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宗香薫抄 (No. 2333_ 宗性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33

華嚴宗香薫抄第一
  問題
問。普光法堂名。可有有財釋耶
問。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敎主盧舍那佛。何位
  佛耶
問。第二會可有入定分耶
問。淸涼大師意。先說法後入定義。引何經文
  證之耶
問。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可有入定分耶
問。第二會序分唯限當會歟
問。名號品經文云。寂滅道場初始得佛
  者初始得佛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問。名號經文云。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光法
堂坐蓮華藏爾者坐蓮華藏者。香象大
師如何釋之耶
問。名號品經文云。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爾者今此大菩薩者。爲新衆爲
當舊衆歟
問。名號品經文云。盡一生補處爾者可有
  簡始異終義耶
問。名號品經文云。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者可有簡主異客義耶
問。名號品經文云。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盡一生補處爾者今此一生者
  可指天上生耶
問。香象大師引攝論説云。遍計染分名生死。
  圓成淨分名涅槃爾者以何法名依他耶
問。香象大師意。十藏問十迴向品答爾者
  在十迴向後答歟
問。香象大師意。六十華嚴經所説十定問何
  品答之耶
問。菩薩本業經・華嚴經名號品。同本異譯歟
問。梵網經可云華嚴經部類耶
問。淸涼大師依梵網經意於幾處説法耶
問。淸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三會所説法。望
  華嚴經第四會所説法時。其體可同耶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五會説處幷所
  説法。望華嚴經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時。
其體可同耶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云。初禪説十金剛
  心爾者今此十金剛心者。指十迴向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於何處説十願十
  忍法門耶
問。淸涼大師意。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出四例
  不同。爾者第三有無不同相。如何釋之耶
問。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各説一法門歟
問。香象大師意。十頂問何品答之耶
問。淸涼大師十頂問十忍品答云釋意。引何
  相例耶
問。名號品經文擧三十四問。爾者後際十四
  問何品中答之耶

問。普光法堂名可有有財釋耶 進云。探玄
&T047368;中不擧有財釋也 付之。有財釋者。由有
財得名之義也。而於堂中説普法門故。名普
光法堂。何無有財釋哉。是以淸涼・惠苑二師。
於普光法堂名。有有財釋判。如何
答。於有財釋。其類雖多。由有他法爲自名。以
之專名有財釋也。而於普光法堂者。名言之
中既有堂言。故異常途有財釋也。故探玄&T047368;
中。釋普光法堂名之時。不擧有財釋歟。但於
淸涼・惠苑兩師釋者。佛於其中放普光故。或
佛於殿中説普法門。惠光照世故。於普光法堂
名。有有財釋云也。若依此義者。香衆大師意。
可云有有財釋。故師資定判不可有相違歟」
玄四云。二會名者。名普光法堂會。然釋有五
義。一約事。謂佛於堂内放光普照故。名此堂
爲普光。於中説法。又名法堂。此依主釋。二約
法。謂眞俗遐周曰普。妙智照達云光。境智玄
軌爲法。此普光則法。又詮普光之法。堂内説
此。依主爲名。法通二釋。堂唯依主。三約境。
謂普體光用。法通教義。四唯約智。亦如境説。
五約實。謂無礙法界一塵一行。皆遍因陀羅
網重重顯現。故稱爲普。即普圓明煥曜。故復
云光。無不正軌。故亦云法。即法應縁成蔭爲
堂。皆持業釋。如以三空爲門等。例唯可知。又
信該六位稱普。滅惑顯理爲光。陰機爲堂
疏三上云。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
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
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説普法門。惠光照世。
故立其名。依前一義。即依主釋。後二有財。約
法則名信行之會
鈔七下云。疏佛於殿中説普法者。就此普法。
自有四義。一境智合説。眞俗雙照曰普。妙智
照達名光。二單約境説。體周曰普。用徹爲光。
三唯約智説。准境可知。四約融攝説。若事若
理。皆無障礙。一塵一行。猶如帝網曰普。圓明
顯煥爲光。餘如十玄
刊四云。二會名中。約處名普光明殿會。殿中
演説普法光明。有財釋也。若言普光明殿之
會。依主釋也。若約法名説信終心會。謂初三
品明信之勝縁。後三品明信中解行及徳。此
即説信終心之會。依主釋也
問。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教主盧舍那佛。何
位佛耶 進云。探玄&T047368;云。若説信法。即信中
佛。餘位亦爾付之。定佛果位分。更不可依
所説法門。設雖第二會説十信法。教主何可
云信中佛哉。若從所説法門定能説教主位
分者。説生死法佛可名生死佛歟。如何
答。六位之成佛者。一宗之玄談也。故五教章
云。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
位。得一切位而盧舍那佛説十信法之時。
以十信爲顯相故。云若説信法即信中佛也。
但生死法非佛果攝故。會不可爲相例之難

玄四云。問。未知此舍那佛是何位中佛。答。
若説信法即信中佛。餘位亦爾。思之
  疏三上・演義抄七下・刊定&T047368;四無釋
問。第二會可有入定分耶 進云。香象・清
涼兩師。倶無入定分釋也 付之。説法之習。
必先可入定也。至第二會何無入定分哉。是
以見宗家餘處解釋云。諸聖説法。皆悉入定
何況立證誠道理云。第二會可有入定分。八
會隨一攝故。如餘會於此量付何過。成第
二會無入定分之義哉
答。第二會中説十信法。以十信法不成位故。
不入定説之也。故探玄&T047368;云。何不入定者。以
信無位故疏云。問。何以下入定。以未入住
性不定故演義鈔中釋此文云。一者正答。
猶如輕毛。未能得入正定聚故但於説法之
習必先可入定云難者。就多分論之。雖入定
之後。説法有別由時。少分亦可有不入定説
法之義也。宗家餘處釋。即談多分相歟。次於
第二會可有入定分云比量者。可有不定過
也。爲如初會第九會隨一攝故。第二會有入
定分。爲如新譯華嚴經第七會九會隨一攝
故。第二會無入定分。可作法也。就中隨一攝
故因用不隨量形。若一向用之者。佛果位可
有煩惱。因果二位隨一攝故。如因位云量可
立歟
疏三上云。問。何以不入定。以未入住性不定
故。若爾十定豈散善耶。然説法之儀通有四
句○四不入説。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文非
鈔七下云。疏以未入位性不定故下。答此上
問文有五段。一者正答。猶如輕毛。未能得入
正定聚故。二若爾下。躡跡生難。三然説法下。
以義釋通
刊四云無釋
玄四云。何不入定者。以信無位故。前會豈有
位耶。以是果徳深細故。此中豈無果法耶。以
爲成因故。通具廣因故
疏三上云。何不入定。以果順因。同信會故。餘
如上説。何故無加。以無定故。又永佛神力是
冥加故
鈔七下云。疏何不入定者。問意云。信未入位
許不入定。説佛三業。何不入定。故爲此通。以
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
信中所説果故
刊四云。何不入定者。表信同會故。何故無加
者。以無定故
問。清涼大師意。先説法後入定義。引何經文
證之耶 進云。疏云。二説後定。如無量義經
付之。入無量義處三昧爲説法華經也。
是則當先入定後説法之常儀。何引之證先
説法後入定之義哉
答。演義鈔中釋此事。引法華經。爲諸菩薩説
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説
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佛心
不動之文。説先説法後入定之義也。下述其
意云。若出其意。無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
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
相。法華即是收入之法。故彼經云。究竟至於
一切智地。世尊法久後。要當説眞實。今欲收
入。先辨出生。若知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
還歸一實相故。欲爲法華序故説無量義。便
入此定解釋既被委悉。疑難自被會通歟 
疏三上云。然説法之儀通有四句○二説後
定。如無量義經等○説後入者。説在行故。將
起後故
鈔七下云。二中説後定如無量義經者。即法
華經云。爲諸菩薩説大乘經。名無量義經菩
薩法佛所護念。佛説是經已。結跏趺坐。入於
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也。若出其意。無
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云。無量義者。從一
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法華即是收入之
法。故彼經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世尊法久
後。要當説眞實。今欲收入。先辨出生。若知三
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還歸一實相故。欲爲
法華序故。説無量義。便入此定○三説後入
下。通第二義。入即修行。上引無量義經。乃是
別意。而有等言。等取此經通意。通諸經意。今
顯通意耳
刊四云無釋
疏三上云。二會數
鈔九上云。二會數者○或一經多會説。如華
嚴・般若。或一會説多經。如無量義法華
刊四云。三會數者○或一經聞會説。或一會
説多經。廣顯應知
法華經一云序品爲説菩薩説大乘經。名無量
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説此經已。結跏趺
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問。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可有入定分耶 進
云。清涼大師無入定分釋也 付之。説法之
習。必先可入定也。至新譯華嚴經第七會。何
無入定分哉。是以披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初
品云。入刹那際諸佛三昧。可有入定分見。如

答。新譯華嚴經第七會初品説十定相故。爲
表常在定故。無入定分也。或亦入定爲受佛
加被也。彼會初品無佛顯加故。無入定分也。
故疏中釋第七會無入定分云。第七爲表常
在定故。又入爲受加。彼不須加故不須入
但於説法之習必先可入定云難者。就多分
論之。雖入定之後説法。有別由時。少分亦可
有不入定説法之義也。如彼華嚴經第二會
等也。次於十定品入刹那際諸佛三昧之文
者。此如來入刹那際諸佛三昧云也。故十定
品經云。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阿蘭若法菩
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刹那際諸
佛三昧今判其會入定有無。就彼會能説
人論之也。而十定品者。普賢菩薩説之。非佛
自説也。故彼品經中説本分云。爾時如來告
普賢菩薩言。普賢。汝應爲普眼及此會中諸
菩薩衆。説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
行願述説分云。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旨。
觀普眼等諸菩薩衆。而告之言
疏三上云。四不入説。如此信中及第七會。諸
文非一○第七爲表常在定故。又入爲受加。
彼不須加故不須入
鈔七下云。二第七爲表下解第四。第四有二
會不入定。第二不入前已解竟。准解第七
刊四云無釋
華嚴經四十云十定品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
入刹那際諸佛三昧
疏八上云。三入刹那下。就徳顯主
華嚴經四十云十定品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
言。普賢。汝應爲普眼及此會中諸菩薩衆。説
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滿普賢所有行願
疏八上云。大文第四。爾時如來告下。本分
華嚴經四十云十定品爾時普賢菩薩承如來
旨。觀普眼等諸菩薩衆。而告之言
疏八上云。大文第五。爾時普賢下。説分
問。第二會序分唯限當會歟。進云。探玄&T047368;
云。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説亦爾
之。既第二會序分也。唯可限當會。何通餘會

答。第二會初名號品中。廣擧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藏十地等三十四問。早即自此會初名
號品中説分已來。至第六會終性起品。隨其
所應。品品之中答前所問故。同一翻問答。修
因契果生解分故。此中序分通第六會已來
云也
玄四云。四釋文者。於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
翻問答之内。長分有三。初序分。二請分。三説
分。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説亦爾
疏三上云。今就四番問答科。從此終第七會。
即當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順諸會。應直
分問答。今爲順文。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
請分。第三説分。今初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
光。以爲少異
鈔七下云。疏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者。以六
會共答此中問故。第一序分。唯屬此會。爲加
序分。名爲順文
刊四云。第四釋文者。就此分中長科爲二。先
問。後爾時世尊知諸下答。前中二分。光明序
分。後時諸菩薩下明請分
問。名號品經文云。寂滅道場初始得佛
者初始得佛者。香象大師如何釋之耶 進
云。探玄記云。又此中初始得者。約信法辨之
付之。初始得佛者。顯成佛未久之義也。何
釋約信法辨之哉。依之惠苑法師釋此文云。
約主彰時 加之探玄記餘處解初會初品
始成正覺之經文云。此中是成正覺來經今
七日故。云始成正覺也 云初始得佛。述始
成正覺。其言雖少異。其義不可替。如何
答。初始得佛者顯成佛未久之義云事。經文
既炳然也。更不可替初會初品始成正覺之
經文。故刊定記當卷解釋。探玄記餘處定判。
還爲講答潤色。不可爲難契之論哉。但於探
玄記約信法辨之之進釋者。自宗意談六位
之成佛故。十信滿心即唱究竟果滿成道也。
故説十信法之時。以十信佛且爲顯相故云
爾歟。唯探玄記若説信法即信中佛之釋。可
思之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佛在摩謁提國寂滅道場。
初始得佛
玄四云。又此中初始得者。約信法辨之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名
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疏三上云。初別顯説時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二別顯中初云始成正覺者。約主彰
時。亦如上説
華嚴經一云世間淨
眼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謁
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
玄二云。第五釋文者。始成正覺者。意顯初始
之義。然有二相。一初七日是現世之始。二第
二七日是説法之始。此中是成正覺來經今
七日故。云始成正覺也
華嚴經一云世主妙
嚴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謁
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疏一下云。第三別明時分者。前標一時未知
何時故。今別顯是初成佛時。亦彰大師出現
時也
鈔五上云無釋
刊二云。前中始成正覺者。謂前但總標聞法
一期究竟。然未別指的在何時故。此別明始
成正覺時也
問。名號品經文云。寂滅道場初始得佛。普
光法堂・坐蓮華藏爾者坐蓮華藏者。香象
大師如何釋之耶 進云。探玄記云。蓮華藏
者。信行開敷。離染攝徳付之。餘會之時。
佛坐蓮華。此會獨非坐蓮華。何儲信行開敷
故哉。是以探玄記中釋。凡説法處皆有蓮華
座。如何
答。凡儲如此故事。可隨時宜。而第二會説十
信法故。寄之釋蓮華藏義。何強疑之哉。餘會
亦寄其所説法。顯蓮華藏義。更非所遮歟。但
於探玄記釋者。説法之處皆有蓮華座云事。
自本所許也。有何相違哉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佛在摩謁提國寂滅道場。
初始得佛。普光法堂坐蓮華藏師子座上
玄四云。蓮華藏者。信行開敷。離染攝徳。約法
准之。又大集經中。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凡
説法處皆有蓮華座。餘義並同前釋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爾時世尊在摩謁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
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無釋
刊四云。座名蓮藏者。西域呼蓮臺爲藏。含其
子故。座既似蓮。佛據其臺故云坐藏
問。名號品經文云。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爾者今此大菩薩者。爲新衆。爲當
舊衆歟 答。可云舊衆也。兩方。若舊衆者。
見次下經文云。悉從他方世界來集尤可
新衆也。是以探玄記中釋此文云。簡新異舊。
謂從他方來集此釋意可新衆云事炳然也。
若依之爾者。皆是一生補處大菩薩也。豈非
舊衆哉
答。任探玄記餘處幷綱目。或唯舊無新。如六・
七二會。或唯新無舊。如三・四・五三會。或亦
新亦舊。如初・二・八三會之釋。第二會同聞衆
有新舊二衆之中。會初所列大菩薩衆者。是
可舊衆也。其故。定八會新舊二衆之時。設雖
從他方來衆。此界佛眷屬衆名舊衆故也。而
今文不云他方佛眷屬衆故。可非新衆也。光
明覺品中云。以佛神力故。百億閻浮提。皆見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菩薩
眷屬倶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菩薩○賢
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如
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佛所。所謂不動智佛○
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之文。列新衆也。是即
他方佛眷屬衆故也。等二會同聞衆云亦新
亦舊之中。其新衆者。指此文也。故探玄記中
釋此文云。二以佛神力下。現新衆來集
於悉從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者。雖從他方
來。此界他眷屬衆故名舊衆。無相違也。次於
探玄記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之釋者。是
非定八會同聞衆新舊二衆之門。於舊衆中。
且以他方來衆名新衆之一門廢立也。以何
知之者。任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之釋。第
六會中雖唯有舊衆不列新衆。探玄記餘處
中。釋第六會初與大菩薩衆倶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但來集會之
經文云。簡新異舊准彼思之。簡新異舊之
今釋。於舊衆中。且以他方來衆名新衆之一
門廢立歟
  今此義者。去嘉禎四年十一月被行探玄
記第四卷三十講之時。藏圓得業對宗性
得業疑此論義。其座愚答之趣也。但未生
決智也
問。名號品經文云。盡一生補處爾者可有
簡始異終義耶 答。可有二意也 兩方。若
有簡始異終義者。探玄記中釋此文云。簡終
異始。謂一生補處故如解釋者。不可有此
義見。若依之爾者。探玄記餘處中釋十地品
經文云。簡始異終。謂別於十地初心等故。彼
云皆一生得阿耨菩提等。此文略也准彼
釋思今文。可有簡始異終之義也。如何
答。凡約簡言有二義。謂或撰取義。或嫌捨義
也。而探玄記今解釋中。解盡一生補處之經
文。云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撰取終
義也。謂一生補處故之所以。其旨分明也。何
況見探玄記一段之釋。云一簡多異少謂十
佛國土微塵數故者。撰取多義。二簡大異小
謂大菩薩故者。撰取大義。四簡新異舊謂從
他方來集者。撰取新義也。准彼思之。三簡終
異始謂一生補處故者。撰取終義云事炳然
也。加之探玄記餘處。解離世間品悉是一生
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經文云。三簡終
異始。其意亦同之。故據此義門之時。不可有
簡始異終之義也。但於探玄記餘處簡始異
終之釋者。實爲難思。若夫於彼處。且約嫌捨
義。云簡始異終歟。謂別於十地初心等故之
所以。撰取終之旨分明故也。或亦簡始異終
者。展轉書寫之謬也。可云簡終異始之義可
有也
  重難云。二義會通倶不可然。先就初義難
思。勘探玄記*餘處一段之釋。云一簡大異
小謂別地前者。撰取大義。二簡住異退謂
別於七地已還者。撰取住義。四簡新異舊
者。撰取新義也。至中間簡始異終之釋簡
者。嫌捨始義云事。皆前後簡言甚難依用
哉 次就後義亦不明。勘探玄記多本。皆
云簡始異終。全無簡終異始之本。明知簡
始異終者。是正本云事
  答
問。名號品經文云。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者可有簡主異客義耶 答不可有此義也 
兩方。若有簡主異客義者。探玄記中釋此文
云。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 准而思之。不
可有簡主異客之義哉。若依之爾者。探玄記
*餘處中。解十地品從他方佛世界倶來集會
之經文云。亦是簡主異客依彼釋推今文。
可有簡主異客之義也。如何
答。簡言頗雖有所可思。探玄記釋處處之習。
多名撰取義也。而今解釋中。受名號品悉從
他方世界來集之經文云。四簡新異舊。謂從
他方來集主者舊義。客者新義。故他方來
衆不可有簡主異客之義云事必然也。故
處釋中。解離世間品各從十方世界來集之
經文云。四簡客異主。不擇簡主異客也。但於
探玄記餘處亦是簡主異客之釋者。是則展
轉書寫之謬也。實可云亦是簡客異主也。以
道理思之。上云簡新異舊畢。不隔言寧可擧
與上義相違簡主異客之義哉
  重難云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盡一生補處。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玄四云。初中有四。一簡多異少。謂十佛國土
微塵數故。二簡大異小。謂大菩薩故。三簡終
異始。謂一生補處故。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
來集。然此四位。以前望後。展轉奇特。皆可准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
薩倶。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其來
疏三上云。前中菩薩簡非凡小。補處明非下
位。他方而來非舊衆也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四悉從他下。顯衆新集
華嚴經五云如來光
明覺品
以佛神力故。百億閻浮提。
皆見十方各有一大菩薩。各與十世界塵數
菩薩眷屬倶來詣佛所。所謂文殊師利菩薩。
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徳首菩薩。目
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
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樂色。
華色。瞻蔔華色。青蓮華色。金色。寶色。金剛
色。頗梨色。如實色世界。各於本國佛所。所謂
不動智佛。智慧火佛。淨智佛。具威儀智佛。明
星智佛。究竟智佛。無上智佛。自在智佛。梵天
智佛。伏怨智佛所。淨修梵行
  私云。香象大師意。第二會有新衆者。指此
文也。故探玄記釋此文云。現新衆來集
玄四云。二以佛神力下。現新衆來集。於中佛
神力者。是前則如其像現神力是也。所集中
有三世間等。可知
華嚴經一云世間淨
眼品
 與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其名曰普賢菩薩。普徳智光菩薩。普
明師子菩薩。普勝寶光菩薩。普徳海幢菩薩。
普惠光照菩薩。普寶華幢菩薩。普勝軟音菩
薩。普淨徳焔菩薩。普相光明菩薩。大光海月
菩薩。雲音海藏菩薩。徳寶勝月菩薩。淨惠光
焔自在王菩薩。超趣華光菩薩。無量智雲日
光菩薩。大力精進金剛菩薩。香焔光幢菩薩。
月徳妙音菩薩。光明尊徳菩薩。與如是等諸
菩薩倶。皆是盧舍那佛宿世善友
玄二云。大段第二明衆生世間圓滿。於中先
總料簡。後釋本文。初中略作十門分別。一明
衆數。二新舊○初衆數者。謂此初會有五十
五衆。始從普賢至摩醯衆爲三十四類。後從
善海還至普賢爲十八衆。帖前總爲五十二
衆。海惠内衆幷新集十方及勝音衆。帖前總
爲五十五衆。第二會中有新舊二衆。帖前爲
五十七衆。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衆。帖
前總爲六十一衆。第五會中昇天品内有五
十二衆及雲集一衆。第六會有同生異生二
衆。及第七會一衆。帖前總爲一百一十七衆。
第八會中菩薩聲聞及天王三衆。帖前則爲
一百二十衆○二諸會新舊者。或唯舊無新。
如六・七二會。或唯新無舊。如三・四・五三會。
或亦新亦舊。如初・二・八三會。餘意各如下文
集衆中説
綱目云。第六衆數差別作十門。一明衆數。二
新舊○初衆數多少者。謂此初會。謂五十五
衆。始從普賢至摩醯衆爲三十四衆。復從善
海還至普賢爲十八衆。帖前總爲五十二衆。
海惠内衆幷新集十方及勝音衆。帖前總爲
五十五衆。第二會中有新舊二衆。帖前總五
十七衆。三・四二會各有天王菩薩二衆。帖前
總爲六十一衆。第五會中昇天品内有五十
二衆及雲集衆。帖前總爲一百一十四衆。第
六會中有同生異生二衆。及第七會一衆。帖
前總爲一百一十七衆。第八會中菩薩聲聞
天王三衆。帖前則爲一百二十衆○二諸會
新舊者。或唯舊無新。如六・七二會。或唯新無
舊。如三・四・五三會。或亦新亦舊。如初・二・八
三會。餘意各如下集衆中説
華嚴經文義綱目別記上云。或唯舊無新如
六七等者。十地品初。云從他方世界倶來集
會故。問。何故無新衆耶。答。四十類常隨衆是
舊衆。今此會中。若從遠方來衆始無。而終至
會聞法爲舊衆。後後集會爲新衆。六・七二會
中。從始至終唯舊無新。謂眉間放光後後無
集。衆事藏云。依論經此中即有所從來處。謂
種種佛國集。金剛藏菩薩而爲上首。此中無
前者。已從他方世界來衆集故。此繁也。問。若
爾上文別言從他方來。從或一界二界衆而
來。亦名他方。又下文言種種佛土集。何故無
新耶。答。一華藏世界内種種國土故。唯舊無
新也
華嚴經二云世間淨
眼品
 爾時於佛師子之座一切
妙華摩尼寶輪高臺樓觀莊嚴具中。一一各
出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衆。其名曰海
惠超越菩薩。無量師子吼菩薩。衆寶光幢菩
薩。智日超惠菩薩。不可思議功徳智稱菩薩。
方便寂靜妙華髻菩薩。金光焔菩薩。法界普
音菩薩。淨雲月幢菩薩。善超淨光菩薩
玄二云。大段第二明海惠等内衆者。顯因果
同體故。依正無礙故。境智無二故。縁起樓觀
内因外果。内即外故出菩薩也
華嚴經三云盧舍那
佛品
 爾時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東。次有世界海。名淨蓮華勝光莊嚴。中有佛
刹。名衆寶金剛藏。佛號法水覺虚空法王。於
彼如來大衆海中有菩薩。名觀勝妙法清淨
王。爲佛光明所開發已。與世界海塵數菩薩
眷屬圍遶來向佛所。充滿十方一切虚空。興
十種寶色光明華雲。悉皆彌覆充滿虚空。十
種妙寶須彌山雲。十種日輪雲。十種寶華雲。
十種妙寶樓閣藏雲。十種華樹雲。十種妙香
現衆色雲。十種一切妙音聲雲。如是一切悉
皆彌覆充滿虚空。來詣佛所供養恭敬禮拜
已。在於東方雜華光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自餘九方七段之文。恐繁略之。准此可思」
私云。香象大師意。初會有新衆者。指此文
也。故探玄記中釋初會同聞衆云。幷雜集
十方
玄三云。第二集衆中。先明諸會有四義。一有
無○初中六・七二會無。以證位及行熟倶皆離
相故。餘六皆有。所爲可知。凡集新衆有四意。
一爲攝機。二爲證法。三爲興供。四明衆圓
華嚴經九云菩薩雲集妙勝
殿上説偈品
爾時十方各過百佛
世界微塵數刹一一方各十世界。其世界名
因陀羅。次名蓮華。次名衆寶。次名優鉢羅。次
名妙行。次名善行。次名歡喜。次名星宿。次名
無厭慈。次名虚空。其佛號不變月。次號無盡
月。次號不動月。次號香風月。次號自在天月。
次號清淨月。次號無上月。次號星宿月。次號
不衰變月。次號無量自在月。其菩薩名法惠。
次名一切惠。次名勝惠。次名功徳惠。次名精
進惠。次名善惠。次名智惠。次名眞實惠。次名
無上惠。次名堅固惠。此諸菩薩各於其國佛
所。淨修梵行。爾時佛神力故。彼一一菩薩。各
將一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倶來詣佛所。
恭敬禮拜。父佛神力故。化作寶藏師子之座。
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界須彌山頂菩
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私云。香象大師意。第三會唯有新衆者。指
此文也
玄五云。四釋文中三。初集衆○初中二。先此
土。後類通。前中二。初顯所從來處。二佛神力
下明菩薩集來
華嚴經十二云夜摩天宮菩
薩説偈品
爾時十方各過十萬
佛刹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惠。次名幢惠。
次名地惠。次名勝惠。次名燈惠。次名金剛惠。
次名安樂惠。次名日惠。次名清淨惠。次名梵
惠。其佛號常住眼。次號無量眼。次號眞實眼。
次號不動眼。次號天眼。次號清淨眼。次號安
諦眼。次號明相眼。次號無上眼。次號清光澤
眼。其菩薩名功徳林。次名惠林。次名勝林。次
名無畏林。次名慚愧林。次名精進林。次名力
成就林。次名竪固林。次名如來林。次名智林。
此諸菩薩各於其國佛所。淨修梵行。爾時佛
神力故。彼諸菩薩各與一佛世界塵數菩薩來
詣佛所。恭彌禮拜。佛神力故。隨所來方。化作
寶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充滿十方。如此世
界夜摩天上菩薩雲集。十方世界亦復如是
  私云。香象大師意。第四會唯有新衆者。指
此文也
玄六云。四釋文者。三義同前。初集衆内。先此
界。後類通。前中初顯所從來處。後佛神力下
明菩薩集來
華嚴經十五云如來昇兜率天
宮一切寶殿品
百萬億諸大菩薩
頂戴護持。百萬億華手菩薩雨一切華。百萬
億香手菩薩雨一切香。百萬億鬘手菩薩雨
一切鬘。百萬億末香手菩薩雨一切末香。百
萬億衣手菩薩雨一切寶衣。百萬億幢手菩
薩雨一切幢。百萬億幡手菩薩雨一切幡。百
萬億寶手菩薩雨一切寶。百萬億莊嚴手菩
薩普雨一切諸莊嚴具。百萬億諸天以天種
種莊嚴宮殿而以莊嚴。歡喜天子以百萬億
諸天莊嚴宮殿而莊嚴之。百萬億生貴天子
法身普覆。百萬億灌頂天子擧身持坐
  私云。香象大師意。第五會唯有新衆者。指
此文歟
玄七云。第二菩薩衆中。初十依本位名顯徳
用。後四以天名説此土幷是海印中法界自
在差別實徳。以人法無礙依正混融故致然
華嚴經二十五云十地品與大菩薩衆倶。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退轉。從他方世界
倶來集會
十地論一云。與大菩薩衆倶。一切不退轉。皆
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
界倶來集會
玄九云。與大菩薩下。顯衆生世間。於中有五。
一簡定其人○初中准論經有四。一簡大異
小。謂別地前。二簡住異退。謂別於七地已還。
三簡始異。謂別於十地初心等故。彼三皆一
生得阿耨菩提等。此文略也。亦可。於阿耨等
是此終位不退。即是簡住異退。四簡新異舊。
亦是簡主異客。於中諸義並同前釋
華嚴經三十八云離世
間品
與百千億那由他不可
説一切佛刹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倶。悉是一
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從十方世
界來集
玄十七云。第三衆生世間圓滿中有二。初擧
數歎徳○前中一擧數。二簡大異小。三簡終
異始。四簡客異主
華嚴經四十五云入法
界品
爾時東方過不可説佛
刹微塵等世界海有世界。名金剛雲明淨燈
莊嚴。佛號明淨妙徳王。彼大衆中有菩薩。名
明淨願光明。與不可説佛刹微塵等菩薩倶來
向此土。興種種雲莊嚴虚空。所謂興天華雲。
散天末香雲。垂天鬘帶雲。雨天寶雲。天莊嚴
雲。天寶蓋雲。天寶衣雲。天幢蓋雲。充滿虚
空。以可悦樂衆寶莊嚴。來詣佛所禮拜供養。
即於東方化作一切莊嚴樓閣寶蓮華藏師子
之座。如意寶網羅覆其身。與其眷屬結跏趺
  自餘九方。或有九段或有十段之文。恐繁
略之。准此可思
私云。香象大師意。第八會有新衆者。指此
文也。故探玄記釋此文云。第五集新衆分
玄十八云。第五集新衆分中有二。初明所集
之衆○前中復二。初別集十方○前中十方
即爲十段
問。名號品經文云。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盡一生補處爾者今此一生者。可
指天上生耶 進云。探玄記四云。一生有三
義。一約人中。二約天上。三約下生之身
之。一生補處者。唯可指天上生。何可有三種
不同哉。是以探玄記餘處釋性起品爲一生
補處菩薩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之經文云。
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等智位。倶
舍論述。謂住都史多天一生所繫菩薩。如何」
答。一生所繋菩薩者。泛爾兼正通論之時。或
指上天以前一生。或指都史多天一生。或指
下生最後一生之三義可有也。探玄記今定判
即顯此義門也。其中上天以前一生者。隔天
上生故。非正一生所繋。下生最後一生者。即
身成佛故。亦無一生所繋之義。都史多天一
生者。所殘唯是最後一生故。當正一生所繋
之義也。清涼大師。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
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之釋。此旨分明也。
探玄記餘處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勒
等智位之釋。倶舍論等謂住都史多天一生所
繋菩薩之文。專可爲今義之證據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與十佛國土微塵數等大
菩薩倶。盡一生補處
玄四云。三中一生有三義。一約人中。二約天
上。三約下生之身。此就化相。若約實報。四種
變易報中。唯有末後無有生死一位猶存。故
云一生。此經意約前義辨也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
薩倶。莫不皆是一生補處
疏三上云。言一生者。釋有二義。一約化相。謂
如彌勒。此復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
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二約實報一生。謂於
四種變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種。名無有生
死。一位所繋。此文多約化相耳
鈔七下云。疏四種變易生死者。第一疏鈔已
引攝論無上依經
刊四云。言一生者有二種。一約化用。於中復
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從兜率降誕
王宮一生。二約實報一生。此於四種生死中。
第四無有生死之生也。今此多就化相門説
華嚴經三十六云寶王如來
性起品
 爲一生補處菩薩。
雨清淨普照大法雲雨
玄十六云。三一生菩薩者。是未處胎前同彌
勒等智位普照大法雲也
華嚴經五十一云如來出
現品
 爲一生所繋菩薩。雨
大法雨。名清淨普光明
疏九上云。三一生所繋者。謂如彌勒。更一下
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細無明能障所知
故。今爲説令淨彼細或成種智普照。上三皆
等覺位
鈔十九上云。言更一下生者。第二會初已廣
分別
刊十三云。三一生所繋者。是未處胎前同彌
勒等法雨。名清淨等者。謂説斷集將滿智果
□□並令圓滿故。已上並等覺位
問。香象大師引攝論説云。遍計染分名生死。
圓成淨分名涅槃爾者以何法名依他耶 
進云。探玄記釋云。二分不異名一依他
之。遍計是體性都無之法。圓成即眞如常住
之性也。生死涅槃名體既別。何釋二分不異
名一依他哉
答。遍計所執名爲生死。圓成實性名爲涅槃。
無明熏眞如名染分依他。眞如熏無明名淨
分依他。故云二分不異名一依他也。故演義
抄十九上云。然此二門各分染淨。謂無明熏
眞如成染縁起。眞如熏無明成淨縁起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常善思量世間涅槃
玄四云。二常善思等明染淨一對。謂如攝論
中。依他起上遍計染分名生死。圓成淨分名
涅槃。二分不異名一依他。若見一分餘分性
不異。是故經説。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又
中論云。世界與涅槃無毫釐差別。此名染淨
無礙。四句融攝。或以本從末唯世間。或反此
唯涅槃。或相融而雙現。或形奪而兩亡。巧觀
此理名曰善思。恒觀不息名曰常思
疏三上・演義抄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疏一上云。三終教中。少説法相。多説法性。所
説法相亦會□性○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鈔三上云。疏依他無性即是圓成者。第四明
三性空有即離別中相即之義。謂依他是因
縁生法。縁生無性無生故空。空即圓成。更無
二體。此中無性即無遍計之性。法相宗中無
於遍計。無即是空故。但空遍計。法性宗中則
依他性上無遍計性故。依他即空。空即無性
之理。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故。密嚴經云。名爲
遍計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倶遣。是爲第一
義。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
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因縁上三義具足。無前
無後故。即有即空不相捨離。若釋三性之名。
大意不殊。前教但融不融故。分性相之二宗
華嚴經二十八云十地品是菩薩善知衆生身。
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
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虚空
十地論十云。經曰○是菩薩知衆生身。知國
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
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虚空身○
論曰○世諦智者。善知衆生身等染分淨分
不二分。善分別知故。如經是菩薩知衆生身
乃至知虚空身故
玄十四云。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是
淨分。後一是不二分。各言分者。此是同一大
縁起法義分出故。如攝論中。於依他起上雜
染分名遍計。清淨分名圓成。不二分爲依他。
是故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皆融通會攝。此
中不二分約相盡爲言故。以虚空身表也
華嚴經三十八云十地品此菩薩知衆生身。國
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
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疏七下云。三此菩薩知衆生身下。別顯知相
彰知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爲三。初三染分。次
六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縁起
法界分爲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
一實故
鈔十七上云無釋
刊十一云。初中十身内。初三是染分。次六是
淨分。後一是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法界中
分別爲十故
疏。九上云。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
切成也
鈔十九上云。疏隨門不同種種有異下。第三
結例。即類結餘門。門雖有多。且略分四。一
約性。即一眞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
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徳
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若無
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
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絶能所覺。爲其性
故。平等眞法界。非佛非衆生故。三亦佛亦非
佛。以法性身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
泯絶故。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
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
非情。眞心隨縁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分染
淨。謂無明熏眞如成染縁起。眞如熏無明成
淨縁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縁斷彼
染縁。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淨
縁中復有因果。因有純雜。果有依正。若約純
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
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
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
如來。經云。爲衆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
雙辨二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
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眞性。前之二門雙具
悲智雙融心境
五教章中云三性同
異義
第二總説者。三性一際隨
一全收。眞妄互融。性無障礙。如攝論婆羅門
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説如是言。如來不見
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中分別性及眞實性。
生死爲涅槃。依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
分別性一分成生死。由眞實性一分成涅槃。
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眞實性成涅
槃故。此性非涅槃。何以故。此性由分別一分
即是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説一分。若見一分
餘分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亦不見涅槃。由
此意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又云。阿毘達磨
修多羅中。世尊説法有三種。一染汚分。二清
淨分。三染汚清淨分。依何義説此三分。於依
他性中。分別性爲染汚分。眞實性爲清淨分。
依他性爲染汚清淨分。依此義故説三分。釋
曰。阿毘達磨修多羅中説。分別性以煩惱爲
性。眞實性以清淨品爲性。依他性由具兩分。
以二性爲性。故説法有三種。一煩惱爲分。二
清淨爲分。三二法爲分。依此義故作是説。此
上論文又明眞該妄末相無不攝。妄徹眞源
體無不寂。眞妄交徹二分雙融。無礙全攝。思
之可見
攝大乘論上無著造佛
陀扇譯
云。有何義故。如梵王經
中説。我不見世間不證涅槃。他相性中妄分
別及成就性因故。説世間及涅槃事。無異事
故。如是彼他性想妄分別分故説爲世間。成
就分故説爲涅槃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
眞諦譯
應知
勝相
婆羅門問經中言。世
尊。依何義説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
槃。於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眞實性。生
死爲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
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眞實一分成涅槃
攝大乘論中無著造
玄奘譯
所知
相分
世尊依何蜜意。於
梵問經中説。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
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
性。生死涅槃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他
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
成涅槃故
梁攝論六世親造
眞諦譯
應知勝相
中分別章
論曰。婆羅門問經
中言。世尊依何義説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
不見涅槃。於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眞實
性。生死爲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
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眞實一分成涅槃。
釋曰。依他性非生死。由此性因眞實性成涅
槃。此性非涅槃。何以故。此性由分別分即是
生死故。是故不可定説一分。若見一分餘分
性不異。是故不見生死。亦不見涅槃。由此意
故。如來答婆羅門如此
世親攝論五云應知勝
相勝語
論曰。世尊依何義故。於
梵天問經中説。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
依他性中。約分別性成就性故。生死涅槃體
無差別義。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
成就分成涅槃。釋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
羅所説隨順相應。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
問經中説。如來不見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
槃無差別義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
即是涅槃故。亦非涅槃。由即彼分別分成生
死故。是故不可偏説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
偏一性。由此意故。於彼經中説不見生死不
見涅槃
世親攝論五玄弉
所知
相分
論曰。世尊依何蜜意。
於梵問經中説。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
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
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
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
分成涅槃故。釋曰。如是三種自性相法所説
契經悉皆隨順。今當顯示。世尊依何蜜意。於
梵問經中説。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者問。
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
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蜜意者答。次當廣
釋。依他起自性非定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
槃故。亦非定涅槃。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故。
是故不可定説一性。由此自性。若得一分餘
分不異。依此意趣。於彼經中説。如來不得生
死不得涅槃
無性攝論五玄奘
所知
相文
論曰。世尊依何蜜意。
於梵問經中説。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
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
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蜜意。何以故。即此依
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
分成涅槃故。釋曰。世尊依何蜜意乃至無差
別蜜意者。若問若答。兩段本文其義易了。不
須重釋。何以故下。釋上生死涅槃無差別蜜
意。若遣遍計永無。復餘不得生死不得。此時
便得觀見寂滅涅槃。然此中説偏一不成無
差別性。爲遣愚夫定性差別顛倒執著。亦即
顯示依他起義。依二自性不決定故
問。香象大師意。十藏問十迴向品答云云
者在十迴向後答歟 進云。探玄記中十藏
問在十迴向前答釋也 付之。十藏問既在
十迴向後。何十藏答在十迴向前哉
答。見華嚴經文。問中列十迴向十藏。十藏問
在十迴向後。列品次第之時。第四會終列十
無盡藏品。第五會中列十迴向品。故十藏答
在十迴向前云也。即探玄記中釋此事云。初
中十藏何故問在迴向後。下答在迴向前者。
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迴向後。出生
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攝義故在迴向前。收攝
諸行。令成迴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
相違清涼大師定判惠苑師之解釋。其
意同之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
分別菩薩○十迴向十藏十地
玄四云。初中十藏何故問在迴向後。下答在
迴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迴
向後。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攝義故在迴
向前。收攝諸行令成迴向故。由此二義二處
互顯故不相違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説諸菩薩○十迴向十
藏十地
疏三上云。十藏第四會中答。以藏有二義。一
收攝義。謂收攝諸行以用迴向故。答在迴向
之前。二出生義。以出生地上證智故。問居迴
向之後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十藏第四會中答。何故問在迴向後。
答在迴向前者。顯藏有二義故。一收攝義故
在迴向前。收攝諸行以迴向故。二出生義故
在迴向後。由此親生十地智
問。香象大師意。六十華嚴經所説十定問何
品答之耶 進云。探玄記云。十定十忍品答
 付之。十定十忍其相遙異。何釋十定問十
忍品答哉。何況見八十華嚴經文。別有十定
品。明知六十華嚴經十定問。雖十定品答。覺
賢三藏不譯十定品故。六十華嚴經十定答
文脱落云事。是以*清涼大師。三十定十通第
七會答。各有自品。*惠苑師釋。十定第七會
中十定品答。如何
答。六十・八十兩部華嚴經。梵本是別云事。香
象・清涼兩師定判分明也。如探玄記餘處云。
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明此大經
數本故也。清涼大師餘處述。別本云二萬五
千者。別梵本也等也。而覺賢三藏所覽六十
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故。任彼梵本不譯十
定品也。故晋朝所翻六十華嚴經無十定品
故。香象大師釋十定十忍品答也。但於十定
十忍其相遙異云難者。探玄記中會之云。以
觀心納理爲忍。止心不散爲定。止觀無礙。唯
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文意顯也。次於
八十華嚴經文別有十定品云難者。香象大
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有十定品故。雖知六
十華嚴經梵本脱落十定品。辰旦人師不可
直覺賢三藏任梵本不譯十定品故。依止觀
無礙唯是一心之理。十定問十忍品答云也。
次於清涼・惠苑兩師之釋者。八十華嚴經既
有十定品故。向彼經文作釋之時。釋十定問
十定品答。尤有其理也
  重難云。六十華嚴經梵本無十定品云事。
有何證據哉是一設又六十華嚴經梵本雖
無十定品。餘梵本中有十定品者。有後時
何不譯加之哉。大唐永隆元年。香象大師
與中天竺日照三藏共譯。加華嚴經處處脱
落文之時。尤可譯入十定一品也。如彼譯
入入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
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之文。幷從彌
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
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
財頂之十五行文也是二次香象大師見八
十華嚴經梵本云事。何處見哉是三
答。見惠苑師餘處釋云。是故和上以新舊
兩經與梵本讐校。還將日照補文安喜覺
脱處。遂得斷文再續□義復全任此釋
思之。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以六十華
嚴經對梵本文□合之時。不譯出十定品
故。六十華嚴經梵本中無十定品云事炳
然也 次覺賢三藏既爲大乘第三果人。
任梵本譯六十華嚴經之時。不譯十定品
故。香象大師爲唐朝人師。不及直梵本脱
落故。不譯入十定品也。但於譯入入法界
品兩處脱落之文者。覺賢三藏所覽六十
華嚴經梵本中。正有彼兩處文。覺賢三藏
存略不譯故。香象大師與日照三藏共譯
入之也 次香象大師見八十華嚴經梵本
云事。先所出申探玄記餘處。新來梵本品
會及文句有少不同之釋。幷華嚴傳。或三
萬六千。如晋朝所譯。或餘四萬。此□朝所
翻之釋。此旨分明也。纂靈記□釋。其文亦
同之。何況任清涼大師餘處。而聖后所翻
文詞富博。賢首將解大願不終。方至第十
九經奄歸寂滅之釋。香象大師見八十華
嚴經翻譯本云事亦炳然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
分別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
定十自在十頂
玄四云。十定十忍品答。以觀心納理爲忍。止
心不散爲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
顯一義。以諸菩薩縁眞俗境皆有二義。一不
顛倒。二不散亂。具如梁論説耳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説諸菩薩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疏三上云。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自品
鈔七下云無釋
刊四云。十定第七會中十定品答十通後十
通品答次應問十忍梵本脱也
玄一云。第八部類傳譯者。亦有十義○六略
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是彼十萬頌中。
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近於大慈恩
寺塔上。見梵本華嚴有三部。略勘並與此漢
本大同。頌數亦相似○八翻譯者。有東晋沙
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三萬六千偈經。幷
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名佛陀跋
陀羅。此云覺賢○以晋義熈十四年歳次鶉
火三月十日。於揚洲謝司空寺。別造護淨法
堂。於中譯出此經○後因改此寺名爲興嚴
寺。沙門法業及惠嚴惠觀等親從筆受○至
大宋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梵本再校勘
畢。於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
前。所缺八九紙經文。今大唐永隆元年三月
内。有天竺沙門三藏地婆訶羅。唐言日照。有
此一品梵本。法藏親共校勘。至此缺文。奉勅
與沙門道成・復禮等譯出補之。九支流者。謂
此大經隨力受持分成多部○今現於神都更
得于闐國所進華嚴五萬頌本幷三藏。至神
都現翻譯。其慈恩寺梵本與舊漢本。並同無
異。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明此大
經數本故也
疏一下云第八傳譯感通分二。先明翻譯年
代○前中此經前後通唯二譯。幷其補門四
本不同。一晋義熈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
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
三萬六千頌。成晋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
法業筆受。惠嚴惠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
潤洲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二大唐永隆元
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西京
大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脱文。一從摩
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
善知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
由旬按善財頂十五行經。大徳道成律師・薄
塵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潤文。
依六十卷本爲定。三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
叉難陀。此云喜覺。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
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
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徳義淨三藏・弘
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
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四即於前第三
本中。雖益數處。却脱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
善財頂之文。即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以
梵本將日照所補文。安喜覺脱處。遂得文續
義連。其文之要至下當辨。今之所傳即第四
本。其第三本先已流傳。故今代上之經猶多
脱者即第三本。願諸達識見闕而續之
鈔四下云略之
刊一云。第八部類傳譯者。依教流次第。應云
翻譯部類傳通○初中此經前後翻譯。補闕
四本不同。初本者。晋義熈十四年。北天竺三
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洲謝司空寺。
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晋經五十卷或六十
卷。沙門法業筆受。惠嚴惠觀潤色。第二本者。
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
日照。於西京太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内兩處
脱文。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
脱天主光等十善智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
普賢菩薩前中間。脱文殊師利申手過百一
十由旬按善財頂等半□餘文。大徳道成律
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潤色。依六十卷本
爲定。第三本者。證聖元年。于闐國三藏實
叉難陀。此云喜覺。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
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翻四萬五
千頌。合成漢本八十卷。大徳義淨三藏・弘景
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華嚴和
上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第四本者。謂前第
三本中雖繕數處。然復扁脱日照三藏所補
入法界品内文殊乎按善財頂處一段要文。
由此遂令前文虚指於後後經來無所因。謂
前七十七及七十九中。皆云彌勒勸善財詣
文殊所。後文既闕便將善財違彌勒。今又前
七十九中。彌勒告善財言。文殊師利爲汝説
一切功徳。既滿此文及使彌勒記言無驗。又
八十初云。善財一心願見文殊師利。見三千
大千世界塵數知識者。此文失次□然可見。
謂上句既云願見文殊師利。此句忽云見三
千等。此語斷緒無來由故。是故和上以新舊
兩經與梵本讐校。還將日照補文安喜覺脱
處。遂得斷文再續□義復全。今之所傳即此
第四本也
四十華嚴經疏二云。第二傳譯者。自流東夏
大有三譯。第一東晋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
捐躯求法。至遮拘盤國請得華嚴梵本三萬
六千偈。及諸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唐言
覺賢。同歸翻譯○謂於楊洲謝司空寺。譯梵
本三萬六千偈。成晋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等
筆受。惠嚴惠觀等潤文。此爲大化之始也。義
熈十四年。當如來涅槃已一千二百歳矣。第
二大唐證聖元年歳次乙未年。將四百重通梵
本。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唐言喜學。詔於東都
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
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沙門
義淨・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
師・賢首法師同譯。復禮法師潤色。第三今貞
元十二年歳次丙子。詔罽賓三藏般若。於京
師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即舊經入法界品。
從證聖元年至貞元十二年。總一百二年。統
傳此方。今當五百年之運矣
玄二十云。第二明幻智念力知識者。自下九
位知識。皆是舊翻于闐本所缺。應是西域覺
賢之所略耳。余共日照三藏。勘天竺諸本及
崐崙本幷于闐別行本。並皆同有此文。是以
於大唐永隆年。西京大原寺。三藏法師地婆
訶羅。唐言日照。共京十大徳道成律師等。奉
勅譯補。沙門復禮親從筆受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
疏八無釋
華嚴傳一云傳譯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
羅。唐言日照。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
提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
爲業。毎慨斯經闕而未備。往就問之。云。齎
第八會文。今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校。遂
獲善財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人。遂請譯
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惠智譯
纂靈記二云重譯地婆訶羅此言
日照
 三藏者。中天
竺國人也。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摩訶菩提
及那爛陀寺○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爲
業。毎難大教闕而未圓。往就問之。云。齎第
八會文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校。果獲善
財求善知識天主光等十有餘處。遂請譯新
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惠日譯語
玄二十云。三觀察下起念推求。此中漢本經
缺十七行文。今勘梵本並翻補訖
疏十下・演義鈔二十下・刊定記十六・貞元經
疏九無釋
華嚴傳一云部類又爲佛去世遠。衆生報劣。色
力念惠悉皆減損。於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
力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
萬六千。如晋朝所譯。或餘四萬。此周朝所翻。
或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辨
纂靈記一云微源去聖既遙。福智淪替。於此下
本無能總持。隨樂受行便成分漲。或具十萬。
或有數千。則晋代所翻三萬六千偈。今朝所
譯益餘四萬言。品會各殊。行位斯在。自餘隱
祕無得而稱
華嚴傳一云隱顯有東晋沙門支法領者。風範
慷慨。邈然懷拔萃之志。好樂大乘。忘寢與食。
乃裹糧杖策。殉玆形命。於彼精求。得華嚴前
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晋朝所譯是也。
今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頌。於第一會所説。
華藏世界。舊譯門略。講解無由。今文並具。爛
然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
然備具。是以前有七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
望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
纂靈記一云顯集初東晋有沙門支法領。志樂
大乘。損躯求法。裹糧杖策。以至遮拘盤國。竭
誠請祷。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
此。即晋朝所譯是也○又案今于闐所進。蓋
逾四萬偈。即第一會所説華藏世界。舊譯門
略。解悟無由。今文並具。粲然可覩。其十定一
會。舊經有問無答。今乃至伴昭彰質對斯備。
又舊本有七處八會。今加七處九會。雖十萬
之未具。亦四萬之無遺
鈔一下云。曲論別爲。乃有多縁。以斯經乃諸
佛所證根本法輪諸教標准。此方西域無不
仰遵。而聖后所翻文詞富博。賢首將解大願
不終。方至第十九經。奄歸寂滅。苑公言續於
前疏亦刊。筆格文詞不繼先古。致令後學輕
華嚴經四云盧舍那
佛品
諸佛子。時彼焔光城中有
王。名愛見善惠。其王統領萬億諸城。有三萬
七千夫人婇女。二萬五千子。其第一子名功
徳勝。次名普莊嚴童子
玄三云
華嚴經十一云毘盧遮
那品
諸佛子。彼焔光明大城
中有王。名喜見善惠。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
夫人釆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爲上首。王子
五百人別本云二
萬五千人
 大威光爲上首。大威光太子
有十千夫人。妙見爲上首
疏二下云。第二夫人下總顯眷屬者。有徳曰
夫人。有色曰婇女。王子別本云二萬五千者。
別梵本也
問。菩薩本業經・華嚴經名號品。同本異譯

文義抄第九帖記録之畢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
分別菩薩○十自在
玄四云。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
二名。以別翻菩薩本業經。彼問中亦名十明
故。兜沙中名十飛法
  八十華嚴經中。無十自在間故。疏三上・演
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譯
問。梵網經可云華嚴經經部類耶 答。可非
華嚴經部類也 兩方。若華嚴經部類者。探
玄記中。破古人華嚴經十頂問梵網經答云。
義判恐難依用。不依用之見。若華嚴經部類
者。何不依用之哉。若依之爾者。彼梵網經文。
能説教主是盧舍那佛。尤可十身具足之如
來。所□國土亦蓮華藏界。豈非帝網無礙之
淨刹哉。加之唯對紀諸菩薩之大士廣説十住
十行等法門。旁思之可云華嚴經部類哉。是
以他宗人師梵網經是華嚴經部類釋。如何」
答。華嚴經部類經泛有二類。一會會品品同
本異譯經。如兜沙經是名號品。菩薩本業經
是淨行品等也。二義勢相似經。如修慈分經
金剛鬘分經等也。故演義鈔云。謂餘別經。不
從大部分出。義勢相似。即今經統類故 而
梵網經説處等與華嚴經説處等異故。非同
本異譯部類。故探玄記云。又十頂不見別答。
古人有將梵網經於此計會。云此脱錯。恐難
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説法。六處同此。彼云
化樂天説十禪定。初禪説十金剛心。二禪説
十願。三禪説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説心地
法門。不云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又此問與
彼有同不同。故難用耳 清涼大師解釋。其
意亦同之。次梵網經是三乘淺近説。華嚴經
亦一乘深遠教。故非義勢相似部類。故孔目
云。其□路本業梵網二經是三乘攝。華嚴經
是一乘攝梵網經既非同本異譯之教。又無
義勢相似之旨。故非華嚴經部類也。故探玄
記。纂靈記・華嚴傳・幷疏・演義鈔・刊定記等
中。廣擧華嚴經支流經之時。令不出梵網經
也。但於梵網經能説教主是盧舍那佛。所□
國土亦蓮華藏界云難者。能説教主雖名盧
舍那佛。此三身中報身佛。更非十身具足之
如來。所□國土雖號蓮華藏世界。是他受用
報土。亦非法界融通華藏世界故。淺深遙異。
與華嚴經能説教主所□國土不同也。次於
唯對記諸菩薩之大士廣説十住十行等法門
云難者。彼此二經雖同説十住十行等法門。
彼單別十無十十無盡之義故。淺深亦異也。
故孔目云。今將梵網經等對大經本。□路等
十數即是單別。不具一切圓故。入三乘攝。不
具十義 准此釋可思之
  重難云
問。清涼大師依梵網經意於幾處説法耶 
進云。疏云。但彼經説處乃有十 付之。依清
涼定判披梵網經説。於金剛千光王座及妙
光堂帝釋宮。已上五□天四靜慮十一處説
法見。是以香象大師釋。今尋彼經。十一處説
法。若爾清涼大師但彼經説處乃有十之釋。
非只背本經所説。豈不招師資相違哉
答。勘梵網經下卷前後。上文云。於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
中次第十住處所説下文云。從摩醯首羅天
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説法於十處説
法云事。上下之文炳然也。故天臺大師釋上
文云。始於道場説法。乃至十處釋下文云。
總結十處説竟亦兩。一擧此釋迦所説十處
出上卷勝莊師釋上文云。謂如上説十種
住處法進師注上文云。如前所説歴十住
處。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説心地法
 太賢師解上文云。如次前説歴十住處。
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説心地善殊
之釋全亦同之。清涼大師但彼經説處乃有
十之釋。既叶梵網經説。亦順諸師定判。何強
疑之哉。但於梵網經中於金剛千光王座及
妙光堂帝釋宮已上五□天四靜慮十一處説
法見云難者。正勘彼經文云。方坐金剛千光
王座及妙光堂説十世界海。不云從金剛千
光王座起至妙光堂故。理實而言。金剛千光
王座與妙光堂雖各別處。任經現文説列之。
從所説法門是同合之爲一處。云十住處説
法也。次於探玄記今尋彼經十一處説法之
釋者。金剛千光王座者。任菩提樹下。妙光堂
者即普光法堂。相當華嚴經初二會説處故。
開之爲二處。云十一處説法也。是則開合不
同。實非相違歟。故清涼大師以梵網經望華
嚴經出四例不同之中云。一菩提普光二會
不分。則開合不同 蘊齊師釋此事云。妙光
堂。華嚴云。普光堂去道樹四五里許。故云及。
意顯近義。十一會中。此二合説。下但九耳
  重難云。廣披諸師解釋尋梵網經説處。天
台大師述十處説法相云。一在妙光堂説十
世界海法銑師解梵網經其中次第十
住處所説之文云。十住處者。即前文中。始
妙光堂。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法進師
注梵網經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
十住處説法品之文云。言十住處者。一明
佛在妙光堂説十世界海 任此等定判。
梵網經中於十住處説法云釋意。唯於妙
光堂説十世界海法門。於金剛千光王座
不説之見。何云於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
堂同説十世界海法門哉。若於今二處同
説之者。十住處説法之義猶難成哉
答。見梵網經文云。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
妙光堂説十世界海於金剛千光王座説
十世界海法門云事分明也。誰可疑之哉。
是以法銑師解此文云。方坐金剛千光王
座及妙光堂者。出其説處樸楊大師釋於
十住處説十重法門云。即如初道場説十
世界海 云初道場。豈非金剛千光王座
哉。何況若於金剛千光王座不説十世界
海法門者。清涼大師何可釋菩場普光二
會不分則開合不同哉。開合不同者。就説
法之處可論之故也。但於天台等諸師釋
者。實似難思。試會通之者。二處之中。且擧
妙光堂一處可云歟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三會所説法望
華嚴經第四會所説法時。其體可同耶 答。
可有二義邊也 兩方。若其體同者。梵網經
第三會唯説十行法。華嚴經第四會兼説十
行及十藏法。寛狹既異。其體豈同哉。是以清
涼大師述。彼經一處説一法門。此則四六兼
二。梵網經一處各説一法門。華嚴經第四會
中説二法門釋。若依之爾者。清涼大師云。其
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梵網經第
三會所説法與華嚴經第四會所説法。其體
全同見。如何
答。華嚴經第四會中宗所説者是十行法也。
以之望梵網經第三會所説法之時。可云其體
全同也。清涼大師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
法全同之釋。即顯此意也。但華嚴經第四會
中兼説十藏法故。以之望梵網經第三會所
説法者。可云其體各別也。然而就宗所説法
釋處法全同。更無其過也
問。清涼大師意。以梵網經第五會説處幷所
説法。望華嚴經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時。其
體可同耶 答。其體不同也 兩方。若其體
同者。清涼大師解釋中。其體不同判。若依之
爾者。披梵網經文。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與
華嚴經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其體可同見。
依之香象大師意。彼此二經第五會説處幷
所説法。其體是同釋。如何
答。清涼大師釋但彼經説處乃有十。梵網經
意。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同爲初會説處
故。忉利天爲第二會説處説十住法。夜摩天
爲第三會説處説十行法。兜率天爲第四會
説處説十迴向法。化樂天爲第五會説處説十
禪定法云也。華嚴經意。寂滅道場爲初會説
處故。普光法堂爲第二會説處説十信法。忉
利天爲第三會説處説十住法。夜摩天爲第
四會説處説十行法。兜率天爲第五會説處
説十迴向法云。故彼此二經第五會説處幷處
説法門倶不同也。故清涼大師釋其二三四
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不云第五會説處
幷所説法合同也。但於披梵網經文第五會説
處幷所説法與華嚴經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
其體可同見云難者。今疑問之趣頗不得其
意。梵網經意。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雖各
別處。同説十世界海一法門故爲初一會也。
故於兜率天説十迴向法。是第四會非第五
會也。以之存第五會爲疑。甚不可然哉。次香
象大師意。雖釋今尋彼經十一處説法。於金
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同説十世界海一法
門故。不爲各別會也。以之爲各別初二會説
下第四會存第五會。梵網經第五會説處幷
所説法。與華嚴經第五會説處幷所説法是
同釋云疑。旁不落□事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云。初禪説十金剛
 爾者今此十金剛心者。指十迴向歟 
答。非指三賢中十迴向也 兩方。若指十迴
向者。見梵網經文云。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
説十迴向。於兜率天已説十迴向畢。至初禪
中何可重説之哉 若依之爾者。披一部始
末勘二軸前後。十金剛心者名十迴向。是以
香象大師或釋。十迴向是世間修終堅固不
壞故云金剛。或述。金剛心者。是前十金剛。當
十迴向。加之南岳大師云。十迴向名十金剛。
大賢師判。十金剛者十迴向也。明知初禪説
十金剛心者。指十迴向也。如何
答。見梵網經一段之文。上云。復從座起。至
第四天中。説十迴向。於兜率天。已説十迴向
畢。下云。復至一禪中。説十金剛。非指三賢中
十迴向云事。道理白然也。於二處不可説一
法門故也。以此理思之。今此十金剛心者。是
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謂十金剛心。非三賢中
十迴向也。故法銑師釋此文云。次説十金剛。
此非下文十金剛也。名同義別。若是下文十
金剛者。則應攝在十迴向中。即是華嚴十金
剛願 法進師注此文。問。唯此十金剛者。即
十迴向。四天中説。何故色界重説迴向。引北
幷州眞藏師釋。會色界所説諸位通行。出自
義云。今謂。名同義別。如華嚴三十九説十金
剛心 此等釋意。初禪説十金剛心者。即是
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説十金剛心之旨分明也。
但於披梵網經一部二軸前後十金剛心者名
十迴向云難者。梵網經處處之文。十發趣十
長養十金剛者。如次説地前三賢位云事。文
言次第更非所諍。諸師定判述此意也。而今
所成者。初禪説十金剛心者。非説三賢中十
迴向云許也。十金剛心之言雖同。其體相替。
更非所痛也
問。香象大師依梵網經意。於何處説十願十
忍法門耶 進云。探玄記云。二禪説十願。三
禪説十忍 付之。依探玄記釋見梵網經文
云。復至二禪中説十忍。復至三禪中説十願
 依之至相寺大師引梵網經文云。復至二
禪説十忍。復至三禪説十願 若爾探玄記
釋非只背本經所説。豈不致師資相違哉
答。二禪説十忍三禪説十願云事。梵網經文
實分明也。故不限至相寺大師所引。天台・
勝莊・樸楊・道□・法進・善珠等唐和諸師。擧
述二禪説十忍三禪説十願之旨。探玄記釋
尤難會通。但清涼大師亦釋。次至二禪説十
願。次至三禪説十忍。推之有二禪説十願三
禪説十忍云異本經文歟
問。清涼大師意。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出四
例不同。爾者第三有無不同相如何釋之耶
 進云。演義鈔云。三則有無不同。此經四禪
無説。彼皆有説。此有重會。彼無重會 付
之。梵網經於化樂天説之。華嚴經於彼天不
説之。華嚴經於祇樹給孤獨園説之。梵網經
於彼處不説之。若爾今此二經相對判有無
不同之時。何不出此等不同哉
答。梵網・華嚴二經相對委論有無不同之時。
尤可出此等不同也。但演義鈔今解釋中不
擧之事。且先出一類。不擧盡之歟
問。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各説一法門歟 
答。不限一法門也 兩方。若各説一法門者。
清涼大師以梵網經望華嚴經出其不同云。
彼經一處説一法門。此則四・六兼二。七兼於
 如此釋者。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
説各不限一法門見。若依之爾者。思華嚴經
第四第六第七會相各説一法門可云也。如

答。八十華嚴經第四第六第七會所説不可
限一法門。清涼大師四・六兼二七兼於三之
釋。其旨甚分明也。所謂梵網經意。至帝釋宮
説十住。至夜摩天説十行。至兜率天説十迴
向。至化樂天説十禪定。至他化天説十地。至
初禪説十金剛。至二禪説十忍。至三禪説十
願。至四禪説心地法門。故云彼經一處説一
法門也。華嚴經意。第四會説十迴向・十藏二
法門。第六會説十地・十願二法門。新譯經第
七會説十定・十通・十頂三法門。故云爾也。解
釋意如此。更有何疑哉
  重難云。梵網經意。於金剛千光王座及妙
光堂二處。同説十世界海一法門見。何釋
彼經一處説一法門哉
答。梵網經意。談十住處説法之時。金剛千
光王座及妙光堂合爲一處。故云爾也
玄四云。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
於此計會。云此脱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
十一處説法。六處同此。彼云化樂天説十禪
定。初禪説十金剛心。二禪説十願。三禪説十
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説心地法門。不云重會
普光及祇洹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故
難用耳
疏三上云。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
云。准梵網經。説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
頂。理亦可通。但彼經説處乃有十。初無菩提
場會。但云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説十世界
海。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他化
十地次第亦同。而化樂天説十禪定。初禪説
十金剛心。二禪説十願。三禪説十忍。四禪摩
醯首羅宮説我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
説心地法門。不云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次
第。又別難可會通。又此中問因。後更有果問。
故彼佛心地即後如來地等。非十頂也
鈔七下云。疏十頂一種下。二別解頂問。於中
二。先叙昔。後申今。前中有三説。一依梵網
經。疏文有三。初正叙昔。二理亦可通者。以理
縱成。三但彼經下。以文奪破。言二三四與此
三四五會處法全同者。此是第三會在忉利。
四在夜摩。五在兜率。彼第二即在忉利。故彼
説十世界海竟即云。次於忉利天宮説十住。
次至夜摩説十行。次至兜率天宮説十迴向。
斯則處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彼三此
四。彼四此五。以前加菩提場故。言他化十地
次第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天説十地故。
由彼不越第五化樂故。説地亦第六。彼文云。
次至化樂天宮説十禪定。次至他化自在天
宮説十地。次至初禪説十金剛心。次至二禪
説十願。次至三禪説十忍。次至第四禪摩醯
首羅宮説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説
心地法門。故總收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
二會不分。則開合不同。二則次第不同。三則
有無不同。此經四禪無説。彼皆有説。此有重
會。彼無重會。四彼經一處説一法門。此則四・
六兼二。七兼於三。以斯四義故難會通。從又
此中問下。縱成以破。設汝欲將心地法門例
同此者。此中説果應爲心地。何得用頂。上一
師義竟
刊四云無釋
  梵網經文。諸人師釋廣記録之畢。恐繁重
不記之。可引見彼抄也
問。香象大師意。十頂問何品答之耶 進云。
探玄記中。壽命品答之釋也 付之。十頂壽
命其義遙異。何釋十頂問壽命品答哉。是以
清涼大師。十頂問餘品答釋。如何
答。華嚴經中無十頂品故。十頂問何品答云
事難測。故探玄記中。引有人三異釋破之畢。
述自義云。壽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窮終。賢
首佛刹最極際。故稱爲頂。然有十重故云十
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爲答
十頂問壽命品答之所以。此釋中所見也。
但於清涼大師釋者。作二解釋也。即彼疏中
述初釋意云。今謂。新舊梵本倶無忍問。答中
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
極。十定十通皆等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
問中約位終極故名爲頂。答據法門忍受。以
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
十忍。不極因位。二文更顯。故十忍品末云。通
達此忍門。成就無礙智。超過一切衆。轉於無
上輪等。既言超過。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
忍頂法門。義相類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
 此釋意立道理引證文。釋成十頂問十
忍品答之義。如文可知之。次下明第二釋意
云。若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於理無失
倶是等覺之終極故 此釋意。十忍品・阿僧
祇品・壽量品・菩薩住處品之四品中。説等覺
因位終極相。通稱爲頂。故十頂問此四品答
云也。故演義鈔釋此解意云。今爲總釋。則
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爲頂 若爾香象。清
涼兩師意別也。既爲師資異釋。不可和會之」
問。清涼大師十頂問十忍品答云釋意別。何
相例耶。進云。疏云。忍頂法門義相類故 
付之。軟等四善根中。頂者名進退兩際。忍者
立不退位分。其義遙異。何釋忍頂法門義相
類故哉
答。清涼大師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
類故之釋意。同是軟等四善根之流類故。且
爲一往潤色。云義相類故也。非謂頂忍法門
其體全同。故*演義鈔中。十頂問十忍阿僧祇
壽量菩薩住處之四品答云第二釋意傍通一
難云。難云。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
酬頂問。今爲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
爲頂。不全同四。故上引云義相類故 自嘆
此解云此解最妙。即存此意歟
華嚴經五云如來名
號品
 開示十方一切如來所可
分別菩薩○十頂
玄四云。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
於此計會。云此脱錯。恐難依用○有云。不思
議品有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後果問。不可屬
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數。因位窮終數中之極。
故亦得云十頂。但此品初自別有問。故亦難
屬。壽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窮終。賢首佛刹
最極際。故稱爲頂。然有十重故云十頂。亦得
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爲答也。此中
約望下尊高爲問。下文就當處相續而答
華嚴經十二云如來名
號品
説諸菩薩○十頂
疏三上云。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
云。准梵網經。説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
頂○次第。又別難可會通○有云。僧祇品答
以准瓔珞等覺。別有頂位。以因位窮終。今僧
祇中説十大數。數中之極故云十頂。彼問雖
十。答有多數。對上定通。亦非其類。故不可
也。有云。壽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爲下
頂極。至賢首佛刹名爲十頂。又佛名第二。名
此十一世界爲上首故。但擧此初後十一。即
顯過百萬阿僧祇世界壽量之數。此爲標首。
首即頂故。然復彼無別問。似有少理。但標此
十界。將爲問端。對十地等。甚不相例。今謂。
新舊梵本倶無忍問。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
此頂也。言十頂者。因位終極。十定十通皆等
覺位。十忍居後。又得頂名。問中約位終極故
名爲頂。答據法門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
非位終極。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極因位。二
文更顯。故十忍品末云。通達此忍門。成就無
礙智。超過一切衆。轉於無上輪等。既言超過。
即是頂義。亦猶四善根中忍頂法門。義相類
故。不爾忍無別問。空答何爲○若將十忍已
下四品共答頂問。於理無失。倶是等覺之終
極故
鈔七下云。疏十頂一種下。二別解頂問。於中
二。先叙昔。後申今。前中有三説。一依梵網
經。疏文有三。初正叙昔○以斯四義故難會
通○上一師義竟。疏有云僧祇下。第二師義。
於中二。先叙昔。二彼問雖十下破可知。疏有
云壽量品答下。第三師義。於中二。先立後破。
前中四。一正立。二又佛名下引證。三但擧此
初下。彼師遮難。恐有難云。今經百萬阿僧祇
重。何以證成十界之義。故爲此通。四此爲標
首下。釋成頂義。疏然復下。第二破。於中先縱
立。後但標此下奪破。疏今謂新舊下。申今正
義。於中二。先以十忍答頂。後通以四品答頂。
前中七。一正將十忍以答頂問。二言十頂者
下。會釋二名。三故十忍下。引文爲證。四亦
猶下。引例成立。五不爾下。反以釋成○疏若
將下。第二通。以四品答於頂問。以信住行等
皆有多品。總將四品共答頂問。於理無違。若
爾古以僧祇壽量而答頂問。應不乖理。彼以
局取又不收忍。今總收四。與昔全乖。頂乃通
名。忍等別稱。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
一難。難云。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
酬頂問。今爲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
爲頂。今全同四故。上引云義相類故
刊四云。十頂壽量品答。何以知然。佛名經第
二卷中。名此十一世界爲上首故。所以者何。
但擧此初後十一世界。即顯過百萬阿僧祇
世界壽量之數。此爲標顯之首故。此十□名
爲十頂。頂之與首。眼目異名。十一攝十増數
十故
問。名號品經文。擧三十四問。爾者後際十
四問。何品中答之耶 進云。探玄記云。後際
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 付
之。後際十四問是果問也。而普賢行品中説
因行。於彼品中不可答果問。次性起品中説
果徳法。故可答果問。何可除之哉
答。名號品所説三十四問中。後際十四問者。
問因所得果也。故探玄記云。後十四問因所
得果 而普賢行品中所説因行者。是平等
因行。乃果中之因故。屬之果攝。普賢行品答
之云也。故清涼大師釋云。其平等因果。因乃
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 次後
際十四問。性起品中答不答事。香象・清涼兩
師定判。其意異歟。若依香象大師意者。後際
十四問。問因所得果。性起品中明無始本有
佛性徳故。雖同果徳法。其義不相順。故性起
品中不答之云也。若依清涼大師意者。後際
十四問。出現品中亦答之云也。故演義鈔中
通妨難云。難云。若依問爲三。第三段唯合明
果。今有普賢行爲因。出現品爲果。自是一段
平等因果。何得皆將答果問耶。故爲此通。既
因是得果不捨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
屬第三所成果也 惠苑師釋意。出現品中
亦答之爲言故刊定記云。問。普賢・出現二品。
豈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
前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
  重難云。香象大師意。理實而言。後際十四
問。性起品中亦答之可云也。故探玄記中
明第三説分云。三從不思議品下。答後際
佛法 此釋意意云從不思議品下不除
性起品哉
答。此釋意實難測。但依前義趣會之者。
上既云。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
品通答之。故下該上略而不云至普賢品

玄四云。又初十問。此會初三品内通答之。若
別分四諦答説法一問。光覺答勢力正覺二
問。此品答餘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別自
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
十住等○次因中十問。從昇須彌下至菩薩
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下問
隨縁化物行○後際中十四問。不思議品至
普賢品通答之○第三説分中。通下五會答
前所問。於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初十問前
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不
思議品下。答後際佛法
疏三上云。第三説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
問。准問長科。亦爲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
果問。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
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
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
鈔七下云。疏其平等因果下。通妨難也。難云。
若依問爲三。第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
爲因。出現品爲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何得
皆將答果問耶。故爲此通。既因是得果不捨
之因。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成果
也。又古人以文從義。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
屬果也。至下重明
刊四云。前中又三。初從此品至光覺品。答初
十句問。因所依果。應機大用。二從問明品至
住處品。答次二十句。果所依因。菩薩行位。
三從佛不思議法品至出現品。答後二十句。
因所成果。殊勝之位。問。普賢・出現二品。豈
答前問耶。答。彼雖各別有問。然則皆是乘前
答果問中起故。得配答果分也。故不思議法
品云。諸佛出現云何不思議。又十種普遍無
量無邊法界中云。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
行□故。普行是佛菩薩行故

  建治元年乙亥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於笠置
寺般若院僧房抄之畢去正二月比於東大
寺尊勝院經論之文人師之釋所記録之也
而自同三月十七日以探玄記第五卷爲充
文欲勤修三十講之間暫閣第四卷稽古即
移第五卷習學之間此勤中絶及中冬末然
間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於
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遇災難無過被殺害之
間南都心憂覺隱道思相催之餘同九日曉
忽辭本寺弊房葬籠當山聖跡日日修追善
念念訪冥路之隙悲微功之不終重所染筆
也願以此善根併資彼得脱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四
夏﨟六十二



華嚴宗香熏抄第二
  問題
問。探玄記中。依文殊般涅槃經意。如來滅後
  經幾年文殊師利般涅槃耶
問。文殊過去唱龍種上尊王成道。因果二位
  中何耶
問。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歟
問。名號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有諸徳
  釋此文爲佛身等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
此義耶
問。名號品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爾者香象
  大師依兜沙經意如何釋之耶
問。釋迦盧舍那一體佛耶
問。過去七佛中可取釋尊耶
問。名號品經文云。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
  下 爾者上下二方可有別四天下耶
問。探玄記中云。娑婆此云堪忍 爾者依悲
  華經意。名堪忍故如何釋之耶
問。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説。明恒河
  七類人相。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