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般涅槃經 (No. 0375_ 慧嚴譯 ) in Vol. 12

[First] [Prev+100] [Prev]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成就具足
第九功徳。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大涅槃微
妙經典。具足最後第十功徳。善男子。菩薩
修*習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樂我淨。爲諸
衆生分別解説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若須
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信
是語者。悉得入於大般涅槃。若不信者輪
迴生死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徳王菩薩白佛言。世尊。
何等衆生於是經中不生恭敬
善男子。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憙
生鬪諍。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
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
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
石。銀易白鑞。絹易氀褐。以甘露味易於
惡毒。云何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爲供
養故。向諸白衣演説經法。白衣情逸不喜
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兼以種種餚饍
飮食而供給之猶不肯聽。是名栴檀貿易
凡木。云何以金貿易鍮石。鍮石譬色聲香
味觸。金以譬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縁破所
受戒。是名以金貿易鍮石。云何以銀易於
白鑞。銀譬十善。鑞譬十惡。我諸弟子放捨
十善行十惡法。是名以銀貿易白鑞。云何
以絹貿易氀*褐。氀*褐以譬無慚無愧。絹
譬慚愧。我諸弟子放捨慚愧習無慚愧。是
名以絹貿易氀*褐。云何甘露貿易毒藥。毒
藥以譬種種利養。甘露以譬諸無漏法。我
諸弟子爲利養故。向諸白衣若自擧讃
言得無漏。是名甘露貿易毒藥。以如是等
惡比丘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廣行流布
於閻浮提。當是之時有諸弟子受持讀誦
書寫是經廣説流布。當爲如是諸惡比丘
之所殺害。是惡比丘相與聚會共立嚴制。
若有受持大涅槃經書寫讀誦分別説者。一
切不得共住共坐談論語言。何以故。涅槃經
者非佛所説邪見所造。邪見之人即是六師。
六師所説非佛經典。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悉
説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若言諸法常樂
我淨。云何當是佛所説經。諸佛菩薩聽諸比
丘畜種種物。六師所説不聽弟子畜一切
物。如是之義。云何當是佛之所説。諸佛菩
薩不制弟子斷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師不
聽食五種鹽五種牛味及以脂血。若斷是
者云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菩薩演説三乘。
而是經中純説一乘。謂大涅槃。如此之言云
何當是佛之正典。諸佛畢竟入於涅槃。是經
言佛常樂我淨不入涅槃。是經不在十二
部數。即是魔説非是佛説。善男子。如是之
人雖我弟子。不能信順是涅槃經。善男子。
當爾之時若有衆生。信此經典乃至半句。
當知是人眞我弟子。因如是信即見佛性
入於涅槃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徳王菩薩白佛言。世尊。
善哉善哉。如來今日善能開示大涅槃經。
世尊。我因是事即得悟解大涅槃經一句
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見少佛性。如
佛所説。我亦當得入大涅槃。是名菩薩修
大涅槃微妙經典具足成就第十功徳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爾時佛告一切大衆。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
佛無佛有法無法有僧無僧有苦無苦有
集無集有滅無滅有道無道有實無實有
我無我有樂無樂有淨無淨有常無常
有乘無乘有性無性有衆生無衆生有
有無有有眞無眞有因無因有果無果有
作無作有業無業有報無報者。今恣汝
問。吾當爲汝分別解説。善男子。我實不見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有來
問我不能答者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師子吼。即從座起
斂容整服前禮佛足。長跪叉手白佛言。
世尊。我適欲問。如來大慈復垂聽許
爾時佛告諸大衆言。諸善男子。汝等今當
於是菩薩深生恭敬尊重讃歎。應以種種
香花伎樂瓔珞幡蓋衣服飮食臥具醫藥房
殿堂而供養之迎來送去。所以者何。
人已於過去諸佛深種善根福徳成就。
是故今於我前欲師子吼。善男子。如師子
王自知身力牙爪鋒鋩四足據地安住嚴
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
是則能師子吼。眞師子王晨朝出穴頻申欠
呿。四向顧望發聲震吼。爲十一事。何等十
一。一爲欲壞實非師子詐作師子故。二
爲欲試自身力故。三爲欲令住處淨故。
四爲諸子知處所故。五爲群輩無怖心故。
六爲眠者得覺悟故。七爲一切放逸諸獸
不放逸故。八爲諸獸來依附故。九爲欲
調諸香象故。十爲教告諸子息故。十一
爲欲莊嚴自眷屬故。一切禽獸聞師子吼。
水性之屬潜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
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諸善男子。如
彼野干雖逐師子至于百年。終不能作
師子吼也。若師子子始滿三年則能哮吼
如師子王。善男子。如來正覺智慧牙爪。
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
悲爲尾。安住四禪清淨窟宅。爲諸衆生而
師子吼。摧破魔軍示衆十力。開佛行處爲
諸邪見作歸依所。安撫生死怖畏之衆。覺
*悟無明睡眠衆生。行惡法者爲作悔心。開
示邪見一切衆生。令知六師非師子吼故。
破富蘭那等憍慢心故。爲令二乘生悔心
故。爲教五住諸菩薩等生大力心故。爲令
正見四部之衆於彼邪見四部徒衆不生
怖畏故從行梵行天行窟宅頻申而出。爲
欲令彼諸衆生等破憍慢故。欠呿爲令諸
衆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顧望爲令衆生得
四無礙故。四足據地爲令衆生具足安住
尸波羅蜜故。故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
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
易。善男子。聲聞縁覺雖復隨逐如來世尊
無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師子吼。
十住菩薩若能修行是三行處。當知是則能
師子吼。諸善男子。是師子吼菩薩摩訶薩。
今欲如是大師子吼。是故汝等應當深心供
養恭敬尊重讃歎
爾時世尊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
汝若欲問今可隨意。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
佛言。世尊。云何爲佛性。以何義故名爲佛
性。何故復名常樂我淨。若一切衆生有佛
性者。何故不見一切衆生所有佛性。十住
菩薩住何等法不了了見。佛住何等法而
了了見。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爲法諮
啓。則爲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
徳。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
性。亦復解知名爲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
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師子吼菩薩言。世尊。云何名爲智慧莊嚴。云
何名爲福徳莊嚴
善男子。慧莊嚴者。謂從一地乃至十地。
名慧莊嚴。福徳莊嚴者。謂檀波羅蜜乃至般
若。非般若波羅蜜。復次善男子。慧莊嚴者。
所謂諸佛菩薩福徳莊嚴者。謂聲聞縁覺九
住菩薩
復次善男子。福徳莊嚴者。有爲有漏有有有
果報有礙非常。是凡夫法。慧莊嚴者。無爲無
漏無有無果報無礙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
是二莊嚴。是故能問甚深妙義。我亦具足是
二莊嚴能答是義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若有菩薩具足
如是二莊嚴者。則不應問一種二種。云何
世尊。説言能答一種二種。所以者何。一切諸
法無一二種。一種二種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無二種莊嚴。則不
能知一種二種。若有菩薩具二莊嚴。則能
解知一種二種。若言諸法無一二者。是義
不然。何以故。若無一二云何得説一切諸
法無一無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
是乃名爲十住菩薩非凡夫也。何以故。一
者名爲涅槃。二者名爲生死。何故一者名
爲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爲生死。愛
無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相。生死二者亦非
凡夫相。以是義故。具二莊嚴者能問能答」
善男子。汝問云何爲佛性者。諦聽諦聽。吾
當爲汝分別解説。善男子。佛性者名第
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所言空者不
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
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
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
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
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
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
變易。無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得見。聲聞
縁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
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
見佛性。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
一定樂行。二定苦行。三者苦樂行。定樂行
者。所謂菩薩摩訶薩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雖復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定苦行者。
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縁覺。聲聞縁覺
行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
性而不能見。如汝所問。以何義故名
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復次善男子。道
有三種。謂下上中。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常。
上者生死無常謬見是常。三寶是常横計無
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中者名第一義空。無常見無常。常
見於常。第一義空不名爲下。何以故。一切
凡夫所不得故不名爲上。何以故。即是上
故。諸佛菩薩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義
故名爲中道
復次善男子。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是
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爲中。以
是義故。中道之法名爲佛性。是故佛性常樂
我淨以諸衆生不能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
淨。佛性實非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善男子。
譬如貧人家有寶藏是人不見以不見故
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善知識而語之言。
汝舍宅中有金寶藏。何故如是貧窮困苦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即以方便令彼得見。以
得見故是人即得常樂我淨。佛性亦爾。衆
生不見。以不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有
善知識諸佛菩薩。以方便力種種教告令
彼得見。以得見故衆生即得常樂我淨
復次善男子。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
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
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縁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縁。
猶亦不得名爲佛性。佛性雖常以諸衆生
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又未能渡十二縁
河。猶如兎馬。何以故。不見佛性故。善男
子。是觀十二因縁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縁名爲佛
性。善男子。譬如胡苽名爲熱病。何以故。能
爲熱病作因縁故。十二因縁亦復如是。善
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
因者即十二因縁。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
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無明爲因諸行爲
果行因識果。以是義故。彼無明體亦因亦
因因。識亦果亦果果。佛性亦爾。善男子。以
是義故。十二因縁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
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
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
果。如十二因縁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爲
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
中説十二因縁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
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縁覺所
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衆生業行不常不
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雖無
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
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
衆生雖與十二因縁共行而不見知。不見
知故無有終始。十住菩薩唯見其終不
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
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衆生不
能見於十二因縁。是故輪轉。善男子。如蠶
作繭自生自死。一切衆生亦復如是。不見
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毱。善
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説。若有人見十二
縁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
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爲性。善男
子。觀十二縁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
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
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
不見故得縁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
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
二因縁名爲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
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
爲涅槃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
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衆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
性雖無差別。然諸衆生悉未具足。善男子。
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二業雖善
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
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
名爲地獄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説。
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
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善男子。一
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
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眞實未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
經而説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
三過去有。一切衆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衆生現在
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一切衆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
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
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
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
得故。故言有*酥。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
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
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
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
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
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我説一切
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以無
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欝單曰三十
三天果報覆故此間衆生不能得見。佛性亦
爾。諸結覆故衆生不見復次善男子。佛性者
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
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
我淨。一切衆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
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
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
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
其所作處處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種
種名。如禪名四禪。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覺
名定覺。正名正定。八大人覺名爲定覺。首
楞嚴定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衆生具足三
定。謂上中下。上者謂佛性也。以是故言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衆生具足初禪。
有因縁時則能修習。若無因縁則不能
修。因縁二種。一謂火災。二謂破欲界結。以
是故言一切衆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
中心數定也。以是故言一切衆生悉具下
定。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
見。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
法。以是故言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
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
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
言首楞嚴定名爲佛性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尼連禪河。告阿難
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
入水。一切飛鳥水陸之屬悉來觀我。爾時復
有五百梵志來在河邊。因到我所各相謂
言。云何而得金剛之身。若使瞿曇不説斷
見。我當從其啓受齋法。善男子。我於爾時
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
云何謂我説於斷見。彼梵志言。瞿曇。先於
處處經中説諸衆生悉有無我。既言無
我。云何而言非斷見耶。若無我者。持戒者
誰破戒者誰。佛言。我亦不説一切衆生悉
*有無我。我常宣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佛
性者豈非我耶。以是義故我不説斷。一切
衆生不見佛性故。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
是則名説斷見也。時諸梵志聞説佛性即
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尋時
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飛鳥水陸之屬。亦發無
上菩提之心。既發心已尋得捨身。善男子。
是佛性者實非我也。爲衆生故説名爲我。
善男子。如來有因縁故説無我爲我。眞實
無我。雖作是説無有虚妄。善男子。有因
縁故説我爲無我。而實有我。爲世界故。
雖説無我而無虚妄。佛性無我如來説我。
以是常故。如來是我而説無我。得自在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金剛力士者。以何
義故。一切衆生不能得見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黄赤白
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
言無青黄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
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衆生雖不能
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
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
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見色不了。有善良
醫而爲治目以藥力故得了了見。十住菩
薩亦復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
嚴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見
一切諸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見非一切
亦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是之人不見
佛性。一切者名爲生死。非一切者名爲三
寶。聲聞縁覺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
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是義
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
無樂無淨。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以是
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諸佛世尊見一
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見常樂
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
菓。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爲畢竟。善男
子。譬如初月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佛性
亦爾。一切凡夫雖不得見亦不得言無佛
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
念處。一切衆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後得
見。一闡提等破一闡提。然後能得十力四
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以是義故。我常宣説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縁一切衆生等共有之。亦内
亦外。何等十二。過去煩惱名爲無明。過去
業者則名爲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
爲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爲名色。具足
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
爲觸。染習一愛是名爲受。習近五欲是名
爲愛。内外貪求是名爲取。爲内外事起身
口意業是名爲有。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
在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也。是
名十二因縁。善男子。一切衆生雖有如是
十二因縁或有未具。如歌羅邏時死則
無十二。從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衆
生無三種受三種觸三種愛無有老病。亦
得名爲具足十二。無色衆生無色乃至無
有老死。亦得名爲具足十二。以定得故。
故名衆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縁。善男子。佛性
亦爾。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是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
男子。雪山有草名爲忍辱。牛若食者則出
醍醐。更有異草。牛若食者則無醍醐。雖無
醍醐不可説言雪山之中無忍辱草。佛性
亦爾。雪山者名爲如來。忍辱草者名大涅
槃。異草者十二部經。衆生若能聽受諮啓
大般涅槃則見佛性。十二部中雖不聞有。
不可説言無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
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
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
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
字。云何爲色。金剛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
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無
定相故。云何爲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
一切衆生相不現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
相不決定故。云何爲一。一切衆生悉一乘
故。云何非一。説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
無數法故。云何非常。從縁見故。云何非斷。
離斷見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斷。無終始故。
云何爲有。一切衆生悉皆有故。云何爲無。
從善方便而得見故。云何非有非無。虚空
性故。云何名盡。得首楞嚴三昧故。云何非
盡。以其常故。云何非盡非非盡。一切盡相
斷故。云何爲因。以了因故。云何爲果
決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
義。悉能攝取義無礙故。云何非義。不可説
故。云何非義非非義。畢竟空故。云何爲字。
有名稱故。云何非字。名無名故。云何非字
非非字。斷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樂。斷一
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
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
作不受故。云何爲空。第一義空故。云何非
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爲善法
作種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
涅槃經如是之義。當知是人則見佛性。佛
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
聞縁覺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陰界入。非
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從善因縁衆生得
見。譬如黒鐵入火則赤出冷還黒。而是黒
色非内非外。因縁故有。佛性亦爾。一切衆
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善男子。如種滅已
芽則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
菓亦復如是。從縁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
微妙經典。成就具足無量功徳佛性亦爾。
悉是無量無邊功徳之所成就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菩薩具足
成就幾法得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世尊
成就幾法得了了見
善男子。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
不明了。云何爲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
者寂靜。四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
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讃歎解脱。十者以大涅
槃教化衆生。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少欲知
足有何差別。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
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
知足者但爲法事心不愁惱。善男子。欲
有三。一者惡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惡欲
者。若有比丘心生貪欲。欲爲一切大衆上
首。令一切僧隨逐我後。令諸四部悉皆供
養恭敬讃歎尊重於我。令我先爲四衆説
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語。亦令國王大臣長者
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飮食臥具醫藥上
妙屋宅。爲生死欲是名惡欲。云何大欲。若
有比丘生於欲心。云何當令四部之衆。悉
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得阿羅漢果乃至須陀洹果。我得
四禪乃至四無閡智。爲於利養是名大欲。
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
轉輪王若刹利若婆羅門皆得自在。爲利
養故是名欲欲。若不爲是三種惡欲之所
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爲二十五愛。無有
如是二十五愛。是名少欲。不求未來所欲
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
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善男
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
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
欲者謂須陀洹。知足者謂辟支佛。少欲知足
者謂阿羅漢。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謂菩薩。
善男子。少欲知足復有二種。一者善。二者不
善。不善者所謂凡夫。善者人菩薩。一切
人雖得道果不自稱説。不稱説故心不惱
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大
乘大涅槃經欲見佛性。是故修習少欲知
足。云何寂靜。寂靜有二。一者心靜。二者身
靜。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心寂靜者
亦不造作意三種惡。是則名爲身心寂靜。
身寂靜者不親近四衆。不預四衆所有事
業。心寂靜者終不修習貪欲恚癡。是則名爲
身心寂靜。或有比丘身雖寂靜心不寂靜
有心寂靜身不寂靜。有身心寂靜。又有身
心倶不寂靜。身寂靜心不寂靜者。或有比
丘坐禪靜處遠離四衆。心常積集貪欲
瞋癡。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心寂靜身不
寂靜者。或有比丘親近四衆國王大臣。
斷貪恚癡。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身心寂
靜者。謂佛菩薩。身心不寂靜者。謂諸凡夫。
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雖靜。不能深觀無
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是義故。凡夫之人不
能寂靜身口意業。一闡提輩犯四重禁作
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靜。云
何精進。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業清淨。遠
離一切諸不善業。修習一切諸善業者。是
名精進。是勤進者繋念六處。所謂佛法僧戒
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
正定。具正定者觀見諸法猶如虚空。是名
正慧。具正慧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是名
解脱。得解脱者爲諸衆生稱美解脱。言是
解脱常恒不變。是名讃歎解脱。解脱即是
無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煩惱諸結火滅。
又涅槃者名爲屋宅。何以故。能遮煩惱惡風
雨故。又涅槃者名爲歸依。何以故。能過一
切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爲洲渚。何以故。
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爲四。一者欲暴。
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槃
名爲洲渚。又涅槃者名畢竟歸。何以故。能
得一切畢竟樂故。若有菩薩摩訶薩。成就
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復次
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
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爲衣欲二爲
食欲。三爲臥具欲。四爲有欲。是名四惡欲。是
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
治比丘爲衣惡欲。乞食能破爲食惡欲。樹
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爲有
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行。如是
行則得名爲少欲知足。寂靜者有四種
樂。何等爲四。一者出家樂。二寂靜樂。三永
滅樂。四畢竟樂。得是四樂名爲寂靜。具四
精進故名精進。具四念處故名正念。具四
禪故。故名正定。見四實故。故名正慧。
永斷一切煩惱結故。故名解脱。呵説一切
煩惱過故。故名讃歎解脱。善男子。菩薩摩
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
明了。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聞是經已親
近修習。遠離一切世間之事。是名少欲。既出
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
閑處遠離憒閙。是名寂靜。不知足者不樂
空閑。夫知足者常樂空寂。於空寂處常作
是念。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然我今
者實未能得。我今云何誑惑於人。作是念
已。精勤修習沙門道果。是名精進。親近修
習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隨順天行。是名正
定。安住是定正見正知。是名正慧。正見知
者能得遠離煩惱結縛。是名解脱。十住菩
薩爲衆生故稱美涅槃。是則名爲讃歎解
脱。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具足如是十
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復次善男子。夫少
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臥。或住
樹下。或在塚間。或在露處。隨有草地而
坐其上。乞食而食隨得爲足。或一坐食不
過一食唯畜三衣糞衣毳衣。是名少欲。既
行是事心不生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
是名寂靜。得四果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進。繋心思惟如來
常恒無有變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
正定。得四無礙是名正慧。遠離七漏是名
解脱。稱美涅槃無有十相名歎解脱。十相
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遠離十相
*者名大涅槃。善男子。名菩薩摩訶薩
安住具足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復次善男子。爲多欲故親近國王大臣長者
刹利婆羅門毘舍首陀。自稱我得須陀洹果
至阿羅漢果爲利養故。行住坐臥乃至大小
便利。若見檀越猶行恭敬接引語言。破惡
欲者名爲少欲雖未能壞諸結煩惱。而能
同於如來行處。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
二法乃是念定近因縁也。常爲師宗同學所
讃。我亦常於處處經中。稱美讃歎如是二
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則得近於大涅槃
門及五種樂。是名寂靜。堅持戒者名爲精
進。有慚愧者名爲正念。不見心相名爲正
定。不求諸法性相因縁。是名正慧。無有相
故煩惱則斷。是名解脱。稱美如是大涅槃
經。名讃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安
住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如汝
問。十住菩薩以何眼故。雖見佛性而
不了了。諸佛世尊以何眼故。見於佛性而
了了。善男子。慧眼見故不得明了。佛
眼見故故得明了。爲菩提行故則不了了。
若無行故。則得了了。住十住故雖見不
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薩摩訶薩智慧
因故見不了了。諸佛世尊斷因果故見則了
了。一切覺者名爲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
爲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
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
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
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師子吼菩薩品之二
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
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
佛性。菩薩若聞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心不
生信不名聞見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如來。
應當修習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解説」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一切衆生不能
得知如來心相。當云何觀而得知耶
善男子。一切衆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若
欲觀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縁。一者眼見。二
*者聞見。若見如來所有身業。當知是則爲
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所有口業。當
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色貌一
切衆生無與等者。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
名眼見。若聞音聲微妙最勝。不同衆生所
有音聲。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若
見如來所作神通。爲衆生*爲利養。若爲
衆生不爲利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
名眼見。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衆生時。
爲利養説爲衆生説。若爲衆生不爲利
養。當知是則爲如來也。是名聞見。云何如
來而受是身。何故受身爲誰受身。是名眼
見。若觀如來云何説法。何故説法爲誰説
法。是名聞見。以身惡業加之不瞋。當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