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 (No. 0375_ 慧嚴譯 ) in Vol. 12

[First] [Prev+100] [Prev]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具足
第九功徳。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
妙經典。具足最後第十功徳。善男子。菩薩
修*習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淨。爲諸
衆生分別解説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須
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信
是語者。悉得入於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輪
迴生死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徳王菩薩白佛言。世尊。
何等衆生於是經中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憙
生鬪諍。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
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
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
石。銀易白鑞。絹易氀褐。以甘露味易於
惡毒。云何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爲供
養故。向諸白衣演説經法。白衣情逸不喜
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餚饍
飮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
凡木。云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
味觸。金以譬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縁破所
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云何以銀易於
白鑞。銀譬十善。鑞譬十惡。我諸弟子放捨
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鑞。云何
以絹貿易氀*褐。氀*褐以譬無慚無愧。絹
譬慚愧。我諸弟子放捨慚愧習無慚愧。是
名以絹貿易氀*褐。云何甘露貿易毒藥。毒
藥以譬種種利養。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
諸弟子爲利養故。向諸白衣若自擧讃
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以如是等
惡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廣行流布
於閻浮提。當是之時有諸弟子受持讀誦
書寫是經廣説流布。當爲如是諸惡比丘
之所殺害。是惡比丘相與聚會共立嚴制。
若有受持大涅槃經書寫讀誦分別説者。一
切不得共住共坐談論語言。何以故。涅槃經
者非佛所説邪見所造。邪見之人即是六師。
六師所説非佛經典。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悉
説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若言諸法常樂
我淨。云何當是佛所説經。諸佛菩薩聽諸比
丘畜種種物。六師所説不聽弟子畜一切
物。如是之義。云何當是佛之所説。諸佛菩
薩不制弟子斷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師不
聽食五種鹽五種牛味及以脂血。若斷是
者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菩薩演説三乘。
而是經中純説一乘。謂大涅槃。如此之言云
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畢竟入於涅槃。是經
言佛常樂我淨不入涅槃。是經不在十二
部數。即是魔説非是佛説。善男子。如是之
人雖我弟子。不能信順是涅槃經。善男子。
當爾之時若有衆生。信此經典乃至半句。
當知是人眞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見佛性
入於涅槃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徳王菩薩白佛言。世尊。
善哉善哉。如來今日善能開示大涅槃經。
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經一句
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見少佛性。如
佛所説。我亦當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薩修
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徳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爾時佛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
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苦無苦有
集無集有滅無滅有道無道有實無實有
我無我有樂無樂有淨無淨有常無常
有乘無乘有性無性有衆生無衆生有
有無有有眞無眞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
作無作有業無業有報無報者。今恣汝
問。吾當爲汝分別解説。善男子。我實不見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有來
問我不能答者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師子吼。即從座起
斂容整服前禮佛足。長跪叉手白佛言。
世尊。我適欲問。如來大慈復垂聽許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諸善男子。汝等今當
於是菩薩深生恭敬尊重讃歎。應以種種
香花伎樂瓔珞幡蓋衣服飮食臥具醫藥房
殿堂而供養之迎來送去。所以者何。
人已於過去諸佛深種善根福徳成就。
是故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
王自知身力牙爪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嚴
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
是則能師子吼。眞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
呿。四向顧望發聲震吼。爲十一事。何等十
一。一爲欲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
爲欲試自身力故。三爲欲令住處淨故。
四爲諸子知處所故。五爲群輩無怖心故。
六爲眠者得覺悟故。七爲一切放逸諸獸
不放逸故。八爲諸獸來依附故。九爲欲
調諸香象故。十爲教告諸子息故。十一
爲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
水性之屬潜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
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
彼野干雖逐師子至于百年。終不能作
師子吼也。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
如師子王。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
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
悲爲尾。安住四禪清淨窟宅。爲諸衆生而
師子吼。摧破魔軍示衆十力。開佛行處爲
諸邪見作歸依所。安撫生死怖畏之衆。覺
*悟無明睡眠衆生。行惡法者爲作悔心。開
示邪見一切衆生。令知六師非師子吼故。
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爲令二乘生悔心
故。爲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爲令
正見四部之衆於彼邪見四部徒衆不生
怖畏故從聖行梵行天行窟宅頻申而出。爲
欲令彼諸衆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爲令諸
衆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爲令衆生得
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爲令衆生具足安住
尸波羅蜜故。故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
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
易。善男子。聲聞縁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
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
師子吼。諸善男子。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
今欲如是大師子吼。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
養恭敬尊重讃歎
爾時世尊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
汝若欲問今可隨意。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
佛言。世尊。云何爲佛性。以何義故名爲佛
性。何故復名常樂我淨。若一切衆生有佛
性者。何故不見一切衆生所有佛性。十住
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
了了見。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爲法諮
啓。則爲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
徳。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
性。亦復解知名爲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
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云何名爲智慧莊嚴。云
何名爲福徳莊嚴
善男子。慧莊嚴者。謂從一地乃至十地。
名慧莊嚴。福徳莊嚴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
若。非般若波羅蜜。復次善男子。慧莊嚴者。
所謂諸佛菩薩福徳莊嚴者。謂聲聞縁覺九
住菩薩
復次善男子。福徳莊嚴者。有爲有漏有有有
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慧莊嚴者。無爲無
漏無有無果報無礙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
是二莊嚴。是故能問甚深妙義。我亦具足是
二莊嚴能答是義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若有菩薩具足
如是二莊嚴者。則不應問一種二種。云何
世尊。説言能答一種二種。所以者何。一切諸
法無一二種。一種二種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無二種莊嚴。則不
能知一種二種。若有菩薩具二莊嚴。則能
解知一種二種。若言諸法無一二者。是義
不然。何以故。若無一二云何得説一切諸
法無一無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
是乃名爲十住菩薩非凡夫也。何以故。一
者名爲涅槃。二者名爲生死。何故一者名
爲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爲生死。愛
無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
凡夫相。以是義故。具二莊嚴者能問能答」
善男子。汝問云何爲佛性者。諦聽諦聽。吾
當爲汝分別解説。善男子。佛性者名第
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所言空者不
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
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
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
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
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
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
變易。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聲聞
縁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
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
見佛性。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
一定樂行。二定苦行。三者苦樂行。定樂行
者。所謂菩薩摩訶薩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雖復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定苦行者。
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縁覺。聲聞縁覺
行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
性而不能見。如汝所問。以何義故名
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復次善男子。道
有三種。謂下上中。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三寶是常横計無
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
見於常。第一義空不名爲下。何以故。一切
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爲上。何以故。即是上
故。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
故名爲中道
復次善男子。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是
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爲中。以
是義故。中道之法名爲佛性。是故佛性常樂
我淨以諸衆生不能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
淨。佛性實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男子。
譬如貧人家有寶藏是人不見以不見故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舍宅中有金寶藏。何故如是貧窮困苦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即以方便令彼得見。以
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佛性亦爾。衆
生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
善知識諸佛菩薩。以方便力種種教告令
彼得見。以得見故衆生即得常樂我淨
復次善男子。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
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
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縁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縁。
猶亦不得名爲佛性。佛性雖常以諸衆生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又未能渡十二縁
河。猶如兎馬。何以故。不見佛性故。善男
子。是觀十二因縁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縁名爲佛
性。善男子。譬如胡苽名爲熱病。何以故。能
爲熱病作因縁故。十二因縁亦復如是。善
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
因者即十二因縁。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
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無明爲因諸行爲
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
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善男子。以
是義故。十二因縁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
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
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
果。如十二因縁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爲
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
中説十二因縁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
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
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衆生業行不常不
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
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
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
衆生雖與十二因縁共行而不見知。不見
知故無有終始。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
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
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衆生不
能見於十二因縁。是故輪轉。善男子。如蠶
作繭自生自死。一切衆生亦復如是。不見
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善
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説。若有人見十二
縁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
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爲性。善男
子。觀十二縁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
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
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
不見故得縁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
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
二因縁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
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
爲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
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衆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
性雖無差別。然諸衆生悉未具足。善男子。
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二業雖善
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
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
名爲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説。
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
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
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
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眞實未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
經而説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
三過去有。一切衆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衆生現在
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一切衆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
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
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
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
得故。故言有*酥。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
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
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
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
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
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我説一切
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以無
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欝單曰三十
三天果報覆故此間衆生不能得見。佛性亦
爾。諸結覆故衆生不見復次善男子。佛性者
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
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
我淨。一切衆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
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
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
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
其所作處處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種
種名。如禪名四禪。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覺
名定覺。正名正定。八大人覺名爲定覺。首
楞嚴定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衆生具足三
定。謂上中下。上者謂佛性也。以是故言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衆生具足初禪。
有因縁時則能修習。若無因縁則不能
修。因縁二種。一謂火災。二謂破欲界結。以
是故言一切衆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
中心數定也。以是故言一切衆生悉具下
定。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
見。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
法。以是故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
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
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
言首楞嚴定名爲佛性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尼連禪河。告阿難
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
入水。一切飛鳥水陸之屬悉來觀我。爾時復
有五百梵志來在河邊。因到我所各相謂
言。云何而得金剛之身。若使瞿曇不説斷
見。我當從其啓受齋法。善男子。我於爾時
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
云何謂我説於斷見。彼梵志言。瞿曇。先於
處處經中説諸衆生悉有無我。既言無
我。云何而言非斷見耶。若無我者。持戒者
誰破戒者誰。佛言。我亦不説一切衆生悉
*有無我。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
性者豈非我耶。以是義故我不説斷。一切
衆生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
是則名説斷見也。時諸梵志聞説佛性即
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尋時
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飛鳥水陸之屬。亦發無
上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尋得捨身。善男子。
是佛性者實非我也。爲衆生故説名爲我。
善男子。如來有因縁故説無我爲我。眞實
無我。雖作是説無有虚妄。善男子。有因
縁故説我爲無我。而實有我。爲世界故。
雖説無我而無虚妄。佛性無我如來説我。
以是常故。如來是我而説無我。得自在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金剛力士者。以何
義故。一切衆生不能得見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黄赤白
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
言無青黄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
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衆生雖不能
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
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
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見色不了。有善良
醫而爲治目以藥力故得了了見。十住菩
薩亦復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
嚴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見
一切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見非一切
亦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是之人不見
佛性。一切者名爲生死。非一切者名爲三
寶。聲聞縁覺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
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是義
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
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
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尊見一
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
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
菓。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爲畢竟。善男
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
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
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
念處。一切衆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後得
見。一闡提等破一闡提。然後能得十力四
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以是義故。我常宣説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縁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亦内
亦外。何等十二。過去煩惱名爲無明。過去
業者則名爲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
爲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爲名色。具足
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
爲觸。染習一愛是名爲受。習近五欲是名
爲愛。内外貪求是名爲取。爲内外事起身
口意業是名爲有。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
在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也。是
名十二因縁。善男子。一切衆生雖有如是
十二因縁或有未具。如歌羅邏時死則
無十二。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衆
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亦
得名爲具足十二。無色衆生無色乃至無
有老死。亦得名爲具足十二。以定得故。
故名衆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縁。善男子。佛性
亦爾。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是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
男子。雪山有草名爲忍辱。牛若食者則出
醍醐。更有異草。牛若食者則無醍醐。雖無
醍醐不可説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佛性
亦爾。雪山者名爲如來。忍辱草者名大涅
槃。異草者十二部經。衆生若能聽受諮啓
大般涅槃則見佛性。十二部中雖不聞有。
不可説言無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
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
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
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
字。云何爲色。金剛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
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無
定相故。云何爲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
一切衆生相不現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
相不決定故。云何爲一。一切衆生悉一乘
故。云何非一。説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
無數法故。云何非常。從縁見故。云何非斷。
離斷見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斷。無終始故。
云何爲有。一切衆生悉皆有故。云何爲無。
從善方便而得見故。云何非有非無。虚空
性故。云何名盡。得首楞嚴三昧故。云何非
盡。以其常故。云何非盡非非盡。一切盡相
斷故。云何爲因。以了因故。云何爲果
決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
義。悉能攝取義無礙故。云何非義。不可説
故。云何非義非非義。畢竟空故。云何爲字。
有名稱故。云何非字。名無名故。云何非字
非非字。斷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樂。斷一
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
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
作不受故。云何爲空。第一義空故。云何非
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爲善法
作種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
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
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
聞縁覺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非
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從善因縁衆生得
見。譬如黒鐵入火則赤出冷還黒。而是黒
色非内非外。因縁故有。佛性亦爾。一切衆
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善男子。如種滅已
芽則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
菓亦復如是。從縁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
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無量功徳佛性亦爾。
悉是無量無邊功徳之所成就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菩薩具足
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
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
不明了。云何爲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
者寂靜。四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
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讃歎解脱。十者以大涅
槃教化衆生。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少欲知
足有何差別。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
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
知足者但爲法事心不愁惱。善男子。欲
有三。一者惡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惡欲
者。若有比丘心生貪欲。欲爲一切大衆上
首。令一切僧隨逐我後。令諸四部悉皆供
養恭敬讃歎尊重於我。令我先爲四衆説
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語。亦令國王大臣長者
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上
妙屋宅。爲生死欲是名惡欲。云何大欲。若
有比丘生於欲心。云何當令四部之衆。悉
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我得
四禪乃至四無閡智。爲於利養是名大欲。
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
轉輪聖王若刹利若婆羅門皆得自在。爲利
養故是名欲欲。若不爲是三種惡欲之所
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爲二十五愛。無有
如是二十五愛。是名少欲。不求未來所欲
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
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善男
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
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
欲者謂須陀洹。知足者謂辟支佛。少欲知足
者謂阿羅漢。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謂菩薩。
善男子。少欲知足復有二種。一者善。二者不
善。不善者所謂凡夫。善者聖人菩薩。一切聖
人雖得道果不自稱説。不稱説故心不惱
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大
乘大涅槃經欲見佛性。是故修習少欲知
足。云何寂靜。寂靜有二。一者心靜。二者身
靜。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心寂靜者
亦不造作意三種惡。是則名爲身心寂靜。
身寂靜者不親近四衆。不預四衆所有事
業。心寂靜者終不修習貪欲恚癡。是則名爲
身心寂靜。或有比丘身雖寂靜心不寂靜
有心寂靜身不寂靜。有身心寂靜。又有身
心倶不寂靜。身寂靜心不寂靜者。或有比
丘坐禪靜處遠離四衆。心常積集貪欲
瞋癡。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心寂靜身不
寂靜者。或有比丘親近四衆國王大臣。
斷貪恚癡。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身心寂
靜者。謂佛菩薩。身心不寂靜者。謂諸凡夫。
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雖靜。不能深觀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是義故。凡夫之人不
能寂靜身口意業。一闡提輩犯四重禁作
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靜。云
何精進。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業清淨。遠
離一切諸不善業。修習一切諸善業者。是
名精進。是勤進者繋念六處。所謂佛法僧戒
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
正定。具正定者觀見諸法猶如虚空。是名
正慧。具正慧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是名
解脱。得解脱者爲諸衆生稱美解脱。言是
解脱常恒不變。是名讃歎解脱。解脱即是
無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煩惱諸結火滅。
又涅槃者名爲屋宅。何以故。能遮煩惱惡風
雨故。又涅槃者名爲歸依。何以故。能過一
切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爲洲渚。何以故。
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爲四。一者欲暴。
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槃
名爲洲渚。又涅槃者名畢竟歸。何以故。能
得一切畢竟樂故。若有菩薩摩訶薩。成就
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復次
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
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爲衣欲二爲
食欲。三爲臥具欲。四爲有欲。是名四惡欲。是
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
治比丘爲衣惡欲。乞食能破爲食惡欲。樹
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爲有
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
聖行則得名爲少欲知足。寂靜者有四種
樂。何等爲四。一者出家樂。二寂靜樂。三永
滅樂。四畢竟樂。得是四樂名爲寂靜。具四
精進故名精進。具四念處故名正念。具四
禪故。故名正定。見四聖實故。故名正慧。
永斷一切煩惱結故。故名解脱。呵説一切
煩惱過故。故名讃歎解脱。善男子。菩薩摩
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
明了。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聞是經已親
近修習。遠離一切世間之事。是名少欲。既出
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
閑處遠離憒閙。是名寂靜。不知足者不樂
空閑。夫知足者常樂空寂。於空寂處常作
是念。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然我今
者實未能得。我今云何誑惑於人。作是念
已。精勤修習沙門道果。是名精進。親近修
習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隨順天行。是名正
定。安住是定正見正知。是名正慧。正見知
者能得遠離煩惱結縛。是名解脱。十住菩
薩爲衆生故稱美涅槃。是則名爲讃歎解
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
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復次善男子。夫少
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臥。或住
樹下。或在塚間。或在露處。隨有草地而
坐其上。乞食而食隨得爲足。或一坐食不
過一食唯畜三衣糞衣毳衣。是名少欲。既
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
是名寂靜。得四果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進。繋心思惟如來
常恒無有變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
正定。得四無礙是名正慧。遠離七漏是名
解脱。稱美涅槃無有十相名歎解脱。十相
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遠離十相
*者名大涅槃。善男子。名菩薩摩訶薩
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復次善男子。爲多欲故親近國王大臣長者
刹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自稱我得須陀洹果
至阿羅漢果爲利養故。行住坐臥乃至大小
便利。若見檀越猶行恭敬接引語言。破惡
欲者名爲少欲雖未能壞諸結煩惱。而能
同於如來行處。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
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縁也。常爲師宗同學所
讃。我亦常於處處經中。稱美讃歎如是二
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則得近於大涅槃
門及五種樂。是名寂靜。堅持戒者名爲精
進。有慚愧者名爲正念。不見心相名爲正
定。不求諸法性相因縁。是名正慧。無有相
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脱。稱美如是大涅槃
經。名讃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安
住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
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
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
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
眼見故故得明了。爲菩提行故則不了了。
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
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
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
了。一切覺者名爲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
爲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
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
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
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二
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
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
佛性。菩薩若聞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心不
生信不名聞見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修習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説」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一切衆生不能
得知如來心相。當云何觀而得知耶
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若
欲觀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縁。一者眼見。二
*者聞見。若見如來所有身業。當知是則爲
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所有口業。當
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色貌一
切衆生無與等者。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
名眼見。若聞音聲微妙最勝。不同衆生所
有音聲。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
見如來所作神通。爲衆生*爲利養。若爲
衆生不爲利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
名眼見。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時。
爲利養説爲衆生説。若爲衆生不爲利
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云何如
來而受是身。何故受身爲誰受身。是名眼
見。若觀如來云何説法。何故説法爲誰説
法。是名聞見。以身惡業加之不瞋。當知
是則爲如來也。是名眼見。以口惡業加之
不瞋。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
見菩薩初生之時。於十方面各行七歩。摩
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將執持幡蓋。震動
無量無邊世界。金光晃曜彌滿虚空。難陀龍
王及跋難陀。以神通力浴菩薩身。諸天形
像承迎禮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捨欲
如棄涕唾。不爲世樂之所迷惑。出家修道
樂於閑寂。爲破邪見六年苦行。於諸衆生
平等無二。心常在定初無散亂。相好嚴麗
莊飾其身所遊之處丘墟皆平。衣服離身
四寸不墮。行時直視不顧左右。所食之物
物無完過。坐起之處草不動亂。爲調衆生
故往説法心無憍慢。是名眼見。若聞菩薩
行七歩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後邊。
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當知。悉達太子定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在家
作轉輪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轉輪聖王相
不明了。悉達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老病死復作是言。一
切衆生甚可憐愍。常與如是生老病死共
相隨逐而不能觀。常行於苦我當斷之。
從阿羅邏五通仙人受無想定。既成就已
後説其非。從欝陀仙受非有想非無想定。
既成就已。説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無
剋獲。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無所得。
若是實者我應得之。以虚妄故我無所得。
是名邪術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勸
請。惟願如來當爲衆生廣開甘露説無
上法。佛言。梵王。一切衆生常爲煩惱之所
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復言。世尊。
一切衆生凡有三種。所謂利根中根鈍根。
利根能受*惟願爲説。佛言。梵王。諦聽諦聽。
我今當爲一切衆生開甘露門。即於波羅
㮈國轉正法輪宣説中道。一切衆生不破
諸結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
不度衆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
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説不自
言師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説不爲利
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語實語時語眞語。
言不虚發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聞見。
善男子。如來心相實不可見。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欲見如來。應當依是二種因縁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
先所説。菴羅菓喩四種人等。有人行細心
不正實。有人心細行不正實。有人心細行
亦正實。有人心不細行不正實。是初二種
云何可知。如佛所説。唯依是二不可得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菴羅果喩二種人
等實難可知。以難知故。我經中説當與共
住。住若不知當與久處。久處不知當以智
慧。智慧不知當深觀察。以觀察故則知持
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處智
慧觀察。然後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
二種。持者亦二。一究竟。二不究竟。有人以
因縁故受持禁戒。智者當觀。是人持戒爲
爲利養爲究竟持。善男子。如來戒者無有
因縁。是故得名爲究竟戒。以是義故。菩薩
雖爲諸惡衆生之所傷害不生恚礙。是
故如來得名成就畢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
子。我昔一時與舍利弗及五百弟子倶。共
止住摩伽陀國瞻婆大城。時有獵師追逐
一鴿。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猶故戰慄如芭
蕉樹。至我影中身心安隱恐怖得除。是故
當知。如來世尊畢竟持戒。乃至身影猶有是
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聲聞縁覺。
何況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
種。一爲利養。二爲正法。爲利養故受持禁
戒。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雖聞佛
性及如來名。猶不得名爲聞見也。若爲正
法受持禁戒。當知是戒能見佛性及以如
來。是名眼見。亦名聞見。復有二種。一*者
根深難拔。二*者根淺易動。若能修習空無
相願。是名根深難拔。若不修習是三三昧。
雖復修習爲二十五有。是名根淺易動。復
有二種。一爲自身。二爲衆生。爲衆生者能
見佛性及以如來。持戒之人復有二種。一
*者性自能持。二*者須他教勅。若受戒已
經無量世初不漏失。或値惡國遇惡知識
惡時惡世。聞邪惡法邪見同止。爾時雖無
受戒之法。修持如本無所毀犯。是名性自
能持。若遇師僧白四羯磨然後得戒。雖得
戒已。要憑和上諸師同學善友誨喩乃
知進止。聽法説法備諸威儀。是名須他教
勅。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見佛性及以如來。亦
名聞見。戒復有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
從初發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薩戒。若觀白骨乃至證得阿羅漢
果。是名聲聞戒。若有受持聲聞戒者。當知
是人不見佛性及以如來。若有受持菩薩
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何因縁故受持禁戒。佛
言。善男子。爲心不悔故。何故不悔。爲受
樂故。何故受樂。爲遠離故。何故遠離。爲
安隱故。何故安隱。爲禪定故。何故禪定。爲
實知見故。何故爲實知見。爲見生死諸過
患故。何故爲見生死過患。爲心不貪著
故。何故爲心不貪著。爲得解脱故。何故爲
得解脱。爲得無上大涅槃故。何故爲得
大般涅槃。爲得常樂我淨法故。何故爲得
常樂我淨。爲得不生不滅故。何故爲得不
生不滅。爲見佛性故。是故菩薩性自能持
究竟淨戒。善男子。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
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爾
故。雖不求樂遠離安隱眞實知見。見生死
過心不貪著。解脱涅槃常樂我淨不生不滅。
見於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爾故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
因於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則無因涅槃無
果。戒若無因則名爲常。涅槃有因則是無
常。若爾者涅槃則爲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
是爲無常。猶如然燈。涅槃若爾。云何得名
我樂淨耶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於無量佛
所種諸善根。能問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
不失本念乃如是也。我憶往昔過無
量劫。波羅㮈城有佛出世號曰善得。爾時
彼佛三億歳中。演説如是大涅槃經。我時與
汝倶在彼會。我以是事諮問彼佛。爾時如
來爲衆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義。善哉大
士。乃能憶念如是本事。諦聽諦聽當爲汝
説。戒亦有因。謂聽正法。聽正法者是亦
有因。*謂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
謂信心。有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種。一
者聽法。二思惟義。善男子。信心者因於聽
法。聽法者因於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
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擧
瓶互爲因果不得相離。善男子。如無明縁
行行縁無明。是無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
果果。乃至生縁老死老死縁生。是生老死
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
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
自生頼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
亦果果。善男子。信心聽法亦復如是。善男
子。是果非因謂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
故。沙門果故。婆羅門果故。斷生死故。破煩
惱故。是故名果。爲諸煩惱之所呵責。是故
涅槃名果。煩惱者名爲過過。善男子。涅槃
無因而體是果。何以故。無生滅故。無所作
故。非有爲故。是無爲故。常不變故。無處所
故。無始終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則不得
稱爲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無。無有
因故故稱涅槃
師子吼菩薩言。如佛所説。涅槃無因是義
不然。若言無者則合六義。一*者畢竟無故
名之爲無。如一切法無我無我所。二*者
有時無故*名之爲無。如世人言河池無水
無有日月。三者少故*名之爲無。如世人
言食中少醎名爲無醎。甘漿少甜名爲無
*甜。四*者無受故*名之爲無。如旃陀羅不
能受持婆羅門法。是故名爲無婆羅門。五
*者受惡法故*名之爲無。如世人言受
惡法者不名沙門及婆羅門。是故名爲無
有沙門及婆羅門。六*者不對故*名之爲
無。譬如無白名之爲黒無有明故名
無明。世尊。涅槃亦爾。有時無因故名涅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説如是六義。何故不
引畢竟無者以喩涅槃。乃取有時無耶。善
男子。涅槃之體畢竟無因。猶如無我及無我
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終不相對。是故六事不
得爲喩。善男子。一切諸法悉無有我。而
此涅槃眞實有我。以是義故。涅槃無因而
體是果。是因非果名爲佛性。非因生故是
因非果。非沙門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
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生因。
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燈能了物
故名了因。煩惱諸結是名生因。衆生父母是
名了因。如穀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糞等是
名了因。復有生因。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復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復
有生因。謂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復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復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説。見於如來
及以佛性。是義云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
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黒。無有方所不
在三界。非有爲相非眼識識。云何可見。
佛性亦爾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
常。無常者爲欲度脱一切衆生方便示現。
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
見亦名聞見。佛性亦二。一*者可見。二不
可見。可見者十住菩薩諸佛世尊。不可見者
一切衆生。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
見衆生所有佛性。聞見者一切衆生九住菩
薩聞有佛性。如來之身復有二種。一*者是
色。二*者非色。色者如來解脱。非色者如來
永斷諸色相故。佛性二種。一*者是色。二
*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色者
凡夫乃至十住菩薩。十住菩薩見不了了。故
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復有二種。一*者是
色。二*者非色。色者謂佛菩薩。非色者一切
衆生。色者名爲眼見。非色者名爲聞見。佛
性者非内非外。雖非内外然非失壞。故
名衆生悉有佛性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説。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剛力士諸佛佛
性如清醍醐。云何如來説言佛性非内非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説乳中有酪。酪從乳
生故言有酪。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時節。善
男子。乳時無酪亦無生酥熟酥醍醐。一切衆
生亦謂是乳。是故我言乳中無酪。如其有
者何故不得二種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鐵
師。酪時無乳酥熟*酥及以醍醐。衆生
亦謂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乃至
醍醐亦復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正
因。二*者縁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縁因者如
酵煖等。從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乳無酪性角中亦
無。何故不從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説言縁因
有*二。一*酵二煖。角性煖故亦能生酪。師
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
乳而不取角。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説正因
縁因。師子吼*菩薩言。若使乳中本無酪性
今方有者。乳中本無菴摩羅樹。何故不生。
二倶無故。善男子。乳亦能生菴摩羅樹。若以
乳灌一夜之中増長五尺。以是義故我説
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難
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菴摩羅樹。善男子。
猶如四大爲一切色而作因縁。然色各異
差別不同。以是義故。乳中不生菴摩羅

世尊。如佛所説有二種因正因縁因。衆生
佛性爲是何因。善男子。衆生佛性亦二種因。
一*者正因。二*者縁因。正因者謂諸衆生。縁
因者謂六波羅蜜
師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
故。我見世間求酪之人。唯取於乳終不取
水。是故當知乳有酪性。善男子。如汝所問
是義不然。何以故。譬如有人欲見面像
即便取刀
師子吼言。世尊。以是義故乳有酪性。刀無
面像何故取刀。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
有面像何故顛倒。竪則見長横則見闊。若
是自面何故見長。若是他面何得稱言是己
面像。若因己面見他面者。何故不見驢馬
面像。師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見面長。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實不到彼。何以故。
近遠一時倶得見故。不見中間所有物故。
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見者。一切衆生悉
見於火何故不燒。如人遠見白物不應
生疑。鵠耶幡耶人耶樹耶。若光到者。云何
得見水精中物淵中魚石。若不到見。何故
得見水精中物。而不得見壁外之色。是故
若言眼光到彼而見長者。是義不然。善男
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賣乳之人。但
取乳價不責酪直。賣騲馬者但取馬價
不責駒直。善男子。世間之人無子息故
故求娉婦。婦若懷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
有兒性故故應娉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若有兒性亦應有孫。若有孫者則是兄弟。
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無兒性。若
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時不見五味。若
樹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質者。何故一時不
芽莖枝葉花菓形色之異。善男子。乳色
時異味異菓異。乃至醍醐亦復如是。云何可
説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當服*酥
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復如
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筆紙墨和合成字
而是紙中本無有字。以本無故假縁而成。
若本有者何須衆縁。譬如青黄合成緑色。
當知是二本無緑性。若本有者何須合成。
善男子。譬如衆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實
無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時食應是命。善
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性。以是義故我説
是偈
    本無今有 本有今無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一切諸法因縁故生因縁故滅。善男
子。若衆生内有佛性者。一切衆生應有佛
身如我今也。衆生佛性不破不壞不牽不
捉不繋。不縛。如衆生中所有虚空。一切衆
生悉有虚空。無罣*礙故。各不自見有此
虚空。若使衆生無虚空者。則無去來行住
坐臥不生不長。以是義故。我經中説一切
衆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衆生佛
性亦復如是。十住菩薩少能見之如金剛
珠。善男子。衆生佛性諸佛境界。非是聲聞縁
覺所知。一切衆生不見佛性。是故常爲煩
惱繋縛流轉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
不能繋。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一切衆生有佛性性
如乳中酪性。若乳無酪性云何佛説有二
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縁因。縁因者一*酵二
煖。虚空無性故無縁因。佛言。善男子。若使
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須縁因。師子吼菩薩
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須縁因。何以故。欲明
見故。縁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
有諸物。爲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
何所照。如泥中有瓶故須人水輪繩杖等
而爲了因。如尼拘陀子須地水糞而作了
因。乳中*酵煖亦復如是須作了因。是故雖
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以是義故。定
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
若是了因復何須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
了者。常應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
言了因有二種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
義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
二者乳亦應二。若使乳中無二相者。云何
了因而獨有二。師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
我共八人。了因亦爾。自了了他。佛言。善男
子。了因若爾則非了因。何以故。數者能數
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無了相。
無了相故要須智性乃數自他。是故了因
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衆生有
佛性者。何故修習無量功徳。若言修習是
了因者已同酪壞。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
定智慧則無増長。我見世人本無禁戒禪
定智慧。從師受已漸漸増益。若言師教是
了因者。當師教時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
是了者應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
得増長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了因無者。云何得
名有乳有酪。善男子。世間答難凡有三
種。一者轉答。如先所説。何故名戒。以不
悔故乃至爲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
有梵志來問我言。我是常耶。我時默然。三
者疑答。如此經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
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轉答。如世人言有
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
佛性亦爾。有衆生有佛性以當見故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説是義不然。過去
已滅未來未到。云何名有。若言當有名爲
有者。是義不然。如世間人見無兒息便
言無兒。一切衆生無佛性者。云何説言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過去名有。
譬如種橘*芽生子滅*芽亦甘*甜。乃至生
菓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
*芽乃至生菓悉無隨本。熟時形色相貌則
生醋味。而是醋味本無今有。雖本無今有
非不因本。如是本子雖復過去故得名
有。以是義故過去名有。云何復名未來爲
有。譬如有人種植胡麻。有人問言何故種
此。答言有油。實未有油。胡麻熟已取子熬
烝擣壓乃得。當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
義故名未來有。云何復名過去有耶。善男
子。譬如有人私屏罵王。經歴年歳王乃聞
之。聞已即問。何故見罵。答言。大王。我不罵
也。何以故。罵者已滅。王言。罵者我身二倶存
在云何言滅。以是因縁喪失身命。善男子。
是二實無而果不滅。是名過去有。云何復
名未來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師所問有
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師實未有瓶。以有
泥故。故言有瓶。當知是人非妄語也。乳
中有酪。衆生佛性亦復如是。欲見佛性應
當觀察時節形色。是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實不虚妄
師子吼言。一切衆生無佛性者。云何而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衆
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謂
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無尼拘陀樹者。何
故名爲尼拘陀子。而不名爲佉陀羅子。世
尊。如瞿曇姓不得稱爲阿坻耶姓。阿*坻
耶姓亦復不得稱瞿曇姓。尼拘陀子亦復如
是。不得稱爲佉陀羅尼子。佉陀羅*尼子
不得稱爲尼拘陀子。猶如世尊不得捨離
瞿曇種姓。衆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義故。
當知衆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若言子
中有尼拘陀者。是義不然。如其有者何故
不見。善男子。如世間物有因縁故不可
得見。云何因縁。謂遠不可見如空中鳥跡。
近不可見如人眼睫。壞故不見如根敗
者。亂想故不見如心不專一。細故不見如
小微塵。障故不見如雲表星。多故不見如
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見如豆在豆聚。尼拘
陀樹不同如是八種因縁。如其有者何故不
見。若言細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樹相麁故。若言性細云何増長。若言障故
不可見者常應不見。本無麁相今則見
麁。當知是麁本無見性。本無見性今則
可見。當知是見亦本無性。子亦如是。本無
有樹今則有之當有何咎
師子吼言。如佛所説有二種因。一者正因。
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糞作了因故
令細得麁。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須了
因。若本無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無
麁相。以了因故乃生麁者。何故不生佉
陀羅樹。二倶無故。善男子。若細不見者麁
應可見譬如一塵則不可見多塵和合則
應可見。如是子中麁應可見。何以故。是中
已有*芽莖花菓。一一菓中有無量子。一一
子中有無量樹。是故名麁。有是麁故故應
可見。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
樹者。眼見是子爲火所燒。如是燒性亦應
本有。若本有者樹不應生。若一切法本有
生滅。何故先生後滅不一時耶。以是義故
當知無性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無樹
性而生樹者。是子何故不出於油。二倶無
故。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出油。雖本無性
因縁故有
師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
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縁生火水縁生水。雖
倶從縁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復
如是。雖倶從縁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
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風。善男子。譬如甘
蔗因縁故生石蜜黒蜜。雖倶一縁色相各
異。石蜜治熱黒蜜治冷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其乳中無有酪性
麻無油性。尼拘陀子無有樹性。泥無瓶性。
一切衆生無佛性者。如佛*先説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是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人天無性。以無性
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業縁故不以
性故。菩薩摩訶薩以業因縁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若諸衆生有佛性者。何因
縁故。一闡提等斷諸善根墮于地獄。若
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等不應能斷。若
可斷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
名佛性。若諸衆生有佛性者。何故名爲初
發心耶。云何而言是毘跋致阿毘跋致。毘
跋致者。當知是人無有佛性。世尊。菩薩
摩訶薩一心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
慈大悲。見生老死煩惱過患。觀大涅槃無
生老死煩惱諸過。信於三寶及業果報受持
禁戒。如是等法名爲佛性。若離是法有佛
性者。何須是法而作因縁。世尊。如乳
不假縁必當成*酪。生酥不爾要待因
縁。所謂人功水瓶攅繩。衆生亦爾。有佛性
者。應離因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
定有者。行人何故。見三惡苦生老病死而生
退心。亦不須修六波羅蜜。即應得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縁而得成酪。然
非不因六波羅蜜而得成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以是義故。當知衆生悉無佛性
如佛*先説僧寶是常。如其常者則非無常。
非無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僧若常者云何復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世
尊。若使衆生從本已來無菩提心。亦無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後方有者。衆生佛性
亦應如是本無後有。以是義故。一切衆生
應無佛性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
義。爲衆生故作如是問。一切衆生實有佛
性。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言有初發
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無常
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實無退心。
心若有退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遲得故名之爲退。此菩提心實非佛
性。何以故。一闡提等斷於善根墮地獄故。
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輩則不得名一
闡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爲無常也。是
故定知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縁。
如乳成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縁
成於生酥。當知佛性亦復如是。譬如衆
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倶禀四大一名一
實。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衆縁衆生福
徳爐冶人功。然後出生。是故當知本無金
性。衆生佛性不名爲佛。以諸切徳因縁和
合。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
然。何以故。以諸因縁未和合故。善男子。
以是義故。我説二因正因縁因。正因者名
爲佛性。縁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縁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衆生無佛性者。善
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
者第一義和合。世和合者名聲聞僧。義和合
者名菩薩僧。世僧無常。佛性是常。如佛性
常義僧亦爾。復次有僧謂法和合。法和合
者謂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常。是故我説法僧
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
縁。十二因縁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縁常。佛性
亦爾。是故我説僧有佛性。又復僧者諸佛
和合。是故我説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衆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
不退者。諦聽諦聽。我當爲汝分別解説。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三法則便退轉。何等
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
四者悋惜身財。五者於涅槃中生大怖畏。
云何乃令衆生永滅。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
不調柔。八者愁惱。九者不樂。十者放逸。十
一者自輕己身。十二者自見煩惱無能壞
者。十三者不樂進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
名十三法。令諸菩薩退轉菩提。復有六法
壞菩提心。何等爲六。一者悋法。二者於諸
衆生起不善心。三者親近惡友。四者不勤
精進。五者自大憍慢。六者營務世業。如是
六法則能破壞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
聞諸佛世尊是人天師於衆生中最上無比
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見法無*礙。
能度衆生於大苦海。聞已即復發大誓願。如
其世間有如是人我亦當得。以是因縁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復爲他之所教
誨發菩提心。或聞菩薩阿僧祇劫修行苦
行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已思
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
退。善男子。復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爲
五。一者樂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
心。三者好求法師過惡。四者常樂處在生
死。五者不憙受持讀誦書寫解説十二部
經。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復有二法退菩提
心。何等爲二。一者貪樂五欲。二者不能恭
敬尊重三寶。以如是等衆因縁故退菩提

云何復名不退之心。有人聞佛能度衆生
生老病死不從師諮自然修習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當修
習必令得之。以是因縁發菩提心。所作功
徳若多若少。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作是誓願。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
子。常聞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難不失是
心。復願諸佛及諸弟子。常於我所生歡喜
心具五善根。若諸衆生斫伐我身斬截手
足頭目支節。當於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
慶。如是諸人爲我増長菩提因縁。若無是
者我當何縁而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復發是願。莫令我得無根二根女人之
身。不繋屬人不遭惡主。不屬惡王不生
惡國。若得好身種姓眞正。多饒財寶不生
憍慢。令我常聞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
説。若爲衆生有所演説。願令受者敬信無
疑。常於我所不生惡心。寧當少聞多解
義味。不願多聞於義不了。願作心師不師
於心。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能施一切衆生安
樂。身戒心慧不動如山。爲欲受持無上正
法。於身命財不生慳悋。不淨之物不爲福
業。正命自活心無邪諂。受恩常念小恩大
報。善知世中所有事藝。善解衆生方俗之言。
讀誦書寫十二部經。不生懈怠懶墮之心。
若諸衆生不樂聽聞。方便引接令彼樂聞。
言常柔軟口不宣惡。不和合衆能令和合。
有憂怖者令離憂怖。飢饉之世令得豐足。
疾病之世作大醫王。病藥所須財寶自在。
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勢。
斷其殘害令無遺餘。能斷衆生種種怖畏。
所謂死畏閉繋打擲水火王賊貧窮破戒惡名
惡道。如是等畏悉當斷之。父母師長深生
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
門十二因縁生滅等觀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
以聖行金剛三昧首楞嚴定。無三寶處令我
自得寂靜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時。莫失
無上菩提之心。莫以聲聞辟支佛心而生知
足。無三寶處常在外道法中出家。爲破邪
見不習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於有
爲法了了見過。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
命者怖畏捨身。爲衆生故樂處三惡。如諸
衆生樂忉利天。爲一一人於無量劫。受地
獄苦心不生悔。見他得利不生妬心。常
生歡喜如自得樂。若値三寶當以衣服
飮食臥具房舍醫藥燈明花香伎樂幡蓋七
寶供養。若受佛戒堅固護持。終不生於毀
犯之想。若聞菩薩難行苦行。其心歡喜不
生悔恨。自識往世宿命之事。終不造作貪
瞋癡業。不爲果報而集因縁。於現在樂。
不生貪著。善男子。若有能發如是願者。
是名菩薩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
能見如來明了佛性。能調衆生度脱生死。
善能護持無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羅蜜。
善男子。以是義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諸衆生
無有佛性。譬如二人倶聞他方有七寶山。
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斷貧窮。
服其水者増壽萬歳。唯路懸遠嶮阻多難。
時彼二人倶欲共往。一人莊嚴種種行具。
一則空往無所齎持。相與前進路値一人。
多齎寶貨七珍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者。
彼土實有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虚。
我已獲寶飮服其水。唯患路險多有盜賊。
礫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萬達者甚少。
聞是事已一人即悔尋作是言。路既懸遠
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云何
當能到彼。我今産業粗自供足。若渉斯路
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長壽安在。一人復言。
有人能過我亦能過。若得果達則得如願
採取珍寶飮服甘水。如其不達以死爲
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退一則前進。到彼山
所多獲財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
所止。奉養父母供給宗親。時悔還者見是
事已心中生熱。彼去已還我何爲住。即便
莊嚴渉道而去。七寶山者喩大涅槃。甘
之水喩於佛性。其二人者喩二菩薩初發
心者。險惡道者喩於生死。所逢人者喩佛
世尊。有盜賊者喩於四魔。沙*礫棘刺喩諸
煩惱。無水草者喩不修習菩提之道。一人
還者喩退轉菩薩。其直往者喩不退菩薩。
善男子。衆生佛性常住不變。猶彼嶮道不
可説言人悔還故令道無常。佛性亦爾。善
男子。菩提道中終無退者。善男子。如向悔
者。見其先伴獲寶而還勢力自在供養父
母給足宗親多受安樂。見是事已心中生
熱。即復莊嚴復道還去。不惜身命堪忍衆
難。遂便到彼七寶山中。退轉菩薩亦復如
是。善男子。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經中説。一切衆
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

師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薩有退不退。善男
子。若有著薩修*習如來三十二相業因縁
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薩摩訶薩也。名不
動轉。名爲憐*愍一切衆生。名勝一切聲聞
縁覺。名阿毘跋致。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持
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
以是業縁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菩薩摩
訶薩於父母所*和上師長乃至畜生。以如
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縁得成足下千輻
輪相
若菩薩摩訶薩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
歡喜。以是業縁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纎
長。二*者足跟長。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
同一業縁。若菩薩摩訶薩修四攝法攝取衆
生。以是業縁得網縵指如白鵝王。若菩薩
摩訶薩父母師長若病苦時。自手洗拭捉持
按摩。以是業縁得手足軟。若菩薩摩訶薩
持戒聞法惠施無厭。以是業縁得節踝&T038599;滿
身毛上靡。若菩薩摩訶薩專心聽法演説正
教。以是業縁得鹿王膞。若菩薩摩訶薩於
諸衆生不生害心。飮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
給藥。以是業縁其身圓滿如尼拘陀樹。立
手過膝。頂有肉髻無見頂相。若菩薩摩訶
薩見怖畏者爲作救護。見裸跣者施與衣
服。以是業縁得陰藏相。若菩薩摩訶薩親
近智者遠離愚人。善憙問答。掃治行路。以
是業縁皮膚細軟身毛右旋。若菩薩摩訶薩
常以衣服飮食臥具醫藥香花燈明施人。
以是業縁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薩摩訶
薩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捨不悋。不觀福
田及非福田。以是業縁得七處滿相。若菩
薩摩訶薩布施之時心不生疑。以是業縁
得柔軟聲。若菩薩摩訶薩如法求財以用布
施。以是業縁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臂肘&T038599;
纎。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是
業縁得四十齒白淨齊密。若菩薩摩訶薩於
諸衆生修大慈悲。以是業縁得二牙相。若
菩薩摩訶薩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
與。以是業縁得師子頬。若菩薩摩訶薩隨
諸衆生所須飮食悉皆與之。以是業縁得
味中上味。若菩薩摩訶薩自修十善兼以化
人。以是業縁得廣長舌。若菩薩摩訶薩不
訟彼短不謗正法。以是業縁得梵音聲。
若菩薩摩訶薩見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
業縁得目睫紺色。若菩薩摩訶薩不隱他
徳稱揚其善。以是業縁得白毫相。善男
子。若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
因縁時。則得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衆生不可思議。諸佛境界業果
佛性亦不可思議。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
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議。一切衆生煩惱覆障
故名爲常。斷常煩惱故名無常。若言一切
衆生常者。何故修*習八聖道分爲斷衆
苦。衆苦若斷則名無常。所受之樂則名爲
常。是故我言一切衆生煩惱覆障不見佛
性。以不見故不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三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説。一切諸法有
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縁因。以是二因
應無縛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
縛誰解。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
滅不至彼陰。雖不至彼能生彼陰。如因
子生芽子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
*芽。衆生亦爾。云何縛解。善男子。諦聽諦聽。
我當爲汝分別解説。善男子。如人捨命受
大苦時。宗親圍遶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
依救。雖有五情無所覺知。肢節戰動不
能自持。身體虚冷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
惡報相。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
東移理無西逝。衆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
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燈滅闇生。善男子。
如蝋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蝋印
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餘處來。以印因縁
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
不變爲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
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
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説。
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是中陰中
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
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
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
牉合之時。隨業因縁一向受生處。於母生
愛於父生瞋。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
悦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縁。中陰陰
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
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
故則名爲愛。狂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
明二因縁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無常見常
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以四倒故
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是名繋縛。
以是義故名五陰生。是人若得親近於佛
及佛弟子諸善知識。便得聞受十二部經。
以聞法故觀善境界。觀善境界故得大智
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見。得知見故於生死
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歡樂。不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