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差末菩薩經 (No. 0403_ 竺法護譯 ) in Vol. 13

[First] [Prev]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計諸天眼龍揵沓和及諸鬼神羅漢縁覺目
所見者。不如菩薩目之所覩。悉超於彼一切
徹視無能及者。爲尊爲上爲最殊妙巍巍無
匹。菩薩眼者。靡所不達覩諸徑路。其眼所
見周於十方無邊世界。諸有色像麁細大小
遠近廣狹。悉以天眼見之明了一一分別。因
彼天眼見十方已。覩於五趣所生住處。而察
群黎生死所歸。知其報應所當獲果。識斯
根原。亦復曉了諸根強弱。其十方界諸佛世
尊國土功勳清淨鮮明。咸亦覩之察其戒淨。
以此功勳勸助己土。常住禁戒所願輒成。以
此天眼則觀諸佛。不退轉地諸菩薩衆這見
斯義。正士之黨學其所行。威儀禮節擧動進
止。安庠和雅立于法門。總持辯才智慧善
權。隨時方便教學具足。以眞諦眼普見一切
無所罣礙。察一切色悉爲虚僞無一眞正以
至誠眼亦見解脱及與結縛。以至誠眼見之
本淨顯曜鮮明。於諸境界悉無所著。以至誠
眼不復起生塵勞結網。見若干冥不懷沈吟。
以至誠眼不住顛倒一切蔽礙不愼之法。所
視明徹用法光暉而照曜之。以至誠眼宣布
聖慧。不慕飾著因縁諸行。未曾懷恨無結無
望。不猗塵勞一切放逸。以至誠眼剖判勞惓。
厭賢聖者隨根所由而開化之。不違失相皆
遣光明等照衆生。以至誠眼其心清淨。除諸
根株永令無餘。離於自大無有垢穢。心性清
淨而無所著。以至誠眼逮見佛眼。捨心自在
而不馳騁。除去虚僞不安諸疾衆結之黨。以
至誠眼達知義理進退所歸。其法淨者慧聖
章句。行無罣礙執御衆生。建立大哀刈棄
亂法。諦度彼岸使無有罣。所見審諦親近
道場。無所依怙見乞求者不懷瞋恨。誨毀戒
者護衆恨心將養懈怠。其亂心者爲現禪定。
其邪智者施以慧眼。若失徑者顯以正路。志
在小乘教以佛道微妙大法。令入普智順從
正覺不廢神通。是爲菩薩天眼徹視無盡神

何謂天耳無盡神通。以此天耳普聞十方不
可稱限。諸佛世界所有形類。天龍鬼神揵
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眞陀羅摩睺勒所説音
聲。人與非人言語所趣。一切賢聖諸佛聲聞
縁覺言辭。諸菩薩等所暢音教。以此天耳咸
悉得聞。所聽了了無一蔽礙。及復察聞地獄
餓鬼畜生音聲。麼麼小虫蚊虻蚊蜂。&T021569;
音聲皆得聞之。其心所樂善惡是非。皆從
衆生口之所演悉亦知之。口之所宣罪福報
應。若有口説貪婬瞋恚愚癡繋縛。或有懷結
口辭麁獷。或口貪恚出現愚憃。或口訥鈍所
説麁獷弊惡之言。或口貪欲而演結染。或懷
結怒演凶堅辭。或懷愚冥口演騃癡。或有
心性清淨和調口言侏張。或口言善心性懷
害。或口柔和心性安隱所説清淨。或身口意
不相應者。悉天耳聽神通無礙皆曉了之。以
此天耳聞諸仁賢及諸不賢。於賢不賢亦無
所著。耳聽惡聲不懷憂慼。常興悲哀廣大慈
愍。若遇惡聲致無極慈。悉知去來現在衆生
一切所行達如審諦。以此天耳聞十方佛所
頒宣法。輒能受持念之不忘。如己所聞常
樂道法。察如應器而訓誨之。各令得所不但
一反。聞如來法數數啓受。無能妨廢使心退
忘。又其菩薩本行道時。皆從諸佛啓奉道教。
若干衆會各各説法。悉察衆生諸耳所聽。輒
能自然演其法教。彼若群生識經義者聽所
説法。不識義者不肯聽之。假使耳根法界清
淨。其天耳界聖慧清淨。設使耳界自然淨者
衆生亦淨。若察耳界隨其音聲。文字言
悉能聽了。一切衆生生在五趣。傳若干響所
語不同不可稱載。隨斯音暢而入説法。其
所聽皆從眞諦。咸以勸助如來道耳不樂餘
乘。是爲菩薩天耳所聽無盡神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四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五
  西晋*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神通知他心念亦
不可盡。何謂知心。達諸群黎過去所念當來
所思現在所想。又其菩薩知心如幻。則隨時
宜勸誨衆生。説報應行禍福所趣。某人心和
所報善徳。某人行中得中間報。某人行劣得
劣弱報。某人志性心喜布施。某人好持戒忍
辱精進一心智慧。某人志性愛樂慈心悲哀
喜護。某人志性慕學大乘。某人志性好學聲
聞縁覺之乘。某人體性本殖所種各異不同。
某人徳本當以某藥而療治之。用修薄福故
生賤處。某行淨徳心性不明。某人心淨所行
清某人心淨所行了定。如是比類悉知衆生
古昔世時。心所念異所修不同。因其所行
而爲説法。是則名曰知他心念佛知當來衆
人所懷。某人當來因奉禁戒報應如是。布施
所報亦復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亦
若茲。所行俗業得俗事報。某人來世修學大
乘。所行法則威儀禮節報應如是。衆生當來
擧動進止。威儀諸業心念各異。後當報受所
種果實悉曉了之。某人志性行不淳淑。當
隨顛倒衆患之難。因其所知心行則解。從其
法器而爲演法。所宣法者終不倒錯應病與
藥。若演法時無所置思。咸復達覩現在衆生。
心念是非審諦明了。知於某人懷貪欲心。某
多瞋某挾癡冥。知某無欲某無瞋恚愚
騃之心。因其塵勞心性馳逸。悉解此等衆
生所念。縁其勞穢而爲説法各令解達。
詣衆會察其心本。應病與藥各爲宣暢。假使
衆人心懷猶豫。志不自決迷惑馳騁。雖有進
退懷抱沈疑。不明智慧惑心惡行。行來所念
不能卒解。覺了心性斷除塵勞。又去罣礙離
垢清淨。光明顯曜而無所受。無所造立捨於
瑕疵。以法光明照於一切衆生心行。隨時入
教而爲説法悉令普達。是爲菩薩知他心念
無盡神通第三之業
阿差末言。菩薩念往古知不可盡。敢可憶念
思逮了本。群黎之類皆悉荷蒙。如來聖旨
堅住法界。熟惟眞宜而不可動。性不卒暴
備悉禪定。不懷怨望住而審諦。知十五十
百世千世。識不可計億載世事。天地成敗合
散進退。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了無數億百千
姟劫。名字種姓言語飮食所更苦樂。自知本
原見他衆際。古昔從來別已種徳。衆生善
本身所立功。勸助佛道照衆生心。使識善本
勸發道意。前世宿命苦樂安危。忽已悉過皆
歸無常苦空非身。愚者迷惑。以色自倚貢
高勢富。憍恣眷屬荒亂自大。恃怙貴位貪釋
梵職。慕四天王轉輪聖帝。樂諸所趣終
旋。好于愛欲尊高之處。喜爲己身求想
安隱。縁是欲得化於他人。設慕世位當察非
常苦空非身。暢過去劫所行本末。其現在事
無有處所。寧失身命不犯非義。古昔所立功
徳之本。咸用勸助悉具大道。現在善本執御
衆生。棄邪行業不斷三寶。佛法聖衆發一切
智。是爲菩薩知往古世而自證明第四神通
不可盡誼。何謂菩薩神足飛行。神通已達不
可盡者。自察己心而好精進攝受法典。所修
業行輒能成就。恒得由己常諦奉行。於四神
足現在目前。諸通悉達無所復爲。以無數品
顯現神足。威變無量。則以一身化無數身。以
無數身還復一體。飛行飄疾如一念頃。不礙
牆壁鐵圍山川。自通過如鳥遊空。坐於
虚空如處地上。履水而行如在陸土。出入
無間如無門戸。以是神足觀察人根而開化
之。從其衆生因可訓誨而顯神足。爲現端正
顏色無比。或因毛孔而演大光。或立威神隨
其形類而開度之。應病與藥各令得所。
聲聞縁覺像色貌立之。或現佛身而開化之。
或現釋梵色像形貌。亦如四鎭轉輪聖王。種
種異形教誨群生。或現畜生形貌像類。從
其衆人之所好喜。各爲説法因而將養。勢力
堅強多懷毒害。瞋恚盛者因其所宜而闡慈
心。或顯大力或四征力。或半鈎鎖或具鈎鎖
力。其力無極勢不可限。須彌山王甚大巍巍。
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廣長入海其數亦等。以
一指&T016254;&T016254;之挑擲他方佛國如投一果。其菩
薩力終不損耗。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廣長無
邊下盡地際。極於上方三十二天擧著右掌。
於若干劫&T016254;之不勞。建神足力顯其聖慧。以
此威徳聖慧所致恣意所欲。能擧大海投之
牛跡。在於牛跡亦不逼迮亦不漏逸。能變
牛跡以成大海。假使劫燒天地欲壞。建立威
神變爲洪水。道化聖旨成爲水災。欲使爲火
輒如意念。取要言之在所顯示無一蔽礙令
變爲幻。上中下法如意所欲無不成者。無能
動移妨廢之者。釋梵魔天及與他方。所作如
法輒從經教。捨諸佛道威神無盡。其餘衆
人天上世間。無能作威移菩薩徳。以此威力
爲諸民庶顯若干變。悦豫功勳*頒宣經道。有
是神足其心堅強未曾退還。度魔境界塵勞
之穢。入佛境土不煩擾人。應其所乏各令
得所。往古宿世所造徳本。諸魔官屬不能毀
之。是爲菩薩神足變化。第五神通而不可

阿差末復謂舍利弗言。菩薩漏盡神通要者。
不住有爲不處無爲。以大慈故不造生死。以
大悲故不住滅度。欲成道徳不著終始。
現佛身不住滅度。顧戀一切不迷塵欲。化
度十方不取滅度。行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隨時不惑流潤。行權方便不慕無爲。欲具本
願志性清淨。不違道慧方便開化。在於生
死五道坦明。不樂無爲六通平正。不難五
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辯三十七品。療生
死成其佛土。嚴淨三場不處有無。生死無爲
皆觀自然等如虚空無進無退。是爲菩薩第
六神通而不可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恩行而
不可盡。何謂爲四。一曰布施。二曰仁愛。三
曰利益。四曰等與。其布施者謂有二品。一
曰衣食金銀珍寶車馬人從。二曰法施。廣布
經典靡不周流。其仁愛者亦有二品。若有求
者恣意與之。欲聽經者爲講説法。其利益者
亦有二品。自成己行具他人願。其等與者亦
有二品。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徳。來求
衣食諸所可乏悉施與之。加復勸人令住道
業。又所謂施。見乞求者踊躍與之。面色不
變益加熈怡。彼仁愛者見來乞求愍如赤子。
彼利益者勸諸來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彼
等與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訓之
令護三事相副令入大乘。復次捨心貪嫉則
曰布施。精進不斷名曰仁愛。有所利益志性
清和後不懷恨乃曰利益。勸入大乘不墮小
意是曰等與。復次慈心順窮則曰布施。興發
歡悦懷恕戀心乃曰仁愛。興大悲哀被
徳鎧。爲群黎故而忍衆苦名曰利益。養護
諸行令不損耗勸一切智是曰等與。復次若
求法者亦能惠與。無所悋惜則曰布施。其仁
愛者有所施與。兼以法教使得坦然。其利益
者。亦爲己身復爲他人興隆道化。其等與者。
爲一切故。尋發道意諸通慧心。復次内外所
有皆能放捨。不懷妄想則曰布施。稱譽一
切功勳之慧。不違師友乃曰仁愛。捨身之安
所便身誼。念憂他人名曰利益。合集要行若
住苦惱。既自勤修思慧成道觀之如掌。以
惠他人不懷悒悒是曰等與。何謂法施如己
聞法爲他人説。興仁愛者若有所演。不貪
衣食利養之業。彼利益者若教他人諷誦經
法。隨時而授未曾勞惓。何謂等與。未曾違
遠一切智心。常隨法訓不以爲患。何謂布施。
愛喜法者不乏衣食。鉢器履屣諸床臥具病
痩醫藥所當得者。他人所乏輒能與之。觀其
志性尋爲説法各使得所。其等與者能加施
人淨三道場。不望想報則用勸助無上正眞
最正覺心。復次其法施者。於諸施中最第一
尊。作是察已乃興法施。其仁愛者斯心質朴
顯愍哀義。其利益者念道義理不受嚴飾。其
等與者班宣佛法道慧具足。復次其布施者
具足備悉諸度無極。其仁愛者成於戒禁忍
度無極。其利益者進度無極。不墮顛倒退思
補過。其等與者。廣大禪思智度無極。復次
其布施者。則應初發菩薩心行。其仁愛者。奉
修正行順菩薩本。其利益者。成不退轉菩薩
法教。其等與者。則謂一生補處菩薩之基業
也。復次其布施者。立道根本。其仁愛者。喩
於備悉牙莖枝葉稍成道教。其利益者。喩於
道法究竟華茂芬葩熾盛。其等與者。究竟果
實道徳之業。是爲名曰菩薩四恩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大士有四辯才亦
不可盡。何謂爲四。一曰義辯。二曰法辯。三曰
應辯。四曰辭辯。何謂義辯。曉於諸法眞諦
之義。明己所達識報應慧。所知和雅不自修
功。入因縁慧不壞法界。悉達本淨入於無本。
悉解本無了住本際。永無有際曉解空義。奉
修無想在於無願。曉無所求立無所行。明
諸行者入一慧門。不計有人不見吾我。無壽
無命道智則一。遊正眞慧知於過去無央數
劫。曉於當來無邊際義。識於現在一切衆
行。悉解五陰猶如幻化。四種如蚖諸入若空。
滅寂内行外無所遊。解諸國土無有境界。心
意無形其所行至。爲無所到觀其志性。明識
審諦苦無處所。於諸所習而無所造。其滅盡
者自然之相曉入徑路。分別諸法句義所趣。
通入諸根暢達五力建立寂然。明察所觀一
切所有。如幻芭蕉野馬形影夢中所見山中
之響水中之月。悉虚無實。以若干相了爲一
相。知合會者必當別離。今欣欣者後會憂慼。
曉聲聞乘因音而解。知縁覺乘從十二縁寂
靜歸一。暢大乘學。積累無量一切徳本。乃
成大道是謂義辯。復次其義辯者唯歸仰義。
一切諸法皆趣於義亦無所歸。所以者何。一
切諸法所歸趣者悉皆空空是謂爲義。一切
諸法悉無有*想。其解無*想是謂爲義。一切
諸法悉無有願。其無有願是謂爲義。一切諸
法悉歸澹泊。其澹泊者是謂爲義。一切諸法
悉無有人無壽無命。其無壽命是謂爲義。若
曉諸法分別如此。是謂義辯。其講説法無所
*處當言有處所。彼土所講則不可盡。所演辯
才無能障翳。諸佛世尊之所言教。悉遙勸助
所宣聖慧。眞諦無異無有罪釁是謂義辯
何謂法辯。若了諸法隨時而入。善惡禍福
興徳罪釁。有漏無漏在世度世。苦樂危害塵
勞瞋恨。各有品類。入於生死若處泥洹。分
別法界方俗之業。是謂法辯。復次其法辯者。
曉諸貪欲心所戀慕某人好色知當何藥而
療治之。某婬泆盛某貪欲強或有少欲。某
可除欲某不可除。或從往本欲應欲來。或
當來世習貪欲相。或於現世習貪欲相。或復
有人内懷貪欲外無恩愛。或復有人外抱貪
欲内無恩愛。或復有人内外有欲。或復有人
覩其顏色。而發情欲聞聲不動。或復有人聞
其音聲。而興貪欲不以色動。或復有人因其
聲像而興色欲。或復因香諸味細滑。由
諸法而起貪欲。或復有人無色聲香味細滑
之念。是爲貪欲衆生所行。當作是入其貪欲
門所習。或欲二萬一千。其瞋恚行亦二萬一
千。其愚癡行亦二萬一千。其等分行亦二萬
一千。若能解了於此諸行八萬四千。便能隨
時而開化之無有損耗。其不入慧誘進令前。
不失其節解知應器。殊特下劣有所頒宣無
所侵抂。是謂法辯
何謂應辯。若能普入一切音詞。諸天之聲。
世間人聲。諸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
眞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所有音聲。悉能得
聞五趣衆生所説之響。隨其音響而爲黎庶
講説經法。是謂應辯。如是隨順而爲演法。是
則應辯。曉了經典知其文字觀所入義。如是
品類解一種言十種百種。了男女言大小嬰
孩。亦知過去當來現在文字所趣。亦解一字。
又了二字之所入處。亦知一字獨而無侶。亦
知二字而無有伴。是謂應辯。應於眞諦言無
缺漏。了了分明而無誤失。訥隧之言義理備
悉。所在衆人皆悦其辭無怨望者。頒宣深義
文辭至質合宜文飾。自察其心從佛之教。觀
於衆生志性所趣。而爲應義使心開解。歡然
踊躍各得其所。是謂應辯
何謂辭辯。所説應時辭不亂錯。言不中止
無能制者。所可説義無能障塞。卒問尋對應
機飄疾。答不遲晩如所問報。不失應節不違
問者。辯才無諍所説辯才。應眞諦法立忍辱
力。所宣深妙演若干義。辯才次第不越來意。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分別一切章
句義理。講説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意。發心
成道觀察寂然。解暢一切禪思脱門三昧正
受。入于聖慧剖判三乘。悦可一切衆生所
念。言*詞和雅語無瑕穢亦無麁言。不合義
者。口不卒暴舌不迷荒惡言之教。所語柔
軟清淨無病。言語徐詳無不實*詞。隨時事
義所傳輒正。不卒不暴方便隨意。無有異*詞
亦無細言竊微盜語。所語列露無屏處言。極
擧聲言*詞安隱。有所説者無能得短。諸
賢聖衆所共咨嗟。所稱揚者通流他國。其音
微妙亦如梵聲聞者悉達。口所言*詞不違法
教。皆見一切衆生根本應其心念而爲説法。
其聞法者。輒隨平等斷苦惱患。是爲菩薩
*詞辯無盡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辯才復有四事而
不可盡。何謂爲四。一曰取義不取識。二曰歸
慧不取所識。三曰歸於要經而不迷惑。四曰
自歸於法而不取人。何謂爲義何謂爲識。入
於世法是謂識著。度世之法乃謂爲義。所謂
識者布施調意明智安庠。所謂義者化於調
定寂寞澹泊歸于聖慧。所謂識者。咨嗟生死
而不患厭。所謂義者。雖在生死不處顛倒。悉
能越度終始之患。所謂識者。咨嗟泥洹功徳
之勳。所謂義者。一切諸法本淨滅度不懷
想。所謂識者。隨其本乘而爲分別。所謂義
者。入一法慧。所謂識者。一切所有皆能布施
無所愛惜。所謂義者。淨三道場歸一大道。
所謂識者。護身口意普學禁戒。嘆譽止足
功徳之行。所謂義者。護身口意解不可得悉
無所作。是謂禁戒能爲清淨。所謂識者見諸
貢高自大憍慢放恣懷瞋含毒之士。爲演安
庠忍辱之徳。所謂義者行能自致無所從生
法忍。所謂識者。慇懃精進。分別一切徳本之
義。所謂義者。無應不應無雙無隻。所行精進
而無所住。所謂識者解脱禪思脱門安庠三
昧正受。所謂義者。曉了滅盡定意正受。所謂
識者。一切所聞輒能受持智慧道原。所謂義
者。觀於智慧無有處所亦不可得。所謂識者。
頒宣於斯三十七品道義之訓。所謂義者。奉
行遵修諸佛道法。因諸報應致道果證。所謂
識者。剖判苦諦及習盡道。所謂義者。至於
滅寂證明澹泊。所謂識者。因其所生悉由無
明至老病死。所謂義者。以滅無明及老病死
亦無永除所謂識者。講説所觀寂然之本根
原所歸。所謂義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脱至微
妙智。所謂識者。解婬怒癡分數適等本不可
別。所謂義者。以得永消衆惡諸想不念懷恨。
所謂識者。解脱一切諸陰蓋法罣礙之難。所
謂義者。遊無蔽礙解脱慧門。所謂識者。咨嗟
三寶功徳無量。所謂義者。以離於貪不與欲
合奉宣功勳。所謂識者。若有菩薩從初發意
常歎開士一切禁戒名稱之美。所謂義者。一
心念頃皆能曉了。尋得成就一切敏慧。取要
言之悉能講宣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謂爲
識。於諸文字諸所識著。解無所得義無處所。
是謂爲義
何謂爲慧何謂爲識。住於識者則有四事。一
曰識在於色心處其中。二曰而懷妄想處在
縛著。三曰遊於生死識在周旋。四曰迷惑識
著不能自拔。是謂爲四。何謂爲慧。其識不
處住五陰地。斷諸陰蓋色痛想行識。是謂爲
慧。復次所謂識者。曉了四大地水火風。假
使識行不住四種。識不馳騁不壞法界是謂
爲慧。復次所云識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
觸心法。所識之著是謂爲識。設使消除外
不遊逸。慧之所導於一切法無所悕望是謂
爲慧。有所著則生識矣。亦從想念悕望
多求而生識矣。是謂爲識。若無所受亦無悕
望。心不懷念無所慕樂。志不望報是謂爲慧。
有爲行法則住於識。修無爲行識無所住。奉
無爲明乃謂爲慧。若住起分名謂爲識。不起
不滅識無所住乃謂爲慧
何謂爲取經義。何謂爲取。慇懃元元求諸經
典是謂爲取。若於經典致入道果是謂取義。
若於諸經成就衆行是謂爲取。若能分別諸
經本末是謂取義。若在諸經入造行業是謂
爲取。若於諸經滅盡罪福。永除塵勞是謂取
義。若於諸經採取要慧。而爲他人説塵勞業
是謂爲取。若於諸經了了分別清淨章句是
謂取義。若於諸經厭生死難。愁慼不樂是謂
爲取。其於諸經觀察生死及與滅度不以爲
二是謂取義。若於諸經但宣雜句嚴飾之教
是謂爲取。若於諸經愛樂深義鈎奧致遠坦
然無爲是謂取義。若於諸經想識無數心念
衆生是謂爲取。若於諸經喜於識知。心無
所生是謂取義。若於正經計吾我人及與壽
命。含血之類懷可不可造立悕望。所可説者
悉無有主。強立本末君長之主是謂爲取。其
於諸經解空無*想無願之法。不起不生悉無
所行。不計吾我及與壽命。講三脱門是謂取
義。何謂爲法何謂爲人。若著人者何從修
法是謂爲人。若在於人不捨諸法。而住境
界是謂取法。復次所謂人者。云諸凡夫凡庶
性行乃謂爲人。若於凡夫奉眞人義。修於篤
信執持經典合八等。人道迹人往來人。不還
人無著人。縁覺人菩薩人。復有一人出現於
世。多所愍傷多諸安隱。慈哀三界諸天世人
及三惡趣莫不蒙濟。名曰如來。如來正眞普
安一切。顯示徑路化於黎庶使入道義。假使
有人依猗著求則無有護。因欲開化此等迷
惑。故爲説是當歸於法莫取於人。計於法
者無所造作。無有同像無作不作。住無所
住亦無根本。普行平等等於正眞。亦等邪業
以邪等正以正等邪。邪正無二無所悕望悉
無所行。於一切法逮致自然。其相究竟猶如
虚空是謂爲法。所開導法亦不思念以爲恩
徳。若入於此法門義者觀一切法皆爲道法。
悉御諸法不以勞惓。是諸菩薩四歸之義而
不可盡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五



阿差末菩薩經卷第六
  西晋*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薩功徳業及聖慧業
亦不可盡。何謂徳業。若能布施出身所有。持
戒之徳道慧之業。常行慈心思惟定意。行無
極哀奉衆善本。爲己身施亦爲他人。合集功
徳勸施一切。三世衆生普及諸學及與不學
諸縁覺乘。亦復勸助諸初發意。學菩薩法逮
入行者。不退轉等一生補處。過去當來諸現
在佛。普勸徳本所行休祚。咸皆祝願諸佛
賢聖。講經法師以是功徳使得長存。壽命無
極勸衆徳本。雖合福祚其不發意勸發道心。
已發心者使度無極。若有貧匱救攝以財。其
身病者給與醫藥。隨時供養不懷諛諂。其羸
劣者勸立忍辱。其蔽藏罪令不匿過。常懷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