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雜譬喩經 (No. 0205_ ) in Vol. 04

[First] [Prev]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何。子言。唯有如來八解之池三昧之水浴此
乃無爲耳。因報母言。當詣佛所求沐神化。
於是母子至佛所。佛爲説法。子作沙門得羅
漢道。還爲母説法。復得須陀洹道
雜譬喩經卷上



雜譬喩經卷
 失譯人名附後漢録 
(一五)昔罽賓國中有一比丘。廣訓門徒數百餘
人。中有得四禪者。得五通者。得須陀洹者。
得阿羅漢者。時有安息人到罽賓國。見比丘
教化如是。有信樂心爲作弟子。未久之間成
五通行。便現神足於衆人前師告之曰。汝雖
得五通意結未解。莫現神足以自貢高也。便
心恚師。謂師妬奇。自念曰。當還生地現道
徳耳。即飛到本國。詣安息王殿前。現神足
飛來。王爲作禮而問。道人是何國人。比丘
言。我王國人。詣罽賓國學道。今所以還。欲
福土地報所生恩。王大歡喜即長跪白。願
道人自從今日常住我宮中受我供養。比丘
即可之。王手自供養。或使夫人及婇女來。
比丘便有欲意向青衣。諸臣下知之以白於
王。王逆呵之。王所以不信者。本見其飛來
故也。未久之間青衣腹大。諸臣復啓王。王
以夫人爲驗乃知其實。即奪法衣遣使令去
出宮。以是道人故不加楚毒。比丘出外行作
劫人賊。無當前者。王不知是前比丘也。謂
募雄士使人生捕。將來定是前比丘。王問曰。
汝前犯慾謂爲誤耳。云何復劫人乎。比丘叩
頭曰。窮無復餘計故也。王曰。我本見汝神
足飛來故。不忍加於汝毒。復赦汝勿復犯
我界中。解放令去。比丘念曰。如行客作求
生活也。即自衒有屠家顧使。槌牛刺羊事
事皆爲。後使打骨。迸挑中面壞其眼根無
所復見。不復中使。主人遣令其去。於是持
一破杅。順巷行乞遂成賤人。比丘更變其
間數年。師以道眼觀察欲知所在。見比丘如
此在安息市乞。時門徒中但學五通不求斷
苦者五百餘人。師告之曰。汝等速嚴。今當
共行省往日安息弟子。弟子皆喜曰。彼道徳
必大茂盛。師乃自屈往省。皆承神足須臾以
到住於其前。師呼其名。即答師聲言。和上
來耶。師言爾。故來相省。師問曰。何縁乃爾。
弟子具陳本末。辯説所犯意。師語諸弟子。
得五通非堅固道也。不可恃怙矣。師説是時。
五百弟子皆得六通成應眞道。彼一弟子慚
愧無辭。師徒一切更還本所
(一六)昔有一國豐熟饒人。他國欲來取之。即
興兵往。國中已知便大發兵。十五以上六十
已下盡當征行。時有一人爲織&T073554;
&MT05523;
公。年向
六十。其婦端正常輕慢夫主。聟毎敬難
夫事之。聟語婦言。今應行被勅自具兵仗及
資糧器物。願時發遣。婦與夫一五升器以用
盛糧。織*&T073554;杼木一枚長丈一尺。婦言。汝持
是行鬪。無有餘物也。設令破是器失是
木。不復共汝作居家。夫便辭去。不念當爲軍
所傷害。但畏二物差錯失於婦矣。道逢彼兵
共鬪軍不如即退。*&T073554;上二物差錯則失婦
意。衆人皆走。便擧執杼著頭上向賊而獨
住。彼軍見之謂呼勇猛不敢復進却退。於是
國軍更得整陣。并力進戰即大得勝。彼軍不
如死散略盡。王大歡喜當賞有功。衆人白王。
織*&T073554;者應與上功。王因呼見問其意故。汝何
縁獨得却大軍乎。對曰。實非武士。家婦見
給從軍二物。設當失此二物者。婦則委去不
成家居。是以分死欲成二物。因之却軍。實非
勇健所致也。王謂諸臣。此人本雖畏婦。要濟
國難。當與上功。即拜爲臣。賜其寶貨宅舍婇
女。其次於王。子孫承福世世相繋。此世間
示現因縁所得。佛借以爲喩。婦與夫五升
器丈一尺*杼木者。譬佛授弟子五戒十善
也。屬夫言堅守二物不毀失者可得與吾共
居也。此謂持法死死不犯者則得與佛倶昇
道堂矣。既當得却軍復見封賞者。譬守戒
人現世怨家横對爲之消滅。後世受福天堂
自然者矣
(一七)昔舍衞城中有豪貴梵志。財富無數聰識
明慧。然墮邪見不信善。謂呼無益。時舍利
弗以道眼見。念是長者宿有大福得爲豪富。
念食故不復造新必還三塗。當往度之。便
現神足當其坐前持鉢而住。時梵志方坐
飮食。見舍利弗甚大瞋恚。即推門家撾打
與手已還坐食。亦不請坐亦不遣去。食竟
洗手漱口。含一口水吐著舍利弗鉢中言。持
是去相施是。舍利弗言。使汝長夜受福無
量即還去。長者懅恐行訴言。使人尋之。舍
利弗徑還精舍。以水和泥。泥佛所經行處。
白佛言。彼慳貪見施一口水。今用泥佛經行
處。願佛經行其上。使彼長夜受福無量。佛
即爲經行三昧。長者所遣伺候者。具見如是
還白長者。佛所棄輪王位。行作沙門持鉢求
食。非有貪求也。欲度衆生故耳。具以本末
説之。長者大悔有不事心。擧家大小盡詣佛
所懺悔謝過。愚癡無状願恕重殃。佛爲受
自歸。爲其説法。疑解結除得不退轉
(一八)昔波利弗國比於餘國。最豐熾盛。眞人
神人下至不肖九品皆具道徳。仙經及流俗
書亦復具足金銀穀帛。無物不有。佛毎稱之
爲聞物國。時諸外道九十六種咸共議曰。佛
説國無不有。當共往求國所無者。因此折之
令不至誠。然後吾等必得敬事。梵志議曰。未
聞此國有羅刹鬼。當故求之必不可得。此顯
佛證道不政矣。遍循行市里求欲買鬼皆
有。梵志喜曰。謂以得策。天帝知之梵志
諜計。即便來下化作賈人。坐於肆上有如
賣物。梵志*循肆次到其前。問有鬼賣不。天
帝言有。欲得幾頭。梵志相謂。此虚言耳。所
從得鬼賣而言幾頭乎。梵志等曰。欲得數頭。
天帝便開肆門。惡鬼忽有數十頭。梵志見之
甚大怖懅。各各心念知佛至誠。皆詣佛自歸
言。波利國雖衆物普有。其空手往者一物叵
得。持財貨買無物不得。借以爲喩。此是世
視現。譬薩芸若城其中無所不有。四等
六度三十七品。聲聞辟支上至如來。若有人
不修徳行。於薩芸若中望有所獲。不可得也。
若奉聖教撿身口意。譬如有貨無願不果矣」
(一九)昔天竺國有松寺。中有四道人皆是六
通。國中有四居士。各請一道人長供養之。
四道人各行教化。一人至天帝釋所。一人至
海龍王所。一人至金翅鳥所。一人至人王所。
於是四道人所受供養。鉢中之餘還分檀越
食之。百味具足所未曾見。各問道人所從得。
此道人即爲各説本末。於是四居士各發一
願。一人言願生天帝釋宮。一人欲生海中作
龍。一人欲生金翅鳥中。一人欲生人王中作
子。壽盡皆得往生爲四神王。同時有念欲八
關齋。遍觀靜處唯摩竭王後園寂寞。皆到園
中各坐樹下。慈心奉齋行六思念意。一日一
夜明旦事訖乃相就語。摩竭王曰。卿等何
人也。一人言。我是天王。一人言。我是龍王。
一人言。我是金翅鳥王。一人言。我是人王。
四人相本末已皆大歡喜。天王便言。吾等
倶齋誰得福多者。人王言曰。吾之欲近在
外。音樂之響乃徹聞此。能於中專心。吾福
第一。天王曰。吾之天上七寶宮殿。玉女衆
妓衣食自然。不復想念。遠來全齋福應第
一。金翅王言。吾之所好唯食龍爲美甚於五
樂。今共一處無有惡念大如毛髮。吾福第一。
龍王曰。吾之等類是金翅糧供也。常恐見食
畏怖藏竄。今在一處分死全齋。吾福第一。
摩竭王曰。吾有智臣名披陀類。吾當請之
使令決義。即召已到具語其意。*披陀類便
取青黄白黒四種之繒懸著空中。問於四王。
四色在空各自異不。四王曰。異色灼然矣。
臣曰。繒影在地爲異無答曰。不異也。臣言。
今四種受形各異。譬如繒色質不同也。今之
法齋志趣一味。譬如地影無若干也。今四尊
王發大道意精進慈齋。得佛之時相亦一等
無若干像。四王歡喜即得道眼
(二○)昔有富迦羅越有兩子。父得病臨困。囑
大兒曰。汝弟幼小未有所知。今以累汝善營
濟之勿使飢寒。父子悲訣於是遂亡。後時婦
語其夫曰。君弟小長當嬈君家。所有之物皆
當分之。曼其未大何不除遣。兄始不肯數語
已兄便隨之。將弟出城詣深塚間。縛著
栢樹不忍手殺。欲使虎狼惡鬼害之。語弟曰。
汝數犯我。使汝在此宿昔思過。明日當相迎。
便捨之去。須臾日暮。鵄鵰狐狸所在嗚呼。
弟大怖懅無所歸告。即仰天歎息曰。三界之
中寧有慈仁受自歸乎。今日困厄懷怖無量。
於是如來覩彼求救。正坐三昧放大光明。名
曰除冥。照塚間。即時大明。次放一光明。
曰解縛。光至兒所縛即緩身不復痛。次放一
光。名曰飽滿一切。兒見光明即不復飢。於
是如來尋光詣彼。使手自解縛而告之曰。欲
何所趣乎。兒白言。願我作佛脱一切危如佛
今日。即發無上正眞道意。佛爲説法若干
正要。逮得不起法忍。白佛言。我兄雖有惡
念違孝害我。因此得見佛斷生死苦。欲往報
恩。佛言善哉。宜知是時。便以神足飛往兄
家。兄婦見之慚懼無顏。即語兄曰。雖用惡
妻子之言縛我著塚間。因縁是事今日得道。
皆兄恩也。爲兄嫂説法。便得須陀洹
(二一)昔佛在。天王釋數下供養三尊。唯摩訶
迦葉獨不肯受。何以故。本願但欲度貧窮人
故。於是天帝作權方便。夫人倶下作貧家公
嫗。弊草屋下。時摩訶迦葉入城分衞。天帝
公嫗迎爲作禮自説寒貧。願受麤食。迦葉可
之。反迦葉鉢盛滿甘露。使形色麤惡。其實
而百味。方擧宮香甘非常。即三昧觀乃知
天帝。迦葉言。卿之福祚巍巍乃爾。何以故。
不厭足耶。天帝報言。三尊福報甚豐無量。
是以智者未常厭足也
(二二)昔外國有一松寺。中恒有衆僧百餘人共
於中止學。有一優婆夷。精進明經。去寺不
遠。日飯一沙門。衆僧自相差次。從頭至竟。
周而復始。其有往者。優婆夷輒從問經義。
自隱學淺者毎不喜往。有一沙門摩訶盧。晩
作沙門一無所知。次應往食。行道遲遲
不時至。優婆夷逢見之言。此長宿年老行歩
庠序。謂是大智慧。益用歡喜與作好食畢。
施高座欲令説法。道人上座實無所知。自
陳體中言人愚無知實苦。優婆夷聞是便思
惟之。愚無所知。則是十二因縁本是。生死
不絶。致諸苦惱。是故言甚苦。思惟反覆即
得須陀洹道。便起開藏室。欲取&T073554;布施道
人。道人便下座捨去還於精舍。優婆夷出不
知道人處爲所在。門中望亦復不見。眞謂
爲得道神足飛去也。優婆夷便持&T073554;衣詣
精舍求道人。道人恐追呼。入房閉戸藏。其
以得六通見有追者。謂有所犯。即定意
觀知優婆夷得須陀洹道。呼摩訶盧令出受
施。師爲説本末。摩訶盧歡喜亦得須陀洹道」
(二三)昔有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命終。載著塚間
停尸哀慼不能自勝。念曰。正有一子當以
備老。而捨我死吾用活爲。遂不復歸便欲併
命一處。不飯不食已四五日。佛以知見。將
五百比丘詣塚間。老母遙見佛來。威神之光
奕奕寤醉醒。前趣佛作禮却住。佛告母。何
爲塚間耶。白言世尊。唯有一子捨我終亡。
愛之情切欲共死在一處。佛告老母。欲令子
活不耶。母喜。實爾世尊。佛言。索好香火來。
吾當呪願令子更生。重告老母。宜得不死家
火。於是老母便行索火。見人先問。汝家前
後頗有死者未。答曰。言先祖以來皆死過去。
所問之家辭皆如是。*以經數十家不敢取火。
便還佛所。白言世尊。遍行求火無有不死家。
是以空還。佛告老母。天地開闢以來。無生
不終之者。生者求活亦復可憙。母何迷索隨
子死。意便解寤識無常理。佛因爲廣説法
要。老母即得須陀洹道。塚間觀者無數千人。
皆發無上正眞道意
(二四)昔王舍城中人民多豐饒。九品異居不相
雜錯。別有一億里。有一億財者。便入中。
時有居士。規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節用
廣諸方計。數十年中九十萬數未滿一億。得
病甚篤自知不濟。有一子年七八歳。囑語其
妻曰。吾子小大。付與財物令廣治生。使足
滿一億。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願矣。言竟
終亡。喪送事畢。將子入示其寶物。父有遺
教。須汝長大具一十萬足滿一億。居億里
中。子報母言。何必須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
母即付之。於是童子以財物珍寶。供養三尊
施與貧乏者。半年之中財物盡了。其母愁
惱怪子所作。童子未幾身得重病遂便喪亡。
其母既失物子又幼喪。憂愁憶之。中有最
富者。八十居而無子姓。於是童子往生其
家。爲第一婦作子。滿十月生。端正聰明自
識宿命。母自抱乳確不肯食。青衣抱養亦復
如是。兒前母聞生子如是。偶往看見愛之。
即抱鳴噈。開口求食。長者大喜重雇其價使
養護子。長者便與夫人議曰。吾少子性他人
抱養不肯飮食。此婦抱撮兒輒歡喜。吾今欲
往迎取以爲小妻令養視吾子。爲可爾不。夫
人聽之。便以禮娉迎來。別作屋宅分財給與
無所乏短。兒便語母。爲相識不。母大怖懅
而言不相識。兒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
母九十萬分用布施。今共來作八十億主。
不勞力而食。福爲何如耶。母聞是言。且悲
且喜。其兒長大化一億里爲摩訶衍道。故謂
便億千出之。一邑里能爲室舍。安諸施
以道。菩薩我所入如是
(二五)昔外國有人。多種*白&T073554;草。若過時不取。
失色不好。至時大雇客。晨夜兼功略不得息。
主人以作人勤苦。大爲作好肉羹故飯。時羹
欲熟香氣四聞。有一老鵄當其上飛。爪&T016247;
正墮著羹中。厨士見之。即欲斷取即消散盡。
厨人念曰。欲更作羹。時節已晩。欲持食人
中有不淨。計此少糞不足敗味可食人。但
自當不噉耳。客皆來坐飯斟羹。客作既
厨且飢食之其羹。客呼厨士人。取好肉以
噉之。厨士知不淨恐失人意。強咽呑之。不
以爲味也。佛借以爲喩。三界衆生脱美色
慾。莫覩不淨。展轉惑沈。猶於飢夫食美羹
者。菩薩大士入生死教現受色。具了不淨不
甘不樂。若厨士強食其肉呑而咽之不味者

(二六)昔者阿難入城分衞。時蠱道家女。出行
汲水。見阿難端正有*慾意向。還語母言。外
有瞿曇弟子。爲我致之。母便召所奉鬼使惑
阿難。不覺忽到其家。時蠱道母語阿難曰。
今以女相施不復得去也。阿難報我不隨其
語。蟲母作一火坑謂阿難言。寧就火焚。寧就
我女。阿難恐怖一心。佛即申手遙摩阿難頭。
蠱道家鬼見佛手在空中來威神無量。皆奔
波走。過撥蠱母著火坑中。身體燋爛既且然
得濟。阿難即時得還佛所。後時蠱道母還召
鬼神而責數。汝等不能轉瞿曇弟子使惑。何
因推我著火坑中。鬼神答曰。吾昔與波旬合
八十億衆。詣貝多羅樹欲壞菩薩。菩薩以手
指地。其手纖長合鞔。掌内外握千輻輪威
神無量。八十億衆皆顛倒墮不得復形。今復
申來趣。吾等實迮怖。是以散走不當住也。
我等鬼神自常儀。若行中人不中便自害想
亦久知何所責吾。蠱道母乃知佛爲尊。即三
自歸得須陀洹道
(二七)昔者海邊有樹木。數十里中有獼猴五百
餘頭。時海水上有聚沫。高數十丈像如雪山。
隨潮而來住於岸邊。諸獼猴見。自相與語。
吾等上是山頭。東西遊戲不亦樂乎。時一獼
猴便上頭徑下沒水底。衆獼猴見怪久不出。
謂沫山中快樂無極。是以不來。皆競踊跳入
沫聚中。一時溺死。佛借以爲喩。海者謂生
死海也。沫山者五陰身也。獼猴者人識神也。
不知五陰無所有。愛欲癡著從是沒生死海
莫有出期。故維摩詰言。是身如聚沫。澡浴
強忍
(二八)昔長者須達七貧。後貧最劇乃無一錢。
後糞壤中得一木斗。其實栴檀。出市賣之。
得米四斗。語婦曰。併炊一*斗。吾當索菜茹
還。時佛念曰。當度須達令福更生。炊米方
熟舍利弗往。婦見歡喜。一*斗米飯悉投著
鉢中。更炊一*斗方熟。目連復往。亦歡喜與
之。復炊一*斗。迦葉復往。亦復與之。適有
一*斗尋復炊熟。如來自往。婦自念言。間日
乏糧莫有降者。今有是米。如來躬顧。得無
罪畢。福將欲生者哉。一*斗米飯盡施如來。
佛口呪願罪滅福生。從今日始。須達尋歸。
婦恐其恚便問曰。如今佛來及舍利弗目連
迦葉盡來求食。家中所有米當與不耶。答曰
當與。福田難遭。若來求者是爲値遇。婦言。
向四*斗米吾盡用矣。夫大歡喜。餘有飯汁
公嫗共飮之。須臾彷徉諸室珍寶食穀疋帛
自然實滿。如往時當富也。須達踊躍知佛
愍念。更請佛及僧供養盡空。佛爲説法皆得
道迹
(二九)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
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來共飮之。婦往開瓮。
自見身影在此瓮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
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瓮中。復迎我爲。夫自
得入厨視之。開瓮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
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實。有一梵
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遇與相見。夫婦
鬪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
者。自有親厚藏瓮中。而陽共鬪乎。即便捨
去。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
便往視瓮中有比丘尼。亦恚捨去。須臾有道
人亦往視之。知爲是影耳喟然歎曰。世人愚
惑以空爲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
當爲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壞瓮酒。盡了
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比丘
爲説諸要法言。夫婦共得阿惟越致。佛以爲
喩。見影鬪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
身三毒生死不絶。佛説是時。無數千人
得無身之決也
(三○)佛在世時有大富家。食口六人。奴婢金
銀珍寶不可稱數。佛與阿難街里分衞。過宿
因縁家佛到其門。父母兒子妻婦孫息。踊
躍歡喜請佛入坐。室中但氍氀。布施食器皆
以金銀琉璃。阿難長跪白佛。此人本有何功
徳自致大富。佛語阿難。此人上世時。値飢
餓之世。家中貧窮。草木枯旱唯詣水遍採取
用係命。作羹適熟。外有道人分衞。出見沙
門。父母便言。以我分與之。兒子孫息各自
以分讓父母令食。六人一時發意各一日食。
唯恨家莫無以上道人者。縁此之福得生天
上人中。常得安隱豐饒財物。以其發心同等
故世世共作因縁。今重相値。父母兒子大小
一時悉受五戒。命終即生天上受福無量」
(三一)昔者有三人各爾貧窮。但行賣樵爲業。時
四月八日。衆比丘於寺中灌像佛。釋迦文
佛時亦在其中作維那。三人過寺前。聞今日
灌像。便入視之。三人各共發意。等持一錢
著像前各祈心願。一人言。使我後世饒財
寶。莫復令値此貧。命終得在大富家生。唯
有一子年過長大作佛弟子。常生天上人中。
一人言。使我知作師。主治一切人病。使我
大得物。命盡生耆域家。曉知醫方治病莫不
愈者。亦復生天上人中恒大富樂。一人言。
使我後世長壽莫令短命。後生二十四天上
壽六十劫。佛言。爾三人各有一願。世世得
福無量。今此三人皆爲我作弟子。得阿羅
漢道
(三二)世間人入海採寶有七難。一者四面大風
同時起吹船令顛倒。二者*船中欲壞而漏。
三者人欲墮水死乃得上岸。四者二龍上岸
欲噉之。五者得平地三毒蛇逐欲噉。六者地
有熱沙走行其上爛人脚。七者仰視不見日
月。常冥不知東西。甚大難也。佛告諸弟子。
若曹亦有此七事。一者四面大風起。謂生老
病死。二者六情所受無限。譬*船漏。三者
墮水欲死。謂爲魔所得。四者二龍上岸噉者。
謂日月食命。五者平地三毒蛇者。謂人身中
三毒。六者熱沙剥爛其脚。謂地獄中火。七
者仰視不見日月者。謂受罪之處窈窈冥冥
無有出期。佛語諸弟子。當識是言。莫與此
會。勤行六事可得解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