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弁顯密二教論懸鏡抄 (No. 2434_ 濟暹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弘願五大願等是也。即是等法相通常途顯
教所説菩薩所行也。三摩地者是唯取眞言
門之三平等法中三摩地之行法也。不取餘
教中所説三昧門行也。此三摩地行相者。如
彼菩提心論云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旨淨
月圓滿觀菩提心也等者。是義意也。三摩地
者菩提心論義云。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
普賢知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
攝受而護念之者此相利
他行也
又云。三摩地云等引。
義釋云。以云平等引攝一切功徳在自身。故
云等引云云此明自
利行也
又云。義釋云。謂心係縁一
境而不馳散。是等持義云云 文云乃至成佛
無時暫妄者。是以前三種行即無間勤修之。
而至于成佛時敢無闕怠云也。以勤修此云
行即名爲攝善法。或而佛道也 文云惟眞
言法至闕而不書者。是如所前引楞伽密嚴
經中説内證境界者。唯法佛所説也。應化身
佛不説之者此義意也
論喩曰此論至經等是也者。是論主釋成彼
菩提心論大意也。是即此讃歎此論教不共
妙徳也 問。明三摩地之行法事者。顯密常
途例也。而何云唯眞言法中是説三摩地法。
於諸教中闕而不書耶。答。是約言總意別義
作此説也。謂於諸教中説三摩地法者。是但
明心一境專注之三昧義。而是非明三平等
三密門中三摩地法。故云於諸教中闕而不
書也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鈔卷第五

本論上卷消釋已畢。自下本論下卷消釋之

論六波羅蜜經云者下。引六波羅蜜經文而
明顯密二教差別義也。此經是大唐代中天
竺國之般若三藏所譯經也 經曰法寶自性
恒清淨至如雲能翳日光明者。超悟法師疏
第二云。解曰。自性清淨如來藏心即是法寶。
諸世尊所宣説也。法寶本淨而爲客塵煩惱
所覆。如雲弊日衆生不見。煩惱坌汚名之爲
塵。依眞而住名之爲客。日光明者喩法寶
也 經無垢法寶衆徳備至無分別智而能證
者。疏解曰。無垢法寶衆徳是無垢藏。即是
佛性衆徳悉備具足四義。常樂我淨圓滿也。
法寶清淨云何求者。徴問修證。無分別智
而能證者。答能證智唯有二空。無分別智而
能證也云云問。此佛性衆徳具足中常樂我
淨者其義何耶。答。同疏第一云。功徳法身堪
然常住者。本有功徳修成功徳總名功徳。自
受用身性同本不生滅是凝然常故曰湛然。
眞如法身及自受用並具四徳常樂我淨故曰
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住佛。報
身四智菩提以之爲體。此菩提智金光明經
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如如故。法與報並是凝
然。又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是
歸依清淨法身者。總結願求由。是湛然常住
身故。勸物求也云云私云。此師所體云。常
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者。此解甚妙也。
此義意與此二教論主之所説。上文云自性
受用佛自受法樂故等。又下文云自受用法
性佛説内證智境等義。其意最稱會也
經第一法寶至解脱法身者。同疏云。解曰。摩
訶般若解脱法身是諸如來三徳涅槃甘露解
脱常樂我淨唯佛獨得二乘所無云云問。此
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徳者。其義云何。答。此三
點徳唯具足自性自受用佛身也。如涅槃經寶
師疏第三云。唯上經文明法身義者。即是自
受用身常在密嚴佛土也。一切餘盡者。是煩
惱正習分段變易。皆盡而實報身常住不變。
及佛所化身成道涅槃皆非二乘境界故。名
爲祕密也。經曰猶如伊字至亦不得成第二
喩答也。三點若并妙則不成伊縱亦不成者。
釋喩中縱并不成義也。三點若別亦不成者。
釋喩中別亦不成也。如摩醯首羅三目得成
伊者。擧三目相喩顯伊字。何故喩後方説別
亦不成者。先擧伊字非縱非并以文便故。所
以先擧喩也。經曰我亦是至如世伊字第三
合也。若將喩類法喩文不足。法云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如來之力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
非涅槃也。以法類喩應言唯一一點不成伊
也。以解脱等三即一一不成故。夫證涅槃若
唯身亦非涅槃。唯般若亦非涅槃。唯解脱亦
非涅槃。此亦各別未有斷證。亦非涅槃。別亦
不成。又三事涅槃者是佛自受用身。摩訶般
若解脱三法之圓寂義也。如來之身金剛心
後證智斷二徳。身智無無累自在之義名爲
解脱。即此般若依身自在一一智與二不相
離名祕密藏。非諸凡夫二乘境故。未曾爲物
分明顯示故。此三各別即身非無累。智不自
在。解脱無依。如解深蜜經八地已上菩薩唯
有摩訶般若不具解脱。未曾佛身前教涅槃
有解脱。即無身智。故言一一不成。縱之與
并唯一兼二故亦不成。如摩醯首羅上三目
者喩身及二徳。即般若依身自在智皆有解
脱。由斯三事如三目。皆不相離成大涅槃
又曰祕密藏涅槃。即此經説摩訶般若解脱
法身三點。涅槃名祕密藏。凡夫二乘皆謂身
智無時名入涅槃。如下經廣釋云云
經第二法寶至諸妙功徳者。疏云。是總標佛
地所有有爲無爲功徳法也。即是三學圓滿
徳也所謂戒定惠之三學是也。戒者是三聚
淨戒也。所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
戒也。定者無漏四禪八定滅盡定等是也。八
萬四千三昧門是也。惠者正體智後得智是
也。是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也。此三學者是甚
深功徳法也。於此三學攝一切功徳法也
經所謂三十至聖道者。疏解曰。四念住者。一
觀身如虚空。二觀受内外空。三觀心但有假
名字。四觀法善惡無記不可得。四正斷者。一
已生惡修念除滅。二未生惡修念不生。三未
生善修習念生。四已生善修令増廣。四神足
者。一欲。二勤。三心。四觀。欲是善欲。勤是
精勤。心是專心。觀是觀察。由此四法獲得
禪定。神則是通。足則是空。依定發通故。名神
足。言五根者所謂信進念定惠也。十信已還
善法所依故名爲根。言五力者所謂進信念
定惠也。至十住中不退住後此信等五不爲
退動故名爲力。七覺分者。一者是釋以惠爲
體能決擇故。二者是念離妄念故。三是精進
離懈怠故。四是喜受離憂慼故。五是輕安離
昏沈故。輕利安適於善法中有堪能故。六者
是捨行捨爲體離行向背平等而行故。名爲
捨。七者是離散亂故。此之七種能覺法空故
名覺分。八聖者賢聖所遊。依此能往涅槃城
故故八名道。一者正語離語四過。二是正業
離身三過。三是正命從無貪心所發三業。但
有貪求盡名邪命。乃至觀基博奕等受外境
虚延命等此都遠離故名正命。故此三道總
名戒支。四者正念離一切念名爲正念。五者
正定心不動故。六者正見無分別智了見心
故。七者正精進初中後夜常修離妄不見身
心離懈怠故。八正思惟離一切思名正思惟
從上所明有三種四二種五一種七一種八共
三十七。前二十二通漏無漏。後一十五唯是
無漏。今所論盡約無漏名行法寶。以是無漏
皆趣菩提爲正覺因故。總得名爲菩提分。分
是因義。思而可知。從此第二明爲方便其義
何 經此三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爲方
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
疏解曰。此之道品是能證行與前涅槃清淨
法寶而爲方便。云何方便發起其由。以修此
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釋其由也。要修無漏
三十七品方能證得清淨法身故。維摩經云。
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此三十七道品生。又涅
槃經云。三十七品與大涅槃而作了因。即其
義也
從此第三結行法。此寶其義者何 經當知
此即第二法寶。疏解曰。結文可知。從此大文
第三明教法寶文分三門。一徴。二釋。三結且
初徴問其義者。何經復次慈氏云何名爲第
三法寶。疏解曰。徴問第三其義可知。從此第
二別釋文分爲四。一過現佛説。二攝爲五分。
三隨根化物。四滅後令傳。且初第一過現佛
説其義。亦當作如是説 所謂八萬四千諸
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縁衆生。疏解曰。過去諸
佛所説正法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
有縁衆生。我今釋迦亦如是説。言八萬四千
法蘊者。倶舍論云。謂瞋貪等十種煩惱一一
皆以九爲方便。是成一百。前分一百後分一
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前分一百一一皆以
九爲方便合成一千。後分亦爾復成一千。兼
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未起各有二千一
百。足滿四千二百。約彼多貪多瞋多痴著。我
惡覺五人。一一皆有四千二百。成二萬一千。
對彼三毒等分四人一一皆有二萬一千。遂
成八萬四千煩惱。名爲&MT05398;疾。其能治行亦有
八萬四千。名爲法蘊云云涅槃經圓指云。倶
舍頌云。牟尼説法蘊數有八十千。且擧大綱
委差別衆生惑有爾多故。淨名亦云八萬四
千諸塵勞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 問。如何
藥病八萬四千。且病數其諦。解云。隨眠有
十。一一各用九爲方便。一一具十足成一百。
三世分之合成三百。置本一百現時促故。就
前後百根本十一一爲顯餘九皆爲方便合成
二千。過未時長相別故。爾足本一百爲二千
一百。又約多貪多瞋思覺愚病癡著我五品。
各有二千一百。成萬五百。已起未起各五百
合成二萬一千毒等分。四位各有二萬一千
成八萬四千也 問。貪等五品與三毒等分
有何別相兩重擧耶。答。前據單起五品不同。
後約雙論又成四別。謂貪等分瞋等分貪癡
等分瞋癡等分及三等分故成四也云云疏曰。
又賢劫經云。始從曜度終于分舍利。於中總
有三百五十波羅蜜多。一一各有六到彼岸。
成二千一百。對治十患四大六衰。六衰者六
塵也。合成二萬一千。復次四患多貪瞋癡及
等分故成八萬四千法蘊云云涅槃經圓指
云。次藥數者。賢劫經第二始從光曜無極至
流布法中間總有二千一百諸法無極。如次
配於四大六襄成二萬一千。配三毒等分成
八萬四千。爲能治法契此相傳如來在總三
百五十座。毎説六度計二千一百。爲治四大
六襄惑故計一萬一千。對多貪多瞋多癡等
分四人成八萬四千問。唯此二千一百爲
藥餘皆是病如何。藥病各八萬四千。答。應
取倶舍頌云。如實行對治第一論説所化有
情貪等八萬行。別爲對治。彼世尊演説諦實
三科五停心四念八萬四千爲能治也云云
六波羅蜜經疏曰。諸妙法蘊者諸佛説法離
有離無故稱曰妙。故維摩經云。説法不有亦
無 即是其義軌生物解能持自性名之爲法
蘊 謂藏積調伏純熟有縁衆生者。未調伏
者能令調伏。已調伏者能令純熟有縁衆生
簡無縁也
從此第二攝爲五分其義者何 經而令阿雖
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爲五分
一素怛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
蜜多五陀羅尼門。疏解曰。阿難陀等等餘四
人。謂鄔波離。迦多演那。曼殊室利。金剛
手菩薩爲四人矣。此五人中前三人聲聞弟
子。後二大士菩薩弟子。發心在佛後。名之爲
弟。悟解從佛生名之爲。聞於耳皆憶持者。
娑婆世界一切衆生耳根受道。釋迦即以聲
爲佛事。故曰聞於耳也。悉憶持者。憶者念
也。若文若義明記不忘名曰憶持。此即念爲
能持。文義所持。名憶持矣。攝爲五分者。分
謂部分。素怛覽者舊云修多羅此云契經。謂
契理機性則貫穿攝持。已如上釋。毘奈耶者
舊云毘尼此翻調伏。以能調伏眼等六根者。
身口意業皆令清淨名爲調伏。阿毘逹摩舊
云阿毘曇此翻對法。言對法者無漏淨惠名
之爲對。四諦涅槃名之爲法。法之對故名爲
對法。般若波羅蜜多此翻正惠彼岸別也。陀
羅尼者此翻總持。文持義無所妄失名爲總
持也。所言門者教通神解之名爲門。故法花
經言。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即義也。此門之字
通前四藏皆共用之簡略言也
從此第三隨根化總文分兩門。一總擧根性。
二隨根爲説。且初第一一總擧根性其義者
何 經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説之。
疏解曰。五種藏者文能含義之爲藏。教能化
物名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爲説者。隨其根性
授法藥也。故楞伽經云。彼諸病人良醫隨處
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説即義矣 從此第
二隨根爲説文分爲三。一法説。二擧喩。三法
合。就法説中文分五門。所謂五藏。且初第
一説素怛纜其義者何 經若彼有情樂處山
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爲彼説素怛纜藏。
疏解曰。契經詮定樂處山林居閑寂者。樂定
之人應其根性爲説契經故。楞伽經云。宴坐
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即其義
也 從此第二説毘奈耶。其義者何 經若
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
住。而爲彼説毘奈耶藏。疏解曰。樂習威儀
者。受律儀也。護持正法者。持戒比丘方能護
法故。涅槃經云。佛正法中有二種護。一者
内。二者二。内護者所謂禁戒。外護者親族
眷屬。持戒比丘即是内護。國王大臣法親眷
屬即是外護。一味和合者。事和同戒理和同
證。言事和者即有六種。一身。二口。三意。四
戒。五見。六利是也。如常所釋。理和者若小
乘僧證生空理。若大乘僧證二空理名理和
也。得久住者具内外護理者事二和能令正
法久住也。即爲彼人説調伏藏從此第三
説阿毘達磨其義者何 經若彼有情樂説
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爲彼
説阿毘逹摩藏。疏解曰。樂正法者。五藏教法
總名正法。分別性相者。善能解釋名爲分別
法。有體相色心等法各有其體名之爲性。相
謂相性亦謂相状。望自體邊名之爲性。爲
他縁邊名之爲相。循環研覈等者。假設賓主
問答。往來名爲循環。研覈性相名曰究竟。
對法詮惠惠能證理名曰甚深。而爲彼人説
阿毘達磨也 從此第四説般若波羅蜜多其
義者何 經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眞實智惠離
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爲彼説般若波羅蜜多
藏。疏解曰。樂習大乘者菩薩種性人也。眞實
智惠者謂三空惠也。一生空無分別惠。二法
空無分別惠。三倶空無分別惠。離我法執者
無二執也。言分別者是分別識。以無分別能
破分別名爲離也。而爲彼説般若藏者應機
説也 從此第五説陀羅尼其義者何 經若
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般若。或復有情
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
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脱頓悟涅槃。
而爲彼説諸陀羅尼藏。疏解曰。若彼有情不
能受持契經等者是無解也。或復造諸惡業
等者是無行也。此等有情無解無行使其得
滅惡業罪等速獲解脱頓悟涅槃。應爲演説
陀羅尼藏。言四重者。一者犯婬。二者犯盜。
三者殺人。四者大妄語。言八重者。諸苾芻尼
有犯八重。四重如僧。五摩觸重境。六八事成
重。七覆尼重戒。八隨擧苾芻。五無間者。一殺
母二者殺父。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
法輪僧。言無間者謂趣報無間。前念人間後
念墮獄中無間隔故名無問。又身形無間。一
人墮獄其身長大八萬由旬。設有多人不相
妨礙名爲無間。又受苦無間。一生其中苦相
續間無暫樂故名無間。罪是罪業。無間之罪
名無間罪。謗方等者。不信大乘名謗方等。不
信因果名一闡提。等者前種種重罪。從此第
二擧喩其義者何 經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
蘇熟蘇及妙醍醐。疏解曰。此之五味如次喩
於五種法藏。如文可知 從此第三法合其
義者何 經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
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
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
今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爲
第一能除重罪令諸衆生解脱生死速證涅槃
安樂法身。疏解曰。契經如乳等者。文中自
合總持者譬如醍醐喩。最勝總持前四若文
若義名曰總持。醍醐第一能除病者。治
中最爲第一。喩總持門能除重煩惱熱中最
爲第一。令諸衆生解脱生死等者。令證涅槃
安樂果也 從此第四滅後令傳文分兩門。
一付阿難陀等大士令傳。二明傳説有大利
益。且初第一付屬令傳其義者何 經復次
慈氏我滅度後今阿難陀受持所説素怛纜藏
其鄔波離受持所説毘奈耶藏迦多演那受持
所説阿毘達摩藏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説大
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説甚
深微妙諸總持門。疏解曰。阿難尊者受持契
經。鄔波離尊者受持調伏。迦多衍那尊者受
持對法。曼殊室利大聖大乘般若波羅蜜多。
金剛手大聖受持微妙陀羅尼大師三昧耶
戒序云。律家防身口七支非惡。觀四念處證
灰身滅智。以爲究竟。倶舍説三世實有義。成
實説折法空同期小乘阿羅漢。此三宗小教
云云私云。調伏藏者當小乘律宗也。契經
者當成實宗等經部宗也。對法者當倶舍宗
等也。法花所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者此意
也。又有六重罪。如圓測師仁王經疏云。如優
婆塞經第四卷受持品説。一殺生。二偸盜。三
婬蕩。四妄語。五沽酒。六謗説。在家出家四衆
過失。八重者。菩薩八重前四重上加増四重
即名八重。四重者。一貪嫉。二慳。三瞋。四
諦三實藏云云
論喩曰今依至不待剖割者。是論主自釋成
所引契經所説顯密差別勝劣相隔義也 論
天竺論師晨旦人師等自製論疏竪教義事
者。皆必須應依佛經證説而成立其所立義
矣。而或有振旦人等自背佛説了義經現證
文。即自恣任已胸臆以自宗之樞要旨而喩
醍醐味。以他人所立宗故即喩餘四味義。最
無依據而甚背佛教云也。誰有智人信受其
所説耶。既違乖佛經正説云也
論楞伽經至無上法者。又引入楞伽經第九
卷文。更助成密教勝過於顯教義也。彼諸顯
教學者。皆是非解了法佛内證境界。而皆是
唯悟解隨他意説之方便教也。約佛之本意
只是爲破情執之咎故所設遮情門也。密教
者直是法是法身如來内證境界隨自意説
表徳之旨。即隱密之道是也。所心傳授擇人
授教嫌機已。故龍猛菩薩最初造中論十二
門論等能破外道小乘等有見無見等邪執
已。次又明弘行是三密教法也
論喩曰我乘至不須狐疑者。是釋成所引爲
經之誠實要説之祕密奧藏義也
論楞伽第二至境界故者。是又引楞伽經文
明顯密二教差別義也文云法佛報佛説一
切法自相同故者。是文總標自受用法身佛
説法相及與他自受受用報身佛所説法相
之差別義也。謂自受用法身如來是説法身
内證境界之一切法之自相義也。是自相者
法身所證自受用境界是也。即此自相者。是
法佛内證常樂我淨法身般若解脱相是也。
如密嚴經云。此法最清淨遠離言説。化佛諸
菩薩。經中未開演諸聖現法樂現見眞無漏
界自受聖智境清淨最無比云云此内證法了
者。是非他相。又非共相也。唯是法身佛所説
法者。此内證法佛之眞實自性體故名日自
相也。此義如釋論第二云。十者一一識心。如
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縁眞理。後一種心得縁
眞理而爲境界。乃至曰本有契經中作如是
説。甚深眞體非餘境界。唯自所依縁爲境界
云云文云報佛説一切法同相者。即是標
他受用報佛所説也。是爲一切生死法即是
空相義也。以是爲有爲有漏諸法之共相名
云同相也。所謂同相者若無常空無我義是
爲同相也。此四義總同貫通一切生死有爲有
漏諸法中故名曰同相者。又名爲共相也。即
以無常等法名爲共相義者。如成唯識論第
八云。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故。與此依他
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長行
文云。圓成實與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眞
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二性
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
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
此共相云云問者常樂我淨法名爲自相。苦無
常無我無樂無淨見非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
無淨。如是之人不見佛性。一切法者名爲生
死。非一切者名爲三寶。聲聞縁覺見一切法
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亦見無常無
我無樂無淨。以是義故不能見佛性。十住菩
薩見一切法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一切法
分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十分之中得見一
分。諸佛世尊見一切無常無我無樂無淨。非
一切法見常樂我淨。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
觀掌中阿摩勒菓。以是義故首楞嚴定名爲
畢竟云云今私云。此經所説者。一切法名爲
同相也。非一切法名爲自相也。此楞嚴所説
自相同爲義准之可知之也。又解曰。此同者
是顯教所説眞如名曰同相也。此眞理即同
遍在一切諸法故也。此義起信論云。此眞如
體亦無可遣。一切諸法悉皆眞故。亦無可立。
一切諸法皆同如故。即此義意也 文云以
執著虚至説之相者。是文是釋成上所標他
受用報佛所説義也。是説意者。此佛者明説
二種生死法之虚假不實義云也 文云大惠
法佛至説法之相者。是明前所明法佛内證
三點四徳法者不及因分之境界四種言説之
詮之義也 文云大惠應化至應佛説法相
者。是更明劣應身佛所説法相也。謂此劣應
化身佛所説法相者。是明三科四諦十二因
縁六度八解脱及八識三性等。乃至又説外
道所修四禪八定之厭下欣上勝達次第法云
也。三摩拔提者。是禪定之異名也。十住心論
三云。三摩鉢帝此云均等。皆是定也云云 文
云復次大惠至境界故者。是更却明上所明
法佛所説法尚遠離四種言説九種心識之所
詮所慮分齊義也
文云又第十卷至聖智境界者。是爲明法佛
所説内證法是甚深義。而遠離言慮義故。方
引化佛所説淺膚之法相而相對之。即明法
身説法甚深之所以也
論喩曰今依至理即決之者。是論主釋成上
所引經意。而勸進於其信解也
論金剛頂五至二乘十地者。是文引金剛薩
埵五祕密儀軌説之文證。辨顯密二教差別
義也 文云若於顯教至無上菩提者。是明
修行於顯教菩薩之到果地事甚久遠也。又
對不必定失而欲顯示修行密教菩薩必定速
疾間到果地徳故先明此顯教義也。金剛王
儀軌云。我今愍念一切求等覺者。或不知此
祕密瑜伽速成佛法。於三大阿僧祇劫忍諸
苦行不至無上菩提我愍。是故於金剛頂百
千頌中略説毘盧遮那如來自性成就法身大
菩提。同金剛界中乃至云三摩地念誦儀軌
云云 問。何故云。我證七地以前集福徳智惠
迴向聲聞縁覺道果。而不言或證八地等耶。
答。七地者是三乘共十地中第七聲聞地也。
是退大乘菩提者。若或退於十信行而墮二
乘菩提時。先墮聲聞乘中。後或有移縁覺乘
果人也。是人即先證聲聞乘預流果等以後
出無佛世證獨覺果也。是部行類也。退大乘
人者多分從前三果得獨覺菩提也。退大人
即無直成麟角獨覺義也。彼麟喩獨覺人必
先果生位時於外道法中而必無所有處天已
下九品修惑。後若歸佛法中依獨覺乘人修
習甚深無我觀。故自然而伏非想地九品惑
以後若人見道時一座斷盡三界九地修一度
證獨覺果也。是麟喩也。而退大人成縁覺非
如是也。但成部行類也。不成麟喩也。或亦小
分雖有菩薩直墮縁覺地者 是但成部行耳。
但此類最難有也 問。於其中間十進九退
者何。答。是辨暫退大而趣小亦捨小遂證大
者之進退相也。或證七地等者。辨久永退大
沈墮小者相也。是退大者難取小果。亦久久
而遂入大成佛果也 問。其三乘共十地者
其義何。答。三乘共十地者。一淨觀地。舊云
乾惠地。是雖有念惠無定水故。是三乘外凡
位也。二種性地四善根是三乘内外位故。智
論四十五云。是地從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
云云三第八地舊云八人地。預流向得八忍
等之人也。智論云。八人名見諦十五心中行
云云四具見地。聲聞人第二果也。四教義第
八意云。三乘同見無生四諦理。此地中斷見
惑八十八使。五薄伽地。三乘同斷欲界惑
六品。六離欲地。三乘斷欲界五下分結盡。七
已辨地。約聲聞阿羅漢果也。三乘斷五上分
結。八獨覺地。此地中縁覺果并菩薩侵除習
氣也。九菩薩地。是極喜地等十地。此十地菩
薩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
等無明成。而外法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
土成就衆生。十佛地。此佛地一念相應惠觀
眞諦習氣究竟盡也 論若依毘盧至三摩地
引入者。是下明密教修行之殊勝義也。明於
此法有二種本尊法也。一者以大日爲本尊
法。二者以金剛薩埵爲本尊法。約此義意
者。即有極果位爲本尊。及極因位爲本尊之
二義也 問。以大日尊及三十六尊皆爲自受
用身者。是常途説也。而何故今意以普賢
金剛薩埵名他受用身耶。答。是如瑜祇經所
説者。大日尊及内證之自眷屬金剛手等諸
菩薩皆爲是自性法身唯佛與佛境界之也。
而今於此五祕密經者。以大日尊是方遂用
普賢之本法而爲外道。其頓機人故更能爲
其行者令受用是金剛薩埵菩薩等自所證法
故。而以是爲本尊本法而令修眞言行法。而
能令頓證無上菩提故。以大日所現普賢等
且名爲他受用身也 文云即於現生乃至具
足羯磨者。是明頓入行者。是依傳法灌頂大
阿闍梨之教授因縁入三密三摩地法則。即
成就自業眞言門中初歡喜地菩提正位之支
分因縁義也。曼荼羅者輪圓具足義。又是檀
場義也。而約此所文者用壇場義最勝義
也 問。文所言即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
梨得入曼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
入者。是明行事義耶。答。此文所明意趣者。
准例傍他眞言經法儀軌文而可得了知此文
深意也 問。其他傍眞言儀軌等文何耶。答。
不空三藏所譯如意輪菩薩儀軌云。求速出
離生死大海。應須先入諸佛如來海會灌頂
道場。受灌頂已。發歡喜心。從師親受念誦法
則。後於淨室。山林流水最爲上勝。建立道
場耍置本尊。修眞言者面向東方。瞿摩夷
隨拭其地。以白檀香摩。香泥以用塗壇。或
方或圓隨意大小。而於壇上散諸名花。燒香
供養。取二淨器盛滿香水。安置壇中以用供
養行者。澡浴或不澡浴悉無障礙。但當運心
思惟觀察。一切衆生本性清淨。爲諸客塵之
所覆蔽。不見清淨眞如法性。性爲令清淨。
應當至心誦此密語。眞言曰。唵婆嚩二合
去入嚩戍詩律
唅。由此眞言加持故。
身口意業悉得清淨。然後五輪著地。歸命禮
十方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方廣大乘。右膝著
地懺悔隨喜勤請發願云云今謂一。切修眞言
法則人皆應修如是也。檢諸眞言儀軌等文。
皆悉用此軌則説也。今此金剛薩埵修行法
則准之可知之也。羯磨者此言事業也。是即
修眞言法時所用事業作法是也 問。文云
以普賢三摩地引入者。是表示何事耶。答。如
理趣釋下卷云。所謂菩薩摩訶薩大慾最勝
成就故。得大樂最勝成就者。此是欲金剛明
妃菩薩三摩地也。菩薩摩訶薩大樂最勝成
就故。即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者。此
是金剛髻利吉羅明妃菩薩三摩地。菩薩摩
訶薩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故。即得
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故。即得一切如
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者。此是大樂金剛不
空三昧耶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也。菩薩摩
訶薩得一切如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故。即
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者。此是愛金剛明妃
菩薩三摩地也。菩薩摩訶薩得遍三界自在
主成就故。即得淨除無餘界一切有情住著
流轉。以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利益安
樂最勝究竟皆悉成就者。此是金剛慢明妃
菩薩三摩地也。此五種三摩地祕密中最勝
祕密。今説修行曼荼羅座像同一蓮花座同
一圓光。中央畫金剛薩埵菩薩。右邊畫二種
明妃本形。左邊亦畫二種而以已上五祕
密普賢金剛薩埵三摩地本注。即引道頓入
眞言之行者令入眞言門。即此義意也又云。
金剛薩埵入其中由加持威徳力故。乃至無
量陀羅尼門者。是明依本尊之佛菩薩之加
持護念威力故。行者所得勝利益也。是得三
昧總持二徳也 文云金剛薩埵入其身者。
如金剛頂經義訣云。由前加持了見佛性無
與等故。念持希有便入極喜三昧耶。即以明
印而用加持故。名極喜三昧耶。祕密義者薩
怛梵二合者。我入入我。亦護者喜曜。蘇羅多
者妙極。三昧耶者等引。入我我入彼等喜躍
也。佛加持故智印謂依此普賢金剛薩埵
之極微妙功徳身。及行者身内功徳力故。普
賢即加持護念此眞言行者。而令滅昇障成
就功徳善根云也 文云須臾頃者。是於小
時中能得廣大深妙利益云也。倶舍頌云。百
二十刹那爲怛刹那量。臈婆此六十。此三十
須臾。此三十晝夜云云意云。一刹那者是即
時極短也。譬壯士返臂許時須也。以此一刹
那而百二十聚爲一怛刹那怛刹那六十爲一
﨟 婆。﨟 婆者此當出入息也。此﨟 婆三十名
一牟呼㗚多。牟呼㗚多三十聚爲一晝夜也。
然此一須臾頃者。是以一日一夜別三十分
中。即其一分時是也 文云以不思議法能
變易弟子倶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
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惠則爲生在佛家者。
是明眞言門菩薩依修行五祕密法力故。頓
證得微妙法而。即斷惑得福智。而進勝證入
菩薩約歡喜地位義也。不思議法者是指金
剛薩埵五祕密三摩地法也。此法體相微妙
而業用殊勝故爲不思議法也。倶生我執者。
成唯識論一云。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倶
生。二者分別。倶生我執無始時成虚妄熏習
内因力故恒與身倶。不待邪教及邪任運而
轉。故名倶生。此有二種。常相續在第七識。
縁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爲實我。二有間斷在
七識。縁識所變。蘊處界相。或總或別起自
心相執爲實我。乃至云分別我執。亦由現在
外縁力故非與身倶。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
後方起故多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等文
曰。如我執倶生分別准之可知。法執之倶生
分別事亦然也 問。一大阿僧祇劫者。是眞
言門所立歟。爲當假借他家所立而假立此
義歟。答。是眞言自家所立義也。故大日經
疏二云。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則是超
越三劫瑜祇行。乃至云。若依常途解釋度三
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
行。即是度百六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一阿
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百六十心等一
重細妄執名一阿僧祇劫。眞言門行者。復超
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
惠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
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説時分耶云云 文云
纔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者。是還明前
初趣入曼荼羅壇場時之初行之法縁利益事
也 文云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者。是明
正成就三密修行之者成業相也 文云從此
已後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
者。是明三密修行業成菩提而證得眞言門
初地已上位。而所得之勝利益相也。如菩提
心論云。復修瑜伽勝上法人。能位凡入佛
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又云。夫會阿字
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淨識。若纔見者
則名見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
轉漸増長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白在。當
具一切智又祕藏記云。眞言行菩薩超過
十地者。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授法之人。
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菩薩
分齊。是故曰超過十地菩薩所修之行佛境
界行者。所得之果亦可佛果。不然現身獲得
初地經文明説云云
論喩曰顯教至智境界也者。論云自釋成所
引經深意也 問。顯教所談言斷心滅境。所
謂法身毘盧遮那内證智境界也。若是凡一
切顯教所談之言斷心滅義者。皆是指大日
尊所證三密法境界。而爲成眞言斷心滅義
歟。爲當如何。答。此説不定。而依今此論主所
談意趣者。是約如上所引智論所説四種人
而成是説也。謂知名字相人久習行人
不著人知他意人也約此四箇人之前而
所談其言斷心滅之辭者。皆是約爲顯示以
法佛所證三密境界極甚深義。而成諸法眞
理者。言斷心滅義言也。若約不知名字相
不知意人初習行人有著人此四
箇人中之前者彼人都尚未了知三法故。對
如是人等者。非謂唯約三密境界而成言斷
心滅義也 問。於天竺晨旦論師人等。誰人
可有雖可知三密甚深境界而准總相言言斷
心滅而別不宣傳於此三密法人耶。答。約天
竺境。如馬鳴龍樹天親菩薩等是也。約晨旦
國者。花嚴宗法藏師。及天台智者禪師。一乘
宗爲寶法師等是也。此中人師等僅雖覺悟
眞言密意。而隱覆此法而不顯説也 問。其
文證具相如何。答。先約馬鳴菩薩而言之者。
如釋大衍論第二云。馬鳴菩薩所造不動本
源論甚深玄理論二種論中唯釋一法。所謂
不二摩訶衍法云云於天親龍樹説者。如
二教論上文云。謂是故天親十地馳因分可
説之談。龍猛釋論挿圓海不談之説者。此義
意也。又約法藏師説者。五教章上卷云。是
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説義云云約天台智者説
者。大師所造勸進有縁令書寫祕密藏法文
願文云。華嚴地論述果分不可説。法花止觀
祕教不能傳云云約一乘寶法師説者。彼寶師
涅槃經疏云。經曰今欲問諸陰已下是謙問
也。迦葉欲問如來常住五陰自標無智所以
謙退。下憍陳如品明捨無常色獲得常色等。
答此問也。精進菩薩衆亦復不能知者。明佛
果常住五陰非凡下所知。唯佛與佛能了故。
下經云。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
住法。十住尚不能知。凡下理宜絶分只可經
仰信不得妄爲比量比之云云今吾大師依如
是諸説故。宣顯教所談言斷心滅之境者。即
法身如來内證三密法云也
論若依瓔珞經名化身者。是亦引契經文説
而明三身義之異説也。此經所明毘盧遮那
爲理法身義者。如普賢觀經云。釋迦牟尼佛
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
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不見有之。諸法相處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
羅蜜。是色常住法故云云是即於顯教所説
之眞如理性。以義而説理法身之大日尊意
也。盧遮那則爲智法身義者。自受用菩薩他
受用身二種報合即爲智法身也。釋迦名化
身如常途義也。此經説雖明理惠二身。而是
取此二身各別義也。以自受用身即爲智法
身義有之也。以此不爲今證説也。又解曰。所
以引此經文者。爲簡別於上下所引眞言經
等所明理智即一自性自受用佛身故。今擧
明理智差別身經文也
論又金剛頂至不覺知之者。是又引瑜祇經
説而證成於密教之理智即佛之最甚深殊勝
義也。於此經文消釋至下可知之也 問。以
此瑜祇經説文。何故再重引用此文説耶。答。
是上處以略文引之也。下處以廣文引之。爲
其差別耳
論又分別聖至三密門云云者。是又引分別聖
位而證成密教殊勝義也 問。此分別聖位
者不空三藏自所造書云云然者何故以是名
契經而此爲文證耶。答。如請來目録并不空
三藏表製集故者。以天竺梵本而不空翻譯
之故以用本經也。但如安然家録者爲不空
自所造也。假令雖不空自所造。彼不空三藏
心親略撰集金剛頂經之十萬頌廣本中最要
義。依本教故名之爲經無過失也。何況以梵
本之本尊翻譯之故。何不立經目耶。儀軌與
經法者異字同一義故也 文云自受用佛從
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住謂金剛頂經等
者。是説文約而其義甚深遠也。至下廣説處
可釋之也。此經文重再引用意上可知之也。
論如是等文至法身之境者。是論主自釋上
所引經文説也 問。此自性自受用理智法
身者何義耶。答。如六波羅蜜經疏第一云。經
云。云何乃今發如是願爲佛應身。刹那遷變
化身佛疾入涅槃功徳法身湛然常住心是歸
依清淨法身。解曰。言應身者是勝應身。唯
識論名他受用身。從佛平等性智顯現。應
大菩提名曰應身。此是有爲無漏之身故。有
刹那念念生滅故。言遷變化身佛者是劣身
八相成道。於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故現此身。
縁盡息化故曰疾入。功徳法身湛然常住者
本有功徳修成功徳總名功徳法身。成功徳
法身修成功徳自受用身性同本倶不生。是
凝然常故曰湛然。眞如法身並具四徳常樂
我淨故曰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
住。佛報身者四智菩提以之爲體。此菩提智
金光明經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名法如如。故
與報並是凝然。又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
常住。以是歸依清淨身者。總結願求由。是堪
然常住身故勸總求云云又同疏第二云。非
我土無有去來生滅之相。解曰。不昫世界是
彼普賢如來淨土。是密嚴圓寂報淨土。離生
滅相佛身土。正報依報皆是眞常。同無生滅
故曰我。曰無有去來生滅相也。若無去來即
是聖智所知之處者。聖智如理理眞常。亦眞
常理同其智。智有妙用。理是眞如智是實智。
無二無別如乳較乳更異相。故曰聖智所行
處也。所行是理智證於理名所行處。若有去
來即是世間生滅相者。三界凡夫有生滅境
有生滅。二乘之人自共相觀。是生滅觀取生
滅相總名世間。凡夫衆生不離分段名爲世
間。二乘之人未免變易亦名世間已上經
疏文義甚微妙也。彼法身如來自受法樂義
者。即此事也。此自性自受用義者。正同此疏
釋文意也。可悉之也。謂本有功徳名自性身
功徳名自受用身也。論是法身等至説宴會
者。是引密教經與顯教經證文巳而論主自
合會。於其所引諸密教經與顯教經同意。而
簡別顯密差別義也。論此則顯教所絶離之
處也者。是重釋成應化佛不説法身内證三
密法義也 論若有智人至頓褰日光者。是
勸進於信解之辭也。約此説有六介比譬可
悉之。百年生盲及萬劫暗夜者。涅槃經所説
喩也。如上辨也。關者上字是塞也。下字是
鎖也。基法花疏八云。鑰音以灼反。玉篇門鍵
也。説文關下牡也。言關東謂之鍵。關西而謂
圖鑰
論金剛頂分至集成就矣者。是又重引分別
聖位經而證成顯密差別義也 文云眞言陀
羅尼宗者乃至註云此標宗大意者。是先引
經文而論主總略釋成其大概也。此經文者
直唯明眞言教自宗源也 文云眞言陀羅乃
至修證法門者。是略總明此三密法之教及
行之甚深殊勝義也 文云亦是入一切乃至
三摩地門者。是總明眞言行者之入修證位
之得益也 文云具足因縁乃至念念消融
者。是明因行位内所得福智及滅罪利益義
也 文云證佛四種乃至不共佛法門者。是
明果位功徳利益也。以三十七尊而爲四種
法身義也。故此分別聖位經下文云。入楞伽
梵本頌云。自性及受用變化并等流佛徳三
十六。皆同自性身并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
云云又如三十七尊爲四種法身也。文煩故
不引經之也
文然如來變化身乃至不同者。是初第一明
變化身説法利物義也。文有二。初明佛身成
道義。後明説教利物義。是其初也 文云爲
地前菩薩乃至種種方便者。是後明説教利
物益義也。付此文中亦爲二。初明説教也 
文云爲地前菩薩等者。是初明説教相也。謂
以説三乘教即爲依隨他意趣也。以説一乘
教爲依隨自意趣也 文云如説修行乃至涅
槃因者。是後明利他益物相也。付此文中有
二。初佛在世時利物也 文云如説修行乃
至方得成佛者是也。次明滅後利益也 文
云王宮生乃至涅槃因者是也。文意者是明
在世與滅後得益各各不同萬差義也 注文
云此略表釋迦如來之教及得益也者。是論
主於已上所引文説而釋其大意也 文云不
皆盧遮那乃至無上菩提者。是第二明他
受用報身佛之説教利物義與法身佛説法之
不同義也 問。如顯教常途説者自受用佛
者於第禪摩醯首羅成正覺也。然則以此經
所言報身毘盧遮那於色界等文者。即可言
自受用成道義也。而何論主判説他受用身
説法義耶。答。唯識章眞興僧都私記第六云。
瑜伽第四説。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第十地
菩薩極重修故。得生其中故。既成佛已充法
云云意云。自受用身佛於彼成正覺故可
言自受用土。然而成覺己身充法界非可指
一處云。其土但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常住
其中故名他用淨土也云云今謂依此意故論
主宣此表他受用身説法得益也 文云自受
用佛乃至皆同一性謂金剛性者。自下明自
受用身佛之出現相及説教利物義也。謂金
剛性者是示如金剛不壞常住義也。如密嚴
經云。超越於三界無量諸佛國如來微妙刹
淨佛子充滿。定惠互相資意成堅固身。遊於
密嚴國思惟佛威徳。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
相超過刹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妙土是阿
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但是無功
用妙智之所生 文云自受用佛從心流出
無量菩薩者。如下所引瑜祇經。經各於五智
光明峯杵出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虚空
法界等云云今謂指五智佛菩薩互説法。而自
受法樂之相也 文云彼菩薩乃至持本幖幟
者。是明受教菩薩之作業之相也。此論菩薩
各還本方本位者。即指三十七尊及腎却諸
菩薩等。各住位之方處名爲本方本位義也。
成五輪持本幖幟者。是明五部諸尊所持三
摩耶形及手印等是也。如寶鑰云。五部諸尊
&T016254;智印森羅云云謂佛部尊持塔。金剛部尊
持羯摩金剛螺唄等是也。此尊諸尊各各依
住八方八位也。文文若見若聞乃至生死業
障者。是明若見聞覺知者。若修行者若離苦
得脱利益義也 文云於五解脱輪乃至無上
菩提者。是明其法身菩薩。即於行者今得究
竟果位之利益義也。五解脱輪者是五部法
者。遠離苦縛生死而爲輪圓具足功徳義也。
名爲五解脱輪也 文云從一佛至一佛等
者。是時此法身菩薩等所化眞言行者於彼
五部諸尊怙所遍歴之可奉事。然後方證佛
果也。此意如理趣釋云。即於大下品生作金
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菩薩最後方便成
毘盧遮那身也云云文云成就決定乃至不
可爼壞者。是明所化行者遂所成之佛身之
常住不滅義也 文云此即毘盧乃至廣利有
情者。是文明此行者既成大日尊以後爲利
益衆生故。更出於本有修之行之古跡法。而
於十方法界海利益有縁衆生事也。如安然
菩提心義五云。今然復三世諸佛以各從一
門入心本源故。從本所通門出法界海。一一
諸尊皆以一切如來爲體云云又同第一卷明
五相成身義處謂 問。第五自身成本尊者
何尊耶。答。各隨所成五部身云云十住心論十
云。如執金剛有十佛刹微塵衆。亦是毘盧遮
那内證功徳。當知諸佛菩薩法門相對亦有
十佛刹微塵衆。以加持故各得從於法界一
門現爲一善知識身。此四菩薩即是佛四徳
云云 文云若見若聞乃至集成就矣者。是明
彼新成佛之亦展轉成利他妙用甚奇特義
也 注文云此説自性至及得益者。是論主
判釋上所引經文本意
論喩曰此經至相義合者。是以此聖位經説
三身説法分齊不同義。即令合會彼入楞伽
三身説法不同文也 論顯學智人至審察審
察者是勸進之詞也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鈔卷第五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抄卷第六

論金剛頂一切瑜祇經云下。重又引瑜祇經
之廣説文而明密教殊勝甚深義 文一時薄
伽梵此以總句
歎諸尊徳
者。是擧經文而略註釋總意也。
意云。一時者聽説嘉會和合一時也。是無去
來今之三際差別相。凝然常住一時也。薄伽
梵者是示能説主具徳義也。義翻名云世尊
也。翻云功徳聚也。遍照如來者是大日義
也。法身佛智惠悉照了一切世俗勝義二諦
法盡也。晝夜無別光明照無礙光明等義也。
如是等衆徳具足故名云以此總句歎諸尊徳
也。故十住心論十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
諸尊徳號云云註 云謂五智者大圓鏡智
者。如心地觀經云。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
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
之中能現衆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縁此智惠
名爲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縁衆生。依大智
故常如法性。雙觀眞俗無有間斷常能執持。
無漏根身一切功徳爲所依止云云 註二平
等性智者。心地觀經云。二平等性智轉我見
識得此智惠。以是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
如是爲平等性智云云 註三妙觀察智者。
心地觀經云。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
惠。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衆會前説諸妙
法。能令衆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爲妙觀察智
云云 註四成所作智者。心地觀經云。四成所
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
身令諸衆生成就善業。以是名爲成所作智
云云 註五法界體性智者。菩提心義一云法
軌界種體質性實名爲法界體性。即理名智
理智同體如水潤澄一體不二。不同餘教境
名體云云又云。釋四智雖無一期生滅猶
有念念生滅。譬如燈炎續生。今五智相常住
不滅云云此釋文即彼安然對述法相宗釋四
智義遂成自義也。又云。無差別中若差別
説清淨法界自有五義。一體四用。此理自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