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在菩提樹下。憶念先所更五欲境界。生於愛
心。是名欲覺。聞提婆達入己宮中。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諸釋縱之。便生害心。是名害覺。復
有説者。菩薩在菩提樹下。爾時天魔遣三天
女。一名渇愛。二名喜樂。三名喜見。菩薩見
之。便生愛心。是名欲覺。魔王復將三十六億
兵衆。欲相惱亂菩薩便生恚心。是名恚覺。
亦於魔衆。而生害心。是名害覺。又世尊言。比
丘當知。我本行菩薩道時。起於欲覺自害害
他亦倶害乃至害覺亦如是。問曰。云何菩薩
欲覺自害害他亦倶害耶。答曰。覺相應爾。
若起欲覺。則自害害他亦倶害。復有説者。起
欲覺時。捨自利益事。是名自害。捨他利益事。
是名害他。捨自利利他事。是名倶害。復有説
者。起欲覺時。自於身取果與果。是名自害。
令施衣服等者。不得大界。是名害他。自害害
他故。是名倶害。依果報果。説亦如是。復有説
者。能令自心染汚墮邪道中。是名自害。餘如
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遠離聖樂。是名自
害。令他遠離。是名害他餘如上説。復有説
者。能令自身遠聖定慧。是名自害。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餘如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遠
解脱果。是名自害。餘如上説。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説。能令自身遠離解脱。是名自害。令
阿私陀阿羅荼欝陀迦等。不得聖道。是名害
他。餘如上説。尊者佛陀提婆説曰。若起煩惱。
能令身心遠一切智。離於聖樂。爲煩惱作依。
是名自害。令施者不得大報。是名害他。餘如
上説。復有説者。能令自身心熱。是名自害損
他施等。餘如上説。復有説者。令自身心不適。
是名自害。諸天呵責。是名害他。餘如上説
如經説。如來初成道時。多起二種覺。一安隱
覺。二寂靜覺。問曰。云何名安隱覺寂靜覺耶。
答曰。或有説者。無恚無害覺是安隱。離欲覺
是寂靜。復有説者。恚覺害覺對治。是名安隱
覺。欲覺對治。是名寂靜覺。復有説者。無恚無
癡善根相應覺。是名安隱。無貪善根相應覺。
是名寂靜。復有説者。對治恚癡不善根。是名
安隱。對治貪欲不善根是名寂靜。復有説者。
慈悲相應覺。是安隱。喜捨相應覺。是寂靜。復
有説者。喜捨相應覺。是安隱。慈悲相應覺。是
寂靜。復有説者。苦智集智相應覺。是名安隱。
滅智道智相應覺是寂靜。復有説者。滅道智
相應覺是安隱。苦集智相應覺是寂靜。復有
説者。空苦集無願相應覺。是名安隱。無
無願相應覺。是名寂靜。復有説者。無*相無
願相應覺。是名安隱。空苦集無願相應覺。是
名寂靜。復有説者。見増長是過患。是名安
隱。見止息是善利是名寂靜。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説。作方便見増長是過患。是安隱覺。
行止息樂。是寂靜覺。尊者佛陀提婆説曰。如
來有無量大悲心憐愍心利益心淳淨心。如
是等相續善心。是名安隱覺。見増長是過患
止息是寂靜覺。問曰。何故如來初成道時。多
起此二覺耶。答曰。以此二覺能淨無上道最
在初故。復有説者。菩薩在宮人中。恒患多起
欲覺。是以初成佛時。起寂靜覺。行苦行時。恒
患身疲苦。是以初成佛時。起安隱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三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雜乾度中思品之二
智多耶。所知多耶。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欲明善説法中三法等故。謂智所
知行所縁覺所覺。惡説法中。此三法不等。爲
顛倒所覆故。是以欲明善説法三法等故。而
作此論。智多耶所知多耶。答曰。所知多非智
多。所以者何。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
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智攝一界一入
一陰少分。復有説者。智多非所知多。所以者
何。如非想非非想處一受。爲欲界十種智所
縁謂欲界苦集所斷五。他界縁見使苦集所
斷。他界縁疑無明相應智善等智。如是初禪
乃至無所有處。盡有十一。一智有九種。十智
有九十種。自地則有十一遍智。謂七見苦集
所斷疑無明相應。四智善等智不隱沒無記
智如一受。一切受亦爾。如受一切心心數法
亦爾。智増益如山。所知不増益。是故智多非
所知多。若如是説者。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
何。欲界十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十三種智相應法。是所知非智。
然智亦是所知。設令智非所知者。所知猶多。
所以者何。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
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智攝一界少分一
入少分一陰少分。何況智亦是所知。是故所
知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智攝一界一入
一陰少分。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識多耶。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欲決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所以者何。
一切智處盡有識。非一切識處盡有智。何處
無智耶。謂忍相應識。一切識處。不必有智。是
故識多非智多。智盡與識相應。識不必與智
相應。何處不相應。謂忍也。所以者何。忍非
智故
問曰。何故忍非智耶。答曰。以不決定故忍非
智。忍唯能見。不能知故。忍是初觀非畢竟
故。忍是求覓非轉還故。忍所作不捨方便
故。忍雖是疑對治。猶與疑得倶非決定故非
智。無礙解脱道。雖同所作。不得倶在一刹那
中故。尊者和須密説曰。欲可此事名忍。不
可忍時名智。尊者佛陀提婆説曰。所見究竟
是智。忍時所見非究竟故非智。復有説者。若
以陰界入故。識多非智多。所以者何。識攝七
識界。智攝一界少分。識攝一入一陰。智攝一
入一陰少分。是故識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無漏行多。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
此論。答曰。爲止並義者意。如摩訶僧祇部説。
佛生身是無漏。彼何故作如是説。答曰。彼依
佛經。佛經説。比丘當知。如來生世住世。出現
世間。不爲世法所染。以是義故。知如來生身
是無漏。爲止如是説者意明如來生身是有
漏故。而作此論。若如來生身是無漏者。無比
人。不應於如來身生染心。央掘魔羅。不
應生恚憍慢。婆羅門不應生慢。優樓頻&T045006;
不應生愚。以如來生身生他愛恚或生慢癡。
是故知如來生身非是無漏。問曰。若如來生
身。是有漏非無漏者。摩訶僧祇部所説。經云
何通。答曰。彼經説如來法身。所以者何。若説
如來生世住世。則説如來生身。若説出現世
間不爲世法所染。則説如來法身。復次不爲
世法所染者。如來不爲世八法所染。世人隨
順世八法。世八法亦隨順世人。世八法隨順
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已解脱世法故。言
不染世法。問曰。如來亦有世八法有利者。如
優伽長者。一日中施佛三百萬兩財。無利者。
如於婆羅婆羅門村乞食。空鉢而入。空鉢而
還。有譽者。生時名徹他化自在天。成道時。名
徹阿迦膩吒天。轉法輪時。名徹梵天。非譽者。
旃遮女孫陀利女。謗非譽名徹十六大國。毀
者。如婆羅婆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偈現前
罵佛。稱者。還以五百偈讃佛。如婆祇奢優
婆離。以種種偈。讃舍利弗。讃歎佛無上法。阿
難讃歎佛希有法。樂者。謂猗樂及得一切世
間最勝樂。苦者。如佉陀羅剌剌脚。亦以瓦石
傷於足指。頭痛背痛。如來亦有如是等世法。
云何言不爲世法所染。答曰。世尊雖遇有利
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
下。雖遇有利等四法。心不生愛。雖遭無利等
四法。心不生恚。如愛恚欣慼憂喜説亦如是。
譬如須彌山王安立在於金輪上。四方猛風
不能傾動。佛亦如是。安立戒輪之上。世間八
法不能傾動。是故爲止他義欲現己義故。
而作此論。有漏行多。無漏行多。答曰。有漏行
多。非無漏行多。所以者何。有漏行攝十入二
入少分。無漏行攝二入少分。復有説者。無漏
行多。非有漏行多。所以者何。如欲界繋一法。
四無漏法縁。謂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
智。如欲界一法。餘欲界法亦如是。如色界繋
一法。四無漏法縁。謂苦比忍苦比智。集比忍
集比智。如一法。餘色界法亦如是。無色界説
亦如是。猶有餘無漏法。是故無漏行多。非有
漏行。復有説者。有漏行多。非無漏行。所以者
何。如一無漏法爲四種有漏法所縁。謂邪見疑
無明善等智。如一無漏法。一切無漏法亦如
是。餘有漏法猶多。是故有漏行多。非無漏行」
有爲法多。無爲法多耶。答曰。或有説者。有爲
法多。非無爲法。所以者何。有爲法。攝十
入一入少分。無爲法。攝一入少分。復有説者
無爲法多。非有爲法。所以者何。隨所有有漏
法。有爾所數滅法。隨所有無漏道。有爾所非
數滅法。餘無爲法者。有有漏法非數滅虚空。
是故無爲法多。非有爲法
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乃至廣説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説。我聖弟子
戒具足守具足。乃至行具足守具足。佛經雖
説。而不分別。云何行具足。云何守具足。諸
佛經中。所不説者。今欲説故。而作此論
云何行具足。答曰。無學身戒口戒命清淨。問
曰。如學人。非學非無學人。亦有此法。何以
*唯説無學人耶。答曰。以無學人勝故。廣説
無學人勝。應如上第三品中。戒具足者。戒言
尸羅。亦言行。亦言守信。亦言器。尸羅者。言
冷。無破戒熱故。破戒者身心熱。持戒者身心
冷。破戒者三惡道中。熱持戒者人天中冷。又
尸羅言夢。持戒者身心不熱。常得善夢故。又
尸羅言習。持戒者善習戒法故。又尸羅言定。
住戒者心易定故。又尸羅言池。如佛説偈
    法泉戒水池 清淨無瑕穢
    聖浴身不濕 必到於彼岸
又尸羅如瓔珞。有瓔珞嚴身。有少時好中年
老年則不好。有中年好少年老年則不好。有
老時好少年中年則不好。戒瓔珞嚴身。三時
常好如佛説偈
    戒終老安 信善安止 慧爲人寶
    福無能盜
又尸羅如鏡。如鏡明淨。像於中現。戒清淨者。
無我像現。如説依戒立戒。昇無上慧堂。又尸
羅言威勢。如來所以於三千大千世界。有威
勢者。皆是尸羅力故。曾聞罽賓國有龍。名阿
利那。受性暴惡。去其住處不遠。有僧伽藍。
其龍數爲暴害。時有五百阿羅漢。皆共集
會。入於禪定。以神足力。欲驅遣此龍。其
龍大威徳。而不能遣。時有一羅漢。次從後
至。時諸羅漢。具以是事。向後來者説。時後來
者。不入禪定。直彈指語言。賢善遠此處去。是
時此龍聞彈指聲。即便遠去。時諸羅漢。語後
來者言。汝以何禪定力。令此龍去耶。後來者
而答之言。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愼於戒。我
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以戒力故。令此龍去。
是故尸羅名有威勢。又尸羅言頭。如人有頭
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如是行
人有尸羅頭者。能見苦諦等色。聞名身等義。
嗅覺意花香。嘗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覺。
禪定解脱等觸。如色陰等法總相別相。是故
尸羅言頭。何故尸羅名守信。此是世俗言説
法。若人善護尸羅者。言是人守信。不能善護
尸羅。言是人不。守信。是故世俗言説。尸羅名
守信。尸羅言行者。如人有足能行至餘方。如
是行人有尸羅足者。能行至善道及至涅槃。
又尸羅言器者。以是一切功徳所依之處。是
故尸羅言器。尊者瞿沙説曰。不破義是尸羅
義。如人不破於足。能有所至。如是行者不破
尸羅故。能至涅槃
云何守具足。答曰。阿羅漢諸根戒是也。此諸
根。亦言守亦言根。亦言生亦言泉。亦言白
淨。亦言所作。守者守境界故言守。復有説者。
以念慧等根。守境界故言守。如鎌能刈名刈
具。彼亦如是。根等餘處當廣説。此中略故不
説。問曰。根戒根非戒體性是何。答曰。是念慧。
何以知之。如經説。天神語比丘言。莫生瘡疣。
比丘答曰。我當覆之。天復問言。瘡疣既大。以
何覆耶。比丘答言。以念慧覆之。如餘偈説
    諸世所有流 正念能除斷
    亦因念慧力 亭住而不行
是故念慧是根戒體性。亂念惡慧是根非戒
體性。問曰。若念慧是根戒體性者。此經云何
通。如説念慧滿足故。能滿足根戒。云何以自
體。滿自體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念慧有
因性。亦有果性。因性者。説名念慧。果性説名
根戒。復有説者。不放逸是根戒。放逸是根非
戒。復有説者。六常住法是根戒。諸煩惱依此
六門而生。是根非戒。復有説者。五根若斷若
知得成就。是根戒。若五根不斷不知不得不
成就。是根非戒。若作是説。則明成就不成就
是根戒。非根戒。復有説者。若成就縁五根煩
惱。不成就斷縁五根煩惱對治。是名根非戒。
若不成就縁五根煩惱。成就斷縁五根煩惱
對治。是名根戒。若作是説。則明成就不成就
是根戒是根非戒。復有説者。染汚性是根非
戒。不染汚性是根戒。復有説者。若五根能生
惡行煩惱。是非戒。若五根能生善根善行
是戒。世尊亦説。根戒根非戒。若作是説。則明
根戒根非戒是五陰性。復有説者。罽賓國有
二阿羅漢。作如是説。根戒是不隱沒無記性。
所以者何。不定故。不説在善中。不説在不
善中。問曰。若體性不定者。云何説此是根戒
此是根非戒。答曰。不隱沒無記體是一行。或
時隨順善。或時隨順不善。若隨順善時。是名
戒。若隨順不善時。是名非戒
問曰。已説根戒根非戒。斷戒云何。答曰。若以
世俗道。斷欲界結。未至禪所攝九無礙道斷
對治是也。若依二禪邊。斷初禪結。第二禪邊
所攝九無礙道是也。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邊。斷無所有處結。非想非非想邊所攝九
無礙道是也。若以無漏道。斷欲界結。未至禪
所攝九無礙道是也。斷初禪結。三地所攝九
無礙道是也。如是次第。第二禪是四地。第三
五地。斷第四禪結。及無色界見道所斷是
六地。空處修道所斷是七地。識處八地。無所
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是九地。九地
所攝無礙道是斷
云何凡夫性。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爲止異義者意故。如犢子部説。欲界見
苦所斷十種煩惱。是凡夫性。彼説凡夫性。定
是欲界繋是染汚。是見道斷。是相應。爲止
如是説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繋是不染汚。
是修道所斷是不相應法故而作此論。云何
凡夫性。答曰。若不得聖法。乃至廣説。問曰。
爲不得一切聖法是凡夫性。爲不得苦法忍
是凡夫性耶。若不得一切聖法。是凡夫性者。
無有聖人得一切聖法者。則無非凡夫性人。
佛世尊則非成就一切無漏法。謂聲聞辟支
佛無漏法。及自身學法。若不得苦法忍。是凡
夫性者。道比智已生。捨苦法忍。應是凡夫性。
答曰。或有説者。應作是説。不得苦法忍。是凡
夫性。問曰。若然者。道比智生捨苦法忍。是凡
夫性耶。答曰。苦法忍生時。破凡夫性。永更不
生。苦法忍。不得言得。不得言不得。如不得未
來眼根。得現在者。以得現在眼根故。破未來
眼根。不得未來眼根。不名得。不名不得。彼亦
如是。復有説者。道比智生捨苦法忍。體性是
不得。如不得未來眼根。得現在眼根。而不
得過去眼根。如是得道比智。不得苦法忍。問
曰。若然者云何非凡夫性耶。答曰。成就依果
故。聖人身中。無有不成就苦法忍。依果時雖
不成就苦法忍。而非凡夫。常是聖人。問曰。若
不得聖法。是凡夫性者。如説云何凡夫性。三
界不染汚心不相應行。其義云何。答曰。若説
不得聖法是凡夫性者。即明三界不染汚心
不相應行義。所以者何。不得聖法性。即是三
界不染汚心不相應行。復有説者。先説是對
治。後説是體性。復有説者。凡夫性體是一法。
猶如命根。非不得性是不染汚心不相應行
修道所斷。評曰。不應作是説。體性是不得
聖法。如是説者好。復有説者。不得一切無漏
法。是凡夫性。問曰。若然者。無有聖人盡成就
一切無漏法者。則無非凡夫性。答曰。雖無聖
人盡成就一切無漏法者。然非凡夫。所以者
何。亦有不得聖道。亦有得聖道故。復有説
者。若不得是不共。是凡夫性。若不得是共。非
凡夫性。復有説者。若不得不破。是凡夫性。若
不得破。是非凡夫性。復次亦不得聖暖聖忍
聖見聖欲聖慧。乃至廣説。問曰。此復顯現何
耶。答曰。先是略説。今是廣説。先不分別。
今則分別。復有説者。此説極下凡夫。不得
達分善根者。聖*暖者是*暖法。聖見者是頂
法。聖忍者是下中忍。聖欲者是上忍。聖慧者
是世第一法。是故此中説極下凡夫。復有説
者。此中唯分別苦法忍。所以者何。苦法忍。
亦名*暖見忍欲慧。令有種子熱故名*暖。轉
行故名見。堪忍故名忍。可諦故名欲。分別故
名慧。復有説者。令有種子熱故名*暖。轉行
故名見。行忍故名忍。欲解脱故名欲。覺知
故名慧。是故此中*唯分別苦法忍
凡夫性。當言善耶。乃至廣説。答曰。凡夫性。
當言無記。所以者何善法由善方便得。亦由
餘善法得。由方便者。是方便善根。由此善根。
亦令餘善未來世修。如見道邊等智盡智邊
所得三界善根。問曰。此中何故不説生得善
耶。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乃至
廣説。復有説者。若勝好善。此中則説。彼是
下劣。是故不説。復有説者。方便得善説。方便
善根。由他得善。説離欲得善。復有説者。方便
生善。説達分勝進分善根。由他得善。説住分
退分善根。復有説者。此文應如是説。善法若
方便得。若得方便者。是方便得。得者是生得。
復有説者。得善法若方便。若離欲若得若退。
復有説者。方便得者。是方便生。若得者善根
斷還生時得善根是也。無有作方便求爲凡
夫。所以者何。無有本非凡夫者。此是下賤法
故。無有求者。若凡夫性是善則有大過。斷善
根時。永滅善法。不成就得。是時應非凡夫。若
極惡下賤。非凡夫者。是事不然。欲令無如是
過故。凡夫性不當言善。何故非不善耶。答曰。
凡夫離欲界欲。不成就不善法。離欲界則非
凡夫。以如是説。則止凡夫性。是不善者意。若
凡夫性。是不善者。凡夫人離欲界欲者。則不
應還生欲界。然還生欲界。是故凡夫性不得
言不善
凡夫性當言欲界繋耶。乃至廣説。答曰。凡夫
性。或欲界繋。或色無色界繋。問曰。凡夫性何
故不當言定欲界繋耶。答曰。欲界沒生無色
界。乃至廣説。問曰。何故不説欲界沒生色界
中耶。答曰。欲界沒生色界中。雖捨欲界法而
不悉捨。生無色界悉捨。所以者何。生色界中
猶成就欲界法。謂欲界變化心。生無色界。不
成就欲界法。以是事故。不當言定欲界繋。何
故不當言定色界繋。答曰。色界沒生無色界
中。悉不成就色界繋法。問曰。色界沒生欲界
中。亦捨色界法。此中何以不説耶。答曰。雖捨
色界法而不悉捨。生無色界悉捨。是故説色
界沒生無色界。乃至廣説。若當定是色界繋
者。阿私陀阿羅荼欝陀迦等。則不應還生。復
次所以不説色界沒生欲界者。色界沒生欲
界中。成就色界法。生無色界。悉不成就色界
法。是以不説。何故凡夫性。不當言定無色界
繋。答曰。得正決定時。乃至廣説。法應如是。
若成就彼地凡夫性。先見彼地苦。然聖道生
爲凡夫性。作對治故。若聖道生。先見無色界
凡夫苦者。凡夫性當言定無色界繋。但不爾。
問曰。若以聖道初生者。凡夫性當言定欲界
繋。答曰。不應以此設難。彼説不當言定欲
界繋者。先已説故
凡夫性當言見道斷耶。乃至廣説。答曰。凡夫
性當言修道斷。不當言見道斷。所以者何。見
道所斷法悉染汚。凡夫性非染汚。若是見道
斷者則是染汚。然凡夫性非染汚。其事云何。
若是見道。如世第一法滅。乃至廣説。染汚法
要斷得不成就。隨斷幾種染汚法。得不成就
彼種。乃至廣説。是時未斷一種染汚法。而不
成就凡夫性。若凡夫性是染汚法者。行者亦
是凡夫。亦是聖人。所以者何。住苦法忍時。成
就五種染汚法。是時亦是具縛。亦是聖人。問
曰無有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者。何以言是時
三界凡夫得不成就耶。答曰。或有説者。此文
應如是説。三界中凡夫。得不成就。而不説者
有何意耶。答曰。欲令三數滿故作如是説。成
就欲界凡夫性。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若
不成就欲界凡夫性。是人不名成就三界凡
夫性。是故欲令三數滿故作如是説。復有説
者。斷其可生處故作如是説。彼有更生之處。
令悉斷之。令彼法不復得生。復有説者。欲
令不成就法復不成就故。云何不成就法復
不成就耶。答曰。欲令極遠故。復有説者。三界
凡夫性。得非數滅故説三界
凡夫性是何等法耶。答曰。三界不染汚心不
相應行。問曰。何故復作此論。答曰。爲止説凡
夫性定欲界繋是染汚是見道斷是相應法者
意故。而作此論。説三界則止定在欲界。不染
汚則止染汚。修道斷則止見道斷。不相應則
止是相應法者意。問曰。凡夫性體性是何。答
曰。如此經説。不得聖道。乃至廣説。此中説凡
夫性是不成就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行陰
所攝。問曰。凡夫性。非行陰所攝。所以者何。
心不相應行法中。不説此法故。答曰。亦説在
如是等諸法名心不相應行中。此是凡夫性
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凡夫性是何義。阿毘
曇人説曰。凡夫分凡夫性。凡夫身凡夫體。是
凡夫性義。尊者瞿沙説曰。與凡夫相似義是
凡夫性義。如牛似牛故名牛性。餘禽獸等亦
如是。尊者和須蜜説曰。多處受身義是凡夫
性義。異界生義是凡夫性義。趣異趣義是凡
夫性義。更諸生義是凡夫性義。受諸生義
是凡夫性義。信異師義是凡夫性義。行異類
義是凡夫性義。造異業義是凡夫性義。尊者
佛陀提婆説曰。受異界異趣異生増長生死
義是凡夫性義。行異類義是凡夫性義
問曰。何故名凡夫耶。尊者和須蜜説曰。受異
生異界異生處造異業行異煩惱信異師行異
類等諸法故名凡夫。尊者佛陀提婆説曰。異
於聖法故名凡夫。問曰。何故説凡夫法耶。答
曰。此法是凡夫所有故名凡夫法。猶如聖人
所有法名聖法。復次凡夫等得此法。成就在
身中。是故名凡夫法。復次凡夫爲此法所覆
蔽所纒故。名凡夫法。復有説者。凡夫人。
作此法。行此法。隨逐此法。故名凡夫。尊者佛
陀提婆説曰。此法是凡夫人法。生増長凡夫
性故。名凡夫法。問曰。凡夫法。凡夫性。有何
差別。答曰。因是凡夫性。果是凡夫法。如因果
作已作。廣説亦如是。復次無記是凡夫性。善
不善無記是凡夫法。無報是凡夫性。有報無
報。是凡夫法。如有報無報生一果二果。無慚
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説亦如是。復次
凡夫性攝一陰少分。凡夫法攝五陰。復次凡
夫性是不相應。凡夫法是相應不相應。如相
應不相應。有依無依等。説亦如是。復次凡夫
性是不染汚。凡夫法是染汚不染汚。尊者佛
陀提婆説曰。異趣所行。是凡夫性。異趣所
得陰界入法。是凡夫法。如牛羊禽獸所行
是牛羊禽*獸性牛羊禽*獸所得法是牛羊禽
*獸法。如是等相。是名差別
若凡夫性不斷。亦成就凡夫性耶。若成就凡
夫性。彼凡夫性不斷耶。乃至廣作四句。凡夫
性不斷不成就凡夫性者。生欲界凡夫人。未
離初禪欲。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
性不斷亦不成就。離初禪欲未離第二禪欲。
從第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
不成就。乃至離無所有處欲。非想非非
思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生初禪凡夫人
未離第二禪欲。第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離第二禪欲未離第
三禪欲。從第三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
性不斷亦不成就。乃至離無所有處欲。非想
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如凡夫人
生初禪。乃至生識處。説亦如是。凡夫人生無
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
就。凡夫人則爾。聖人云何。聖人未離欲界欲。
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
不成就。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從初禪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乃至
離無所有處欲。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非想
非非想處。凡夫性不斷亦不成就。是名不斷
亦不成就。成就非不斷者。凡夫人生欲界。離
欲界欲。成就欲界凡夫性非不斷。生初禪離
初禪欲。乃至廣説。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
欲。成就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是名成就
非不斷。不斷非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
未離欲界欲。欲界凡夫性不斷非不成就。生
初禪未離初禪欲。乃至生無所有處。未離無
所有處欲。説亦如是。生非想非非想處。彼凡
夫性不斷非不成就。是名不斷非不成就。非
不斷不成就者。凡夫人生欲界中。乃至離無
所有處欲。從初禪地。乃至無所有處。凡夫性
非不斷不成就。生初禪中離無所有處欲。從
第二禪。乃至無所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
就。乃至生識處。離無所有處欲。無所有處凡
夫性非不斷不成就。空處乃至欲界。凡夫性
非不斷不成就。凡夫人生無所有處識處。乃
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生非想非非
想處無所有處。乃至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
成就。一切阿羅漢。三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
就。阿那含離無所有處欲。從欲界乃至無所
有處凡夫性。非不斷不成就。乃至聖人離欲
界欲。未離初禪欲。欲界凡夫性。非不斷不成
就。是名非不斷不成就。若凡夫性已斷亦不
成就耶。若不成就凡夫性已斷耶。乃至廣作
四句。彼初句作此第二句彼第二句作此初
句彼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彼第三句作此第
四句。凡夫性若是數滅。復是非數滅耶。若是
非數滅。復是數滅耶。乃至廣作四句。是數滅
非非數滅者。凡夫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
有處欲是也。是非數滅非是數滅者。聖人未
離欲界欲是也。是數滅亦非數滅者。聖人離
欲界欲。諸地説亦如是。乃至阿羅漢。三界凡
夫性。得數滅亦得非數滅。非數滅非非數滅
者。未離欲凡夫人是也。問曰。頗有法一種時
捨九種時斷耶。答曰有。謂凡夫性是也。一種
時捨者。謂苦法忍是也。九種時斷者。謂離
欲界欲時。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是也
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覺邪。乃至廣説。
問曰。何以説凡夫性。次説八邪枝耶。答曰。
以此二法展轉相扶持故。凡夫性扶持八邪
*枝。八邪*枝扶持凡夫性。復次行者憎惡此
八邪法。而修道故。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
覺*邪。乃至廣作四句。邪見一切地中可得。
非一切染汚心中可得。邪覺一切染汚心中
可得。非一切地中可得。此中説謗因果邪見。
不盡説五邪見。是以作大四句。與邪見相應
非邪覺者。邪覺相應邪見。欲界未至禪地禪
地邪見相應聚中邪覺體。與邪見相應非邪
覺。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一者
一刹那中無二邪覺。二者前後刹那不倶。三
者除其自體。與他一切法作縁。餘邪覺不相
應邪見相應法。彼是何耶。謂禪中間。乃至無
色界。九大地法。九煩惱大地睡心觀。如是等
法。與邪見相應非邪覺。所以者何。彼地無邪
覺故。邪覺相應非邪見者。邪見相應邪覺。
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體。應於邪覺。所以者
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前説。餘邪
見不相應邪覺相應法。彼是何耶。除欲界未
至禪初禪邪見相應法。諸餘染汚聚邪覺相
應法。謂身見邊見戒取見取疑愛恚慢不共
無明相應聚。如是等法。與邪覺相應非邪見。
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邪見相應亦邪
覺者。除邪覺應邪見。除邪見應邪覺。餘邪
見邪覺相應法。彼是何耶。謂欲界未至禪初
禪邪見邪覺相應聚。除其自體。除慧餘有九
大地。餘惡慧。餘九煩惱大地。心觀睡時眠時。
如是等法。與邪見相應。亦應邪覺。不與邪見
邪覺相應者。邪覺不應邪見。彼是何耶。謂除
欲界未至禪初禪邪見相應聚邪覺。諸餘染
汚聚邪覺體。不應邪見。所以者何。聚各異故。
亦不應邪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以三
事故。亦如上説。邪見不應邪覺。彼是何耶。謂
禪中間。乃至無色界邪見。不應邪覺不應邪
見。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
上説。亦不與邪覺相應。彼地無覺故。諸餘心
心數法。謂除中間禪乃至無色界邪見相應
法。諸餘染汚聚。不與邪見相應。彼聚中無邪
見故。不與邪覺相應。彼地中無邪覺故。善心
不隱沒無記心。色無爲心不相應行。善心無
記心不應者。非染汚故。色無爲心不相應行
不應者。非縁法故
諸法與邪見相應。復與邪方便耶。若與邪方
便相應。復與邪見耶。乃至廣作四句。邪見一
切地可得。非一切染汚心中可得。邪方便一
切地一切染汚心中可得故。作中四句。邪見
相應非邪方便者。邪方便應邪見。邪見相應
邪方便體。應於邪見非邪方便。以三事故。自
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説應邪方便非邪見者。
謂邪見邪方便聚中邪見體。應邪方便非邪
見。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
上説。餘邪見不相應法邪方便相應法。彼是
何耶。除邪見相應聚。諸餘染汚聚。與邪方便
相應非邪見。如是等法。與邪方便相應非邪
見。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與邪見亦與
邪方便相應者。除邪方便應邪見。諸餘邪見
相應法。除邪方便者。以邪方便多故。除邪見
相應聚邪方便體。彼是所除。諸餘邪見相應
法。亦除邪見體。是爲於彼聚中除邪方便體。
亦除邪見體。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謂除
慧餘九大地。除惡慧餘九煩惱大地。心覺觀
睡無慚無愧眠應隨相説。不與邪見邪方便
相應者。邪方便不應邪見。彼是何耶。謂除邪
見相應聚。諸餘染汚聚。彼聚中邪方便體。不
應邪見。所以者何。彼聚中無邪見故。不應邪
方便。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亦如上説。諸
餘心心數法。謂善不隱沒無記。色無爲。心不
相應行。善心不隱沒無記心。非染汚故。色無
爲心不相應行。非縁法故。如邪見邪方便。邪
念邪定。説亦如是。邪覺對邪方便邪念邪定
亦如是
諸法與邪方便相應。復與邪念相應耶。乃至
廣作四句。此二法一切地一切染汚心中可
得。是故作小四句。與邪方便相應不與邪念
相應者。謂邪念是也。邪念體應邪方便非邪
念。所以者何。以三事故。體不自應。亦如上
説。邪念相應非邪方便者。謂邪方便是也。餘
如上説。亦與邪方便邪念相應者。除邪方便
邪念體。諸餘染汚心心數法。彼是何耶。除念
餘九大地八煩惱大地睡覺觀眠時心。無慚
無愧應隨相説。非邪方便非邪念相應者。諸
餘心心數法。謂善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無爲
心不相應行。所以如前説。如邪方便對邪念。
對邪定亦如是。邪念對邪定亦如是
問曰。此八邪*枝。幾在欲界。幾在色無色界。
答曰。欲界有八。色界有八。無色界有四。除
邪語邪業邪命邪覺。幾見道斷。幾修道斷。答
曰。一是見道斷。謂邪見。三是修道斷。謂邪語
邪業邪命。四是見道修道斷。謂邪覺邪方便
邪念邪定。問曰。此中何故最後説諸邪*枝
耶。答曰。欲顯現世第一法功用故。此乾度
初明出要善法。如世第一法。能入見道。能
生聖道。聖道見道。能壞邪見。是故始明聖
道。終明邪道
    世第一及智 人品與愛敬
    無慚色無義 思品最在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四
  宋本此卷首云。智犍度八道品中。若成就
見亦成就智耶云云。乃至卷末云。與喜覺
支相應非念覺支相應者等。凡二十六紙
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耶。今撿宋本
錯亂。此文全是此論第四十八卷之文。而
重書爲此第二十四卷耳。今依二本正之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一
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盡是佛經。唯除五結九
十八使。此非佛經。此章中應除此二論。曾聞
尊者瞿沙作如是説。一切阿毘曇論。盡解佛
經。因此經故。作如是論。諸經中不説者。皆
悉除之。此二論非經所説。是故應除五結説
五上分結。所以者何。五上分結。是佛經故。除
九十八使。更無所説。非佛經故。復有説者。五
結此章中不應除。所以者何。佛於増一阿含
五法中説。以經久故。而亡失之。尊者迦旃延
子以願智力。觀察於阿毘曇中。還説五結。曾
聞増一阿含。從一法至百法。而今唯有從一
法至十法者在。餘悉亡失。從一法至十法。亡
失甚多。在者猶少。如尊者奢那婆秀阿羅漢
是尊者耆婆迦和上般泥洹時。是日亡失七
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毘曇論。從是以後
更不復行。一論師滅猶失爾所經論。何況佛
法中多論師滅。復有説者。此二論雖非佛經。
不應除之。問曰。若非佛經何故不除。答曰作
經者意欲爾。隨其所欲。而造此論。亦不違
法相。於此論中。説一切遍。説非一切遍。説一
切遍非一切遍。一切遍者。三結是也。非一切
遍者。五結是也。一切遍非一切遍者。九結是
也。問曰。五結可爾。九十八使。亦非佛經。何
故不除。答曰。一切阿毘曇廣解佛經義。若廣
解佛經義者。是阿毘曇。佛經説七使。以界以
種以行差別故。有九十八使。是故此二論倶
不應除。問曰。彼尊者造論。何故先立章。答
曰。欲顯現諸門義故。所以者何。若不先立章
者。則門義不顯。如人不能采畫虚空。若欲
畫時。必有所依。彼亦如是。復次欲令此論
久住世故。雖立章門造偈頌制揵度作品名。
百千衆中。乃有一人能具足誦持阿毘曇者。
何況不立章門乃至品名。而能具足誦持此
煩亂文。欲令無如是過故。而先立章。問曰。
彼尊者何故因佛經而立章耶。答曰。以一切
阿毘曇盡廣解佛經義故。復次欲顯現佛經
有無邊義故。外道書論有文無義。雖有義而
少。如羅摩延書。其文有萬二千偈。唯明二
事。一明羅摩延劫思陀去。二明羅摩將思陀
羅。一切佛經皆是無量無邊。無量者有無量
義。無邊者有無邊文。猶如大海無量無邊。無
量者謂深無量。無邊者謂廣大無邊。復次欲
顯現佛經堪忍問難轉精妙故。外道書論不
堪問難。若其問難轉不牢固。無有義味。如
猨猴子不耐打觸。若其打觸便失糞穢。佛經
堪耐打觸。若打觸時則出清淨戒色及善根
觸。亦如波羅㮈衣堪耐打觸。若加打觸光色
轉妙出生妙觸。彼亦如是。復次欲顯現佛經
發則妙故。佛經説有三事。覆則妙發則不妙。
謂愚人女人婆羅門書三事。發則妙覆則不
妙。謂智人日月佛經。復次欲顯現佛經堪耐
思求轉精妙故。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
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
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復次先
作是説。一切阿毘曇盡廣解佛經義。以是事
故。如來所説。種種不相似義。立雜揵度。説
諸結義。立結使揵度。乃至説見義。立見揵度。
一一揵度中。分別一切法。問曰。彼尊者造論。
何故先立章後作門。答曰。如人造舍。先平治
地然後立舍。彼尊者亦復如是。欲造法舍如
平地法。先立於章。如造舍法後立於門。復次
如人種樹。先治地然後乃種。彼尊者亦復如
是。欲種法樹如治地法。先立於章。如種樹法。
後作於門。復次如華鬘師華鬘弟子欲造種
種鬘時。先經其縷。然後以種種色華而莊飾
之。彼尊者亦復如是。欲造法鬘。如經縷法。先
立於章。如以華莊飾之。後作於門。復次如
畫師畫弟子。欲畫之時。先摹其像。後布衆
*采彼尊者亦復如是。如摹像法。先立於章。
如布*采法。後作於門。復次猶如工匠工匠弟
子。先量其木。後刻支體。彼尊者亦復如是。
如量木法。先立於章。如刻*支體法。後作於
門。復次如行者觀法。先觀四大造色。後觀
微塵刹那。彼尊者亦復如是。如觀四大造色
法。先立於章。如觀微塵刹那法。後作於門。復
次世尊説法亦爾。先説後解先説者。如説六
界六觸十八意行四處。比丘當知。是名爲人。
後解者此名六界乃至四處。彼尊者亦復如
是。先立於章。後作於門。復次欲現二種善故。
先立於章。現善於文。後作於門。現善於義。如
善於文義。於文義有力。於法無礙。於義無礙。
法無礙果。義無礙果。當知亦如是。復次欲現
己知見不錯亂故。若人知見錯亂所造經論。
亦復錯亂。不能善立章門乃至品名。若人知
見不錯亂者。所造經論亦不錯亂。善立於章
乃至品名。是故欲顯己知見不錯亂故。先立
於章後作於門
問曰。以何等故。彼尊者作經先立三結爲
章。後乃至九十八使。答曰。彼作經者。有如是
欲如是意。隨其欲意造作此論。亦不違法相。
是故先立三結爲章。後乃至九十八使。尊者
波奢説曰。雖一切處生疑。然不違法相。若先
説三不善根。後乃至九十八使。亦有此疑。復
次阿毘曇應以相求。不應以次第求。前説後
説倶無有過。復次亦可隨義説其次第。所以
先立三結爲章。後乃至九十八使。若一一阿
毘曇求其次第。則經文煩亂。誰能具足受持
阿毘曇煩亂文者。復次爲増法故。先説三結。
後説四五六七九。至九十八使。復次爲説煩
惱樹次第増長法故。先説三結。後説四五六
七九。至九十八使。復次欲次第説得四沙門
果故。若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盡斷三不善
根及欲漏。得斯陀含果。盡斷得阿那含果。永
斷有漏無明漏。得阿羅漢果。餘流扼縛取蓋
下分結上分結見身愛結使等。皆是有漏差
別。廣分別漏。是故欲説次第得四沙門果故。
先立三結爲章。後乃至九十八使
三結身見戒取疑。問曰。此三結體性是何。答
曰。體性有二十一種身見三界見苦所斷有
三種。戒取三界見苦見道所斷有六種。疑三
界見苦集滅道所斷有十二種。此二十一種。
是三結體。我物相性分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結。結是何義。
答曰。縛義是結義。合苦義是結義。雜毒義是
結義。縛義是結義者。縛即是結。何以故。知
如經説。尊者摩訶拘絺羅往尊者舍利弗所。
作如是問。爲色縛眼。爲眼縛色。乃至意法
亦如是問。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色不
縛眼。眼不縛色。其中欲愛。是其縛也。譬如白
牛黒牛同一。*扼靷而以繋之。尊者拘絺羅。
於意云何。若有説言黒牛繋白牛白牛繋黒
牛。爲是如法説不。答言。不也。然彼*扼靷是
其縛。如是尊者拘絺羅。色不縛眼。眼不縛色。
但於其中。欲愛是縛。乃至意説亦如是。以是
事故。知結即是縛。合苦義是結義者。欲界諸
結與欲界苦衆生合。色界諸結與色界苦衆
生合。無色界諸結與無色界苦衆生合。欲界
諸結與苦合相。不與樂合。色無色界諸結與
苦合相。不與樂合。以是事故。合苦義是結義。
雜毒義是結義者。一切受生妙有漏定。如無
量解脱除入一切處定等。聖所遠離。以雜煩
惱毒故。猶雜毒食。雖復美妙智人遠之。彼亦
如是。以是事故。縛義合苦義。雜毒義是結義。
佛經説。若斷三結。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
入究竟道。唯受七有七生天上人中。得盡
苦際。問曰。如阿毘曇説。斷八十八使。名須陀
洹。如池喩經説。斷無量苦。名須陀洹。以何
等故。世尊説。若斷三結。名須陀洹。答曰。或
有説者。此是如來有餘説。略言要言。爲受化
者。作如是説。復次爲人故。爲時衆故。爲受化
者故。爲法器故。所以者何。諸佛説法。盡爲
受化者。智有深淺。亦觀其心及與結使。
心者。所謂善根。結使者。謂諸煩惱。觀察其
心及煩惱已。隨其煩惱。説對治法。亦不説少。
若説少者。則不能除煩惱之病。亦不説多。若
説多者。則是如來無利之説。譬如醫師治病。
先觀其病及病所因。然後投其對治之藥。亦
不少投。若少投者。其病不愈。亦不多投。若多
投者。唐捐其功。隨其所應。而投其藥。彼亦如
是。復次若略説斷三結。名須陀洹。若廣説則
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苦。名須陀洹。如略説廣
説不分別分別頓説次第説亦如是。復次爲
利根者。説斷三結名須陀洹。爲鈍根者。説斷
八十八結及無量苦名須陀洹。如利根鈍根。
因力縁力。内力外力。依内思惟力。依外説力。
揵智遲智。説亦如是。復次欲説易行法以
誘進受化者。如牽他手令其起故。此中應説
跋耆子喩。曾聞有跋耆子。於佛法出家。是時
已制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其所樂而履
行之。彼人聞已。生憂慮心。誰能守護如此諸
戒。便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制
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其所樂而奉行之。
我今不堪守護此戒
爾時世尊。示親善相而不呵責。以軟美言而
慰喩之。善哉善哉。跋耆子。汝能善學三戒不
耶。謂善學戒。善學心。善學慧。彼人聞已。生
大歡喜。作如是言。我能善學此三種戒。學三
種戒故。次第能學一切諸戒。若如來説斷見
道所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諸苦名須陀洹者。
則受化者。心生憂慮。何能拔此八十八煩惱
之樹。度八十八煩惱大河。乾竭八十八煩惱
大海。摧破八十八煩惱之山。修此八十八對
治之道。若佛説斷三結名須陀洹。諸受化者。
生大歡喜。若斷三結。則是易事。若斷三結。則
斷見道一切諸使。所以者何。同一對治斷故。
以是事故。説易行法。廣説如上。復次欲説最
勝法故。一切見道所斷結中。此三結最勝。
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説。此三結是一切見
道所斷煩惱最勝。餘隨從生。如因見生愛恚
慢等復次此三結。是一切見道所斷煩惱
首。猶如勝軍。常在前行。以彼力故。餘煩惱
生。復次以此三結是功徳怨家。功徳者。謂須
陀洹果。誰是彼怨家。謂三結是也。復次此三
結。是三三昧近對治。身見是空三昧近對治。
戒取是無願三昧近對治。疑是無相三昧近
治復次以此三結是近見。道人數數行故。
如雜揵度説。行者住忍。見疑不行。設有行者。
亦復不覺。以其智劣煩惱微細故。見者謂身
見戒取。疑者即是疑。復次以此三結難斷難
破難過。復次以此三結有増盛過重患多過。
身見有何増盛過。答曰。身見是六十二見。根
見是諸煩惱根。煩惱是業根。業是報根。依報
生善不善無記法。戒取有何増盛過。答曰。從
戒取生種種邪苦行。疑有何増盛過。答曰。疑
者疑過去未來世。内懷猶豫。此是何。云何有
此。誰造此。此當云何。此衆生爲從何來死至
何所。復次以此三結雖斷雖知。阿羅漢猶行
相似法。身見苦比忍永斷。雖斷雖知。阿羅漢
猶行相似法。而作是説。此是我衣我鉢。是我
同房弟子。是我近住弟子。是我房。是我房中
資生之物。似如計我戒取道比忍永斷。雖斷
雖知。阿羅漢猶行相似法。如洗手足住阿練
若。但畜三衣。廣説十三清淨功徳。因此得
竟淨想。曾聞。尊者聾摩奢恒耆迦。雖是阿羅
漢。亦日日詣水澡浴以爲淨想。疑道比忍永
斷。雖斷雖知。阿羅漢猶行相似法。見於遠物
疑。爲是人耶。爲是杌耶。見於二道疑爲是所
趣道耶。非所趣道耶。見二衣二鉢疑。爲是我
衣鉢。爲非我衣鉢耶。復次行者爲斷三結故。
令一切見道所斷結亦盡得斷。復次行者爲斷
三結故。亦見知覺識見道所斷結。復次以是
三結通於三界。亦是下分。欲愛瞋。雖是下分。
不通三界。邊見邪見見取愛慢無明。雖通三
界而非下分。復次於七使中。永斷無餘者是
中則説。須陀洹於七使中。永斷二使。謂見使
疑使。復次於九結中。永斷無餘。乃至廣説。須
陀洹於九結中。三結永斷。謂見結疑結取
結。以是事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説。此經應
如是説。斷三結得須陀洹。三結者。謂見結疑
結取結。復次於十使中。永斷無餘者。乃至廣
説。十使者。謂五見愛恚慢無明疑。須陀洹。永
斷六使。謂五見疑。於六使中。*唯説三使。謂
身見戒取疑。不説三使。謂邊見邪見見取。所
以者何。此從彼生故。身見生邊見。邊見從身
見生。戒取生見取。見取從戒取生。疑生邪見。
邪見從身見生。戒取生見取。見取從戒取
生。疑生邪見。邪見從・疑生。已説能生。當知亦
説從生。復次此是現初門現略説現始入。此
見道所斷結。或一種斷二種斷四種斷。若説
身見。當知已説一種斷者。若説戒取。當知已
説二種斷。雖更無二種。即戒取名二種。戒取
相應共有法。亦名二種。若説疑。當知已説四
種斷者。復次見道所斷結。或是自界一切遍。
或他界一切遍。若説身見。當知已説自界一
切遍。若説戒取疑。當知已説他界一切遍。問
曰。何故自界一切遍説一結。他界一切遍説
二結。答曰。以他界縁於有漏亦縁無漏。若説
戒取。當知已説有漏縁使。若説疑當知已説
無漏縁使。如自界一切遍。他界一切遍。自地
一切遍。他地一切遍。自界縁。他界縁。自地
縁。他地縁。當知亦如是。復次見道所斷結。或
有漏縁。或無漏縁。若説身見戒取。當知已
説有漏縁使。若説疑。當知已説無漏縁使。問
曰。何故説二有漏縁。説一無漏縁。答曰。有漏
縁者。或自界縁。或他界縁。若説身見。當知已
説自界縁。若説戒取。當知已説他界縁。如有
漏縁無漏縁。世縁出世縁。味縁無味縁。住縁
出縁。繋縁不繋縁。結縁非結縁。受縁非受縁。
纒縁非纒縁。當知亦如是。復次見道所斷結。
或有爲縁。或無爲縁。若説身見戒取。當知已
説有爲縁。若説疑當知已説無爲縁。如有爲
縁無爲縁。有常縁無常縁。有恒縁無恒縁。當
知亦如是。復次見道所斷結。或性是見。或性
非見。若説身見戒取。當知已説見性者。若説
疑當知已説非見性者。如見性非見性。視不
視。轉行不轉行。求不求。轉其心不轉其心。當
知亦如是。復次見道所斷結。或不善。或無記。
若説戒取疑。當知已説不善。若説身見。當知
已説無記。如不善無記。有報無報。生一果二
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亦
如是。復次見道所斷結。有二種。或性欣踊。或
性憂慼。若説身見。當知已説欣踊者。若説戒
取疑。當知已説憂慼者。復次此三結。壞三種
身。身見壞戒身。戒取壞定身。疑壞慧身。復
次此三結。能壞八正道。身見壞正語正業正
命。戒取壞正念正定。疑壞正見正覺正方便。
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世人多深著我我
所。深著吉不吉。深懷猶豫。佛言。若衆生行如
是法者。不名須陀洹。若不行如是法者。名須
陀洹。問曰。爲得初道名須陀洹。爲得初果名
須陀洹。若得初道名須陀洹者。第八人。應是
須陀洹。第八人者。名堅信堅法。所以者何。彼
得初道故。若得初果名須陀洹者。若離多分
欲。若離欲界欲得正決定道比智時應是須
陀洹。所以者何。初得果故。答曰。或有説者。
初得道故名須陀洹。問曰。若然者。第八人。應
是須陀洹。所以者何。以初得道故。答曰。初得
道故名須陀洹。彼所得道。必縁於道者。是
須陀洹。第八人。雖初得道。縁於苦故。不名須
陀洹。復次初得道故。名須陀洹。彼道要是道
比智果所攝道。是須陀洹復次初得道故。名
須陀洹。彼道要有三事。一得未曾得道。二捨
曾得道。三斷結同一味。得未曾得道者。謂修
道是也。捨曾得道者見道是也。斷結同一味
者。見道所斷結。都同一味證。復次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彼道要有五事。一得未曾得道。二
捨曾得道。三斷結同一味證。四頓得八智。五
具修十六行。復次初得道故。名須陀洹。住彼
道時。見道所斷結。永盡無餘。永斷縁倒結。永
斷忍對治結。永斷邪見。復次初得道故。名
須陀洹。住彼道時。其人可共談説。可施設有
相。復次初得道故。名須陀洹。住彼道時。容
有生死。復有説者。初得果故。名須陀洹。問
曰。若然者。斷多分欲盡欲界結。得正決定道
比智時。應是須陀洹。所以者何。是初得果故。
答曰。初得果故。名須陀洹。要是順次第具縛
非超越人。復次初得道故。名須陀洹。是初得
解脱。是初得度。是得初果人。復次初得果
故。名須陀洹。要不以世俗道故斷一種結。而
得果者。復次初得果故。名須陀洹。是四沙門
果最初果者。復次初得果故。名須陀洹。要是
具四向四果者。復次初得果故。名須陀洹。是
八人四雙者。復次初得果故。名須陀洹。住彼
道時。亦不壞地。亦不壞道。斯陀含果。雖不壞
地而壞於道。所以者何。有漏無漏道。倶能得
故。阿那含果。亦壞於地。亦壞於道。壞地者。
依六地而得。壞道者。有漏無漏道。倶能得故。
阿羅漢果。雖不壞道而壞於地。所以者何。依
九地得故。須陀洹果地。亦不壞道。亦不壞不
壞地者。依未至地。得不壞道者。*唯以無漏
道。不以有漏道得。復有説者。不以初得道故。
名須陀洹。不以初得果故。名須陀洹。然以須
陀洹果故。彼人名須陀洹。因法爲名。猶如藥
水。以藥爲名。酥瓶油瓶。亦復如是。問曰。何
故名須陀洹。答曰。須陀名聖道流。洹名爲入。
入聖道流故。名須陀洹。問曰。若然者。斯陀含
阿那含阿羅漢。亦名須陀洹。所以者何。亦入
聖道流故。答曰。此初受名。初得道故。餘果名
者。各自有義
不墮惡趣者。不墮三惡趣。問曰。如斯陀含阿
那含阿羅漢。亦不墮惡趣。何故獨説須陀洹
不墮惡趣耶。答曰。亦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説有餘。復次沙門果。各自有義。如須陀洹。
不墮惡趣勝故。説不墮惡趣。斯陀含一往來
勝故名一往來。阿那含不還欲界勝故名不
還。阿羅漢更不受有勝故名更不受有。以沙
門果各自有義故。隨義立名。問曰。凡夫人亦
有不墮惡趣者。何以不説。答曰。應説而不説
者。當知此説有餘。復次凡夫人。或墮惡趣。
或不墮惡趣。是以不説。聖人必定不墮惡趣。
是故説之
決定者。住正決定聚故名決定。須陀洹義。應
言決定般涅槃。所以者何。有般涅槃因縁故。
譬如坏器。於三重屋上。投之於地未至地頃。
當言必破。彼亦如是
入究竟道者。盡智無生智名道。彼人有如是
欲如是期心如是可如是樂如是意近。轉近
彼道故。言入究竟道。*唯受七有者。問曰。應
受十四有若二十八有。若以本有而言。人中
有七。天中有七。應有十四。若以本有中有而
言。天中本有有七。中有有七。人中本有有七。
中有有七。應有二十八。何故但説七有。答曰。
此是七數法。不過於七。人中亦七。天上亦七。
本有亦七。中有亦七。餘經亦説。三説四諦。有
十二行。一諦有十二行。四諦應有四十八行。
三説苦諦有十二行。乃至三説道諦有十二
行。應有四十八行。何故但説有十二行。此是
十二數法。不離三轉十二行故。餘經亦説。比
丘七處善。三種觀義。速於聖法。能盡有漏。彼
不應但七。應有三十五處善若無量處善。何
故但説七處善耶。答曰。此是七數法。不離於
七觀。一色陰有七種。乃至識陰。亦七種故。餘
經亦説。比丘我今當説二法。云何二法。眼色
乃至意法。是名二法。此非一二。應是六二。但
是二數法故。不離於二。此七數法。不離於七。
亦復如是。廣説如上。問曰。何故須陀洹。*唯
受七有不増減耶。尊者波奢説曰。若増若減。
受於有者。皆亦生疑。不以疑故。違於法相。復
次有爾許報因。還受爾許報果。復次以業力
故。*唯受七有。以道力故。不受第八有。如人
爲七歩蛇所螫。以四大力故能行七歩。以毒
力故不至第八歩。復次若受第八有。彼身中
應空無聖道。若空無聖道。先是見諦今非見
諦。本是得正決定今不得正決定。本是聖人
今非聖人。復次若受第八有者。則於過去恒
沙諸佛則爲外人。非是内親。猶如世人七世
相於有親。若至八世使爲外人。彼亦如是復
次住増上忍時。除欲界七生分色無色界一一
處生分。餘一切生分得非數滅。若法得非數
滅。更不復起現在前。復次以*唯有七生處
故*唯受七有。七生處者。謂人六欲天。是須
陀洹生處。而於中生。復次彼於七有中滿修
七種道。永斷七使。以如是事故。*唯受七有。
不増不減。如是諸具受七有。須陀洹。天上
七有。人中七有者。然須陀洹。各有差別。或有
天七人六天六人五。天五人四天四人三。天
三人二天二人一。或有人七天六乃至人二
天一。説亦如是。此中*唯説具七有者故。説
須陀洹受於七有。問曰。具受七有須陀洹。爲
在天上。爲在人中。受第七有耶。答曰。或有説
者。於此生中。得須陀洹。即數此生爲七。或有
説。不在七數者。若如數者。此説人中得道。天
上滿七。於彼般涅槃。若天上得果。人中滿七。
即般涅槃。若不數者。人中得果。還於人中滿
七有。即般涅槃。天中得果。還於天中滿七有。
即般涅槃。評曰。不應數初得道生在七有中。
所以者何。彼生中有時。是凡夫非是聖人。
若數者*唯有二十七有。非二十八。若*唯二
十七有。則違施設經。如説須陀洹經。二十八
生。必盡苦際。欲令無如是過故。不説初得道
生在七有中。問曰。受七有須陀洹。於前六生
中。爲起聖道現在前不耶。答曰。或有説者不
起。若當起者。應般涅槃。或有説者。起現在
前。問曰。若然者。何故不般涅槃。答曰。以業
力故不般涅槃。問曰。若滿第七有時。世無
佛在家而得阿羅漢耶。答曰。或有説者不得。
雖無佛法於餘法中。要當出家受其法服然
後乃得。或有説者。在家亦得。得已不住於家。
於餘法出家受其法服。如是比有五百辟支
佛。住仙人山中。本是聲聞
天上人中者。天來人中。人住天中。猶如世
人從林至園中從園至林中。彼亦如是。生者。
生中有本有中
得盡苦際者。問曰。苦際爲在苦中爲在苦外。
若在苦中。不應言苦際。若在苦外。世間現喩
云何通。猶如金籌。初亦是金。中亦是金。後亦
是金。苦亦如是。初亦是苦。中亦是苦。後亦是
苦。何者是苦際耶。答曰。或有説者。阿羅漢最
後陰是苦際。或有説者。滅盡涅槃是苦際。若
作是説。阿羅漢最後陰是苦際者。不應言苦
際。所以者何。體盡是苦故。答曰。以是事故。
應言苦際。所以者何。更不生苦。更不與苦相
續。更不造苦因。是故名苦際。若作是説。滅盡
涅槃是苦際者。世間金籌現喩云何通。答曰。
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羅毘尼阿
毘曇。不可以世間現喩難賢聖法。所以者何。
賢聖法異世間法異
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問
曰。三不善根體性是何。答曰。有十五種。貪不
善根。欲界五行所斷愛。通六識身。恚不善根。
五行所斷恚。通六識身。癡不善根。欲界全四
種所斷無明。四種者。謂集滅道修道。苦諦所
斷種當分別。苦諦斷無明有十種。謂與五見
愛恚慢疑相應。及不共法八。是不善根。二非
不善根。謂欲界身見邊見相應者。問曰。因是
根義。身見邊見相應無明。是一切不善法因。
何故不名根耶。答曰。若法體是不善。爲一切
不善法。作因者立根。身見邊見相應無明。雖
是一切不善法因。體非不善。是無記故。是
故癡不善根。全是欲界四種。謂集滅道修道
所斷。及苦諦所斷八種。通六識身無明。是此
十五種。是三不善根體。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不善根。不善
根是何義。答曰。生義養義増義。是不善根
義。充足義饒益義。滋盛義流澍不善義。是
不善根義。尊者和須蜜説曰。云何不善根
義。答言。不善因義是不善根義。復次不善種
子義是不善根義復次發起不善義是不善根
義。復次已生不善助生不善増益不善義。是
不善根義。尊者浮陀提婆説曰。不善元本能
生不善助生不善増益不善義。是不善根義。
問曰。若因義是不善根義者。前生不善五陰。
與後生不善五陰作因。前生十不善業。與後
生十不善業作因。前生三十四不善使。與後
生三十四不善使作因。如是等不善法。皆應
是不善根。此三有何異相。立不善根耶。尊
者和須蜜答曰。此是如來有餘之説。略言要
言。爲受化者。作如是説。尊者波奢説曰。佛決
定知法根。亦知勢用。餘人所不知。若法有不
善根相。立不善根。無者不立。尊者瞿沙説曰。
佛知此三法於不善法作因。速疾偏重親近。
是故此三立不善根。餘不善法。無此三相。故
不立根。復次此三不善根。於一切不善法爲
元首。猶如猛將勝軍在前而行。以其威力故。
餘不善法生。復次一切不善法中。誰爲最勝。
此三法。於一切不善法中。名亦最勝義亦最
勝。是故立根。復次貪不善根。是不貪善根近
怨對法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不恚不癡善
根近怨對*法。復次以此三法是功徳怨家。功
徳者謂三善根。復次以此三不善根於一切
不善法。作因作根作主作本所作。作勢力作
縁作増益。作集作起處。作因者猶如種子。作
根者令堅牢。餘隨相説。復次此三不善根。能
持不善法。能使來能生能養能増故。復次以
此三不善根。離欲界欲時。多作留難作障礙。
如守門者不令人入。復次以此三不善根。五
種斷。通六識身。是使性。能起身口業。斷善
根時。有牢強方便。五種斷者。見苦斷種。乃至
修道斷種。通六識身者。與眼識相應。乃至意
識相應。使性者。貪是欲愛使。恚是瞋恚使。癡
是無明使。能起身口業者。貪起從貪生身
口業。恚起從恚生身口業。癡起從癡生身口
業。斷善根時牢強方便者。如施設經説。斷善
根時。云何而斷。以何事斷。答言。猶如有一貪
欲偏重瞋恚偏重愚癡偏重者。能斷善根。所
以説五種斷者。欲除五見及疑。所以説通六
識身者。欲除慢。所以説使性者。欲除諸纒。問
曰。如邪見能斷善根。何故不立不善根。答曰。
不善根斷善根時。作方便時勢勝。事成時亦
勝。一切善不善法。方便時勢用難。事成時勢
用易。曾聞。菩薩見世間生老病死苦。初發不
退轉無上道心。從此以後。於三阿僧祇劫。此
心不住不退。無能留難障礙之者。此心甚難。
非得盡智時三界善根於未來修者。邪見成
時勢用勝。非方便時勝。是故不立不善根。復
若法斷善根時。能生不善法。助生不善法
者。立不善根。貪恚癡。能生不善法。助生不善
法邪見雖助生不善法。不能生不善法。復有
邪見能斷善根者。以諸不善根力故。諸不善
根先令善根羸劣微薄。令其困無有勢力。然
後邪見能斷善根。復次先作是説。五種斷者。
立不善根。邪見非五種斷。不通六識身。彼
在意地。雖是使性。不能起身口業。所以者何。
見道所斷心。不與身口業倶起。諸不善根所
不攝。不善五陰。無此五事。不善色陰。非五
種斷。不通六識身。非是使性。不能起身口業。
斷善根時。無牢強方便。不善受陰想陰識陰。
煩惱所不攝相應行陰。此雖五行所斷通六
識身。非是使性。雖能起身口業。斷善根時。無
牢強方便。不相應行陰。雖五種斷。不通六識
身。非是使性。不能起身口業。斷善根時。無牢
強方便。煩惱中五見及疑。非五種斷。不通六
識身。雖是使性。不能起身口業。所以者何。見
道所斷心。不與身口業倶起斷善根時。無牢
強方便。慢雖五種斷。不通六識身。雖是使性。
能起身口業。斷善根時。無牢強方便。纒有十
種。忿纒覆纒睡纒掉纒眠纒悔纒愱纒慳纒
無慚纒無愧纒。睡掉無慚無愧。此四雖五種
斷。非是使性。雖能起身口業。斷善根時。無
牢強方便。眠雖五種斷。不通六識身。非是使
性。不能起身口業。斷善根時。無牢強方便。餘
纒非五種斷。不通六識身。非是使性。或時起
身口業。斷善根時。無牢強方便。恨佷諂誑憍
害。此六是使垢。依使而生。非根本使。無上
五事故。不立不善根。復次此三不善根。説是
業本是業集。如説。迦藍摩當知。貪是衆生業
本是衆生業集。恚癡亦是衆生業本。是衆生
業集。復次此三不善根盡。業亦盡。如説貪盡
業亦盡。恚癡盡業亦盡。復次此三不善根。展
轉相生。展轉相助生。如説從貪生恚。從恚生
貪。於此二中。亦生無明。復次此三不善根。能
使三受。如説貪使樂受。恚使苦受。癡使不苦
不樂受。問曰。如此三使盡使三受。何故作是
説耶。答曰。從多分故。貪多使樂受。恚多使
苦受。癡多使不苦不樂受。復次貪從樂受生。
以樂受爲根本。多造惡業故。而生多苦。恚從
苦受生。以苦受爲根本。多造惡業故。而生多
苦。癡從不苦不樂受生。以不苦不樂受爲根
本。多造惡業故。而生多苦。復次此三善根。
説是愛憎。以愛憎故衆生多起諍訟。天阿修
羅常共鬪。殺多衆生。愛者是貪。憎者是恚。問
曰。此中何以不説癡耶。答曰。已説在此二中。
若當衆生有智者。乃至天欲境界在前。猶不
共諍。何況人間惡欲。復次以此現初門要略
始入。諸煩惱。盡從三分生。或從愛分生。或從
恚分生。或從癡分生。佛經説。婆羅門當知。若
人以二十一煩惱。惱於心者。雖修行淨心生
淨想。猶墮惡趣。曾聞尊者曇摩哆羅。一切煩
惱。立爲三分。謂貪恚癡分。此是貪分此是恚
分。此是癡分。若説貪當知已説貪分。若説
恚當知已説恚分。若説癡當知已説癡分。如
愛恚癡分。親分怨分。不親分不怨分。有恩
分無恩分。有適意分無適意分。不有適意
不無適意。當知亦如是。復次以三不善根起
十惡業故。墮十惡處。云何三不善根起十惡
業。答曰。佛經説殺生有三種。或從貪生。或
從恚生。或從癡生。乃至邪見。亦復如是。施設
經亦説。三不善根十惡業因根。廣説如上。云
何十惡業生十惡處。佛經説。修行廣布殺生
之業。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乃至邪見亦如是。
施設經亦如是説。修行廣布増上殺生之業
生阿毘地獄。小輕者生大熱地獄。轉輕者生
熱地獄。轉輕者生大叫喚地獄。轉輕者生叫
喚地獄。轉輕者生衆合地獄。轉輕者生黒繩
地獄。轉輕者生活地獄。轉輕者生畜生。轉輕
者生餓鬼。乃至邪見。説亦如是。是名行十惡
業生十惡處。復次此三不善根。説是内垢。如
説貪爲内垢。恚爲内垢。癡爲内垢。如内垢。内
怨内嫌當知亦如是。復次此三不善根。亦名
爲増。亦名爲減。如説云何貪増。云何恚増。云
何癡増。云何貪減。云何恚減。云何癡減。復次
此三不善根。能爲退者。作重因重縁。如説若
比丘比丘尼。自知欲心熾盛恚心熾盛癡心
熾盛。不能自制。比丘比丘尼當知。我於善法。
便爲衰退。復次此三不善根。説是煩惱障。如
説。云何煩惱障。答曰。猶如有貪偏重恚
偏重癡偏重。是名煩惱障。復次此三不善根。
説名爲塵。如説是貪塵恚塵癡塵。如塵穢垢。
箭火刺刀毒病。當知亦如是。問曰。此三不善
根。云何行耶。答曰。若心有貪。是心無恚。
心有恚。是心無貪。癡則倶有。所以者何。所行
各異故。貪行欣踊。恚行憂慼。復次欲心盛時。
令身柔軟潤益。恚心盛時。令身麁強損減。復
次欲令身柔軟不害前縁。恚令身麁強能害
前縁。云何欲令身柔軟。答曰。欲心現在前時。
自身柔軟。云何不害前縁。答曰。若於前人生
愛心者。晝夜觀之。無有厭足。云何恚心令身
麁強。答曰。恚心現在前時。令自身麁強。云何
能害前縁。答曰。若於前人生恚心者。乃至不
欲以眼視之
此三不善根。是五種斷。通六識身。何故五種
斷。若當見道斷非修道斷者。修道所斷心。便
爲無根。若當修道所斷非見道斷者。見道所
斷心。便爲無根。何故通六識身。若在意地不
在五識身者。此五識心。便爲無根。若在五識
身不在意地者。此意地心。便爲無根。一切不
善心。以此爲根。與不善欲倶心。有二種根。
謂貪及相應無明。恚倶亦如是。癡倶心。及餘
煩惱倶心。有一根。有一根謂無明也
問曰。根有多名。或説身見是根。或説世尊是
根。或説欲是根。或説不放逸是根。或説自體
是根。此諸根名。有何差別。答曰。身見是根
者。以是見計我我所。便生諸見。世尊是根
者。以所説故。雖此煩惱出要縛解増長寂滅。
如是等法。皆從佛出。是故爲根。欲是根者。以
能集善法故。所以者何。若有欲心。能集善法。
若無欲心。不能集善法。是故以欲爲根。不放
逸是根者。以能守護善法。若放逸者。不能守
護善法。若不放逸。則能守護善法。是故不放
逸爲根。自體是根者。以自體不捨自性。是故
自體爲根。問曰。若然者。無爲法亦是自體根。
所以者何。不捨自性故。答曰。若以此義。不捨
自性爲根者。無爲法亦不捨自體爲根。復有
何過復有欲去如是過而作是説。自體是根
者。以相似因是自體根。能生他故。問曰。若然
者。苦法忍及眷屬。便爲無根。所以者何。無相
似因故。答曰。雖不從相似因生。而能與他作
相似因。無爲法亦不從相似因生。亦不能與
他作相似因。評曰。應作是説。以不捨自性故。
名自性根。身見根。乃至自體根。是名差別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問曰。此三漏體性是
何。答曰。有百八種。欲漏有四十一種。欲愛
有五種。恚有五種。慢有五種。見有十二種。疑
有四種纒有十種。此四十一種。是欲漏體。有
漏有五十二種。愛有十種。慢有十種。疑有八
種。見有二十四種。此五十二種。是有漏體。無
明漏有十五種。欲界無明有五。色界無明有
五。無色界無明有五此十五種。是無明漏體。
此百八種。是三漏體。亦名百八煩惱。波伽羅
那經亦説。云何欲漏。答言。除欲界繋無明。
諸餘欲界繋結縛使垢纒。是名欲漏。云何有
漏。除色無色界繋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繋結
縛使垢纒。是名有漏。云何無明漏。答言。三界
無知。是名無明漏。無明漏。是三界無知。如是
説者好。若作是説。云何無明漏。答言。縁三界
無知。作是説者。則不攝無漏縁使。所以者何。
無漏縁使。不縁在三界法。問曰。身口惡行。爲
是煩惱。爲非煩惱。若是煩惱。此中何故不説。
若非煩惱。識身經説云何通。如説身口惡行。
是不善法結非使非縛是煩惱非纒。應捨應
斷應知。能生苦報故。或有作是答者。是煩惱
體。若然者。識身。經説善通。此中何以不説。答
曰。應説身口惡行在欲漏中。欲漏有四十三
種。而不説者。有何意耶。答曰。若法體是煩惱
體亦是纒。説在欲漏中。身口惡行。雖是煩惱。
而體非纒。是故不説在欲漏中。復有説者。身
口惡行。體非煩惱。是以不説在欲漏中。問曰。
若然者。識身經説云何通。答曰。識身經文應
如是説。身口惡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使非
煩惱非纒。應捨應斷應知。生苦報故。而不説
者。有何意耶。答曰。身口惡行。雖非煩惱。爲煩
惱所惱故。説是煩惱。問曰。若非煩惱。爲煩惱
所惱。説是煩惱者。非結爲結所繋。何故不説
是結。非縛爲縛所縛。何故不説是縛。非使
爲使所使。何故不説是使。非纒爲纒所纒。何
故不説是纒耶。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
説有餘。復次欲現種種説種種文。若以種種
説種種文莊嚴於義。義則易解。復次爲現二
種門二種略二種始入二種炬二種相貌二種
文影二種倶通故。如非煩惱爲煩惱所惱。説
是煩惱。非結爲結所繋。説是結。乃至非纒爲
纒所纒。説是纒。如非結爲結所繋。不説是結。
乃至非纒爲纒所纒。不説是纒。如是非煩惱
爲煩惱所惱。應説非煩惱。是故現二種門。乃
至現二種倶通。此是漏體。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漏。漏是何義。
答曰。留住義是漏義。浸漬義是漏義。流出義
是漏義。持義是漏義。在内義是漏義。醉義
是漏義。放逸義是漏義。留住義是漏義者。誰
令衆生留住欲色無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漬
義是漏義者。如於糟中浸漬種子其牙便
生。如是衆生以業種子。浸漬煩惱*糟中。便
生未來有*牙。流出義是漏義者。如泉出水乳
房出乳。如是衆生於六入門。流出諸漏。持義
是漏義者。如人爲他人所持。則不能隨意遊
行四方。如是衆生爲煩惱所持。於諸界諸趣
諸生生死法中。不能自出。在内義是漏義者。
如人鬼在身内故。不應説而説。不應作而作。
不應取而取。不應觸而觸。衆生亦爾。煩惱鬼
在内。不應説而説。不應作而作。不應觸而觸。
醉義是漏義者。如人飮根莖枝葉花菓等酒
則便醉亂無所覺知。衆生亦爾。飮煩惱酒。便
無所知。放逸義亦如是。是故留住義是漏義。
乃至放逸義是漏義。聲論者説曰。漏名阿羅
婆。阿亦言分齊。羅婆亦言漏。如説。天雨分
齊。至婆吒梨城。布施分齊。至旃陀羅。如是
有漏分齊。至於有頂。問曰若留住義是漏義
者。業亦令衆生留住生死。如説二因二縁而
有生死。亦令増長。謂業煩惱。業與煩惱爲生
死種子。是以生死難斷難壞。而不滅沒。若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