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銷磨無始結習也。夫居此濁惡。進一退萬。若
不近佛。垢膩交集。行何由成。如善財初發心
悟道時。徳雲比丘。教以憶念一切諸佛法門。
及入彌勒閣後。普賢菩薩。爲發十大願王。導
生極樂。此是一切如來入道榜樣。華嚴所
説一眞法界門。不同餘教。有權有實。是經
不信。即眞闡提。雖使釋迦讃歎。普賢勸進。
彌勒作證。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
生者。菩薩功徳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能
現十方利益衆生。起信論曰。證發心菩薩。于
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
轉法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
示超地。速成正覺。爲怯弱衆生故。或説我于
無量阿僧祇。當成佛道。爲怠慢衆生故。而
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
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
故。如智度論言。釋迦世尊。從過去釋迦文
佛。至尸棄佛。爲初阿僧祇。從尸棄佛。至然燈
佛授記時。爲二阿僧祇。從然燈佛。至毘婆
尸佛。爲三阿僧祇。婆沙論。叙三阿僧祇劫。修
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然後獲五分法身。唯
識謂。地前歴一僧祇。初地滿二僧祇。八地
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獲究竟法身。難曰。
長者合論。皆云。不離一念。歴阿僧祇。何得
執定永劫。乘第一義。答曰。長者但言三祇本
空。時體不可得。非是無時。如人眼耳鼻舌身
現在。説六根本無。不是廢却六根言無也。譬
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著。欲取而不可得。
智者教言是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
破可見。諸佛菩薩三世行業亦然。雖一切不
可得。而非是無行。且如龍樹馬鳴二大菩薩。
皆是禪門傳衣之祖。豈肯自誑誑他。誤賺後
來。當知。生死事大。非是一知半行。所能唾
出。智度論曰。有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
來集諸無量福徳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
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
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
先集無量福徳。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譬如
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神
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
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聞。云
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有
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
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徳。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
至。先世福徳因縁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
如乘羊者。有人前世少有福徳利根。發心漸
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
阿耨多羅二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説。是知。漸修頓證。各各
不同。菩薩欲取佛位。無驟至者。故先徳云。
雖齊佛覺。未逮極果非爲究竟。是故悟達之
士。決當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俟忍
力堅固。入世利生。方爲究竟佛果故
西方合論卷之七



西方合論卷之八
  第八見網門
夫一切迷情。依諸見起。履之則爲稠林。溺
之則爲熱海。如蠶作繭。即住處爲受縛之因。
似蛾赴燈。依光明作喪生之本。故先達云。行
起解絶。所以將趨聖室。先入普賢之門。欲修
正因。首割邪見之網。今約諸家負墮。略分十
則。無法可捨。是見必訶。抛家蕩子。慣憐羈旅
之人。落第寒生。備識窮途之苦。幸順佛言。
莫依魔教
  一斷滅墮 二怯劣墮 三隨語墮
四狂恣墮 五支離墮 六癡空墮
七隨縁墮 八唯心墮 九頓悟墮
十圓實墮
一斷滅墮者。有二種一。諸儒生。滯現在身。
疑未來斷滅。二新發意學人。執空相。疑一
切斷滅。此等尚不信有生。云何信往生及淨
土等事。今爲略釋。一釋儒生等者。楞嚴經。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
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
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佛言大
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
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
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言此身。死後全
滅。智度論問曰。人死歸滅。滅有三種。一者
火燒爲灰。二者蟲食爲糞。三者終歸於土。今
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于後身。以不
見故。則知。爲無。答曰。若謂身滅便無者。云
何有衆生先世所習憂喜怖畏等。如小兒生
時。或啼或笑。先習憂喜。故今無人教。而憂
喜續生。又如犢子生知趣乳。猪羊之屬。其
生未幾。便知有牝牡之合。子同父母。好醜
貧富聰明闇鈍。各各不同。若無先世因縁者。
不應有異。如是等種種因縁。知有後世。又汝
先言。不見別有去者。人身中非獨眼根能見。
身中六情。各有所知。有法可聞可嗅可味可
觸可知。者可聞法尚不可見。何況可知者。有
生有死。法亦可見。亦可知。汝肉眼故不見。
天眼者了了能見。如見人從一房出入一房。
捨此身至後身。亦如是。若肉眼能見者。何
用求天眼。若爾者。天眼肉眼愚聖無異。汝
以畜生同見。何能見後世可知者。如人死生
雖無來去者。而煩惱不盡。故于身情意相續。
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業。亦不至後世。而
從是因縁。更生受後世果報。譬如乳中著毒。
乳變爲酪。酪變爲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
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
衆因縁故。更生後世。五衆行業相續不異故。
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華葉果實。得時
節會。則次第而出。于是因縁故。知有死生。復
次現世有知宿命者。如人夢行疲極。睡臥覺
已。憶所經由。又一切聖人。内外經書。皆説
後世。復次現世不善法。動發過重。生瞋恚
嫉妬疑悔。内惱故。身則枯悴顏色不悦。惡
不善法。受害如是。何況起身業口業。若生
善法。淨信業因縁。心清淨。得如實智慧。心
則歡悦。身得輕軟。顏色和悦。以有苦樂因
縁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當知必
有後世。但衆生肉眼不見。智慧薄故。而生
邪疑。雖修福事。所作淺薄。譬如藥師。爲王
療病。王密爲起宅。而藥師不知。既歸見之。
乃悔不加意盡力治王。復次聖人説今現在
事。實可信故。説後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
行險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則便隨逐。比
智及聖人語。可知定有後世。汝以肉眼重罪。
比智薄故。又無天眼。既自無智。又不信聖
語。云何得知身後。如宣聖言費隱。則言鬼
神徳盛。明明説道。武周達孝。唯在識鬼神
之情状。事死如事生處。而考亭先生。曲爲
解説。歸之二氣。何其敢于誣先聖。疑後來
耶。且稗官野史不足論。如彭生爲豕。伯有
爲厲。劉聰爲遮須國王。蒋濟之子乞官于泰
山令。則正史也。玄鳥生商。帝武肇周。則正
經也。雀化蛤。田鼠化鴽。鷹化鳩。則正令也。
一微塵識。所知幾何。擬欲蛙嫌海量螢掩日
光。侮聖褻天。當得何罪。又談者恒言。非人所
經歴。及道理不可信者。即不足憑。如日月度
數。及五星往來。非人所得經歴也。天不來
此。人亦不往彼。何以推測皆驗。又天何爲
高。地何爲卑。風何爲起。雲何爲行。春何爲
生。秋何爲殺。此有何道理可憑。胎中之根。無
知而轉。字母之乳。無因而出。此有何道理可
憑。微而至于一毛一塵。一草一木。若有毫
頭許道理可憑。幸爲指出。不過常見故。則
常之。此常見者。亦復無理。是故不應以不見
故而疑往生。二釋學道執空相者。論曰。學人
聞説空。于生死業因縁中生疑。若一切法畢
竟空。無來無去。無出無入。云何死而有生。
現在眼見法。尚不應有。何況死後。復生餘
處。不知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
死雖相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祇劫。業因縁
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是爲微妙難知。
若諸法都空。佛不應説往生。何有智者前後
相違。若生死相實有。云何言諸法畢竟空。但
爲除諸法中愛著邪見顛倒故。説畢竟空。不
爲破後身。又爲遮罪業因縁故。説種種往生。
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無亦
不著。不著亦不著。如是人則不容難。如以刀
斫空則無所傷。是爲畢竟空相。畢竟空不遮
生死業因縁。是故説往生。此疑甚淺。少有
知者。皆能斷之。以世間人作此見最多故。首
破之。爲是求往生者之第一障難故
二怯劣墮者。一疑結習濃厚。二疑念力輕微。
三疑萬億刹遠。一疑結習濃厚者。凡夫但知
業力。不知業性空故。所以若衆生業性實者。
盡虚空界。亦無容受處。如黒雲障空風至則
滅。若雲實者。吹亦不去。虚空喩性。黒雲喩
業。念佛喩風。又則業性。即是法性。力用至
大。以結使故。神力不現。如烏芻瑟摩。聞空
王佛。説多婬人。成猛火聚。却後遍觀四支百
骸。諸冷煖氣。神光内凝。化多婬心。成智慧
火。夫同一熱惱。方其婬。成大火聚。及其離。
成大寶焔。若婬性實者。云何是中而得三昧。
是故迷成。則處胎獄。念成即入蓮胞。以胎
性即是化性。非從外來。如濁水中清。非外
來故。二疑念力輕微者。衆生愚昧。信有形
之行業大。不信無形之念力尤大。何故。念力
是行業根。一切事業。非念不成。如人造罪。無
心造者。重得輕報。有心造者反是。以念力
重故。如人無記時。流俗鄙事。耳提面囑。亦
復不記。若心在者。種種難記之事。一入耳
根。終身憶持不忘。以念力堅固。蘇子瞻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
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
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
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淨
土決云。人之念頭。所係最急。如水之必赴
海。如火之必炎上。如利刃之必傷。如毒藥
之必殺。無空過者。念佛之念亦復如是。如
婬男子婬念堅故。化爲猛焔延燒神廟。又如
月光童子觀想水故。弟子窺屋唯見清水。又
如僧清辯與外道論議。外道堅執己見忽化
爲石。清辯猶書目于石上。明日往視之。亦
有答辭。久之忽自破碎。而吼聲于空中。是等
皆以念力堅猛。無因變化。云何念佛。而佛不
現。當知。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如摩訶那伽
大力勇士。怒時額上必生瘡。瘡若未合。遍
閻浮提人無敵者故。三疑億萬刹遠者。凡夫
執定十萬億刹。意謂快馬疾帆日不千里。云
何刹那。得生彼處。不思國土遠近者。從分段
身計度生。從肉眼生。此往生者。爲是分段身
耶。爲是周遍含容之心耶。若分段身者。身
是頑質。云何得生。若心生者。心周沙界。淨
土原在心中。焉有往來。如人在長安思郷。
或閩或滇。隨念即至。豈有程途。又如人夢
時。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無功居
士曰。極樂去此十萬億刹。凡夫命終頃刻即
至者。蓋自心本妙耳。故楞嚴云。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因縁和合。虚妄有生。因縁別離。虚妄名滅。
以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縁離。故娑婆當
處幻滅。清淨縁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
生間不容髮。亦何頃刻之可論。往余郷有人。
能致乩仙。乩仙者即其兄也。後赴選京師。余
兄等有所卜。其人虞地。遠不能赴不得已書
符宣詞。少頃即至。此等是業繋。尚如是速
疾。何況不思議念力。仗阿彌陀本願功徳。順
水張帆。有何障難。是故念佛之人。應當遣
此三疑。若不遣者。是眞結習濃厚。是眞念
力輕微。是眞十萬程遠。如人欲出門而自局
其籥。是自不欲出。非無門過
三隨語墮者。六祖言。東方人造罪。念佛求
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龐居士
云。事上説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
即黒風起。因此一輩無知。傳虚接響。謂淨
土不足修。自障障他。深可憐憫。夫論宗門
提唱。尚不言有佛。何況佛國。爲欲破相明
心。是非倶剗。如吹毛利刃。執則傷手。金剛
栗棘。豈是家常茶飯。且宗門中。此等語句
甚多。若一一執之。釋迦老子出世。將眞以
飼雲門狗子乎。又古徳云。如何是佛。乾屎
橛。果爾則凡見糞車糞檐溷厠。應當一一禮
拜供養。彌陀疏鈔曰。西方去此十萬億土。
壇經言十萬八千者。是錯以五天竺等爲極
樂也。此語近是。爲六祖未閲大藏。聞人説
西方。即以爲五天竺者有之。教中分明言。極
樂國三毒不生。得不退轉。今言西方造罪。求
生何土。此亦一證也。然宗門中。此等一期
之語最多。亦不足辯。噫學人果能頓悟頓修。
解行相應。如六祖投金漢水遊戲生死中。如
龐老雖不求生。亦何害于生哉
四狂恣墮者。有等魔民。專逞狂慧。不肯持戒
修行。妄引經中相似語言。如煩惱即菩提婬
怒癡即梵行之類。隨語生解。隨解發毒。果如
彼説。迦文悟道。應親寶女。阿難婬舍。何須
&MT03186;。六祖初隨獵人。尚未受戒。何苦但食肉
邊菜也。經云。尚無不殺不盜不婬。何況更有
殺盜婬事。豈有聞人呵沈水香。便謂應住坑
厠者也。昔五天有僧達磨達者。有辯慧。師事
師子尊者。尊者知其悟解。對衆稱之。至傳法
嗣祖。則以授婆舍斯多。磨達心恨之曰。尊者
蓋知我之深。何故嗣位不以見授。一日獨行
度水。有女子浣。露其足。磨達念曰。此脛白晢
乃爾。尊者忽在旁曰。今日之心。可授祖位乎。
磨達于是攝念。禮足求哀。即一婬戒。餘行可
例。般若經曰。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
波羅蜜。釋云。罪不罪不可得者。非爲邪見粗
心。言不可得。菩薩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慧
眼觀故。罪不可得。罪無故不罪亦不可得。若
人貪著無罪。見破戒罪人。則輕慢。見持戒善
人。則愛敬。如是持戒。是名起罪因縁。不名
具足。故知。住戒即破。何況棄毀。戒執亦戒。
始名持戒諸大經言。梵行不可得等。皆即此
義。永明曰。帶習尚被境牽。現行豈逃縁縛。猶
醉象無鉤。癡猿得樹。奔波乍擁。生鳥被籠。
是故菩薩。禀戒爲師。常懷大懼。又曰。末代宗
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所以大涅槃經。
扶律談常。則乘戒倶急。故號此經。爲續常住
命之重寶。何以故。若無此教。但取口解脱。
全不修行。則乘戒倶失。故乘謂。悟第一義。
戒謂止一切黒業。祖師于此。分四料簡。一
戒急乘緩。以戒急故。生人天中。如箭射空。
力盡還墜。以乘緩故。雖聞大法。如聾若唖。
二乘急戒緩。以戒緩故。生惡趣中。以乘急
故。常聞大法。如華嚴會上。八部鬼神是也。
三乘戒倶急。則生人天中。而常聞大法。四
乘戒倶緩。則墮三惡道。而永不聞法。是故
乘戒二法。如車二輪。廢一不可得。故龍樹
曰。破戒之人。如清涼地而有毒蛇。不中澡
浴。其家如塚。人所不到失諸功徳。譬如枯
樹。如田被雹。不可依仰。如大病人人不欲
近譬如吐食。不可更噉。菩薩如是苦口呵
責。曾許人破戒不是。故千日學解。不如一
日持戒。何得貪悟道之虚名。受泥犁之實禍
欺己誑人。枉遭王難。夫狂吠之人。無所不
破。今獨言戒者。以邪見惡火。首燒戒寶故。
又則戒是淨業之基。一切白法由戒生故
五支離墮者。多有法師。渉獵教典。記注章
句。執法身之假名。析名相之分齊。東緝西
補。竟月窮年。弄比盧之畫面。坐法界之排
場。貢高我慢。得少爲足。聞人念佛則曰。此
小乘中攝。妄想之一法。或云。教海義深。爾輩
鈍根。念此亦可。或云。此三藏中。爲其藏
攝。或云。此屬何教。似坊上小兒鬪曲以多爲
勝。各爭己見。無實行履。如長爪梵志以論議
力。摧伏諸師。搪揬蹴&T050460;。無能制者。後至佛
所。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執可轉。是中何
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
者相。不顛倒。作是思惟已。白佛言。瞿曇。我
一切法不受。佛問梵志。爾一切法不受。是見
受不。梵志答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
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
受。則無所受。與衆人無異。何用貢高。而生
憍慢。如是梵志不得答。自是服膺。是故當
知。饑兒過屠門。大嚼止益饞心。無救枵腹。
昔在江南。有一靈俐座主。爲余辨析惟識。
及示所得教中奧義。于諸名流注疏。多肆評
駁。余問曰。是可。敵得生死不。僧傲然曰。有
何生死可敵。余曰。是即是。但恐閻羅殿前。
無譯字生。不會座主語言三昧也。此雖一時
戲笑。亦大中講席之病。奉勸少年開士。長篇
短章。牽藤引蔓。口誦心憶。腦昏眼眯。究其
效驗。不過上幾迴座。講幾期經受幾個瞎漢
禮拜。若無眞實功行。唯添業債。何若一聲
阿彌。直登不退事一功百。如曇謨。最講涅
槃華嚴。領衆千人。爲閻羅所呵云。講經者
心懷彼我。以驕凌物。比丘中第一麁行。即
押付司。可爲明戒。然有義解高流。因參教
典。悟此西方不思議大事。以此自利利他轉
益未來。燃長夜炬。功徳無量。又何必懲噎廢
食。見蹶停驂哉
六癡空墮者。學道之人。稍窺法空。聞人念
佛。即曰。法離名字。若狥假名。轉益虚妄。何
故。文言尚空。何況名號。答。法句經曰。佛告
寶明菩薩。汝且觀是諸佛名字。若是有説食
與人。應得充饑。若名字無者。定光如來。不
授我記及于汝名。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當
知。名字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備顯諸法。名
字性空。不在有無華嚴經曰。譬如諸法。不
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捨。名字
不滅。群疑論曰。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
法體。亦應喚水火來。故知。筌蹄不空。魚兎
斯得。稱斯弘名。生實淨土。何得言虚。天台
智者曰。世間有空行人。執其癡空。不與修多
羅合。聞此觀心。而作難言。觀心是法身等。
應觸處平等。何故。經像生敬。紙木生慢。敬慢
異故。則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義不成。答。
我以凡夫位中。觀如是相耳。爲欲開顯此實
相。恭敬經像。令慧不縛。使無量人。崇善去
惡。令方便不縛。豈與汝同耶。上都儀曰。夫歸
命三寶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無
相離念也。佛懸知凡夫繋心。尚乃不得。況
離相耶。如無術通人。居空造舍也。法華經
曰。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
是眞實滅。南泉大師曰微妙淨法身。具相三
十二。祇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
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百丈和
尚曰。行道禮拜。慈悲喜捨。沙門本事。宛然
依佛勅。祇是不許執著。淨土指歸曰。圓頓
行人。語默動靜。皆遵聖教。盡合佛心。若以
念佛生心動念成妄想者。則息心無念。亦成
妄想。首楞嚴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内
守幽間。猶爲法塵分別影事。若以念佛。著
有爲患。則執空之人。其患尤甚。永嘉云。豁
達空撥因果。&MT00139;&MT00139;蕩蕩招殃禍。若以外求他
佛爲未達。則内執己心。不達尤甚。長沙云。
學道之人。不識眞。只爲從來認識神。無量
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若以別求淨
土。爲遍見。則執目前。爲淨土者。其失尤甚。
楞嚴經説。落魔道者。都指現前。即爲佛國。無
別淨居。及金色相。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
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弟子與師。倶陷
王難。迷惑無知。墮無間獄。若以執有修證。爲
權説者。執無修證。墮落外道。其禍尤甚。楞嚴
經曰。若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
明白。自謂已足。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
腑。謂三祇劫。一念能越。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縁覺。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
檀越言。此是金銅。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
疊華。肉身眞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實爲顛
倒。疑誤衆生。入無間獄。是故當知。執空破
相。皆是魔屬。智度論曰。譬如田舍人。初不
識鹽。見人以鹽著種種肉菜中而食。問言。何
以故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其人便
念此鹽。能令諸物味美。自味必多。便空鈔
鹽。滿口食之。鹹苦傷口。而問言。汝何以言
鹽能作美。人言癡人。此當籌量多少。和之
令美。云何純食。無智人聞空解脱門。斷諸善
根。亦復如是。思之思之。任爾一切空生死空。
爭柰閻羅大王。空不得何
七隨縁墮者。謂。古人云。隨縁消舊業。任運
著衣裳。但順天眞。萬行自圓。擧足下足。誰非
淨業。何用種種作爲。答。先徳問曰。即心是
佛。何假修行。答。祇爲是故。所以修行。如鐵
無金。雖經鍛錬。不成金用。賢首國師曰。今
佛之三身。十波羅蜜。乃至菩薩利他等行。並
依自法。融轉而行。由衆生心中有眞如。體
大相大用大。今日修行。引出法報身等。由
衆生心中有眞如法性自無慳貪。今日修行。
順法性無慳。引出檀波羅蜜等。涅槃經。佛
告師子吼菩薩。一切衆生。皆有念心慧心。
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
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乃至如
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暗冥。如衆生
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饑者。而得飽滿。譬如
上藥。雖念念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
念滅。亦能増長草木樹林。寶積經曰。若無
正修者。猫兎等亦應成佛。牛頭融大師曰。若
言修生。則造作非眞。若言本有。則萬行虚設。
長者論曰。若一概皆平。則無心修道。應須策
修。以至無修。慈愍三藏録曰。若言世尊。説諸
有爲定如空華。如何勅諸弟子。勤修六度。萬
行妙因。當證菩提。涅槃之果。豈有智者讃乾
闥婆城。堅實高妙。復勸諸人。以兎角爲梯。而
可登陟乎。由此理故。雖有漏修習。是實是正。
如達摩對梁武之言。爲彼貪著有爲。因病發
藥。何得以一期之語廢佛道業。且諸經中所
謂。不住相戒施等者。謂有而不住耳。有而不
住故。作而無作。今以本無爲不住。如下里乞
兒。向人言。吾不以富貴驕人。豈非夢語。又復
執言無作者。將須槁心枯體。如鑄金像等耶。
抑猶酬酢應對。如常人耶。若酬酢應對者。應
非無作。若言不乖無作者。觀佛禮念。本自
天眞。豈應獨乖。二義不成。即大妄語。是故當
知。隨縁任運。非是無作。若無作是隨縁者。蚓
壤蛙泥。亦是隨縁。何不成佛。錯認祖機。執
礫爲玉。與市井兒。所宗之無爲教。何以異

八唯心墮者。謂自性淨土。即俗恒眞。七寶
瓦礫。一道平等。但淨自心。何須分別。答。汝
言心淨土淨不須分別者。引汝入厠室中。能
久住不。入死屍場。穢氣熏灼。不掩鼻不。與
疥癩膿血之人。能同應器及床褥不。若不能
者。此相即是厭五濁相。若居住尚須淨室。同
遊尚宜淨侶者。此相即是忻淨土相。忻厭
熾然。何謂平等。縱汝難忍能忍。如上所説。
種種濁穢。不求遠離。則諸蜣蜋鴉犬。亦能親
近。此種種物。豈皆得道。脱汝淨穢倶離。依
然取捨。于唯心義。亦不相應。是故當知。諸
佛以唯心故。忻厭出生。以唯心故。説名平
等。以唯心故。莊嚴佛土。若不唯心。豈能隨
念。若非平等。凡夫無分。穢尚不捨。何獨捨
淨。捨既是心。取亦何乖。皆由不了佛旨。致
斯妄執。但識惟心。疑義斯遣
九頓悟墮者。今世禪人。皆云一超直入。不
落功勳。尚不求作佛。何況往生。答言。不求
作佛者。捨身之後。將灰斷永滅耶。抑尚受後
有耶。若受後有者。爲生淨土耶。爲生三界
耶。若居三界。即不如淨土。若淨土者。即同往
生。又先徳曰。夫善知識者。雖明見佛性。與佛
同等。若論其功。未齊諸聖。須從今日。歩歩
資重。又云。未悟而修。非眞修也。唯此頓悟漸
修。既合佛乘。不違圓旨。如頓悟頓修。亦是
多生漸修。今生頓熟。此在當人時中自驗。
若所言如行。所行如言。量窮法界之邊。心合
虚空之理。八風不動。三受寂然。種現雙銷。
根隨倶盡。譬諸無病。不應服藥。如或現行。
未斷煩惱。習氣又濃。寓目生情。觸塵成滯。
雖了無生之義。其力未充。不可執云我已悟
了。煩惱性空。若起心修。却爲顛倒。然則煩
惱性雖空。能令受業。業果無性。亦作苦因。
苦痛雖虚。祇麼難忍。如遭重病。病亦全空。
何求醫人。遍服藥餌。祖師云。將虚空之心。
合虚空之理。亦無虚空之量。始得報不相酬。
汾陽無業禪師云。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
河沙數。説佛説心。有百千萬億。纖塵不盡。
未免輪迴。絲念不忘。盡從淪墜。如斯之類。
尚不能自識業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謂上
流。並他先徳。但言觸目無非佛事。擧足盡
是道場。原其所習。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薩。且醍醐上味。
爲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假使才並馬
鳴。解齊龍樹。只是一生兩生。不失人身。臨
命終時。一毫聖凡情量不盡。纖塵思念未忘
隨念受生。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裏托質。&T055114;
湯爐炭裏燒煮。從前記持憶想見解。一時失
却。依舊再爲螻蟻。從頭又作蚊虻。雖是義
因。而招惡果。圓悟和尚曰。生死之際。處之
良不易。唯大達超證之士。一徑截斷則無難。
然此雖由自己根力。亦假方便。于常時此小
境界。轉得行。打得徹。踐履將去。養得純熟。
到縁謝之時。自然無性畏。是故古徳坐脱立
亡。行化倒蛻。能得勇健。皆是平昔淘汰得
淨。香林四十年。得成一片。湧泉四十年。尚
有走作。石霜勸人。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
永嘉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蓋競競業業。
念茲在茲。方得無礙自在既捨生之後。得意
生身。隨自意趣。後報悉以理遣。不由業牽。
所謂透脱生死者耶。當知諸大師。密密履踐。
祇是圖個生死好處。路雖不同。期于終淨一
也。往有狂僧。自負見地。余問之曰。汝信得
出家不。信得身在長安不。僧愕然曰。惡得不
信。余曰。汝夢中。或夢未出家時。見父母兄弟
時。或爲稚子嬉戲時。是時知身在客不。僧曰
不知。余曰。論汝信得出家及與行脚。可是
極明極徹。汝見道明白。當不過此。然纔到
枕上。返僧爲俗。易客爲家。己自不知。何況
生死長夜。靠汝此子見地。焉能保其不顛倒
也。時僧悚然
十圓寔墮者。謂華藏世界。一刹一塵。具含
無量國土。本無淨穢。焉有往來。故長者言。
西方淨土。是權非寔以情存取舍。非法界如
如之體故。答若約眞論。則華藏世界。亦是
權立。何獨西方。如論中。言理智無邊。名之
爲普。知隨根益。稱之曰賢。是普賢菩薩。亦
權也。文殊師利。是自心善簡擇妙慧。覺首
目首等菩薩。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是文
殊菩薩等亦權也。又如此方聖賢尼父顏淵
等。論中皆云。此是表法本無是人。是一切
賢聖皆權也。今試定量。文殊普賢。及與此
方賢聖。權耶實耶。若言權。則現有其人。及
諸遺言往行。若言實則是長者。誑凡滅聖。犯
大妄語。于此辯得。西方亦入刹塵。刹塵亦含
西方。豈有權實。又若論中云。蓮華藏體。是
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宮殿。總大
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
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
所報得。摩尼莊嚴。法身戒體隨行報得。金剛
輪圍山。大悲戒防護之業之所報得。衆華。莊
嚴萬行利生開敷之所報得。寶樹。建行利生
覆蔭含識之所報得。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
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
不能見。若爾。則所謂華藏世界者。與汝所
見之刹塵。同耶異耶。若云同者。目連鶖子。視
聽尚隔。若云異者。何名一眞。又如僧靈幹。
志奉華嚴。作華嚴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
甚。目睛上視。若有所見。童眞問之。答曰。向
見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樂非久。終墮輪
迴。蓮花藏是所圖也。言終氣絶。須臾復甦。
眞問何所見。幹曰。見大水遍滿。花如車輪。
而坐其上。所願足矣。言終而逝。故清涼國師
云。觀行則天童。迎而大水瀰漫。此與西方往
生。爲同爲別。是故當知。漏巵勺海。螢火焚
山。徒益疲勞。諸有智者。不應如是分別
  謂娑婆在華藏十三層者。乃凡人之報土。非佛之淨土
也。長者所論之華藏。與靈幹所生之華藏。皆是佛之報
土。凡人所同住。而不見者也
西方合論卷之八



西方合論卷之九
  第九修持門
夫積劫情塵。多生愛海。似蝕劍之苔花。若
呑珠之泥繍。無礪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
淨。除非穢滅。悟者常須覺觀。迷人勤加折
伏。其或愛鎖貪枷。亦當慟年惜月。孔子曰。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
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麁見浮思。結心塵口。
所能超越。不拚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
免墮魔羂
  一淨悟門 二淨信門 三淨觀門
四淨念門 五淨懺門 六淨願門
七淨戒門 八淨處門 九淨侶門
十不定淨門
一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眞實參究。如
法了悟。何故。悟是迷塗導師。如人入暗。當
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
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一者。悟
能了知即穢恒淨。不捨淨故。二者。聞淨佛國
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三者。知畢竟空中。
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四者。知彼
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五者。悟佛身
量遍滿虚空。衆生身量亦遍滿虚空。如地獄
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六者。聞阿僧
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説彈指頃事。不驚怖故。
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者。如覺
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九者。如眼見故
郷信不信。不可得故。十者知法無我。順性
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菩薩入此門已。
成就白法。隨意得生。是故觀經上品云。深
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疏云。第一義
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上
品六念義云。安心不動。名之爲念。鈔曰。第
一義理。悉不爲二邊所動。通名爲念。故西方
如韋提希善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
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一切經論中
廣載。不能具録。論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爲
中下人説。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則爲
十地菩薩以上説。若云悟第一義。諸結使未
斷者。皆不求生。則如龍樹永明等。亦爲掜目
生花。無事多事矣
二淨信者。智度論曰。若人心中。有信清淨。
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
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又經
中説信爲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
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囘。問
無爲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無爲子曰。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囘
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故若人
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一
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二者。信自心
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徳故。三者。信因果如
形影。決定相隨故。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
切世界建立。如陽焔空花無所有故。五者。信
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灸。不容一刻居
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八者。信蓮
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九者。信佛無量身。無
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歳螢
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
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擧足下足。無非念佛。
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無
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三淨觀者。衆生無始垢穢。遍一切法。如麺
入沙。似金在鑛。修淨業者。當加種種觀行。
磨錬習氣。爲白法之垣壇。作往生之津梁。一
淨觀。謂觀佛相好。如十六觀經所説故。二不
淨觀。謂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
故。三無常觀。謂觀一切法無定。如一美色。
婬人觀之爲樂。妬婦觀之爲苦。觀行人觀之。
種種惡露。異類觀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觀。
謂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爲屋。
積土爲壘。積雜彩爲畫。無實體故。五對治觀。
謂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如輕冷
苦澁。藥草飮食等。於熱病中爲藥。於餘病非
藥。輕辛甘熱。藥草飮食等。於冷病中爲藥。於
餘病非藥。如是觀察對治故。六慚悔觀。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