧布薩日。菩提樹從
其所生處一日發來。到婆咤利弗國城東。
置娑羅樹下。菩提樹即生欝茂。王見已生大
歡喜。又以閻浮利地。更拜爲王。供養已。白
僧伽蜜多。時可去矣。答言。善哉大王。即與
八部鬼神護菩提樹。八種大臣。有八種婆
羅門。有八種居士。有八具波伽人。有八鹿
羅車人。有八迦陵伽人。王舁八金甕八銀
甕輦。水灌菩提樹。受王教已依事而作。王
倶與大衆。圍遶菩提樹。次第而送於路上。
天人夜叉乾闥婆阿修羅日夜供養。到多摩
摽渚。王自擔菩提樹入水。齊頸即上舶上。
與僧伽蜜多。王喚阿*摽叉。阿*摽叉菩提
樹在我國。我以閻浮利地。三拜爲王。我自
戴菩提樹入水。至頸送置舶上。便勅阿
*摽叉。若菩提樹往到彼國。汝可語。汝王身
自下水沒頸迎菩提樹頂戴擔上。如我於
此種種供養無異。作是勅已。舶即發去。是
時海中當舶住處。縱廣一由旬無有波浪。王
自念言。佛菩提樹今從我國去。作是念
時。流涙悲噎。舶去之後。王遙望見。種種雜
華從海水出。隨從舶後以供養之。又虚空
中散種種華*妓樂供養。水神又以種種華
香供養菩提樹。如是展轉供養。乃
王宮。龍王即出欲奪取菩提樹。於是僧伽
蜜多比丘尼。化作金翅鳥王。龍王見比丘
尼神力如是。即頭頂禮足白言。今我欲請
菩提樹及大徳。還我宮中供養七日。於是
菩提樹及大衆。悉入龍王宮中。龍王以
拜菩提樹爲王。七日供養。過七日已。龍王
以十月生一日。自送菩提樹一日。到閻浮
倶那衞渚。阿育王遙望。不復見菩提樹。啼
哭而還。是時天愛王。輒如須摩那沙彌先勅。
平治道路掃灑清淨。竪立幢幡種種供養。
北城門到倶那衞渚。地平如掌。待菩
提樹至。僧伽蜜多以神通力。令王於城内
遙見菩提樹來。王即從城出。將五色華處
處散。乃至閻浮倶那衞渚。一日即到。作種種
*妓樂入水齊頸。王自念言。佛菩提樹今到
我國。發念未竟。於是菩提樹放六色光。王
見已心大歡喜。即以頂戴上。國有耆舊十
六大姓。與王共迎菩提樹。到岸上已三日。
以師子洲供養菩提樹。十六大姓知王國
事。三日竟至四日。擔菩提樹次第到阿&T072933;
羅陀國。到已擧國人民歡喜禮拜供養。十月
十四日過中。菩提樹從北城門入。當城中
央。而復更從城南門出。從城南門去五百
弓。此處如來已曾入三昧。非是釋迦牟尼
一佛。過去諸佛亦皆於中而入三昧。倶那衞
佛菩提樹。樹名摩訶沙利婆。倶那含佛菩
提樹樹名憂曇鉢。迦葉佛菩提樹。樹名
倶陀。於彌伽園中。沙彌修摩那。勅執作基
墌都圍度量布置門屋。及菩提樹所住之處。
皆令整理於王門屋處置。是時十六大姓
人。悉著王公服。圍遶菩提樹已。便於王門
屋地種。始放樹。樹即上昇虚空。高八十肘。
即出六色光。照師子國皆悉周遍。上至梵
天。爾時衆人。見樹種種變化。心大歡喜。衆
中萬人同時發心念佛。次第得阿羅漢。即共
出家。日光未沒樹猶在虚空。日沒後從虚
空。似婁彗星宿。而下至地。地皆大動。是時
摩哂陀。與僧伽蜜多王及國人民。來集於菩
提樹。時衆人見北枝有一子而熟。即從
枝墮落。以奉摩哂陀摩哂陀以核與王令
栽。王即受於金盆中。以肥土壅。又以塗
香覆上。須臾之間即生八株。各長四肘。王
見如此驚嘆。以白傘覆上。拜小樹爲王。
王取一株種於閻浮拘羅衞渚。取一株
拘羅婆門村中種。取一株種收椒門中。一
株種塔園中。一株種摩醯首羅寺。一株種
帝耶山中央。一株種樓醯那村。一株
往羅村。餘四子在樹上。次第熟落。合生
三十二株。悉取於由旬園種。如是展轉
生。滿師子國中。以菩提樹故。國土安隱無
有災害。於是阿&T072933;羅夫人。與千女倶。往
僧伽蜜多所。僧伽蜜多即度爲比丘尼。從度
之後。次第得阿羅漢。王外甥阿*摽叉。與五
百人出家。出家之後。次第得阿羅漢。又一
日王與摩哂陀。往禮菩提樹。到鐵殿處。人
民獻華於王。王以華奉摩哂陀法師。法師受
已。以供養鐵殿。華墮地。地即震動。王見地
動即問。大徳。此地何忽動也。答言。大王。當
來此殿衆僧説戒。是故地現此瑞也。次第
而去。到菴羅處。有人以菴羅子香味具足
獻王。王以奉摩哂陀。摩哂陀噉。取核語王
言。可種此核。王即種以水灑地。地皆震動。
王問。何故地動。大徳言。當來世衆僧集處故。
瑞相也。王即散華八過作禮而去。到
支帝耶處。有人以薝蔔華獻王。以奉摩
哂陀處作禮。禮竟地動。王問。何以地動。大
徳答言。當來此處。起如來大塔故現瑞。王
言。我今當立塔。摩哂陀答言。不須王立。王
多諸造作。當來世有王孫子王名
伽摩尼阿婆耶。當起大塔。王問大徳。是我
孫子起塔功徳。我獲其福不。大徳答言。不
得獲也。王又作方便。令入功徳。即取一石
柱高十二丈。而刻石柱記。我孫子名木*扠
伽摩尼阿婆耶。當來此中起大塔。王復問大
徳。大徳。佛法今根株著師子國未。摩哂陀
答言未。王問。何時著。大徳言。若師子國人
中出家。其父母悉是師子國人。不雜他國
人。若出家已。便取法藏及毘尼藏。是時然
後。佛法根株著師子國也。王復問大徳。大
徳答言。王外甥阿*摽叉。此比丘是也。於佛
法極大勇猛。王更問。我今竟何所作。大徳答




言。當作衆僧集堂。王答。善哉。於時大王
有大臣。名彌伽槃茶。彌伽槃茶住處。於
其中起作集堂屋。如阿闍世王殿無異。用
王威徳作已。一切種種*妓樂。各各自然分
布處所。王自念言。我今往看佛法根株下。數
百千人圍遶大王。往到塔園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三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塔園中摩哂陀。與比丘一千人倶。敷
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徳阿摽扠北向
坐。大徳摩哂陀。請阿摽扠爲法師。阿摽扠
仍依往昔大徳優波離無異。摩哂陀。與大
僧六十八人圍遶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
婆耶。與五百比丘倶欲學律藏。悉圍遶阿
摽扠高座。餘諸比丘。與王各次第而坐。於
是大徳阿摽扠。即便爲説。爾時佛住毘蘭
若那隣羅賓洲曼陀羅樹下説律叙。説已
於虚空中天大叫稱。善哉善哉。非時而雷電
霹靂。地即大動種種神變。於是大徳阿摽
扠及摩哂陀。與愛盡六十人倶。復有六萬
比丘圍遶。於塔園寺中説如來功徳。如來
哀愍衆生三業不善。是故説毘尼藏。以制
伏身口意業。如來在世爲聲聞弟子説律
藏竟。然後入無餘涅槃。爾時衆中。而説偈

    一切別衆住 大徳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聲聞衆
    愛盡得自在 神通三達智
    以無上智慧 教化師子王
    光照師子國 周遍無不覩
    譬如大火聚 薪盡入涅槃
諸大徳涅槃後。諸弟子眷屬。名帝須達多
迦羅須末那毘伽修摩那。此是大徳阿摽扠
弟子。如是師師相承展轉至今。是故第三
集衆。衆中而問。誰將律藏至師子國。答是
摩哂陀。摩哂陀之後阿摽扠。阿摽扠弟子。如
是次第受持。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内外明
徹水無漏落。諸大徳持律藏。亦復如是乃
至于今。若人有信心恒生慚愧好學戒律
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
學毘尼藏。何以故。有饒益行者故。何謂饒
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
故。與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學威儀。依止
律藏自身持戒。能斷他疑。若入僧中無所
畏懼。若有犯罪依律結判。令法久住。諸法
師言。佛語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
謂爲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斷他疑。三
者入僧無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
住佛説持律人即是功徳根。因根故攝領
諸法。法師曰。佛説戒律。爲欲止惡因。止
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歡喜。
因歡喜故。得生安樂。因安樂故。得生三
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
生厭汚。因厭汚故。而得離欲。因離欲故。
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
智。次第得入涅槃。爲欲言故。爲欲説故。
爲依止故。爲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
智。是故慇懃當學毘尼。此是毘尼處説根本
法師曰。而説偈言
    若人時何故受持 若人將耶若處住
已説此次第今説
此是偈義。今當説律外序也
爾時爲初義非一種。我今當演毘尼義。
是故律中説。爾時佛住毘蘭若。初義者。爾時
尊者舍利弗從三昧起請佛結戒。是時佛
住毘蘭若。爾時者。發起義。是時者。即説其
事。何以故。如律所説。爾時須提那與故
二作不淨故。是時佛因須提那故。爲聲
聞結戒。此是初義。爾時檀尼咤比丘偸王
材。是時佛於王舍城結戒亦如是。爾時者。
亦是發起義。亦是因義。佛婆伽婆後當解。
住者。行立坐臥。毘蘭若者。是國名也。
隣羅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樹故而
號之。賓洲曼陀羅者。此是練木樹也。樹下
者。日當中陰所覆處是也。又言。無風時葉
落墮地處是。問曰。如來何以在此樹下住。
答曰。此樹欝茂林中第一。去城不遠往來便
易。問曰。如來住毘蘭若。復言住在樹下。如
來不應二處住。答言。勿作此難。毘蘭若者。




往來處也。樹下者。即是住處。問曰。優波離何
以説毘蘭若。答曰。哀愍白衣故。問曰。何以
樹下住。答曰。爲諸弟子順出家法除貪欲
故。問曰。何以依近於國。答曰。爲四大故。問
曰。前句者。爲説法故。後句者。如來欲入靜
故。前句者。慈悲所牽。後句者。從苦入樂故。
前句者。爲安樂衆生故。後句者。自安樂身
故。前句者。布施法與衆生故。後句者。自
除聖利滿足。前句者。爲衆生作橋梁故。後
句。爲諸天人故。前句者。同衆生故。後句
者。不與衆生同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
獨尊。衆生因佛故。得大安樂。是謂爲一。後
句者。因佛生在林中樂樹下故。法師曰。
此義甚廣我今略説。與大比丘僧倶者。大
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徳極大名
爲大。復有大義。最小者得須陀洹道故。復
有大義。五百大衆集故。僧者。等戒等見等智
等衆。是爲僧也。倶者。共在一處。五百比丘
者。五百數也。毘蘭若婆羅門者。生於毘蘭若
國。因國號之。婆羅門者淨行也。又復
羅者。知外道圍陀書。門者聞也。佛經言
婆羅門者。能除煩惱。門者聽也。聲徹於耳。
因他語故而知法。沙門瞿曇者。滅惡法
也。瞿曇者。婆羅門以姓喚故。釋迦種子者。
釋迦種者。指示大姓。離釋種出家。此是演
發心信樂出家也。或有負債出家。或有失
國出家。或有貧窮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
如來不如此出家。如是好名聞者。如是足
句也。好者。與衆善會復言最上。名聞者。讃
歎受名。又言令他知之。婆伽者。此是初如
來十號。令衆生信心於佛。是故法師演出
如來功徳。阿羅者。是三界車輻。漢者。打壞
三界車輻。所以如來打壞三界車輻。故名阿
羅漢也。又言。阿羅者殺賊。所以如來殺
煩惱賊。故名阿羅漢。又言。阿羅者。一切惡
業。漢者。遠住三界爲車。無明愛縁行者爲
輻。老死者爲輞。受生者爲轂。諸煩惱者爲
軸。無始世界流轉不住。佛於菩提樹下。以
戒爲平地。以精進爲脚足至心爲手。智
慧爲斧。斫斷三界車輻。又言。無始世界者
爲車。無明爲轂。老死爲輞。十惡爲輻。何以
故。不知苦法。若生欲界。因無明故造作
三業。若生色界。造作色界業。若生無色
界。造作無色界業。於欲界中。縁無明故
受識。色界中亦爾。於無色界中。無明縁也。
又於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縁無明。欲
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縁於無色界中無明。
色界中一入。縁於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
觸。縁於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觸。縁於無
色界中一入。無色界中一受。縁於欲界中六
觸。欲界六樂。縁於色界中三觸。色界中三
樂。縁於無色中一觸。無色中一樂。縁於欲
界中六樂。欲界六樂者。生六愛。縁於色界
中三樂。色界中三愛。縁於無色界中一樂。無
色界中一愛。縁處處愛。生於生中。若人
於五欲中。我欲行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
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獄。於地獄中。因業
故。受生受生。此是業生也。因業生五陰。次
五陰老。老者熟。壞五陰者。謂之死也。於
三界中我欲。於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
辱因善行故。得生天上。此是因善業故。
而復生。有一人。我欲受梵天樂。因樂受
故。憶念四法。何謂爲四。慈悲喜捨心。憶已
具足。得生梵天。於梵天中。生因業故。此
是業生。復有一人。我欲生無色界。我次生
非想非非想天。恒自入禪思惟。即生此處。
此是因業得生。餘者次第汝自當知。過去
當來二世。皆從無明縁行。我今略説。餘汝
自廣説。無明縁行。此是一品。六識名色六入
六觸六樂。此是一品。愛取生。此是一品。有老
死。此是一品。前品者。過去世也。中二品者。
現在世。後品者老死。此是當來世也。取無明
縁行者。連得愛受。此不得相離。此五法
過去世也。中品六入爲初。此是果報。若取愛
受者。連得無明。此五法今業生也。有老死
者。一切五法。餘者六識。爲初後悉入。此是
當來世生。若分別説者。有二十四種。縁行六
識。此二者中間爲一品。受愛於二中間爲
一品。生有者於二中間爲一品。合有三品
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種本起因縁。如來已
見觀度。眞實知故。以眞實智。名爲實知。
見者。何謂爲見。見者達故。名爲見也。觀
何謂爲觀。遍知一切。故名爲觀。以知觀見
度。如來眞實知已。生厭患想。便生離心欲
得度脱。先壞三界車軸故。名爲阿羅漢。又
羅漢名者是應供。問曰。何謂名爲應供。受
人天供養故。名爲應供。昔有梵王。以寶
大如須彌供養如來。是故名爲應供。爾時
世間大王。瓶沙王拘沙羅王等。復種種供
養。是名應供。佛涅槃後閻浮利大王。名
育。復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
復大種種布施。是名應供。餘諸大衆供養者
不可稱計。又言。阿羅漢者。羅漢者覆藏義。
阿者無也。名無覆藏。何謂無覆藏。譬如世
人作罪恒自覆藏。如來於中永無故。名無
覆藏。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
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應知而知。法應
棄者而棄。應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
陀復有別義。何者。以慧眼若見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次第明見。是佛陀也。色聲香味
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
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記耳記鼻記舌記
身記意記。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
愛耳愛鼻愛舌愛身愛意愛。眼思耳思鼻思
舌思身思意思。五陰十觀法十思十念。胮脹
爲初。如是有十段爲初。有三十二十二
入十八界。欲生爲初。九四禪爲初。慈爲初。
復有四無色禪。有四無色三昧。有四十二
因縁。逆觀老死憂悲乃至無明。次第觀乃至
老病死苦惱。老病者苦諦。有者集諦。從二
者出。名滅諦。知方便滅。名爲道諦。如來一
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
亦有八知。於三界經中説有八知。汝自當
知。復次菴羅樹經。三昧知神通知六通。
合爲八知。行足者。或覆藏六識飮食知
足省於睡眠七正法四禪。此是十五法。自
當知。如來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來
以此法行至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
來。聲聞亦然。如來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
足。以知相故。如來得一切智。以行故。名
爲大慈悲。一切衆生惟集苦惱。如來悉知。
以大慈悲故。知衆生苦惱。而能善説。令捨
苦就樂故。故名善逝。是故聲聞善逝而
行善逝。非惡善逝。又言。行至善處。是名善
逝。又行歩平正威儀具足無缺。亦名善逝。
又往常住不復更還。名爲善逝。以阿羅漢
道不及。名爲善逝。自從錠光佛受記。哀
愍衆生令得安樂。乃至菩提樹下善行如
此。是名善逝。不從斷見不從常見。身
離疲苦不從斷常。名爲善逝。爲一切衆
生説法無不應時。名爲善逝。衆生不樂而
不説。樂者而説。是名善逝。所説者。皆是眞
實義。非虚妄義。又一切衆生聞之。悉令歡
喜。是名善逝。又不説無義語。所説者。皆是
義利益。是名善逝。世間解者。知一
切世間法。名爲世間解以集諦故。以滅
諦故。以滅諦方便故。解世間故。是名世
間解。如經所説。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墮不住
處。我不用行至世間彼岸是名世間解。佛
語諸比丘。我未至世間極。我不説苦盡。佛
語諸比丘。此身一尋稱爲沙門。世間集諦。
世間滅諦。世間苦諦方便我不用行。而至未
至從苦而出。無有是處。又世間者。有三。何
謂爲三。一者行世間。二者衆生世間。三者
處世間。問曰。何謂行世間。答曰。一切衆生
從飮食生。是爲行世間。何謂衆生世間。答
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爲衆生世間。何謂
處世間。以偈答曰
    日月飛騰 照于世間 光明無比
    無所障礙
此是處世間。又言。一世間二世間三世間四
世間五世間六世間七世間八世間九世間十
世間如是乃至十八世間。問曰。何謂爲一世
間。答曰。一切衆生以飮食得生。是名一世
間。何謂爲二世間。答名色是爲二世間。何
謂三世間。答曰。苦樂不苦不樂。是爲三世
間。何謂四世間。答曰。四食是爲四世間。何
謂五世間。答曰。五陰。何謂六世間。答曰。六
入。何謂七世間。答曰。七識。何謂八世間。
答曰。八世間法。何謂九世間。答曰。九衆生
居。何謂十世間。答曰。有十入。何謂十二世
間。答曰。十二入。何謂十八世間。答曰。十八
界。此是行世間。如來以一一知。名爲世間
解。衆生煩惱。如來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
煩惱大煩惱亦解。利識亦解。鈍識亦解。善
縁亦解。惡縁亦解。應令知亦解。不應令
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衆生世間靡所







不知。是爲世間解。處世間者。問曰。何謂處
世間。答曰。鐵圍山縱廣二萬三千四百五十
由旬。周迴三十七萬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
那由他二萬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
萬由旬。在風上風厚六十九萬由旬。是處世
間界。又須彌山根。入海八萬四千由旬
彌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寶纒。有七山圍遶
之。而説偈言
    由揵陀羅 伊沙陀羅 迦羅毘拘
    須陀蘇那 尼民陀羅 毘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圍遶須彌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廣千由旬 縱廣正等
    頂有八萬 復有四千 以嚴飾之
    有閻浮樹 高二千里 圍二百里
    枝布方圓 覆百由旬 因此樹故
    閻浮地 大鐵圍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萬 二千由旬 高亦如是
    常住不壞 都遶世間 月衆星王
    方圓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圓
    五*十由旬
又天帝釋宮。縱廣萬由旬。阿修羅宮亦復如
是。阿鼻地獄亦如是。閻浮利地亦爾。西
拘耶尼。縱廣七千由旬。東弗于逮亦復如
是。北欝單越。縱廣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
五百小洲圍遶。此是鐵圍山之内。鐵圍之外
中間。悉是地獄鐵圍無量。世界亦無量。所以
佛以無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爲世間解。
無上士者。自以功徳過於人天故。名無上
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具足故。名無
上士。是故無上與無上等。佛語諸比丘。我
不見梵魔沙門婆羅門世間戒定慧解有能
及佛者。又無我師故。名無上。調御丈夫
者。有應調者輒而調之。何以故。譬如象馬
&T014461;悷加之杖捶然後調伏。如來亦復如是。
能調伏一切衆生。故名調御。昔佛降伏畜
生。龍王丈夫。名阿波羅留又。象丈夫。又
杵魔朽陀陋阿耆死驅偸魔死驅死驅
陀那。如是諸丈夫。佛以善法調伏。令入正
法。授三歸五戒。人丈夫。名尼揵陀子闍跋。
又婆羅門十軻羅娑鴦掘魔羅等。如是無
數。復有夜叉丈夫。名阿羅婆迦修至滿魔
軻羅。諸夜叉丈夫。釋提桓因等如是無數
天人。以正法調伏之。於修多羅説。佛語
寄須。漢言牧象人我調御丈夫。以柔法
教一切衆生。若其不受者。當以強法教
之。若不受者。復當以剛柔教之。若不受
者。便不與和合。法師曰。此修多羅當如法
廣説。故名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師者。亦
估客有一宗主善知嶮難。問曰。何謂
爲難。一者賊難。二者虎狼師子難。三者
飢儉難。四者無水難。宗主於諸難中。皆令
得度到安樂處。故名爲師。如來亦復如是。
何以故。如來能度衆生。令過嶮難。何謂爲
嶮難。一者生難。二者病難。三者老難。四者死
難。如是諸難。如來能度脱。令得安樂處。故
名爲師。問曰。佛何以獨爲天人師。不爲畜
生師耶。昔如來在世亦爲畜生説法。何以
獨稱爲天人師。修多羅經説。爾時佛在
婆國。於迦羅池邊。爲瞻婆人説法。是時池
中有一蛤。聞佛説法聲歡喜。即從池出
入草根下。是時有一牧牛人。見大衆圍遶
聽佛説法。即往到佛所。欲聞法故以杖
刺地。誤著蛤頭。蛤即命終生忉利天。爲
忉利天王。以其福報故。宮殿縱廣正十二
由旬。於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見諸妓女娯
樂音聲。悟已尋即思惟。我先爲畜生。何因縁
故生此天宮。即以天眼觀。先於池邊聽佛
説法。以此功徳得此果報。蛤天人即乘宮
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
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
間。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爲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説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攙*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説偈。爲四衆説法。是時衆中
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
果。於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歡喜含笑而去。
故稱爲天人師。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覺







亦能覺他。是名爲佛。又言知。何謂爲知。知
諦故。故名爲佛。又言覺悟世間。是名爲
佛。於三達智經自應當知。婆伽婆者。一義
利益。二者無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
名恭敬尊重爲世間應恭敬尊重。世間有
四名。一者隨。二者誌。三者因。四者號。問曰。
何謂爲隨名。答曰。如世間人喚牛小即犢
子。次而丁牛大者喚老牛。此名不定隨時
而喚。問曰。何謂爲誌名。答曰。如人持傘持
杖。即喚爲有傘人有杖人。是爲誌名。問曰。
何謂爲因。答曰。譬如貧人因奴得寶故。字
奴爲多寶。是爲因名。婆伽婆者。號名。何以
故。非白淨飯王作名。非八萬眷屬作名。
非天帝。亦非兜率天梵魔此等作名。何以
故。佛語舍利弗。我名號者。非父母作。非八
萬眷屬作。非天帝。非兜率天梵魔天作名。
次第解説。於菩提樹下。等一切智。眞實觀
唯婆伽婆。是故佛自作號。無敢爲佛作
名號者。何以故。佛自觀身威徳智慧故。現
令衆生知而立名號。婆伽婆者。婆伽者過。
婆者有也。*過有故名婆伽婆。又言。貪瞋恚
癡顛倒心。不羞不畏優婆那訶*漢言
瞋盛
喜。
他好嫉妬虚心曲心&MT90116;&MT02774;心。貢高極貢高醉
懈怠。愛無明惡根不善作垢不淨。不等記思
四顛倒。流結沒受五支闘*漢言觸
爲初也
五蓋念六闘
諍本愛聚衆生煩惱。八邪見九愛本十惡法
道。六十二見百八煩惱。渇疲極萬煩惱。略説
五煩惱聚。天人魔梵。如此等衆不能毀壞
如來。是名婆伽婆。又言。如來能壞毀欲瞋
恚諸愚癡煩惱流惡法等。是名婆伽婆。又言。
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相好無
比離諸煩惱。天人世間恒欲往生。到已。佛
觀衆生心隨所樂。即便爲説。是故名婆伽
婆。世間伽婆有六種。一者領。二者法。三者
名。四者微妙。五者欲。六者念。問曰。何謂爲
領。答曰。自領心故。何謂爲法。答曰。如來
法身一切具足故。何謂爲名。答。佛名清淨。
無所不遍故。何謂微妙。答曰。佛身具足一
切微妙。觀之無厭故。何謂爲欲。答曰。佛欲
有所至應心即到。佛欲自爲又欲爲他
故。何謂念。答曰。一切衆生皆以念心供養
故。故名婆伽婆。又言。婆伽婆者。分別義。問
曰。何謂分別。答曰。功徳爲初分別諸法。五
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六識十二因縁。一一
分別關知。苦諦逼迫不定。是爲苦諦。著不
捨聚。是爲集諦。滅苦受。是爲滅諦。因縁
得出。是名道諦。如是分別故。故名婆伽婆。
又婆伽婆者。婆伽者三界。婆者吐。吐三界
煩惱故。名婆伽婆。世間有天人梵魔沙門
婆羅門。是名世間。天人者。六欲天人。魔者
六天。梵者富樓天。沙門婆羅門者。佛法怨
家。又天人者。世間諸王亦入天人。又天人
者。含取欲界天人。魔者。含取天魔界。梵者。
無色梵天界。沙門婆羅門者。含取世間四部
衆故。所以爾者。收取上下悉入如來功
徳。悉能通達如此諸處。自以知説法者。自
用方便而知。故名自知者。自用慧眼而
知。是名爲知。又言。知者。知無障礙故。名
知。説者。覺令知。是名爲説。又言。開一切
法故。名説。問曰。佛何以爲衆生説。答曰。
於一切衆生生大慈悲故。度無上安樂。爲
衆生説法。或一句或一偈或多或少。是名爲
説。初善中善後善。其義巧妙純一。無雜一切
具足。皆是一味。復言。初品者初善。中品者中
善。後品者後善。又言。戒者初善。三昧得道者
中善。涅槃者後善。又言。戒*者三昧初善。禪
定與道者中善。果與涅槃者後善。佛者善覺。
名爲初善。法者善法。名爲中善。僧者善隨。
名爲後善。問曰。何以衆僧名爲後善。答曰。
若聞已不動不搖得聖利故。是名後善。
菩提者。名爲初善。辟支菩提者。名爲中善。
聲聞菩提者。爲後善。初説者。聞已即離
五蓋於一切諸善。是名初善。聞已而隨。名
爲中善。隨已漸漸得道。是名後善。如是如
來。或多或少而爲説法。於多少中亦有初
中後善善。義善文字。何以故。如來説法。梵
行法梵行道。以種種方便。開示令知。此説
有義是名義善。又言善義者句。亦言開









示。亦言分別。亦言不覆藏。連句相續不斷。
是名善義。善字者。能持深義指示深義。是
名善字。法辯義辯辭辯樂説辯。唯*聰明人能
知此理。非愚夫能解。其義深邃*唯智者
能別。是名善字。美滿具足者。義既美滿。具
足者。義既美滿不假卑足。故名具足。*開
梵行。問曰。何謂爲梵行。答曰。梵天人所
行此法。故名梵行。何以故。*開示梵行初
善。有因縁故中善。義不顛倒後善。聞者歡
喜而隨。是名開示梵行。問曰。何以名美滿。
答曰。戒爲初五法聚。是名爲美滿。義之不
雜。是故名淨。如來爲衆生説法不貪供
養。是名淨梵行者。佛辟支佛聲聞所行者。
是名梵行。善哉如是行相可往問訊。問曰。
何謂爲善哉。答曰。將衆萬善故名善哉。
亦言。*將安樂故。是名善哉。如是者。以足
句。行相者。行者所行過人相者相貌具足。
可往問訊者。可往觀佛。問曰。何謂爲觀。
以兩眼視。謂之爲觀。於是毘蘭若婆羅門
作是思惟已。往到佛所共相勞問。婆羅門
問佛。四大堪忍不。聲聞弟子少病少惱四大
輕利不。安樂住不。是名勞問。身與婆羅門。
共相問答義味次第。心中歡喜憶持不忘。問
訊已却坐一面。却者。猶如日轉。坐者。身體
布地。一面者。在於一邊。智慧之人往到宿
徳所。坐避六法然後可坐。何謂六法。一者
極遠。二者極近。三者止風。四者高處。五者
當眼前。六者在後。問曰。遠坐何過。答曰。若
欲共語言聲不及。大近何過。答曰。觸忤
宿徳。上風何過。答曰身氣臭故。高處何過。不
恭敬故。當前何過。視瞻難故。後坐何過。答
曰。宿徳共語迴顧難故。婆羅門離此六法而
坐。是故律中説却坐一面。沙門者。伏煩
惱。又言却煩惱。又言息心。婆羅門者。世間
眞婆羅門父母不雜。長者者。身體長大亦
年紀長大。又言。有威徳。是名長者。財富者
亦名長*者大老者。頭髮墮落。又言生又
子孫*展轉相生。是名老。朽邁者。皮膚燋皺
言語錯謬。是名朽邁。年過者。生來已經二
三王代職。猶故生存。是名年過。延壽者。年
過百歳。是名延壽。至年者。是最後年。是
名至年。咄瞿曇沙門何以作。此是婆羅門
語。婆羅門到佛所。見佛不起不爲作禮不
施床座。故作此言。如我所聞。今正見於
如來。欲自稱身而下餘人。佛以慈悲心
而答婆羅門。我不見佛於林中生時。墮地
向北行七歩。自觀百億萬天人梵魔沙門婆
羅門。無堪受我禮者。觀看已而自唱言。
天上天下*唯我爲尊。梵天聞菩薩唱已。
即叉手而言。菩薩三界獨尊無有過者。菩薩
聞已作師子吼。*唯我獨尊。佛語婆羅門。爾
時我未得道時三界已自獨尊。何況於今衆
善功徳拜我爲佛。云何爲汝作禮耶。若人
受我禮者。頭即墮地。是故汝勿於佛處
希望禮拜。是婆羅門瞳矇無知。向佛而作
是語。婆羅門言。若如是者色無味。何以故。
有色而已實無味。佛欲調伏婆羅門故。答
言。汝言無味。實無味。何以故。如世間人色
聲香味觸。以此爲味。如來於此已斷。譬如
斷多羅樹永不復生。婆羅門言。若如是者
便爲貢高。佛答言。因汝語故。即有貢高。
何謂我貢高。過去三世諸佛。不爲世人作
禮。我種如是。是故貢高。婆羅門言。若如此
者便無所作。佛答言。如汝所語。我實不
作。何謂不作。我不作偸盜妄語欺誑婬欲
諸惡業等身口意業。我悉不爲。故名不作。
婆羅門言。此人便自斷其種耶。佛答言。實
爾。何以故。三界中一切種種諸煩惱。我皆以
斷故名斷種。婆羅門罔然。不知以何答。更
改語。此人可薄不淨。佛答曰。如我意者實
有不淨。有人縱心口爲惡者。此是可薄不
淨。婆羅門便恚言。此人亦聞我語隨事而
滅之。佛又答曰。三界諸煩惱中我實已滅。婆
羅門又言。此人可念不堪共語。佛答曰。實
有如此我亦又念。諸愚癡人甚可憐愍。恒
爲惡業不念修善。婆羅門便生瞋恚罵言。
此人當是日夜不眠。思求文章窮世間人。
佛答曰。實有如此。何以故。我不入胎眠
故。亦不入天上眠故。故名不眠。於是婆羅
門以八事譏佛已。如來法王以憐愍心故。
視婆羅門眼。欲令服甘露法味而爲説法。
是時婆羅門心中清淨。譬如虚空無諸雲翳。
亦如日月照諸闇冥。如來以種種方便教
化令知。如來自稱。我已得無上智慧常住
涅槃。向婆羅門言。汝老死至近。來到我所。
於汝實有所獲。何以故。譬如鷄卵或八或
十或十二。問曰。何以三種分別數。答曰。此
是足句。亦令文字美滿。鷄母伏卵隨時迴
轉。伏者。以兩翅覆至欲生時。眼見光明
以嘴啄&T021400;。出已鼓翅嗚喚。前出爲大
小。婆羅門答前者爲大。佛言。我亦如是。何
以故。無明&T021400;裏覆障三界。我以智慧嘴啄
無明&T021400;。前出三界。此誰大誰小。答言。瞿曇
即大。餘後句無義。自當知。世間中一。一者
無二。三藐三菩提者。無上菩提。問曰。何謂
爲無上菩提。答曰。若人在須陀洹道。問須
陀洹果即爲説之。乃至在阿羅漢道。問阿羅
漢果。即爲説之。如聲聞辟支佛佛道。隨問
而答。故名無上菩提。是故我最大。鷄母*伏
卵隨時迴轉。佛在菩提樹下。觀四諦法苦
空無常。佛語婆羅門。我正懃精進。而得無
上最大。非懈怠放逸心。我以勇猛正懃精
進。於菩提樹下以四精進。何謂爲四。一
者正。二者不急。三者不寛。四者不置。以法
而得無上道。不柔者不住。起心者於所觀
處行。不退者不疲勞。三昧心者一心。又言。
善置心爲三昧故。即成一心不過不逸。此
是初善法。以此法故。得初禪定。從初禪定
次第至三達智爲極。佛爲欲出無上法
故。律中説。佛言。婆羅門。我於欲中清淨惡
復清淨。問曰。何謂爲欲。答曰。貪欲欲。
欲貪欲。欲思欲。此是欲名。何謂諸惡法者。答
曰。欲狐疑。此是名惡法。如來於此二處而
得寂靜。又問曰。何謂欲中清淨。答曰。離欲
亦言棄欲。何以故。初入第一禪定者。無明
是欲儻。欲是禪定怨家。已棄欲故而得禪
定。是謂爲怨家。欲與惡離者禪定而來。欲
惡滅已禪定即起。如是二句義自當知。又
有三靜。身靜心靜覆靜。是爲三靜。此三靜
者。亦入前二句靜。問曰。何謂爲欲。答曰。欲
有二。一者處欲。二者煩惱欲。問曰。何謂
處欲。何謂煩惱欲。答曰。處欲者。心著色處。
煩惱欲者。令人至欲所。此後二句者。正著
所解。前句者。爲棄樂欲。後句者。從煩惱
出。如是欲處煩惱欲。於其二中心極清淨。
又言。前句除欲處。後句者。除煩惱欲。前句
者。除因縁動搖。後句者除癡相。前句者著
淨。後句止欲。如是次第自當知之。問曰。貪
欲者。貪即是欲。貪別欲別。答曰。歸一。何以
故。一切諸惡法理歸一。然分別各異。又律中
説。貪者煩惱。欲者欲處。亦如三昧貪欲怨
家。歡喜者。是瞋恚怨家。思者。是睡怨家。安
樂者。是動疑怨家。度量者。是狐疑怨家。亦
如初禪者貪欲怨家。貪欲者含入五蓋。
諸惡法者含取諸蓋。何謂爲諸蓋。答曰。三
毒根五欲五塵邪貪。後句。著處分別諸塵瞋
恚癡流法。前句者。欲流欲著欲泉欲受殺心
結欲。後句者。諸流泉受著。前句者諸愛等。
後句者無明等。前句者貪等八心受。後句者
四不善心起。如是欲中清淨惡亦清淨。念思
者何謂爲念。答曰。動轉。何以動轉。於觀
處初置心。是名念。問曰。何謂爲思。答曰。
諸禪人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又言。
思者。研心著心連心。譬如鍾聲初大後
微。初大聲者如念。後微者如思。如鳥翔初
動後定。動者如念。定者如思。如蜂採華。初
至如念。後選擇如思。初禪有五支。何謂爲
支。一者念。二者思。三者喜。四者樂。五者
定。是爲五支。猶如大樹有華有實。亦如
初禪有念有思從靜起。問曰。何謂爲靜。答
曰。離五蓋是爲靜。喜樂者喜者滿。何謂
爲滿。身心喜滿怡悦邊味是喜。樂者。棄除二
苦身苦心苦。是名爲樂。樂者著其想味。又
問曰。何謂爲喜。答曰。心肥壯其想希好。是
名爲喜。樂者得而受之。又言。兩法不得相
離。若有喜者則有樂。樂則有喜。喜者含入
行陰。樂者含入受陰。如人渉道渇乏無水。
聞有水處即發喜心。是名爲喜。到已飮水
洗浴。是名爲樂。初禪定者。初者第一禪。
定者善燒。亦言禪師所觀法。何謂爲善燒。
答曰。極能燒覆蓋。又言斷煩惱。亦言見。何
謂爲見。答曰。觀見法相。接取威儀八三昧
法。何以故。迦師那阿攬摩那漢言三十
八禪定
相。觀
迦師那阿攬摩那故。名爲禪定。此是見道
果。何以故。爲觀相故。何謂爲觀相。觀無
常故。以觀故成道。以果觀滅諦。是故名
禪定爲觀相。律中所説。問曰。何謂爲初禪。
答曰。有念有思有喜有樂有定。是名初
禪。如人有物。如人有眷屬。置物已。置眷
屬已。有餘名無。答曰。無餘名。禪定亦如
是。置念置思置喜置樂置定。更無餘名。
即是禪定。譬如軍陣有人兵象馬攻具。名
之爲軍。人兵象馬攻具散去。即無軍名。禪
亦如是。置上句五法。即無禪定名。入者。至
亦言成就。住者。於菩提樹下以禪定而
住。佛於菩提樹下坐觀何等。觀出息入息。
問曰。有餘禪無。答曰。亦有。法師曰。禪定
法。於靜道經中。我若廣説。其義深遠則爲
紛紜。於阿毘曇毘婆沙汝自當知。今所説
者正論毘尼毘婆沙。餘者稍略説。是禪定第
一品
念思滅者。念思此二法過。入第二禪定。第
二禪起。此二法即滅。何以故。爲過二大支
故。名爲第二禪定。又言。第二禪定中。無初
禪定法。有餘法。初禪定中觸法爲初。此中
二大支已過。即得第二禪定法。是故律中説。
念思滅入第二禪定。内法者現。問曰。何謂
爲現。答曰。現者從身生。清者無垢也。禪亦
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
衣。禪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謂之清禪。問
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動之根也。念
思已滅。名即清淨。一相者一法起。問曰。何
謂一法起。答曰。爲不顧念思故。是名一法
相。亦言無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離。亦言無
雙。是名一相。問曰。一法相者。何以名爲一
法相。答曰。三昧是也。問曰。何謂爲三昧。答
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
一相。何以故爲名故。問曰。何謂爲名。非我
亦非生氣是名名也。問曰。初禪無清耶。答
曰有。若爾者初禪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
禪名一相。答曰。念思動水動浪起不見面
像。亦如第一禪。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
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問曰。第二禪三
昧。何以獨明了。答曰。爲心淨故。從三昧
生喜樂者。此是從初禪定三昧生喜樂也。
此是第二禪定。第二者數也。如初禪定有
五支。第二禪定有四支。何謂爲四。一者清。
二者喜。三者樂。四者一心。若廣説有四。略
説有三。如經文所説。何時三支起喜樂一
心耶。法師曰。我今證一句。餘自當知。此是
第二禪定品竟。離喜者。問曰。何謂爲離喜。
答曰。薄喜亦言過喜亦言滅喜。是時念思
滅已喜又更起。問曰。第二禪中以論念
思滅已喜。何故更重而説耶。答曰。欲讃第
三禪故。所以説之。何以故。譬如第三道邪
見不滅。於初須陀洹道以滅。今於第三道
中又説。何謂爲讃。第三道故。此中亦復如
是。捨而住者。何謂爲捨。答曰。捨者。是平等
見不偏見不黨見恒大健捨。是第三禪。又
曰。捨有十種。問曰。何謂爲十。一者沙浪
求捨。二者梵魔求捨。三者菩提等捨。四者毘
梨求捨。五者行求捨。六者觸求捨。七者觀求
捨。八者末闍求捨。九者智求捨。十者清淨求
捨也。此十種捨善。處處地人心觀因一相。以
略説故。於沙利耶中曇摩僧伽訶尼耶中
淨道道中三處中。已廣説自當知。我若於
此毘尼中廣説者。即爲亂多。問曰。十捨者。
取何捨耶。答曰。取末闍求捨。問曰。何謂末
闍求捨。答曰。不知他事因喜而生。問曰。初
禪第二禪。此二處無末闍求捨耶。正三禪有
也。答曰。初與第二禪亦有。然猶微不現。何
以故。念思喜蔽故。第三禪中念思喜已離故
得現耳。正思知者。問曰。何謂爲思。答曰。心
多生想故謂之思也。知者。問曰。何謂爲知。
答曰。洞達知也。問曰。何謂爲正思。答曰。正
思者。不忘亦言識。又言起相知者。問曰。何
謂爲知。答曰。擇也。亦言聚又言廣。此略説。
末闍中自當知之。問曰。初禪定無思知。答
曰有。何以故。若無思知者。從何往者初法
也。問曰。初禪中何不現思知也。答曰。猶大
鈍故。譬如磨刀初鈍後利。思知亦復如是。
初觀禪中猶大鈍是故不現。亦如人&MT00946;
驅犢不遠時時復來。亦如第三禪定樂離
喜不遠。若無思知守者。即與喜合。思知守
之。數強者即離。樂者無上樂極樂。何以故。
思知守故。義文如此。自當知之。以身知樂
者。問曰。何謂爲身。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
故知樂。何以故。樂與名色身合。兩理相合
極爲美味。以知以美味相著故知起覺之。
是故以身知樂者。善人言捨有思住樂。問
曰。何謂爲善人言。答曰。佛辟支佛聲聞。爲
第三禪人説第三禪因縁。是名善人言。何
謂爲言。答曰。開視爲説爲分別亦言讃嘆。
問曰。何謂捨思住樂。答曰。爲欲入第三禪
定故。云何入。爲極樂故。以極樂美滿故。
於第三禪定而捨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
思。何以故。爲善人所念所入樂。樂純無雜是
善人所讃嘆。是義本説捨思住樂。善人讃嘆
如是。入第三禪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
禪亦如是。所異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
支。第三有二支。如經本所説。問曰。何時二
支出於第三禪定中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
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棄樂棄苦者。問曰。何謂棄樂棄苦。答曰。
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
苦也。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
棄。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問曰。何處
身苦滅盡。答曰。如經所説。佛語諸比丘。離
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問曰。苦
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答曰。於修滿中。佛
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
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
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
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爲初次第而滅。喜者。於
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
捨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
無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可以意
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
乃立作欄驅群内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
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
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
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問曰。
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答曰。不可得捉。又
問曰。上句何以云得捉。答曰。以名知其相
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如經
文所説有四縁。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
脱。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
老。此是四縁不苦不樂。以名解脱。以三昧
故。如第三道邪見。爲諸法初滅。此讃歎第
三道。此中亦復如是。問曰。何謂爲諸法。答
曰。瞋恚愚癡爲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
禪定。苦樂心爲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
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
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問曰。不苦不樂。
其相云何。答曰。捨樂捨不樂。問曰。其味
云何。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償味。捨識
淨者。問曰。何謂捨識識淨。答曰。捨者令識
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
生三識。悉是捨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
説捨識淨潔譬如月光有雲覆之其光不
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
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問曰。前三禪定有
無。答曰有。問曰。何不出識。答曰。爲思爲初
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
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
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捨識一心。廣
説有三略説有二。如經中所説。何時起二
支。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
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
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
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
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
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
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
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爲通地。又有作
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
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
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
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
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
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法師
曰。今略説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
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
故言淨。如律本所説已捨識淨。問曰。何謂
爲淨。答曰。白而不黒亦言光明。因樂故。離
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
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
説。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
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
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説。佛
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
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爲
不動。爲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
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
爲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
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
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
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
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
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
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説。自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