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瑜伽師地論 (No. 1579_ 彌勒玄奘譯 ) in Vol. 30

[First] [Prev+100] [Prev]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問於前所擧所示出離地。有幾品
類補特伽羅。能證出離。云何建立補特伽
。云何所縁。云何教授。云何學。云何隨順學
法。云何瑜伽壞。云何瑜伽。云何作意。云何瑜
伽師所作幾種瑜伽師。云何瑜伽修。云何修
果。幾種補特伽羅異門。幾種補特伽羅。幾
種建立補特伽羅因縁。有幾種魔幾種魔
事。云何發趣空無果。嗢柁南曰
    諸補特伽羅 建立所縁教
    學隨順學法 壞瑜伽作意
    瑜伽師作修 果門數取趣
    因魔事無果 是皆當廣説
補特伽羅品類差別有二十八種。云何二十
八。謂鈍根者。利根者。貪増上者。瞋増上者。
癡増上者。慢増上者。尋思増上者。得平等者。
薄塵性者。行向者。住果者。隨信行者。隨法
行者。信勝解者。見至者。身證者。極七返有
者。家家者。一間者。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
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者。
時解脱者。不動法者。慧解脱者。倶分解脱者。
云何鈍根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
鈍根。於所知事遲鈍運轉微劣運轉。如
已説。此復二種。應其相。一者本來鈍根
姓。二者未善修習諸根。云何利根補特
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就利根。於所知事
遲鈍運轉微劣運轉。如前已説。此亦
二種。應其相。一者本來利根種*姓。二者
已善修習諸根。云何貪増上補特伽羅。謂有
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已修已習已
多修習。由是因縁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有
猛利貪長時貪。是名貪増上補特伽羅
云何瞋増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
生中於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
今此生中於所憎事。有猛利瞋長時
。是名瞋増上補特伽羅。云何癡増上補特
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癡煩惱
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縁今此生中於
所愚事。有猛利癡長時癡。是名癡増上
補特伽羅。云何慢増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
伽羅。先餘生中於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
習。由是因縁今此生中於所慢事。有猛利
長時慢。是名慢増上補特伽羅。云何
尋思増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
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
今此生中於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
長時尋思。是名尋思増上補特伽羅。云何得
平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
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
彼法過患。未厭壞善推求
是因縁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
猛利貪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
貪瞋癡慢尋思亦爾。是名得平等補特伽
。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
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
已能於彼多見。已能厭壞已善推求。
是因縁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
衆多美妙上品境中劣貪。於其中品
下品境中貪全不起。如貪瞋癡慢尋思應
知亦爾。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云何行向補
特伽羅。謂行四向補特伽羅。何等爲四。一
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
漢果向。是名行向補特伽羅。云何住果補
特伽羅。謂住四果補特伽羅。何等爲四。
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
果。是名住果補特伽羅。云何隨信行補特
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從他求請教授教
。由此力故修證果行。非所聞所受所
究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
勢力法修行。唯由他補特伽羅信而
修行。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云何隨法行補
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如其所聞所受所究
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
法修行。不他求教授教誡證果
。是名隨法行補特伽羅。云何信勝解補特
伽羅。謂即隨信行補特伽羅。因他教授教
。於沙門果觸證時。名信勝解補特伽
。云何見至補特伽羅。謂即隨法行補特
伽羅。於沙門果觸證時。説名見至補特
伽羅。云何身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
八解脱順逆入出。身作證多安住。而未
諸漏永盡。是名身證補特伽羅。云何
名爲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
能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結故。得
流果無墮法定趣菩提。極七返有天人
往來。極至七返苦邊際。如是名爲極七
返有補特伽羅。云何家家補特伽羅。謂有
種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天家家者。謂
天上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人
家家者。謂於人間家至家。若往若來證
苦邊際。當知此二倶是預流補特伽羅。云何
一間補特伽羅。謂即一來補特伽羅。行
還果向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唯
下品。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於彼處
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是名一間補
特伽羅。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有三種
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一有一種中般涅槃補
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生。中有生已便
般涅槃。如小札火微星纔擧即便謝滅。二有
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
生。中有生已少時經停。未生有便般涅
槃。如鐵摶鋌炎熾赫然鎚鍛星流未下便滅
三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
有續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
般涅槃。如彼熱鐵椎鍛星流下未地即
便謝滅。如是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總説
一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云何生般涅槃補
特伽羅。謂纔生彼已便般涅槃。是名生般
涅槃補特伽羅。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謂生彼已不加行功用。不
道現在前而般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補
特伽羅。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彼生
已發起加行大功用。由極勞倦道現在
前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云
何上流補特伽羅。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
上生初靜慮已。住於彼處般涅槃。從
沒已展轉上生諸所生處。乃至或到色究竟
。或到非想非非想處。是名上流補特伽
。云何時解脱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
鈍根種姓於諸世間現法樂住退失
或思自害或守解脱。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謂防退失増上力故。或唯安住自分善品
或經彼彼日夜刹那瞚息須臾勝進。
乃至未最極猛利。是名時解脱補特伽
。云何不動法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與
上相違。當知是名不動法補特伽羅。云何
慧解脱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
諸漏永盡。於八解脱身證具足安住
是名慧解脱補特伽羅。云何倶分解脱補特
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
八解脱已作證具足安住。於煩惱障
分及解脱障分。心倶解脱。是名倶分解脱補
特伽羅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謂由十一差別道理。應
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十一差別道理。一根
差別故。二衆差別故。三行差別故。四願差別
故。五行迹差別故。六道果差別故。七加行差
別故。八定差別故。九生差別故。十退不退差
別故。十一障差別故。云何由根差別
補特伽羅。謂根差別故建立二種補特伽羅
一者鈍根。二者利根。云何由衆差別
補特伽羅。謂衆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
近事男近事女。云何由行差別立補特伽
。謂行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謂若貪
増上補特伽羅名貪行者。若瞋増上補特伽
羅名瞋行者。若癡増上補特伽羅名癡行者
若慢増上補特伽羅名慢行者。若尋思増上
補特伽羅名尋思行者。若得平等補特伽羅
等分行者。若薄塵性補特伽羅名薄塵
行者。問貪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貪行補
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愛事中。尚能生起最極
厚重上品貪纒。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貪
纒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貪纒
故爲可愛法之所制伏。不伏彼可愛
。諸根悦懌諸根不強。諸根不澀。諸根不
麁。爲性不惡身語惱於他。難使
遠離使厭患。下劣勝解。事業堅牢。事業
久固。禁戒堅牢。禁戒久固。能忍能受。於
生具。爲性耽染深生愛重。多喜多悦遠
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如是等類應
是名貪行者相。問瞋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答瞋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
起最極厚重上品瞋纒。何況中品上品境
界。又此瞋纒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此瞋纒可憎法之所制伏。不
伏彼可憎法。諸根枯槁諸根剛強。諸根疎
澀諸根麁燥。爲性好樂以惡身語惱於
。易遠離厭患。兇暴強口形相稜
層無多勝解。事業不堅事業不固。禁戒不
堅禁戒不固。不忍不受多憂多惱。性好
所取不順。性多愁慼性麁言。多懷
嫌恨意樂慘烈。悖惡尤蛆好相拒對。得少語
多恚多憤。憔悴而住喜生忿怒。眉面*顰
蹙恒不顏邪精下視。於他榮利多憎多
嫉。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瞋行者相。問癡行
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癡行補特伽羅。於
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
。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癡纒住在身
。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癡纒可癡
之所制伏。不伏彼可癡法。諸根闇
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慢緩語業慢緩。
惡思所思惡説所説惡作所作。嬾墮懈怠起
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
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使厭患。下
劣勝解。頑騃瘖瘂以手代言。無力能領
解善説惡説法義。縁所牽纒他所
策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癡行者相。問
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慢行補特伽羅。
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
品慢纒。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慢纒住
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慢纒故爲
可慢法之所制伏。不伏彼可慢法。諸
根掉動諸根高擧。諸根散亂勤樂嚴身。言
語高大不樂謙下。於其父母眷屬師長。不
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傲
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自高自擧陵
蔑他人。樂著利養著恭敬。樂著世間稱
譽聲頌。所爲輕擧喜作嘲調。難使遠離
使厭患。廣大勝解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
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
多恨。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問尋
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尋思行補特伽
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
上品尋思纒。何況中品上品境界。此尋思纒
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由此纒
可尋思法之所制伏。不伏可尋思
。諸根不住諸根飄擧。諸根掉動諸根散亂。
身業誤失語業誤失。難使遠離使厭患
喜爲戲論著戲論。多惑多疑多懷樂欲
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不堅事業不定。
多懷恐慮念多忘失。不樂遠離多樂散動
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惰起
發圓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
是名爲行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
願差別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
。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
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
已發正願。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
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姓。或獨覺種
姓。或大乘種姓。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
正願。彼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或大乘
種姓。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
或大乘種姓。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若聲
聞種姓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
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姓故。後時
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獨覺乘
種姓。大乘種姓補特伽羅應知亦爾。此中
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
轉種姓離種姓。今此義中當知唯
聲聞乘願。聲聞種姓補特伽羅。如是名
願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行迹
差別立補特伽羅。謂如擧如
補特伽羅。依四行迹而得出離。何等爲
四。謂或有行迹是苦遲。或有行迹是苦
速*通。或有行迹是樂遲*通。或有行迹是樂
速*通。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
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苦遲*通。若利根性
補特伽羅。未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
速*通。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
所有行迹名樂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
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迹名樂速*通。如
名爲行迹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
道果差別立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
四果。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
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
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住四果者。一預流
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若於
向道轉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種
補特伽羅。若得沙門果彼名住果者。由
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如是名爲
果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加行差別
立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補特伽
羅。若隨補特伽羅信修正行。名隨信行
補特伽羅。若於諸法他縁。隨毘柰耶
修正行。名隨法行補特伽羅。如是名爲
加行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定差
立補特伽羅。謂身證補特伽羅。於
解脱身已作證具足安住。而未得諸漏
永盡。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於有色諸色
解脱。内無色想外諸色解脱。淨解脱身
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脱。識無邊處解脱。
無所有處解脱。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想受滅
解脱。已能順逆入出自在。如是名爲
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生差別
補特伽羅。謂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
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及以
上流補特伽羅。如是名爲生差別
補特伽羅。云何由退不退差別立補特伽
。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脱阿羅漢。彼於
法樂住退失。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
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定無退失。如是名
退不退差別立補特伽羅。云何由
障差別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脱及倶分解
脱阿羅漢。慧解脱阿羅漢者。謂已解脱煩
惱障脱定障。倶分解脱阿羅漢者。謂
已解脱煩惱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説名
倶分解脱。如是名爲障差別立補特
伽羅。由此所擧及所開示差別道理。如
次第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所縁。謂有四種所縁境事。何等爲四。
一者遍滿所縁境事。二者淨行所縁境事。三
者善巧所縁境事。四者淨惑所縁境事。云何
遍滿所縁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
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一或聽聞正法
或教授教誡爲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
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
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所
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縁性縁起。或界
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
處善巧。或縁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
地麁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
正法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
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
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
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
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
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
此道理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
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
功徳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云何無分別影
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
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
此所縁影像。以奢摩他行靜其心。即
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内住等住。安
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
爾時無分別影像所縁。即於是所
縁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
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
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
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内分別體。亦
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爲所知事同分
影像諸名差別。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縁盡
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爲盡所有性。謂
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
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爲事皆五法所攝。一切
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
名爲盡所有性。云何名爲如所有性。謂若所
縁是眞實性是眞如性。由四道理道理
。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
理。如是若所縁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
説爲一事邊際性。云何所作成辦。謂修
者。於奢摩他毘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
修習爲因縁故。諸縁影像所有作意皆得
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麁重悉皆息
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
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
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
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
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
所作成辦。如是四種所縁境事。遍行
。隨入一切所縁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
者共所宣説。是故説名遍滿所縁。又此所
縁遍毘鉢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
。遍眞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
謂若説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毘鉢舍那品。
若説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若
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眞實事。若
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如
世尊曾爲長老頡隸伐多是義。曾聞
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徳。諸有比丘
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縁住其心
何於縁安住其心。云何於縁安住其心
何名爲心善安住。佛告長老頡隸伐多
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是義。汝今諦聽極
善思惟。吾當汝宣説開示。頡隸伐多。諸
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縁
住其心。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
脱諸漏。於相稱縁住其心。於相似縁
住其心。於縁無倒住其心。能於其中
靜慮。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
相稱縁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
。應不淨縁住於心。如是名爲
相稱縁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慈愍
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縁性縁起
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界差別住其
。若唯有尋思行。應阿那波那念
其心。如是名爲相稱縁住其心。頡隸
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
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蘊善
住其心。若愚其因。應界善巧
住其心。若愚其縁。應處善巧住其心
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縁起處非處善
住其心。若樂欲界欲。應諸欲麁
性諸色靜性住其心。若樂色界欲。應
諸色麁性無色靜性住其心。若樂
。及樂脱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
諦集諦滅諦道諦住其心。是名*比丘勤
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縁住其心。頡
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
相似縁住其心。謂彼*比丘於彼彼所知
。爲*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故。
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増
上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
勝解。彼雖其本所知事。不和合現
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於彼所縁
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又彼*比丘於
時時間心寂靜。於時時間増上慧法
毘鉢舍那修觀行。是名*比丘勤修觀行
是瑜伽師於相似縁住其心。頡隸伐多。
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縁無倒
住其心。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
所縁境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
實無倒能遍了知。是名*比丘勤修觀行
是瑜伽師於縁無倒住其心。頡隸伐多。
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
靜慮。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
是於縁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
時時間習止相擧相捨相。由修由
多修習因縁故。一切麁重悉皆息滅。
隨得觸證所依清淨。於所知事現見故。
隨得觸證所縁清淨。由貪故隨得觸證
心遍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
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
靜慮。頡隸伐多。爲此*比丘於所縁
住其心。如是於縁安住其心。如是於
縁安住心已名善安住。世尊此中重説

    行者行諸相 知一切實義
    常於影靜慮 得證遍清淨
此中説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説修
者於止擧捨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若復
説言知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説事邊際性
若復説言常於影靜慮者。由此有宣説分別
影像無分別影像。若復説言得證遍清淨者。
此宣説所作成辦。此中世尊復説頌曰
    於心相遍知 能受遠離味
    靜慮常委念 受喜樂離染
此中説言於心相遍知者。謂有分別影像。無
分別影像以心相説。事邊際性以遍知
説。若復説言能受遠離味者。由此宣
其所縁正修行者樂斷樂修。若復説言
慮常委念者。由此宣説於奢摩他毘鉢舍
。常勤修習委練修習。若復説言受喜樂離
者。由此宣説所作成辦。當知如是遍滿
所縁。隨順淨教合正理。如是名爲遍滿
所縁。云何名爲淨行所縁。謂不淨慈愍縁性
縁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縁差別。云何
不淨所縁。謂略説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
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
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云何名爲朽穢不
。謂此不淨略依二種。一者依内二者依
外。云何依内朽穢不淨。謂内身中髮毛爪
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
腸。生藏熟藏。肚胃髀腎。膿血熱痰。肪膏
肌髓。腦膜洟唾。涙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爲
依内朽穢不淨。云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
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膖脹。或復食
噉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或鎖或復骨鎖。
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
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
依外朽穢不淨。如是依内朽穢不淨。及依
外朽穢不淨。總説爲一朽穢不淨。云何名爲
苦惱不淨。謂順苦受觸爲縁所生。若身若心
不平等受受所攝。如是名爲苦惱不淨。云何
名爲下劣不淨。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
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餘界可
得。如是名爲下劣不淨。云何名爲觀待不
。謂如一劣清淨事。觀待其餘勝清淨
便似不淨。如無色勝清淨事。色界諸
法便似不淨。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
皆似不淨。如是等類一切名爲觀待不淨
云何名爲煩惱不淨。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
縛隨眠隨煩惱纒。一切名爲煩惱不淨。云何
名爲速壞不淨。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
變壞法性。如是名爲速壞不淨。如
不淨是能清淨貪行所縁。貪有五種。一於
内身欲欲貪。二於外身婬欲婬貪。三境
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
是名五貪。爲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
現行故。建立六種不淨所縁。謂由依内
朽穢不淨所縁故。令内身欲欲欲貪
清淨。由依外朽穢不淨所縁故。令
身婬欲婬貪心得清淨。婬相應貪復有
。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
貪。由四外不淨所縁。於此四種相應婬
。心得清淨。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
或於膖脹。或於食噉作意思惟。於顯色
心清淨。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
心清淨。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
作意思惟。於妙觸貪心清淨。若於
作意思惟。於承事貪心清淨。如是四
種名婬貪心清淨。是故世尊乃至所
有依外朽穢不淨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
正建立。謂若説言由憺怕路彼彼屍死。
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
鵄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便取其相
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
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
若復説言由憺怕路彼彼屍。離皮肉血
筋脈纒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若復説言由
憺怕路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
或鎖或復骨鎖。若復説言由憺怕路彼彼
。手骨異處。足骨異處。&T038710;骨異處膝骨異
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
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
散。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
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
。此即顯示所有散壞。如是依外所有朽
穢不淨所縁。令四種婬相應貪心得
。由苦惱不淨所縁及下劣不淨所縁故。
境相應若欲若貪心得清淨。由觀待
不淨所縁故。令色相應若欲若貪心得
清淨。由煩惱不淨所縁。及速壞不淨所縁
故。令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
若貪心得清淨。是名貪行淨行所縁。如
且約能淨貪行。總説一切。通治所攝不淨
所縁。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淨。所餘不
淨亦是其餘淨行所縁。云何慈愍所縁。謂或
親品或於怨品。或於中品。平等安住利
益意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當
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爲所縁。利益
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爲能縁。所縁能
縁總略爲一。説名慈愍所縁。若經説言。慈
倶心者。此即顯示於親怨中三品所縁
益意樂。若復説言怨無敵無損害者。此
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由無怨故名
増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
敵對故無損惱故。不相違諍義是無
敵對。不不饒益義是無損害。若復説言
廣大無量。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欲
界快樂名廣。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第三靜
慮地快樂名無量。若復説言勝解遍滿具足
者。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又此
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増上意樂所攝勝
解作意倶行。若於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
。平等欲其樂。當知是慈。若於苦或
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其苦
其樂。當知是悲是喜。有苦有情是悲
所縁。有樂有情是喜所縁。是名慈愍所縁。若
瞋行補特伽羅。於諸有情習慈愍
瞋微薄。名瞋恚心得清淨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云何縁性縁起所縁。謂於三世唯行唯法唯
事唯因唯果墮正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
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唯有諸法能引諸
。無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縁性縁起所
。於此所縁作意思惟。癡行増上補特伽羅
所有癡行皆得微薄。於諸癡行心得清淨
是名縁性縁起所縁
云何界差別所縁。謂六界差別。一地界二
水界三火界。四風界五空界六識界。云何地
界。地界有二。一内二外。内地界者。謂此身
中内別堅性。堅鞭所攝地地所攝。親附執
受。外地界者。謂外堅性。堅鞭所攝地地所攝。
親附執受。又内地界其事云何。謂髮
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
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
地界。又外地界其事云何。謂瓦木塊礫樹石
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云何水界。水界
二。一内二外。内水界者。謂此身中内別濕
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親附執受。其事云
何。謂涙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
尿等。名内水界。外水界者。謂外濕性。濕潤
所攝水水所攝。非親附執受。其事云何。
謂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
云何火界。火界有二。一内二外。内火界者。
謂此身中内別温性。温熱所攝煖煖所攝。親
附執受。其事云何。謂於身中所有温煖。能
身熱等熱遍熱。由是因縁食所飮所
噉所甞易正消變。彼増盛故墮蒸熱數。如
是等類名内火界。外火界者。謂外温性。温
熱所攝煖煖所攝。非親附執受。其事云
何。謂於人間鑚燧等牛糞末等以求
。火既生已能燒牛糞。或草或薪或榛或野
或山或渚。或村村分或城城分或國國分。或
復所餘如是等類名外火界。云何風界。風界
二。一内二外。内風界者。謂此身中内別風
性。風飄所攝輕性動性。親附執受。其
事云何。謂内身中有上行風下行風。有
脇臥風。有脊臥風。有腰間風&T038710;間風。有
小刀風。有大刀風。有針刺風畢鉢羅風
入出息風隨支節風。如是等類名
風界。外風界者。謂外風性。風飄所攝輕性動
性。非親附執受。其事云何。謂在身外
東來風西來風。有南來風北來風
有塵風無塵風。有狹小風廣大風
毘濕婆風吠藍婆風。有風輪風
大風。卒起積集折樹頽牆崩山蕩海。既飄
鼓已無依憑自然靜息。若諸有情欲
風者。動衣搖扇及多羅掌。如是等類名
風界。云何空界。謂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
穴。由此呑咽。於此呑咽既呑咽已。由此孔
便下漏泄。如是等類説名空界。云何識
界。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又心意識三種差別
是名識界。若諸慢行補特伽羅。於界差別
作意思惟。便於身中一合想不淨想
復高擧憍慢微薄。於諸慢行心得清淨
是名慢行補特伽羅。由界差別淨行所縁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縁。謂縁入息出息念。是
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縁入出息等。名阿那
波那念所縁。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爲
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
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
出息無間内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
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
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
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
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始
*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復出外。
入息出息有二因縁。何等爲二。一牽引業。
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入息出息
二所依。何等爲二。一身二心。所以者何。
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若唯依
而息轉者。入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
諸有情類彼息應轉。若唯依心而息轉者。
無色定無色界。彼息應轉。若唯依
而轉非其所應者。入第四靜慮若生
於彼諸有情類。及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
諸有情類。彼息應轉。然彼不轉。是故當
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轉如其所應。入息出
息有二種行。何等爲二。一者入息向下而
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入息出息有二種
。何等爲二。一麁孔穴。二細孔穴。云何麁
孔穴。謂從*臍處孔穴乃至面門鼻門。復從
面門鼻門乃至*臍處孔穴。云何細孔穴。謂
身中一切毛孔。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
等爲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
出息。四名身行。風名一種是風共名。餘之三
種是不共名。修入出息者有二過患。何等
二。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緩方
便起懈怠。或爲惛沈睡眠擾其
。或令其心於外散亂。由太急方便故。或
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云
何令身生不平等。謂強用力持入出息。由
入出息被執持故。便令身中不風轉。由
此最初於諸支節皆生戰掉。名能戰掉。此
戰掉風若増長時能生疾病。由是因縁
諸支節諸疾病。是名身生不平等。云
何令心生不平等。謂或令心生諸散亂。或
極重憂惱逼切。是名心生不平等。又
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
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
入縁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
修習。云何名爲算數修習。謂略有四種算數
修習。何等爲四。一者以一爲一算數。二者
二爲一算數。三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
云何以一爲一算數。謂若入息入時由
入。出息住念數以爲一。若入息滅出息生。
出向外時數爲第二。如是展轉數至其十
此算數非略非廣故唯至十。是名以
一算數。云何以二爲一算數。謂若入息
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爲
一。即由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
二爲一算數。入息出息説名爲二。總合
之爲一。故名二爲一算數。云何順
算數。謂或由一爲一算數。或由二爲
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
云何逆算數。謂即由前二種算數逆次展
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
次三次二。次數其一逆算數。若時行者。
或以一爲一算數爲依。或以二爲一算數
依。於順算數及逆算數已串修習。於
中間心無散亂。無散亂心善算數已。復應
爲説勝進算數。云何名爲勝進算數。謂或
一爲一算數。或依二爲一算數。合
二爲一而算數之。若依一爲一而算數
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爲一。若依二爲
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爲一。如是展轉
數乃至十。如是後後漸増乃至以百爲
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爲一算數。漸次數
乃至其十。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
數以爲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
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
已串修習。又此勤修數息念者。若於
其心散亂。復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
。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
。安住入息出息所縁。無斷無相續而
轉。先於入息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
取轉。次於出息能取轉。出息
滅已於息空位能取轉。如是展轉相續
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
此名爲算數地復數。唯於入息出
息所縁心安住。於入出息正隨行。應
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
差別。皆善覺了。如是名爲算數修習。又鈍
根者應爲宣説如是息念算數修習。彼由
此故於散亂處。令心安住心愛樂。若異
算數入出息念。彼心應惛沈睡眠之所
或應彼心於外馳散。由正勤修數息
故彼皆無有。若有利根覺慧聰俊。不
此算數加行。若爲宣説算數加行。亦能速
疾無倒了達然不愛樂。彼復於此入出息縁
住念已。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
若時而轉。於此一切住念。能正隨行。
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是相。於此加行
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爲因縁故起身輕安及
心輕安。證一境性。於其所縁愛樂趣入。如
是彼於算數息念。善修習已。復於所取能
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云何悟入。謂
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
。於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
惟悟入受蘊。即於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
入想蘊。即於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
作意思惟悟入行蘊。若於彼念相應諸心意
。作意思惟悟入識蘊。如是行者。
蘊中乃至多住已悟入。是名悟入諸蘊修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
。唯事唯法。彼於爾時能於諸行入縁
。云何悟入。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
。何依何縁。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
身縁身依心縁心。復更尋求此身此心
何依何縁。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
縁命根。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縁。既尋
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縁先行。復更
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縁。既尋求已如實悟
入。如是先行依縁無明。如是了知無明依
縁先行。先行依縁命根。命根依縁身心。身
心依縁入息出息。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
故入出息滅。如是名爲悟入縁起。彼於
起悟入。多住名習修。是名悟入縁起修
。如是彼於縁起悟入善修習已。復於
實了知從衆縁。悟入無常。謂悟
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若是
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
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若
是其苦即是無我不自在離宰主。如
是名爲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又
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衆縁生起。其性
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縁。又正
入即此能生衆苦貪愛。若無餘斷即是
畢竟寂靜微妙。我若於此如是了知如
觀見如是多住。當貪愛能無餘斷。如
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於此悟入能多住
已。於諸諦中得現觀。是名悟入聖諦修
。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
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
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云何名爲
十六勝行。謂於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
。於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
短。於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
入息。於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
身出息。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
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
行出息。於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
。於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
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於
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於覺了
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於覺了
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於息除
心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
心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出息。於覺了
心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於覺了心出
我今能學覺了心出息。於喜悦心入息
我今能學喜悦心入息喜悦心出息我今
能學喜悦心出息。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
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學
制持心出息。於解脱心入息我今能學解脱
心入息。於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學解脱心出
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
。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
。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
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於
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
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於
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
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問如是十六
差別云何。答有學見迹已得四念住等。於
入出息所縁。作意復更進修。爲餘結。是
故念言。於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
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縁入息出
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長入息
長出息。若縁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便
念言。我今能學念短入息短出息。如
入息出息長轉及中間入息中間出息短轉
即如是了知。如是名爲若長若短。若縁
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隨入諸毛孔中
此爲境起勝解時便作念言。我於覺了
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遍身入息出
。若於是時或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
間出息未生。縁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
遠離位境。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
間入息未生。縁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
入息遠離位境。即於此時便作念言。於
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
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又即於此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爲因縁故。
先未習入出息時。所有剛強苦觸隨轉。
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餘柔軟樂
觸隨轉。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
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
能學息除身行出息。又於是阿那波那
勤修行者。若得初靜慮或得第二靜慮
時。便作念言。於覺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
覺了喜入息出息。若得離喜第三靜慮
時。便作念言。於覺了樂入息出息。我今能
覺了樂入息出息。第三靜慮已上。於
那波那念。無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
第三靜慮説息念。加行所攝。又即如
覺了喜者覺了樂者。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或
我我所。或發我慢。或謂我當有或謂
我當無。或謂我當有色或謂我當無色。或
我當有想或謂我當無想。或謂我當非
有想非無想。生起如是愚癡。想思倶行種種
動慢。戲論造作貪愛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
慧通達不深染著。方便斷滅除遣變吐。由
是加行便作念言。於覺了心行入息出息
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於息除心行
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又
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彼定已得
靜慮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
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
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
略心散心下心擧心。有掉動心無掉動心。有
寂靜心無寂靜心。有等引心無等引心。善修
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於
是心皆如實知如實覺了。是故念言。於
覺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
。彼若有時見惛沈睡眠蓋障其
。由極於内住寂止故。爾時於外隨
一種淨妙境界。示現教導讃勵慶喜策發其
。是故念言。於喜悦心入息出息。我今能
喜悦心入息出息。彼若有時見掉擧惡
作蓋障其心。由極於外住囂擧故。爾時
内安住寂靜持其心。是故念言。於
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若時於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爲因縁故。
現行蓋皆得遠離。於諸蓋中心得清淨
是故念言。於解脱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
脱心入息出息。彼於諸蓋障修道心已
解脱。餘有隨眠復應當斷。爲彼故起道
現前。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
察。是故念言。於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
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又彼先時或依
三靜慮。或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
伽行今依無常隨觀。復於毘鉢舍那
伽行。如是以奢摩他毘鉢舍那修心已。
諸界中彼隨眠而求解脱。云何諸界。
所謂三界。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
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爲斷界。修道所
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爲滅界
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
毘鉢舍那。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
所斷煩惱心得解脱。是故念言。於斷隨觀
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
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如是彼於
修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成阿羅漢。諸
漏永盡。此後更無所應作事。於所決擇
究竟。是名十六勝行。修習如是名爲
種修習阿那波那念。多尋思行補特伽羅。應
是中正勤修學愛樂乘御。若於所縁
遽務散亂者。於内各別應當
是觀行。若於此中勤修習者。尋思散動
皆無所有。心於所縁速疾安住深生愛樂
是名第五多尋思行補特伽羅淨行所縁。如
是總名淨行所縁。云何名爲善巧所縁。謂
此所縁略有五種。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
善巧。四縁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蘊善巧
者。云何蘊云何蘊善巧。謂蘊有五。則色
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云何色蘊。謂諸所
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云何受蘊。
謂或順樂觸爲縁諸受。或順苦觸爲縁諸受。
或順不苦不樂觸爲縁諸受。復有六受身
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
受蘊。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
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
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
生想。總名想蘊。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
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
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云何識
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
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
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内外等差別。如前廣説
是名爲蘊。云何蘊善巧。謂善了所説
蘊種種差別性非一衆多性。除此法外更無
所得分別。是名略説蘊善巧義。云何
蘊種種差別性。謂色蘊異。受蘊異。乃至識
蘊異。是名種種差別性。云何名蘊非一衆
多性。謂色蘊非一衆多品類。大種所造差別
故。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故。是名色蘊非一
衆多性。如是餘蘊隨其所應皆當了知
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所分別。謂唯
蘊可得唯事可得。非蘊外有我可得有
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
我所有。故除此外更無所得所分別。云
何界。云何界善巧。謂界有十八。則眼界色
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
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
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爲界。若復於彼十
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種子別別種。生
起出現。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名界善巧。如
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而轉。即
因縁而得善巧。是故説此名界善巧。云
何處。云何處善巧。謂處有十二。則眼處色
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
處。意處法處。是名爲處。處善巧者。謂眼爲
増上縁。色爲所縁縁等無間滅。意爲等無間
。生起眼識及相應法。耳爲増上縁。聲爲
所縁縁等無間滅。意爲等無間縁。生起耳識
及相應法。如是乃至意爲等無間縁。此生作
意爲増上縁。法爲所縁縁。生起意識及相
應法。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縁
流轉。謂増上縁。所縁縁。等無間縁。若於
是諸内外處。縁善巧處善巧。云何
縁起。云何縁起善巧。謂無明縁行。行縁識。
識縁名色。名色縁六處。六處縁觸。觸縁受。
受縁愛。愛縁取。取縁有。有縁生。生縁
。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是名縁起
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
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
所生故縁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是無常。是無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
法。愁悴悲嘆憂苦惱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惱
法故。則名爲苦。由是苦故不自在其力
羸劣。由是因縁定無我。若於是縁生
法中。由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或無
常智或苦智或無我智。是名縁起善巧。又處
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縁起善巧差別。此中差
別者。謂由處非處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
平等因果道理。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若諸
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諸不善法能感
愛果異熟法。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名處非處
善巧。此五善巧略則爲二。一自相善巧。二共
相善巧。由蘊善巧自相善巧。由餘善巧
共相善巧。如是總名善巧所縁。云何淨
惑所縁。謂觀下地麁性上地靜性。如欲界
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
云何麁性。謂麁性有二。一體麁性。二數麁
性。體麁性者。謂欲界望初靜慮。雖皆具
。而欲界中過患深重苦住増上。最爲鄙劣
甚可厭惡。是故説彼爲體麁性。初靜慮中
則不是。極靜極妙。是故説彼爲體靜性
數麁性者。謂欲界色蘊有多品類。應知應
斷。如是乃至識蘊亦爾。是故説彼爲數麁
。如是上地展轉相望。若體麁性若數麁性。
其所應知亦爾。如是麁性。於諸上地
展轉相望。乃至極於無所有處。一切下地苦
惱増多壽量減少。一切上地苦惱減少壽量
増多。非想非非想處唯靜唯妙。更無上地
過此故。以要言之有過患義。是麁性
義。若彼彼地中過患増多。即由是過患
増多性故。名爲麁性。若彼彼地中過患減
少。即由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爲靜性。此
是世間由世俗道淨惑所縁。何以故。彼觀
地多諸過患。如病如癰猶如毒箭。不安隱
以爲麁性。觀於上地彼相違以爲
。斷除下地所有煩惱。始從欲界乃至上
無所有處。此是暫斷非究竟斷。以於後
時更相續故。出世間道淨惑所縁復有四種
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云
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
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説一切五取
蘊苦。名苦聖諦。云何集聖諦。謂若愛若
後有愛。若喜貪倶行愛。若彼彼喜樂愛等。
集聖諦。云何滅聖諦。謂即此愛等無
斷滅。名滅聖諦。云何道聖諦。謂八支等
聖道。名道聖諦。當知此中依黒品白品
果因建立。故建立四聖諦。謂苦諦是黒品
果。集諦是黒品因。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
品因。能得能證故。又苦諦如病初應遍知
集諦如病因縁次應遠離。滅諦如無病
觸證。道諦如良藥復應修習及多修習。
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
實。是無顛倒是顛倒。故名爲諦。
又彼自相無虚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
是故名諦。問何故諸諦唯名聖諦。答唯諸聖
者於是諸諦同謂爲諦。如實了知如實觀
見。一切愚夫不實知實見。是故諸
諦唯名聖諦。又於愚夫唯由法爾説名爲
諦不覺悟。於諸聖者倶由二種。又生苦
者。謂於生時發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
體即是其苦。爲苦因縁。故名爲苦。廣説乃
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縁。發生種
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爲苦因
縁。故名爲苦。如是當知略説一切五取蘊
。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
蘊苦。亦顯了所餘壞苦行苦。所以者何。如
五取蘊攝三受。如是能與前所説苦
器。當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説壞
苦行苦。問何故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説。
壞苦行苦以異門説。答於苦苦中若凡若
聖一切等有苦覺慧轉。又苦苦性極可厭患
又從先來未慧者。纔爲説時則便易入。
又於諸諦所調伏可化有情易入故。
云何建立三種苦性。謂先所説生苦。乃至求
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爲苦苦性。如
是名爲立苦苦性。諸有是彼所對治法。
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所
治。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非愛別離是
愛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復
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
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
説爲壞苦性。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
若變若異。受彼増上生衆苦。若諸煩惱
一切處正生起時。纒縛其心心變壞
即生衆苦故名壞苦。如世尊言入變壞心
母邑手。乃至廣説。又如説言貪欲
領受。貪欲纒縁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
恚惛沈。睡眠掉擧。惡作疑纒領受。彼纒
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
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説煩惱壞苦
。如是名爲立壞苦性。若行苦性遍
一切五取蘊中。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
惱攝。變壞苦性除樂受攝及所依處。變壞苦
性諸餘不苦不樂受倶行。若彼所生若生
縁。若生住器所有諸蘊。名行苦性。由彼諸
蘊其性無常。生滅相應有一切取。三受麁重
之所隨逐。不安隱攝。不苦苦及以壞苦
自在轉行苦故説名爲苦。如是名爲
立行苦性。又即彼愛亦名希求。亦名
亦名喜樂。即此希求由三門轉。謂希
後有。及希求境界。若希求後有後有愛
求境界復有二種。謂於已得境界。有
著倶行愛。若於未得境界。有希求和合倶
行愛。當知此中於已得境界。喜著倶行愛。
喜貪倶行愛。於未得境界希求和合倶
行愛。名彼彼喜樂愛。滅有二種。一煩惱滅。
二所依滅。道有二種。一有學道。二無學道。
是當知名出世道淨惑所縁。如是已説
四種所縁。一遍滿所縁。二淨行所縁。三善
巧所縁。四淨惑所縁。云何教授。謂四教授。
一無倒教授。二漸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證
教授。云何無倒教授。謂無顛倒説法義
其受持讀誦修學。如實出離正盡衆苦作
苦邊際。如是名爲無倒教授。云何漸次教
授。謂稱時機説法義。先令受持讀誦
近後方令彼學深遠處。又爲初諦
觀先教苦諦後集滅道。又爲令靜慮等
。先教最初靜慮等至。後教其餘靜慮等
。如是等類應知名爲漸次教授。云何教
教授。謂從尊重若似尊重解瑜伽軌範
親教。或諸如來或佛弟子所。聞正教。即如
其教増不減教授於他教教授。云何
證教授。謂如自己獨處空閑。所得所觸所
證諸法。爲他得觸證故。方便教授
證教授。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
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
變。二記説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
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
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瑜伽。作
意極生恭敬。由記説神變。能尋求他心行
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悟入
正法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
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彌勒菩薩説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云何爲學。謂三勝學。一増上戒學。二増上心
學。三増上慧學。云何増上戒學。謂安住具戒
。如前廣説。是名増上戒學。云何増上心
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