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寶積經 (No. 0310_ 菩提流志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觀者名如
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應學如是如
理方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方便者。非
於少法有愚迷故。如理方便者。非於少法而
生障礙。如理方便者。無有少法非解脱門。如
理方便者。無有爲斷少分法故發勤精進。如
理方便者。不爲證少法故勇勵正勤。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
正觀諸法。舍利子。云何名爲如其所見正觀
諸法。舍利子。謂無所見名觀諸法。何等是爲
無所見耶。舍利子。無所見者。名爲無生。言
無生者。是爲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是
故如來。依是正法。説如是言。若有菩薩。觀
一切行見無生時。即是趣入正性決定。夫正
見者。謂能趣入正性決定。舍利子。彼菩薩摩
訶薩。作是思惟。何因縁故。當得趣入正性決
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若觀我見
爲平等者。即是一切諸法平等。若作是觀。當
知趣入正性決定。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
趣入正性決定者。當於如是大菩薩藏微妙
法門。殷重聽聞受持讀誦研窮義趣。復應爲
他如法廣説。便當於是法門如理方便作意
修學。舍利子。如是名爲菩薩摩訶薩爲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行菩
薩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羅蜜多
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爲求如是深極妙善清白覺慧故。由是
妙善淨法明門。精勤方便如理證入觀如理
句。舍利子。云何名爲如理證入。復以何等爲
如理句。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理證入者。謂
依奢摩他證入。毘鉢舍那證入。正行證入。如
理證入。身遠離證入。心調順證入。非斷證入。
非常證入。因縁證入。縁起證入。無有情無命
者無數取者證入。未來已來若有若無證入。
無有轉移因果不壞證入。雖修集空無相無
願證入。而不取空無相無願證故。雖於三摩
地三摩鉢底證入。而不以如是等力受生證
故。雖取神通智證入。而不盡諸漏證故。雖觀
察無生證入。而不正趣決定證故。雖觀衆生
無我證入。而不捨大悲證故。雖觀一切有生
可怖證入。而故取諸有證故。雖於寂滅離欲
證入。然於離欲法不作證故。雖捨樂妙欲證
入。而不捨樂法證故。雖捨一切戲論思覺證
入。而不捨善巧方便證故舍利子。如是名爲
如理證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如理證入。
應當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云何學是正法如理之句。舍利子。菩薩
摩訶薩當如是知。如理句者即出生句。即趣
理句。即法門句。即面門句。即是因句。即積集
句。即不相違句。即無諍論句。即是捨句。即
無執取句。即無棄捨句。即無戲論句。即無捨
句。即無誹謗句。即無輕蔑句。即隨足句。即
無諍句。即無退轉句。即無對治句。又舍利子。
如理句者實性之句。如性之句。非不如性句。
眞如之句。如理之句。三世平等句離分別句。
又舍利子。如理句者色識無依住句。受想行
識識無依住句。眼色眼識性無依住句。耳聲
耳識性無依住句。鼻香鼻識性無依住句。舌
味舌識性無依住句。身觸身識性無依住句。
意法意識性無依住句。又舍利子。如理句者
即名依義句。即名依法句。即名依智句。即名
依了義句。舍利子。如是等無量法門。是則名
爲如理之句。是故如理證入正勤方便。菩薩
摩訶薩作如是觀時。亦不見有能觀之者。應
如理觀。所謂非觀非不觀故。若有菩薩作是
觀者名如理觀。若他觀者名非理觀。舍利子。
如理方便菩薩。非於少法而有愚迷。非於少
法而生障礙。無有少法非解脱門。非爲斷少
法故發勤精進。不爲證小法故勇勵正勤。應
具如是如理正見。如其所見正觀諸法。何等
正觀謂無所見。無所見者即是無生。言無生
者即是無起。言無起者名無所照。舍利子。如
是次第轉法廣如前説。乃至名爲菩薩摩訶
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云何應學如理正觀。舍利子。是菩薩摩
訶薩。應作如是正觀諸法。所謂我如理故。則
觀諸法一切如理。我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
無我。衆生無我故則觀諸法亦復無我。舍利
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觀者名如理觀。舍利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如理方便。舍利子。當
知是菩薩摩訶薩。不觀如理生死性與彼如
理涅槃性共相交雜。作如是觀。是則名爲如
理方便。又是菩薩觀煩惱性與涅槃性同一
合相無有差異。亦不分別相應違背。作如是
觀。是則名爲如理方便。亦得名爲如理正觀。
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所有一切如理方
便。皆於無量衆生處起。若衆生處不棄捨於
諸法不破壞。是名菩薩如理方便。舍利子。菩
薩摩訶薩。應知如是相。如是聞。如是如理證
入。如是如理觀察。如是如理正見等流。是名
菩薩如理正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
是修行正行。皆爲成滿般若波羅蜜多故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所有般若自性清淨不與一切有爲行
法而共同止。舍利子。何等諸法不與同止。
舍利子。所謂如是般若不與無明而共同止。
不與諸行而共同止。如是廣説乃至不與老
死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身見而
共同止。乃至不與身見爲本六十二見趣而
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高慢而共同止。不與
下劣而共同止。不與世間八法而共同止。舍
利子。如是般若不與蘊界處法而共同止。乃
至不與一切所縁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
不與慢同止。不與下慢邪慢同止。乃至不與
隨煩惱等二十一法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
與微細下劣中上品貪同止。乃至不與一切
煩惱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愚暗翳膜障
蓋諸纒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順退分諸法
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欲諍穢濁煩惱魔
同止。不與蘊魔死魔天魔同止。乃至不與一
切魔業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執我同止。
不與有情命者數取養育意生摩納婆等同
止。乃至不與住我見等而共同止。如是般若
不與業障同止。不與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
智障同止。乃至不與一切隨俗習氣而共同
止。如是般若不與思惟分別同止。不與相貌
所縁見聞念識同止。乃至不與一切結縛増
益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與慳捨同止。不與
持犯忍恚勤怠靜亂愚慧同止。乃至不與一
切波羅蜜多能治所治諸法智性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與遠離同止。不與住不遠離邪
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無罪生死涅槃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相對治法而共同止。如是般
若不與種種差別性同止。不與國土差別性
諸佛差別性有情差別性諸法差別性同止。
乃至不與一切差別性而共同止。如是般若
不與無智同止。不與智識世俗勝義乃至不
與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如是般若
不與慧不現行同止。不與無身無形無相無
爲同止。乃至不與一切思惟心意識安住等
法而共同止。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時。所有般若微妙清淨。不與如是
無量無邊有爲行法而共同止。舍利子。如是
名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般若
之相應如是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大乘大菩薩
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獲得般若分別善
巧。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即以此法於諸法中
明了通達獲得善巧。舍利子。云何名爲如是
般若分別善巧。舍利子。如是善巧無量無邊。
吾今略説十種善巧。何等爲十。所謂蘊法善
巧。界法善巧。處法善巧。諦法善巧。無礙解善
巧。依趣善巧。資糧善巧。道法善巧。縁起善
巧。一切法善巧。舍利子。如是十種微妙善巧
所有分別。若通達者。是則名爲般若分別。菩
薩摩訶薩於是善巧應當修學。復次舍利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而
能通達蘊法善巧。舍利子。蘊法善巧者。所謂
依諸蘊法起於言説。何等言説。舍利子。如是
言説。猶如幻化陽焔夢中傳響光影。是故如
來以無礙辯。爲諸衆生説如是法。舍利子。我
説此色喩如聚沫。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聚沫
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
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聚沫性即色
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
名爲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説此受喩如水
泡。何以故。舍利子。即此水泡本無有我。亦無
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
生。無摩納婆。以水泡性即受自性。菩薩摩訶
薩。於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爲蘊法善巧。
又舍利子。我説此想喩如陽焔。何以故。舍利
子。即此陽焔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
命者。無數取。無養育。無意生。無摩納婆。以
陽焔性即想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善
巧知之。是則名爲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説
此行喩如芭蕉。何以故。舍利子。即此芭蕉本
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育。
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者。
以芭蕉性即行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法
善巧知之。是則名爲蘊法善巧。又舍利子。我
説此識喩如幻事。何以故。舍利子。即此幻事
本無有我。亦無有情。無生者。無命者。無養
育。無數取。無意生。無摩納婆。無作者。無受
者。以幻事性即識自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
法善巧知之。是則名爲蘊法善巧。舍利子。所
言蘊者説名世間。世間之法即敗壞相。是故
當知諸世間性即蘊自性。舍利子。何等名爲
世間性耶。謂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是等性
名爲蘊性。如是蘊性即世間性。菩薩摩訶
薩。若於是中善巧知者。是則名爲蘊法善巧。
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精勤修習蘊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而能通達界法善巧。舍利子。界法
善巧者。所謂法界即爲地界。何以故。以彼法
界非堅鞕相故。又法界者即爲水界。何以
故。以彼法界非濕潤相故。又法界者即爲火
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又法界者
即爲風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搖動相故。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
名爲界法善巧。又舍利子。言法界者即眼識
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又法界者
即耳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聞聲相故。又
法界者即鼻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嗅香
相故。又法界者即舌識界。何以故。以彼法界
非甞味相故。又法界者即身識界。何以故。以
彼法界非覺觸相故。又法界者即意識界。何
以故。以彼法界非分別相故。舍利子。菩薩摩
訶薩。若於是中如實了知。是則名爲界法善
巧。又舍利子。如是我界與法界平等。有情界
與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與法界平
等。生死界涅槃界與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虚
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舍利子。以
何義故而得平等。謂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
等。無變異平等故。一切法平等。又舍利子。若
有宣説有爲界證入無爲界證入。如是則有
無量無邊。若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簡擇證入
法界。是則名爲界法善巧。舍利子。如是菩薩
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應勤修
習界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處法善巧。舍利子處法
善巧者。眼爲是空無我我所。菩薩摩訶薩。如
實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爲是空無我我所。
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如是意性。菩薩摩訶
薩。雖於諸處不積集不善。而積集於善。然於
善不善中。不起二相。如是了知是名菩薩摩
訶薩處法善巧。又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
於眼處色處。而能通達善巧了知。舍利子。謂
於眼色觀見離欲。然於離欲而不作證。如是
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如是耳聲鼻香舌
味身觸意法。即此意法觀見離欲。然於離欲
而不作證。如是了知。是名菩薩處法善巧。又
舍利子。諸佛如來説微妙法。或説聖處或非
聖處。言聖處者堪受道法。非聖處者遠離道
法。菩薩摩訶薩安住於道。於離道住諸衆生
所。獲得大悲不捨道處。若有菩薩。如是了知
善通達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處法善巧。舍利
子。諸菩薩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故。應勤修學處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而能通達諦法善巧。舍利子。當知
菩薩摩訶薩。有四種行入諦善巧。何等爲四。
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舍利子。云何名爲
苦智乃至道智。謂於諸蘊本無生智。如是之
智名爲苦智。於諸染愛永斷滅智。如是之智
名爲集智。謂於一切無生無壞。如是之智名
爲滅智。於一切時諸所縁法無有損益。如是
之智名爲道智。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是
四諦。以如是等智慧了知。雖復明達而不作
證。何以故。爲欲成熟諸衆生故。如是具足名
諦善巧。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諦善巧者。復
有三種。何等爲三。一者世俗諦。二者勝義諦。
三者相諦。舍利子。世俗諦者。當知乃至世間
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假説。如是等相名世俗
諦。勝義諦者。所謂若於是處尚非心行。況復
文字而能陳説。如是等法名勝義諦。相諦者
所謂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無相。如
是説者名爲相諦。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世
俗諦爲衆生故説無厭倦。勝義諦者。於中作
證而無退墮。於彼相諦深達本性了知無相。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精勤修學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精勤修學諦善巧
者。如實當知。復有一諦無有第二。何等一諦。
所謂滅諦。舍利子。諸佛如來於此一諦。明了
通達無有増益。既通達已。爲處増益諸含生
等。宣説如是一諦之法。令彼修學悟無増益
故。舍利子。若有菩薩作如是知。是名菩薩摩
訶薩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應修學諦法善
巧。舍利子。諦善巧者。謂善通達諸聖諦故。何
等名爲通達聖諦。舍利子。苦聖諦者謂五受
蘊其性實苦是名苦諦。菩薩摩訶薩。於是諦
中通達五蘊皆爲苦相。夫苦相者即爲空相。
如是則名爲苦聖諦。舍利子。集聖諦者五受
蘊因。隨眠愛見是名集諦。菩薩摩訶薩於此
因法。若愛若見無有増益。無取無迷明了通
達。如是則名爲集聖諦。舍利子。滅聖諦者。若
五受蘊究竟滅盡是名滅諦。菩薩摩訶薩。觀
是諦法。不失前際。不往後際。不住現在。明
了通達。如是則名爲滅聖諦。舍利子。道聖諦
者。若依彼道。證得苦智集智滅智。無第二智
是名道諦。菩薩摩訶薩。於如是諦明了通達。
無有分別。是則名爲趣苦滅行聖諦。是故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此諦以智觀察。亦
令衆生觀察解了。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又應觀
知如是四諦。云何苦諦。於諸一切能受所受
皆是苦諦。於如是中善當*簡擇。即此智性善
簡擇覺明了通達。是名菩薩苦聖諦。云何集
諦。若從是因諸蘊集起皆是集諦。於如此因
如實了知。是名菩薩苦集聖諦。云何滅諦。諸
受永息無所覺受。是名滅諦。雖觀受滅而不
作證如是通達。是名菩薩苦滅聖諦。云何道
諦。若善修習離受聖道。是名道諦。譬如船筏
不求於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薩趣苦滅行聖
諦。如是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如是現觀
依寂靜定發四種見。而此四見非畢竟淨。若
能通達如此法者。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是諦法善巧通
達。若證於滅則苦不生。觀無生智是名苦智。
舍利子。有爲生縁觀察此有非有非無。如是
之智名爲集智。舍利子。一切生者即是無生。
了知此故都無所滅。此無滅智名盡滅智。舍
利子。若如是道無所稱量。無所追尋。無所觀
察。名廣大智。如是之智名爲道智。舍利子。菩
薩摩訶薩。於此諦法善能建立。而於諦智無
所住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法善巧。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
勤修是諦法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修行般
若波羅蜜多故。獲無礙解善巧。舍利子。菩薩
摩訶薩。以具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四
種無障礙解。何等爲四。所謂義無礙解。法無
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舍利子。何等名爲
義無礙解。舍利子。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獲是義無礙解。謂一切法勝義處智。觀是
智者即義無礙解。如是諸覺智。因智。縁智。和
合智。遍隨行智。廣大縁生智。法性無雜智。如
來隨入智。安住實際智。於空法中隨覺觀智。
於無相法如所觀智。於無願法起願行智。於
無加行起加行智。於一理趣觀入證智。於無
有情觀入證智。於無我法觀入證智。於無命
者一向入智。於無數取觀勝義智。於過去世
觀無礙智。於未來世觀無邊智。於現在世觀
一切處智。於諸蘊法觀如幻化智。於諸界法
觀等毒蛇智。於諸處中觀如空燼智。於諸内
法觀寂靜智。於諸外法觀無所行智。於諸境
界觀無所有智。於諸念住觀安住智。於彼諸
趣觀隨行智。於諸縁起觀現見智。於諸諦法
觀通達智。於一切苦觀無生智。於一切集觀
無加行智。於一切滅觀離相智。於一切道觀
拔濟智。於諸法中觀句分析智。於諸根法觀
證入智。於諸力法觀無屈伏智。於奢摩他觀
所依處智。於毘鉢舍那觀明照智。於諸幻事
觀虚集智。於諸陽焔觀迷亂智。於所夢事觀
虚見智。於彼傳響觀縁合智。於彼光影觀無
動智。於差別相觀一相智。於諸繋縛觀離縛
智。於諸相續觀無相續智。於聲聞智觀隨聲
入智。於獨覺智觀廣大縁生入一境智。於佛
大乘觀知一切善根資糧能積集智。舍利子。
諸如是等一切觀智。是名菩薩摩訶薩義無
礙解。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義無礙
解。所謂依趣之義。以諸法性之所依趣。何以
故。以一切法遍皆是空。空性義者説名爲義。
以一切法遍皆無相。無相義者説名爲義。以
一切法遍皆無願。無願義者説名爲義。以一
切法遍皆遠離。遠離義者説名爲義。以一切
法遍無有情無命者無數取無數取義。説名
爲義。菩薩摩訶薩。若能隨入如是相義。是則
名爲義無礙解。舍利子。若有菩薩摩訶薩。説
是義者。當知是爲説無住法説無盡法。即説
一切之所顯説。即説一切智者諸無礙解所
簡擇義。當知是人即爲諸佛世尊印可隨喜。
當知此智是爲眞慧。是爲實慧。是爲無異慧。
是爲諸處簡擇無礙之慧。舍利子。菩薩摩訶
薩如是了知。是則名爲義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
是法無礙解者。謂諸法中隨證入智。何等名
爲隨證入智。舍利子。謂諸法中有所證入。何
等諸法。謂善不善。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間
出世間。有爲無爲。染汚清淨。若有隨順生死
及以涅槃。於如是等一切法中。隨能證入。法
性平等菩提平等。如是智性是則名爲法無
礙解
復次舍利子。法無礙解者。菩薩摩訶薩。以如
是解心智。證入如是貪行。如是入證假立貪
行。或復證入方便貪行。或復證入堅固貪行。
或復證入微薄貪行。或復證入非處貪行。或
復證入營求貪行。或復證入宿世貪行。或復
證入無邊異相貪行。或復證入現在衆縁貪
行。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了諸有情如是貪
相。所謂或有衆生内貪非外貪。或有衆生外
貪非内貪。或有衆生内外倶貪。又舍利子。或
有衆生色貪非聲貪。或有衆生聲貪非色貪。
或有衆生色聲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色貪非
香貪。或有衆生香貪非色貪。或有衆生色香
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色貪非味貪。或有衆生
味貪非色貪。或有衆生色味倶貪。復次或有
衆生色貪非觸貪。或有衆生觸貪非色貪。或
有衆生色觸倶貪。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聲貪
非香貪。或有衆生香貪非聲貪。或有衆生聲
香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聲貪非味貪。或有衆
生味貪非聲貪。或有衆生聲味倶貪。復次或
有衆生聲貪非觸貪。或有衆生觸貪非聲貪。
或有衆生聲觸倶貪。又舍利子。或有衆生香
貪非味貪。或有衆生味貪非香貪。或有衆生
香味倶貪。復次或有衆生香貪非觸貪。或有
衆生觸貪非香貪。或有衆生香觸倶貪。又舍
利子。或有衆生味貪非觸貪。或有衆生觸貪
非味貪。或有衆生味觸倶貪。又舍利子。或有
衆生色聲貪非香貪。或有衆生香貪非色聲
貪。或有衆生色聲香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色
聲貪非味貪。或有衆生味貪非色聲貪。或有
衆生色聲味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色聲貪非
觸貪。或有衆生觸貪非色聲貪。或有衆生色
聲觸倶貪。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聲香貪非味
貪。或有衆生味貪非聲香貪。或有衆生聲香
味倶貪。復次或有衆生聲香貪非觸貪。或有
衆生觸貪非聲香貪。或有衆生聲香觸倶貪。
又舍利子。或有衆生香味貪非觸貪。或有衆
生觸貪非香味貪。或有衆生香味觸倶貪。又
舍利子。或有衆生色聲香貪非味貪。或有衆
生味貪非色聲香貪。或有衆生色聲香味倶
貪。復次或有衆生色聲香貪非觸貪。或有衆
生觸貪非色聲香貪。或有衆生色聲香觸倶
貪。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聲香味貪非觸貪。或
有衆生觸貪非聲香味貪。或有衆生聲香味
觸倶貪。又舍利子。或有衆生色聲香味貪非
觸貪。或有衆生觸貪非色聲香味貪。或有衆
生色聲香味觸倶貪。舍利子。如是等無量衆
生。具各起是無量貪相。入於貪行。由菩薩
摩訶薩證入是門故。入諸衆生二萬一千貪
行門。二萬一千瞋行門。二萬一千癡行門。二
萬一千等分行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證
入如是八萬四千煩惱行門者。當知如是菩
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心廣大智。及隨行説智。
不増不減説智。不過時説智。根器有差別智。
立言不虚説智。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如
是諸勝智故。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
足如是詞無礙解。所謂於諸言詞證入之智。
獲是智已。而能了知諸天言詞。諸龍言詞。藥
叉言詞。健達縛言詞。阿素洛言詞。掲路荼言
詞。緊奈洛言詞。牟呼洛伽言詞。人言詞。非
人言詞。乃至五道衆生一切含識。所有言詞
音聲籌議。菩薩悉能以智證入。又能以是言
音。爲彼衆生宣説正法。舍利子。是則名爲
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又舍利子。復有詞無
礙解。謂諸菩薩善能了知如是言詞。唯應顯
了如是之法如是言詞。唯應隨辯如是之法。
如是言詞。應以是字隱藏是法。菩薩摩訶薩。
又以是解。當應了知是一名言。是二名言。是
多名言。又能了知是女名言。是男名言。是非
男非女名言。又能了知是略名言。是廣名言。
是好名言。是惡名言。又能了知過去名言。未
來名言。現在名言。又能了知如是等相。一字
増益。如是等相多字増益。若諸菩薩能善了
知。是則名爲詞無礙解。又舍利子。復有詞無
礙解者。菩薩摩訶薩所發言詞。無量功徳所
共集成。何等是耶。舍利子。諸菩薩等所發言
詞無有微弱。即此言詞善巧施設。無有繁重
無有急速。詞極明了文義圓備。順悦大衆。種
種美妙顯示深奧。世俗勝義之所莊嚴。自心
智見通達無礙。諸佛印可悦豫衆生。舍利子。
如是具足是名菩薩摩訶薩詞無礙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辯無礙解。舍
利子。菩薩辯者。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故。獲是言詞無礙辯。無滯記別
辯。宣暢無斷辯。速辯迅辯。捷疾辯。不可動
辯。不訥鈍辯。隨問對辯。無退怯辯。不相違
辯。無諍論辯。可樂法辯。住忍力辯。妙甚深
辯。種種差別辯。種種微妙辯。世俗勝義辯。建
立一切布施持戒懷忍正勤靜慮般羅若辯。
建立一切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分奢摩
他毘鉢舍那辯。建立一切靜慮解脱三摩地
三摩鉢底諦廣大智辯。一切聖人所乘辯。一
切衆生心行辯。無謇吃言辯。無梗澁言辯。無
輕掉言辯。無麁獷言辯。愛潤音言辯。清淨言
辯。横逸言辯。無著言辯。教詔言辯。三摩呬多
言辯。妙相應言辯。無關&T055819;言辯。美妙音言辯。
柔滑音言辯。無致譏訶言辯。衆聖所讃言辯。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所有言辯。遍
告無邊諸佛刹土。所發言音。超過一切梵音
言詞。如是言音明了清淨。爲諸如來之所印
可。是諸菩薩。具足才辯。以是言音。愍諸有情
及數取者。廣爲宣説微妙正法。能令是等出
離生死正盡衆苦。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
辯無礙解。舍利子。如是名爲無礙解善巧。由
此無礙解善巧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精勤修習無礙解善巧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一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八般若波羅蜜多
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趣善巧。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
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爲四。所謂依趣於義。
不依趣文。依趣於智。不依趣識。依趣於了義
經。不依趣不了義經。依趣於法。不依趣數取
趣者。舍利子。云何名爲依趣於義不依趣文。
復以何等爲文爲義。舍利子。所言文者。謂諸
世間諸法作用傳習文詞。所言義者。謂所通
達出世間法。所言文者。宣示可樂布施調順
寂靜言詞。所言義者。謂所布施調順寂靜。決
定了知無朽壞智。所言文者。訶毀生死分別
言詞。所言義者。生死不染徹見法性。所言文
者。稱揚讃歎涅槃功徳。所言義者。謂諸法性
涅槃無分別性。所言文者。隨順諸乘建立言
説。所言義者一理趣法善通達智。所言文者
宣鋭捨離諸所有法。所言義者。謂是三輪究
竟清淨。所言文者。宣説律儀身語意業受持
學處杜多功徳。所言義者。身語意業皆不可
得。不由加行尸羅清淨。所言文者。宣説忍受
瞋恚裁忿憍慢傲逸。能行是忍名善丈夫。所
言義者。謂善證得無生法忍。所言文者。演諸
善根發起精進。所言義者。無取無捨無住精
進。所言文者。宣説靜慮解脱等持等至。所言
義者。滅盡定智。所言文者。一切聞持諸慧根
本。所言義者。不可説義。所言文者。謂能開示
三十七覺分聖道正法。所言義者。證得菩提
分法正行之果。所言文者。謂能開示苦集道
諦。所言義者。於滅作證所言文者。開示無明
爲初乃至老死。所言義者。謂無明滅故。乃至
老死亦滅。所言文者。宣説止觀資糧正法。所
言義者。明解脱智。所言文者。宣説貪瞋及癡
等分行法。所言義者。謂無分別心解脱智。所
言文者。開示一切障礙之法。所言義者。謂無
障礙解脱之智。所言文者。開示三寶稱讃功
徳。所言義者。離欲法性無爲無著功徳正行。
所言文者。宣説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修
學功徳發起正行。所言義者。謂刹那心相應。
證覺一切智智。舍利子。擧要言之。如來所演
八萬四千法藏聲教。皆名爲文。諸離一切言
音文字。理不可説是名爲義。舍利子是名菩
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義
不依趣文。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依
趣於智不依趣識。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善巧了知諸有言教數取趣
義。是名爲識此不應依。諸有言教如法性義。
即是於智此應依趣。又舍利子。是菩薩摩訶
薩。由二法善巧。便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
等爲二。謂識及智。舍利子。何等爲識。何等爲
智。舍利子。所言識者。謂四識住。何等爲四。
一者色趣識所依止。二者受趣識所依止。三
者想趣識所依止。四者行趣識所依止。如是
識住。是名爲識不應依趣。所言智者。於五取
蘊。識不安住。諸蘊遍智。是名爲智此應依
趣。所言識者。謂能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了知則名爲識不應依趣。若有説言四
種識住識不安住。此則名爲識之法性。若於
法性不雜亂智。是名爲智則可依趣。又復識
者。所謂了別眼所識色。耳所識聲。鼻所識香。
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如是了別是
名爲識。所言智者。若於内處心慮寂靜。若於
外處尋伺不行。依趣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
別。如是等相名之爲智。又復識者。從所縁境
而生於識。從諸作意而生於識。從遍分別而
生於識。如是等相名之爲識。所言智者。無取
無執無縁無了別無所分別是名爲智。又復
識者。於諸一切有爲行法。識所依趣是名爲
識。所言智者於無爲法無識能行此無爲智
是名爲智。又復識者。有生有滅有住之識。
故名爲識不應依趣。無生無滅亦無所住。是
名爲智此應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於智不依趣識」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不依趣
不了義經。依趣了義經。舍利子。諸菩薩等善
能通達。即如先説所有廣文。是則名爲不了
義經。如是廣文不應依趣。即如先説所有廣
義。是則名爲了義經際。如是廣義則可依趣。
又舍利子。何等經中以爲了義。何等經中名
不了義。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
多故。善能分別。若諸經中宣説於道。如是言
教名不了義。若諸經中宣説於果。如是言教
名爲了義。若諸經中説世俗諦名不了義。説
勝義諦名爲了義。若諸經中宣説作業煩惱
惑染。名不了義。若有宣説煩惱業盡。是名了
義。若諸經中宣説訶責染汚之法。名不了義。
若有宣説修治清淨。如是法者是名了義。若
諸經中有所宣説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
了義。若有宣説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
義。若諸經中宣説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
若説甚深難見難覺。是名了義。若諸經中文
句廣博能令衆生心意踊躍。名不了義。若有
宣説文句及心皆同灰燼。是名了義。若諸經
中宣説有我有情命者養者數取趣者意生摩
納婆作者受者。又説立有種種受蘊無有主
宰。如是言教名不了義不應依趣。若諸經中
説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亦無出現無有我
無有情無命者無養者無數取趣者及三解脱
門。如斯言教是名了義。則可依趣。舍利子。是
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趣
了義不趣不了之義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依趣於
法不依趣數取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於諸經教善能分別諸有宣
説。不了義經。即爲補特伽羅義。如是言教不
應依趣。諸有了義即如性法義。如是言教此
應依趣。又舍利子。復以何等名爲依法。云何
名爲數取趣者。舍利子。若有依止數取之見
諸所縁法。如是之相名數取者。此數取見所
縁法住性之法性。如是相者是名爲法。言數
取者。所謂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隨信行數
取。隨法行數取。第八數取。預流數取。一來
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
數取。舍利子。復有一數取者出現於世。利益
安樂無量衆生。悲愍世間。爲諸天人義利安
樂。如是數取。所謂如來應正等覺。舍利子。如
是一切數取名言。如來依世俗諦爲衆生説。
若有衆生。於此言教起於執著。如是等類不
應依趣。何以故。如來欲令於彼正依趣故。佛
薄伽梵説如是法。汝等依趣諸法實性。無宜
依趣彼數取者。舍利子。何等是爲諸法實性。
舍利子。所謂無有變異。無有増益。無作無不
作。不住無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又復於
一切處通照平等。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
等中善住平等。於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
等。如是等相是名法性。又法性者無有分別。
無有所縁。於一切法。證得決定究竟體相。如
是名爲諸法實性。舍利子。若有依趣法性之
者。則諸法性無不依趣。菩薩摩訶薩。由證入
如是門故。於一切法依趣一切法性故。舍利
子。如是名爲菩薩摩訶薩四種依趣。若有菩
薩摩訶薩。於此法中能通達者。是則説名依
趣善巧。舍利子。如是名爲依趣善巧。菩薩摩
訶薩。爲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
依趣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資糧善
巧。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
蜜多故。善能通達二種。資糧何者是耶。謂福
及智。舍利子。云何名爲福徳資糧。所謂布施
體性福所作事。尸羅體性福所作事。諸修體
性福所作事。及大慈定大悲方便。菩薩摩訶
住福所作諸事業故。於諸善根。若自若
他勵志奉修。悉能興起三世積集所有諸惡
悉皆發露。又於一切衆生所有功徳。一切學
無學所有功徳。一切獨覺所有功徳。一切菩
薩從初發心廣修諸行。得不退轉繋屬一生。
如是等無量無邊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徳。菩
薩普皆心生隨喜。又於去來現在一切諸佛
薄伽梵所。一切善根菩薩亦皆心生隨喜。舍
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復善能隨喜倶生福
所作事。復能勸請一切諸佛轉妙法輪。及諸
賢聖令演勝法勸請倶生福所作事。復能以
諸善根迴向菩提。迴向倶生福所作事。是菩
薩摩訶薩。見有未發大菩提心諸菩薩等。方
便教令發菩提心。若有已發菩提心者。説法
示導教令成熟。諸貧窮者攝以財物。若疾病
者施以醫藥。殷勤瞻視恭敬承事。於暴惡者
心生忍受。所犯戒品無有覆藏。發露諸過善
能除罪。已般涅槃諸佛世尊。於一切時常修
供養。於鄔波柁耶。及阿遮利耶。敬如大師。
於正法所發勤精進追尋請問。於説法師敬
愛尊奉猶如事佛。有説法會。雖去已遠多百
踰繕那。要往其所聽聞正法無有厭足。或有
衆生來請疑滯以無染心宣説淨法。於父母
所承修供養知恩了恩無有變悔。積集一切諸
清淨福。修行建立情無厭倦。以諸律撿。防護
於身身無詭詐。防護於語發言和雅。防護於
心心無諂誑。欲攝梵福故。爲諸如來營搆制
多令丈夫相具圓滿故。積集無遮大祠法會。
爲隨顯相令圓滿故。積集種種善根資糧。爲
莊嚴身故。捨離憍慢。爲莊嚴語故。遠諸語過。
爲莊嚴心故。遠離一切憎嫉覺慧。爲大莊嚴
佛刹土故。化現神通轉變自在。爲欲莊嚴諸
法相故。無上妙智善勝清淨。爲欲莊嚴大法
衆故。遠離一切離間麁惡破壞語言。爲不取
著一切法故。離妄分別。令説法者無憂慼故。
歡喜授與善哉言詞。令説法者無唐捐故。遠
離諸蓋恭敬聽法。爲欲莊嚴菩提樹故。奉施
諸佛清靜園林。爲欲莊嚴佛道場故。備修善
根無有退轉。爲欲淨除生死法故。不染一切
諸業煩惱。爲欲獲得珍寶手故。修行布施一
切珍寶。爲欲獲得無盡之財及無盡藏故。所
愛重物先用行施。爲欲令諸衆生暫見便起清
淨信故。舒顏先問遠諸嚬蹙爲欲獲得平掌
相故。於諸衆生起平等照。爲放無邊諸光網
故。於不學識諸衆生所。情不輕蔑。又無捨置。
爲令受生得清淨故。常存積集清淨戒福。爲
令胎藏得清淨故。於諸毀犯善能清淨。爲欲
生於天人中故。修治清淨十善業道。遠離無
知往還進止故。於諸教誡無妄分別。爲得法
財富逸自在故。於深奧法性無藏悋。爲諸世
間所瞻仰故。修治清淨増上欲解。爲得廣大
法勝解故。於微少行而不修證。爲欲攝取一
切福故。心恒思惟一切智者。爲七聖財得圓
滿故。於佛正法信爲前導。爲欲攝受諸淨法
故。於己身命曾無顧録。爲諸世間所委任故。
於先所許必令果遂。爲令一切諸佛妙法得
圓滿故。圓滿修習一切佛法。舍利子。若菩薩
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相者。是名菩薩摩訶
薩福徳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智徳資糧善
巧。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由住如是如是因縁法故。攝取於智。是
故名曰智徳資糧。舍利子。如是攝智。以何等
法爲因爲縁。舍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
無厭倦精進尋求智隨行性親近善友。趣諸
佛智不趣聲聞及獨覺智。於彼善友情無憍
慢。恭敬愛重如愛大師。而是菩薩知彼善友
具諸欲解無有少分順智言説而不諮受彼善
友者。又知菩薩是法器已。即爲宣説中無暫
斷。是諸菩薩。聞説如是正法資糧相應之行。
精進尋思方便修習。舍利子。諸如是相此則
名爲智徳資糧相應正行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菩薩摩訶薩正法資
糧相應正行。舍利子。正法資糧者。所謂菩薩
摩訶薩具修正行故。嗜欲饕餮善能節儉。事
緒縁務善能減約。言説談話善能遠離。於諸
音聲善能棄捨。初夜後夜無有睡眠。精勤修
習相應正行。是菩薩摩訶薩。稱量理義鄭重
尋思故。心無濁穢制伏諸蓋故。於所毀犯善
知出離無有諂詐現除悔故。無所追求堅修
正行故。隨順正法。趣向正法俯臨正法於法
勇猛常如救彼頭衣熾然故。勤求妙智無暫
休息不處愚暗故。無有慢緩不棄善扼故。遠
離憒閙常樂獨處故。宴默思惟聖種知足故。
不捨杜多所有功徳愛樂法樂故。常樂尋求
出世間法不思寶玩隨順世間文章呪術故。
成就正念無忘失故。備甚深義善隨行故。具
足妙慧道隨順故。堅固勇猛防衞外縁故。内
懷羞恥慚愧莊嚴故。隨行佛趣離非智故。捨
愚癡膜慧眼清淨善覺悟故。覺慧寛廣於如
是覺無狹劣故。妙覺明顯證現智故。舍利子。
是菩薩摩訶薩。所有功徳不隨於他。於自功
徳無増上慢。於他功徳不嫉不毀。善修行業
不輕業報。由如是故。具足成滿業清淨智。舍
利子。如是等相具足圓滿。是名菩薩摩訶薩
智徳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具足四種施法。便得成就智徳資糧。
何等爲四。一者菩薩摩訶薩若見書寫如是
經典給施葉紙筆墨衆事。二者菩薩摩訶薩
請説法者演深妙義。三者菩薩摩訶薩以諸
利養恭敬名聞讃頌稱揚奉説法者。四者菩
薩摩訶薩於説法師攝受正法無有諂曲讃悦
彼意應施是言善哉善哉。舍利子。若有菩薩
摩訶薩。行是四種清淨布施。當知善能積集
智徳資糧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積集無
盡智徳資糧。何等爲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巧
能守護説法者身二者巧能守護所有衆善。
三者巧能守護其所止處。四者巧能守護彼
説法者所有徒衆。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訶薩
四種積集智徳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四種任持智
徳資糧善巧。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於
説法者以法任持。以智任持以財任持。以菩
提功徳而用任持。舍利子。是爲菩薩摩訶薩
四種任持智徳資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五種勝力能
爲智徳資糧善巧。何等爲五。所謂菩薩摩訶
薩具足信力爲欲成就信解心故。具足進力
求善知識成多聞故。具足念力令菩提心無
忘失故。具足定力審諦觀察平等覺故。具足
慧力由久修習多聞力故。舍利子。是名菩薩
摩訶薩五力智徳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具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智徳資糧。
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樂法尸羅。求法
尸羅。觀法尸羅。迴向菩提尸羅。舍利子。菩薩
摩訶薩。若具如是四種清淨尸羅。能善積集
智徳資糧善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具足四種忍法。能爲智徳資糧善巧。
何等爲四。一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
忍受一切麁惡非法言説。二者菩薩摩訶薩
勤求法時。善能堪忍一切風日寒熱飢渇。三
者菩薩摩訶薩勤求法時。於阿遮利耶鄔波
陀耶二勝師所。隨有訓誨頂戴領受。四者菩
薩摩訶薩勤求法時。善能信解於空無相無
願之法。舍利子。如是四種含受忍法能爲智
徳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具足四種精進。能爲智徳資糧善巧
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堅固精進聽聞。
正法。堅固精進任持正法。堅固精進演説正
法。堅固精進修行正行。舍利子。如是四種堅
固精進。能爲智徳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具足四種靜慮。於法修習。能爲智徳
資糧善巧。何等爲四。一者菩薩常樂行遠離
法。二者樂獨專一守靜山林。三者常樂尋求
神通靜慮。四者常勤修行廣大佛智。舍利子。
如是四種正法靜慮。能爲智徳資糧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具足四種正法智慧光明。能爲智徳
資糧善巧。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
如是智慧光明。不住於斷。不説於常。不違縁
起。信解無我。舍利子。如是四種諸慧光明。
能爲智徳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成就四種正法無上方便。能爲智徳
資糧善巧。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故。隨順世間隨順經典。隨順
妙法。隨順淨智。舍利子。如是四種正法方便。
能爲智徳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能進趣四種法道。能爲智徳資糧善巧。
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依般若波羅
蜜多故。具足修行到彼岸道。七覺分道。八聖
支道。趣向一切智者智道。舍利子。如是四種
正法之道。能爲智徳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智徳資糧善
巧。謂具四種無厭足法。則能善集智徳資糧。
何等爲四。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奉持正法無量聽聞無有厭足。爲
衆説法無有厭足。觀察理義無有厭足。智慧
方便無有厭足。舍利子。如是四種無厭足法
能集智徳資糧正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智徳資糧善
巧。隨遍入於一切行處。何以故。舍利子。當知
布施由智資糧而成就故。如是持戒忍辱精
進靜慮正慧亦是智徳資糧成就。乃至慈悲
喜捨一切善法亦因智徳資糧成就。何以故。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所有發起堅固正行。皆
正智。彼一切行智爲前導。由是菩薩具大
智故。爲諸無智之所歸趣。一切惡魔不得其
便。諸佛如來所共加護。將得趣入一切智智。
舍利子。是爲菩薩智徳資糧善巧之行。若
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福智二種資糧善
巧。當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獲是資糧善
巧之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念住善巧。舍
利子。所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
舍利子。何等爲四。一者於身隨身觀察修習
念住。二者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三者於
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四者於法隨法觀察
修習念住。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故。云何於身隨身觀察修習念住。舍
利子。菩薩於身住隨身念。觀察是身前際過
咎。是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如是身者。顛倒
業起因縁所生。本無主宰。無所攝受。如彼卉
木叢林諸藥草等。從因縁生。本無主宰。無所
攝受。此身又如館舍所起。皆由草木牆塹衆
縁所共合成。此身亦爾。但爲蘊界處等之所
攝持。而其本性空無有我無有我所。無常無
恒無有堅住。非不變法。我今不應於是身分
妄有所計。是故我今當以如是不堅之身用
貿堅身。何等身者名爲堅實。謂如來身是堅
實身。我觀是身極爲虚僞。要當成辦如來之
身。何以故。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
可壞身。堅固之身。超於三界最勝之身。又作
是念。我此身者無量過咎之所雜染。我當求
證離諸過染如來之身。舍利子。是菩薩摩訶
薩以諸覺慧簡擇力故。觀察是身四大種攝。
爲諸隨眠所依窟宅。是故我今當以此身爲
諸衆生驅役給使。何以故。譬如世間外四大
種。所謂地界水火風界。以種種門無量差別
衆具資財。饒益養育一切衆生。我今亦爾用
此四大所合成身。以種種門無量差別境界
資財。當爲衆生之所受用。舍利子。是菩薩摩
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觀察是身。有如是
等大義用故。雖觀此身體性是苦。而不厭患
如是苦身。雖觀是身究竟盡性。而不厭患流
轉受生。雖觀是身其性無我。而無厭倦成熟
衆生。雖觀是身我寂滅性。而不墮彼永捨寂
滅。雖觀身空無相遠離。而不墮於遠離邊際。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身法住隨身觀。
觀察是身無實無堅。又於内身住隨身觀隨
内而行。於諸煩惱無復容受。又於外身住隨
身觀隨外而行。於諸煩惱不與共住。舍利子。
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身念住已。其身清
淨無有染汚。具足一切清淨身業。得清淨相
莊嚴之身。既具如是莊嚴身故。爲諸天人之
所歸仰。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
波羅蜜多故。於此身法隨身觀察修習念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云何於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
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諸所有受一切皆苦。
我於今者具覺慧力。於如是受當善決擇。以
智決擇。以慧決擇。方便決擇。是菩薩摩訶薩。
既具如是勝決擇力。雖受於樂當樂觸時。即
於一切善道衆生。起大慈心。不爲貪欲隨眠
所惱。雖受於苦當苦觸時。即於一切惡道衆
生。起大悲心。不爲瞋恚隨眠所惱雖復受諸
不苦不樂。當觸受時。不爲無明隨眠所惱。舍
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由依般若波羅蜜多。具
足如是觀解力故。隨受而行修習念住所受
諸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善能觀察諸受出
離。又能令彼一切衆生證受遍智寂滅之法。
又作是念。此諸衆生具煩惱故。無有智慧。不
能了知諸受出離。何以故。若受樂時便生貪
愛。若受苦時便生瞋恚。若受不苦不樂便起
愚癡。而況我輩。諸菩薩等隨智慧行。一切所
受諸過失法。皆已息滅。豈當於受更起煩惱。
我於今者應具發起方便善巧及與大悲。攝
諸衆生。令於諸受皆得息滅。舍利子。如是菩
薩何因縁故。説於諸受而能不隨。舍利子。
謂於諸受智慧*簡擇。能引於樂不引於苦。舍
利子。復以何等智慧*簡擇。謂是菩薩觀察此
中。無能受者。若我。若有情。若命者。若數取
等。於是觀察竟無能受。唯有受者。有何等受。
所謂執受。攝受。取受。有得受。顛倒受。分別
受。見隨眠受。眼想所生受。乃至意想所生受。
色想所生受。乃至法想所生受。及彼種種眼
觸所生受。如是廣説若内若外。所有諸法乃
至諸觸縁所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是
等相是名爲受
復次舍利子。諸佛如來分別諸受。無量諸門
差別之相。舍利子。如來或時説爲一受。所謂
一心了別諸境。或説二受。謂内及外。或説三
受。所謂過去了別。未來了別。現在了別。或説
四受。所謂地水火風界別。或説五受。所謂
思惟如是五蘊。或説六受。所謂分別如是六
處。或説七受。謂七識住。或説八受。所謂八邪
方便之相。或説九受。所謂九位衆生所居。或
説十受。所謂十善業道等。舍利子。如是廣
説。乃至無量一切諸受。隨所縁境。隨所作意。
限量分齊有爾所受。然諸如來説受無量。何
以故。衆生無量故。隨有衆生。各具如是無量
諸受。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云何於受住
隨受觀。舍利子。謂諸菩薩以清淨智。方便善
攝一切衆生。所有諸受生滅住異。及善了知
一切衆生。善不善等所有受智。若諸菩薩如
是隨觀。是名於受具足觀察。舍利子。如是名
爲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
切受隨受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云何於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
是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忘念。密護防守離諸
散亂。觀察於心生滅散壞念念不住。於内於
外不住不轉。是名菩薩正觀於心。舍利子。是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憶最初曾所發心。
如是諸心生已即滅。離散變壞。不可了知詣
何方所。又我所有無量諸心積集善根生已
即滅。離散變壞無有方所。又我所有無量心
相迴向菩提。而心體相不能自了。云何此心
能作是念。我當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耶。何以故。以此心體不能了心。不能觀心。不
能通達於自心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復
作是念。若菩提心由善根心無有失者。則善
根心由迴向心無有迷失。若迴向心由菩提
故無有失者。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無
有失。是菩薩摩訶薩作是觀已。於無迷失不
恐不怖。復作是念此縁起法因果不壞。雖復
是心法性。無有自性。無有作用。無有主宰。然
此諸法依止因縁而得生起。我當隨其所欲
積集善根。既積集已修相應行。終不捨離是
心法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云何此中積集之
相。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觀積集
之相。是心本性猶如幻化。無有一法而可施
者。是心法性而能布施一切衆生。迴向積集
莊嚴佛土。是則名爲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
心本性如夢所見其相寂靜。是心法性而能
積集守護尸羅皆爲迴向神通作用。是則名
爲善根積集。又舍利子。是心本性猶如陽焔。
究竟盡滅。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可樂忍
辱之力。迴向積集莊嚴菩提。是則名爲善根
積集。又舍利子。心本性者如水中月。究竟遠
離積集之相。是心法性而能發起一切正勤。
迴向成熟無量佛法。是則名爲善根積集。又
舍利子。心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覩見。是
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靜慮解脱三摩地三摩
鉢底。迴向諸佛勝三摩地。是則名爲善根積
集。又舍利子。觀此心性本非色相。無見無對。
不可了知。是心法性而能修習一切慧句差
別説智。迴向圓滿諸佛智慧。是則名爲善根
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縁無生無起。是心法
性而能建立無量善法攝受色相。如是名爲
善根積集。又舍利子。心無所因亦無所生。是
心法性而能攝受覺分法因。是則名爲善根
積集。又舍利子。心性遠離六種境界。亦不生
起。是心法性而能引發菩提境界因所生心。
是則名爲善根積集。舍利子。如是名爲菩薩
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心隨心
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又依般若波羅
蜜多故。於一切心住隨心觀。爲求證得勝神
通故。繋縛其心修學通智。得神通已。但以一
心。而能善知一切心相。既了知已。依心自體
宣説諸法。舍利子。如是住隨心觀。菩薩摩訶
薩。以大悲力制御其心。成熟衆生而無厭倦
由是菩薩住隨心觀故。不爲心盡不爲心滅
安住於心。但爲令心遠離生死相續結縛。而
安住心。又復以諸心念智力。安住諸法無生
無起正決定性。而不退墮二乘地中。又以是
力持心相續。乃至成滿一切佛法。一刹那心
相應妙慧。覺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
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
於一切心隨心觀察修習念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
多時。云何於法隨法觀察修習念住。舍利子。
是菩薩摩訶薩。以聖慧眼觀見諸法。乃至坐
於道場。於其中間無有迷失。是菩薩於一切
法住隨法觀。不見少法。遠離於空。遠離無相。
遠離無願。遠離無生。遠離無起。及以遠離
無加行者。又重觀察不見少法遠離縁起。舍
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隨法觀故。不
觀於法及以非法。此中何者以定爲法。謂無
我義是名法義。無有情義無命者義。無數取
趣義。如是等義是名爲法。復以何等爲非法
義所謂我見。有情見。命者見。數取趣見。斷
見常見。有見無有見。如是等見是名非法。
又舍利子。擧要而言。一切諸法或名爲法。或
名非法。何以故。若能了知如是諸法皆空無
相及以無願。即一切法並名爲法。若有計著
我及我所諸見隨眠。即一切法並名非法。舍
利子。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住隨
法觀已。不見一法而非佛法。而非是佛。而非
是道而非解脱而非出離者。是菩薩摩訶薩。
了知諸法皆出離已。又復獲得無障大悲。觀
諸衆生所有煩惱。皆從虚假妄想而生。知諸
煩惱體性自離。何以故。是諸煩惱等趣了義。
無少煩惱可積可集。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
惱之性即菩提性。菩薩如是雖安住念而無
所住。非憶非忘。而能了知念所安住。何以故。
所安住念即名法界。若住法界即住有情界。
若住有情界即住虚空界。由如是故。説此諸
法與虚空等。舍利子。如是住隨法觀。菩薩摩
訶薩依趣佛法故。信解諸法即是佛法。雖復
發起如是盡智。而於無爲盡滅之法能不作
證。雖復發起無生之智。愍諸含識而現受生。
又不捨離無生實際。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
於諸法中安住念故。遍能攝受二乘諸法。雖
於一切假立諸法安住於念。而此正念無散
無失。乃至後際於一切法。隨法觀察修習念
住。能以無量言説所説不平等境。平等趣入
一切佛法。能令一切衆生心喜。能摧一切堅
固魔軍。因是證得自然大智。舍利子。是名菩
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
隨法觀察修習念住。是則名爲四種念住善
巧之法。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得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修習念住善巧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三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九般若波羅蜜多
品第十一之四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四正勝道善
巧。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修般若波羅蜜多
故。道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未生惡不善法
爲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
持於心平等安住。二者已生惡不善法爲永
斷故。便生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
心平等安住。三者未生善法爲生起故。便生
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
住。四者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圓滿。便生
欲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攝持於心平等安
住舍利子。如是四種又亦名爲四種正勝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爲未生惡不善法爲不
生故。乃至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舍利子。所言
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便生欲樂勇猛策
勵者。是謂如理作意故。發勤精進者。是謂
不捨如理作意故。攝持於心平等安住者。是
則名爲如理觀察。何以故。由如理方便故。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