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坐禪三昧經 (No. 0614_ 鳩摩羅什譯 ) in Vol. 15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614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説難遇 聞者喜亦難
    大人所樂聽 小人所惡聞
    衆生可愍傷 墜老死嶮路
    野人恩愛奴 處畏癡不懼
    世界若大小 法無有常者
    一切不久留 暫現如電光
    是身屬老死 衆病之所歸
    薄皮覆不淨 愚惑爲所欺
    汝常爲老賊 呑滅盛壯色
    如華鬘枯朽 毀敗無所直
    頂生王功徳 共釋天王坐
    報利福弘多 今日悉安在
    此王天人中 欲樂具爲最
    死時極苦痛 以此可悟意
    諸欲初軟樂 後皆成大苦
    亦如怨初善 滅族禍在後
    是身爲穢器 九孔常流惡
    亦如那利瘡 絶治於醫藥
    骨車力甚少 筋脈纒識轉
    汝以爲妙乘 忍著無羞恥
    死人所聚處 委棄滿塚間
    生時所保惜 死則皆棄捐
    常當念如是 一心觀莫亂
    破癡倒黒暝 執炬以明觀
    若捨四念止 心無惡不造
    如象逸無鉤 終不順調道
    今日營此業 明日造彼事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怱怱爲己務 他事亦不閑
    死賊不待時 至則無脱縁
    如鹿渇赴泉 已飮方向水
    獵師無慈惠 不聽飮竟殺
    癡人亦如是 懃修諸事務
    死至不待時 誰當爲汝護
    人心期富貴 五欲情未滿
    諸大國王輩 無得免此患
    仙人持呪箭 亦不免死生
    無常大象蹈 蟻蛭與地同
    且置一切人 諸佛正眞覺
    越度生死流 亦復不常在
    以是故當知 汝所可愛樂
    悉應早捨離 一心求涅槃
    後捨身死時 誰當證知我
    復得遇法寶 及以不遇者
    久久佛日出 破大無明
    以放諸光明 示人道非道
    我從何所來 從何處而
    何處得解脱 此疑誰當明
    佛聖一切智 久違乃出世
    一心莫放逸 能破汝疑結
    彼不樂實利 好著弊惡心
    汝爲衆生長 當求實法相
    誰能知死時 所趣從何道
    譬如風中燈 不知滅時節
    至道法不難 大聖指事説
    説智及智處 此二不假外
    汝若不放逸 一心常行道
    不久得涅槃 第一常樂處
    利智親善人 盡心敬佛法
    厭穢不淨身 離苦得解脱
    閑靜修寂志 結跏坐林間
    撿心不放逸 悟意覺諸縁
    若不厭有中 安睡不自
    不念世非常 可畏而不懼
    煩惱深無底 生死海無邊
    度苦舡未辦 安得樂睡眠
    是以當覺悟 莫以睡覆心
    於四供養中 知量知止足
    大怖倶未免 當宜懃精進
    一切苦至時 悔恨無所及
    衲衣樹下坐 如所應得食
    勿爲貪味故 而自致毀敗
    食過知味處 美惡都無異
    愛好生憂苦 是以莫造愛
    行業世界中 美惡無不更
    一切已具受 當以是自抑
    若在畜獸中 唌草爲具味
    地獄呑鐵丸 燃熱劇迸鐵
    若在薜荔中 膿吐火糞
    涕唾諸不淨 以此爲上味
    若在天宮殿 七寶宮觀中
    天食蘇陀味 天女以娯心
    人中務貴處 七饌備衆味
    一切曾所更 今復何以
    往返世界中 厭更苦樂事
    雖未得涅槃 當懃求此利
學禪之人初至師所。師應問言。汝持戒淨不。
非重罪惡邪不。若言五衆戒淨無重罪惡邪。
次教道法。若言破戒。應重問言。汝破何戒。若
言重戒。師言如人被截耳鼻不須照鏡。汝且
還去。精懃誦經勸化作福。可種後世道法因
縁。此生永棄。譬如枯樹雖加漑灌不生華葉
及其果實。若破餘戒。是時應教如法懺悔。若
已清淨。師若得天眼他心智。即爲隨病説
道之法。若未得通應當觀相。或復問之。三毒
之中何者偏重。婬欲多耶。瞋恚多耶。愚癡多
耶。云何觀相。若多婬相爲人輕便。多畜妻妾
多語多信。顏色和悦言語便易。少於瞋恨亦
少愁憂。多能技術好聞多識。愛著文頌善能
談論。能察人情多諸畏怖。心在房室好著薄
衣渇欲女色愛著臥具服飾香華。心多柔軟
能有憐愍。美於言語好修福業。意樂生天處
衆無難。別人好醜信任婦女。欲火熾盛心多
悔變。憙自莊飾好觀綵畫。慳惜己物僥倖他
財。好結親友不憙獨處。樂著所止隨逐流俗。
乍驚乍懼志如獼猴。所見淺近作事無慮。輕
志所爲趣得適意。憙啼憙哭。身體細軟不堪
寒苦。易阻易悦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
憂。自發伏匿。身溫汗臭薄膚細髮。多皺多白
剪爪治鬚。白齒*趣行憙潔淨衣。學不專一好
遊林苑。多情多求意著常見。附近有徳先意
問訊。憙用他語強顏耐辱。聞事速解所爲事
業。分別好醜愍傷苦厄。自大好勝不受侵
&T020717;。憙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飮食與人共
之。不存近細志在遠大。眼著色欲事不究
竟。無有遠慮知世方俗觀察顏色逆探人心。
美言辯慧結友不固。頭髮稀疎少於睡眠。坐
臥行立不失容儀。所有財物能速救急。尋後
悔惜受義疾得。尋復憙忘惜於擧動。難自改
變難得離欲。作罪輕微。如是種種是婬欲相。
瞋恚人相。多於憂惱。卒暴懷忿身口麁&MT02855;
忍衆苦觸事不可。多愁少歡能作大惡無憐
愍心憙爲鬪訟。顏貌毀悴皺眉眄睞。難語難
悦難事難可。其心如瘡而宣人闕。義論強梁
不可折伏。難可傾動難親難沮。含毒難吐受
誦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懶墮。造事疾速持望
不語。意深難知受恩能報。有能聚衆自伏事
人。不可沮敗能究竟事。難可干亂少所畏難。
譬如師子不可屈伏。一向不迴直造直進。憶
念不忘多慮思惟誦習憶持。能多施與小利
不迴。爲師利根離欲獨處少於婬欲。心常懷
勝愛著斷見。眼常惡視眞實言語説事分了。
少於親友爲事堅著。堅憶不忘多於筋力。肩
胸姝大廣額齊髮。心堅難伏疾得難忘。能自
離欲憙作重罪。如是種種是瞋恚相。愚癡人
相。多疑多悔懶墮無見。自滿難屈憍慢難受
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處處信向。多
師輕躁無羞搪突。作事無慮反教渾戻。不
擇親友不自修飾。好師異道不別善惡。難受
易忘鈍根懈怠。訶謗行施心無憐愍破壞法
橋觸事不了。瞋目不視無有智巧。多求悕望
多疑少信。憎惡好人破罪福報。不別善言不
能解過。不受誨喩親離憎怨。不知禮節憙作
惡口。鬚髮爪長齒衣多垢。爲人驅役畏處不
畏。樂處而憂憂處而喜。悲處反笑笑處反悲。
牽而後隨能忍苦事。不別諸味難得離欲。爲
罪深重。如是種種是愚癡相
若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
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縁法門治。若
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
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
  第一治貪欲法門
婬欲多人習不淨觀。從足至髮不淨充滿。髮
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
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汗涙垢坋膿腦胞膽
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復
次不淨漸者。觀青瘀膖脹破爛血流塗漫臭
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是謂不淨觀。復次多
婬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
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衆生。或都愛
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黄赤不淨色等
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習*膖脹身散觀法。若
著儀容。當觀新死血流塗骨觀法。若著音聲。
當習咽塞命斷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
及乾枯病觀法若愛衆生。當習六種觀。若都
愛著。一切遍觀。或時作種種更作異觀是名
不淨觀。問曰。若身不淨如臭腐屍者。何從生
著。若著淨身。臭腐爛身亦當應著。若不著臭
身淨身亦應不著。二身等故。若求二實淨倶
不。可得。人心狂惑爲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
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虚誑不眞。
復次死屍。無火無命無識無有諸根。人諦知
心不生著。以身有暖有命有識諸根完具
心倒惑著。復次心著色時謂以爲淨。愛著心
息即知不淨。若是實淨應當常淨。而今不然。
如狗食糞謂之爲淨。以人觀之甚爲不淨。是
身内外無一淨處。若著身外。身外薄皮擧身取
纔得如㮈是亦不淨。何況身内三十六物。
復次推身因縁種種不淨。父母精血不淨合
成。既得爲身常出不淨。衣服床褥亦臭不淨。
何況死處。以是當知。生死内外都是不淨
經本至
二門初
復次觀亦有三品。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
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作破皮想。除却
不淨當觀赤骨人。繁意觀行不令外念。外
念諸縁攝念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想却皮
肉。盡觀頭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縁攝念令還。
若久習行當教言。身中一寸心却皮肉。繋意
五處。頂額眉間鼻端心處。如是五處住意觀
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縁攝念令還。常念觀心
心出制持。若心疲極住念所縁捨外守住。譬
如獼猴被繋在柱極乃住息。所縁如柱。念
如繩鎖。心喩獼猴。亦如乳母。常觀嬰兒不令
墮落。行者觀心亦復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縁
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若得禪定即有三相。
身體和悦柔軟輕便。白骨流光猶如白珂。心
得靜住。是爲觀淨。是時便得色界中心。是
名初學禪法得色界心。心應禪法即是色界
法。心得此法身在欲界。四大極大柔軟快
樂。色澤淨潔光潤和悦。謂悦樂。二者向者
骨觀白骨相中光明遍照淨白色。三者心住
一處是名淨觀。除肉觀骨故名淨觀。如上三
相皆自知之。他所不見。上三品者初習行先
未發意。已習行三四身修。久習行百年身學
  第二治瞋恚法門
若瞋恚偏多。當學三種慈心法門。或初習行。
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者當教言。慈
及親愛。云何親及願與親樂。行者若得種種
身心快樂。寒時得衣熱時得涼。飢渇得飮食。
貧賤 得富貴。行極時得止息。如是種種樂願
親愛。得繋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縁攝之
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慈及中人。云何及中
人而與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中
人。得繋心在慈不令異念。異念諸縁攝之令
還。若久習行當教言。慈及怨憎。云何及彼而
與其樂。行者若得種種身心快樂。願怨憎得。
得與親同。同得一心。心大清淨。親中怨等廣
及世界。無量衆生皆令得樂。周遍十方靡不
同等大心清淨。見十方衆生皆如自見。在心
目前了了見之受得快樂。是時即得慈心三
昧。問曰。親愛中人願令得樂。怨憎惡人云何
憐愍復願與樂。答曰。應與彼樂。所以者何。
其人更有種種好清淨法因。我今云何豈可
以一怨故而沒其善。復次思惟。是人過去世
時或是我親善。豈以今瞋更生怨惡。我當忍
彼是我善利。又念行法仁徳含弘慈力無量
此不可失。復思惟言。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
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復次瞋報最重衆惡
中上無有過是。以瞋加物其毒難制。雖欲燒
他實是自害。復自念言。外被法服内習忍行。
是謂沙門豈可惡聲縱此變色憋心。復次五
受陰者。衆苦林藪受惡之的。苦惱惡來何由
可免。如刺刺身苦刺無量。衆怨甚多不可
得除。當自守護著忍革屣。如佛言曰
    以瞋報瞋 瞋還著之 瞋恚不報
    能破大軍 能不瞋恚 是大人法
    小人瞋恚 難動如山 瞋爲重毒
    多所殘害 不得害彼 自害乃滅
    瞋爲大瞑 有目無覩 瞋爲塵垢
    染汚淨心 如是瞋恚 當急除滅
    毒蛇在室 不除害人 如是種種
    瞋毒無量 常習慈心 除滅瞋恚
  是爲慈三昧門
  第三治愚癡法門
若愚癡偏多。當學三種思惟法門。或初習行。
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生縁
老死無明縁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
縁攝之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行縁識識縁
名色。名色縁六入六入縁觸觸縁受受縁愛。
愛縁取取縁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
縁攝之令還。若久習行當教言。無明縁行行
縁識。識縁名色名色縁六入。六入縁觸觸縁
受。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縁生。生縁老死。
如是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縁攝之令還。問
曰。一切智人是有明。一切餘人是無明。是
中云何無明。答曰。無明名一切不知。此中無
明能造後世有。有者無無者有棄諸善取諸
惡。破實相著虚妄。如無明相品中説
    不明白益法 不知道徳業
    而作結使因 如火鑚燧生
    惡法而心著 遠棄於善法
    奪衆生明賊 去來明亦劫
    常樂我淨想 計於五陰中
    苦習盡道法 亦復不能知
    種種惱險道 盲人入中行
    煩惱故業集 業故苦流迴
    不應取而取 應取而反棄
    馳闇逐非道 蹴株而躃地
    有目而無慧 其喩亦如是
    是因縁滅故 智明如日出
如是略説。無明乃至老死亦如是。問曰。佛法
中因縁甚深。云何癡多人能觀因縁。答曰。二
種癡人。一如牛羊。二種種邪見。癡惑闇蔽
邪見癡人。佛爲此説當觀因縁以習三昧
  第四治思覺法門
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有三
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
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
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
入出念與息倶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
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那三昧六
種門十六分。云何爲數一心念入息。入息至
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爲非數。
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
一爲二二二爲四三三爲九。問曰。何以故數。
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
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
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復次心繋在數。斷諸
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
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
道者。先當除却三種麁思覺。次除三種細
*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
人先除麁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
細金砂。問曰。云何爲麁病。云何爲細病。答
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麁病。親里國土及不死
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
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
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
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衆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纒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縁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咸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問
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衆生莫瞋惱
    若念瞋惱慈悲滅 慈悲瞋惱不相
    汝念慈悲瞋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瞋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復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衆生 而復加益以瞋惱
    若起瞋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瞋惱惡念内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擧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答言。財賊我不畏。我不
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侵我。我集善根諸
法寶。覺觀賊來破我利。財賊可避。多藏處。劫
善賊來無處避。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
正觀除瞋恚覺
問曰。云何除惱
    答曰衆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衆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阿蘭若人興嫉妬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妬自破功徳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徳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 虚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云何求供養利
    飢渇寒熱百千苦 衆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纒身衆惱集 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問曰。云何除親里覺
答曰。應如是念。世界生死中自業縁牽。何者
是親何者非親。但以愚癡故横生著心計爲
我親。過去世非親爲親。未來世非親爲親。今
世是親過去非親。譬如鳥栖暮集一樹晨
各隨縁去。家屬親里亦復如是。生世界中各
各自異心。縁會故親縁散故踈。無有定實因
縁果報。共相親近。譬如乾沙縁手團握。縁捉
故合縁放故散。父母養子老當得報。子蒙懷
抱養育故應報。若順其意則親。若逆其意是
賊。有親不能益而反害。有非親無損而大益。
人以因縁故而生愛。愛因縁故而更斷。譬如
畫師作婦女像還自愛著。此亦如是。自生染
著染著於外。過去世中汝有親里。今世於汝
復何所作。汝亦不能益過去親。過去親不益
汝。兩不相益。空念之爲是親非親。世界中不
定無邊。如阿羅漢教新出家戀親弟子言。如
惡人吐食更欲還噉。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
何以還欲愛著。是剃髮染衣是解脱相。汝著
親里不得解脱還爲愛所繋。三界無常流轉
不定。若親非親。雖今親里久久則滅。如是十
方衆生迴轉。親里無定是非我親。人欲死時
無心無識。直視不轉閉氣命絶如墮闇坑。是
時親里家屬安在。若初生時先世非親今強
和合作親。若當死時復非親。如是思惟不當
著親。如人兒死。一時三處父母倶時啼哭。
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爲誑。龍中父母
誑。如是種種正觀除親里覺
問曰。云何除國土覺。答曰。行者若念是國土
豐樂安隱多諸好人。恒爲國上覺繩所牽。將
去罪處覺心如是。若有智人不應念著。何以
故。國土種種過罪所燒時節轉故。亦有飢餓
身疲極故。一切國土無常安者。復次老病死
苦無國不有。從是間身苦去得彼處身苦。一
切國土去無不苦。假有國土安隱豐樂。而有
結惱心生苦患。是非好國土。能除雜惡國土
能薄結使令心不惱。是謂好國土。一切衆生
有二種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惱。無有國土無
此二惱。復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
土飢餓。有國土多病。有國土多賊。有國土王
法不理。如是種種國土之惡心不應著。如是
正觀除國土覺
問曰。云何除不死覺。答曰。應教行者。若好家
生。若種族子才技力勢勝人。一切莫念。何
以故。一切死時不觀老少貴賤才*技力勢。
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縁。因自見少多壽若
得安隱。是爲癡人。何以故。是謂憂惱*因依
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應。誰得
安隱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復次人睡時欲
期必覺。是事難信。受胎至老死事恒來。求死
時節言常不死。云何可信。譬如殺賊拔刀注
箭常求殺人無憐愍心。人生世間死力最大。
一切無勝死力強者。若過去世第一妙人無
脱此死者。現在亦無大智人能勝死者。亦
非軟語求。非巧言誑可得避脱。亦非持戒精
進能却此死。以是故當知。人常危脆不可怙
恃。莫信計常我壽久活。是諸死賊常將人
去。不付老竟然後當殺。如阿羅漢教諸覺所
惱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厭世入道。何以作此
覺。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時死者。有乳餔時。有
斷乳時。有小兒時。有盛壯時。有老時。一切時
中間死法界。譬如樹華華時便墮。有果時
墮。有未熟時墮。是故當知。勤力精進求安
隱道。大力賊共住不可信。此賊如虎巧覆藏
身。如是死賊常求殺人。世界所有空如水泡。
云何當言待時入道。何誰能證言汝必老可
得行道。譬如嶮岸大樹上有大風下有大水
崩其根土。誰當信此樹得久住者。人命亦如
是。少時不可信。父如穀子。母如好田。先世因
縁罪福如雨澤。衆生如糓。生死如收刈。種種
諸天子人王智徳。如天王佐天鬪破諸阿須
倫軍。種種受樂極高大明。還沒在黒闇。以
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當作此。明後當作
是。如是正觀種種除不死覺。如是先除麁
思覺。却後除細思覺。心清淨生得正道。一
切結使盡。從是得安隱處。是謂出家果。心得
自在。三業第一清淨不復受胎。讀種種經多
聞。是時得報果。如是得時。不空破魔王軍。
便得第一勇猛名稱。世界中煩惱將去。是不
名健。能破煩惱賊滅三毒火涼樂清淨。涅槃
林中安隱高枕。種種禪定根力七覺清風四
起。顧念衆生沒三毒海。徳妙力如是。乃名
爲健。如是等散心。當念阿那般那學六種法
斷諸思覺。以是故念數息
問曰。若餘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
覺。何以故。獨數息。答曰。餘觀法寛難失故。
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
之少事。如放獼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
是。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
失數。以是故初斷思覺應數息。已得數法當
行隨法斷諸思覺。入息至竟當隨莫數一。出
息至竟當隨莫數二。譬如負債人債主隨逐
初不捨離。如是思惟。是入息是還出更有
異。出息是還入更有異。是時知入息異出息
異。何以故。出息暖入息冷。問曰。入出息是
一息。何以故。出息還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
吐水水冷。冷者還暖暖者還冷故。答曰。不
爾。内心動故有息出。出已即滅。鼻口引外則
有息入。入故息滅。亦無將出亦無將入。復次
少壯老人。少者入息長。壯者入出息等。老者
出息長。是故非一息。復次臍邊風發相似相
續。息出至口鼻邊。出已便滅。譬如&MT03219;嚢中
風開時即滅。若以口鼻因縁引之則風入。是
從新因縁邊生。譬如扇衆縁合故則有風。是
時知入出息因縁而有虚誑不眞生滅無常。
如是思惟。出息從口鼻因縁引之。而有入息
因縁心動令生。而惑者不知以爲我息。息者
是風。與外風無異。地水火空亦復如是。是五
大因縁合故生識。識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陰
十二入十八持亦復如是。如是知之逐息入
息出。是以名隨。已得隨法當行止法。止法者
數隨心極住意風門念入出息。問曰。何以故
止。答曰。斷諸思覺故。心不散故。數隨息時心
不定心多劇故止則心閑少事故心住一處故
念息出入。譬如守門人門邊住。觀人入出。止
心亦爾。知息出時。從臍心胸咽至口鼻。息入
時從口鼻咽胸心至臍。如是繋心一處。是名
爲止。復次心止法中住觀。入息時五陰生滅
異。出息時五陰生滅異。如是心亂便除却。一
心思惟令觀増長。是名爲觀法。捨風門住離
麁觀法。離麁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觀五
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見初頭息
無所從來。次觀後息亦無跡處。因縁合故有。
因縁散故無。是名轉觀法。除滅五蓋及諸
煩惱。雖先得止觀煩惱不淨心雜今此淨法
心獨得清淨。復次前觀異學相似行道念息
入出。今無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是謂清淨。
復次初觀身念止分。漸漸一切身念止。次行
痛心念止。是中非清淨無漏道遠故今法念
止中。觀十六行念入出息。得煖法頂法忍。法
世間第一法苦法忍乃至無學盡智。是名清
淨。是十六分中初入息分。六種安那般那行。
出息分亦如是。一心念息入出若長若短。譬
如人怖走上山若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
息短。若人極時得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
中出。如是爲息長。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
短處。是故言息長息短。是中亦行安那般那
六事。念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觀身中諸
出息入息。覺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諸毛孔
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足至髮遍諸毛孔亦
如水入沙。譬如*&MT03219;嚢入出皆滿。口鼻風入出
亦爾。觀身周遍見風行處。如藕根孔亦如魚
網。復心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
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是故知息遍諸身除諸
身行。亦念入出息。初學息時。若身懈怠睡眠
體重悉除棄之。身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亦
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柔軟。
隨禪定心受喜。復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
念止已得身念止。實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
復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
故受喜。亦念息入出愛樂。亦念息入出是喜
増長。名爲樂。復次初心中生悦是名喜。後遍
身喜是名樂。復次初禪二禪中樂痛名喜。三
禪中樂痛名受樂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諸
心生滅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攝法。
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諸心相名爲心行。心
作喜時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
心故作喜。問曰。何以故故作喜。答曰。欲治二
種心。或散心或攝心。如是作心得出煩惱。是
故念法心作喜。復次若心不悦勸勉令喜。心
作攝時亦念息入出。設心不定強伏令定。如
經中説。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心作解脱時亦
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強伏令解。譬如羊入蒼
耳。蒼耳著身。人爲漸漸出之。心作解脱諸煩
惱結亦復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脱。觀無常
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
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
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觀有爲法出
散亦念息入出無常。是名出散。諸有爲法現
世中出。從過去因縁和合故集。因縁壞故散。
如是隨觀是名出散觀。觀離欲結。亦念息入
出。心離諸結。是法第一。是名隨離欲觀觀盡
亦念息入出。諸結使苦在在處盡。是處安隱。
是名隨盡觀。觀棄捨亦念息入出。諸染愛煩
惱身心五陰諸有爲法棄捨。是第一安隱。如
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
  第五治等分法門
第五法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
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三種
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
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諦觀佛像相好。
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
像。令意不轉繋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攝之
令常在像。若心不住。師當教言。汝當責心。由
汝受罪不可稱計。無際生死種種苦惱無不
更受。若在地獄。呑飮洋銅食燒鐵丸。若在畜
生。食糞噉草。若在餓鬼受飢餓苦。若在人中
貧窮困厄。若在天上失欲憂惱。常隨汝故令
我受此種種身惱心惱無量苦惱。今當制汝。
汝當隨我。我今繋汝一處。我終不復爲汝所
困更受苦毒也。汝常困我。我今要當以事困
汝。如是不已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
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如是心住。是
名初習行者思惟。是時當更念言。是誰像相。
則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像相。如我今見佛形
像。像亦不來我亦不往。如是心想見過去佛。
初降神時震動天地。有三十二相大人相。一
者足下安平立。二者足下千輻輪。三者指長
好。四者足跟廣。五者手足指合縵網。六者足
趺高平好。七者伊尼延鹿&T050509;。八者平住手過
膝。九者陰馬藏相。十者尼倶盧陀身。十一者
一一孔一一毛生。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
十三者身色勝上金。十四者身光面一丈。十
五者皮薄好。十六者七處滿。十七者兩腋下
平好。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身大好端
直。二十者肩圓好。二十一者四十齒。二十二
者齒白齊密等而根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
大。二十四者頬方如師子。二十五者味中得
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廣長而薄。二十七者梵
音深遠。二十八者迦蘭頻伽聲。二十九者眼
紺青色。三十者眼&T030004;如牛王。三十一者頂髮
肉骨成。三十二者眉間白毛長好右旋。復次
八十種小相。一者無見頂。二者鼻直高好孔
不現。三者眉如初生月紺琉璃色。四者耳好。
五者身如那羅延。六者骨際如鉤鎖。七者身
一時迴如象王。八者行時足去地四寸而
文現。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者膝圓
好。十一者身淨潔。十二者身柔軟。十三者身
不曲。十四者指長圓纖十五者指紋如畫雜
色莊嚴。十六者脈深不現。十七者踝深不現。
十八者身潤光澤。十九者身自持不委陀二
十者身滿足三月受胎
二月生
二十一者容儀備足。二
十二者住處安。如牛王
立不動
二十三者威振一切
二十四者一切樂觀。二十五者面不長。二十
六者正容貌不撓色。二十七者脣如頻婆果
色。二十八者面圓滿。二十九者響聲深。三十
者臍圓深不出。三十一者毛處處右旋。三十
二者手足滿。三十三者手足如意舊言内外
握者是
十四者手足文明直。三十五者手*文長。三
十六者手*文不斷。三十七者一切惡心衆生
見者皆得和悦色。三十八者面廣姝。三十九
者面如月。四十者衆生見者不怖不懼。四十
一者毛孔出香風。四十二者口出香氣衆生
遇者樂法七日。四十三者儀容如師子。四十
四者進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法如鵞王。四
十六者頭如磨陀羅果此果不
圓不長
四十七者聲分
滿足聲有六十種
分佛皆具足
四十八者牙利。四十九
名故不
得出也
五十者舌大而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
二者毛純紅色色淨潔。五十三者廣長眼。五
十四者孔門滿九孔門相
具足滿
五十五者手足赤白如
蓮華色。五十六者腹不見不出。五十七者不
凸腹。五十八者不動身。五十九者身重。六
十者大身。六十一者身長。六十二者手足
滿淨。六十三者四邊遍光光明自照而
行。六十四者等視衆生。六十五者不著教化
不貪弟子。六十六者隨衆聲滿不減不過。六
十七者隨衆音聲而爲説法。六十八者語言
無礙。六十九者次第相續説法。七十者一切
衆生目不能諦視相知盡。七十一者視無厭
足。七十二者髮長好。七十三者髮好。七十四
者髮不亂。七十五者髮不破。七十六者髮柔
軟。七十七者髮青毘琉璃色。七十八者髮
上。七十九者髮不稀。八十者胸有徳字手足
有吉字。光明徹照無量世界。初生行七歩發
口演要言。出家勤苦行菩提樹下降伏魔軍。
後夜初明成等正覺。光相分明遠照十方靡
不周遍諸天空中弦歌供養散華雨香。一切
衆生咸敬無量。獨歩三界還顧轉身如象王
迴。觀視道樹初轉法輪。天人得悟以道自證
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發無量。專心念佛不
令外念。外念諸縁攝之令還。如是不亂。是時
便得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
身。以心想故皆得見之。既得見佛又聞説法
言。或自請問。佛爲説法解諸疑網。既得佛念。
當復念佛功徳法身。無量大慧。無崖底智。
不可計徳。多陀阿伽度多陀秦言如阿伽度言解亦
言實語又言諸餘聖人安隱
道來佛如是來復次
不來後有中也
魯迷
阿*犁秦言賊
呵言殺佛以忍
辱爲鎧精進爲堅牢禪定爲弓智
慧爲箭殺憍慢等賊故名殺賊
三藐無灼
三佛陀
秦言眞實三佛陀言一切覺覺苦因習涅槃因道
正解見四實不可轉了盡無餘故言眞實覺一切
鞞伽除夜
遮羅那伽秦言明遮羅那言善行明三明也行清
淨之行以之獨成無師大覺故言明善行也
般那秦言
滿成
宿伽陀秦言善解亦名善
得又言善説無患
路伽憊
反路加秦言智智者知世因知
盡道故名世智世智知世也
阿耨多羅秦言無上
善法聖智
示導一切大徳無量梵魔衆聖莫有
及者何況能過佛尊徳大故言無
富樓沙曇藐
沙秦言大丈夫曇藐言可言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
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或以親教以
此調御令不失道故名佛
爲可化丈夫調御法也
&T049271;
都餓
提婆魔&T072933;
奴甘反秦言天人盡能解脱
一切人煩惱常住不退上法
佛婆伽婆
過去未來現在行不行知行盡不盡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一
切了了知故名佛婆伽婆言有大名聲復次婆名女根婆名
吐永棄女根
故女根吐也
爾時復念二佛神徳三四五佛乃至無量盡虚
空界皆悉如是。復還見一佛。能見一佛作十
方佛。能見十方佛作一佛。能令一色作金銀
水精毘琉璃色。隨人意樂悉令見之。爾時
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徳。更無異念。心
得自在意不馳散。是時得成念佛三昧。若心
馳散念在五塵。若在六覺者。當自勗勉剋勵
其心強制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
遇。故曰衆明日爲最。諸智佛爲最。所以者何。
佛興大悲常爲一切故。頭目髓腦救濟衆生。
何可放心不專念佛而孤負重恩。若佛不出
世。則無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華供養。
以骨肉血髓起塔供養。未若行人以法供養
得至涅槃。雖然猶負佛恩。設當念佛空無所
獲。猶應勤心專念不忘以報佛恩。何況念佛
得諸三昧智慧成佛。而不專念。是故行者。常
當專心令意不散。既得見佛請質所疑。是
名念佛三昧除滅等分及餘重罪
坐禪三*昧經卷上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行者雖得一心定力未成。猶爲欲界煩
惱所亂。當作方便進學初禪呵棄愛欲。云何
呵棄。觀欲界過欲爲不淨種種不善。當念初
禪安隱快樂。觀欲云何。知欲無常功徳怨家。
如幻如化空無所得。念之未得癡心已亂。何
況已得婬欲纒覆。天上樂處猶不常安。何況
人中。人心著欲無有厭足。如火得薪如海呑
流。如頂生王雖雨七寶王四天下。帝釋分座
猶不如足。如那睺沙。姓也。轉金輪王爲欲
所逼墮蟒蛇中。又如仙人食果衣草隱居深
山被髮求道。猶復不免欲賊所壞。欲樂甚少
怨毒甚多。著欲之人惡友相近善人踈遠欲
爲毒酒愚惑醉死。欲爲欺誑走使愚人。疲苦
萬端不得自在。唯有離欲身心安隱快樂無
極。欲無所得如狗齩枯骨。求欲勤勞極苦乃
得。得之甚難失之甚易。如假借須臾勢不得
久。如夢所見恍惚即滅。欲之爲患。求之既
苦得之亦苦。多得多苦。如火得薪多益多熾。
欲如搏肉衆鳥競逐。以要言之。如蛾赴火如
魚呑鉤。如鹿逐聲如渇飮醎水。一切衆生爲
欲致患無苦不至。是故當知。欲爲毒害。當求
初禪滅斷欲火。行者一心精懃信樂。令心増
進意不散亂。觀欲心厭除結惱盡。得初禪定
離欲盛火得清涼定。如熱得蔭如貧得富。是
時便得初禪喜覺。思惟禪中種種功徳。觀分
別好醜便得一心
問曰。修行禪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答曰。面
色悦澤徐行靖正不失一心目不著色。神徳
定力不貪名利撃破憍慢其性柔軟不懷毒害
無復慳嫉。直信心淨論議不諍。身無欺誑易
可與語。柔軟慚愧心常在法。懃修精進持戒
完具。誦經正憶念隨法行。意常喜悦瞋處不
瞋四供養中不淨不受。淨施則受知量止足。
寤起輕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論議不自滿
言語尠少。謙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師善知識
常親近隨順。飮食知節不著欲味。樂獨靜
處若苦若樂心忍不動。無怨無競不喜鬪訟。
如是等種種相得知一心相。此覺觀二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