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善見律毘婆沙 (No. 1462_ 僧伽跋陀羅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100] [Prev]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支出於第三禪定中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
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棄樂棄苦者。問曰。何謂棄樂棄苦。答曰。
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
苦也。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
棄。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問曰。何處
身苦滅盡。答曰。如經所説。佛語諸比丘。離
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問曰。苦
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答曰。於修滿中。佛
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
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
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
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爲初次第而滅。喜者。於
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
捨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
無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可以意
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
乃立作欄驅群内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
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
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
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問曰。
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答曰。不可得捉。又
問曰。上句何以云得捉。答曰。以名知其相
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如經
文所説有四縁。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
脱。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
老。此是四縁不苦不樂。以名解脱。以三昧
故。如第三道邪見。爲諸法初滅。此讃歎第
三道。此中亦復如是。問曰。何謂爲諸法。答
曰。瞋恚愚癡爲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
禪定。苦樂心爲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
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
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問曰。不苦不樂。
其相云何。答曰。捨樂捨不樂。問曰。其味
云何。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償味。捨識
淨者。問曰。何謂捨識識淨。答曰。捨者令識
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
生三識。悉是捨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
説捨識淨潔譬如月光有雲覆之其光不
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
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問曰。前三禪定有
無。答曰有。問曰。何不出識。答曰。爲思爲初
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
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
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捨識一心。廣
説有三略説有二。如經中所説。何時起二
支。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
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
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
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
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
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
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
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爲通地。又有作
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
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
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
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
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
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法師
曰。今略説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
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
故言淨。如律本所説已捨識淨。問曰。何謂
爲淨。答曰。白而不黒亦言光明。因樂故。離
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
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
説。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
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
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説。佛
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
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爲
不動。爲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
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
爲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
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
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
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
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
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
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説。自當
知之。宿命智者。從通地生。宿者。過去世
陰。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
墮彼家此家。離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
慧一一悉分別知。如是自識宿命過去。如
律本所説。識宿命智。以識故。知前身所住
處。受生皆悉識。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轉。心
知而識之。如佛到波羅蜜。已不復有調
伏。心心下而識。初學之人作已然後識。我今
略説。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此中隨
律本説。一生者。問曰。何謂爲一生。答曰。一
過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
無數生。三拔劫者漢言劫滅。問曰。何謂
爲無數三拔劫。答曰。次第而滅。是爲三拔
劫。毘拔夷劫者*漢言劫成。問曰。何謂爲
毘拔咤夷劫。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毘拔咤
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扠夷劫。是
扠夷根。若取毘拔劫者。即入毘拔扠夷。是
劫心下而識。如經文所説。佛語諸比丘。有
四阿僧祇劫。何謂爲四。三拔咤三拔扠夷毘
拔咤毘拔扠夷。何謂三拔咤。有三三拔咤。
何謂爲三。火三拔咤。水三拔咤。風三拔咤。
有三三拔咤處。阿婆沙羅天。修婆緊那天。
卑脅破羅天。若火三拔咤起時。從阿婆沙羅
天下火燒盡。若水三拔咤起時。從修婆緊那
天下洪水沒盡。若風三拔咤起時。從卑脅破
羅天下飄盡。廣一佛境界。法師問曰。佛境界
云何。答曰。生境界滅境界知境界。問曰。何
謂爲生境界。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
千世界皆悉震動。佛威徳百億世界。若佛説
寶呪聚呪他闍呪阿咤呪無羅呪。聞不從
者。即出風飄落百億世界外。知境界者。不
可度量佛三境界。滅境界與生境界。皆悉
崩壞。若興盛者亦倶成立。我今略説。於
道毘婆沙自當知。如是佛於菩提樹下
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咤劫皆
悉知之。若處生者。問曰。何謂若處生者。若
處壞劫時。或生天上或入人間。或化生胎
生或濕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
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羅門。種或刹利
種。苦樂色如是。或白或黒。飮食如是粳米
麥粟。樹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業作如是
行。壽命長短如是。從世間上至第一天乃
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轉。後生兜率天一
生補處。於兜率與天人同姓。名斯多揩
*漢名
旗天人
身黄金色。飮食甘露受天之樂。
壽命五十七億六萬世間歳。從天宮下託生
*白淨飯王家。於摩耶夫人受胎。知過去世
一切生處種姓受形好醜貧富貴賤相貌。如
是皆悉知之。法師問曰。佛一人知餘人亦
知。答曰。餘人亦知。辟支佛聲聞外道梵志各
爲分別。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
狹劣故不得遠知。正知受生而已。餘一
切悉不能知。何以故。爲*狹劣故。大阿羅
漢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羅漢。知
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
祇劫又十千餘劫。此是隨所行而得知。佛
所知非可窮盡。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
懸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須次
第而得。若不次第無有是處。聲聞知者兩
頭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諸佛知者隨意而
得。從無數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
知婆羅門。佛語婆羅門。我於菩提樹下得
無上智慧。即知過去無央數劫。我今無明
闇滅得慧光明。從何而得。皆從精勤不惜
身命得之。譬如鷄子以嘴破&T021400;。佛語婆
羅門。我宿命智爲嘴無明覆前身宿命爲
&T021400;。我今以嘴破*&T021400;於*&T021400;前出。是故我
名無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隨知。以慧
知衆生*墮生。是故名生墮知。以天眼觀
看衆生。如來已滿波羅蜜故。始觀即知。餘
人皆須修行而知。今我略説。淨道毘婆沙自
當知之。聖者。問曰。何爲聖。答曰。以肉眼
如聖眼無異。天人所行諸善得成此眼。離
諸肉眼離諸塵垢能遠照故。是故律本所
説。以聖眼觀慧眼者。以精懃而得。亦如聖
眼無異。何以故。已住於聖然後而得。是故
名慧眼爲聖眼。何以故。以身依止聖故。
得聖光明。心攝光故。而得遠觀。徹通石
壁如眞明無異。是故以清淨慧眼。觀衆生
生墮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見墮不見生
故生斷見。又有外道。見生不見墮故生
常見九衆生居。佛常見亦觀斷見亦觀。是故
律本所説。以慧眼見衆生墮生。極淨者。如
來離十一煩惱。是故名極淨。如經文所説。
佛語&T072933;樓陀。狐疑是心煩惱。*智已而棄
之。不攝心者。是煩惱。睡心眠心亦是煩惱。
驚喜施心大心。過精勤心極柔心。極多言心。
不分別心。極觀色心。如是諸煩惱心。阿&T072933;
陀。此十一煩惱。如來極精勤故。離此煩惱。
若我見色不見光。見光不見色。如是爲
初。如來已過十一煩惱。亦過人眼。是故律
本所説。以聖眼淨過世間肉眼觀者。衆生
如肉眼無異。衆生墮落受生亦見。法師曰。
佛見衆生初生墮不。答曰。初生墮落見。於
中間不見。是故律本所説亦如是。賤者。問
曰。何謂爲賤。答曰。以愚癡行行惡法。是名
爲賤。又生貧窮亦是賤人所惡賤。貴者。問
曰。何謂爲貴。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
貴。好色者從不瞋中來。惡色從瞋恚中
來。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銀珍寶亦
名善道。惡道者。從慳貪而生貧窮下賤。亦
名惡道。下賤者。飮食難得朝暮不供。隨業
所行如來悉知。復觀看衆生。於地獄中受
諸楚毒。如來見已而作是念。此諸衆生種何
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來觀已。此諸
衆生當作惡業故乃受此報。復觀天上見
諸天人。於離陀園林眉沙園林。於波留
沙迦園林。諸天人觀看遊戲。如來見已而作
念言。此諸衆生種何福業。來生此處受天
福位。種諸善業得如是報。此是行業所知。
當來知亦如是。如來以聖眼知得大神通。
身作惡業者。問曰。何謂身作惡。答曰。惡
雜穢不淨。以身作惡業如是。如來悉知
口作惡業意作惡業。悉如前句説無異。毀
謗善人者。問曰。何謂爲善人。答曰。佛辟支
佛聲聞乃至白衣須陀洹道亦名善人。問
曰。何謂毀謗。答曰。滅諸善法罵詈。此是毀
謗言。復有餘言。佛辟支佛聲聞悉是惡法非
正法。無有禪定法無涅槃法無道果法。如
是謗作如是謗。或知者毀謗。或不知亦
毀謗。悉入毀謗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業。
以重業故。天上門閉開地獄門。法師曰。我
今説證。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
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熱糜一稀。老
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風。此糜
復熱。若服此糜當除腹裏風。是時有人持
木一段欲作門限擲置一邊。於是老比
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見老比丘
*歠糜已而薄。摩呵羅作我羞恥也。老比
丘*歠糜竟。而還到寺已。老比丘問年少
比丘。長老。於佛法中有所得無。答言。有。
得須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須更
進求餘道。何以故。爲汝誹謗愛盡比丘。於
是*年少比丘聞已即作悔過。大徳。我於大
徳作不善法。願得悔過。即受歡喜而去。
法師曰。若人罵詈聖人。若大比丘作如是
言。長老。我今於長老懺悔。願長老受。若少
者頭面禮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徳。此是我
過。於大徳中我今懺悔。大徳受。若不受者。
即去餘方若至餘寺。來至比丘所若老者。
頭面禮足叉手而言。大徳。此是我過。願大徳
受。若少者而言。長老。此是我過。我今懺悔。
願長老受。若入涅槃者。於涅槃處作懺
悔。作懺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門不閉。即
如前無異。邪見者。問曰。何謂爲邪見。答
曰。顛倒見此是邪見。已受邪見形更教餘
人。以口惡故。誹謗聖人。意惡業亦如是。已
取邪見。一切諸惡業含入邪見。邪見者。是
大罪業作之逆罪。如經文所説。佛語舍利
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見。
轉教餘人如是。舍利弗。邪見亦如是。不
離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擲不離於土。邪
見惡業不離地獄。何以故。爲大罪故。如經
文所説。佛語諸比丘。我見惡業無過邪見
極最大罪。若身死者。問曰。何謂爲死。答曰。
死者罪墮地獄無脱時。又言四大壞散。亦
言更受生。法師曰。若取地獄者。即塞天道
解脱門。又言。若取惡道者。餓鬼畜生阿修
羅悉含入。又言地獄者。阿鼻爲初白黒自
知。又言善道者。人間亦是善道。問曰。天何
義耶。答曰。色聲香味最勝。是名天。知者是
眼知。餘者自當知。我今略説聖眼品竟。如
無明覆過去宿命。宿命嘴啄故。無明覆&T021400;
亦如現在墮落知。漏盡*智者。於阿羅漢道
漏滅盡*智。是名漏盡*智。過下置心者。是
觀心也。觀心能知苦。於此滅不過一切苦
諦相貌味。皆悉洞達知。又觀苦諦。從何而
起。從集起。此即集諦。又觀苦滅。此是滅諦。
將至滅諦者。即是道觀。四諦已相貌如是。
正實無異洞達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諦
如是見如是知。欲漏者。從欲漏出。此是
指示果。於果中説我今脱已。又有覆知
心。觀已而知。我不復更生。是故律本所説。
佛語婆羅門。我不更生。法師問曰。爲是過
去不生現在不生當來不生。若言過去生。
過去生已滅。若言現在生。現在生已生。若言
當來生。當來生未至。有何更生。答曰。斷因
故。是名不生。住者。於梵行而住。梵行者。
凡善人與七學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
所作已作者。於四諦四道所作已竟。是故
佛語婆羅門。我所作已竟不復還。問曰。何
謂不還。答曰。諸煩惱漏不還至我所。是故
不還更無精勤。如來已觀知如此。是名漏
盡智。何以故。如來欲開示婆羅門。佛已得
三達*智過去現在當來*智。法師曰。如此語
者不應自稱。何故。如來而自譽耶。答曰。佛
爲欲哀愍世間及婆羅門等故。作是語。我
聖人。我最長無上尊。一切知。我不爲人作
禮。婆羅門聞佛種種説發心歡喜。即於佛
前悔過言。瞿曇沙門有如是聖利滿足。我
實不知瞿曇沙門。即是前生功徳具足。婆羅
門便自剋責。剋責已聞説法即讃言善哉善
哉。瞿曇沙門。爲指示法味。法師問曰。何故
二讃善哉。復以偈頌曰
    瞋滅急讃嘆 慇懃極驚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當重説
此中讃嘆。何以故。婆羅門聞佛説法心歡
喜。無以謝答。爲自歌詠。法師曰。婆羅門心
當有是思惟。佛所説法。其義深遠其語美
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爲悦樂。婆羅門
向佛説言。我如覆鉢。佛今説法令我得聞。
如鉢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
寶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
指示善道。如在大闇處有人施與燈燭
令得見道。我亦如是。法師曰。婆羅門何以
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義。婆羅門心如覆
鉢不得受甘露味。佛今開示令受甘露。何
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後邪見爲草
木。覆藏正法無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
路者。外道邪見爲路。於妙道中迷惑不見
善道。佛以法爲手。指道令得度脱。如愚癡
闇不見三界。佛以法爲燈燭。施與令得
光明。毘蘭若婆羅門。作讃嘆已心極清淨。
白世尊言。我今歸依瞿曇沙門。歸依者。言
隨從。又言依止。知佛殺煩惱。次歸依法歸
依僧。歸依法者。如來積行得此法。不更墮
落。若人隨法法即受。不墮地獄餓鬼畜生。
法者義受。又言聖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經
所説。佛語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衆法
之上。法師曰。我今略説。復有婆羅門。名
多摩那婆。歌詠讃佛。而作頌曰
    欲離欲不動 愁憂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極好分別知
    於衆法最上 應當受歸依
    布施四向人 若分別有八
    於僧中最上 獲得大果報
    於此自歸依 名眞優婆塞
如是婆羅門言。願佛知我已受三歸。法師
曰。若於此解三歸者。即成紛多。若欲知者。
可於阿毘曇毘婆沙自當知。願瞿曇沙門。
知我已作優婆塞。願佛名我是佛優婆塞。
問曰。何謂爲優婆塞。誰爲優婆塞。誰不爲
優婆塞。云何有戒爲優婆塞。有心爲優
婆塞。云何名爲優婆塞。云何不名爲優
婆塞。法師曰。此義甚多。此中不可説。於
修陀尼毘婆沙自當知之。從今以去者。
從今至命終不受餘師。願佛知之。若有
人以刀斫斷我頭。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
丘僧。我頭寧當落地。不作是言。婆羅門
以身命奉託如來欲自供養。作如是
言。願世尊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前夏
三月與比丘僧。婆羅門言。我今已作優婆
塞。願如來憐愍我。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
如來默然受請。法師問曰。佛何不答婆羅
門請。答曰。已應世間人以身口答。世尊用
忍心而答。爲憐愍婆羅門。知佛受請者。問
曰。何謂爲受請。答曰。若不受請者。當以
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顏色怡悦。是故知佛受
請。婆羅門即從坐起。遶佛三匝四方作禮
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頂上却行。絶不
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是時毘蘭若
國極大飢儉。是時者。佛受毘蘭若婆羅門
前夏三月。飢儉者。飮食難得。若人不清淨至
心。正有飮食不與。亦名飢儉。毘蘭若國不
爾。以五穀不結實故。二疑者。問曰。何謂
爲二疑。答曰。二者二種心疑。何謂二種
心疑。答曰。心疑。於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
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
活。是爲二種心疑。白骨者。貧窮下賤人乞
食不得。餓死棄尸骨曠野狼藉。是名白
骨。又言。五穀不秀實白如骨。亦名白骨。
如籌者。禾始結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竪如
籌。是名如籌。又言不爾。飢儉時以籌市井。
是名如籌。何以故。臨市時。強者得入羸者
不得。於外大叫。糶米人見諸羸人。生憐愍
發平等心。開門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
然後與米。隨其多少用籌計數。諸比丘自
念言。此間飢儉皆悉用籌計挍。時諸比丘入
經七八聚落。或得少許或不得者。爾時估
客從北方。驅馬五百匹。向南販貨。或得二
三倍利。以求利故。遍歴諸國次第至毘蘭
若國。住夏四月。問曰。販馬人何故不去而住
四月。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馬行。即於城外
立馬厩。并自立屋舍籬障都圍。於是諸比
丘往到估客處乞食。人得馬麥各五升。問
曰。爲信故爲不信故。而以麥與諸比丘。答
曰信。販馬人入聚落。日日見諸比丘乞食空
鉢而歸。見已估客還向諸同侶説如上事。
各作是念。諸比丘乞食極大疲苦都無所得。
宜共計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
不周立。我等當減取馬分。各五升與諸
比丘。比丘得此馬麥便不疲倦。於我等馬
不甚爲損。作是籌量已。諸估客往到諸比
丘所作禮而白言。諸大徳。可受我等麥。日
日人各五升及雜食隨意所作飮食。是故律
本所説。日施比丘麥。著衣服已朝行乞食。
問曰。何謂爲朝。答曰。從旦至中是名朝。
著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衞者。毘蘭若
聚落乞食不得。遍歴聚落都無一人出應
對者。持麥還寺者。行乞處處得麥而還。取
麥擣舂而食者。老比丘無淨人。復無爲作
者。躬自作糜作飯。或八或十共作竟。當分
而食。賢者阿難取如來分手自磨。阿難智慧
具足。作食極美味。諸天復内甘露作竟。佛
受而食即入三昧。從此以後不復乞食。問
曰。是時大徳阿難侍佛不。答曰侍。如來從
菩提樹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專一。
或時大徳伽。或大徳那耆多。或大徳
彌耆耶。或大徳優伽婆。或大徳沙伽多。
或大徳須那訶多。如是諸大徳隨意樂侍。
而來不樂而去或悉去。時大徳阿難來侍。問
曰。國中飢儉。云何無一人作功徳分割少
飯供諸衆僧。又有婆羅門請世尊前夏
三月復不供養。何以故。爲天魔波旬蔽一
由旬内。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無供養者。
蔽已而去。問曰。如來心寧不知。善哉。因欲
制戒説法故。佛語阿難。汝輩善人已勝。未
來比丘當覓稻禾肉。法師曰。我未解此義。
如來當作如是語。阿難汝等輩善人。於飢
儉時乞食難得。已知足故護持正法。是故爲
勝。於飢儉時能伏貪心。是故爲勝。餘聚落
中禾米豐饒甘果異味甚多。而無往者。於衆
中都無一人思者瞋者怨言者。何以住此。
世尊何不往到彼豐饒聚落飮食易得。都
無此言亦不怨恨。毘蘭若婆羅門何以請
我等來此。夏坐而不供養。復無異心思欲
行求利養者。亦無更相讃嘆。是人得道
令人得知。希望供養如是之言。各緘口默
然。但一心依止如來住耳。是故爲勝。
曰。知魔蔽耶。答曰知。又問。如來何不往
舍衞王舍城及餘國結安居。而來此國耶。
答曰。若置舍衞王舍城國。政使往到欝單
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當來蔽。不可得
隱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來已自遍觀。
唯有毘蘭若國販馬人可依安居。問曰。魔
王既能蔽餘人。何意不蔽販馬人。使佛及
衆僧不得食。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
去後。販馬人後至。是以不得蔽。問曰。魔王
何不更爲蔽販馬人。答曰。不得都蔽。法師
曰。有四種魔不能蔽。何謂爲四。一者朝中
供養。二者湯藥不乏。三者如來壽命。四者如
來光明。日月梵王至如來所。光明隱蔽不
現。是故魔王種種方便而不能蔽。一時佛
聞舂臼聲者。諸比丘得馬麥還舂擣。是故
有聲。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故問者。佛知
有因縁利益衆生。是故問。知而不問者。無
利益是故不問。時而問者。若問正時而問。
是故時而問。不問者。如來知非時而不問。
有義而問。無義不問。有二因縁問。一者爲
欲説法。二者爲聲聞弟子制戒因縁或輕
或重。是故問。阿難此聲何物聲耶。阿難答言。
此是諸比丘舂麥聲。佛言。善哉善哉。阿難。
何以佛嘆言。未來比丘住在寺中飮食易
得。而生憍心言。飯麁穀或言大熟。或言
*大強或言粒碎或言酢醎。如是之言。即是
禾稻肉義。佛語阿難。汝等善人。當爲
後世比丘作善法因縁。以汝等法。未來比
丘若得飮食。於好於惡不生増減。往昔法
王在世諸大羅漢猶食馬麥。況我等輩於此
飮食而有嫌薄
摩訶目揵連品
爾時大目揵連。大者。於聲聞神力智慧最
大。是故名大。目揵連者姓。白佛言者向世
尊言。問曰。何以向世尊言。答曰。大徳目揵
連出家七日即得聲聞波羅蜜。如來復讃嘆
神通第一目揵連。所以目揵連有神通力。而
作是念。毘蘭若國大儉。諸比丘僧乞食難得
極爲疲勞。我今當反地取地肥供與衆僧。
復自思惟。若我反地。不白世尊者。便是與
如來並神力則乖我法。作是思已而白佛
言。世尊。地初成時地肥。譬如生酥亦如
蜜味。善哉世尊。我欲反地取地下肥供諸
衆僧。反者。取下還上。何以故。爲衆僧故。
佛不欲許。令目揵連作師子吼。佛而問
目揵連。一切衆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復
不得懸置虚空。汝云何作。目揵連答曰。世
尊。我今以一手化作地受取城邑聚落一
切衆生與地無異。以一手度衆生等依止
地。佛答。止目揵連。問曰。何以世尊不聽目
揵連反地。答曰。爲哀愍衆生顛倒住故。或
言是或言非。我住處若城邑聚落更相驚怪。
此非我城邑聚落田園池林。法師曰。唯有神
力人能作。非無神力者。非一時儉未來亦
儉。若遭儉時誰得如目揵連。當來聲聞弟子
少有神力。若入聚落乞食。諸人見已而作
是言。世尊在世聲聞弟子。持戒具足故。得神
通力。即於儉時迴反大地而取地味以供
衆僧。今者衆僧持戒不具。若具足者如前無
異。復無少少分施。餘人以倒見故。輕慢
聖人。以輕慢故。死墮地獄。是故世尊語目
揵連。勿樂反地。目揵連就佛乞求反地不
得。復作餘乞。善哉世尊言且止。法師曰。從
善哉文句。如前所説汝自當知。法師曰。有
小異。何者。目揵連復欲牽欝單越地還令
連閻浮利地。問曰。海云何。答曰。海如牛
跡一歩而度。令諸比丘食如諸聚落
舍利弗品
優波離欲證律藏根本。於是舍利弗從靜
處起。而作是念。問曰。何謂爲靜。答曰。寂
靜無聲。亦言一心寂靜。云何佛法久住。從
毘婆尸佛而答。餘者義自當知。問曰。舍利
弗何不自以神力觀看可知而來白佛。答
曰不得。舍利弗若以神力觀看。正可知諸
佛久住不久住。若分別諸佛因縁不能通
了。大徳大蓮華言能。何以故。所以上羅漢十
六種智。如此之理不足爲難。依止如來
欲顯世尊爲上。是故來白佛而問。佛答舍
利弗。餘者律句次第自當知。云何因縁者。此
義易知。佛語舍利弗毘婆尸佛者。語爲初。
諸佛非是懈怠。或爲一人二三人如是増上
乃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衆生説法有生異
心。此衆少應略説。此衆大應廣説。亦不作
高下説法。悉皆平等一種説法。譬如師子王
七日一起覓食。臨捉衆生無大小先吼而
捉。何以故。若師子捉衆生時不先大吼用
輕心故。或得脱者。是故皆吼令衆生怖伏
而捉。佛亦如是。於一切衆生無大小。皆
以慇懃説之。若有略説衆生或不勤心修
習。何以故。如來爲尊重法故。今我世尊説
法。譬如大海水同一味。過去諸佛亦復如
是。然衆生心易教授。今説一偈義令入四
諦。是故過去諸佛。不廣説法修登偈耶。法
師曰。前句已説故不重説。不爲聲聞結戒
者。問曰。過去諸佛何不爲聲聞弟子結戒。
答曰。諸聲聞弟子不犯非故。亦不結威徳
波羅提木叉。亦不半月半月説戒乃至六年。
六年止説教授波羅提木叉。此説如來自説。
不令聲聞説。爾時閻浮利地槃頭摩底王
舍城翹摩鹿野苑。是毘婆尸佛所住處。一切
比丘僧悉集。佛布薩衆僧布薩。三人布薩二
人布薩一人布薩。往昔閻浮利地有八萬四
千寺。寺或有十萬二十萬比丘。亦不喧鬧
皆寂靜而住。是時諸天人心思欲聞佛説
戒。恒計年歳。應到六年即集大衆。往佛
所待佛説戒。是時諸比丘。若有神力者來。
無神力者諸天來白時可去即取衣鉢。諸
比丘承天人神力。到布薩堂往至頭頂禮
足。時毘婆尸佛知衆集。即説教授波羅提
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勝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即諸佛教
    不惱不説過 不破壞他事
    如戒所説行 飯食知節量
    一切知止足 常樂在閑處
    是名諸佛教
以如是方便。一切過去諸佛以此偈教授
波羅提木叉。此是諸佛壽命長短。是故如是
説短壽。諸佛從菩提樹下。爲聲聞弟子結
戒。此是威徳波羅提木叉。非如來説。諸聲聞
弟子説。是故我等釋迦牟尼佛。從菩提樹下
二十年中。皆説教授波羅提木叉。復一時於
富婆僧伽藍。於眉伽羅母殿中。諸比丘坐
已。佛語諸比丘。我從今以後。我不作布薩。
我不説教授波羅提木叉。汝輩自説。何以
故。如來不得於不清淨衆布薩説波羅提
木叉。從此至今。聲聞弟子説威徳波羅提
木叉。是故律中説。佛語舍利弗。過去諸佛不
説威徳波羅提木叉。説教授波羅提木叉。
毘婆尸三佛不説波羅提木叉。三佛已入涅
槃。聲聞弟子復入涅槃。最後聲聞弟子。姓
非一種。名非一種。或姓瞿曇。或姓目揵連。
或名佛無徳。或名曇無徳。從非一種。或
婆羅門種。或居士種。或刹利種。又非一種
家。或富家。或貧窮家。或下賤家。從如此種
種非一家。非一姓等出家。而作梵行。爲非
一種姓名入正法故。而各自用其志意處。
當佛法不相承受。所以佛法不久住世。
爲此等故。問曰。諸比丘何不勤修精進。而
使正法速頽滅耶。答曰。先諸大徳猶爲不
善。況我等輩各不護法藏。故令佛正法而
速滅耶。不用綖貫穿者。風吹即散。貫者
言縛。譬如種種花不以*綖貫之風吹即散。
佛法亦如是。爲不結戒故。以心先觀然後
教授聲聞。問曰其義云何。答曰。過去諸佛先
觀聲聞心然後教授。縁諸聲聞易悟理故。
佛亦不爲廣説。怖畏林者。此林若有入者
即生怖畏。如是汝等思惟者。有三思惟。出
家爲初。汝等當勤心思惟。汝等莫作是思
惟者。有三惡法。思欲爲初。汝等愼莫思如
是。汝等當憶持在心。觀無常苦空無我。心
恒憶持莫如是。汝等莫思憶者。無常莫思
常理。不淨莫思言淨。汝等勿作是思。此是
汝等應棄者。諸惡法應棄。此應起而住者。
善法汝等應起。若已得者令増長。從不起
煩惱心得脱者。心不取煩惱故而脱。亦
以滅不起滅而滅。是故律本所説。從不起
煩惱心得脱。一切皆是阿羅漢。譬如蓮華
日光始出即便開敷。舍利弗往昔恐怖林中
者。若人未離欲入此林。林有威相故。皆悉
毛竪。舍利弗此是因縁者。法師曰。次第句義
易自當知。不久住者。毘婆尸佛壽命八萬
歳。諸聲聞衆亦復如是。從佛在世乃至最
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六萬歳。尸棄佛壽
命七萬歳。聲聞弟子壽命亦爾。惟衞佛壽命
六萬歳。聲聞壽命亦如是。二佛壽命到最
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四十二十萬歳。次第
而數。是故佛法不久住。於是舍利弗。聞三
佛佛法不久。聞已意欲更問佛久住。而白
佛言。世尊。以何因縁。佛法久住諸佛壽命。
拘那衞佛壽命四萬歳。拘那含牟尼佛壽
命三萬歳。迦葉佛壽命二萬歳。釋迦牟尼佛
壽命百歳。諸聲聞弟子壽命亦如是。是故佛
法久住。我今世尊。應取迦葉半壽一萬歳。
是時應出世。觀看衆生根無熟者。五千歳
應出。次第五百歳應出。又復無根熟衆生。
乃至百歳。然後有衆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
壽。聲聞弟子亦如是。佛法久住如前。三佛
法與壽命倶滅。是故名不久住。後三佛
者。佛雖滅度。佛法猶在世。是名久住。
於是舍利弗聞佛説已。欲令佛法久住。而
白佛言。唯願世尊。爲諸聲聞弟子結戒。如
律本所説。舍利弗從三昧起。餘者後句次第
自當知。佛告舍利弗。止止時未至矣。舍利
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諸弟子結戒。佛
告舍利弗。止止。此法非聲聞縁覺所知。唯
佛與佛乃能知耳。未垢起故。問曰。何謂
爲垢。答曰。垢處者。於今世後世過如來
法。是名爲垢。未爲聲聞結戒者。問曰。何
以不爲聲聞結戒。答曰。未有漏者如來結
戒。衆生生誹謗想。云何瞿曇沙門。如諸聲
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捨其財物宮
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
無所希求。云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
繋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我
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
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
性未大成就。輒爲破之。破已血出*狼藉。
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師謂曰。
我爲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
醫師。若是我病可爲我治。我本無病。強爲
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
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
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爲結戒。是故如來不
先結戒。若漏起者。問曰。何謂爲漏起。答曰。
若漏於僧中已起者。是時如來當爲諸弟
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
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讃嘆。此好
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
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
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爲結戒。法
師曰。餘句自當知之。於佛法中誰先出家。
崩揵多兒。名憂波斯那。因*憂波斯那
制戒。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
*憂波斯那二臘。弟子一臘。如是次第從此。
已佛爲制戒。告諸比丘。自今以後若未滿
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者。犯突吉羅
罪。佛已結戒竟。復有比丘。雖滿十臘若過
十臘。癡無智慧。而與弟子*授具足戒。佛
又制戒。告諸比丘。若人無智慧。與人*授
足者。得突吉羅罪。佛聽有智慧人者。十
臘若過十臘。善能教授。聽與弟子授具足
戒。未多者。衆僧中老少未多。戻舍亦未大。
若衆僧多者。當有犯漏法者。是時如來然
後結戒。若比丘與未受具足戒共宿。過二
三宿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年
年度弟子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
丘尼年年度弟子。是比丘尼得波夜提罪。
已説如是。汝自當知。大利養者。若衆僧得
大供養者。便生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結戒。
若比丘受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與飮食
等。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未多聞者。若衆僧
中未有多聞。若比丘僧中多聞。便生漏法。
若一阿含若五阿含讀誦通利。以不正心
而説顛倒義。非律言是律。非法言是法。是
故佛結戒若比丘作是語。佛所説法我已知。
作是言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次如沙彌
語無異。所以如來因有漏法。我云何爲諸
弟子結戒。云何漏者。答曰。劫賊云何爲劫
賊。答曰。於佛法犯戒即是劫賊。云何名爲
劫賊。答曰。非沙門者。自言我是沙門。劫四
輩物。是故律中所説。未有漏法未有劫人。
亦言未有犯戒人無罪者。言無煩惱亦言
無患。無犯戒不染黒法者。黒法言破戒。
亦言衆僧不破。極淨者。言極光明住。眞實
地者。戒三昧智慧解脱。是眞實地而住。法師
曰。我當説次第。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五
百比丘最小得須陀洹道。問曰。何謂爲須
陀洹道。答曰。須陀洹言流。問曰。云何爲流。
答曰。道若人入此流道。名須陀洹道。如經
文所説。佛問舍利弗。須陀洹云何名須陀
洹。舍利弗答。此是世尊善貫八道。何謂爲
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三者正口。四者正
行。五者正生。六者正勤。七者正識。八者正三
昧。復問。何謂爲須陀洹。答曰。若人以八貫
故。來至善道。是名須陀洹。如是名如是姓。
因道而名果。是故名須陀洹。汝自當知。
不墮落法者。不言無須陀洹人。無墮落
於地獄餓鬼畜生。何以故。斷煩惱故。以道
故。便迴向菩提者。迴向前三道必當至。何
以故。爲道故。如是大智舍利弗答如來已。
於毘蘭若夏三月大自恣竟。爾時佛告阿
難者。告者。語又言。覺佛法久有此法。過去
諸佛告。受人別請竟得去。聲聞弟子。別
與不別隨意而去。佛憐愍衆生。欲遍行
諸國。佛行諸國者。佛行有三境界。一者
大境界。二者中境界。三者小境界。三境界
隨意而行。問曰。何謂大境界。答曰。九百由
旬。何謂中境界。答曰。六百由旬。小境界云
何。答曰。一百由旬。若佛欲大境界行時。大
安居竟。九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次第
到聚落教化説法。受諸飮食。應可度者即
爲度之。未得度者令獲福利。九月日遊行。
於夏三月中。多諸比丘行三昧法未竟。如
來不大自恣。待小自恣到。九月十五日竟而
去。中境界行時。八月日遊行。小境界者。先
觀衆生根熟而住。次根熟而去。到十一月
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七月日遊行。此
三境界中處處衆生。令離煩惱得四道果。
爲教化故。譬如採華人遍行山中。見諸雜
華有開榮者。便摘持去。如來亦復如是。又
有佛法。於清旦時入禪定樂從三昧起。
以大慈悲觀看十方世界。應可度者如來
即往度之。又有諸佛法。有新從餘國來者。
如來便相勞問説法。因縁今欲發起。結禁
戒故。此是諸佛無上道法。問曰。何謂爲聲
聞法。佛在世時二過集衆。何謂爲二。一過初
入夏坐欲取禪定。第二過夏坐竟現有所
得。此是聲聞法故。如律本所説。佛語阿難。
宜可共往。往者。別諸婆羅門。別者。白婆羅
門言。安居以竟。我今便欲遊行餘國。爾時
世尊即著袈裟整衣服晨朝而去。阿難侍
從往到城門。到已而入。放大光明遍照城
内巷陌舍宅。皆如金聚。玄黄五色猶如電
光。即向毘蘭若婆羅門家。到門下立。使人
忽見佛光明。入白婆羅門言。瞿曇沙門今
在門外。婆羅門聞佛來聲。霍然而悟。即起
取氍氀毾&T021738;敷置床座。躬自出迎白世尊
言。可從此路而入。於是佛入已而坐。時毘
蘭若婆羅門。本心欲坐近世尊邊。無因得
坐故。於座邊叉手而立。法師曰。次第後句
自當知之。婆羅門白言。世尊。應與未與。法
師曰。此是婆羅門欲發起先所許供養如
來者。婆羅門言。我先請如來三月夏坐。應
日日齎飯食糜粥甘果水漿供養世尊。而
便癡忘。未有一毫。非爲不與。未得奉設。
縁我白衣多諸事務。瞋恚愚癡逼迫迷亂。
我心而忘。是故不與。法師曰。何以婆羅門
作此語。不知魔王所迷。而自剋責。爲白衣
業故。遂忘世尊。於是婆羅門自念。我請佛
三月供養。都未施設。我今以三月供限
一日施。唯願世尊哀愍納受明日者。婆羅門
供如來明日即辦。佛觀婆羅門心極大歡
喜。佛爲哀愍故自念。若我不受請者。此婆
羅門當生惡心作如是言。瞿曇沙門於三
月請未得供養。今者怨恨不受我請。當
復有言。瞿曇沙門非一切智。不能暫忍。
或當作如是言輕賤如來獲大罪報。是
故我今應當受請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默然者已受請。佛告婆羅門。汝勿繋心家
業。佛已語竟。復觀看隨其所堪而爲説法。
説今世後世悉現令知。於功徳中。復已受
持精懃修已。如來即雨法雨。雨法雨已。佛
即從座而起還向本處。是時婆羅門即集兒
子孫息。咄汝等輩。我先請佛三月安居。不
得一日供設。我今以三月供限。併設明
日語竟。即饌辦飮食晝夜料理。至旦掃
灑家内清淨。即以塗香燒香華鬘瓔珞。懸繒
旛蓋。施敷床席。皆悉精麗種種供養。備具辦
已。來到佛所白佛言。世尊。飮食已辦時今
至矣。爾時如來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是故律
本所説。佛往至婆羅門家。到已與諸比丘共
坐。是時婆羅門供設佛及比丘僧。比丘僧中
佛爲上座。極美者無上味以手者自手與
食令飽。飽者言滿足。亦言快意。却者言止。
止有三種。何謂爲三。一者以手。二者以眼。
三者以口。食欲竟此亦易解。婆羅門以三
衣施佛。三袈裟直金錢三千。又施五百衆僧
&T073554;各一雙。合直金錢五十萬。婆羅門雖作
如是施已。心猶未止。復更施絳欽婆羅一
張。又鉢兜那波漢言
絹也
佛與比丘截斷欽
婆羅。各作禪帶及*鉢嚢襻。又斷裂*鉢兜
那波咤。作腰繩漉水嚢二種。復有百煎藥
膏。滿一器直金錢一千。以供衆僧塗身。法
師曰。布施沙門者。法止四種。不與世人同。
今已備足。律本所説。布施三衣不及四種。
我今故演耳。於是婆羅門作此施已。與眷
屬倶頭面禮佛及比丘僧却坐一面。爾時
世尊作是念言。此婆羅門及其眷屬。請我夏
坐。三月之中。爲魔所嬈未聞法要。我今以
其三月未聽法故。*併爲一日敷演解説甘
露法味。令其眷屬各得飽滿。佛爲婆羅門
説法竟。即起出門欲向餘國。於是婆羅門
及其眷屬。各各頭面著地爲佛作禮流涙
而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時復一來。與我
相見使不恨耳。爾時世尊於蘭若中。停三
日入佛境界。觀諸比丘九十日中日食馬
麥。身體羸痩不堪遠渉。直路而去到須離
國。從須離去取波夜伽處。到已即
大江。*渡已便向婆羅那私國。到已從此
而去到毘舍離城。是時世尊。便於摩呵句
咤羅精舍而住。法師曰。律毘婆沙。名善具
足毘蘭若因縁竟 迦蘭陀品
此毘婆沙義味具足。不雜他法分別戒相。
於律中因縁根本所説甚爲難解。此毘婆沙
善能分別一切律藏。無有障礙。故名具足
    世間中尊王 哀愍衆生故
    今説毘尼藏 令衆生調伏
    亦將衆善行 滅除諸惡法
爾時毘舍離城。如是次第易可解耳。若有
深奧不可解者。我當爲説。迦蘭陀者。是
山鼠名。時毘舍離王將諸妓女入山遊
戲。王時疲倦眠一樹下。妓女左右四散走戲。
時樹下窟中有大毒蛇。聞王酒氣出欲螫
王。樹上有鼠。從上來下鳴喚覺王。蛇則還
縮。王覺已復眠。蛇又更出而欲螫王。鼠復
鳴喚下來覺王。王起已見樹下窟中大毒蛇
即生驚怖。四顧求諸妓女。又復不見。王自
念言。我今復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報
鼠恩。時山邊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以後
我之祿限。悉迴供鼠。因此鼠故。即號此村。
名爲迦蘭陀村。迦蘭陀子者。是時村中有一
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
名故。號迦蘭陀長者。法師問曰。長者獨名
迦蘭陀。餘人亦爾。答曰。悉名迦蘭陀。律本
所説。須提那者。是迦蘭陀長者子多知識。
知識者。苦樂共同。時有因縁往毘舍離。因
縁者。尋覓負債人。復有法師言。九月九日
國人大集遊戲。以是之故。須提那往觀看。爾
時世尊九月前十五日至毘舍離見者。問何
謂爲見。答曰。須提那清旦食竟。見諸人偏
袒右肩齎持種種華香往至佛所欲供養
聽法從城門出。須提那見已而問。咄善人
何處去耶。答言。今往佛所供養聽法。須提
那曰。善哉。我亦隨去。爾時世尊四衆圍遶。
以梵音聲爲衆説法。須提那到已。見佛爲
大衆説法故。律本名爲見。法師曰。此是須
提那往昔福因令其發悟。須提那。心自念言。
云何因縁得入聽法。何以故。四衆圍遶至心
聽法。不可移動難得入故。是時迦蘭陀子
須提那漸近衆邊。問曰。何不入衆。答曰。爲
後到故。是以近衆邊坐。律本所説。迦蘭陀
子須提那。往到衆所坐一處已。迦蘭陀子
須提那而作是念。問曰。坐已作是念。爲聞
法已作是念。答曰。聞佛讃嘆戒定慧已作
是念。問曰。念何等。答曰。當作是念。佛一一
分別説法。我已知反覆思惟。戒定慧中義理
一味。作是念。我在家修戒定慧梵行。一
得過者其事甚難。不宜在家。如磨琢者。
問曰。何謂磨琢。答曰。如人磨琢極能白淨。
在家修如琢者亦甚難得。我今云何得剃除
鬚髮。披袈裟衣而修梵行。我得出有爲
家入無爲家。問曰。何謂有爲家無爲家。答
曰。有爲家者。耕田種植販貨種種事業。無爲
家者。無諸事業寂然無欲。是名出有爲家
入無爲家。衆起未久往到佛所者。須提那
衆未起時。往到佛所不求出家。何以故。若
求出家者。兄弟眷屬在坐聽法。當作留
難而作是言。父母唯汝一子。若求出家誰
當侍養。作是語已必捉將還。則作我出家
艱難。須提那與衆倶退。行至數歩方便而還。
往到佛所便求出家。是故律本説。衆起未
久。須提那往到佛所。唯願世尊。從羅睺
出家之後。父母不聽出家佛不得度。是故
佛問須提那。汝父母聽汝出家不。法師曰。
此句次第易解。自當知。應作已訖者。須提
那心樂出家。於遊戲處心不染著。於諸
債主得與不得怱怱而還。次第易解。
摩多多者*漢言阿摩是
多多者言父也
汝者易解。一子者。
汝一子無兄弟。法師曰。父母何以作是
言。爲念故。住在歡樂者。從小至大不經
辛苦。自初生時乳母抱養遂及長大。百味
飮食恒相給䘏。車馬出入脚不踐地。是名
住在歡樂。父告須提那。汝小苦亦不知。不
知苦者。一苦破作十分。於一分苦汝亦未
經知。我至死不與汝別離者。父母言。我生
世若汝死亦不棄捨。況今生別無有此理。
即於此中臥地上者。言無氈席而臥地
上。供養者。問曰。云何爲供養。答曰。男女
樂琴瑟簫笛箜篌琵琶種種音聲。與諸知識
而娯樂之。諸知識人方便慰喩令其心退。
於五欲中食。問曰。何謂爲食。答曰。食者。自
己身與婦於五欲中共相娯樂。復作功徳
者。言供佛法僧。得種種布施修治善道者
作功徳。默然而住者。父母種種教化令其心
息。如是父母反覆至三。執志不轉。父母喚
須提那知識。而言曰。此卿等知識。今臥在
地上。我已三請永不肯起。卿等爲我令止
出家。於是諸知識往至須提那所。三過作
如是言。知識卿父母唯卿一子。若必出家。父
母年老誰當供養。卿出家者。愁憂憔悴致死
無疑。於卿何益。卿豪貴出家者。捉瓦器乞
食。或麁或惡或得或不得。日復一食而復獨
眠。若修習梵行此法甚難。如是種種方便
永無退心。諸知識議言。今當聽其出家。即
往須提那父母所勸。放出家聽已。是故律本
説。迦蘭陀子須提那知識。往至父母所。知識
向須提那言。卿父母已聽卿出家。須提那
即從地而起歡喜踊躍。須提那七日不食身
體羸痩。父母以香湯洗浴。以油塗身*洗
梳頭髮。作種種飮食餚饍。三四日中體力平
復。於是須提那禮父母。於是流涙與別。往
到佛所。唯願世尊度我出家者。問曰。爲是
如來度。爲衆僧度。答曰。比丘度。是時世尊
邊有一乞食比丘。佛告乞食比丘。汝可度
須提那出家與具足戒。比丘答。善哉世尊。
即取須提那度爲沙門。即字尊與比
與具足戒。是故律本説。是時須提那。於佛
所得出家。已受具足戒。受頭陀法。頭陀
者。漢言抖擻煩惱塵垢。受者言行。阿蘭若
者。棄捨聚落房舍。住阿蘭若處乞食。乞食
者。不受長利養。棄捨十四食。受糞掃衣
者。不受檀越衣。次第乞食者。不越次。
闍村者。拔闍王村財寶無量。財者。朝冥受用。
寶者。恒覆藏不令人見。無量者過數。飮食
豐饒者。日日恒有盈長飮食。料理房舍者。
塀擋床席卷疊覆蔽。齎六十大銀盤者。一
盤堪十人食。合供六百衆僧飮食。食者取
也。問曰。何謂爲取。答曰。取四大力。迴與者。
捨與衆僧心不戀慕。自入乞食。家中婢將
經宿殘飯不中食出外擲棄。經宿或一二夜
醋臭。問曰。爲是粳米爲是粟米。答曰。
粟飯也。大姉者。出家人不得喚爲婢。故喚
姉擲我*鉢中。問曰。出家人得作是語不。答
曰得。何以故。主人棄薄故。如此棄擲之物。
亦可得言將與我内置我*鉢。法師曰。有
一比丘乞食。見人擔殘宿飯欲擲棄。比丘
言。若必棄者置與我*鉢。是比丘佛所讃歎。
問曰。唯飯一種得餘物亦得。答曰。一切擲棄
之物皆得索取。勿生狐疑。手足者。乞食
下*鉢受食露手至腕。足者。從踝上四指。
聲者。須提那喚時得聞聲。憶識者。識
其三相。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家。須提
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陀村。
佛成道已二十年。須提那別家已經八年。婢
是故不識。入白大家言者。問曰。何不即
問而入白大家。答曰。婢見畏難故。不敢輒
問。是故怱怱入白。若審爾者諦牆邊而食者。
爾時村中家家。各於牆邊作小屋貯水漿。
擬乞食人止息所須隨意。是故律本説。出門
外於牆邊而食何物人者。父問須提那。何
*物人於牆邊食此殘宿飯。出家人不應如
此食此宿飯。父向須提那言。汝在家時。餚
饍飮食於中嫌呵。或言麁惡冷熱不調。汝今
食此殘宿飯。如食甘露無有怨言。法師
曰。須提那父應作是語。但父心中逼切。不
得申如此語。師師相承作如是解。捉手
倶共還家者。問曰。何以與白衣捉手還

答曰。須提那爲人至孝。父既捉手不違父
命。倶共還家受請默然而住者。問曰。須提那
受上乞食法。何以受父請。答曰。須提那當
作是念。離家既久。若。不受檀越請者檀越
當生惡心。以哀愍故。爲受一請。受者令
知。金銀聚者。問曰。爲鋌爲碎。答曰錢。
人者。亦不長不短。於後施幔者。疑靜處
遶四周安*幔。晨朝著衣*鉢者。應請也。問
曰。何不待檀越來赴而自往耶。答曰已報。
律中不説。母者。能生他爲義。母物者。從外
家隨母來是。朝冥*洗浴用直餘。我先娉汝
母物限復未出我物未出。汝祖父母物亦未
出。未出者。言財物無量。汝可還俗者。父語
須提那。汝可捨棄出家衣服。還俗著好衣
服受五慾樂。汝出家非是畏王使故出
家。非負*債出家不能復俗者。須提那語
檀越。我極樂梵行。我於復俗心無貪著。願
檀越勿有所怪。須提那語檀越。我有所白
願勿瞋責。父答善哉善哉者。父聞須提那
作是語。心中歡喜故讃善哉。取麻布作大
嚢。以金銀内裏。堅縛嚢口十餘車。載至大
江中深處棄之。爲此因縁者。須提那語辭
用寶何爲。縁此寶故能起諸煩惱。水火盜
賊悉從斯生。毛竪者。或有國王。見寶物
多便來求索。或有盜賊而來劫奪。或爲水
火之焚漂。深思惟此已。擧身震慄毛爲之
竪。日夜守護者。未瞑時便處分前後。布置
人力持時卓邏。關閉門戸極令堅密。勿使
劫盜得入怨家所伺故名守護。喚新婦者。
須提那父種種方便。令須提那還俗。了無從
意故。喚新婦言。唯汝先相愛念。能令其心
迴。何以故。一切財寶猶不能壞。唯有女人
能令人迴轉。天上玉女端正若爲者。此是
新婦問須提那辭。新婦所以見諸刹利及諸
貴姓捨諸財寶及宮殿妻子眷屬。意謂諸種
姓悉皆爲求天玉女故而修梵行。不爲天
女者。不求天女。新婦聞須提那以妹相答。
自謂先夫婦共床寢息。今喚爲妹。即是共父
母生之義。故生大苦惱悶絶躃地。勿觸惱
者。莫以財寶及女欲觸或我心。可留續
種者。父母語須提那。願汝恒修梵行。於虚
空中而入涅槃。願汝留一子以續種姓。勿
令財寶空失無有主領。我等死亡。必入
梨車毘王庫藏故。請求續種耳。須提那答。
此事甚易我能爲之。問曰。何以須提那作是
言。須提那心生念言。若我不與種者。終不
置我日夜惱我。我若與子令其心息。不復
嬈我。我因此故。得安住道門修習梵行。
月華者。月生水華。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懷
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
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
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譬
如田家耕治調熟。然大過水以穀下中。穀
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穀不著泥
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復如是。若血盡已男
精得住。即便有胎。捉婦臂者。此是抱將。
入深處共爲欲事。爾時佛從菩提樹下。二
十年中未爲諸弟子結戒。諸弟子既新渉學
故。佛未爲制戒。須提那不知罪相。謂之無
罪。若須提那以知罪相者。乃可沒命何敢
有犯。三行不淨者。三過捉婦共作不淨。
行不淨故而便有胎。法師曰。有與無。答曰
有。何謂有。一者身相觸。二者取衣。三者下
精。四者手摩臍下。五者見。六者聲。七者香。
以此七事女人懷胎。問曰。何謂爲摩細滑。
有女人月水生時嬉樂男子。若男子以身
觸其一一身分。即生貪著而便懷胎。此是
相觸懷胎。問曰。何謂取衣。答曰。如優陀夷
比丘。與婦倶共出家。分別久。優陀夷往到
比丘尼所。兩情欲愛不止。各相發開。欲精出
優陀夷衣。以衣與比丘尼。比丘尼得已
便舐之。復取*内女根中。即便懷胎。有女
人華水生時觸男子衣。是名取衣。問曰。何
謂爲下精。答曰。如鹿子道士母。往昔有一
鹿母行。次第至一道士處。道士小便有精
氣倶下。鹿母時正華水生。嗅看小便汁。欲
心著而欲飮。遂懷胎。生鹿子道士。是名下
精。摩臍下者。如睒菩薩父母欲盲。天帝釋
逆知。下來至其所而言。宜合陰陽當生
兒。夫婦既悉出家爲道。答言。我等已出家。
法不得如此。帝釋復言。若不合陰陽。可
以手摩臍下。即隨言便懷胎而生睒。是名
手摩臍下。閔陀婆耶。與栴陀*鉢殊多。二
人亦如是生。問曰。何謂爲見。答曰。有一女
人。月華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極盛唯視男
子爲志。譬如王宮婇女亦復如是。即便懷
胎。是名見。問曰。何謂爲聲。答曰。譬如白鷺
鳥悉是雌無雄。到春時陽氣始布雷鳴。雌
但一心聞聲便懷胎。雞亦有時如此。但聞
雄聲亦懷胎。是名聲。問曰。何謂爲香。答
曰。如秦牛母。但嗅特氣而懷子。是名
*香。須提那不如此。實行不淨法。男女欲
色倶合便託生。三事悉合然後生子。須提那
如是。是時地神見須提那行不淨法。即大
叫喚。一切作諸惡法無人不知。初作者。護
身神見。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倶
見。是故大叫喚。展轉相承傳至于梵天者。
置無色界。餘者悉聞知。時子漸漸長大與母
倶共出家者。續種年八歳。與續種母出家。
母依比丘尼。續種依比丘僧。各得善知識。
是故律本説。即共出家次第得阿羅漢果。即
生悔心者。前既作不淨行故。恒日夜生悔
心。於利我不得利者。於佛法中修習梵
行得三達智。我不得此利。是名於利。我不
得此利。我得惡利者。餘人出家得善利。我
不得善利得惡利。梵行者。總持戒定慧藏。
而我不得總持。羸痩者。爲自悔所行飮食
不通。是故血肉燋小。形體色變者。如樹葉
萎黄欲落。筋脈悉現者。爲無肉血故筋脈
悉現。心亦蔽塞者。心孔悉閉也。羞恥低頭者。
於清淨行自觀不善而生羞恥。時諸比丘
各出房前遊戲。見須提那羸痩而問。先面
貌休滿者。身體美滿手足平正肥壯。今何以
羸痩。諸比丘語須提那。汝於梵行中何所
憂恨。爲不樂出家耶。須提那答。諸長老。我
於梵行非不樂。於清淨法懃心修治。爲我
已作惡法故。已作惡者。已得惡法。恒在眼
前見。諸比丘語須提那言。汝所作足可狐
疑。問曰。何謂狐疑。答曰。於清淨法中爲
不淨行故。而生狐疑。不得修梵行。於是
諸比丘作方便。釋須提那意而作是言。不
爾長老。佛以種種方便説法離欲者。所以
佛爲一切衆生。於三界中説五欲法。皆令
離欲不使得合。語異而義同。説法令愛盡
者。令至涅槃不住三界。是故不令愛。佛
已如是説欲。令分別不共。汝今而合者。
佛説離不淨行。而汝與故二作不淨行。此
義易解。佛種種説法令離迷惑者。佛所以
爲衆生説法。令除迷惑斷渇愛者。所以
一切衆生渇於五欲。佛説法令衆生斷除渇
愛故。斷種者。佛説法令斷三界種愛盡
涅槃。愛者。三界愛欲衆生。所以不得出。爲
愛欲所纒縛。盡者。滅爲愛盡。而得涅槃
者。三界中四生五道七識。住九衆生居。從此
至彼從彼還此。猶如綖繍衣孔更相貫
穿纒縛。不解愛即纒縛。盡即滅也。愛盡者即
涅槃也。又涅槃者。涅者言不。槃者言織。謂
不*織義。佛説除欲者。五塵欲煩惱欲。皆悉
令除。知欲者。一切諸欲應一一知已而調
伏之是名爲知。渇欲者。於諸欲中極求欲。
思欲者。有所思與欲共思。煩悶欲者。於五
欲中思未得。而生煩悶。此説皆道諦所説。
前句説世間法。後句説出世間法。長老是不
信人不信令信者爲作惡法故。未信心人
不得令信。長老信心者。更迴轉其心。迴轉
心者。於法中信心而生悔恨。若人以道信
心。譬如須彌山四方風搖不能轉動。此信
心者亦復如是。是故律本所説。有人如此
無人如此時諸比丘以事白世尊。諸比丘
以須提那所作惡法。而白佛令知。心不希
佛獨譽已。亦不令佛賤薄。遣須提那。出於
清淨法中。又不以此惡法闘亂故。但依實
理而言。諸比丘各自念言。垢法已起。白世
尊言。今垢法已起。願爲聲聞弟子結戒。以
此因縁集比丘僧者。以須提那所行惡過
聖人法。是故集比丘僧。佛即賤薄須提那
者。若人作惡法應薄賤。如來即薄賤。有人
能持戒精進者。應讃嘆如來即讃嘆。如此
善惡行者。佛不覆藏。如須提那者應薄賤。
是故律本所説。應薄賤如來以慈悲心薄
賤。佛言。汝癡人空無所有。癡者。應作而不
作。不應作而作。不順從作即不淨。以不
淨故。即非沙門法。佛問。以何因縁作如
此事。佛言。我説離欲。一一如前説。佛見須
提那已作惡法。以慈悲之心而言癡人。譬
如慈父母見子作惡。亦呵罵其子。癡人何
以作如此事。是故律本所説。癡人汝可以
男根*内毒蛇口。勿*内女根中。毒蛇口者。
若人觸毒蛇口。肉即爛壞。此死爲善。若人
以男根*内女根中者。死入地獄無有出
期。寧可以男根*内蝮蛇口亦復如是。一
人即爛。爲此命終不墮地獄。若*内女根
中輪轉地獄。寧以男根置大火聚中不
*内女根。何以故。癡人若火聚置者。或死或
不死。若死者現身暫小受苦。不爲此因縁
墮地獄受大苦痛。不善諸法者。惡人法。山
野人法者。於山野中人法。大罪者。大煩惱。
末水法者。作非法竟然後用水。故名*末
水。於靜處者。唯有二人。可作不淨行。一
切惡法爲初。問曰。佛何以作是言。答曰。於
清淨法中。而須提那作垢故。名須提那於
淨法中最初犯垢。如來以種種方便者。種
種薄賤。此人難養者。於覆藏法。自不能護
其身。是名難養。不知足者。爲住於覆藏
處故。名不知足。若得珍寶如須彌山。亦不
稱意故。名不知足。説身聚集一處者。共
集一處而相讃嘆或煩惱讃嘆。懶墮者。有
八所作悉具足。如來方便讃嘆少欲知足易
養易長。少欲者。無慳貪心。若於一供養隨
其所得。若持易養者。能制六情不隨六塵。
是名易養。易長者。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是
名易長。若麁若細趣得而受。爲少欲故。即
是知足。淨者。爲少欲知足。是名淨。已淨故。
不染塵垢。即是抖擻。因抖擻塵垢。是名端
正。又言三業倶淨棄除三不善業無人毀
呰。是名端正。不聚者。身覆藏煩惱。令開
發使分散。是名不聚。以不聚故。即勇猛精
進。佛爲諸比丘制戒。善者能信受隨應比
丘。何以故。若少欲知足人者。即能受持。是
故佛爲説戒本。如五色華次第貫穿。亦如
七寶珠貫之次第。今世後世説令恐怖。若
人樂學者住學地。而得阿羅漢。或得斯陀
含阿那含須陀洹。若無因縁者亦得生天。
若佛説長阿含短阿含。善者能信受。戒者
學地。何謂爲學地。答曰。禪定三昧法。何謂
爲學地。因十法。因十法故。而爲結戒。令
衆僧安隱。安隱者。不傾危。若人能受如來
所説禁戒者。當來世極大安樂。是名安隱。
佛言。若人受我語者。我爲結戒。若人不受
我語。我不説戒。但説根本因縁。亦不強伏。
是故律本所説。因十法故。令衆僧安樂。此
作不得罪。此作得罪。此時應作。此時不應
作。爲樂學故。莫令狐疑。是故律本所説。
慚愧比丘不言。制不慚愧比丘。以此法故。
令慚愧得安樂。何以故。不慚愧比丘。不得
入衆集僧布薩自恣。慚愧比丘得安樂。何
以故。得聞禪定三昧。不慚愧比丘不得觸
嬈故。故律本説。慚愧比丘得安樂。斷今世
惱漏故。今世惱漏者。爲不覆五情。即於今
身作不淨行。或人捉或打或殺或自悔過。
如是種種苦惱。斷令得度脱。制不慚愧比
丘。不慚愧者。破戒。又言。已作不善法故。而
不羞恥。如此人佛制之。若如來制已。作惡
法反問他人。見我何所作何所聞我得何
罪。如是惱亂衆僧。若結戒者。衆僧以毘
尼法。呵責破戒比丘。不得動轉。是故律本
説。制不慚愧比丘。慚愧者。得安樂住。若有
慚愧比丘樂學法戒。此應作此不應作。斷
滅未來漏者。爲不斷五情故。而行惡法。
後身墮地獄中。受諸種種苦毒。非直一受
而已。輪轉在中無央數劫。如來爲此説戒
斷此因縁。未信心者令信。如來所以結戒。
若善比丘隨順戒律威儀具足。若未信心見
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門釋家種子。
懃心精進難作能作所作極重。見如是作已
而生信心。若外道見毘尼藏而作是言。佛
諸比丘亦有圍陀。如我無異。而生敬心。
是故律本所説。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増長。
若有信心出家隨禁戒所説。人見所行甚
爲恭敬。又言。云何盡形壽。日止一食而修
梵行。護持禁戒。見如是已信心増長。是故
律本所説。已信者令増長。令正法久住者。
正法有三種。何謂爲三。一者學正法久住。
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問
曰。何謂學正法久住。答曰。學三藏一切久住
佛所説。是名正法。於三藏中十二頭陀・
十四威儀・八十二大威儀戒・禪定三昧。是名
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門道果及涅槃者。是名
得道正法久住。如來結戒故。令比丘隨順。若
隨順者。具足而得聖利。是故學爲初正法久
住。爲愛重律者。有結戒故。覆藏毘尼。棄捨
毘尼。調直毘尼。結戒毘尼。此四毘尼極爲愛
重。是故律本所説。愛重毘尼藏。法師曰。以
一切語句。若初中後句。汝自當知。於戒中
罪福。比丘應學。是故律本説。佛語諸比丘。
汝當説戒。問曰。此語云何。佛語比丘。我
已結戒。汝當説當持當學當教餘人。作
如是説。若比丘行婬欲法。得波羅夷罪
不得共住。如是斷根法。堅固作已。初結波
羅夷。爲欲隨結獼猴。今説其根本。如是
佛以爲聲聞弟子結戒。是故律本所説。爲
諸比丘結戒。初結品竟
法師曰。若句義難解者。我今當説。爾時有
一比丘。此句義易解。以飮食誘獼猴者。是
時大林中多諸比丘行慈悲心。爲慈悲故。多
畜生無所畏。麞鹿獼猴孔雀翡翠雁雉諸雜
禽獸。於禪房前經行遊戲。是時有一比丘。
於獼猴群有一雌獼猴。形状肥壯可愛。此
比丘以飮食誘。共行不淨法。是比丘行不
淨法。遊行觀看房舍者。諸比丘從餘國來
問訊世尊。因而往到此。是時比丘早朝得
阿揵多食*漢言客
比丘食
食竟而作是念。我等宜
往觀諸比丘房舍。是故律本言。往觀房舍。
往至諸比丘所。是獼猴先與一比丘作不
淨行。獼猴見諸比丘來。意謂諸比丘悉如先
比丘無異。即往到諸比丘所。而以欲心行
調。如先所共行婬比丘無異。到已便以欲
根向諸比丘。現其婬相。擧尾現示待。恐諸
比丘皆有婬意。于久不見。便自作其婬形
状。示諸比丘。諸比丘知獼猴欲爲婬事。諸
比丘言。我等可在屏處伺乞食道人還。當
見其所行。定是長老。定者實不虚。如劫
盜人具收其藏不敢隱蔽。實爲長老不
作如此耶。女人欲根畜生女根不異。佛所
結戒皆爲此事。人女見者。若見若捉若摩。
所爲不淨行者。畜生女亦如是。一切作悉是
惡法。汝長老。汝以此方便而作。乃至共畜
生。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若共畜生女以
作不淨行。亦言成波羅夷罪。法師曰。隨結
令得堅固。戒有二法。一者世間・自然罪・
二者違聖人語得罪。若心崇於惡法者。即
是世間自然罪法。餘者如來所結戒罪。於世
法隨制。以斷結令堅固。唯除夢中。於夢
中不犯。制中隨結無性罪。展轉食別衆食。
無性罪隨結。不犯如是世間法。如是如來。
以爲諸比丘隨結戒已。獼猴品竟
今起餘法。悉是因拔闍子而起。如調達
得拔闍子都黨而破和合僧。此是拔闍子
起。又佛涅槃後一百歳。而作非法非毘尼非
佛教。皆是拔闍子起。如律本所説。佛已結戒
竟。拔闍子恣食恣眠已而生欲意。又不捨
戒行婬欲法。而後眷屬壞敗。壞敗者。各迸
散爲王所罰。或死亡別離。是名眷屬壞敗。
或病苦逼迫病者。身體羸損。以羸損故。而
生大苦。大徳阿難。我等非毀謗如來者。不
説如來罪。不誹謗法。不毀衆僧。我輩自毀
身。無福徳無威風。今當修持正法者。
十八觀法。我等輩次第而觀菩提法者。此是
阿羅漢道。慧因修集者。令増長我等而住
者。棄捨白衣所住。住清淨處無所餘作。阿
難答言。善哉。是時阿難不知他心。但聞發
大誓言。若得如是極爲大善。是故阿難答
言。善哉。無有是處。此語斷。若應果者。即言
有處。以無果故。而無是處。是故佛答阿難。
無有是處。如來已觀拔闍子等無有因縁。
若佛與拔闍子等具足戒者。此等已得波羅
夷罪不應共住。是故律本所説。無有是處。
若至莫與具足戒。若衆僧與具足戒者。非
清淨法不成沙門。於沙彌地而住。若住沙
彌地者。尊重正法所修而得。佛以憐愍此
等故。不與具足戒。亦與具足戒。何以故。爲
不破戒故。於清淨法中恭敬尊重。此有因
不久得道。是故律本説。若出家者。與具足
戒。不與具足戒。此三法已具。如來爲欲結
戒。告諸比丘。汝當如是説戒。若比丘不應
共住。法師曰。此律本已具。我今當分別説。
若者總名。不屬一人。法師曰。於戒句中於
戒本中於問難中。若欲知者有四毘尼。應
當知。諸大徳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爾時
集衆時。問曰。何謂爲四。一者本。二者
本。三者法師語。四者自意。問曰。何謂爲
本。一切律藏是名本。何謂隨本。四大處名
爲隨本。佛告諸比丘。我説不淨而不制。
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是名不淨。佛告
諸比丘。我説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淨。是
名淨。佛告諸比丘。我説聽淨。然此隨入不
淨。於淨不入。此於汝輩不淨。佛告諸比丘。
我説聽淨。然此隨入淨。於汝輩淨。是名四
大處。問曰。何謂法師語。答曰。集衆五百阿
羅漢時。佛先説本。五百阿羅漢廣分別流通。
是名法師語。問曰。何謂自意。答曰。置本置
隨置法師語。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
羅廣説。以阿毘曇廣説。以毘尼廣説。以
法師語者。是名自意。又問。此義云何。莫輒
取而行。應先觀根本已次觀句義。一一分
別共相度量。後觀法師語。若與文句等者
而取。若觀不等莫取。是名自意。從自意
者。法師語堅強。法師語應觀。隨本文句倶
等應當取。若文句不等勿取。從法師語隨
本堅強。若觀隨本文義等者應當取。若不
等莫取。從隨本本皆強堅。不可動搖。如衆
僧羯磨。亦如佛在世無異。法師曰。若觀隨
本不能自了者。應觀修多羅本義疏。倶等
者取。法師曰。有二比丘共相詰問。一比丘
言淨。第二比丘言不淨。更觀本及隨本。若
本與隨本。言淨者善。若言不淨莫取。若一
比丘觀本已淨。又文義證多。第二比丘文義
寡少。應從第一比丘語。法師曰。若二比丘
文義倶等者。應反覆思惟籌量義本。應可
取不可取。此是學四種毘尼人。若律師者。
三法者然後成就。問曰。何謂爲三。答
曰。一者。於本諷誦通利句義辯習文字不
忘。此是一法。第二者。於律本中堅持
雜。三者。從師次第受持不令忘失。問曰。何
謂爲本。答曰。一切毘尼藏。是名爲本。諷誦
通利者。若有人不以次第句問。不假思
慮隨問能答。句義辯習者。律本句義善能分
別。義及義疏皆悉能解。堅持不雜者。有慚
愧意。是名堅持。若無慚愧人。雖多文解義
敬重供養。不依法律。是法中蕀刺。何以故。
亦能破和合僧。亦能惱僧。有慚愧者。於戒
中恒生慚愧。乃可沒命不爲供養而破
正法。縁有慚愧者。而有戒律。不雜者。於文
句中不相雜亂。若有人問者次第而答。若
顛倒律本義及義疏而答。譬如人行刺*蕀
中難可得度。若有人以此理問者。乃以彼
語而答。若能辯者有所問難。隨問而答無
所脱落。如以金椀請師子膏。不得漏失。
故名不雜。次第從師受持不忘者優波離
從如來受。陀寫倶從優波離受。須提那
倶從陀寫倶受。悉伽婆從須那倶受。目
揵連子帝須從悉伽婆受。又栴陀跋受。如
是師師相承乃至于今。若知如是者。是名
堅固受持。若不能得次第盡知師名者。
須當知一二名字也。若能具足善三法
者。是名律師。若是律師。衆僧集判諸諍事。
律師於中先觀六事。安詳而答。問曰。何謂
爲六。答曰。一者觀處。二者觀本。三者觀
文句。四者觀叚。五者觀中間罪。六
者觀無罪。問曰。何謂爲觀處。答曰。若草若
樹葉應覆身而來。若不覆身裸形入寺者。
得突吉羅。如是觀罪相已。即取律本爲
證。而滅諍法。是名觀處。觀本者。問曰。何謂
爲觀本。答曰。若故妄語得波夜提罪。如是
五篇罪。於五篇中。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
爲證。而滅諍法。是名觀本。何謂觀文句。
身未壞者得偸蘭遮。如是七聚罪相。可一
一觀罪性。即取本爲證。而滅諍法。是名
各觀文句。何謂三。僧伽婆尸沙有三*叚。波
夜提有三*叚。於三*叚中觀。即取本爲
證。而滅諍法。何謂爲觀中間罪。答曰。
榛得突吉羅罪。如是戒本中。觀中間
罪取本爲證。而滅諍法。是名爲觀中間罪。
何謂無罪。不受樂。無盜心。無殺心。無妄語
意。無出心。不故作不知。如是一一無罪相
觀。以本爲證。而滅諍法。若比丘知四毘尼
法。又善三法觀六事已成滅法。若比丘滅
法不倶迴轉。如佛在世無異。若比丘犯制
戒。即往律師自有狐疑。而便問言。此事云
何。律師先善觀。若有罪答言有罪。無罪者
應答言無罪。可懺悔者語令懺悔。應與
阿浮呵那者答言與。若不與當言不與。
見波羅夷罪相。莫道言汝得波羅夷。何以
故。初波羅夷婬欲虚誑妄語其相易現。殺
盜二戒其相難知。因細而得從細而解。是
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羅夷罪。若有師
者答言。汝今可往諮問汝師。即便遣去。仍
往到律師所。而問言。此罪云何。若此律師觀
其罪相可治。此比丘得律師語已。即還報
律師言可治。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無
師者。教問同學。同學若答言可治。還報律
師。律師答言。善哉。若無同學教問弟子。弟
子又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言。善哉。隨
語而作。若弟子見有罪相。莫作是言。汝得
波羅夷罪。何以故。法師曰。佛出世難得。出
家亦難得。受具足戒甚難。語已律師即淨
掃灑房舍。令狐疑比丘盡日坐。坐已即與
三十禪法。令其自觀。若戒無病。觀者禪法
即現。威儀貫通心便入定。坐在定中。若過
一日亦不覺知。到瞑律師往至其所。而問
言。長老。心意云何。答言。大徳。我心意唯有
定耳。律師又言。長老。出家人甚難。於沙門
法愼勿懈怠。皆應修學。若破戒者。入禪心
即不定。如坐棘刺。何以故。爲悔過火所燒。
亦如坐熱石上。不得安定。而復起去。若律
師往到其所而言。長老。心意云何。爲定與
不。答言。不定。律師言。人於世間爲罪行。
不可覆藏。初作時。護身善神先應觀知。又
沙門婆羅門略知人心。長老。汝可隨宜覓
安止處。四種毘尼及律師三法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七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法師曰。今當爲解律中文句。如律本所説
名者。不獨一隨人而結。人身修習生名姓
戒寺行年紀。當以一一而知。我今分別解
説。人身者。隨得一人。或長或短。或赤或黒
或白。或肥或痩。修習者。或修禪定。或修僧
事。或修學問。是名修習。生者。或生刹利
家。或婆羅門家。或毘舍家。或修陀家。故名爲
生。名者。或名佛陀勒詰多。或名曇無勒
詰多。或名僧伽勒詰多。是爲名。姓者。或姓
迦旃延。或姓婆私叉。或姓拘私夜。是名爲
姓。戒者。隨其所持禁戒。故名爲戒。寺者。
隨其所住寺舍。是名爲寺。行者。隨業而
行。故名行。年紀者。或五或十或二十或三
十。故名年紀。是名律中文句。若有比丘行。
是比丘得。比丘者。是乞士。或得或不得。亦
名乞士。此皆是善人之行。佛辟支佛聲聞悉
行乞食。或貧或富捨家學道。棄捨牛犢田業
及治生俗務。而行乞食資生有無。皆依四
海以爲家居。是名比丘。著割截衣者。衣
價直千萬。比丘得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
以針綖刺納。毀其細軟。遂成麁惡。衣先
鮮白。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名
爲比丘。是故律本所説能著割截衣者。是
名比丘。沙彌者。亦名比丘。如有檀越來
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具足。亦入比丘數。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