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 (No. 1440_ ) in Vol. 23

[First] [Prev]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問其所由。方知此典譯在於蜀。若依本翻。
有其九卷。往因魏世道武。殄滅法門。乃令茲
妙旨。首末零落。遂使四方皆傳闕本。其眞言
圓備。尚蘊成都。智首乃託卭僰行人。井絡
良信。經渉三周。所願方果。以皇隋之馭天
下二十六載大業二年歳次丙寅冬十二月。
躬獲此本。傳之京邑。智首深願流茲覺水。散
此慧燈。悟彼學徒。補其法寶。已有一本。附齊
州神通寺僧沙禪師。令於海岱之間。諸藏傳
寫。猶恨晋魏燕趙。未獲流布。相州靜洪律師
毘尼匠主。復是智首生年躬蒙訓導。今謹附
一本。屈傳之河朔。故具述由序。標之卷初。願
尋覽諸賢。無猜惑也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九
 失譯*人名今附*秦録 
九十事第六十九
謗人犯重偸蘭遮。犯突吉羅。向一人謗。亦犯」
*九十事第七十
女人同道行者。上制尼。此制白衣女也。義如
上尼中無異也。若共多女。犯多也
*九十事第七十一
賊共行者。袈裟秦言染也結愛等亦名染。
著此服者。在獸不令其畏。是故獵師喜假服
之。後令獸遠見比丘便生畏心遠而避之。與
賊行亦爾。是以人見比丘共賊行。便生不信。
是故佛制
*九十事第七十二
不滿二十年中人。若不滿二十自想不滿不
得戒者。眞實不滿乃至無十九故。所以不得
戒也。胡本十九得戒者。不如秦也。要數日滿
爲年下不滿得戒者。以母胎足故也。共事者。
説戒羯磨等。共住得罪者。以過二宿也。若歳
滿日少亦得也。若人滿二十。自想滿二十。僧
中問云不滿者有二種。一誤若忘此人得戒。
二意不欲受。師強與故説不滿。此人不得戒。
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以
其人不任堪苦行道。又心智鈍弱。唯聽爲沙
彌。七歳以下亦不聽度。度受戒倶突吉羅。
僧祇家有觀相貌義。年未滿二十不聽者。以
其輕躁不耐寒苦。若受大戒人多呵責。若是
沙彌人則不呵故也。尼十二得者。爲夫家所
使。任忍衆苦。加厭本事也
*九十事第七十三
掘地中生地者。胡本云實地。不生者云不實
地。四月及八月此是雨時。地相連著潤勢相
淹。能生草木故。義名生地。餘無雨時。日炙乾
燥風吹土起。而不生草故。義名不生地也。
若觸此上乾土犯突吉羅。下侵濕地犯墮。牆
根齊築處不犯。以異於地故。地雖築治若濕
相淹發犯墮。凡欲取菜草土。當遙言某處有
好者淨來。若到邊指示犯也。蟻封雨時犯突
吉羅。以非根本實地故。若中生草觸草犯墮。
封土犯突吉羅。所以犯突者。有少相連分
故。泥下地犯墮。屋上牆上生草如蟻封通覆
處地若土起犯*突及下地犯墮
*九十事第七十四
四月請中。佛遮非時非親里乞。六群以釋摩
男是親故。四月竟已從乞。以非時非法呵責
強索故制之。以數數請者。或請主官事忽懅。
不如所請後更請。或二月已盡。後有財更請
二月。或多財人數數請故。事不一同。三時之
中隨請。若夏初請夏中受。若夏半來請不盡
四月。則并入冬分。受餘時亦爾。別請者。私請
大徳人不犯
*九十事第七十五
結同戒者。若二部同戒。必於大僧中結。後令
大比丘告尼。以女人賤當從大僧受故。若獨
結尼戒。就二部中也。或因尼起同。或因比
丘起同。或倶因起不同。修多羅者。四阿含
及二百五十戒。毘尼者。言折伏。以能折伏
貪恚癡故。諸律是也。摩多勒伽者。善擇諸
法相義。有似阿毘曇也。毘婆沙者。云阿毘
曇及戒僧一。是以明義相論色非色教非教
等故也。及入毘尼經者。餘經中諸説戒處是
云。若以此經中戒。向未受大戒説犯*突要。
心口輕其人不來聽戒。犯。若有餘事不來無

*九十事第七十六
往聽鬪諍犯者。以能破佛法令僧爲二部。是
故制諍。後聽者。犯所以在高下處聽犯者。以
諍事重故。故不同説戒布薩羯磨等也。此
中諍人及餘不諍人。來聽及向人説不説。皆

*九十事第七十七
僧斷事時默然起去中。若但明白白二白四
羯磨者。以百一羯磨入此三中故。輕事白羯
磨。中事白二。重事白四説。此三羯磨時。若起
去犯墮。餘非羯磨事起去。犯*突
*九十事第七十八
不恭敬者。胡云惱他也。凡四事惱他。與記
識已。師及於已是上座。語令莫作是事。初順
言不作。後作一也。二逆言當作犯墮。惱下坐
犯*突。未與記時有二事唯犯*突
*九十事第七十九
飮酒中凡有酒香酒味醉。此三中若飮一。犯
墮也。噉麹犯者。云此麹以麥及藥草以酒和
臥之。後乾持行和水飮之。能令人醉者也。
餘麹無犯也。若過是罪者。此酒極重。飮之者
能作四逆。除破僧逆。以破僧要當自稱爲佛
故。亦能破一切戒。及餘衆惡也
*九十事第八十
非時入聚落中。明在阿練若處者。有檀越。近
聚落外作住處學問處及阿練若處。有遠阿
練若住畏賊故。近聚落作僧藏也。若寺在聚
落外。不白出寺至城門。犯*突。又云。入聚
落内時。若總白入聚落。後到隨意所至也。
若別相白。若先不白。隨見異寺比丘白。無

*九十事第八十一
食前後者。此爲檀越家比丘結也。縁跋難陀
出百兩金錢百兩貯畜百兩飮食。此施主所
以請佛及僧。欲在僧中從其乞生。然知其欲
乞故先至已餘行晩來。因制戒也。檀越道人
設食日晨白僧往不犯。不白往者犯墮。若白
往於道中。至餘家索食。食得正食墮。助食
*突。若與僧一時去不白。先入者墮。主人明
日當作食。今日自往者墮。除主人喚食。後主
人不留輒自住者墮。作經勞主人。僧先至
而方後到者墮。食後未嚫去者墮。餘道人欲
私行。直報同學。得犯與不犯。與上同。雖大
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墮也。入城*突。
若白而還晩。令僧惱者*突
*九十事第八十二
門者。王宮外門也。門閫者。宮門前一限木也。
過此木犯。未藏寶者。王已出外夫人未起。其
進御時。所著寶衣輕明照徹内身外現。以發
欲意未藏此衣。名未藏寶又女爲男寶。夫人
未以餘衣覆身。亦名未藏寶。夜未曉者。胡
本有二義。一未曉。二夫人未起。王及夫人
未出寶衣未藏入限木内犯。已出已藏入限
不犯。及王夫人大臣太子勢力強將入不犯。
或未藏寶夫人無*突。有夫人無寶*突。入天
龍鬼神宮門*突。入空宮門不犯。王者。取聚
落主已上也
*九十事第八十三
我今始知是法者。云經心聽亂心聽戒故犯。
云初至衆學犯*突。説竟犯墮。實先知言始
知。犯妄語墮。此中正結不專心聽罪也
*九十事第八十四
筒者。以是小物故。所以不入三十事故。
又應破故。若還主主不受。若與他則主惱。
施僧則非法。唯毀棄。骨者。象馬龍骨。牙者。
象及猪牙。齒者。象馬猪齒。角者。牛羊鹿角
也。貪好故不淨故犯也。現餘鉢支等亦爾

*九十事第八十五
高廣床者。以生憍慢故。木床高大。悉犯俗人
八戒。同是也。八指者。一指二寸也。隨得者。
明用時隨坐臥得罪。所以不入捨墮者。以截
斷故。截使應量入僧中悔若下濕處聽八
支過悉
*九十事第八十六
兜羅者。草木華綿之總稱也。以是貴人所
畜故。又人所慊故。喜生蟲故。又若臥軟暖
上。後得寒及麁&T057344;時。不堪忍故乞時犯*突。
隨貯至成犯墮。凡施佛即得其福。無從用生。
今佛不用故。僧則常用福則常生故。應護
作臥具也
*九十事第八十七
覆瘡衣者。先未聽畜涅槃僧。有一比丘。病癰
膿血流出。汚安多衞。佛見聽畜覆瘡衣。乃至
瘡差。後十日内畜不犯。既聽涅槃僧。患瘡
時涅槃僧内著之。量如涅槃僧
*九十事第八十八
尼師檀者。本佛在時不臥故小作。後因難
陀聽益縷際從織邊唯於一頭。更益一搩手。
凡長六尺廣三尺。令比丘臥故。僧臥具量四
八尺也。今若欲作尼師*檀量故。如本作也。
云以此先制故。所以在此中也。後以結三十
捨墮。則入捨墮。今作不如法。便入捨墮也
*九十事第八十九
雨浴衣中求願。佛不與過願者。云過願如王
大人法。有從求願所索禮必不違。若求妻妾
奴婢田宅悉與。佛以過此不如法與故。云不
與過願。唯與如法願也。云今凡比丘浴。若
露覆室。要不共白衣。及覆上身。要當著竭支。
一當有羞媿。二喜生他欲想故。昔有羅漢比
浴。有一比丘。見其身體鮮淨細軟。便
心生後不久男根墮落即有女根。則休道
爲俗生子。後還遇見即便識之。知本所因即
歸情求。及羅漢教令悔過。用心純至還得男
根。故宜不露形也。云婬持戒大比丘及沙彌
罪。同破七寶塔。勸人令出家精進。斯福同
塔也
*九十事第九十
云佛衣量。佛身丈六常人半之。衣量廣長皆
應半也。佛弟難陀短佛四指。衣應減長中一
尺廣中四寸。難陀先著上衣。佛著中衣。今不
聽過等。聽著下衣。常人則下中下也。佛衣色
如金詰施。&T073554;色亦爾。故難陀衣宜當覆沙。
覆沙者秦言壞色也令同比丘衣
四悔過第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無犯。
沙彌突吉羅。此戒體無罪名。一人邊一説悔
過。是中犯者。若比丘不病入聚落中。非親比
丘尼邊自手取根食。得波羅提提舍尼罪。若
一時取十五種食。一波羅提提舍尼。若一一
取。十五波羅提提舍尼。不犯者。若病若親里
比丘尼。若天祠中多人聚中與。若沙門住處
與。聚落外若比丘尼坊舍中與。不犯
第二事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無犯。
沙彌突吉羅。是中犯者。若比丘受比丘尼所
教與食。得波羅提提舍尼罪。隨受得爾所
波羅提提舍尼。若二部僧共坐。一部僧中若
有一人語是比丘尼者。第二部僧亦名爲語。
若別入別坐別食別出者。是中入檀越門比
丘應問出比丘。何比丘尼是中教檀越與比
丘食。答言某。應問。約勅未。答言。已約勅是
入比丘亦名約勅。有諸比丘出城門時。有比
丘入者。應問出者。若出未約勅。入者應約勅。
若出約勅。入者亦名約勅
第三事
此戒與比丘尼共。三衆不共。是中犯者。若比
丘學家中。僧作學家羯磨已。先不請後來自
手取根食。得波羅提提舍尼。若一時取十五
種食得一罪。若異時各各取。得十五波羅提
提舍尼
第四事
此是不共戒。四衆無犯。是中犯者。若比丘僧
未差。是人不僧坊外自手取根食。僧坊内
取。得波羅提提舍尼罪。若比丘受僧羯磨已。
是比丘知是中有賊入。應將淨人是中立。若
是中見人有似賊者。應取是食語諸持食人。
汝莫來入。是中有人似賊。若是持食人強
來者不犯。律師云。所羯磨人必使勇健多力
能却賊者。若不能却。一切僧盡應至有賊
處。若復不能。應語聚落檀越令多人防護

衆學初
此是共戒。諸比丘極高著泥洹僧者。非是五
比丘。非是優爲迦葉等。亦非舍利弗目揵連
等。又非善來比丘。多是白四羯磨受具戒
者。如釋種千人同時出家者。此諸人等多壞
威儀。如釋種比丘本出豪族。以先習故。下
著泥洹僧。諸婆羅門外道。在佛法中出家。
高著泥洹僧。諸六群比丘參差著泥洹僧。問
曰。五篇戒中佛何以正制著泥洹僧著三衣。
觀去來現佛及淨居天耶。答曰。佛結五篇戒。
皆應觀三世諸佛及淨居天。但年歳久遠文
字漏落。餘篇盡無此中獨有。復次結五篇戒。
此最在初。結後集藏者銓次在後。以此篇
貫初故。餘篇不説。復次此戒於餘篇是輕
者。將來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來以佛眼觀
去來諸佛及淨居天也而後結也。使來世衆
生不生慢罪。復次三世諸佛結戒有同不同。
於五篇戒中不必盡同。此著泥洹僧袈裟。三
世諸佛一切盡同。是故此戒觀諸佛及淨居
天。餘篇不觀也。問曰。此衆學戒結既在初
而在後耶。答曰。佛在初結。後集法藏者*銓
次在後。何以故。罪名雖一而輕重有五。以重
戒在先輕戒在後。此戒於五篇中最輕是故
在後。又以一是實罪二是遮罪。以實在初遮
罪在後。又以一是無殘二是有殘。又以如
焦敗種。又以如多羅葉。是故重者在初。輕
者在後。問曰。餘篇戒不言應當學。而此戒
獨爾。答曰。餘戒易持而罪重。犯則成罪。或
衆中悔或對首悔。此戒難持而罪輕。脱爾
有犯心悔念學。罪即滅也。以戒難持易犯
故。常愼心念學不結罪名。直言應當學也。
高下著内衣者。踝上一搩手上下過名高
下。若比丘沙彌遠行來時。聽踝上二搩手
上至膝下。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一切時
踝上一搩手。正使行來不得高也。三不參
差。四不如釿頭。五不如多羅葉。六不如象
鼻。七不如麨揣。八不細襵。九不著茸。十不
并襵兩邊。十一不著細縷内衣。十二周齊著
三衣。有四事高下者。在泥洹僧上四指。三
不參差。四周齊也
入白衣舍有四十一事。受食有二十七事。一
一心受飯。二一心受羹。三不溢鉢受羹飯。四
羹飯等食。五不拘飯食。六不搆飯食。七不大
揣飯食。八不手捉食。九不豫張口待食。十
不含食語。十一不齧半食。十二不吸食作聲。
十三不嚼食作聲。十四不味咽食。十五不吐
舌食。十六不縮鼻食。十七不舐手食。十八不
&T076251;鉢食。十九不振手食。二十不棄
飯。二十一不膩手捉飮器。二十二不病不得
自爲索羹飯。二十三不飯覆羹更望得。二十
四不相看比坐鉢。二十五端視鉢。二十六次
第噉食盡。二十七洗鉢水有飯。不問主人不
應棄舍内。爲人説法有十九事。大小便唾
有三事。上樹有一事
七滅諍第*一
自言滅諍法。五衆有事。及五篇犯有犯不
犯事。盡自言滅諍法滅也。自言滅諍。有十
種非法十種如法。十非法者。若比丘犯波羅
夷罪。自言不犯。衆僧問言。汝自説犯不。自言
不犯。是名非法。又比丘犯僧殘波逸提波羅
提提舍尼突吉羅。自言不犯。衆僧問言。汝自
説犯不。自言不犯。是名五非法也。又比丘不
犯波羅夷罪。自言我犯。衆僧問言。汝自説犯
不。自言我犯。是名非法。有比丘不犯僧殘波
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自言我犯。衆僧
問言。汝自説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十非法。十
如法者。有比丘犯波羅夷。自言我犯。衆僧問
言。汝自説犯不。自言我犯。是名如法。有比丘
犯僧殘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自言
我犯。衆僧問言。汝自説犯不。自言我犯。是名
五如法。又比丘不犯波羅夷僧殘波夜提波
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自言不犯衆僧問言。汝
自説犯不。自言不犯。是名十如法
第二事
現前滅諍。有二種非法二種如法。二非法者。
有非法僧。約勅非法僧令折伏。與現前滅
諍。有非法僧。約勅非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
伏。與現前毘尼。乃至不如法一人。約勅不
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與現前毘尼。
是名一非法現前毘尼。有不如法僧。約勅如
法僧令折伏。與現前毘尼。有不如法僧。約
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與現前毘尼。
乃至不如法一人。約勅如法一人僧三人二
人令折伏。與現前毘尼。是名二非法現前
毘尼。二種如法現前毘尼者。有如法僧。約
勅如法僧令折伏。與現前毘尼。又如法僧。約
勅如法三人二人一人令折伏。與現前毘尼。
乃至如法一人。約勅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
令折伏。與現前毘尼。是名一如法現前毘
尼。又如法僧。約勅不如法僧令折伏。與現
前毘尼。又如法僧。約勅不如法三人二人一
人令折伏。與現前毘尼。乃至如法一人。約
勅不如法一人僧三人二人令折伏。與現前
毘尼。是名二種如法現前毘尼
第三事
此是守護毘尼。三衆盡與憶念毘尼。五篇戒
盡與憶念毘尼。與憶念毘尼。必白四羯磨
與。或現前或不現前。比丘比丘尼現前。三衆
不現前。若比丘得憶念已。若下戒作沙彌。
即先憶念。若反戒還俗後更出家。若作沙彌
若受具戒。即先憶念。若根變作比丘尼。即先
憶念。若沙彌得憶念已。若受具戒即先憶念。
若返戒還俗後更出家。若作沙彌若受具戒。
即先憶念。若根變作沙彌尼亦即先憶念。若
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得憶念已。展轉次
第如比丘沙彌法。有三種非法憶念毘尼。有
三種如法憶念毘尼。三種非法者。有比丘犯
無殘罪。自言犯有殘罪。是比丘從僧乞憶念
毘尼。若僧與是比丘憶念毘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是人應滅擯故。又如施越比丘。
癡心故。多作不清淨非法不隨順道非沙門
法。是人還得本心。先所作罪若僧三人二人
一人常説是事。是人從僧乞憶念毘尼。若僧
與是人憶念毘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
應與不癡毘尼故。又如呵多比丘。無慚無愧
破戒見聞疑罪。是人自言我有是罪。後言
我無是罪。若僧與是人憶念毘尼。是名非法。
何以故。是人應與實覓毘尼故。是名三非法
憶念毘尼。三如法者。又如陀驃比丘。爲慈
地比丘尼無根波羅夷謗故。若僧三人二人
一人常説是事。是比丘從僧乞憶念毘尼。若
僧與是人憶念毘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
人應與憶念毘尼故。又如一比丘犯罪。是罪
發露如法悔過除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猶
説是事。是比丘從僧乞憶念毘尼。若僧與憶
念毘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應與憶念
毘尼故。又如比丘未犯是罪。將必當犯。以是
事故。若僧三人二人一人説是犯罪。是比丘
從僧乞憶念毘尼。若僧與是人憶念毘尼。是
名如法何以故。是人應與憶念毘尼故。是名
三如法憶念毘尼。憶念毘尼行法者。餘比丘
不應出其罪過。不應令憶念。不應乞聽。亦
不應受餘比丘乞聽。若彼從乞聽突吉羅。若
受他乞聽亦突吉羅。若彼不聽若出過罪若
令憶念。得波夜提
第四事
此是守護毘尼。五衆盡與不癡毘尼。與不癡
毘尼。必白四羯磨或與現前或不現前。比丘
比丘尼現前三衆不現前。若比丘得不癡毘
尼已。若下戒作沙彌。即先不癡毘尼。若反戒
還俗後更出家。若作沙彌若受具戒。即先不
癡毘尼。若根變作比丘尼。即先不癡毘尼。若
沙彌得不癡毘尼已。若受具戒即先不癡毘
尼。若反戒還俗後更出家。若作沙彌若受具
戒。即先不癡毘尼。若根變作沙彌尼。亦即先
不癡毘尼。若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得不
癡毘尼已。展轉次第如比丘沙彌法。不癡毘
尼有四種非法四種如法。四種非法者。有比
丘不癡狂現狂癡相貌。諸比丘僧中問。汝狂
時所作今憶念不。答言。長老。我憶念癡
故作。他人教我使作二憶。夢中作三憶。裸
形東西走立大小便四也。是人從僧乞不癡
毘尼。若僧與是人不癡毘尼。是名四非法。
四如法者。有比丘實狂癡心顛倒現狂癡相
貌。諸比丘問。汝憶念狂癡時所作不。答言不
憶念。他不教我作。不憶念夢中作。不憶裸形
東西走。不憶立大小便。是人從僧乞不癡
尼。若僧與是人不癡毘尼。是名四如法不癡
毘尼。得不癡毘尼行法者。餘比丘不應出其
過罪。不應令憶念。不應從乞聽。亦不應受他
比丘乞聽。若從彼乞聽得突吉羅。若受他乞
聽亦得突吉羅。若彼不聽便出過罪若令憶
念。得波夜提罪
第五事
此是折伏毘尼。一切五篇戒盡與實覓毘尼。
一切五衆盡與此毘尼。比丘比丘尼現前三
衆不現前。白四羯磨與實覓毘尼。有五種非
法五種如法。五種非法者。有比丘犯波羅夷
罪。先言不犯後言犯。若僧與是人實覓毘
尼。是名非法。何以故。是人應與滅擯故。有比
丘犯僧殘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先
言不犯後言犯。若僧與是人實覓毘尼。是名
非法。何以故。是人隨所犯應治故。五如法者。
有比丘犯波羅夷。先言犯後言不犯。若僧與
是人實覓毘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應與
實覓故。若比丘犯僧殘波夜提波羅提提舍
尼突吉羅。先言犯後言不犯。若僧與是比丘
實覓毘尼。是名如法。何以故。是人應與實覓
毘尼故。實覓毘尼行法者。是比丘不應與他
受大戒。不得受他依止。不應畜新舊沙彌。
不得教比丘尼法。若僧羯磨教化比丘尼不
應受。僧所與作實覓毘尼。罪更不應犯。若
似是罪及過是罪。亦不應作。不應呵僧羯
磨。亦不應呵作羯磨人。不應從他乞聽。不應
遮説戒。不應遮受戒。不應遮自恣。不應出
無罪比丘過罪。不應共同事。應調伏心行隨
順比丘僧意。若不如是行法者。盡形不得離
是羯磨
第六事
多覓毘尼者。多求因縁斷多處未斷。從多
人斷故。名多覓毘尼。行籌時斷事時。一切
僧集不得取欲。何以故。或多比丘説非法故。
是名一切行籌。此中一切比丘不應取欲。如
行鉢法也。若不能斷。乃至彼處僧坊中。若
有三人二人一人比丘持三藏四衆所重者。
應到彼處應語彼一比丘。如前次第事具足
向説。是大徳比丘應作是語。不可二人相言
倶得勝也。是中必一勝一負。如是語者。是
名如法説。若不如是語者。是名非法説。是
諸相言比丘。若如法斷事已。還更發起波逸
提。若但訶責言。是斷事不如法犯突吉羅。
闥頼吒利者。闥頼名地。吒利名住。智勝自
在於正法不動。如人住地無傾覆也。應滅期
者。恐事纒難斷。當云受語有偏故。亦恐前人
求及於己故也。應捨付僧者。以從僧中來既
不能滅。宜還付本故也。僧現前者。明僧既
集。中有能遮者。而不遮則僧和合。名現前也。
烏迴鳩羅者。烏迴名二。鳩羅名平等。心無
二其平如秤。今必以二人有五法。五法者。
不隨愛故捨有罪。不隨瞋故罰無過。不畏彼
故而違法。不癡故不畏罪。非法輕斷事也。
知斷不斷故。名烏迴鳩羅。與欲以小遠去
者。恐僧中有相佐助事。必叵斷故也。所以
取欲者。令有相助者後更無言故。更立烏迴
鳩羅者。諍事逐増。恐有破僧之由妨行道
故。故更差多方能善斷事者。不必具五法
也。遣使近處僧者。若就他處事必増多難斷
故遣使也。彼既來已。若彼中能者云七日盡
已破安居者。以未開三十九夜故也。開某
處乃至持摩多勒伽者。佛法有二柱能持佛
法。謂坐禪學問。故求此人輩。亦中有大徳
人。令諍事羞難故也。傳事人斷者。恐至他
處難滅。亦望其人向他處。僧有愧受諫故。
又坐禪道遠之勞故。亦惡事得滅爲善故。作
期者。以事起從夏故。除夏三月取餘九月明
事。若叵斷其當作方宜令斷。莫令還至夏分
也。若能者付以傳事便還。所以界外令滿衆
者。明差四人使界外滅。若事可斷。必令後
不起故。以重故也。爲五事故。立行籌人也。
疾滅也。強者。有三。一其人身有力。二倚有
力人。三有錢力往來。從一住處至一住處
者。明事久既經多處不斷事纒堅結。其人無
慚無愧心轉姦巧故。所以行籌者事既難斷。
若説一是一非。必増其惡心故。行籌於衆人
前。好惡自伏理亦無偏藏。行籌者。行籌人
心爲非法人故。望取非法者多。若在明處助
非法者。著取非法籌故也。期行者。要共相。
親者。作要也。一切僧取籌者。以此事重故。
一切悉集説戒自恣。雖要猶有不來。此將欲
令相助者後無語故。亦恐受欲人多取非法
籌故。四衆所尊重者。以上取二種籌停等
叵斷故。就有徳人。衆所歸伏無不用語。
有不隨者。羞亦爲諸人所笑。必受語傳事人
多説事不説人。大徳比丘亦直説事。是非不
説人。有事二人各自内知。而伏則勝負相現
也。還發起波逸提者。以二罪印之。令彼此後
更無言故結罪也
第七事
何以名布草毘尼。或有一住處。諸比丘喜鬪
諍相言。是諸比丘應和合一處已應作是念。
諸長老。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惡不善。
我等以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喜鬪諍
相言。若我等求是事根本者。僧中或未起事
便起。已起事不可滅。作是念故白僧。若僧時
到僧忍是事。以布草毘尼滅。是名白。諸比
丘應分作二部。是中若有上座大長老。應語
此一部言。我等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惡非
善。我等信故佛法中出家求道。然今喜鬪諍
相言。若我當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偸
蘭罪。除白衣相應罪。是汝等現前發露悔過
不覆藏。是中若無一比丘遮是事者。應到第
二部衆所。是中若有長老上座應語言。我等
大失非得大衰非利大惡非善。我等信故佛
法中出家求道。今喜鬪諍相言。若我等求是
事根本者。僧中或有未起事便起。已起事不
可滅。今汝等當自屈意。我等所作罪。除偸蘭
遮。除白衣相應罪。今自爲及爲彼故。當現前
發露悔過不覆藏。諸比丘言。汝自見罪不。答
言見罪。如法悔過莫復更起。第二部衆亦如
是説。是名如布草毘尼法
一切鬪諍誹謗犯罪和合事。現前毘尼所攝。
唯有下四事。用上七毘尼滅無餘也
一切善不善無記。及十四破僧六諍本生。通
名諍事在人名諍
在僧名事
用三毘尼滅現前多
覓布
從見聞疑
根生。作不作倶言犯。通名出事在人名出
在僧名事
用四
毘尼滅現前憶念
不癡實覓
從身作口作身心作口作生。
通名犯事方便名犯事成
名破不悔名越
用二毘尼滅現前
自言
從白白
二白四布薩自恣差十四人。從僧至僧爲事
本。通名作事用一毘尼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