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萬善同歸集 (No. 2017_ 延壽述 ) in Vol. 48

[First] [Prev]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
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縁性離。即縁
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眞慈平等。即佛業。
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
坑坎穢土禀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増上之
縁。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維摩經云。欲得
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又經云。
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華嚴經云。譬
如心王寶。隨心見衆色。衆生心淨故得見清
淨刹。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
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
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萬善同歸集卷上



萬善同歸集卷中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夫性起菩提。眞如萬行。終日作而無作。雖無
行而遍行。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執無行還
歸斷滅。故知自心之外。無法建立。十身具足
四土圓收。雖總包含不壞内外。皆稱法界豈
隔有無。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於有。有中運
殊勝之行。不墮於無。是以即理之事。行成無
閡。即事之理。行順眞如。相用無虧。體性斯
在。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攝之門。利己眞
修。無先七覺八正之道。攝四念歸於一實。總
四勤不出一心。嚴淨五根成就五力。若論施
則内外咸捨。言戒則大小兼持。修進則身心
並行。具忍則生法倶備。般若則境智無二。禪
定則動寂皆平。方便則普照塵勞。發願則遍
含法界。具力則精通十力。了智則種智圓成。
愛語則俯順機宜。同事則能隨行業。運慈則
冤親普救。説法則利鈍齊收。七覺則沈掉靡
生。八正則邪倒不起。乃至備修三堅之妙行。
具足七聖之法財。秉持三聚之律門。圓滿七
淨之眞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斷
塵習之根源。現病行憩聲聞之化城。示兒行
引凡夫於天界。歴五位菩提之道。入三徳涅
槃之城。練三業而成三輪。離三受而圓三念。
因從三觀薫發。果具五眼圓明。方能遊戲神
通。出入百千三昧。淨佛國土。履踐無閡道場。
然後普應諸方。現十身之妙相。遍照法界。然
四智之明燈。感應道交任他根量。不動本際
跡應方圓。凡有見聞皆能獲益云云。自彼於
我何爲。斯皆積善之所熏。成此無縁之大化。
還源觀云。用則波騰海沸。全眞體以運行。體
則鏡淨水澄。擧隨縁而會寂。肇師云。統萬行
則以權智爲主。樹徳本則以六度爲根。濟蒙
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言。此
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
室包乾象手接大千。皆不思議之迹也。然幽
關雖啓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
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問身爲道本。縛是脱因。何得然指燒身背道
修道。高僧傳内小乘律中。貶斥分明。奚爲聖
典。答亡身沒命爲法酬恩。冥契大乘深諧正
教。大乘梵網經云。若佛子應行好心。先學大
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
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爲説一
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
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
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
一次第爲説正法。使心開意解。若不如是。犯
輕垢罪。大乘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我滅
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
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
熱一香炷。我説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永脱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
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爲此捨身微因。縱成
無爲。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
異。所以小乘執相。制而不開。大教圓通。本無
定法。菩薩善戒經云。聲聞戒急。菩薩戒緩。聲
聞戒塞。菩薩戒開。又經云。聲聞持戒是菩薩
破戒。此之謂也。若依了義經。諸佛悦可。執隨
宜説。衆聖悲嗟。秖可歎大褒圓自他兼利。豈
容執權滯小本迹雙迷
問五熱炙身投巖赴火。九十六種千聖同訶。
幸有正科何投邪轍。答智論云。佛法有二種
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
者。凡夫如即漏盡解脱如。如來語即提婆達
多語。無二無別。一道一源。是以地獄起妙覺
之心。佛果現泥犁之界。若捨邪趣正。邪正倶
非。離惡著善。善惡咸失。若分別好惡道者。愚
智不等眞俗條然。玉石須分金鋀可辨。且約
修行門内昇降位中。自有内外宗徒邪正因
果。善須甄別。不可雷同。且教申毀讃之文。的
有抑揚之旨。執即成滯了無不通。四悉對治
縱奪料簡。若云總是。尼乾成正眞之道。諸佛
錯訶。若説倶非。藥王墮顛倒之愆。諸佛錯讃。
是以興邪則成無益之行。廢正則斷方便之
門。須曉開遮。寧無去取。且内教外人。遺身各
有二意。内教二者。一明自他性空。無法我二
執。不見所供之境。亦無能燒之心。二惟供三
寶。深報四恩。以助無上菩提。不希人天果報。
外道二者。一身見不亡。轉増我慢。迷無作
之智眼。起有得之能心。二惟貪現在名聞。秖
規後世福利。或願作刹利之主。或求生廣果
之天。所以台教釋藥王焚身品云。境智不二。
能所斯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
不二空。作是觀時。若爲法界見聞者益。故曰
乘乘。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爲内
衆之譏。良由内有理觀外曉期心。故勝熱息
善財之疑。尼乾生嚴熾之解。篤論其道行方
有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智不可
亡。後學之徒無失法利。文殊問經云。菩薩
捨身非是無記。惟得福徳。是煩惱身滅故得
清淨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滅衣在。若
得圓旨。明斷皎然。請鑒斯文。以爲龜鏡
問住相布施。果結無常。増有爲之心。背無爲
之道。爭如理觀。福等虚空。故經云。佛言。非
我而能順理。何堅執事縁塵。而不觀心達道
乎。答若約觀心。寓目皆是。既云達道。擧足寧
非。菩薩萬行齊興。四攝廣被。不可執空害有
守一疑諸。華嚴經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是
以捨邊趣中。還成邪見。不可據宗據令認妙
認玄。識想施爲陰界造作。應須隨機遮照
任智卷舒。於空有二門不出不在。眞俗二諦
非即非離。動止何乖圓融無閡。大凡諸佛菩
薩修進之門。有正有助。有實有權。理事齊
修。乘戒兼急。悲智雙運。内外相資。若定立一
宗。是魔王之種。或亡泯一切。成己見之愚。故
大集經云。有二行。縁空直入名爲慧行。帶事
兼修是行行。菩提論有二道。一方便道。知諸
善法。二智慧道。不得諸法。又經云。二如因中
如如而無染。果中如如而無垢。又二心自性
清淨心。本有之義。離垢清淨心。究竟之義。起
信論立二相。一同相。平等性義。二異相。幻差
別義。台教有二善。達能所空名止善。方便勸
修名行善
問祖佛法要。惟立一乘。或云。十方薄伽梵。一
路涅槃門。或云。一切無閡人。一道出生死。如
何廣陳差別。立二法門。惑亂正宗。起諸邪見。
答諸佛法門雖成一種。約用分二。其體常同。
如一心法立眞如生滅二門。則是二諦一乘
之道。今古恒然無有増減。是以總別互顯。本
末相資。非總無以出別。非別無以成總。非本
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故知隻翼難沖孤
輪匪運。惟眞不立單妄不成。約體則差而無
差。就用則不別而別。一二無閡。方入不二之
門。空有不乖。始蹈眞空之境
問事則分位差別。理惟一味湛然。性相不同。
云何無閡。答能依之事。從理而成。所依之
理。隨事而現。如千波不閡一濕。猶衆器匪隔
一金。體用相收。卷舒一際。若約圓旨。不惟理
事相即。要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
事不即亦得。故稱隨縁自在無閡法門。又且
諸佛化門。檀施一法。爲十度之首。乃萬行之
先。入道之初因。攝生之要軌。大論云。檀爲
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
御開示天道。檀爲善府攝諸善人。檀爲安隱。
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
爲集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慳敵。檀爲
淨道賢聖所由。檀爲積善福徳之門。檀能全
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縁。入善人衆中
之要法。稱譽讃歎之淵府。處衆無難之功徳。
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
樂之林藪。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
濟。六行集云。若凡夫施時。起慢心成罪行。起
敬心成福行。若二乘施時。惟觀塵動轉。小菩
薩施時。念色體空。大菩薩施時。知心妄見
若佛謂證惟心。離念常淨。是知一布施門六
行成別。豈可雷同一時該下。亦有内施外施
理檀事檀。體用更資本末互顯。據理沈斷執
事墮常。理事融通方超二患。且諸佛聖旨。
校量施中。理檀爲先。内施偏重。故法華經
云。佛言。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
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
物而供養者。智論云。若人捨身。勝過閻浮
提滿中珍寶。則知利口輕言易述。全身重寶
難傾。保命情深好生意切。直得三輪體寂。猶
爲通教所收。況乃取捨情生。豈得成其淨施。
且圓教施門。遍含法界。乃何事而不備。何
理而不圓。菩薩照理而不却事。鑒事而不捐
理。弘之在人曷滯於法。若離理有事。事成定
性之愚。若離事有理。理成斷滅之執。若著事
而迷理。則報在輪迴。若體理而得事。則果成
究竟。故法華經云。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
施與求佛智慧。若捨身是邪。何成佛慧。故知
毫善趣果弘深。以此度門標因匪棄。如釋迦
佛捨身命時。度度皆證法門。或得柔順忍。或
入無生法忍等。大凡菩薩所作。皆了無我無
性。渉事見理。遇境知空。不同凡夫造其罪
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爲迷事取性。常繋
三有
問經云。以三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四
句偈。故知般若功深。施門力劣。何得違宗越
理枉力勞神。可謂期悟遭迷。求昇反墜矣。答
得理則萬行方成。知宗乃千途不滯。不可去
彼取此執是排非。須履無閡之門。善入遍行
之道。是以過去諸佛本師釋迦。從無量劫來。
捨無數身命。或爲求法則出髓而剜身。或爲
行慈則施鷹而飼虎。般若論云。如來無量劫
來捨身命財。爲攝持正法。正法無有邊際。即
無窮之因。得無窮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
天此土菩薩高僧。自古及今遺身不少。皆遵
釋迦之正典。盡効藥王之遺風。高僧傳藹法
師入南山。自剜身肉布於石上。引腸掛樹捧
心而卒。書偈以石云。願捨此身已。早令身
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
護法救衆生。又復業應盡。有爲法皆然。三界
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死。終歸如
是處。智者所不樂。業盡於今日。又僧崖菩薩
燒身云。代一切衆生苦。先燒其手。衆人問
曰。菩薩自燒。衆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
代。答曰。猶如燒手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
代耶。又告衆曰。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並難
可測其本。多是諸佛聖人乘權應化。自非大
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行也。天台宗滿禪
師。一生講誦蓮經。感神人現身。正定經呪文
字。後焚身供養法華經。又智者門人淨辯禪
師。於懺堂前焚身。供養普賢菩薩。雙林傅大
士欲焚身救衆生苦。門人等前後四十八人。
代師焚身。請師住世教化有情。傳記廣明不
能備引。若云諸聖境界示現施爲。則聖有誑
夫之愆。凡無即聖之分。教網虚設方便則
空。本爲接後逗前令凡實證。設是示現權施。
亦令後人倣傚。不可將邪倒之法賺人施行。
大聖眞慈終不虚誑。是以八萬法門無非解
脱。一念微善皆趣眞如。自有初心後心生忍
法忍。未必將高斥下以下凌高。善須知時自
量根力。不可評他美惡強立是非。言是禍胎
自招來業。且如得忍菩薩。雖證生法二空。爲
利他故破慳貪垢。尚乃燒臂焚身。如藥王菩
薩僧崖之類。若未具忍者。雖知以智慧火焚
煩惱薪。了達二空不生身見。其或現行障重。
未得相應。起勇猛心運眞實行。酬恩供佛代
苦行慈。欲成助道之門。不起希求之想。若不
欺誑事不唐捐。脱或智眼未明。猶生我執。但
求因果志不堅牢。擬傚先蹤不在此限。夫
衆生根機不同。所尚各異。故經云。佛言。若
衆生以虚妄而得度者。我亦妄語。是知事出
千巧理歸一源。皆是大慈善權方便。或因捨
身命而頓入法忍。或一心禪定而豁悟無生。
或了本清淨而證實相門。或作不淨觀而登
遠離道。或住七寶房舍而階聖果。或處塚間
樹下而趣涅槃。是以塵沙度門入皆解脱。無
邊教網了即歸眞。大聖垂言終不虚設。譬如
渉遠以到爲期。不取途中強論難易。故知醫
不專散天不長晴。應須丸散調停陰陽兼濟
遂得衆疾同愈。萬物齊榮。皆是權施。實無定
法。隨其樂欲。逗其便宜。惟取證道爲心。不
揀入門麁細。若於圓教四門生著。猶爲藏教
初門所治。故菩薩所行檀度之門。如囚因
厠孔而得出。似病服不淨而獲痊。非觀無以
拔三毒之病根。非行無以超三界之有獄。書
云。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爲羅。治國
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爲國。是以衆行倶
備。萬善齊修。一行歸源。千門自正。經明十
二因縁是一法。以四等觀者。得四種菩提。
若惟取上上根人。則中下絶分。故弘半教有
成滿之功。至寶所因化城之力。豈可捨此取
彼執實謗權頓棄機縁滅佛方便。故云從實
分權權是實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實。如迷權
實二門。則智不自在。大論云。衆生種種因縁。
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説法得度
者。有光明觸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
各別至處不異。所言般若功深者。然般若孕
聖弘賢。含靈蘊妙。標之則爲宗爲首爲導爲
依。融之則觸境該空無非般若。故經云。色無
邊故般若無邊。肇論云。三毒四倒皆悉清淨。
何獨尊淨於般若。今何取捨而欲逃空避影
乎。且諸佛密意。詮旨難裁。空拳誑小兒。誘度
於一切。無有決定法。故號大菩提不知般若
有破著之功。教中偏讃却乃隨語生見。是以
依方故迷。故般若能導萬行。若無萬行。般若
何施。偏噉醤而飮鹹。失味致患。專抱空而執
斷。喪智成愆。智論云。帝釋意念。若般若是究
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何用餘法。佛答。菩薩
六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法和合
故。此即是般若波羅蜜。若但行般若不行餘
法。則功徳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識
飯食種具。聞醤是衆味主。便純飮醤失味致
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墜
邪見不能増進善法。若與五波羅蜜和合。則
功徳具足。義味調適。楞伽山頂經云。菩薩速
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爲因縁。二般若道
者。能至寂滅。是以般若無方便。溺無爲之坑。
方便無般若。陷幻化之網。二輪不滯一道無
虧。權實雙行正宗方顯。住無所住。佛事所
以兼修。得無所得。智心所以恒寂
問教令觀身無我。了本無生。既達性空。
何存身見。而欲妄想。仍須捨乎。答理中非有。
事上非無。從縁幻生。雖無作者善惡無性。業
果宛然。從無始際喪無數身。但續倶生無利
而死。今捨父母遺體。豈是己身。若一念圓修
戒定慧等。微妙善心。方眞己體。今所捨者乃
是縁生。然於事中。且爲利益而死。況正當無
明煩惱三障二死所纒。何乃説空。誰當信受。
是以佛法貴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辯。如蟲食
木偶得成文。似鳥言空。全無其旨。煩惱不減。
我慢翻増。是惡取邪空。非善達正法。須親見
諦言行相應。但縱妄語麁心。豈察潜行蜜用。
古徳云。行取千尺萬尺。説取一寸半寸。又經
云。言雖説空。行在有中。寶積經云。佛言。若不
修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説。亦應證得無上菩
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
無邊衆生應成正覺。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
外。又經云。佛言。學我法者。惟證乃知。是以
劇惡不如微善。多虚不如少實。但能行者不
棄於小心。縱空説者徒標於大意。若未契眞
如之用。順法性而行。惟得上慢之心。自招誣
罔之咎。是以仁王列五忍之位。智者備六即
之文。行位分明豈可叨濫。何不入平等觀起
隨喜心。積衆善之根成大慈之種。經云。然一
指節爇一炷香。尚滅積劫之愆瑕。或散一華
暫稱一佛。畢至究竟之果位。首楞嚴經云。
菩薩同事。尚作奸偸屠販淫女寡婦。靡所不
爲。無生義云。離相無住行人。不住涅槃。能普
現色身。在有爲中。能貴能賤能凡能聖。行仁
義之道。悲濟十方盡未來際。又云。凡地修聖
行。果地習凡因。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
也。明知眞是俗眞。俗是眞俗。執即塵勞。通
爲佛事。入法性三昧。無一法可嫌。證無邊定
門。無一法可棄。勝負既失。取捨全乖。不可障
他菩提滅自善本。又縱了非身深窮實相。不
滯心境決定無疑。雖知一切有爲猶如空中
鳥跡。尚須地地觀練對治。習氣非無。況堅執
四倒之愚。深陷八邪之網。持此穢質廣作貪
淫。被幻網所籠。爲情色所醉。汨沒生死沈淪
苦輪者歟。所以大覺深嗟。廣垂毀擯。諸聖捨
身之際。無不先訶。如以毒藥而換醍醐。似將
瓦器而易珍寶。故寶積經。觀身有四十種
過患。或云。貪欲之獄。恒爲煩惱之所繋纒。臭
穢之坑。常被諸蟲之所唼食。似行厠而五種
不淨。若漏嚢而九孔常穿。瞋恚毒蛇起害心。
而傷殘慧命。愚癡羅刹執我見而呑噉智身。
猶惡賊而擧世皆嫌。類死狗而諸賢並棄。不
堅如芭蕉水沫。無常似焔影電光。雖灌啖而
反作冤讎。毎將養而罔知恩報。廣誚非一。難
可具言。若不審此深愆。遂乃廣興惡業。迷斯
爲是而不進修。則智行兩虧。理事倶失。須先
厭患苦切對治。知非而欲火潜消。了本而眞
源自現。故法華經云。猶如三界火宅所燒。何
由能解佛之智慧
問身雖虚假衆患所纒。然因此幻形能成道
果。經云。不入煩惱大海。不得無價寶珠。若欲
捨之。恐成後悔。答夫生不滅。有相皆空。若
於三寶中志誠歸向起一捨心。猶勝世間虚
生浪死。則能以無常體得金剛體。以不堅身
易堅固身。取捨二途須憑智照
問安心入道須順眞空。起行度生全歸世諦。
但了法性以辯正宗。何乃斥實憑虚喪本
末。有爲擾動造作紛紜。汨亂眞源昏濁心水。
答第一義中眞亦不立。平等法界無佛衆生。
俗諦門中不捨一法。凡興有作佛事門收。是
以諸佛常依二諦説法。若不得世諦。不得第
一義諦。唯識論云。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
説不可治者。金剛經云。發阿耨菩提心者。於
法不説斷滅相。賢首國師云。眞空不壞縁起
業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剛三昧論云。眞俗
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故則是一心。不守一
故擧體爲二。華嚴經云。譬如虚空於十方中。
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虚空。菩薩如是。
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
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
調伏衆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又云。菩薩摩
訶薩了達自身及以衆生本來寂滅。不驚不
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雖知一切法無有
造作。而亦不捨諸法自相。雖於諸境界永離
貪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
入於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佛國
土皆如虚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刹。雖恒觀
察無人無我。而教化衆生無有疲厭。雖於法
而本來不動。以神通智力現衆變化。雖
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
知諸法不可言説。而轉淨法輪令衆生喜。雖
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厭捨菩薩之身。雖現
入於大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
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以若撥果排因。即空
見外道。據體絶用。是趣寂聲聞。又若立正
宗。何法非宗。既論法性。何物非性。從迷破執。
則權立是非。從悟辯同。實無取捨。今所論者。
不同凡夫所執事相。又非三藏菩薩偏假離
眞及通教聲聞但空滅相。若離空之有。乃妄
色之因。若離有之空。歸灰斷之果。今則性即
相之性。故不閡繁興。相即性之相。故無虧湛
寂。境是不思議境。空是第一義空。舒卷同時。
即空而常有。存泯下壞。即有而常空。故台
教云。如鏡有像瓦礫不現中具諸相。但空即
無。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清涼國師云。凡
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依本智
而求佛智。古徳釋云。禪宗失意之徒。執理迷
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眞
佛自現。學法之輩。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
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事雙修。以彰
圓妙。休心絶念名理行。興功渉有名事行。依
本智者。本覺智。此是因智。此虚明不昧名
智。成前理行。亡情顯理。求佛智者。即無障
閡解脱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爲智。成前
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則體性同故所以依
之。相用異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體性。
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縁起。以顯體性。興功
事行。即是發淨縁起。以成相用。無相宗云。如
上所説。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則相用自
顯。以本具故。何須特爾起於事行。圓宗云。
性詮本具。亡情之時但除染分相用。自顯眞
體。若無事行彼起淨分相用。無因得生。如金
中雖有衆器除礦但能顯金。若不施功造作。
無因得生其器。豈金出礦已不造不作自然
得成於器。若亡情則不假事行。佛令具修豈
不虚勞學者。是以八地。已能離念。佛勸方令
起於事行知由離念不了。所以文云。法性
眞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爲
世尊。但以甚深無閡智。七勸皆是事行故。是
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修。依
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
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三藏録云。若言世尊
説諸有爲定如空華。無有一物名虚妄者。虚
妄無形非解脱因。如何世尊勅諸弟子。勤修
六度萬行妙因。當證菩提涅槃之果。豈有智
者讃乾闥婆城堅實高妙。復勸諸人以兎角
爲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雖是凡夫發菩
提心行菩薩行。雖然有漏修習是實是正有
體虚妄。非如龜毛空無一物説爲虚妄。皆是
依他縁生幻有。不同無而妄計。若如是解者。
常行於相。相不能閡。速得解脱。迷情局執於
教不通。雖求離相。恒被相拘。無有解脱。又云。
若三世佛行執爲妄想。憑何修學而得解脱。
不依佛行別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徳云。若一
向拱手自取安隱不行仁義道即闕莊嚴。多
劫亦不成。但實際不受一塵。佛事不捨一法。
還源觀云。眞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眞源相
無不寂。又云。眞如之性。法爾隨縁。萬法倶興。
法爾歸性。祖師傳法偈云。心地隨時説。菩提
亦*秖寧。事理倶無閡。當生即不生。故知眞
不守性。順寂而萬有恒興。縁不失體。任動而
一空常寂
問思益經云。入正位者。不從一地至十地。楞
伽經云。寂滅眞如有何次第。古徳云。寧可永
劫沈淪。終不求諸聖解脱。又云。任汝千聖
現。我有天眞佛。何乃掜目生華。強分行位。答
若心冥性佛。理括眞源。豈假他縁尚猶忘己。
若隨智區分。於無次第中而立次第。雖似昇
降。本位不動。夫聖人大寶曰位。若無行位。則
是天魔外道。若約圓融門。則順法界性。本自
清淨。若約行布門。則隨世諦相。前後淺深。今
圓融不礙行布。頓成諸行。一地即一切地故。
若行布不礙圓融。遍成諸行。増進諸位功徳
故。點空論位常居中道。不有而有階降歴然。
有而不有泯然虚靜。故般若經云。須菩提問
佛。若諸法畢竟無所有。云何説有一地乃至
十地佛言。以諸法畢竟無所有故。則有菩薩
初地至十地。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無一
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薩履踐之門。
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從初念處一念圓
修。迄至十八不共。練磨三業究竟清淨
問眞源自性本自圓成。何藉修行廣興動作。
經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名爲戲論。若起妄
修行。何當契本。答起信論云。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義爲説眞覺。亦因眞如内熏。令此無
明而有淨用。復因諸佛言教力。内外相資。令
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眞如性。能起種種方便
修諸對治。此能修行。則是信有眞如。由未
證眞。不名無漏。妄念若淨眞性自顯。又雖
修無性。不閡眞修。從妄顯眞。因識成智。猶
如影像能表鏡明。若無塵勞佛道不立。古徳
云。眞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攬眞成。無別妄
故。眞隨妄現。無別眞故。又眞外有妄。理不遍
故。妄外有眞。事無依故。又若執本淨。是自性
癡。若假外修。是他性癡。若内外相資。是共性
癡。若本末倶遣。是無因癡。長者論云。若一概
皆平。則無心修道。應須策修以至無修方知
萬法無修。寶積經云。若無正修者。猫兎等亦
合成佛。以無正修故。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滿
智圓。智能顯理。理窮智寂。相須之道興廢不
無。因權顯實。實立權亡。約妄明眞。眞成妄泯
權妄既寂眞實亦空。非妄非權何眞何實。牛
頭融大師云。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眞。若言本
有。則萬行虚設
問一切凡夫常在於定。何須數息入觀而無
繩自縛乎。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若論究
竟定門。唯佛方備。等覺菩薩尚乃不知。散
心凡夫豈容測度。故文殊云。譬如人學射。從
麁至細。後乃所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三昧
諦縁一境。後入無心三昧。始一切時中常與
定倶。所以不淨假觀數息妙門。是入甘露之
津。出生死之徑。故龍樹祖師云。觀佛十力中。
二力最大。因業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
死。正法念經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頃
端心正意。是以在纒眞如昏散皆具。出纒
眞如。定慧方明。總別條然前後無濫。何專理
是寧斥事非
問菩薩大業。以攝化爲基。何乃獨宿孤峯入
深蘭若。既違本願何成利人。答菩薩本爲度
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閑靜處禪觀易成。少欲
頭陀能入聖道。法華經云。又見菩薩勇猛精
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問多聞廣讀習學記持。徇義窮文。何當見
性。答若隨語生見。齊文作解。執詮忘旨。逐教
迷心。指月不分即難見性。若因言悟道藉教
明宗。諦入圓詮深探佛意。即多聞而成寶藏。
積學以爲智海。從凡入聖。皆因玄學之力。居
危獲安。盡資妙智之功。言爲入道之階梯。教
是辯正之繩墨。華嚴經云。欲度衆生令住涅
槃。不離無障閡解脱智。無障閡解脱智不離
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
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
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惟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
順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
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
能説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法華經云。若有利
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乃可爲説。論云。有慧
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
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
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説應受。無聞無
智慧。是名人身牛。故圓教二品。方許兼讀誦。
位居不退。始聞法無厭。聞有助觀之力。學成
種智之功。不可作牛羊之眼。罔辨方隅。處愚
戇之心。不分菽麥乎
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
答一切衆生悟裡生迷。眞中起妄。秖爲不覺。
須假發揚。法華經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
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
普聞。又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縁。所謂令得見
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經云。譬
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説。雖智不
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惟
願樂聞一句未聞佛法。又云。雖知諸法不由
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起信論云。又諸
佛法有因有縁。因縁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
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
人。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
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縁。能
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法句經云。如
裹香之紙繋魚之索。佛語諸比丘。夫物本淨。
皆由因縁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
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繋魚則
臭。漸染翫習各不自覺。頌曰。鄙夫染人如
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
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首楞嚴經云。佛告
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
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縁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
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
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是知初
心。須親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眞修。或渉權門
日劫相倍。若得圓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場永
無疑悔。及生自悟之時。惟證無師自然之智。
決定不從人得
問説法爲人。雖成大業。未齊極地。恐損自行。
登地菩薩尚被佛訶。未證凡夫如何開演。答
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圓門。亦可説法。
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般
若經中校量。正憶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
廣爲人天巧説譬喩。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
最勝。經云。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説法利多
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爲供養十方佛。未曾
有經云。説法有二大因縁。一者開化天人福
無量故。二者爲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説。又財
施如燈。但明小室。法施若日。遠照天下。大方
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
師。善隨樂欲爲人説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
及諸大衆。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
滴涙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見解不謬冥
契佛心。雖爲他人亦乃化功歸己。既能助道
又報佛恩。儻不渉名聞。實一毫不棄。至於傳
持法寶。講唱大乘。制論釋經。著文解義。拔不
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牆續佛壽
命。或取經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譯大乘潤文
至教。或廣行經呪遍施受持。開法施之門。續
傳燈之焔。能將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
扶癡盲之眼。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
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衆生。決定無能報恩

問何不一法頓悟萬行自圓。而迂迴漸徑勤
勞小善乎。禪宗一念不生。一塵不現。若爭馳
焔水。競執空華。以幻修幻。終無得理。答諸佛
了幻。方能度幻衆生。菩薩明空。是以從空建
立。涅槃經云。佛言。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
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何以故。諸佛法爾。
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以頓如
種子已包。漸似芽莖旋發。又如見九層之臺。
則可頓見。要須躡階而後得昇。頓了心性。即
心是佛。無性不具。而須積功遍修萬行。又如
磨鏡一時遍磨明淨有漸。萬行頓修悟則漸
勝。此名圓漸。非是漸圓。亦是無位中位。無
行中行。是以徹果該因。從微至著。皆須慈
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九層之臺成於始
簣。千里之程託於初歩。滔滔之水起於濫觴。
森森之樹生於毫末。道不遺於小行。暗弗拒
於初明。故一句染神。歴劫不朽。一善入心。
萬世匪忘。涅槃經云。佛説。修一善心破百種
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
如少毒藥能害衆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
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衆生。雖
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爲罪所覆。若聞
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大智度論云。如來
成道時。有十種微笑。而觀世間。有小因大果
小縁大報。如求佛道。讃一偈。一稱南無佛。燒
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相不生
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縁。業亦不失。以
是故笑。古徳問云。達磨不與梁帝説功徳因
縁。而云無耶。菩薩捨國城建塔廟。豈虚設
乎。答大師此説。不壞福徳因果。武帝不達有
爲功徳而有限劑。空無相福不可思量。破他
貪著。如不貪著。盡是無爲。菩薩亦作輪王。如
是福報因果歴然。可是無耶。若達理者。處之
與法界同量。無有竭盡。若不達理。即是有
爲輪迴之報。不應貪著。忠國師云。諸佛菩薩
皆具福智二嚴。豈是撥無因果。但勿以理滯
事以事妨理。終日行而不乖於無行也。生法
師問。云何彈指合掌無非佛因耶。答一切法
皆無定性。而所適隨縁。若以貪爲縁。即適人
天之報。若迴向菩薩爲縁。即成佛果之報。
眞如尚不守自性。而況此微善乎。又云。萬
善理同無漏者。夫萬善本有。皆資理發。理既
無異。善豈容二。本如來藏性。爲萬善之因。亦
名正因。親生萬善。台教云。如輕小善不成佛。
是滅世間佛種。又云。善機有二。一感人天華
報。二感佛道果報。若以佛眼圓照衆生萬善。
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荊溪尊者云。
一毫之善。本趣菩提。如操刀執炬得其要柄。
若以相心。如把刃抱火。法華經中。明散心念
佛。小音讃歎。指甲畫像。聚沙成塔。漸積功
徳。皆成佛道。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衆
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種少善根終不敗亡。
假使久遠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
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大海中。雖經久遠終不
虧損。是以大聖順機曲應。大小不忘。接後逗
前。半滿豈廢。或讃小而引歸深極。或訶半而
恐滯初門。黄葉寧金。空拳豈實。皆是抑揚之
意。權施誘度之恩。而不得教旨者。但執方便
之言。互相是非確定取捨。或執小滯大。違失
本宗。或據大妨小。而虧權慧。又雖然宗大。
大旨焉明。徒云斥小小行空失。運意則承虚
託假。出語則越分過頭。斷正法輪謗大般
若。深愆極過莫越於斯。歴劫何窮長淪無
間。淨名經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
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豈可執權謗實害
賓無。但大小雙弘。空有倶運。一心三觀
即無過矣。是以順法體。則纖毫不立。隨智
用則大業恒興。體不離用。故寂而常照。用不
離體。故照而常寂。是以常體常用。恒照恒寂。
若會旨歸宗。則體用倶離。何照何寂。曷乃據
體而礙用。執性而壞縁。理事不融眞俗成隔。
則同體之悲絶運。無縁之慈靡成。善惡既不
同觀。冤親何能普救。過之甚矣。失莫大焉。又
先徳云。夫善知識者。雖明見佛性與佛同等。
若論其功未齊諸聖。須從今日歩歩資熏。又
古徳云。蕈子比丘還債。雖不得理。猶有行
門。今時多有學人。二事倶失。故知見性未
諦。但是隨語依通。及檢時中正助皆喪。是以
先聖終不浪階。撫臆捫心豈可容易。是以六
即揀濫。十地辨功。若以即故。何凡何聖。若
論六故。凡聖天隔。又若論其理。初地即具
足一切地。若言其行。後地則倍倍超前*秖如
纔登八地。一念利生。下地多劫不及
問善惡同源。是非一旨。云何棄惡崇善。而違
法性乎。答若以性善性惡。凡聖不移。諸佛不
斷性惡。能現地獄之身。闡提不斷性善。常具
佛果之體。若以修善修惡。就事即殊。因果不
同。愚智有別。修一念善遠階覺地。起一念惡
長沒苦輪。若以性從縁。雖同而異。若泯縁從
性。雖異而同。故禪門祕要經云。佛言。善惡業
縁。本無有異。雖復不異。不共倶止。華嚴經
云。如相與無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智
無智如是。故知教旨如鏡。何所疑焉
問若分修性。則善惡二途。乖平等之慈。失遍
行之徳。答自行須離。約法即空。化他等觀。
在人何別。是以初心自利。則損益兩陳。究竟
利他。則善惡同化。如夜行險道。以惡人執燭。
豈可以人惡故而不隨其照。菩薩得般若之
光。終不捨惡。華嚴經云。捨惡性人。遠懈怠
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爲魔業。台教云。惡
是善資。無惡亦無善。法華經云。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我等念佛故。皆當忍是事。惡不
來加不得用念。用念由於惡加。又威音王佛
所。著法之衆。聞不輕言。罵詈捶打。由惡業故
還値不輕。不輕教化皆得不退。又提婆達多
是善知識。書云。善者是惡人之師。惡者是善
人之資。故知惡能資善。非能通正。豈有一法
而可捨乎
問無縁不強化。機熟自相應。若愚惡不信之
人。如何誘度。答捨愚從智。平等理乖。棄惡歸
善。同體悲廢。衆生本妙不可度量。忽遇因縁
機發不定。設未得度亦作度縁。以此而推。應
須等化
問若修衆善之門。須興樂欲之念。憎愛二苦。
能障寂滅菩提。取捨兩情。豈成無閡解脱。答
涅槃經云。一切衆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
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惟愚求之。善法愛者。
諸菩薩求。華嚴經云。廣大智所説。欲爲諸法
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又云。斷善法
欲。是菩薩魔事。是以入道之初。欲爲道本。至
其極位。法愛須忘。階降宛然。初後不濫
問人法本空。身心自離。既無能作。誰行衆善
乎。答涅槃經云。雖本自空。亦由菩薩修空見
空。又師子吼菩薩言。世尊。衆生五陰空無所
有。誰有受教修習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衆
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雖念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
名修道。乃至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
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衆生食雖念念
滅。亦能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
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増長
草木樹林。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増長者。
心不斷故名爲増長
問所行衆善。福徳竟何所歸。若云自度還同
二乘之心。若云度他即立衆生之相。答菩薩
所作福徳。皆爲成熟衆生。空有圓融自他無
滯。觀世若幻。豈違實相之門。度生同空。寧虧
方便之道。般若經云。菩薩成就二法。魔不能
壞。一者觀諸法空。二者不捨一切衆生。論釋
云。以日月因縁故萬法潤生。但有月而無
日。則萬物濕壞。但有日而無月。則萬物燋爛。
日月和合故萬物成就。菩薩亦如是。有二道。
一者悲。二者空。佛説二事兼用。雖觀一切空。
而不捨衆生。雖憐愍衆生。不捨一切空。觀一
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憐愍衆
生。雖憐憫衆生。亦不著衆生。亦不取衆生
相。但憐*憫衆生引導入空故
問經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衆生。若見衆生
苦即是受苦者。云何修習福徳。而度衆生乎。
答約眞即無。隨俗即有。論云。佛答須菩提若
一切衆生。自知諸法自性空者。菩薩不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亦不於六道中拔出
衆生。何以故。衆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
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暗則不須燈。今衆生
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
染。染故隨於五欲。隨五欲故爲貪所覆。貪因
縁故乃至作生死業。無復窮已。是知因凡立
聖。凡聖皆空。從惡得善。善惡無性。以無性故
萬善常興。以皆空故一眞恒寂
問衆生之界。如二頭三手。若實見度者。何異
撈水月而捉鏡像。削鳥跡而植焦芽。未審究
竟以何爲衆生而興濟度。答夫衆生者。即是
自身日夜所起無量妄念之心。大集經云。
汝日夜念念常起無量百千衆生。淨度三昧
經云。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惡念
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
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
身。乃至百年之中。種後世身體骨皮毛。遍大
千刹土。地間無空處。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
故云度妄衆生。了念即空無有起處。復云。不
見衆生可度。亦云。度盡一切衆生。方成正覺。
即斯旨也。華嚴經云。身爲正法藏。心爲無閡
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衆生。既自行已立。還
説示人。普令觀心還依是學。是爲眞實之慈
究竟之度矣。夫從凡入聖。萬善之門。先發
菩提心最爲第一。乃衆行之首。履道之初。終
始該羅不可暫廢。梵網經云。若佛子。常起大
悲心。乃至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
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
山林川野。皆使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若菩薩
不發教化衆生心者。犯輕垢罪。華嚴經云。欲
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徳藏。欲滅衆生
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
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
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
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
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
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
一切諸見薪故
問菩提理。本性自周圓。何假發心故興妄念。
答般若經云。若菩薩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
發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薩。又上首菩薩云。吾
於無所求中。而故求之。又無所發。菩薩云。知
一切法皆無所發。而發菩提心。然於所證眞
如。如外無智。能發妙智。智外無如。雙照雙
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自分。二而不
二。能所倶寂。次即歸命三寶無上福田。起堅
固心。具不壞信。離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
因縁。攝一切善法。大報恩經云。如阿闍世王。
雖有逆罪應入阿鼻獄。以誠心向佛故。滅阿
鼻罪。是謂三寶救護力也。又如在山林曠野
恐怖之處。若念佛功徳。恐怖即滅。是故歸憑
三寶。救護不虚。古徳云。山有玉則草木潤。泉
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増長。謂
三寶救護力也。法句經云。帝釋命終入驢母
腹中。因歸命三寶。驢韁解走。破壞坏器。其
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却復天身。佛爲説
偈。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
滅之行。得須陀洹道。木患子經云。時有難國
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國邊小。頻歳賊寇。五
勇貴。疾病災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
藏深廣。不得修行。惟願垂矜。賜我法要。佛
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者。當穿木患子一百
八箇。常以自隨志心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
達摩南無僧伽。乃至能滿百萬遍者。當斷
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喜。我當奉行。佛
告王言。有莎斗比丘。誦三寶名。經歴十歳。得
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
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行
問志公云。苦哉哀哉。怨枉棄却眞佛。造像香
華供養求福。不免六賊枷杖。此意如何以契
今説。答此是古人破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
求。住相迷眞分別他境。不爲助道但求福門。
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滅寧越心塵。若
達惟心所見一切皆是心之相分。終不執爲
外來。然不壞因縁。理事無閡。故神鍇和尚云。
縁衆生空不捨於大慈。觀如來寂不失於敬
養。談實相不壞於假名。論差別不破於平等。
又華嚴經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入無功
用道。了一切法如虚空性。乃至涅槃心猶不
現前。方始見無量佛熾然供養。又云。若彼常
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
境。速成無上佛菩提。賢愚經云。舍衞國有長
者。生一男兒。當爾之時。天雨七寶。因字寶
天。後値佛出家得道。佛言。毘婆尸佛出現於
世。有一貧人。雖懷喜心無供養具。以一把白
石擬珠用散衆僧。今此寶天比丘是。乃至受
無量福。衣食自然。今遭我世得道果證。又眞
覺大師云。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
道禮拜。妙味香華音聲讃唄燈燭臺觀。山海
泉林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
養。合集功徳迴助菩提。以知秖破凡夫心外
所執。或是貪利供養。瞋心持戒。憍慢作福。
勝他布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
難招淨業。不可錯會聖意。斷自凡情。起斷滅
心。滅菩提種。首楞嚴經云。若彼定中。諸善男
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
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
慢。或増上慢。或卑劣慢。一時倶發。心中尚
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縁覺。此名見
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若作聖
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
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
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眞常。不自恭
敬。却崇土木。實爲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
碎。埋棄地中。疑誤衆生。入無間獄。失於正
受。當從淪墜。但所作之時一切無著。歡喜慶
幸竭力盡誠。迴向無上菩提。普施法界含識。
則一毫之善。皆是圓因。終不墮落人天因果。
又福業弘深凡聖倶濟。福是安樂之本。智爲
解脱之門。以此二輪不可暫失。乃成佛之正
轍。實拔苦之深因。恭惟無上寶王十方慈父。
作大福聚具功徳身。尚乃親對大衆起禮骨
塔。躬爲弟子不棄穿針。豈況下劣凡形。薄福
尠徳。闡提不信。我慢貢高。恥作低心頓遺
小善。像法決疑經云。佛言。若復有人見他修
福及施貧窮。譏毀之言。此邪命人求覓名利。
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禪定智慧之業。何
用紛動無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屬。其人
命終墮大地獄。經歴受苦。從地獄出墮餓鬼
中。於五百身墮在狗中。從狗出已。五百世中
常生貧賤受種種苦。何以故。由於前世見他
施時不隨喜故。論云。福徳是菩薩摩訶薩根
本能滿願。一切聖入所共讃歎。無智人所毀
呰。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徳因縁
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
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
自在無閡。皆從福徳中生。又云。須菩提問。
以畢竟空中無有福與非福。何故但以福徳
而得佛。答以世諦中有福故得。須菩提爲
衆生著無所有故問。佛以不著有故答。所謂
精進修福。尚不可得。何況不修福徳。如受乞
食道人。至一聚落從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
見一餓狗飢臥。以杖打之言。汝畜生無智。我
種種因縁家家求食。尚不得。何況汝臥而望
得耶。至於寶炬蘇燈續命供佛。遂乃恒増
智焔常曜身光。因正果圓行成業就。故賊
人偶挑殘焔。天眼長明。貧女因獻微燈。佛
階遙記。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
一切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爲衆生作
饒益。此光覺悟一切衆。令執燈明供養佛。以
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然諸油燈
蘇燈。亦然種種諸明炬。衆香妙藥上寶
燭。以是供養獲此光。普廣經云。然燈供養照
諸幽冥。苦痛衆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縁
此福徳拔彼衆生悉得休息。施燈功徳經云。
佛告舍利弗。若人於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
時得見四種光明。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
涌出。二者見淨月輪圓滿涌出。三者見諸天
衆一處而坐。四者見於如來正遍知。坐菩提
樹垂得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
恭敬而住。或散華供養嚴飾道場。盡作菩提
之縁因。成佛之正行。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大思
惟經云。若不散華獻佛。雖得往生。而依報不
具。賢愚經云。舍衞國内。有豪富長者。生一男
兒面首端正。天雨衆華積滿舍内。即字華天。
乃至出家得阿羅漢。阿難白佛。華天何福而
得如是。佛言。過去有佛。名毘婆尸。有一貧人
見僧歡喜。即於野澤採衆草華用散大衆。爾
時貧人。今華天比丘是。散華之徳。九十一劫
身體端正。意有所須如念而至。經云。若以一
華散虚空中。供養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
盡。論云。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
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力得阿羅漢。或燒
香塗香莊嚴佛事焚一捻而位期妙果。塗故
塔而身出栴檀。昔佛在世時。有長者名栴檀
香。昔曾以香泥塗故塔。從是已來九十一劫。
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從其口出優鉢華香。或
懸幡塔廟。寶蓋聖儀標心。而雖爲他縁獲福。
而惟成自果。故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
作一長幡。懸毘婆尸佛塔上。從是已來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廕其上。受福
快樂。後出家得道。又經云。若人懸幡風吹一
轉。受一輪王位。乃至爛壞爲塵。一塵一小
王位。百縁經云。有一寶蓋長者。過去曾持一
摩尼寶珠。蓋毘婆尸佛舍利塔頭。從是*已
來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自然寶蓋覆其
頂上。乃至遇佛出家。皆成佛果。或稱揚佛徳。
讃歎大乘。勝報無邊。殊因最大。讃一偈有超
劫成佛之功。頌一言獲舌相妙音之報。觀佛
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
號寶威徳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
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禮已諦觀
説偈讃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徳上王
佛國。大蓮華中忽然化生。從此已來恒得値
佛。得念佛三昧。佛爲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
佛。法華經云。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
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讃。乃至發
一言。則爲已供養。十方三世佛。是人甚希
有。過於優曇華。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妙
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
皆是如來音。以大音聲稱讃佛。及施鈴鐸諸
音樂。普使世間聞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至
於諷詠唱唄妙梵歌揚。昔婆提颺唄。清響徹
於淨居。釋尊入定。琴歌震於石室。園林樓觀。
入法界之法門音聲語言。成佛宗之佛事。毘
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即言
説之辭。十誦律云。爲諸天聞唄心喜。或音樂
舞妓螺鈸簫韶。發歡喜心種種供養。法華經
云。若使人作樂。繋鼓吹角唄。簫笛琴箜篌。琵
琶鐃銅鈸。如是衆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
喜心。歌唄頌佛徳。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或勸請諸佛。初轉法輪。不般涅槃。悲濟含
識。智論問云。菩薩法爾六時勸請十方佛者。
若於目前面請諸佛則可。今十方無量佛亦
不目見。云何可請。答如慈心念衆生令得快
樂。衆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請佛説法
亦復如是。又雖衆生不面請佛。佛常見其心。
亦聞彼請。或隨喜讃善。助他勝縁。如觀買香
傍染香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論云。有人作
功徳。見者心隨喜。讃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
爲癡冥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徳。菩薩但以
隨喜心。過於二乘人上。何況自行。又菩薩晝
夜六時常行三事。一禮十方佛。懺三世罪。二
隨喜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徳。三勸請諸佛
初轉法輪。及久住世間。行此三事。功徳無量。
轉近得佛。若作諸善。悉皆迴向。成就菩提免
墜生滅。如微聲入角遂致遠聞。似滴水投河
即同廣潤。以少善而至極果。運微意而成大
心。或發大願者。萬行之因。能長慈悲不斷佛
種。大事成辦所作剋終。成道利生皆因弘
誓。是以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
必虚。行願相從。自他兼利。華嚴經云。不發大
願魔所攝持。樂處寂滅斷除煩惱。魔所攝持。
永斷生死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
化衆生魔所攝持。智論云。作福無願。無所樹
立。願爲導師。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
作。金無定也。菩薩亦爾。修淨土願。然後得
之。以是故知。因願獲果。又云。若能一發心
言。願我當作佛滅一切衆生苦。雖未斷煩惱
未行難事。以心口重故。勝一切衆生。大莊嚴
論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徳不能成就。要須願
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
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徳増長。不失不
壞常見佛故。或造新修故立像圖眞。興建伽
藍莊嚴福地。法華經云。若人爲佛故。建立
諸形像。刻雕成衆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
成。鋀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
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
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作佛形像經云。優填王來至佛
所。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衆生作佛形
像。當得何福。佛告王言。若當有人作佛形像。
功徳無量不可稱計。天上人中受諸快樂。身
體常作紫磨金色。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
長者賢善家子。乃至若作帝王。王中特尊。或
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
乃至若生天上。作六欲天主。若生梵天作
梵王。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畢當
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
是。華首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
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爲四。一者若見塔廟
毀壞。當加修治。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
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爲作念佛善
福之縁。三者若見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
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説
乃至一偈令使不絶。爲護法故敬養法師。專
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就是四法者。世
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力身如那羅延。捨四
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
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獼猴
戲造石塔。尚乃生天。樵人誤唱佛聲。猶云得
度。何況志誠寧無勝報。或興崇寶塔。鑄瀉洪
鍾。乃至大如拇指。天界福生。或復暫撃一
聲。幽途苦息。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如帝釋
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莊各
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
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衆僧。若復有人
如來般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
摩羅子大。戴刹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
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徳勝前所説。百分不及
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及一。何
以故。如來無量功徳故。涅槃經云。善守佛僧
物塗掃佛僧地。造塔如*拇指。常生歡喜心。
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爲三災所動
也。或書寫大藏啓發眞詮。或刻石銷金剥皮
刺血。令見聞隨喜。十種傳通。誓報四恩。明遵
慈勅。是以佛智讃而不及。天福報而無窮。齊
善逝之功。作如來之使。法華經云。若人得聞
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徳。以
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或興崇三寶廣
扇慈風。或牆塹釋門。威力外護遂令正法
久住。佛道長隆。外感則雨順風調家寧國
泰。内報則道生垢滅果滿因圓。能遵付囑
之恩。不失菩提之記。或釋其拘繋。放人出
家。或廣度僧尼。紹隆佛種。開出離之道。施引
接之門。格量勝因。群經具讃。出家功徳經
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徳無量。本縁
經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
道。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
六百六千六十歳三塗苦。乃至醉中剃髮。戲
裡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捨
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或忘身爲
法禁絶邪師。建正法幢斷魔羂索。朗慧日於
無明暗室。廕慈雲於煩惱稠林。使信邪者趣
三脱之門。俾執見者裂八倒之網。或成他大
業。助發菩提。作増上之縁。爲不請之友。涅槃
經云。助人發菩提心者。許破五戒。故知損己
爲他。是大士之行。或飯僧設供。資備修行。開
大施之門。建無遮之會。是以減一匙之飯。七
返生天。施一團之糗。現登王位。或造經房禪
室。或施華果園林。供給所須。助成道業。昔支
辨安禪道侶。致天樂自然。日給誦經沙彌。獲
總持第一。大報恩經云。若以飯食瓔珞施人。
除去瞋心。以是因縁獲得二相。一者金色。二
者常光。乃至掃塔塗地。給侍衆僧。起恭敬心。
成慇重業。發一念之微善。成無邊之淨縁。菩
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有阿羅漢婆多竭
梨。觀因地。曾掃灑定光佛古塔。誅伐草木。
嚴淨已訖。踊躍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命
終之後生光音天。盡其天壽乃至百返作轉
輪聖王。顏容端正見者歡喜。欲行之時道路
自淨。九十劫中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快樂無
極。今最後身値釋迦佛。捨豪出家得阿羅漢。
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髮許。所
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正法念經云。若
有衆生淨心供養衆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
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汚垢。香氣能熏一百由
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付法傳云。有一比丘
毬多。觀其無福不能得道。令教化供僧。便
羅漢果。又有羅漢名祇夜多。具三明六
通。觀見前生曾作狗身。未曾暫得一飽。常忍
飢渇。遂毎躬自執爨。供給衆僧。大報恩經云。
思惟諸法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
尚師長有徳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
磚石荊棘不淨。以是因縁得三十二相中一
一毛右旋相。乃至看病浴僧義井圊厠。扶危
拯急濟用備時。皆大菩薩之心。成不思議之
行。利他既重得果偏深。或永受堅固不壞之
形。或常得清淨相好之體。或往生佛國甘
露之界。或頓獲輕安自在之身。皆三十二相
之殊因。八十種好之妙果。大方便佛報恩經
云。三業清淨。瞻病施藥。破除憍慢。飮食知
足。以是因縁。得三十二相中平立相。福田經
云。佛告天帝。我昔於波羅柰國。安設圊厠。縁
此功徳。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汚。金色
晃𦸸。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百縁
經云。孫陀利比丘。過去作長者。因備辦香水。
澡浴衆僧。復以珍寶投之水中。今所生之時。
舍内自然有一涌泉。香水冷美。有諸珍寶充
滿其中。端正殊妙。後出家得道。賢愚經云。昔
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請一五戒優婆塞用
作導師。海神取水一掬而問之曰。掬中水多。
海水多耶。賢者答曰。掬中水多。海水雖多。劫
欲盡時必有枯竭。若復有人。能以一掬水。供
養三寶。或奉父母。或丐貧窮給與禽獸。此之
功徳。歴劫不盡。以此言之。知海水少掬水多。
海神歡喜。即以珍寶用贈賢者。以知一切萬
物惟應濟急利時。如若不用。雖多無益。經云。
若種樹園林。造井厠橋梁。是人所爲福。晝夜
常増長。高僧傳云。道安法師感聖僧語曰。汝
行解過人。秖縁少福。能浴衆僧。所願必果。
或平治坑塹開通道路。或造立船筏興置橋
梁。或於要道建造亭臺。或在路傍栽植華果。
濟往來之疲乏。備人畜之所行。六度門中。深
發弘揚之志。八福田内。普運慈濟之心。一念
善因能招二報。一者華報。受人天之快樂。二
者果報。證祖佛之眞源。或施食給漿病縁湯
藥。住處衣服一切所須。安樂有情。是諸佛之
家業。撫綏沈溺。乃大士之常儀。遂使施一訶
梨受九十劫之福樂。分一口食。得千倍之資
持。經云。施食得五種利益。一者施命。二者施
色。三者施力。四者施安。五者施辯。智度論
云。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華嚴
經云。又放光明名安隱。此光能照疾病者。令
除一切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樂。施以良藥
救衆患。妙寶延命香塗體。蘇油乳蜜充飮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或施無畏善和諍訟。哀愍
孤露救拔艱危。福受梵天行齊大覺。因強果
勝徳厚報深。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無畏。此
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
疾除滅。能於衆生施無畏。遇有惱害皆勸止。
拯濟危難孤窮者。以是得成此光明。又慈悲
喜捨種種利益。度貧代苦軫念垂哀。及施畜
生一摶之食。皆是佛業無縁慈因。法句經云。
行慈有十一種利。佛説偈言履行仁慈。博愛
濟衆。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
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
利。死昇梵天。是爲十一。故經云。一切聲聞縁
覺菩薩諸佛。所有善根。慈爲根本。毘沙論云。
若修慈者。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害水
不能漂。他不能殺。所以然者。慈心定是不害
法故。有大威勢諸天擁護。害不能害。像法決
疑經云。佛言。若人於阿僧祇劫。以身供養十
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有人施與
畜生一口之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
邊。丈夫論云。悲心施一人。功徳如大地。爲
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
一切施。衆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華嚴經
云。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咸作
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
脱。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
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衆生皆
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繋念一切衆生。以彼
善根而爲上首。爲其迴向一切種智。大涅槃
經云。佛過去惟修一慈。經此劫世七反成壞。
不來生此世界壞時。生光音天。世界成時生
梵天中作大梵王。三十六反爲大帝釋。無量
百千世作轉輪聖王。乃至成佛。又師子現指。
醉象禮足。慈母遇子。盲則得明。城變金璃。
石擧空界。釋女瘡合。調達病痊。皆是本師積
劫熏修慈善根力。能令苦者見如是事。今既
承紹合履玄蹤。乃至放生贖命。止殺興哀。
斷燒煮之殃。釋籠罩之縶。續壽量之海。成慧
命之因。遂得水陸全形。息陷網呑鉤之苦。飛
沈任性。脱焚林竭澤之憂。免使穴罷新胎。巣
無舊卵。脂消鼎&T055114;。肉碎刀砧。梵網經云。若佛
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
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食者即殺我父
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
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乃至若不爾者。犯
輕垢罪。故知有情無情不可傷害。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大國王於法自在。普行
教命令除殺業。閻浮提内城邑聚落。一切屠
殺皆令禁斷。無足二足多足種種生類。普施
無畏無欺奪心。廣修一切諸行。仁慈莅物不
行侵惱。發妙寶心安隱衆生。於諸佛所立深
志樂。常自安住三種淨戒。亦令衆生皆如是
住。菩薩摩訶薩令諸衆生住於五戒永斷殺
業。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衆生發
菩薩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乃至
見衆生心懷殘忍損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
減受諸楚毒。見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
之。令閻浮提一切人民皆捨此業。涅槃經云。
一切惜身命。無不畏刀杖。恕己以爲喩。勿殺
勿行杖。昔有禪僧鄧隱峯。未出家時。曾射一
猿子。墮地而終。須臾猿母亦墮而死。因剖腹
開。見肝腸寸寸而斷遂捨其射業。因此出家。
是知人形獸質受報千差。愛結情根其類一
等。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於廬中。鎩翮驚禽。
遂投身於案側。至如楊生養雀。寧有意於玉
環。孔氏放龜。本無情於金印。命既無於大小。
罪豈隔於賢愚。三業施爲切宜競愼。誤傷誤
殺尚答餘殃。故作故爲寧逃業迹。或受一日
戒。或持八關齋。或不噉有情。或永斷葷血。不
値三災之地。能昇六欲之天。既爲長壽之縁。
又積大慈之種。經云。昔有迦羅越。興設大檀
請佛及僧。時有一人賣酪。主人駐食。勸令持
齋聽經。至冥乃歸。婦語之言。我朝來不食。相
待至今。遂破夫齋。半齋之福猶生天上。七世
人間常得自然衣食。一日持齋得六十萬歳
自然之糧。又有五福。一者少病。二者身意安
隱。三者少婬。四者少睡臥。五者命終之後。神
得生天。常識宿命。或懷慚抱愧。常生慶幸之
心。識分知恩。恒起報酬之想。雜阿含經云。爾
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
爲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
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姉妹妻子宗親師長尊
卑之緒。顛倒混亂如畜生趣。即説偈言。世
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
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増長清淨道。
永關生死門。或代誅贖罪沒命救人。或釋放
狴牢赦宥刑罰。或歸復遷客招召逋民。或停
置關防放諸商税。或給濟貧病撫恤孤惸。常
以仁恕居懷。恒將惠愛爲念。若覺若夢不忘
慈心。乃至蠕動蜎飛。普皆覆護。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獄囚五處被縛受諸
苦毒。防衞驅逼將之死地欲斷其命。乃至自
捨身命受諸苦毒。菩薩爾時語主者言。我願
捨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與我。如彼人
隨意皆作。設過彼苦阿僧祇倍。我亦當受令
其解脱。我若見彼將被殺害。不捨身命救贖
其苦。則不名爲住菩薩心。何以故。我爲救護
一切衆生。發一切智菩提心故。正法念經云。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墮藍本經校量衆
福。總不如慈心。愍傷一切蠢動含識之類。其
福最勝。或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
履温恭之道。敬養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
尊賢。開生天之淨路。賢愚經云。佛語阿難。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徳殊
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
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
厄。以是功徳。上爲天帝下爲聖王。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皆由斯福。或稱揚彼徳。開擧善之
門。或讃歎其名。發薦賢之路。成人之美。助發
勇心。喜他之榮。同興好事。削嫉妬之蠆刺。息
忿恨之毒風。起四無量之心。攝物同己。成四
安樂之行。利益有情。是以諸大菩薩皆思往
世。波騰苦海。作諸不利益事捐功喪力。惟長
業芽。今省前非頓行佛道。擐精進甲發金剛
心。衆善普行廣興法利。入世間三昧。現功巧
神通。和光同塵潜行密用。滅無明火摧憍慢
幢。曲順機宜和顏誘誨。愛語攝受慈眼顧瞻。
開諭愚盲安慰驚恐。懸照世之日。耀破暗之
燈。掲有獄之重關。沃火宅之熾焔。滿求者之
願。若如意之珠。拔病者之根。猶善見之藥。乾
欲海而成悲海。碎苦輪而成智輪。變貧窮濟
作福徳之津。轉生死野合菩提之道。諸佛法
内靡所不爲。衆生界中無所不濟。如地所載
如橋所昇。如風所持如水所潤。如火所熟如
春所生。如空所容如雲所覆。遂令聞名脱苦
蹈影獲安。觸光而身垢輕清。憶念而心猿調
伏。皆是從微至著。漸積善根。行滿功圓成其
大事。何乃毀善業道開惡趣門。成就魔縁斷
滅佛種
萬善同歸集卷中




萬善同歸集卷下
 *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延壽*述 
夫一念頓圓三徳悉備。未有一法能越心源。
設修萬行。皆從眞法界之所成。或治習氣。而
用佛知見之所。斷所謂無成之成。何妨妙
行。不斷之斷。豈閡圓修。極惡違境。尚爲助發
知識。美徳嘉善。寧非進趣道乎
問何不直明本際。則本立而道生。若廣述行
門。恐生迂滯。答理爲道本。行爲道跡。因本垂
跡。無本跡何所施。因跡顯本。無跡本奚獨立。
故云。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是知先明其宗。
方能進道。若一向逐末。實有所妨。經云。非不
了眞如而能成其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
眞。且圓根頓受之人。則遮照而無滯。即遮而
照。故雙非即是雙行。即照而遮。故雙行即是
雙遣。不壞本而常末。萬行紛然。不壞末而常
本。一心恒寂
問法句經云。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何故
立事興心。而乖無作道乎。答即心無心。事不
妨理。作而無作。性不閡縁。故賢首國師云。
縁起體寂。起恒不起。達體隨縁。不起恒起。
大集經云。佛言。精進有二種。一始發精進。二
終成精進。菩薩以始發精進。習成一切善法。
以終成精進。分別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
經中。雖得佛果精進不休。故於衆中起禮身
骨。況餘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
進無減。大論云。菩薩知一切精進皆是虚妄
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眞實精進
問一切法空。悉宗無相。何陳衆善。起有相之
心耶。答以諸法畢竟無所有故。則有萬善施
爲。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一切不立。故般若
經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法句經云。菩
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金剛三昧經云。若
説法有一。是相如毛輪如焔水。迷倒爲諸虚
妄故。若見於法無。是法同虚空。如盲無目
倒。説法如龜毛。又經云。寧可謗有如須彌不
可謗無如芥子。論云。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
可得。故名無所得。非無有福徳智慧増益善
根。又云。邪見人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
法眞空不破不壞。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見
人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以故
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
鹽能令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鹽。滿口食
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鹽能作美。貴
人語言癡人。比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純食鹽。無智人聞空解脱門。不行諸功徳但
欲得空。是爲邪見斷諸善根。廬山遠夫師釋
涅槃經。問云。若無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諸
衆生現有佛性當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
久。理須修善。又問。我今不知所趣入處。云何
作善。佛答。有如來藏可以趣入。宜修善業。弘
明集云。或有惡取於空。以生斷見。説之於
口若同。用之於心則異。正法以空去其貪。邪
説以空資其愛。大士體空而進徳。小人説空
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執矣。不觀
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又善惡諸法。等空
無相。而善法助道。惡法生障。故知萬法眞性。
同一如矣。無妨因縁法中有萬殊矣。故經云。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誑欺。十
力勸誡。聞當不疑。而謂善惡都空無損益乎。
夫法眼明了無法不悉。舌相廣長言無不實。
其析有也則一毫爲萬。其等空也則萬像皆
一。防斷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聖者必
凶。順道者終吉。勿謂不信。有如皎日。故中論
云。諸佛説空法。爲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
佛所不化。金剛三昧經云。若離無取有。破有
取空。此僞妄空。而非眞無令雖離有而不存
空。如是乃得諸法眞無。故肇論云。若以有爲
有。則以無爲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
無以觀法者。可謂見法實性矣。何得以空害
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見之垢乎。並
是依語失義。遺智存情。雖言破有未達有源。
強復執空罔窮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滯。夫
有是不有之有非實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斷
空。若決定爲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閡。若虚豁
爲空。即同太虚。而無妙用。所以從縁而有。無
性之空。無性之空。空不閡有。從縁之有。有不
妨空。有因空立。成圓智而萬行沸騰。空從
有生。起妙慧而一眞虚寂。豈同執但空而生
斷見。福海傾消。據實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是以諸佛説空。爲空無明而成福業。破遍計
而了圓成。愚人説空即生妄解。而謗佛意。
増空見而滅善因。又斷滅空。則無善無惡。無
因無果。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
問何不深入無生自然合道。有爲多過豈益
初心。答因世慈而入眞慈。從生忍而具法忍。
學分初後位豈濫陳。又生即無生。豈越性空
之地。無爲即爲。寧逃實相之源。但取捨情亡。
即眞俗理見。故經云。菩薩不盡有爲。不住無
爲。肇法師云。有爲雖僞。捨之則大業不成。無
爲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朗。華嚴經云。解如來
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徳無量妙法所圓滿故。
大集經云。捨離大慈而觀無生。是爲魔業。厭
離有爲功徳。是爲魔業
問無漏性徳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虧内善。
答自有修性二徳内外二縁。若性徳本具。如
水中火。不成事用。須假修徳。如遇因縁方
能顯現。是以因修顯性以性成修。若本無性。
修亦不成。修性無二和合方備。又内有本覺。
常熏聖種。外仗善縁。助開覺智。有内闕外。
菩提不圓。華嚴經云。法如是故内因本有。佛
神力故外縁所加。是以若修萬善則順法性。
以淨奪染。性徳方起。凡夫雖具。以造惡違性。
本性不顯。不成妙用
問忘縁頓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縁
法乎。答頓教一門。亦是上根所受。忘縁淨意。
眞爲如實修行。今所該者。爲著法之人而生
偏見。一向毀事不了圓宗。但析妄情。豈除教
道。秖如見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
人。見佛身即是父母生身。從心外來有相好
分劑意識所熏有所分別。不知唯識義故見
從外來。二大乘初教。見佛但是現化非有相
好。然其實體空無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
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三大乘終教。
見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眞性。身即非身非
身即身。理事無閡。四頓教。見佛無有始末之
異。何有現應之差。亦無相好可立。一切分別
非眞理故。此離念之眞名爲見佛。五一乘圓
教。見佛即此離念之眞。非但不生彼相之理。
而乃不閡萬像繁興。具足依正該攝理事。人
法等圓明。一事遍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不同
時影現。猶如帝網。又縁起一門。若是頓教不
説縁起。即是事相*令眞理不現。要由相盡乃
是實性。若説縁起。如以翳眼而見空華。若是
圓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攝。有力無力方得成
立。一多無閡。攝入同時。名入大縁起。如上五
門。皆是入路。尚不訶小恐廢權門。何乃斥圓
而妨實徳。台教云。如大乘師不弘小教。則失
佛方便。*秖如古徳。設有邊辟之言。皆是爲
物遣執。今時但効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
於頓門。但妄生譏謗。所失太過。故今愍之。
故圓教華嚴經離世間品云。佛子。菩薩摩訶
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爲
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
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
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縁。住一向道。我亦能
得而我不斷。爲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
無上菩提。何以故。爲滿本願盡一切世界行菩
薩行化衆生故。是爲如金剛大乘誓願心。是
以驟縁違性。積雜染而爲凡。離縁求證。沈偏
空而成小。縁性無閡即大菩提。不斷塵勞
門。能成無爲種。不溺實際海。能隨有作波。眞
俗鎔融有無不滯。可謂履非道而達正道。即
世法而具佛法矣
問萬善威儀。聲聞劣行。迂滯化壘。跧伏草庵。
豈稱大心。何成圓頓。答三乘初學不愚於法。
所以法華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
信此法。無有是處。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皆是中途取證起住著
心。是以諸佛所訶。勸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
登聖位。超九地之煩惱。斷三界之業身。同
坐解脱之床。已具神通之慧。豈比博地具縛
凡夫惟向依通全無修證。故眞覺大師云。二
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毀或讃。抑揚當時
耳。凡夫不了預畏被訶。寧知見愛尚存。去小
乘而甚遠。雖復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
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見生自意解背
眞詮。聖教之所不依。明師未曾承受。根縁非
爲宿習。見解未預生知。而能世智辯聰談論。
以之終日。時復牽於經語。曲會私心。縱邪説
以誑愚人。撥因果而排罪福。順情則熙怡生
喜。逆意則&T013592;&T014435;懷瞋。三受之状固。然稱位乃
儔菩薩。初篇之非未免過人之釁又縈。大乘
之所不修。而復譏於小學。恣一時之強口。謗
説之患鏗然。三途苦輪報之長劫。書云。古
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又云。止沸莫若去
薪。息過莫若無語。又如經説。凡夫有漏散心
一稱南無佛。乃至小低頭。以此因縁尚成佛
道。何況二乘無漏聖心。永斷後有身。親證
人空慧。所習諸行而不登正位乎
問有功之功。皆歸敗壞。無功之功。至功常存。
何乃棄不遷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答肇論
云。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今信之矣。故知
一毫之善雖是有爲。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
不墮壞。任大劫火競起。終不燒虚空。縱生死
浪無邊。實不沈眞善
問諸法無體。從縁幻生。衆縁無依。還從法起。
縁法無性。必竟倶虚。無主無人。無生無滅。
如何廣論無常之事相。復説虚妄之果報乎。
答以眞心不守自性。隨縁成諸有。雖似有即
空。乃體虚成事。猶如樹影雖虚而有陰覆之
義。還同昏夢不實。亦生憂喜之情。雖無作者
之能爲。不失因縁之果報。故淨名經云。無我
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又教所明空。
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不是斷滅之無。何起
龜毛兎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
問初心入道。言行相扶。萬善資熏。不無其理。
果地究竟。大事已終。境智虚閑。何須衆行乎。
答果徳佛位畢竟無爲。若無邊行門八相成
道。皆是佛後普賢行收。任運常然盡未來際。
維摩經云。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
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華嚴經云。了知
法界無有邊際。一切諸法一相無相。是則説
名究竟法界。不捨菩薩道。雖知法界無有邊
際。而知一切種種異相。起大悲心度諸衆生。
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是則説名普賢菩薩
問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今何偏讃衆行。廣明
散善乎。答今所論衆善者。*秖爲成就般若
故。教中或訶有爲。但是破其貪執。如若取
捨不生一切無閡。若未明般若。以萬行爲助
縁。法華經云。佛名聞十方。廣饒益衆生。一切
具善根。以助無上心。華嚴經云。譬如一切
法。衆縁故生起。見佛亦復然。必假衆善業。
若已明般若用衆行爲嚴飾。法華經云。其車
高廣衆寶裝校。乃至又多僕從。而侍衞之。故
云。萬善同歸集。離般若外更無一法。如衆川
投滄海皆同一味。雜鳥近妙高。更無異色。或
不謂般若但習有爲。*秖成生死之因。豈得涅
槃之果。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餘
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
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眞常海。若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
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故知般
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
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
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驚昏
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渇愛之甘露。
截癡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
萬行虚設。祖師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可
刹那忘照率爾相違。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含識。故佛云。我於二夜
中間。常説般若
問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
而廣渉因縁。興諸問答乎。答楞伽經云。佛告
大慧。若不説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
則無諸佛菩薩縁覺聲聞。若無者誰説爲誰。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説。隨宜方便
廣演諸法。故知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
離理無説。離説無理。以眞性普遍故。不可説
不異可説。以縁修無性故。可説不異不可説。
若説四實性及諸法自相。皆不可説。若依四
悉檀及諸法共相。皆是可説。是以諸佛常依
二諦説法。但得圓旨説即無過。若一向無言。
何由悟解。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但爲言偏
故云言説不及不説無言。又性雖離言不可
説。要以言説方會不可説也。若夫履踐道源。
紹隆佛種。先明般若以辨眞心。般若乃萬行
之師。千聖之母。眞心是群生之本。衆法之
源。若般若未通。眞心由昧。應須歸命一體三
寶懺悔三世愆瑕。以尸羅而檢過防渄。用
禪定而除昏攝亂。親近善友讃誦大乘。萬善
熏治多聞修習。助顯眞性直至菩提。障盡而
妙定自明。慧發而眞心豁淨。既能自利復愍
未聞。廣作福因具行諸度。紹佛家業建大法
幢。注一味之法雨。蕩諸惑塵。然無作之智燈。
照開迷暗。是以功徳萬行初後並興。於佛教
中法爾如是。故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不作
逼惱衆生物。但説利益世間事。法華經云。若
人受持讀誦是經。爲他人説。若自書若教人
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讃歎聲聞衆
僧。亦以百千萬億讃歎之法。讃歎菩薩功徳。
又爲他人種種因縁。隨義解説此法華經。復
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
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乃至是人若坐
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
應供養如佛之塔。大凡善法略有四種。一自
性善。無貪瞋癡等三善根。二相應善。善心起
時心王心所一時倶起。三發起善。發身語業。
表内心所思。四第一義善。體性清淨。又略有
二種。一理善。即第一義。二事善。即六度萬行
今時多據理善。若是理善。闡提亦具。何不成
佛。是以須行事善莊嚴顯理。積大福徳方成
妙身。如礦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蘊火猶地生
泉。未遇因縁不成濟用。雖然本具有亦同無。
衆生三因亦復如是。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
得縁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莊嚴。正解觀察。
縁因福徳莊嚴妙行資發。三因具足十號昭
然。自利利他理窮於此。故法華經云。我以相
嚴身。光明照世間。一切衆所尊。爲説實相印。
又薄徳少福人。不堪受此法。夫善根易失惡
業難除。涅槃經明。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
水速滅勢不久住。瞋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
畫水。是故此心難得調伏。故知善事易忘人
身難得。不可因循刹那異世。提謂經云。如有
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
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
難得甚過於是。又菩薩處胎經云。盲龜浮木
孔。時時猶可値。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
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沒海底。求之
尚可得。又云。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
復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歴。記一不記
餘。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
不値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不可量。吾故攝
其心。不貪著放逸。是以暫得人身。於十二時
中不可頃剋忘善刹那長惡。此便難逢。豈容
空過。又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
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爲喩。法句經云。佛告梵
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一者有常必無常。二
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
必當死。又經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
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如上所明。萬徳衆善
菩提資糧。惟除二法能成障閡。一者不信。二
者瞋恚。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瞋恚滅已
行善現行善。以不信故如同敗種永斷善根。
墮壞正宗増長邪見。以瞋恚故焚燒功徳遮
障菩提。開惡趣門閉人天路。又不瞋從慈而
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纔揮疑根頓斷。慈雲
既潤瞋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
入菩提之戸。因慈住大覺之室。因忍披如來
之衣。華嚴經云。信爲道元功徳母。長養一切
諸善法。信能増長智功徳。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
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徳。信爲功徳不壞
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増益最勝智。信能
示現一切佛。大莊嚴法門經云。瞋恨者能滅
百劫所作善業。華嚴經云。菩薩起一瞋心。能
生百萬障門。又經云。劫功徳賊無過瞋恚。又
意地起瞋。大道冤賊
問凡修萬善。皆助菩提。云何有稽滯不成。復
云何速得圓滿。答因放逸懈怠故無成。因勇
猛精進故速辦。譬喩經云。有一比丘飽食入
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樂。却後七日其命將
終。佛愍傷之告比丘言。汝維衞佛時。曾得
出家。不念經戒飽食却眠。命終魂神生蜈蚣
蟲中。積五萬歳壽盡。復爲螺蚌之蟲樹中蠹
蟲。各五萬歳。此四品蟲。生在冥中貪身愛命。
樂處幽隱爲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時百歳乃
覺。纒綿罪網不求出要。今世罪畢得爲沙
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比丘聞已慚怖自責。
五蓋即除成阿羅漢。大寶積經云。佛言。譬如
綵帛繋在頭上。火來燒綵帛。無暇救火。何以
故。究實理急。此上一一親明教行。豈敢造
次輒有浪陳。願遵懇苦之言。不違究竟之

問慈悲萬善深如佛業。祖教或毀或讃。所以
生疑。上雖廣明。猶懷餘惑。未審佛旨究竟所
歸。更希指南永祛積滯。答祖立言詮。佛垂教
跡。但破遍計所執。不壞縁起法門。遍計性者。
情有理無。如繩上生蛇杌中見鬼。無而横計。
脱體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縁。若隨淨縁。即
得成聖。若隨染縁。即乃爲凡。是以從縁無性
故號圓成。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
性。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論云。若見因縁
法。則名爲見佛。故知無有一塵不合理事。未
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萬法之初源。一
塵之自性。遂生情執。滯相迷名妄分自他。強
生離合。致令理事水火競生。各據二邊不成
一味。自翳眼見明珠有類。以執心觀萬善生
瑕。婬怒癡性邪見非道。尚爲解脱之門。尊
崇三寶利他衆善。豈成障閡之事。是以達
之則瓦礫爲金。取之則妙藥成毒。故經云。虚
妄是實語。除邪執故。實語成虚妄。生語見
故。但除去取之情。盡履玄通之道。見網既裂。
惟一眞心。塵翳若消。無非佛國。故大般若經
云。佛言。我以諸法無所執故。即名般若波羅
蜜多。我等住此無所執故。便能獲得眞金色
身常光一尋。若欲無過。但理事融通。行願相
從。悲智兼濟。故華嚴論云。偏修理則滯寂。偏
修智則無悲。偏修悲則染習便増。但發願則
有爲情起。故菩薩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
峯禪師云。師資傳授。須識藥病。承上方便。皆
須先開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
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
聖倶泯。功業齊祛。使心無所著。方可修禪。
後學淺識。便執此言爲究竟道。又以修習之
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説欣厭毀責貪瞋讃歎
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
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
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脱。故毀禪門即心
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脱。故輕於
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
悟清淨性淨解脱。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
解脱。若身若心無所擁滯。又云。空宗但
遮詮。非凡非聖。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
表。今時人皆謂遮言爲深。表言爲淺。故惟重
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辭爲妙。不欲親證
自法體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
所非者破其執。離性之相而生常見。離相之
性成其斷滅。或有所讃者。乃是了即性之相
用不離體。即相之性體不離用。故知相是性
相。性是相之體。若欲讃性即是讃相。若
欲毀相*秖是毀性。云何妄起取捨之心。而生
二見。若入一際法門。則毀讃都息
問如上問意。*秖據今時多取理通。少從事
習。皆稱玄學。離物超塵。佛果尚鄙而不修。片
善豈宗而當作。未審上古事總如然。請更決
疑免墜邪網。答前賢往聖。志大心淳。究理而
晷刻不忘。潜行而神靈罔測。曉夕如臨深履
薄。剋證似然足救頭。重實而不重虚。貴行而
不貴説。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從小
善而積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時則劫濁
時訛。志微根鈍。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無
成百非恒習。乘戒倶喪理事雙亡。墮無知坑
坐黒暗獄。不達即事即理之旨。空念破執破
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倣傚。既成途轍頓奪
尤難。是以廣引祖佛之深心。備彰經論之大
意。希悛舊執庶改前非。同躡先聖之遺蹤。共
禀覺王之慈勅。無虧本志免負四恩。齊登解
脱之門。咸闡離生之道。成諸佛業滿大菩提。
塞邪徑而闢正途。堅信根而拔疑刺。備波羅
蜜之智楫。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入普賢之願海。渡法界之飄溺。置涅槃之大
城。往返塵勞周旋五趣。不休不息無始無終。
未來窮而不窮。虚空盡而無盡。仰惟佛眼證
此微誠。普爲群靈敬述茲集
問上上根人頓悟自心。還假萬行助道熏修
不。答圭峯禪師有四句料簡。一漸修頓悟。如
伐樹片片漸斫一時頓倒。二頓修漸悟。如人
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漸者久久方中。
三漸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
漸遠。四頓悟頓修。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上
四句多約證悟。惟頓悟漸修。此約解悟。如日
頓出霜露漸消。華嚴經説。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然後登地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眞
修也。惟此頓悟漸修。既合佛乘不違圓旨。
如頓悟頓修。亦是多生漸修今生頓熟。此
在當人。時中自驗。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
言。量窮法界之邊。心合虚空之理。八風不動
三受寂然。種現雙消根隨倶盡。若約自利。則
何假萬行熏修。無病不應服藥。若約利他。亦
不可廢。若不自作。爭勸他人。故經云。若自持
戒。勸他持戒。若自坐禪。勸他坐禪。智論云。
如百歳翁翁舞。爲教授兒孫故。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如或現行未斷煩惱。習氣又濃。
寓目生情。觸塵成滯。雖了無生之義。其力未
充。不可執云我已悟了煩惱性空。若起心修
却爲顛倒。然則煩惱性雖空。能令受業。業
果無性。亦作苦因。苦痛雖虚。秖麼難忍。如
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醫人。遍服藥餌。故知
言行相違。虚實可驗。但量根力不可自謾。察
念防非切宜子細
問老子亦演行門。仲尼大興善誘。云何偏讃
佛教。而稱獨美乎。答老子則絶聖棄智。抱
一守雌。以清虚憺泊爲主。務善嫉惡爲教。報
應在一生之内。保持惟一身之命。此並寰中
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談。義乖兼濟之道。而
無惠利也。仲尼則行忠立孝。闡徳垂仁。惟敷
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覺也。是以仲尼
答季路曰。生與人事。汝尚未知。死與鬼神。
余焉能事。此上二教。並未逾俗柱。猶局塵
籠。豈能洞法界之玄宗。運無邊之妙行乎
問佛行無上。衆哲所尊。儒道二教。既盡欽風。
云何後代之中。而有毀謗不信者何。答儒道
先宗皆是菩薩。示劣揚化同讃佛乘。老子
云。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昇經云。吾師化
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
文。列子云。商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
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
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聖人也。又
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
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
時。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駭曰。然則孰爲聖
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西方聖者焉。不治
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
無能名焉。呉書云。呉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
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不。闞澤曰。若將
孔老二家。比校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言
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
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
明矣。呉主大悦。用闞澤爲太子太傅。起世界
經云。佛言。我遣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
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明知
自古及今。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
薩。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測。遂使寡聞
淺識起謗如烟。並是不了本宗。妄生愚執。事
老君者。則飛符走印。錬石燒金。施醮祭之腥
羶。習神仙之誑誕。入孔門者。志乖淳朴。意
尚浮華。騁鸚鵡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
違背先徳。自失本宗。斯人不謗。焉顯其深。
下士不笑。寧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無所不
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衆哲冥會千聖交歸。
眞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諦也則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
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爲褒。豈
止五刑而作戒。敷眞諦也則是非雙泯。能所
倶空。收萬像爲一眞。會三乘歸圓極。非二諦
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
問道無不在。眞性匪移。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此即一體三寶。常現世間。何用金檀刻像。竹
帛書經。剃髮出塵。以爲三寶。答上根玄解。何
假相施。中下鈍機。須憑事發。不覩正相。但染
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來。惟興外道。罔知
眞僞莫辨靈蹤。伏自漢明夢現金身。呉帝瑞
彰舍利。爾後國王長者。方知歸敬之門。哲士
明人。頓曉棲神之地。是知迹能顯本。相可
通眞。因筌得魚。理事無廢。是以木母變色。金
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淨種。敬假
像而開心。不結信縁。遇眞儀而不見。是以迷
之則本末咸喪。了之則眞假倶通。若驗斯文
奚生取捨。或廣興供養發大志誠。意業功深
修因力大。是以貧女獻潘澱。而位登支佛。童
子進土糗。而福受輪王
問因縁義空。自他無性。涅槃生死。一體無殊。
如何行慈廣垂攝化。答雖人法本空彼我虚
寂。而衆生迷如夢所得。都不覺知。菩薩興悲
而示眞實。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應知有情
雖自性空遠離衆相。而有雜染清淨可得。起
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縁
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
縁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觀縁
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問西天九十六種外道。各立修行之門。勤苦
兢兢非無善業。云何報盡還入輪迴不得解
脱。答未達無生正理。惟修生滅有因。起貪著
之心。懷希望之意。以苦捨苦從迷積迷。匍匐
昇沈輪迴莫已。蒸砂之喩足可明之
問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脱。依内教修。亦有
不得道者何耶。答皆爲有我故不得斷結。凡
作之時皆云我能作。隨境所得住著因果。若
了二無我理。證解一心不動塵勞。當處解

問正作之時。云何了無我。答所作之時從縁
而起。以有施爲而無主宰。所出音聲猶如風
鐸。隨機轉動惟似木人。但依業力所爲。而無
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滅隨縁。乃至六趣受
身。亦復如是。實無有人而能來往。華嚴經云。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
亦如是。論云。因縁故生天。因縁故墮地獄。若
言是我非因縁者。作惡何不生天乃墮地獄
耶。我豈愛彼地獄受苦耶。我既作惡而不受
樂者。故知善惡感報惟是因縁非是我也。而
衆生於無我無作之中。妄認我作強爲其主。
不知是識所爲決定無有作者。外道皆稱執
作悉有神我。若無神我誰爲所作。智論破云。
心是識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
燒物不假人。唯識論云。諸所執實有我體。爲
有思慮爲無思慮。有思慮應是無常。非一切
時有思慮故。無思慮如虚空。不能作業。亦不
受果。故所執我理倶不成。由此故知定無實
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
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爲我。又
無我者即是無性。性即是體。體是主質義。凡
有一法皆從衆縁所成。實無本體。以無體故
空。是以衆生於性空中執爲實有。内則爲我
所覉。外則爲塵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
至得果不離所因。昇降雖殊常繋諸有。互爲
高下終始輪迴。衆患所生我爲其本
問既萬法無體。本來自空。云何復有諸法建
立。答秖爲空無體性。而從縁生。若有自體
即不假縁生。既不從縁生。即萬法有其定體。
若立定相。即成常過。善惡不可改移。因果遂
成錯亂。爲惡應生天。爲善應沈淵。以無因故。
作善應無福。作惡應無罪。以無果故。是以萬
法無體無定。但從縁現。以縁生故無性。諸法
皆空。以無性故。縁生諸法建立故。華嚴經明。
菩薩於無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
立有。有無自名。從有辨空。空無自體
問現見諸法發生。云何無性。答即生無生。所
以無性。若云有生。爲復自生。爲他生。爲共
生。爲無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
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遺體。以過去
業爲内因。託父母體爲外縁。内外因縁和合
而有。即非自生。或云他生者。若無宿業自因。
終不託胎。皆從自業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
無種子決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縁成。何有
自體之用。縁從因起。而無外助之能。因縁各
無。和合豈有。如一砂無油。和衆砂而非有。一
盲不見。聚群盲而豈觀。若無因生者。即石女
生兒。龜毛作拂。有因尚無。無因豈有。又從有
因而立無因。有因既無。無因亦絶。但了自他
兩句無生。則四句皆破。既無自他。將誰作和
合及以無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無生之
生。幻相宛爾。生之無生。眞性湛然。故金剛
三昧經云。因縁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
滅義。是義生非滅
問既一切諸法。無性無生。云何衆生執著境
縁。而受實報。答*秖爲不了無性。迷爲實有。
所以受其實報。如達其性空。即不生貪著。既
不耽著。任運施爲不住其因。終不受果。故經
云。心生種種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
起。外境常虚。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
寂。幻相何生。心境倶冥。自然合道。華嚴經
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
心分別有。又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爲主。隨
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
問既受實報。云何言一切空。答分明云。衆生
自妄認爲實。其性常空。雖受苦樂厭愛情生。
人法倶空一無所得。猶如夢見好惡欣慼盈
懷。及至覺來豁然無事。覺來非有。夢裡非無。
既習顛倒之因。不無虚妄之果
問妄心幻境。爲復本無。從今日無。答心境本

問既是本無。衆生云何不得解脱。答本來無
縛。云何稱解。*秖爲不達本無。妄生今有。從
無始際熏習之力。不覺不知隨業而轉。雖在
業拘性常清淨
問如何得究竟清淨。答此有二義。一者了其
本無。得自性清淨。二者淨其妄染。得離垢清
淨。本性既淨妄念不生。二障雙消三輪廓徹。
契本冥源種現倶寂
問佛道遐昌凡聖同禀。何乃興替不定。而有
墮壞者乎。答夫萬物有遷。三寶常住。寂然不
動。感通而化。非初誕於王宮。不長逝於雙樹。
若衆生福薄。則佛事氷消。若國土縁深。則
梵刹雲聳。在人自生得喪。非法而有盛衰。故
法華經云。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
安隱。天人常充滿
問既讃衆善。報應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
無剋證。答修善之人。自有冥顯二益。法華玄
義四句料簡。一冥機冥應。若過去善修三
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此名爲冥*機。
雖不見靈應。而密爲法身所益。不見不聞非
覺非知。是名冥益。應身應是顯應。法身應是
冥應。二冥機顯益。過去植善而冥機已成。便
得値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爲顯益。如佛初出
世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曾修行。諸佛照其
宿機。自往度之。三顯機顯益。現在身口精勤
不懈。而能感降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四顯機
冥益。如人雖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
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頭擧手。福不虚
棄。終日無感。終日無悔矣
問或有一生修善。現縈惡報。終日造惡。目覩
吉昌者何。答業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報。
厚薄相傾。西天第十九祖師鳩摩羅多云。前
生修功徳。而致強半功。有少破壞故。迴心修
惡行。罪業少功徳。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時。
心似得安樂。忽降諸衰惱。其家漸殘破。承彼
先惡業。相續致於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惡
報。又曰。前世作惡業。其罪強半功。忽遇一智
者。而教修福徳。福徳雖修已。其善未過彼。功
徳少於罪。亦死生貧窮。心不敬信佛。亦不重
三寶。如是過半已。其家漸富有。資生多財帛。
承彼先善業。相續致於此。非是今作惡。而招
斯善報。論云。今我疾苦皆由過去。今生修福
報在當來。若見喜殺長壽好施貧窮。能信斯
言不生邪見。若不解此憂悔失理。*謂徒功喪
計。善惡無徴。但修善之時一心不退。既不間
斷福果長新。*秖慮中途自生遮障。識達賢士
曉斯旨焉
問惡能掩善。則禍起而福傾。善能排惡。則障
消而道現。何乃或有從生積善反受餘殃。及
蕭梁武帝歸憑三寶。一朝困斃全無靈祐者
何。擧世咸疑請消餘滯。答前明業通三世。事
已昭然。今重決疑。有其三義。一者是諸佛菩
薩示現施爲。隨順世間同其苦樂。千變萬化
誘引勞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極即反。或處
榮而頓弊。現盛必有衰。令耽榮者悟世無常。
使恃祿者知生有限。潜消貪垢巧洗情塵。示
正示邪或逆或順。斯乃密化之祕術。非凡小
之所知。二者善惡無定。果報從縁。業力難
思。勢不可遏。故涅槃經云。業有三報。一現報。
現作善惡。現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來
生受果。三後報。或今生作業。過百千生方受
其報。又經云。有業現苦有苦報。有業現苦有
樂報。有業現樂有樂報。有業現樂有苦報。或
餘福未盡。惡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縁便發。
又若善多惡少則先受樂。而後受苦。則福盡
禍生。或善少惡多。則先受苦。而後受樂。則災
消慶集。此皆並是後報善惡業熟。今生善力
難排。斷結證聖尚還宿債。如師子比丘一行
禪師等。豈況業繋凡夫。寧逃此患。三者或
善根深厚。修進堅牢。決志無疑。誓過金石。
則現受輕報能斷深愆。故經云。今生作惡少
爲善多。則迴地獄重。而現世輕。或作善少爲
惡多。則迴現世輕。而地獄重。乃至純善修行
之人。現世暫時頭痛。則滅百千萬劫地獄之
苦。是以菩薩發願云。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
受苦。作惡之人雖現安樂。果在阿鼻。積劫燒
然受苦無間。又復修行力至將出輪迴。臨終
之時雖受微苦。無始惡業一時還盡。如唐三藏
法師。九世支那爲僧。福徳智慧常稱第一。大
弘聖教廣演佛乘。利濟無邊殊功罕測。及至
遷化之時。臥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
二人。各長一丈。共捧一白蓮花至法師前云。
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
今小疾並得消殄。應生欣慶。法師顧視合掌。
遂右脇而臥。第子問云。和尚決定得生彌勒
内院不。報云得生。言訖氣息漸微。奄然神逝。
若明如上三義。方爲知因識果之人。或昧斯
文終生疑謗
問夫修善應純。云何造惡。既能造惡。何用善
乎。若善惡齊行。恐虚功力。答若出家菩薩無
諸障閡。應純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薩。事
業所拘未得純淨。傍興善道以爲對治。夫業
難頓移。惡非全斷。漸積功徳以趣菩提。若更
積惡不修。惡無有盡。須行善業以奪惡因。譬
喩經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爲
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乃覺知問群臣曰。
有金在釜。釜中湯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
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
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
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
作王有善惡之行。何故但有惡無善乎
問在家菩薩。亦許純修善不。答若志苦心堅。
一向歸命。如鹿在網。若火燒頭。惟求出離之
門。不顧人間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喩
經云。昔有國王。大好道徳。常行繞塔百匝未
竟。邊國王來征伐。欲奪其國。傍臣大恐怖。即
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聽使兵
來。我終不止。心意如故。繞塔未竟。兵散罷
去。夫人有一心定意。無所不消也。是以河嶽
不靈。惟人所感。但能志到。無往不從。至於氷
池躍鱗寒林抽筍。故非神力志所爲也
問若廣修萬善。皆奉慈門。但禀眞詮有妨世
諦。則處國廢其治國。在家闕於成家。雖稱利
人未得全美。答佛法衆善普潤無邊。力濟存
亡道含眞俗。於國有善則國覇。於家有善則
家肥。所利弘多爲益不少。所以書云。積善之
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又云。行
善降之百祥。爲惡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
元嘉中問何侍中曰。范泰謝靈運云。六經本
是濟俗。若性靈眞要。則以佛經爲指南。如其
率土之濱皆純此化。則吾坐致太平也。侍中
對曰。夫百家之郷。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
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傳
此風訓已遍宇内。編戸千萬。則仁人百萬。夫
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
息於家。萬刑息於國。陛下所謂坐致太平也。
是以包羅法界遍滿虚空。一善所行無往不
利。則是立身輔化匡國保家之要軌矣。若以
此立身。無身不立。以此匡國。無國不匡。近福
人天。遠階佛果
問所修萬善。以何爲根本乎。答一切理事。以
心爲本。約理者。經云。觀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眞如觀眞實心爲本。
約事者。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
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此以心識觀縁慮心爲
本。眞實心爲體。縁慮心爲用。用即心生滅門。
體即心眞如門。約體用分二。惟是一心。即體
之用。用不離體。即用之體。體不離用。開合雖
殊眞性不動。心能作佛。心作衆生。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
然。心凡則三毒縈纒。心聖則六道自在。心空
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横。如谷應聲語
高而響大。似鏡鑒像形曲而影邪。以萬行由
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終不實。内細外終不麁。
善因終値善縁。惡行難逃惡境。踏雲霞而飮
甘露。非他所授。臥烟焔而噉膿血。皆自所爲。
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
致此昇沈。欲外安和。但内寧靜。心虚境寂。念
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
於斯。可謂衆妙之門。群靈之府。昇降之本。
禍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別境。經云。爲善福
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
神所授。非先禰後裔所爲。造之者惟心。成之
者身口矣。佛説偈曰。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
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爲
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
追。如影隨形。華嚴經云。智首菩薩問文殊師
利云。何得無過失身口意業。乃至爲上爲無
上。爲等爲無等等。文殊師利答言。佛子。若諸
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徳。密嚴經
云。如地無分別。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如是。衆
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摩挃身。亦如象
以鼻。取水自沾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現境還自縁。是心之境界。普遍
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内外諸世
間。一切惟心現。以此之言。豈止萬善之本。乃
至有情無情凡聖境界虚空萬像。悉爲其本。
亦云。無住爲本。本立道生。斯之謂矣
問萬行之源以心爲本。助道門内何法爲先。
答以其眞實正直爲先。慈悲攝化爲道。以正
直故果無迂曲行順眞如。以慈悲故不墮小
乘功齊大覺。以此二門自他兼利
問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萬行門中以
消疑滯。未審以何爲宗旨。答佛法本無定
旨。但隨入處明見心性。權名爲宗
問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門。應須自

問豈無指示。答見性無方云何所指。實非見
聞覺知境界
問既無所指。明見之時見何物。答見無物
問無物如何見。答無物即無見。無見是眞見。
有見即隨塵
問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説見。答佛隨世
法。即是不見見。非同凡夫執爲實見。究竟而
論。見性非屬有無。湛然常寂
問畢竟如何。答須親省察
問前云心外無法。云何稱有見即隨塵。答一
切色境。皆是第八識親相分現量所得。實無
外法。眼見色時未生分別。刹那轉入明了意
識分別形像作外量解。遂執成塵境
問此境何識所現。答塵以識所現。内識變起
似塵而現。如鏡中見自面像非他影現。唯識
論云。内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
識生時變自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内識。而由
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縁此執
爲實我實法。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
外境相現。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
經云。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
是故説惟心。此由約事而論。説爲識變。若
深達眞如。一切諸法本來不動。即心自性亦
非待變
問此塵與識從何而立。答謂由名言熏習種
子。而得建立。實無其體。而似有義。相貌顯
現。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無法
法中無名。無體互成有相倶寂
問此識既不立。何識爲宗。答諸識亦無畢竟
所歸。約極權論。惟一眞性。此亂識爲遣境故
立。境消識謝能所倶亡。惟一眞識。即是實性。
三無性論云。先以亂識遣於外境。次阿摩羅
識遣於亂識。究竟惟一淨識
問理事無閡萬事圓修。何教所宗何諦所攝。
答法性融通隨縁自在。隨擧一法萬行圓收。
即華嚴所宗。圓教所攝。若六度萬行成佛度
生。雖淨縁起。皆世諦所收。若發明本宗深窮
果海。則理智倶亡。言心路絶
問此集所陳。有何名目。答若問假名。數乃恒
沙。今略而言之。總名萬善同歸。別開十義。一
名理事無閡。二名權實雙行。三名二諦並陳。
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
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
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詮。既立假名。其義何述。
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爲。事則有爲。終
日爲而未嘗有爲。終日不爲而未嘗無爲。爲
與無爲。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
是一。仁王經説。諸菩薩有爲功徳無爲功徳。
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説有二種功徳。若
云是異。般若經云。不得離有爲説無爲。不得
離無爲説有爲。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
滅同時無閡雙現。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眞
際。權則化門。從眞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
跡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
照同時理量齊現。第三二諦並陳者。諸佛常
依二諦説法。何以故。俗是眞詮。了俗無性。
即是眞諦。故云。若不得俗諦。不得第一義。
所以眞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
諦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
水源動濕一際。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
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眞心。
從一眞心具不變隨縁二義。不變是性。隨縁
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
源。則妄生諍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
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捨倶
息。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
應之事。擧體全用。用即非一。擧用全體。體
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
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第六空有相成者。
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
資。空因有立。縁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
縁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状不同。
悟之則三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
見是實色。初教觀爲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
以空不守自性隨縁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
色法無非眞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
融通。即成眞空妙有。有能顯萬徳。空能成一
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
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
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亦是止
觀雙運隱顯互興。内外更資。乘戒兼急。第八
同異一際者。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縁。
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縁。隨縁故所以不變。
秖爲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
壞於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
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即落斷
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
法中而説諸法異。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
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由修顯本
有之性。因性發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
性。修性無二。因縁似分。第十因果無差者。因
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
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答自他兼
利。頓漸倶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
鏡。利他者。滯眞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
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
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禀
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歴
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願弘
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眞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縁
    無所捨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説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迴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眞如
    讃歎彼我虚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躡虚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爲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縁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惟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萬善同歸集卷下

精嚴講寺
  副都綱 祖福 住持 宗𦸸 宗韶
 東序 祖祐祖壽祖印文玉 道綱
眞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廣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圓悟
&MT04164;股庵 道馥 助刊莊嚴先師沾益庵
 諸刹 子敬 文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發道意捨財助刊功徳並願世出世間勤修
萬善莊嚴淨土剋證菩提者
萬善同歸此一心。瓶盤釵釧總黄金。自他兼
利醍醐海。頓漸倶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
果。印行京國廣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鏡
高懸照古今
宣徳己酉春釋 子徳儀識
  萬善同歸集一書有益於進修。誠非小補
志於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繪無形之太虚
補無跡之疾風。徒弊精神未見其有成也。
諦思其義法而行之。不惟不負於禪師著
書指迷之功。抑亦不負於區區重行鏤板
之用心也。願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眞如講寺比丘如&T072281;
  流虹興聖禪寺比丘徳海書
四明王鴻刊 徐均祥助筆
附永明壽禪師垂誡按舊本不載此誡。今從佛祖
綱目考訂。以其針箚宗門人。
最爲痛切故
附録于后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
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絶妄
縁。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
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眞正導師。
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歴
在耳根永爲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
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眞善知識
是人中最大因縁。能化衆生得見佛性。深嗟
末世誑説一禪。只學虚頭。全無實解。歩歩行
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
因果。便説飮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
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
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
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爲正。若不自懺自悔自
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
相似。便可食肉。若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飮
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婬。若
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偸盜。饒爾煉得至
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
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
爲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
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説萬論所陳。若
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
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徳種。若不去肉斷
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
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
反行魔説。只爲宿薫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
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
箭攅心。聞一魔聲如千錐箚耳。速須遠離。不
可見聞。各自究心。愼莫容易。久立珍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