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寶積經 (No. 0310_ 菩提流志譯 ) in Vol. 11

[First] [Prev+100]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虚妄句。若虚妄句即厭離句。彼一切句是
滅盡句。若滅盡句即眞如句。若眞如句即究
竟句。若究竟句是盡離滅句。若盡離滅句即
涅槃句。若涅槃句即非世俗。無句施設亦無
示説。無邊莊嚴。言一句者。於一切善不善法
中。平等趣入。云何一句。所謂離句。於厭離中
無有少句是一切句。猶如厭離句。亦非句句
清淨故。若句清淨即涅槃清淨。若涅槃清淨
即句清淨。如是諸句皆不可説。若以語言宣
示句者。而彼諸言。於十方界求不可得。誰
爲誰説。故諸言説一切皆空。彼若空者即無
有義。不應於中戲論分別出生。如是諸句義
者。一切皆是無分別句。無戲論句。是故修觀
行者。尋求觀察一切句時。當知皆爲離滅涅
槃。如是諸句不異涅槃。亦不可説。然非不異。
由言説句皆虚妄故。爲清淨句。宣説善巧表
示諸句。非實表示。若非表示非不表示。則處
中道。若處中道則無分別。以於此中分別斷
故。於此法性平等入時。而無有處行少惡行。
無所得故。如是不行。亦不遍行不等近行。若
如是行。諸佛説爲菩薩乘者。無有少法而可
行時。彼行菩薩地。安住無上清淨陀羅尼故。
無邊莊嚴。我今當説陀羅尼句。由是句故。令
諸菩薩得陀羅尼。而能開示無邊法藏。應説
此等住無諍地。以能摧破諸他論故。極寂靜
故。廣演法故。此中何者是彼法門陀羅尼句」
哆姪他若曳微若曳隖計烏迦筏底
丁以反
&T005579;&T005579;筏底*丁以反
二合
鉢囉二合
筏底丁以反
娜唎設儜
尼頂
那唎設曇筏底遏替
遏他筏底

戍闥儜
鞞戍闥儜
鉢唎戍闥儜
吃唎
十六
上聲
吃唎
耶筏底
嗢哆囉尼十八
上聲
珊哆囉
十九
上聲
摩訶毘社曳
麼訶毘社耶筏底*丁

二十一
阿怒珊地上二
十二
阿鉢囉上二
*丁以
珊地

庾伽&MT05953;㮈陀上二
十四
悉地二十
悉馱遏
二合二
十六
悉陀遏他筏底丁以反
二十七
麼底*丁以反
二十八
麼底*丁以
鉢囉
二十
嗢哆唎
嗢哆囉筏底
丁以反
三十一
弭磨唎三十
彌磨囉怒散地三十
薩嚟三十
薩囉筏底三十
薩囉怒伽底三十
娑冥上三
十七
麼㘕婆弭伽底三十
羯底*丁以反
三十九
阿儞伽底
阿鉢囉上二
*丁以
儞筏底四十
彌勢曬四十
勢曬筏底四十
磨醯四十
儞磨醯儞四十
鉢囉
磨醯儞四十
荷鄔哆囉四十
麼囉
鉢娜曳四十
勢鎩去四十
阿怒跛勢鎩
阿怒
伽迷五十
阿鉢羅
底伽迷五十
阿伽上聲
五十
阿娜伽上聲
五十
伽底弭戍馱儞五十
鉢唎戍
五十
竭差初假
二合
尺曳
娜儞夜帝五十
*丁以
鉢囉
避帝五十
麼底毘戍馱儞五十
縵多怒羯帝
三縵多鉢唎縛房可
六十
縵多毘戍馱六十
儞阿怒跛仡囉
六十
阿儞
仡囉
呬帝六十
呬那囉梯二合六
十五
阿囉他
戍地鉢囉冥六十
奚都儞地珊寧鉢囉
避底
鉢囉
避多筏底*丁以反
六十八
毘儞設者
六十
避儞設者
怒羯帝
阿難多囉*挮七十
阿難多苾仡囉
七十
麼社毘戍地七十
阿怒
竭囉奚七十
鉢囉
竭囉荷毘戍馱儞七十
阿地
二合
多麼
毘竭帝七十
麼呬囉馱
毘戍馱
七十
苾地耶二合
怒竭底*丁以反
七十八
苾地耶二合
怒散地七十
鉢唎戍馱儞
無邊莊嚴。此是陀羅尼標釋之句。諸菩薩等
由是句故。而能隨念無量如來所有法藏。亦
能爲諸有情。開示演説住無諍地。復能隨入
一切義句理趣善巧。善能了知無量廣大差
別智覺。隨其所願皆得圓滿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制譯
  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
之二
爾時佛告無邊莊嚴菩薩言。我當説彼陀羅
尼門理趣差別智慧善巧。令諸菩薩得陀羅
尼善巧方便。由證此故。當能了知隨法祕密
善巧理趣。云何了知。無邊莊嚴。於眼所見色
陀羅尼。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無邊莊嚴。
云何六内諸法所取外法陀羅尼門。無邊莊
嚴。若諸菩薩眼見色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
及念善巧不迷忘故。了知遍持色是無常生
滅不住皆盡離滅。由此復能於内眼界。而不
執著我及非我。善巧安住眼處清淨。於色攀
縁不攝受故。而能清淨陀羅尼門。善能觀見
盡厭離滅則無戲論。由不戲論總持善巧。住
無妄念無有積集。所行道中而能捨離眼與
眼識及所知法。無有分別。由如實見得清淨
故。亦能隨念諸法如幻。於能所識。清淨善巧
得總持時。善能攝取不共世間廣大智蘊。如
是略説。乃至意所知法陀羅尼門。菩薩以意
了知法已。而由不可映奪智力。及念善巧不
迷忘故。而能總持諸法無常生滅。不住盡厭
離滅。於内意處安住總持。亦不執著我及非
我。善於内住意識地者。隨能妙觀總持善巧
次善安住意處清淨。於外法處不攝受故。能
得清淨陀羅尼門。由内外法及餘結使不相
應故。能隨觀見盡厭離滅不作戲論。由不戲
論總持善巧。住無妄念無有積集。趣行之道
而能捨離。意及意識并所知法。無有戲論不
起分別。以如實見得清淨故。而能隨念諸法
如幻。亦能總持於識所識清淨善巧。而能攝
取不共世間殊勝福慧。又能如是。於去來今
及諸内外一切法中。由隨義覺。攝取方便善
巧智力。不於少法起無因見。而不於因起於
縁見。亦不於縁而起因見。了一切法各不相
應。如實隨入諸法本性。此一切法本性清淨
展轉寂靜。若一切法展轉依持隨種類持。由
於遍持共相應故。得安住者。應知彼法不由
依持共相應故。而得安住。不生不起而不流
轉亦非言説之所能得。彼所有義一切諸法。
各不同分非共相應。非不相應。以一切法無
有作者令作者故。無有壽者。無有衆生無補
特伽羅。此説法句。非如其實。非不如實。一切
諸法不攝受故。同於涅槃。無有執著。斷於執
著遠離執著。無邊莊嚴。此是諸菩薩。演説陀
羅尼差別善巧。如内外法於一切法應當了
知。如是説時。彼諸菩薩捨離内句。亦不取外。
及能觀察無有始終。乘生死輪墮在世間。入
無明室處無明&T021400;。周遍流轉。彼雖如是生死
輪轉。於中亦無生死可得。亦無眞實生死之
輪。雖復隨順生死輪轉。墮在世間於中可得。
然諸衆生不能了知此諸法故。於生死中遊
行馳走周遍馳走。又不能了虚妄顛倒。於非
衆生起衆生想。若衆生想所繋縛者。彼於諸
法不能了知。隨入破壞極破壞法。爲虚空執
之所執著
佛告無邊莊嚴。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解了
者。速疾獲得智慧光明。隨證法門。辯才清淨
修習忍辱。而能精勤起大慈悲。志無懈倦善
能安住。祕密言詞演説方便。亦能了知一切
諸法異名差別。最勝語言隨所憶念。往昔
處能善讃説。無少相違。令諸衆生住無諍論。
能壞一切外道諸論。爲破衆生諸黒闇故。宣
説法時。而爲十方無量世界諸佛如來之所
稱歎。放法光明。作不思議法之施主。善能開
示諸佛法藏。無有迷惑。及能攝取殊勝大願。
如其所願皆令滿足。得不思議方便善巧。令
諸衆生意樂開發。及能示現前後際因。亦能
示現去來方便。無邊莊嚴。是中菩薩。於能發
起三摩地門。應勤修習。既修習已。而能證入
陀羅尼門。於陀羅尼門得自在已。於諸祕密
廣大異名。而能演説。及能入於異名之智。能
隨順入甚深理趣。善能了知言説示現。令無
少處而生疑惑。不由他教住於忍地。無邊莊
嚴。若諸菩薩。能善發起勇猛精進。爲欲哀
愍諸衆生故。求諸法智證入通達。無有餘乘
而不成就。得佛大智。超過一切世間之智。究
竟清淨。一切智智未足爲難無邊莊嚴。於此
演説陀羅尼門甚深方便法品之中。所有諸
法。爲欲攝取諸菩薩故。開示發起。我今當説
令諸菩薩普遍開悟。善能攝取祕密言教。凡
有所作。皆能了知一切語言音聲之義。復能
證入差別覺慧善巧之智。何者是彼所有之
法。無邊莊嚴。是諸菩薩具淨尸羅。安住實諦
加持之力。則能増長布施方便。求無我所無
攝受法。修習方便。證一切法眞實理趣。得不
退法及善安住不退轉地。速疾具足無礙辯
才智慧。増廣猶如大海。無邊莊嚴。當於後時。
無有餘人頗能恭敬受持此法。唯除菩薩希
求甚深如實法者。爲欲開示如來法藏。希求
樂欲増上心者。調善意樂正思惟者。彼等於
此甚深法中。精勤修學入此理趣。則能了知
異名演説。亦能了知一切諸法自性本性。無
邊莊嚴。假使如來以種種名演説諸法。然於
諸法本性自性亦不相違。如來開示諸法本
性不相違法。説一切法無所造作。凡所演説。
無有所説及能説者。無邊莊嚴。如來已得演
説善巧勝波羅蜜。如來亦無少法可得。亦無
隨得亦不遍得。如來不爲少法安住故。不捨
離故。不爲生故。而能説法。亦不爲得少分法
故。亦非不得故。如來行無所得。如來不行
亦非不行。亦不應説諸佛如來行如實行。何
以故。無有少法説名如來。此是如來住如是
住。行如是行。若彼如來以名字故名如來者。
如來與名非異非不異。非異非不異故。不應
説言如來若來若去。如來非戲論者。超過戲
論。亦無超過。如來無有超過。超過亦無如來。
如是如來。與如來性。非即非離。不虚妄性。不
變異性。亦復如是。如是稱揚如來體性。無有
少法開示演説。亦無示現。如來證得一切諸
法如實本性。然一切法所有本性不可宣説。
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如是如來説一切法。無
有所作亦無變異。不生不滅不出不離。一切
諸法究竟清淨故。非得非遍得。於一切法無
有所得。無所得故無有可證。如是無有少法
可得。若法可得。於諸法中應有受者。既無受
者。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由不生故無有得者。
如來名號亦由聖教假名施設。如是言説性
清淨故。聖者於中不得少法。然於聖者。亦無
有法及與非法。亦無有法名爲聖者及非聖
者。無有少法與彼相應或當相應。於此如來
所有演説。皆應了知。亦復不應隨俗而轉。如
來能説法及非法。亦不建立有法非法。如來
能説善不善法。亦不建立有善不善。如來能
説一切諸法。亦不建立有一切法。如來能説
法無表示。亦不建立有無表示。無邊莊嚴。如
來所説此甚深法。無淨業者不能了知。若有
樂求無上菩提。於生死中求解脱者。應當覺
了諸佛如來所演説法。無邊莊嚴。若諸菩薩。
於此法中能解了者。應無猶豫不取不捨。亦
不見有少法生滅。無有戲論。非無戲論。則能
演説此眞實法。於此演説眞實法中。亦不執
著。無邊莊嚴。譬如須彌山王。與諸福徳善根
衆生所用宮殿。作依止處。衆生於彼而受歡
樂。如是如是。作善根者諸菩薩等。於此法寶
積集教中。而能聽受。由此法寶菩薩能得一
切智智。無邊莊嚴。此契經法。能隨順入無上
法智。爲欲開示如來法藏陀羅尼故。如是流
布此陀羅尼。能攝一切所有廣大眞實之法。
諸佛如來所説之法。皆悉從此無邊陀羅尼
門之所流出此陀羅尼。爲欲清淨一切法門。
是故如來開示演説此陀羅尼。能攝一切契
經等法。不成不壞。無初中後。此陀羅尼如來
護念。遍於十方諸佛世界。能作無量無邊佛
事。無邊莊嚴。於此最初陀羅尼品説義品理
趣品中。而能攝受一切諸法。無邊莊嚴。彼中
諸菩薩等。欲隨覺了此教法者。欲流注法令
不斷者。欲入諸法無住印者。欲隨覺了無有
障礙祕密門者。欲隨發起趣向加行大精進
者。欲隨覺了諸法性相説此法者。應當受持
諸佛如來所演言教。既受持已。隨應了知一
切所有祕密言詞。欲隨趣入總相演説文字
智者。欲隨覺了演説諸法差別理趣者。欲隨
憶念一切諸法簡擇智者。爲欲利益安樂一
切諸衆生故。施設勝義。善隨機根授與衆生
令得利益。若稱揚法。若流傳法。若演説法。以
資糧心哀愍利益。求佛之智。不於少法而生
執著。由不執著無有所取。亦不觀察無二法
智。亦不示現内智外智。不於少法而生厭足。
亦不應以下劣精進希求上智。勤修一切甚
深之法。所有難問隨義而説。應住自利及以
利他。應善觀察自他之想。入一切法皆悉無
我。我清淨已。隨入一切諸法清淨。愛樂開示
演説言教。若問不問乃至少法不生慳悋。菩
薩應作如是四無量心。我爲利益諸衆生故。
隨與勝施最上之施。所謂無上法寶之藏。我
今當令一切衆生與不可説法寶相應。假令
衆生作諸重惡。終不於彼生慳法心。離諸慳
惜。能爲捨施爲法施主。我今當作如來之事
一切智事。令諸衆生捨離重擔。於大瀑流。當
以法船運度群品。能令衆生得於一切安樂
資具。菩薩當以如是悲心發生覺慧。速疾證
於殊勝之法。於此契經陀羅尼門。演説諸法
差別總持。當得成就捨離生死。不爲他論之
所攝受。能破一切外道諸論。降伏魔軍。爲欲
滅壞諍論法故。應如是住。無邊莊嚴。此陀羅
尼門一切如來之所攝受。善作憶念。譬如
身菩薩。住於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樂
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中。兜率陀宮一切諸天
承事供養。一切衆生咸生愛樂。成熟善根攝
諸勝福。餘有一生。施戒福蘊具足清淨。成就
一切殊勝智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
生。所不能及。而能映蔽一切有情所有善根。
亦爲一切諸有情等恭敬讃歎。現前獲得一
切智智。若彼菩薩。從兜率宮下閻浮時。即於
中國無怖畏地最勝妙處。在大城内一切衆
生衆會之中。降生出現。爲諸衆生瞻仰禮拜
供養恭敬。此陀羅尼契經之門。亦復如是。入
於一切諸法之中。而得安住。一切諸法皆從
此生亦從此滅。菩薩於此得安住已。成熟増
長。於一切法而得安住。一切法中而得自在
爲其主故。菩薩最後受身生於人中。以無觀
視一切法印三摩地力。普遍觀察一切有情。
及遍觀察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由得法陀羅
尼醍醐之味。以廣大心善住廣大智慧境界。
終不貪愛一切欲樂玩好資具。亦不希求一
切染法端嚴相續。由住彼空三摩地覺。能善
觀察一切諸法。隨得無相方便善巧。而於一
切無所執著。能善了知一切三界有爲之法。
無非過患。安可貪著。應求出離。速得寂靜極
寂靜界。及勝解脱勝出離界。然於彼識不住
不著。觀察生滅積集散壞。於諸有情起大慈
悲。爲成熟故生出離覺。以覺理趣隨宜方便。
能隨順入最勝智慧。隨念一切有情。善巧方
便而得自在。隨得諸法無有障礙陀羅尼善
巧理趣。以善巧智。簡擇觀察一切有情。及善
觀察不思議法決定理趣。雖復少年端嚴美
麗。於諸欲境曾不愛樂。捨離所有一切資財
珍玩衆具親戚眷屬。思惟觀察。以厭離心希
求寂靜。從家出已趣於非家。既出家已。而能
成就不思議覺甚深方便。隨所作業積集資
糧。趣向無上菩提道場。隨願莊嚴獲得無上
陀羅尼印甚深方便最勝尊頂。由是清淨陀
羅尼門善巧理趣。得一切法自然之智。及無
障礙一切智智遍持善巧。彼既得於一切智
智陀羅尼門。隨得決定一切智智。善清淨已。
安住無上一切智智。加持之力能轉無上清
淨法輪。亦能隨得一切法智巧妙言詞諸法。
譬如盛日光明照曜。如是法聲光明遍示一
切天人之類。無邊莊嚴。菩薩住於一切智智
陀羅尼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陀羅
尼門句義差別。諸餘菩薩所不能知。若一生
補處菩薩坐於道場。以清淨覺無師自悟。此
陀羅尼而得現前。亦猶菩薩爲菩提故。無量
劫中積集善根。於其長夜久修梵行。得深法
忍。哀愍一切諸衆生故。大慈悲心方得現前。
無邊莊嚴。菩薩由是陀羅尼故。坐於道場。當
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於汝不可示
説。汝得菩薩智慧現前。能證彼法。當於爾時。
諸菩薩等自應解了。爾時菩薩得無邊門無
量門因門無譬喩門。悉皆現前。而得門者不
可宣説。超過世間。不共一切天人魔梵及諸
沙門婆羅門等。逮得最上清淨之法。一切智
智及自然智。菩薩由是能入清淨自然之智。
能轉無上清淨法輪。漸次爲於無量衆生。攝
取無上一切智智。於諸法門及涅槃門。得清
淨故。開示演説無量種種善巧理趣。而能發
生持蘊善巧。亦能示現持蘊清淨善巧之智
界處縁起。亦復如是。又令衆生發生趣入聖
諦法門。亦能示現聖諦清淨善巧之智。又能
發生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差別善巧。亦能示
現菩提分法清淨之智。而能發起持奢摩他
毘鉢舍那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奢摩他毘
鉢舍那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三摩地三摩
鉢底善巧之智。亦能示現禪三摩地三摩鉢
底清淨善巧。又能發起持無迷惑功不唐捐
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無迷惑功不唐捐清
淨智慧。又能發起持厭離盡無生之智。亦能
示現持厭離盡無生清淨善巧之智。又能發
起持明解脱善巧之智。亦能示現持明解脱
清淨善巧。而能演説大涅槃門。亦能住持一
切句義。捨離清淨善巧方便。於有爲無爲有
漏無漏世出世法。以無量名表示宣説。法門
清淨故。爲諸衆生開示無上決定之法。及持
清淨微妙智因。無邊莊嚴。如來説此大陀羅
尼遍持方便。爲一切智陀羅尼善巧之力。得
安住故。隨諸衆生一切本願。示如是行。令入
隨覺理趣差別。善能開示陀羅尼威力無上
法藏。而能流注降灑法雨。潤洽一切枯槁有
情。施以妙法咸令滿足。汝等應當隨如來學。
於此甚深決定之法。不應違逆。汝等於此一
切智智大陀羅尼。不久當得遍持自在住陀
羅尼。爲諸衆生。當作如是無量義利。如我今
者。汝等當以無量異名開示演説此陀羅尼。
決定諸法甚深智慧。無邊莊嚴。此中應當希
求勝解。不應捨離菩提資糧。云何應當希求
勝解。謂諸菩薩。應當解了一切諸法不生不
滅不動不住不來不去自性空寂。於彼空性
亦不執著。何況於相起執著想。彼空性中無
有相想。若彼空中無有相者能入。如來説有
爲空無我我所一切我人衆生壽者。如是空
性非染著。非不染著。非汚非不汚。非迷惑非
不迷惑。非愛非不愛。不住於空。亦不遍住。亦
不建立。若空厭離。彼即寂滅無有分別。無遍
分別無勝分別。無普分別無有功用。乃至無
有少法可取。自性清淨。彼即諸法本性自性。
一切有爲本性皆空。乃至一切善不善法。有
爲無爲。世出世間亦復如是。菩薩攝受如是
勝解。得入解脱解脱智見。及能攝受普淨無
垢解脱之處菩提資糧。云何名爲菩提資糧。
謂戒清淨智慧清淨。三昧清淨解脱清淨。解
脱智見清淨。施波羅蜜清淨。戒波羅蜜清淨。
忍波羅蜜清淨。精進波羅蜜清淨。禪波羅蜜
清淨。慧波羅蜜清淨。若彼清淨即普清淨。若
普清淨即無垢法門。性淨之心。光明照耀無
有煩惱。彼心常住本性空寂。亦無照曜。客隨
煩惱三種染汚。彼皆不實空無所有。如是心
性。不與煩惱清淨相應。何以故。是心無二亦
無二分。本性清淨。若能如是了知心性。非煩
惱染之所染汚。非内非外。不在中間。皆不可
得。唯除妄想因縁和合。雖有心生亦不可見。
十方推求了不可得。亦無有心能見於心。如
是攀縁非心和合。心亦不與攀縁和合。亦非
因縁與心相應。心亦不與因縁相應。唯由心
故。彼一切法與心相應。凡所有法與心相應
非互相知。亦不可見。何況諸法非心相應。以
第一義思惟觀察。無有少物可相應者及不
相應。何以故。無有少法與少法相應及不相
應。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自性亦不與少物相
應及不相應。一切諸法所有自性即是本性。
若是本性彼無自性。汝今當知。若以言説得
一切法本性自性。無有是處。於諸法中無有
少法名爲諸法。本性自性。一切諸法本性皆
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
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
即不可以相表示。如空無性不可以相表示。
乃至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空無性非染非
淨。然是一切諸法本性。若是一切諸法本性。
非由染淨之所建立。無住無起。無邊莊嚴。汝
今當觀一切諸法。無住無起無所建立本性
清淨。云何衆生。於中迷惑。此由世間乘虚妄
輪。爲虚妄輪之所迷惑。所言乘者。亦無有乘
亦非無乘。而此世間乘虚空輪。爲虚空輪之
所繋縛。然虚。空輪亦無所有。此諸衆生。爲大
愚癡之所迷惑。而於其中無有愚癡亦無迷
惑。無邊莊嚴。汝觀衆生以愚癡故。於此法中
不能了知。住於諍論。無邊莊嚴。住諍論者即
爲非住。然諸世間。以迷惑故不能了知彼即
清淨。若不住者即名爲住。是則不住清淨善
根。無邊莊嚴。如是如來祕密法門難解難入。
唯除汝等能於長夜修行善法而得了知。無
邊莊嚴。如來嘗説住諍論者則爲非住。云何
爲住。所謂不善。然不善者是無所有。若有於
此無所有中。不能了知住與不住無有別異。
是則名爲住於諍論。若復有住清淨善根。則
不名住。若不住者無有過失。無過失故則能
了知。如是法門若不清淨。無有是處。若諸衆
生無有智慧。爲大煩惱之所覆蔽。無智慧故。
假使少有明了順説。尚不能解。何況祕密非
隨順説。若不住者是則清淨。云何不住。謂不
住善法及出離界。何以故。無出離界及界施
設。於涅槃界若不住者。名得涅槃。此涅槃名
但假施設。如是涅槃無有所得。亦復無有得
涅槃者。若有得者則應滅後更有如來。若無
得者則應滅後無有如來。若滅度後。言有如
來及無如來。倶不可説。此不可説亦是如來
假施設句。有諸衆生。於甚深法不勤修行而
生疑惑。若有説言如來有色。滅度之後應有
如來。若有説言如來無色。滅度之後應無如
來。乃至滅後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復如是。
若法不生不滅彼法滅後。不應説有説無。如
是如來不生不滅。彼亦滅後。不應説有説無。
乃至邊無邊等。如來説彼倶不可説。若説有
邊則無有中。若説有中則無有邊。所言中者
非有非無。若復於中實有實無。是則便與縁
起相違。若復有法非從縁起。及非縁起。彼法
不滅。若有若無倶不相違。所有一切從縁起
法。及縁起法。此無中邊非有非無。若非有無
云何可説。無邊莊嚴。如來以大方便安住彼
中。爲諸衆生破無明&T021400;。開示演説不違縁起。
一切諸法皆入縁起。若入縁起。是則無有中
邊之説。若離言説。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無邊
莊嚴。汝今當觀無所有法。無有邊法説名中
道。以於方便説有覺慧能持諸法。然持法者
亦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言説。無邊莊嚴。汝
等智者應如是知。一切諸法眞實之相。不來
不去無分無斷。不一性不異性。到一切法第
一彼岸。無有少法不到彼岸。到彼岸者即是
涅槃。一切諸法悉涅槃相。是故當知不可宣
説。唯除世俗説爲中道。如是中道彼即趣向
大涅槃路。亦無涅槃是彼所趣。若有涅槃是
彼所趣。而於諸法應有去來。一切諸法性皆
平等。是故涅槃名無所趣。無邊莊嚴。此名中
道。然此中道即非中道。何以故。無増無減故。
無邊無取故。法若無邊云何有邊。謂無處所
是無邊法。凡夫衆生。於無處所執爲邊處。見
邊處故不得解脱。以於眞實無處所故。無邊
莊嚴。汝觀如來以善方便決定覺慧。乃能演
説如是中道。無邊莊嚴。諸佛如來於一切法。
無有疑惑無忘失念。諸佛世尊心常在定。得
三摩地無礙自在。常善觀察。安住最勝三摩
呬多。而説語言。無量知見不住非處。説清淨
法。説究竟法。説寂靜法。如來所説無有遺餘。
無邊莊嚴。如有寶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雖
有無量衆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令水
銷滅而不盈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證菩提
已。由智火力能令衆生煩惱銷滅。亦復如是。
無邊莊嚴。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説如來名
號功徳。是諸衆生能離黒闇。漸次當得燒諸
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
業名執大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
及佛名號。離諸黒闇。與彼衆生爲涅槃因。無
邊莊嚴。我爲信於如來衆生及諸衆生。煩惱
滅故。降澍法雨。無邊莊嚴。如來所説是法眞
實。以眞實故。無有少法開示演説。而於
法無實無虚。無邊莊嚴。如來是實語者。住眞
實法。能演説此陀羅尼門。無邊莊嚴。此眞實
法誰當能了。唯除菩薩如實見者。具足見者。
作善業者。於甚深法餘無能了。無邊莊嚴。於
此義中應當隨順。自於此法。繋念現前不信
樂餘。從他生智。爲欲利益安樂衆生。於此法
中應生隨順。若於此中生隨順忍。是則不住
不隨順中。無邊莊嚴。無聞衆生無隨順忍。於
此法教不能了知。或復有餘異見所行。乘異
路者。趣惡道者。不作善者。親近諸餘行異行
者。彼等不能入此法門。無邊莊嚴汝今當觀。
若有説此無障礙藏法光明時。所有一切無
聞衆生。未善調伏凡夫心故。無有威儀。由此
遠離如是法教。若有衆生能修習身。於此法
中。假使無有能隨順忍。尚不遠離。何況有能
生無漏忍。無有執著。於此衆會能轉無障無
礙法輪。何以故。此等皆住無障礙地。無邊莊
嚴。我爲成就善根衆生。及爲如來加持衆生。
於無礙法見清淨故。亦欲利益哀愍一切故。
演説此陀羅尼門。無邊莊嚴。若有於此法門
能悟入者。應知彼已住菩薩地。能速疾證無
生法忍。不久當得授菩提記。無邊莊嚴。汝等
於此甚深法門。應生勝解。無邊莊嚴。汝今當
知如是法門。無執著者。無得忍者。以之爲地。
若有供養往昔諸佛。能於長夜勤心修習。善
身威儀。善護語業。善調伏心。平等智慧隨憶
念者。心無所住。於此法中善受持者。不顧身
命。彼人則能流傳此經。當於後時若有衆生。
於此法中爲聽聞故。勤修習者尚難可得。何
況有能書寫受持讀誦通利開示流布爲他廣
説。是人不久獲得清淨陀羅尼門。速疾逮得
清淨智慧。當能入於一切智智。無邊莊嚴。汝
觀如來。爲諸菩薩得一切智智故。開示演説
如是法藏。然於其中。無有少法而不演説。如
是所説無説而説。能生清淨。及能開示清淨
法門。一切諸法等虚空相。云何爲等。以一切
法與虚空等。而是虚空非等不等。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如空無邊諸法亦爾。一切諸法邊
不可得。不可得故無有邊際。無邊際故説爲
無邊。若能於中如是住者。是即名爲住如來
法。住如來法則無所説。若無所説。於一切法
以假名相。隨應了知。不應於中而起執著。若
不執著即不墮邊。若不墮邊則不墮中。若墮
於邊則墮於中。是故應當離於中邊。若離中
邊即離一切。若離一切則無所説。由此獲得
清淨智慧。於一切法無所取著。無有所取及
能取者。何以故。諸法無我我無所得故。我性
自性無所有故。如是如是。無邊莊嚴。如佛所
説諸行無常。如是演説無變異義不相應義。
如佛所説諸有苦義。如是演説涅槃義厭離
義。如佛所説涅槃寂靜。如是演説一切有爲。
皆捨離義。或無常故或諸苦故。或無我故。或
涅槃故。如是等門。此是如來之所演説。此亦
開示一切諸法本性自性。無邊莊嚴。如來以
種種名。以種種門種種語言。演説諸法。如來
亦不異於諸法。本性施設。非一性非異性。一
切諸法非一非異。不可見故。速疾證入虚空
自性。趣一切法無所有相。無邊莊嚴。此陀羅
尼門。爲諸菩薩本性清淨自性調伏。是故發
起。言調伏者。爲欲調伏貪瞋癡故。調無明故。
及令趣入如是平等。以貪瞋癡能調伏者。亦
不可得。若不可得即是調伏。無邊莊嚴。或貪
瞋癡。如理推求。亦不可得。以貪瞋癡空無所
有虚空不實。誑惑愚夫無所安住彼亦如是。
無有住處亦不可得。是貪瞋癡。從於彼生即
於彼滅。本生空寂應如是知。云何應知。如其
不生彼則不實。亦不顛倒。是貪瞋癡皆以無
明黒闇爲首。從彼所生。由彼所生。一切皆悉
虚妄不實。是貪瞋癡本性清淨。如是見者。
能生清淨不思議門。及能獲得陀羅尼門。若
有能於如是法中思惟觀察。是名獲得陀羅
尼業及智慧業。是名平等了知之智。是名清
淨菩提資糧。是名精進不放逸地。是名調伏
憍放逸地。是名不壞戒見威儀。是名清淨身
語意業。是名隨順無我智相。是名能斷能滅
離相。是名出生無量無邊善巧方便。無邊莊
嚴。汝今當觀。於此信解出離法中。開示演説
一切諸法本性自相。及能開示此諸法門。説
一切法等虚空性。能説法者亦不可説。所爲
説者亦不可得。無邊莊嚴。我今説此諸菩薩
等悟入句門。若諸菩薩於此學已。能得甚深
如海智慧。一切他論無能摧伏。隨得一切智
所趣行。善説法要不由他教。得不思議平等
智慧。由智慧故無有所著。能演説此無名無
相一切法門。能得隣近諸佛如來。一切智智
及自然智所有名號。逮得一切名相清淨。隨
證速疾普遍音聲。得悦意聲。得殊妙聲。得清
淨聲。爲諸衆生信受語言。親近諮問。以決定
慧能善巧答。所謂時語。如理語利益語。柔軟
語義決定語。以一義説。能令衆生了知多義。
無邊莊嚴。汝今當觀諸菩薩等。於此修行而
能覺了諸佛菩提。能得如是無量功徳。斷諸
愛恚憂惱愚癡。能辦所作得差別智。於一切
處已善修學。獲具足忍不退失法。意樂清淨
住於大願。於諸衆生善言問訊。無邊莊嚴。若
諸菩薩於此法中。已不勤修。今不勤修。當不
勤修。於諸如來殊勝功徳。無有少分。無邊莊
嚴。若有菩薩於此法中。能勤修習志求一切。
如其所願。如其所行。如所發趣。如所意樂。當
滿足者。少極少難。得極難得。若有於此甚深
法中能住能忍觀察簡擇者。當得證於無盡
神通大神通智。超過一切世間智自然智無
邊智無量智。無邊莊嚴。此出離法陀羅尼
門。若有於此勤修學者。當得近於菩提道場。
爲諸衆生。安住發起大慈大悲。作諸佛事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第二無邊莊嚴會出離陀羅尼品第二
爾時無邊莊嚴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
何名爲出離諸法陀羅尼門。佛言。無邊莊嚴。
此是出離一切文字印法。一切諸法悉入其
中。云何名入。以平等故。一切諸法皆入平等。
亦不見法入於平等。不可了知不可得故。於
一切法自性如實不分別時。一切諸法悉入
其中。離於無作及有作故。由諸文字及以語
業演説諸法。如是二種不如實故。性平等故
所有文字及以語業皆悉平等。於諸法中所
有言説皆非如實。此是諸法如實句義。所有
文字及以語業此二皆無。以無有故。無有眞
實開示演説。所言文字及以語業無眞實者。
即是諸法無差別句。無増勝句。無建立句。此
甚深法不可宣説。一切諸法皆非眞實非不
眞實。何以故。諸法本性。非以文字語業宣説
可見可得。一切諸法皆無本性。如是諸法。非
作非不作。非等非不等。非寂靜非不寂靜。然
於諸法。亦住寂靜及不寂靜。所言住者亦無
所住。亦不變異。亦復不住不變異法。何以故。
法無住故不入算數。非由算數建立言教。而
能令法入於算數。一切文字語業演説。皆不
可得。不住於處及一切處。如是文字及以語
業。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不住中邊。一切文字
及於語業。業非業故。非功用故。以於一切文
字語業自性空故。文字語業亦復皆空。亦以
文字語業他性空故。他性亦空。乃至自他性
空故。自他性亦空。自他空故彼則寂靜。若寂
靜者彼則寂滅。若寂滅者。彼一切法即寂滅
門。由彼彼門得説法名。若説文字。若説語業。
彼一切門亦不可得。門清淨故。無所有故。由
彼彼門演説諸法。而於此門究竟清淨。能平
等入於一切法。如是厭離。云何厭離。謂貪本
性。貪本性者彼則清淨。若清淨者彼則究竟。
若究竟者云何有貪。云何有説。無邊莊嚴。如
是略説。無有分別無有戲論。法門清淨陀羅
尼門。入是門故能破無明黒闇重障。能隨憶
念明法種性。於一切法。得入光明清淨法眼
陀羅尼門。及能證得文字差別。演説法門。由
是門故。便得入於一切智智。及得近於諸佛
如來。於諸法中得爲勇健。能破外道降伏魔
軍。令諸衆生増長善根。入於如來祕密之法。
隨得法門陀羅尼門。由是法門。於十力中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