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説遺日摩尼寶經 (No. 0350_ 支婁迦讖譯 ) in Vol. 12

[First] []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350[Nos.310(43),351,352]

説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舍衞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與摩訶
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爾時
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菩薩有四事法智慧
爲減。何等爲四事。一者不敬經不敬師。二者
人有欲聞經者中斷之。三者人有求深經者
愛惜不肯與。四者自貢高輕侮他人。是爲四。
菩薩復有四事法智慧爲増。何等爲四。一者
恭敬經尊師。二者人有來聽經者不中斷。三
者人有欲得深經者不愛藏。四者具足爲人
説經。不從人有所徼冀。常自精進常隨法
嘩説。是爲四。菩薩有四事。世世亡菩薩
道意。何等爲四。一者欺調其師。二者主持他
人長短。人無長短誹謗之。三者壞敗菩薩道。
四者罵詈爲菩薩道者。是爲四。菩薩有四事
世世所生念菩薩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謂
四事。一者不欺師。盡其形壽不兩舌諛訑。
二者盡形壽不兩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於
人不念人惡。四者視諸菩薩如見佛。及初發
意無異。是爲四。菩薩有四事。法中道斷絶爲
菩薩日減。何謂爲四。一者自貢高學外道。二
者獨欲自供養。不欲令他人得。三者反自憎
菩薩還自相謗。四者人有來常所聞經妄止
令斷絶。是爲四。菩薩有四事。求經道及有所
求索不中斷。何謂四事。但求索好經法。六波
羅蜜。及菩薩毘羅經。及佛諸品。去瞋恚之心。
敬事十方天下人。如奴事大夫。樂於經不爲
外道自益身也。自守不説人惡及讒溺於
人。所不聞經不限佛智也。隨其所喜經者各
自聞得。是爲四。菩薩有四事。心不委曲當遠
離。何謂爲四。一者猶豫於佛法。二者自貢
高瞋恚。頑佷用加於人。三者貪嫉諛*訑四者
説菩薩短。是爲四。菩薩有四事。直行至誠。
何謂爲四。一者自有過惡不覆藏。自悔欲除
其罪。二者實諦亡命亡。國亡財不兩舌。三
者設有災變妄起。至罵詈數數輕易及撾捶
閉著牢獄。設有是當自悔前世惡所致。四者
無恨無瞋恚自信。是爲四。菩薩有四事難調
也。何謂四事。一者學經自用不隨師法。二者
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於師。三者受比丘僧
所信句。妄與他人。四者不敬於成就菩薩。是
爲四。菩薩有四事易調也。何謂爲四。一者所
聞經法隨教不過。所聞者但聞取法不取嚴
飾。二者當恭敬於師無諛諂。三者食知足持
戒三昧如法。四者見成就菩薩。持善心向心
口身亦爾。亦欲及其功徳。是爲四。菩薩有四
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
信。二者佛有深法不當妄教人。是爲大過三
者人有喜菩薩道者。反教人羅漢道。是爲大
過。四者於比丘僧中。布施心不等與者。是爲
大過。是爲四。菩薩有四事。得菩薩道。何謂四
事。一者等心於十方人。二者布施等心於十
方人。三者所作爲等心於十方人。四者説經
等心於十方人。是爲四。菩薩有四事。矯稱
爲菩薩。何謂四事。一者依經得生活。二者但
欲聲名不索佛道。三者但欲自安不念苦人。
四者但口多説。不欲度餘人。是爲四。菩薩有
四事。成其功徳。何謂四事。一者信虚空。二者
所作惡信當悔。三者心念萬物皆非我所。四
者極大慈於十方人。是爲四。菩薩有四惡知
識。何謂四。一者教人爲羅漢道滅意。二者教
人爲辟支佛道。自守無爲。三者喜教人爲教
道。四者人求有學經者。持財物誘恤。不肯
教人。是爲四。菩薩有四善知識。何等爲四。一
者人所求索不逆也。用是故成佛道。二者經
師。是爲善知識。多聞經故。三者勸樂使人發
意求佛。成於功徳。四者佛天中天。是善知識。
具足諸佛法故。是爲四。菩薩有四珍寶。何謂
爲四。一者見佛已悉供養無二意。二者六波
羅蜜法悉聞。三者常淨心向師。四者止於愛
欲常止空閑處。是爲四。菩薩有四事出於魔
界。何謂爲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無有瞋
恚心向於十方人。大如毛髮。三者悉學外餘
道。四者恭敬於諸菩薩。是爲四。菩薩有四事。
得功徳不可復計。何謂爲四。一者持法施與
人。不希望欲有所得。二者人有犯戒者。當慈
哀之。三者多教人爲菩薩道。四者有下賤人
來毀辱菩薩。悉當忍之。是爲四
佛語迦葉言。不用字爲字菩薩也。隨法行。
法立用。是故字菩薩。菩薩。凡有三十二事。何
謂三十二事。安隱慈心。於人自念。智慮少去。
自用不高。自傗堅住不動。還所與親厚。
至般泥洹。善知識惡知識。等心無有異所。作
爲不懈怠。常和暢向於十方人。不中斷等心
悉遍至。不斷慈心。索諸經法不忘。於經法中
無有飽時。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他人有短
不念其短惡。諸福功徳悉究竟。索所施與。但
發心索佛耳。一切不索。有所生心。向十方
人。不適有所憎。無思想之禪。不願於其中也。
惒拘舍羅。護於智慧。四事雜布施。不樂
於外事。不喜於小道。心喜於大道。離於惡知
識。習善知識。以五旬自娯樂。譬如月初生
時。稍稍増益。於智慧稍稍如是。不墮非法。
所語無異。所説諦者恭敬
佛言。如是迦葉。三十二事。是故名爲菩薩。佛
言迦葉。譬如地。一切人隨其所種。其地亦不
置人也。如是發意菩薩。自致乃成佛饒益十
方人。亦適無所置也。迦葉。譬如春夏温
所種成熟。菩薩智慧成熟十方人功徳如是。
譬如水。百穀草木皆因水茂盛。菩薩如是。發
心諸經法悉從中生。譬如風。悉成諸佛國土。
菩薩如是。漚*惒拘舍羅悉成諸佛經。譬如日。
無所不照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智慧光
明悉照十方人。經道之明。譬如月初生時日
日増益。菩薩如是。精進具足於功徳。譬如師
子。獨行獨歩無所畏。菩薩如是被戒徳之
鎧。獨行獨歩無所畏。譬如草木。雖無上枝下
根由復生。菩薩如是。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
世間。譬如萬川四流皆歸於海。合爲一味。菩
薩如是。持若干種行合會功徳。持用成願一
味。入薩芸若中。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菩
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譬如樹蔭却雨。菩
薩如是持極大慈雨於經道。譬如國王得傍
臣共治。則好漚*惒拘舍羅。如是菩薩。所作
爲如佛。譬如天𩄆欲索雨不能得也。菩薩
如是不學經道。豫知不高明也。譬如遮迦越
王之所處。自然後七寶自然來生。菩薩
如是初生薩芸若意。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
經。譬如更治摩尼珠。其價増倍多所饒益。師
成一人爲菩薩道。衆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
得度。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菩薩雖
在愛欲中。持智慧不入惡道。譬如郡國多積
糞壤。有益稻田菜園。菩薩雖在愛欲中。益於
天上天下。佛語迦葉。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
寶之積遺日羅經。當隨是經本法精進。何等
爲本法。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
痒無思想無生死識。是爲法本根。有常在一
邊。無常在一邊。有常無常適在其中。無色無
見無識。是故爲中之智黠本也。譬如大地爲
一界。復一佛界。兩界之際中。無色無見無識
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是爲智黠本也。心
爲一邊。無心爲一邊。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
是爲中間之本。諸佛經法等。無有異有徳無
徳。内事外事。有世間無世間。爲度者未度者。
脱愛欲未脱愛欲。泥洹等無有異。有在一邊。
無有在一邊。有無有適在中間。是爲智黠中
本也。佛語迦葉。我爲汝曹説法。從生至死身
所出生。苦癡在一邊。黠在一邊。無癡無黠適
在中間。是爲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
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
作法。法本無死生。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
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爲
中間視本法。不自分別解身爲空也。空棄空
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佛語迦葉。
人寧著癡大如須彌山。呼爲有其過不足言
耳。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
曉空得脱。著空者不得脱。佛語迦葉言。譬如
人病得良醫與藥。藥入腹中不行。於迦葉意
云何。是人能愈不。迦葉報言大難。佛言。外
餘道曉空得脱。著空不得脱。譬如人畏於虚
空啼哭教人却去虚空。佛語迦葉。是人寧却
虚空不。迦葉言。不可却也。佛言。如是迦葉。
若沙門婆羅門畏於虚空。其人亦空語復畏
空。是人爲狂。無有異。佛語迦葉言。譬如畫師
自畫鬼神像。還自復恐怖。譬如人未得道者。
如是色聲香味。坐是墮死生中不曉法。譬如
木中火出還自燒木。從觀得黠自燒身。譬如
幻師化作人。還自取幻師噉。如是色聲香味
對。從中出念噉空噉無他奇。佛語迦葉。譬如
燈炷之明。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然燈
炷照。不知冥所去處。如是智黠不念。我當
去愚癡得智黠。不知愚癡所去處也。是智黠
無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是燈炷明是冥。空
不可得持也。是智黠是癡。兩者倶空無所持
也。譬如大舍小舍百歳若千歳。未甞於其中
然燈火也。却後各於中然燈火。迦葉。於迦
葉意云何。是冥在中千歳。若我豪強不出。迦
葉白佛言。不也。冥雖久在中。見火明不敢當
即去。佛言。如是迦葉。菩薩數千巨億萬劫。
在愛欲中爲欲所覆。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
消盡。燈炷明者。於佛法中智黠明是也。冥愛
欲即爲消盡。譬如虚空中不生穀實也。地種
乃生穀實耳。如是泥洹中不生菩薩也。糞治
其地穀種潤澤生。於愛欲中生菩薩。佛語迦
葉。譬如曠野之中若山上。不生蓮華及優鉢
華也。菩薩不於衆阿羅漢辟支佛法中出也。
譬如大陂水汚泥之中。生蓮華優鉢華也。
從愛欲中生菩薩法。譬如四大海停住。菩薩
於三界功徳中。潤澤成菩薩道。譬如蠧虫食
芥子空。羅漢辟支佛智爾所耳。譬如麻油破
一髮作百分。持一分&T015546;油麻中爲出幾所渧。
羅漢辟支佛智如是。如十方空所至。菩薩
曉佛智如是。譬如遮迦越羅有千子無有一
子。應遮迦越羅相也。雖有爾所子。不在子計
中也。有羅漢數千巨億萬人。不在佛計中無
一菩薩。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爲佛子也。
譬如遮迦越羅正夫人與貧窮人。共交通從
中生子。佛語迦葉。是寧應爲遮迦越羅子不
乎。迦葉報佛言。不也。佛言。如是迦葉。雖有
羅漢從法中出。是非佛子也。不類菩薩。何以
故。菩薩不斷佛法故。譬如遮迦越羅與青衣
交通却後生子。具足成遮迦越羅相。雖從青
衣生。由爲是遮迦越羅子也。如是菩薩雖在
生死中行力少會爲佛子。譬如遮迦越羅夫
人懷躯七日。會當成遮迦越羅相也。諸天皆
徹視見腹中胞胎。雖遮迦越羅子。多者無遮
迦越羅相。諸天言由不如供養腹中七日子
也。發意菩薩如是中有爲佛道。諸天心念言
雖有羅漢數千萬億豪尊。不如供養發意菩
薩也。譬如摩尼珠。有水精大如須彌山。不如
一摩尼珠。初發意菩薩衆。阿羅漢辟支佛所
不能及也。譬如遮迦越羅有少子。諸小王傍
臣皆爲作禮。初發意菩薩如是。諸天釋梵世
間人龍鬼神皆爲作禮。譬如大山諸藥草。悉
出其巓亦無有主。隨其有病者與諸病皆愈。
菩薩如是持智慧藥。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
病悉等心。譬如月初生人皆爲作禮。月成滿
無有爲作禮者。若有信佛者。於佛法中菩薩
發意。若有信佛者。多爲菩薩作禮者。何以故。
從菩薩成佛故。譬如有智者不捨月爲星宿
作禮也。高人如是。不捨菩薩爲羅漢作禮也。
譬如天上天下共治一水精。會不能得摩尼
珠也。一切自守持戒禪三昧。智黠羅漢雖衆。
不能坐佛樹下。不能作佛也。爾時佛語摩訶
迦葉菩薩。學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徳。用十
方人故菩薩作功徳。不自貢高。菩薩常當教
十方人愈其病。何等爲愈病。婬者以觀爲藥。
瞋恚者以等心爲藥。癡者以十二因縁爲藥。
疑不信者以空爲藥。欲處色處無色處。若欲
覺此者。以無相爲藥。是我所非我所。愛欲所
念。以無願爲藥。四顛倒各自有藥。何等爲各
自有藥。一者有常以無常爲藥。二者有樂以
苦爲藥。三者有言是我所以非我所爲藥。四
者有身以觀爲藥。四意止以身心爲念。是爲
藥。四意斷一切惡悉斷。是爲藥。四神足念合
會成身以空棄爲藥。五根五力不信懈怠念
功徳爲藥。七覺意入法黠是爲藥。外道及不
信以八道爲藥。是爲各各分別藥。佛語迦葉。
若閻浮利。若醫若醫弟子者。或醫王最尊三
千國土滿其中者。或醫王滿其中。雖有乃爾
所醫王。不能愈外道及不信者。不知當持何
等法藥愈也。菩薩作是念。不持世間藥愈人
病也。當持佛法藥愈人病。何等爲佛法藥。隨
其因縁。黠慧中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信空度
脱。空無空聞是不恐不懼。持精進推念心。何
等心入婬。何等心入瞋怒。何等心入癡。持過
去當來今現在心入耶。過去爲盡甫當來未
至今現在無所住也。佛語迦葉言。心無色無
視無見。佛語迦葉言。諸佛亦不見心者。本無
所有無所因也。自作是因縁。自得是死生。心
遠至而獨行。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須臾而
滅。心譬如天暴雨卒來無期。愛欲亦如是卒
來無期心譬如飛鳥獼猴不適止一處也。心
所因不適止一處也。譬如畫師各各賦
心各各異。如是隨行所爲。譬如王於衆人中
爲上。心於諸功徳中無上。譬如蒼蠅在糞上
住自以爲淨。心亦如是入愛欲中自以爲淨。
心譬如怨家擲人著惡道中無有期也。譬如
持灰作城。持無常作有常。譬如持鈎行釣魚
得。心持非我所是我所。心譬如賊。所作功徳
反自辱。譬如坂上上下。心須臾有愛須臾有
憎。心譬如怨家但伺人便。心常欲聞香。譬如
畫瓶盛屎。有何他奇心喜味。譬如奴隨大夫
使心樂對。譬如飛蛾自投燈火中
佛語迦葉。心索之了不可得。雖不可得是爲
無有。雖無有因爲無所生。雖無所生亦無所
出。雖無所出亦無所壞。雖無所壞亦無有死
亦無有生。雖無所生無所死本無因縁死生。
雖本無因縁無生亦無願也。雖無願亦無所
持。雖無所持是爲羅漢滅。是爲羅漢*滅無
誡禁也。若死生若計所作罪本了無有。是
無死生是爲羅漢*滅。羅漢*滅亦無身行無
口行無心行。是*滅無有異也。何以故。諸經
一味故。是*滅皆等如虚空。是*滅適無所莫。
亦無是我所。亦非是我所。是滅諦本無諦。
是*滅本淨無愛欲之瑕穢也。本*滅離本滅。
是*滅隨次至於泥洹。是*滅無盡也。本無有
生也。是*滅安隱用至泥洹故安隱是*滅也。
常*滅常經無本。是*滅好去本無死生。佛語
迦葉言。自求身事莫憂外事。後當來世比丘
輩。譬如持塊擲狗。狗但逐塊不逐人。當來比
丘亦爾。欲於山中空閑之處。常欲得安隱快
樂。不肯内自觀身也。如是爲不曉色耳鼻舌
身。從是何縁得脱乎。從是入城乞匃。若至聚
邑。見色聲香味細軟欲得者。便爲墮衰於山
中。若多少持戒不内觀。死則天上生。從天上
來下生世間。從是以後不離三惡道。佛語迦
葉言。比丘如狗逐塊。人罵亦復罵之。人撾亦
復撾之。不制心者亦如是。譬如調馬師。馬有
&T050615;踲者。當數數教之久後調好。比丘時時法
觀制心調。亦不見其惡如是。譬如人病喉咽
痛。擧一身皆爲痛。人心繋於是我所非我所。
隨外道亦如是。佛語迦葉言。沙門有二事。墮
牢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
沙門復有二事縛。何謂二事。一者學外道。二
者多欲積衣被及袈裟鉢。沙門復有二事中道
斷。何等爲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
持戒沙門反憎。沙門復有二事墮垢濁中。何
謂二事。一者常念愛欲。二者喜交結知友。沙
門復有二事著。何等爲二事。自有過不肯悔。
反念他人惡。沙門復有二事。墮泥犁中。何等
爲二事。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戒。沙門復有
二事。何等爲二事。一者都犯戒。二者於法中
無所得。沙門復有二事悔。何等爲二事。一者
不應行強披袈裟。二者身不自持戒。持戒比
丘反承事。沙門復有二事病難愈。何等爲二
事。一者心邪亂。二者人有作菩薩道者止斷。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字爲
沙門。何等爲四。一者形容被服像如沙門。二
者外如沙門内懷&T008644;。三者求索嘩名自
貢高。四者行不犯眞沙門也。何等爲形容被
服如沙門者。髠頭剔鬚。著袈裟持鉢。心不
正不持戒。但欲作惡喜學外道。是爲被服如
沙門。何因外如沙門内懷*婾&T008644;者。安徐而
行。安徐而出安徐而入。外道麁惡於山間草
屋爲廬。内無信著我著我所。中有因苦直
信者反自嫉妬。何因爲求索*嘩名者。*婾&T008644;
持戒令他人稱譽。&T008644;學經令他人稱譽。
&T008644;僻處令人稱譽。不自剋責求度脱。但有
*婾&T008644;何等爲行不犯眞沙門。不惜壽命
身。何況索歸遺供養者。若有比丘守空行。常
勸樂追。及悉見諸法淨潔本無瑕穢。自作黠
明不從他人持黠明。於佛法亦不著。何況常
著色。亦無結者亦無脱者。本無不見泥洹。亦
無死生亦無泥洹。是爲眞沙門
佛語迦葉。至誠沙門常當作是念。當効眞沙
門。莫効*嘩名諛*訑沙門也。譬如貧人號名
大富。但得富名無所有也。佛語迦葉。是人應
得爲有是字不。迦葉言不也。佛言如是。迦葉。
雖有沙門字。不行沙門法也。亦如貧人自稱
大富。譬如人爲水所沒溺反渇欲死。沙門如
是多諷經。高才不去情欲。於情欲中渇欲死。
坐入泥犁禽獸薜茘中。譬如醫滿一具器藥。
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人
病得王家藥。不自護坐死。雖多諷經而不持
戒如是。譬如摩尼珠墮於屎中。雖多諷經而
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傅飾。不持戒反被袈
裟。像如持戒沙門。譬如長者子服飾。著新衣
著新傅飾。多諷經持戒好亦如是。佛語迦葉。
有四事。不持戒像類持戒人。何等爲四。一者
若有比丘禁戒所説不犯缺也。雖有是有著
呼有人。二者若比丘悉知律經。著行是我所
行。三者若有比丘著我是我所。四者常行等
心。等心於人著怖畏於死生。是爲沙門不持
戒名持戒。佛語迦葉言。禁戒無形不著三界。
何因名爲戒。無吾無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
無種無化無教。無有作者。無所來無所去。
無制無滅。無身所犯無口所犯無心所犯。無
世無計無世所住。亦無有戒亦不無戒。亦無
所念亦無敗壞亦無坐立。是故爲禁戒矣。爾
時佛説曰。戒無瑕穢著也。戒者無奢無瞋
恚。安定就泥洹。如是爲持戒。不愛身亦不
愛命。不樂於五道。悉曉了人於法。於佛法
中是故爲戒。適不在中邊止也。中邊不著不
著不縛。譬空中風。是爲持戒名及種無所止
也。人定心無所著。無我想無人想。曉是者是
爲淨持戒也。不輕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
道持戒。如是無有能過者。離我所想。自我及
是我所。都無有是也。信於空及佛法行不
汚於世。不著於世間。從冥入明適無所因。
不著於三界。是爲持戒。時佛説是經法。二萬
二千諸天人。及世間人民諸龍鬼神。皆得須
陀洹道。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沙門
素皆行守意得禪道。聞佛説深經皆不解不
信。便從衆坐避易亡去。迦葉比丘白佛言。
是五百守禪比丘。聞深經不解不信摩
而去。佛語迦葉。是五百守禪比丘信餘衆多。
聞深法教不解不信。佛語迦葉。是五百比丘
者。乃前迦葉佛時皆作婆羅門道。於迦葉佛
所。一返聞經道心意樂喜。即時五百人自説
言。迦葉佛所説快。乃爾五百人得是福祐。
壽終皆生忉利天上。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
已。後於我法中作沙門。今聞深經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言。是五百比丘持是所聞深經。得
不墮惡道。於今世。皆當得阿羅漢般泥洹去。
佛語須菩提言。汝行教五百亡去比丘令來
還。須菩提白佛言。是五百比丘尚不欲聞佛
所説。何肯隨小羅漢語乎。佛即時化作兩比
丘。於五百比丘前徐行。五百比丘皆使行。
及前兩比丘。五百比丘問前兩比丘言。二賢
者欲何至湊。兩比丘報言。欲到空閑山中安
隱之處。自守坐禪不能復憂餘。五百人復問
言。何以故。兩比丘復報言。佛所説深經我不
信不解也。五百人復報言。我亦欲入山止空
閑之處。快坐禪無人來嬈我。我曹亦復聞佛
説經不信不樂也。兩比丘復報言。是事當共
諦議不戲也。不爭者是爲比丘法也。何因爲
泥洹身中。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耶。當有
至泥洹處者耶。五百人報言。是身亦無人亦
無我亦無名亦無意亦無有。行至泥洹處者
也。兩比丘復報言。何等盡。當得泥洹者。五百
人復報言。盡婬盡怒盡癡。是爲泥洹。兩比丘
復問言。卿曹婬怒癡悉盡未。五百人復報言。
亦無内亦無外也。兩比丘復問言。賢者當莫
著亦莫不著。雖不著莫不著。是爲泥洹。禁戒
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適等度脱見黠。
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是本法空無色。亦
無所見。棄思想棄泥洹想。滅思想痛痒。得
疾至所有法莫念。亦莫不念。滅思想痛*痒。
是爲無所爲。爾時兩比丘説是經法。五百人
皆得阿羅漢道。五百人屈還至佛所。須菩提
問五百人言。諸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來。五
百人報言。佛所説經。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須菩提問五百人。誰是汝師者。五百人報言。
本無有生何因當有出。須菩提復問。誰爲卿
曹説經者。五百人報言。無五陰無四大無六
衰。是爲我師。須菩提復問言。師爲汝説何等
經。五百人復報言。無縛亦無放。須菩提
言。本從何因縁守道乎。五百人報言。亦無
守亦無有不守。須菩提復問言。所作爲當如
是。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有當所作如是者。須
菩提復問言。以爲降伏魔耶。五百人復報言。
無有五陰與魔也。須菩提復問言。卿曹當何
時般泥洹乎。五百人復報言。化人般泥洹者。
我爾時亦當復般泥洹。須菩提復問言。誰愈
卿者。五百人復報言。無身無心是我師也當
愈我。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愛欲盡未。五百
人復報言。諸縁法本盡。須菩提復問言。卿
曹已住羅漢地耶。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所取
無所放。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死生已斷耶。五
百人復報言。本斷亦無所見。須菩提復問言。
卿曹住能於忍地耶。五百人復報言。一切已脱
著中去。時須菩提問事以所可報五百人。爾
時百二十萬人。及諸天鬼神龍皆得須陀洹
道。千三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説經已。比
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世人鬼。神龍
皆歡喜。前爲佛作禮而去
説遺日摩尼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