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等集衆徳三昧經 (No. 0381_ 竺法護譯 ) in Vol. 00

[First] [Prev]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謂平等。是所言者。亦無所説行無所生。亦無
有見亦無越度平等寂然。斯謂等觀。以能入
于平等故也。又復重問。何故名曰平等入寂
然乎。答曰等於吾我亦等非我。一切諸法亦
無形像亦無毀呰。是謂平等入于寂然。於是
鉤鎖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至未曾有正入
寂然。所由相者本淨滅度。菩薩皆知如是諸
法。若復聞者乃能信解。有所遊居亦不中半
而取滅度。佛告鉤鎖。以故菩薩。善權方便
而以爲樂。以權方便修具足行。發一切心歸
於遊處四法。何等四。行大慈。無極哀。爲諸
通慧。不斷佛教。是爲四。假使能奉宣修此
法。則入寂然所趣之相。一切本淨悉爲滅度。
以至寂寞諸法之行。*這聞此已則便信樂。所
可遊居亦不中半而取滅度。是故分別諸法
之原。彼則寂寞亦無*澹泊亦不墮落。所以者
何。不欲棄捨一切衆生。離垢威菩薩白佛言。
何所菩薩純淑。如佛所言不墮寂滅。世尊告
曰。族姓子。假使菩薩無有諸見亦無想念。是
爲純淑。於諸聲聞一切衆生。不修平等離佛
法教。亦不勸樂大乘之行。疑諸通慧離於無
願。亦不滅度入於寂滅。則於其中證菩薩
心。志在聲聞縁覺而入滅度。又族姓子。菩薩
若能入於寂然相者。皆能分別一切諸法。有
所興發悉爲一切順佛法衆。遵修大乘爲諸
通慧之所興居。愍傷一切群萌之類。普見一
切與志願倶。未曾斷絶他人所僥。以是之故。
族姓子。當作斯觀。計於菩薩而皆純淑遊
寂然。離垢威白佛言。未曾有。世尊。菩薩所
行而有差特。悉非聲聞縁覺之地所能及也。
於是鉤鎖菩薩白佛言。今此溥首童眞者。
是會中靜然而坐。亦不講説於此三昧。
世尊。尋見文殊師利心之所念。以心請觀
*溥首童眞。*溥首童眞謂鉤鎖菩薩。菩薩所
行不以功徳遵修佛道。不以利養不以生天。
不以財業不以名聞。嗟歎徳稱宣暢其績。
不以衣食床臥病痩醫藥。生活之業。不以國
王大臣賞賜故。鉤鎖又問*溥首菩薩。以何等
故行菩薩道。*溥首答曰。爲衆生故如愍傷
之。故以法之誼開化群黎。志大乘故除於虚
妄諸勤勞患。生寂然故已忍勞苦。欲安衆生
令得所願。無所狐疑無悕望故。則無所著亦
無所倚。亦無所受亦不專處。亦不究竟無有
善哉。亦不吾我無有斯念。亦不退轉亦不還
*反。設使諸法無所動轉。亦不肅震無有將
往。無所危害無有歡喜。亦不愁慼己獨勇猛。
無能勝者無能伏者。莫能踰者亦不憔悴。無
所畏難不恐不懼。不卒不暴無有自大。亦無
心意常處寂寞。常住無念同誼一乘。一教同
像常作等行。悉欲救度衆生之故。溥首言。族
姓子。菩薩所行如斯比類。是故造行。鉤鎖
又問*溥首。何所施造爲菩薩行。*溥首答曰。
設族姓子。其爲菩薩不行於盡。亦無所起亦
無不起。究竟諸盡盡所當盡。不念諸本末無
起亦無所生。亦無聰明造行。如是爲菩薩行
乃應道行。復次鉤鎖。菩薩大士。不行盡過去
意。於當來意無所起行。於現在意而無所住。
亦無所行。心亦不著去來今也。遵修如是爲
菩薩行乃應道行。復次鉤鎖。布施道心衆生
如來則無有二。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道
及衆生至于如來則無有二。假使菩薩常遵
此六度無極有所行者。所行之相不憂終始。
遵修如此爲菩薩行乃應道行
等集衆徳三昧經卷中



等集衆徳三昧經卷下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復次鉤鎖。菩薩所遵不行色空。色者自空。亦
不空痛痒思想生死識行識自然空。亦不教
人行色爲空。色者則空。本末盡無則曰自然。
痛痒思想生死識則亦爲空。若欲盡者本末
盡空。故曰識空亦曰自然。若已盡者一切諸
法亦當復盡。若諸法盡色亦當盡。痛痒思想
生死識。識以便盡。假使一切諸色盡者。一
切諸法亦當復盡。設使諸法盡者識亦當盡。
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爲菩薩行則應道行。復
次鉤鎖菩薩。菩薩所行亦不斷除凡夫法行。
至於佛法亦不慇懃度生死行也。亦不具足
於滅度事。亦不覩見不善法興。亦不觀察於
諸善法之所由來。不以惠故亦不見識。不
用識故而見於慧。亦不破壞諸法界行。有所
信喜至於解脱也。假使菩薩遵修如是。爲菩
薩行則應道行。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若造
行者。法界無量人界無限。而悉信解法界無
限慧界人界悉盡。所行法界人界則無有二。
不以法界而有所損亦無有盡。想亦如是人
界亦然。人界有相法界無相。及與人界如此
相者。則無有相。其無有相。覩一切法悉無有
相。不盡人界行無所畏。益從無要思想而興
發也。顛倒之事誑詐化惑相處其中。其
所行者不除欲盡不慕所生。亦不名聞亦不
計常亦無所壞。亦不滅除我人壽命。假使菩
薩遵修如是。爲菩薩行則應道行。説是菩薩
所行者品時。百千天子逮得法忍。爾時離垢
威菩薩。即尋啓受擧大音聲而歎頌言。使一
切人群萌之類。所願皆得普獲利誼。如佛世
尊悉令信樂此三昧定
爾時魔王波旬謂溥首童眞曰。我爲堪任
歎菩薩道如菩薩行乎。溥首答曰。可行也。
時魔言曰。一切人行則菩薩行。諸聲聞縁覺
行則菩薩行。下一切居家所習蔭擔之行則
菩薩行。一切魔行則菩薩行。所以者何。菩薩
皆當同處其中。一切悉學是菩薩學。鉤鎖菩
薩往詣魔所而謂之曰。云何菩薩而悉普學。
魔答曰。八萬四千種衆生之行。二萬一千則
屬貪欲行。二萬一千屬瞋怒行。二萬一千屬
愚癡行。二萬一千屬等分行。是等之類皆悉
遍入菩薩之行。是故鉤鎖。行貪欲行而離於
欲行。瞋怒行而離於怒。行愚癡行而離於癡。
行等分行而離等分適無所著。又族姓子。若
有菩薩普遵一切衆生之行。則能遍察群萌
之行。開化一切黎庶之類。若有菩薩所修如
是。爲菩薩行則應道行。又問魔曰何謂一切
魔行爲菩薩行。答曰。菩薩皆當入諸魔心之
所行故也。不以起爲起。不隨魔事之所教也。
覺了魔行化衆生行。觀其所行不修彼行。
獨於魔衆而示現不行魔行。又當修學魔之
治化。雖在魔中而無魔事。又問魔曰。何謂一
切聲聞縁覺行爲菩薩行。答曰。族姓子。假使
菩薩爲諸聲聞縁覺。講説經法具足所願。在
於彼行遵崇長益精進之行。當求斯*惠。不用
彼乘而取滅度也。復次族姓子。一切諸行皆
自然行爲泊澹。行菩薩所當信樂行者。其行
已過一切所行如審諦行。一切諸行無所住。
一切諸行悉無爲行。亦無合會無所起行無
所住行。菩薩當崇如是之行。魔王又問溥首。
仁可垂恩重。復説此諸所行乎。溥首答曰
才堪任皆度一切。所有境界爲菩薩行。所以
者何。其彼行者。不與眼界而倶合也。不與色
界而合會也。不與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意
界。而倶合也。以是故。魔當作斯觀。假使能度
諸境界者。號曰正士。復次天子。菩薩設能如
是行者。不爲欺惑諸佛世尊。如是行爲菩薩
行則應道行。又問。何謂溥首。菩薩所行。而不
欺惑諸佛世尊及一切法。溥首菩薩答曰。如
來所説誠諦解諸法空。一切悉無逮最正覺。
假使菩薩依倚見身及諸佛法。并見泥洹則
爲欺惑諸如來也。天子。欲知如來行者。於一
切法而無想著乃逮正覺。假使菩薩於一切
法。有所想求與想遊居。則爲欺惑於如來也。
天子。如來審實誠諦無所從出。亦無所生亦
無所起。亦無所有亦無所*倚。亦無有相來無
所來亦無所住。本性清淨本性明達本淨滅
度。猶如虚空無有形貌。解一切法亦悉如是
乃逮正覺。假使菩薩在於諸法。有往如來有
入有出。若所起忽然現者。出於所有依因
於相。若有往返若有所立。無有清淨。若有塵
勞終始周旋。獲色所有而爲放逸。有所思念
即爲欺惑如來。假使天子。若有菩薩等御解
空了一切法。皆於諸見而無思想。等御所行
解一切法悉除諸想。等御無願分別諸法度
於三界。等御如空解一切法不著本淨。遵修
如是爲菩薩者。不爲欺惑諸佛世尊。於時大
聖讃溥首曰。善哉善哉童眞。如是行者爲菩
薩行。若有菩薩所行如是疾得受決。佛言溥
首。吾憶往古錠光佛時。己身勸助行清白
法。所行無行亦不寂滅。得受決也。所以者何。
處一切行名曰所現光。這覩斯已何爲
行。時有色莫若而志利義適。從錠光如來
大聖受決則了本淨。即時普解一切諸法悉
無所起。然後錠光如來所見受決。仁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眞等正覺明行
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
衆祐。於彼世時尋逮得不起法忍。以是之故。
溥首。若有菩薩欲疾逮得不起法忍。當修此
行救諸退轉。心無所著不以利業精進。行法
無所脱度無所。度無所度乃得解脱。溥首又
問佛言。唯然世尊。得法忍時爲何所逮。世
尊告曰。不得於色乃逮法忍。痛痒思想生死
識。亦無所得乃逮法忍。不得陰種諸入乃逮
法忍。不得計常空淨安隱及與我身乃逮法
忍。又復永覩不得一切諸法乃逮法忍。佛言。
溥首。諸法悉盡故曰爲無所得。溥首。法忍無
逮亦無所得。隨習俗行故名曰得。非凡夫法
亦非學法非不學法。非縁覺法非菩薩法。亦
非佛法有所行也。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故名
曰盡逮得法忍。一切諸法亦不可得。是故曰
盡逮得法忍。假使法忍空無所有。於一切想
諸所行者而無所畏。故曰盡索逮得法忍。彼
無有眼亦無眼識。無有耳亦無耳識。無有鼻
亦無鼻識。無有舌亦無舌識。無有身亦無身
識。無有意亦無意識。諸畏無盡則曰法忍。
無爲界則謂法忍。無有意界乃謂法忍。皆悉
盡索乃得法忍。説是法忍諸法盡索時。五百
菩薩得不起法忍。同音擧聲白佛言。唯然世
尊。我等當具等集衆徳三昧。亦當普備於一
切法逮無所起。是深妙法諸菩薩學所當承
順若有聞者當歡喜信受持讀誦如法奉行。
於是鉤鎖菩薩謂溥首曰。有所言曰。所作已
辦衆事成就。菩薩當以幾法所作衆事究竟
成辦。溥首答曰。族姓子。若有菩薩知一切法
而無所作。如是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一
切諸法悉無所有亦無所行。曉了諸法能如
斯者。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不有智亦無
有二。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不離作亦非不
作亦無不作。所作已辦究竟成就。有所者有
宣揚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若得恩者報所得
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遭無反復加以*反
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當供養者爲之謙卑
自屈施禮。所作已辦究竟成就。知*反復者若
離*反復者。若能辦事離不辦事。所作已辦
究竟成就。若輕易者而見忽損稽首爲禮。所
作已辦究竟成就。有所作者不得所作法之所
行。有所遭覩不得所過。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若布施者勸使入道。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亦
不得施亦不得道。亦不得我亦不得人亦不
得他。所作已辦究竟成就。不護禁戒忍辱精
進一心智慧。亦無所護勸使趣道。所作已辦
究竟成就。若有施與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
慧勸使入道。所作已辦究竟成就。非智非愚
無我無他亦無所得。所作已辦究竟成就。身
行口言意念奉行衆善分別此事。若身口意
所行衆善。亦無所得亦無所著。是則名曰所
作已辦究竟成就。爾時常堅精進菩薩謂溥
首曰。我爲應往説菩薩所作已辦究竟成就
*乎。溥首答曰。堪任。族姓子白溥首曰。若勸
一人令聞道音所作已辦。菩薩篋藏應時自
恣。若令得佛音法音聖衆之音。則當察之所
作已辦。若化一人使受戒禁。使歸命佛及法
聖衆志在三寶。所作已辦具足菩薩篋藏供
養。若所遊居若有施者若有受者。勸助志道
此二事者。則是菩薩清淨衆祐。若有施者及
有受者已斯法行。而勸化之此二事者。悉
是菩薩清淨衆祐。假使菩薩思惟念佛。若復
思念經法聖衆菩薩衆生。所作已辦菩薩篋
藏而受供養。假使菩薩修行慈心悲喜護心。
若値一人下劣貧匱盜賊屠魁。罵詈衝口而
能忍之。不以瞋怒續行慈心。歡悦之意以待
其人。欲益利誼益加精進所作已辦。若獲百
利若千利若百千利億百千利。若以珍寶滿
閻浮提得斯利者。未曾以寶而發兩舌。又復
諮啓問他人慧。寧失身命不從其後而説惡
也。不忘於法不承非法。觀此菩薩所作已具
究竟成就。復次溥首。假使菩薩七日斷供而
不得食。若復有人*受飮食者。其人則近諸通
慧心不爲虚妄。又欲度脱一切衆生。欲念救
濟群萌之類。觀此菩薩所作究竟。假使天下
普遍滿水周匝其地。當越度此行求聽法。若
遍滿火亦當越度行求聞法。亦不惜身亦不
貪命亦不愛壽。而造斯觀陰種諸入易易得
耳。諸佛世尊難得値遇。經法難聞。恭恪於法
亦復難遭。若入此數觀斯菩薩究竟成就。復
次菩薩若聞四句之頌歡喜踊躍。不願享祚
爲轉輪聖王。寧以四句頌令人得聞熙怡豫
悦。不樂帝釋位。寧立衆施誘化狗犬禽獸
神。不生梵天欣樂諸通慧心。不貪三千世
界之七寶。喜踊願志殖一徳本。不僥一切衆
生供養之利。菩薩所行修如斯者。當觀菩薩
成就究竟。常堅精進菩薩復謂溥首。有菩
薩常堅精進常求博聞。心當念此。假使有人
段段節節解其身者。當發歡喜以自勸勉。
是皆俗法之所致也。專志修行念於佛道。寧
失躯命終不犯戒不捨大乘。不爲愚心不興
邪力。致忍辱力口言不麁悉能堪任。終不懈
怠修精勤行。嚴淨佛土而救衆生不爲非法。
普求一切諸度無極。不求伴黨不望衆生。堅
住智慧不斷佛教。志性強猛一切所作無不
成辦。其意仁和棄捐&MT02893;無所貪慕不惜身
命曉練便宜。不久立者令得自歸奉戒清淨。
先人問訊語言柔軟辭不綺飾。譬若如地離
於所求。無所求無所結*倚性行純善。所答
安隱所説常快敬受善諫。棄除貢高常遜卑
意。所言至誠無有忿訟。所説如實無有
諛。言行相應遵尚等心。愍於衆生常有慈心。
向諸群萌志於大哀。爲黎庶故無有瑕疵。建
立一切衆徳之本而懷欣豫。一切所有施而不
惜。當以行護救濟所欲。及得財業當行安隱。
放捨一切諸所貪愛。無有我所不倚所有。
終不自大蠲除三垢。志求解脱離於想念。所
思所著不墮諸見。無六十二當行博聞。具足
七財心常強勇。所聞曉解未曾有厭。當學智
慧有所建立。住於勇猛降伏塵勞。離於欲垢
療治一切衆生之病。常爲衆祐未曾捨離。諸
通慧心成就福田。令諸衆生悉得蒙恩。行如
蓮花於諸世俗而無所著。猶如船師度諸群
生四病之患。志如王路不得輕慢貴賤中間
之人。當如泉源川流江河。所説經典而不可
盡。行如大海所聞智慧苞無崖底。無量之徳
之所積聚。性如須彌起現于世峻極而高。常
樂精進志性慷愷。心不怯劣心如門梱。志
願堅固意如鶴毛。調和其性當行尊心。濟導
衆生修於自在。勸助其意志存奇雅。微妙解
脱行如天帝。懷來衆生遵如梵天。分別權宜
清淨之行。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常當行慈究
竟滅度。行如終沒若有觸犯。作與不作悉能
忍辱。心如嚴父所受至重。志如伴黨作諸徳
本而無所著。意無所*倚於諸境界。行無危害
而修慈仁。所在吉祥於所生也。爲布施士謂
法施也。斷除一切諸不善法。奉行一切衆善
之法。遵無放逸除於自恣憍慢之事。學戒精
進所行堅強。爲無放逸修菩薩行。乃能致得
無上正眞之道爲最正覺。於時世尊讃常堅
精進菩薩曰。善哉善哉。族姓子。説菩薩行快
乃如是建立衆徳。若有菩薩設欲逮得等集
衆徳三昧。普當分別一切功徳離諸罪釁」
爾時鉤鎖菩薩前白佛言。若有菩薩逮得於
是等集衆徳三昧。功徳瑞應比類若何。佛
鉤鎖。令此等集衆徳三昧。菩薩大士獲此
定者。則能遠離惡趣之地。無有八據厄難之
處除斷窮窶。供饍豐沃自然爲樂。諸根具
足便能成就三十二大士之相。法無窮盡逮
得*辯才。獲于總持常不失意。於一切福徳
自在。成轉輪王無所倚礙。爲諸群黎之所
奉事。爲天帝釋所見諮嗟。梵天稽首而爲作
禮。逮獲神通靡不明達。得其本願自在所
生。行權方便進退智慧。不隨禪教遵修智慧。
離一切見極尊特貴。聲聞縁覺所不能及。離
諸恐畏聲聞縁覺智慧分別。諸根曉了衆生
本末娯樂諸見。志于一心脱門之事。住無處
所常順所施。建立于戒護三清淨。分別忍辱
竟無有形離諂僞想。講説精進志無懈惓。解
説禪定常度寂然。敷演智慧目常覩見而悉
分別。目無所著而常棄捐。除於六徑未曾違
遠。常見諸佛好樂聽法。奉事聖衆殷勤修行。
不離於空無*想無願。所聞經典歌頌一切諸
佛功徳。悉受佛誨即以諮受。善爲衆生分別
説之。在兜率天未曾捨離不退轉法。若欲
遊行一切佛土。無有罣礙普見諸佛。降伏魔
怨無有四魔。見深法忍處不退轉法。逮明神
通在於道業。法靡不博懷來。寂然清白覩見
所行具足佛法。現不退轉行之所趣。除一切
著所可罣礙。見吾我色猶如幻現。觀察悉見
一切身復無能勝者。謂諸異道受護正法。諸
佛尊典。不惜身命其行殷勤持御正誼。現佛
境界常無永絶。雖已泥洹而不滅度。得無所
畏遊在衆會而無恐難。聰明叡達隨其所作
而善蠲除。去於一切貢高自大。修大莊嚴
幻三昧有所感動。若放光明而悉覆蔽日月
明。火電得堅強力身如鉤鎖行如金剛。皆
度一切諸惡所乏。普道場淨遊無量佛土
普聞其聲。佛所建立身口意淨降伏魔兵。神
足變化度於無極。震動一切諸佛國土。得聰
明慧分別法誼之所歸趣。*辯才具足慧無罣
礙。爲諸衆生遵行精進。興顯佛事而無放逸。
於諸通慧現佛境界。如是鉤鎖。若有菩薩逮
得於斯等集衆徳三昧。是諸菩薩瑞應因縁
儀像。衆徳名聞之事巍巍如是。鉤鎖白佛。
皆令一切衆生之類。倶共逮此等集衆徳三
昧。所以者何。唯然世尊。若有逮得於此定者。
衆徳名聞堂堂乃爾聲聞縁覺所不能及。假
使有人聞此三昧而不信者。則當知爲魔所
嬈固。佛言。如是如是。鉤鎖。誠如所云。假使
有人信是三昧。名徳之勳不可思議。爲佛所
護。於是鉤鎖。又問溥首曰。若有菩薩意欲逮
得等集衆徳三昧。當行何法。溥首答曰。若有
菩薩意欲逮得等集衆徳三昧。未曾毀壞凡夫
之法當修斯行。所造行者於佛道法亦無所
得。若欲行者當作此行。無法無見亦無所憂」
復次鉤鎖。若有菩薩欲得斯定誓歎終始。不
爲生死之所沾汚得於無爲。不於聲聞縁覺
之乘而取滅度也。復次鉤鎖。菩薩欲得斯定
意者。具足衆徳當學所學之禁戒也。亦不想
念有漏之福。無漏之徳無罪不罪。不有不無
不著不捨。不去不來世不度世。未曾懷念如
此諸想。等御法界信樂衆徳。有福無福有常
無常有念無念。不入終始所著之相。爲一
切人遊入衆徳。不爲一人處遊福祐。以一人
徳普入衆生之所。有福若漏無漏。不復分別
不以此教。一切佛徳則一佛徳。當作斯念。所
可教化説諸佛法無有差特。當信知此。其所
學福無所學福。若縁覺福若菩薩福若如來
福。此則無常亦無形貌色像也。當喜信樂一
切諸徳福之所湊。譬如鉤鎖。諸有形色皆有
四大。亦復如是諸菩薩法。皆度衆生至于脱
門奉行等福。當所爲者所興盛者無常盡法」
復次鉤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意。於四無量
不懷恐懼。何等四。人界無量。佛土無限。佛
慧無邊。衆生之行無有𨚎。是爲四。復次鉤
鎖。若有菩薩欲得此定。常當勸助四不可
議。何等四。罪福報應不可思議。衆生之行不
可思議。而所趣路無有差特。諸菩薩慧不可
思議。神足力勢脱門。諸菩薩之所歸趣不可
思議。所生清淨。是爲四。是故鉤鎖。若有菩
薩於此三昧見無盡。當行四法。何等四。於斯
建立菩薩之福住不可盡。具足衆行亦不可
盡。無礙辯才亦不可盡。智慧所達亦不可盡。
是爲四。復有四事。何等四。勤精於法積衆徳
本而無厭極。當念勤行入聞無厭而説經典。
當念勤行勸助無邊衆善之徳。觀諸佛土所
見莊嚴。以入己土而成清淨。是爲四
鉤鎖菩薩謂溥首。譬如琉璃明月珠寶所著
器中。若在金器銀器水精器&T027012;器。則以
琉璃明月珠寶器威徳之故。不失自然。如
是溥首。若有菩薩住是三昧。若在居家若復
出家住在沙門。計於法界自然之行無二脱
門。又溥首。菩薩何行有所遵修。不失三昧
有所逮得徳慧無盡。溥首答曰。鉤鎖。欲知菩
薩當行四事。何謂四。不惜身壽命不求一切
供養之利。行空無*想無願不志聲聞縁覺之
乘。欲得佛慧思惟其行。於諸通慧放捨所思
所想可應不應。一切衆生等入行度我人壽
命亦不可得。是爲四。鉤鎖又問溥首。此三昧
者然後歸趣何所。菩薩若取經卷著在身懷
若興忍辱。設使居家若出家學因縁學行乎。
溥首答鉤鎖曰。後若有得此三昧者。假使有
人逮聞其名。則非居家出家因縁。所以者何。
是故鉤鎖。若有菩薩住三昧。則離二想所在
遊行。其壽智慧不可盡極無所忘失。開化
衆生不以爲厭。不自示現菩薩形類。又在所
奏一切無邊亦無因縁。譬如鉤鎖。日月所遊
一切無邊。菩薩如是觀無*倚行。若在家地
隨家依。*倚亦不出家爲出家。行亦復不著出
家之徳於斯二事亦無所慕。所以者何。菩薩
所出悉無所著。譬如鉤鎖。無所得者乃成正
覺。於此菩薩有四事行。何等四。爲尊爲上
而爲最勝。棄除一切諸所見事。及入一切諸
佛之法。是爲四。鉤鎖又問溥首。云何菩薩處
於遊居。溥首答曰。菩薩有四事行。何等四。
慈悲喜護。是爲四。其有奉行是四梵行。吾乃
謂斯爲遊居。復有四。何等四。若復遊處聚落
室則爲遊居。假使復在於閑居行。若在
棚閣重屋作行。則亦處於遊居。是爲四。溥
首復謂鉤鎖曰。其不奉修此四梵行。而自念
言我處遊居。其人則爲欺諸天人。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説四梵行乃謂遊居。其四梵行則
處其頂。是清淨行而處遊居。在於國土受分
衞食威神在頂。是故鉤鎖。其有不見四梵行
者。則爲遠離四等心行若復有修梵淨行。皆
悉因從四梵行起得賢聖慧。不爲世間自
身也。貢高自大不除人想鉤鎖又問溥首。云
何菩薩奉慈心行。何謂悲。何謂喜。何謂護。
溥首答曰。則以幻事救護一切衆生之類。則
爲行慈。而以幻事度脱衆生。則爲行悲。若
以幻事安隱群萌。則爲行喜。説以幻事令諸
黎庶逮得滅度。則爲行護。復次鉤鎖。信解
衆生界空。則爲行慈。信解法界衆生之界無
作非不作。則爲行悲。信解了知諸群萌界無
著無脱。則爲行喜。信解了知黎庶之界
無所*來。則爲行護。復次鉤鎖。一切衆生無
有吾我亦不恐怖。則爲行慈。一切衆生悉爲
*澹泊亦不畏懅。則爲行悲。一切諸法法界平
等亦不懷懼。則爲行喜。信解分別一切佛土
無盡之國。則爲行護。復次鉤鎖。無危害相則
謂爲慈。無等倫相則謂爲悲。無有二相則謂
爲喜。無有名無所著相則謂爲護。復次鉤鎖。
無所*住慈不爲大慈。無所*住悲不爲大悲。
彼何謂不爲大慈。猶如聲聞發是念言。令諸
衆生皆獲安隱。是聲聞慈不爲大慈。何謂大
慈。假使等心於群萌類。而皆度脱衆惱之患。
爲大慈。彼何謂悲不爲大悲。黎庶之類生
在五趣。愍傷哀之。於生死中而欲拔濟。是謂
爲悲不爲大悲。何謂大悲。見於五趣生死
庶。所生之處而行愍哀。自捨身安救護五趣。
便能濟拔衆生之界。尋時建立於平等道。是
謂大悲。是故鉤鎖。當作斯觀。聲聞有慈不爲
大慈。亦復有悲不爲大悲。是故鉤鎖。若有菩
薩當具足行大慈大悲。溥首説是語時。八千
天人皆發無上正眞道意。倶共歎言。唯然世
尊。我等亦當奉修此行。如今向者溥首所説。
百千天人逮得是三昧。八千菩薩得不起法
忍。於是鉤鎖菩薩白佛言。如來願説。百福之
相作何功徳。而佛世尊成斯相乎。時佛告曰。
譬如鉤鎖。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悉共合集。滿
中衆生功徳具足。爲轉輪王一身之徳。是諸
衆生所有功徳皆如轉輪聖王。悉共同合。爲
天帝釋一身之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
世界。一切衆生使其福徳具足成就如天帝
釋。悉復合集此衆生福如帝釋福。爾乃及於
一梵天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衆
生之類。其福各各譬如梵天悉備具足。是諸
衆生其福各各等如梵天。合集此福以爲成
一聲聞之福。復有別異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生之類。各各功徳如聲聞者。悉合此福令
具足備。爾乃合爲一縁覺福。復有別異江河
沙等諸佛世界一切衆生。其福如縁覺者悉
備具足。爾乃合爲一菩薩福。菩薩之福則過
於彼不可稱限。假使逮得等集衆徳三昧定
者。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悉令逮得
等集衆徳三昧定者。合集於此衆生三昧之
徳。以爲一無罣礙祠無瑕之慧無想著慧。是
故鉤鎖。如是比慧所可祠祀。皆悉合集而爲
法祠。撰合斯福乃爲如來一大人相。如是比
類三十二相。各各若茲乃成如來具足身相。
一切衆生不能思議。是故名曰不可思議如來
之身百福之相。佛説此百福功徳大人相時。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
世界而雨天花。百千伎樂不鼓自鳴。諸天世
人。怪未曾有踊躍欣喜。各各叉手爲佛作
禮。擧聲而歎倶白佛言。若族姓女其發無上
正眞道意。爲得善利無極之慶。乃當逮得如
是之比百福之相。悉具足備。則爲超過釋梵
四王一切聲聞及諸縁覺。唯然世尊。其有聞
此等集衆徳三昧。快哉快哉。爲得菩薩利。若
得聞名其徳難及。何況其人聞信樂奉行。假
使有人持是三昧所遊之處。則爲擁護其
衆生。令此經典所遊之處。計其土地佛所建
立。假使世尊江河沙等諸佛世界。滿其中火
當入中過。求聞是法聞是經者。則歸大安。世
尊告曰。如是如是。天子。誠如所云假使有人
聞是三昧。而不信樂不能聞受。爲魔所固。
其有菩薩不得逮聞是三昧者。亦不受持諷
誦説者。吾不名之爲聞多智。天子白佛。*唯
佛世尊。如來聖旨建立此法。令於後世遍得
宣布。爾時世尊放眉間相及髻相光。其光普
*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尋其光明自然出聲。
而歎頌曰。如來已爲建立斯法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今吾不久當般泥洹。
餘有三月。佛語阿難。已爲勸助吾囑累汝於
此經典。汝當受持爲諸衆會廣分別説。若有
人及菩薩學持三昧。則爲其人佛不滅度法
不滅盡。所以者何。其有阿難受行其法。則爲
見佛。若爲衆會講論説者。此爲護法。時賢者
阿難。涙出而白佛言。唯然世尊。願住一劫復
過一劫。多所愍傷多所哀念。多所安隱天上
世間。世尊告曰。阿難。且止莫憂勿愁。向者吾
不説乎。具足是法者佛則永存。亦復不離諸
佛世尊。所以者何。不當以色觀如來也。亦非
相好。若覩此法則爲見佛。佛説如是。鉤鎖菩
薩。溥首菩薩。離垢威菩薩。及諸菩薩。賢者阿
難。及大聲聞一切衆會。諸天龍神乾沓惒世
人阿須倫。莫不歡喜稽首作禮
等集衆徳三昧經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