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善見律毘婆沙 (No. 1462_ 僧伽跋陀羅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100] [Prev]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言。當衆僧集堂。王答。善哉。於時大王
大臣。名彌伽槃茶。彌伽槃茶住處。於
其中作集堂屋。如阿闍世王殿異。用
王威徳作已。一切種種*妓樂。各各自然分
布處所。王自念言。我今往看佛法根株下。數
百千人圍遶大王。往到塔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三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爾時塔園中摩哂陀。與比丘一千人倶。敷
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徳阿摽扠北向
。大徳摩哂陀。請阿摽扠法師。阿摽扠
仍依往昔大徳優波離異。摩哂陀。與
僧六十八人遶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
婆耶。與五百比丘倶欲律藏。悉圍遶阿
摽扠高座。餘諸比丘。與王各次第而坐。於
是大徳阿摽扠。即便爲説。爾時佛住毘蘭
若那隣羅賓洲曼陀羅樹下。説已
虚空中天大叫稱。善哉善哉。非時而雷電
霹靂。地即大動種種神變。於是大徳阿摽
扠及摩哂陀。與愛盡六十人倶。復有六萬
比丘圍遶。於塔園寺中如來功徳。如來
愍衆生三業不善。是故説毘尼藏。以制
伏身口意業。如來在世爲聲聞弟子
竟。然後入無餘涅槃。爾時衆中。而説

    一切別衆住 大徳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聲聞衆
    愛盡得自在 神通三達智
    以無上智慧 教化師子王
    光照師子國 周遍無
    譬大火聚 薪盡入涅槃
諸大徳涅槃後。諸弟子眷屬。名帝須達多
迦羅須末那毘伽修摩那。此是大徳阿摽扠
弟子。如是師師相承展轉至今。是故第三
衆。衆中而問。誰將律藏師子國。答是
摩哂陀。摩哂陀之後阿摽扠。阿摽扠弟子。如
是次第受持。譬如琉璃器盛水。内外明
徹水無漏落。諸大徳持律藏。亦復如是乃
至于今。若人有信心恒生慚愧好學戒律
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佛法久住。先
毘尼藏。何以故。有益行者故。何謂饒
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
故。與其出家具足威儀。依
律藏自身持戒。能斷他疑。若入僧中
畏懼。若有犯罪律結判。令法久住。諸法
師言。佛語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
謂爲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斷他疑。三
者入僧無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
佛説持律人即是功徳根。因根故攝
諸法。法師曰。佛説戒律。爲惡因。止
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歡喜
歡喜故。得安樂。因安樂故。得
。因三昧故。得慧眼。因慧眼故。而
厭汚。因厭汚故。而得離欲。因離欲故。
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
。次第得涅槃欲言故。爲欲説故。
依止故。爲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
。是故慇懃當毘尼。此是毘尼處説根本
法師曰。而説偈言
    若人時何故受持 若人將耶若處住
已説此次第今説
此是偈義。今當律外序
爾時爲初義一種。我今當毘尼義
是故律中説。爾時佛住毘蘭若。初義者。爾時
尊者舍利弗從三昧起請佛結戒。是時佛
毘蘭若。爾時者。發起義。是時者。即説
。何以故。如律所説。爾時須提那與
不淨故。是時佛因須提那故。爲
聞結戒。此是初義。爾時檀尼咤比丘偸
。是時佛於王舍城結戒亦如是。爾時者。
亦是發起義。亦是因義。佛婆伽婆後當解。
住者。行立坐臥。毘蘭若者。是國名也。
隣羅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樹故而
之。賓洲曼陀羅者。此是練木樹也。樹下
者。日當所覆處是也。又言。無風時葉
落墮地處是。問曰。如來何以在此樹下住。
答曰。此樹欝茂林中第一。去城不遠往來便
易。問曰。如來住毘蘭若。復言住在樹下。如
來不二處住。答言。勿此難。毘蘭若者。




往來處也。樹下者。即是住處。問曰。優波離何
以説毘蘭若。答曰。哀愍白衣故。問曰。何以
樹下住。答曰。爲諸弟子出家法貪欲
故。問曰。何以依近於國。答曰。爲四大故。問
曰。前句者。爲説法故。後句者。如來欲入靜
故。前句者。慈悲所牽。後句者。從苦入樂故。
前句者。爲樂衆生故。後句者。自安樂身
故。前句者。布施法衆生故。後句者。自
聖利滿足。前句者。爲衆生橋梁故。後
句。爲諸天人故。前句者。同衆生故。後句
者。不衆生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
獨尊。衆生因佛故。得大安樂。是謂爲一。後
句者。因生在林中樹下故。法師曰。
此義甚廣我今略説。與大比丘僧倶者。大
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徳極大
大。復有大義。最小者得須陀洹道故。復
大義。五百大衆集故。僧者。等戒等見等智
等衆。是爲僧也。倶者。共在一處。五百比丘
者。五百數也。毘蘭若婆羅門者。生於毘蘭若
國號之。婆羅門者淨行也。又復
羅者。外道圍陀書門者聞也。佛經言
婆羅門者。能除煩惱門者聽也。聲徹於耳
他語故而知法。沙門瞿曇者。惡法
也。瞿曇者。婆羅門以姓喚故。釋迦種子者。
釋迦種者。指示大姓。離釋種出家。此是演
發心信樂出家也。或有債出家。或有
國出家。或有貧窮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
如來不此出家。如是好名聞者。如是足
句也。好者。與衆善會復言最上。名聞者。讃
歎受名。又言令他知之。婆伽者。此是初如
來十號。令衆生信心於佛。是故法師演
如來功徳。阿羅者。是三界車輻。漢者。打
三界車輻。所以如來打壞三界車輻。故名
羅漢也。又言。阿羅者殺賊。所以如來殺
煩惱賊。故名阿羅漢。又言。阿羅者。一切惡
業。漢者。遠住三界車。無明愛縁行者爲
輻。老死者爲輞。受生者爲轂。諸煩惱者爲
軸。無始世界流轉不住。佛於菩提樹下。以
戒爲平地。以精進脚足至心爲手。智
慧爲斧。斫斷三界車輻。又言。無始世界者
車。無明爲轂。老死爲輞。十惡爲輻。何以
故。不苦法。若生欲界。因無明故造
三業。若生色界。造作色界業。若生無色
。造作無色界業。於欲界中。縁無明
識。色界中亦爾。於無色界中。無明縁也。
又於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縁無明。欲
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縁於無色界中無明
色界中一入。縁於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
觸。縁於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觸。縁於無
色界中一入。無色界中一受。縁於欲界中六
。欲界六樂。縁於色界中三觸。色界中三
樂。縁於無色中一觸。無色中一樂。縁於欲
界中六樂。欲界六樂者。生六愛。縁於色界
中三樂。色界中三愛。縁於無色界中一樂。無
色界中一愛。縁處處愛。生於生中。若人
五欲中。我欲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
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獄。於地獄中。因
故。受生受生。此是業生也。因業生五陰。次
五陰老。老者熟。壞五陰者。謂之死也。於
三界中我欲。於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
辱因善行故。得天上。此是因善業故。
而復生。有一人。我欲梵天樂。因樂受
故。憶念四法。何謂爲四。慈悲喜捨心。憶已
具足。得梵天。於梵天中。生因業故。此
是業生。復有一人。我欲無色界。我次生
非想非非想天。恒自入禪思惟。即生此處
此是因業得生。餘者次第汝自當知。過去
當來二世。皆從無明行。我今略説。餘汝
自廣説。無明縁行。此是一品。六識名色六入
六觸六樂。此是一品。愛取生。此是一品。有
。此是一品。前品者。過去世也。中二品者。
現在世。後品者老死。此是當來世也。取無明
縁行者。連得愛受。此。此五法
過去世也。中品六入爲初。此是果報。若取愛
受者。連得無明。此五法今業生也。有老死
者。一切五法。餘者六識。爲初後悉入。此是
當來世生。若分別説者。有二十四種。縁行六
識。此二者中間爲一品。受愛於二中間
一品。生有者於二中間一品。合有三品
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種本起因縁。如來已
見觀度。眞實知故。以眞實智。名爲實知
見者。何謂爲見。見者達故。名爲見也。觀
何謂爲觀。遍知一切。故名爲觀。以知觀見
度。如來眞實知已。生厭患想。便生離心
度脱。先壞三界車軸故。名爲阿羅漢。又
羅漢名者是應供。問曰。何謂名爲應供。受
人天供養故。名爲應供。昔有梵王。以
大如須彌養如來。是故名爲應供。爾時
世間大王。瓶沙王拘沙羅王等。復種種供
養。是名應供。佛涅槃後閻浮利大王。名
。復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
復大種種布施。是名應供。餘諸大衆供養者
稱計。又言。阿羅漢者。羅漢者覆藏義。
阿者無也。名無覆藏。何謂無覆藏。譬如
人作罪恒自覆藏。如來於中永無故。名
覆藏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
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應知而知。法應
棄者而棄。應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
陀復有別義。何者。以慧眼若見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次第明見。是佛陀也。色聲香味
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
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眼記耳記鼻記舌記
身記意記。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
愛耳愛鼻愛舌愛身愛意愛。眼思耳思鼻思
舌思身思意思。五陰十觀法十思十念。胮脹
初。如是有十段初。有三十二十二
入十八界。欲生爲初。九四禪爲初。慈爲初。
復有四無色禪。有四無色三昧。有四十二
因縁。逆觀老死憂悲乃至無明。次第觀乃至
老病死苦惱。老病者苦諦。有者集諦。從
出。名滅諦。知方便滅。名爲道諦。如來一
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
亦有八知。於三界經中説有八知。汝自當
知。復次菴羅樹經。三昧知神通六通
合爲八知行足者。或覆藏六識飮食知
足省於睡眠七正法四禪。此是十五法。自
知。如來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來
此法行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
。聲聞亦然。如來以行而足。故名明行
。以知相故。如來得一切智。以行故。名
大慈悲。一切衆生惟集苦惱。如來悉知。
大慈悲故。知衆生苦惱。而能善説。令
苦就樂故。故名善逝。是故聲聞善逝而
善逝。非惡善逝。又言。行至善處。是名
。又行歩平正威儀具足無缺。亦名善逝
又往常住復更還。名爲善逝。以阿羅漢
及。名爲善逝。自從錠光佛受記。哀
愍衆生安樂。乃至菩提樹下善行如
此。是名善逝。不斷見常見。身
疲苦斷常。名爲善逝。爲一切衆
説法無時。名爲善逝。衆生不樂而
説。樂者而説。是名善逝。所説者。皆是眞
實義。非虚妄義。又一切衆生聞之。悉令
。是名善逝。又不無義語。所説者。皆是
義利益。是名善逝世間解者。知
切世間法。名爲世間解集諦故。以
故。以滅諦方便故。解世間故。是名
間解。如經所説。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墮不住
處。我不行至世間彼岸是名世間解。佛
諸比丘。我未世間極。我不苦盡。佛
諸比丘。此身一尋稱爲沙門。世間集諦。
世間滅諦。世間苦諦方便我不行。而至未
至從苦而出。無是處。又世間者。有三。何
謂爲三。一者行世間。二者衆生世間。三者
處世間。問曰。何謂行世間。答曰。一切衆生
飮食生。是爲行世間。何謂衆生世間。答
曰。常世間無常世間。是爲衆生世間。何謂
處世間。以偈答曰
    日月飛騰 照于世間 光明無比
    無障礙
此是處世間。又言。一世間二世間三世間四
世間五世間六世間七世間八世間九世間十
世間如是乃至十八世間。問曰。何謂爲一世
。答曰。一切衆生以飮食生。是名一世
。何謂爲二世間答名色是爲二世間。何
三世間。答曰。苦樂不苦不樂。是爲三世
。何謂四世間。答曰。四食是爲四世間。何
五世間。答曰。五陰。何謂六世間。答曰。六
入。何謂七世間。答曰。七識。何謂八世間
答曰。八世間法。何謂九世間。答曰。九衆生
居。何謂十世間。答曰。有十入。何謂十二世
。答曰。十二入。何謂十八世間。答曰。十八
界。此是行世間。如來以一一知。名爲世間
。衆生煩惱。如來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
煩惱大煩惱亦解。利識亦解。鈍識亦解。善
縁亦解。惡縁亦解。應知亦解。不
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衆生世間







知。是爲世間解。處世間者。問曰。何謂
世間。答曰。鐵圍山縱廣二萬三千四百五十
由旬。周迴三十七萬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
那由他二萬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
萬由旬。在風上風厚六十九萬由旬。是處世
間界。又須彌山根。入海八萬四千由旬
彌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寶纒。有七山
。而説偈言
    由揵陀羅 伊沙陀羅 迦羅毘拘
    須陀蘇那 尼民陀羅 毘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圍遶須彌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廣千由旬 縱廣正等
    頂有八萬 復四千 以嚴飾之
    有閻浮樹 高二千里 圍二百里
    枝布方圓 覆百由旬 因此樹
    閻浮地 大鐵圍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萬 二千由旬 高亦如
    常住不壞 都遶世間 月衆星王
    方圓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圓
    五*十由旬
又天帝釋宮。縱廣萬由旬。阿修羅宮亦復如
是。阿鼻地獄亦如是。閻浮利地亦爾。西
拘耶尼。縱廣七千由旬。東弗于逮亦復如
是。北欝單越。縱廣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
五百小洲圍遶。此是鐵圍山之内。鐵圍之外
中間。悉是地獄鐵圍無量。世界亦無量。所以
佛以無量慧。遍知一切。故名爲世間解
無上士者。自以功徳過於人天故。名無上
。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具足故。名
上士。是故無上與無上等。佛語諸比丘。我
梵魔沙門婆羅門世間戒定慧解有
佛者。又無我師故。名無上。調御丈夫
者。有調者輒而調之。何以故。譬如象馬
&T014461;之杖捶然後調伏。如來亦復如是。
能調伏一切衆生。故名調御。昔佛降伏畜
。龍王丈夫。名阿波羅留。象丈夫。又
杵魔朽陀陋阿耆死驅偸魔死驅死驅
陀那。如是諸丈夫。佛以善法調伏。令
。授三歸五戒。人丈夫。名尼揵陀子闍跋
又婆羅門十軻羅娑鴦掘魔羅等。如是無
數。復有夜叉丈夫。名阿羅婆迦修至滿魔
軻羅。諸夜叉丈夫。釋提桓因等如是無數
天人。以正法調伏之。於修多羅説。佛語
寄須漢言牧象人我調御丈夫。以柔法
一切衆生。若其不受者。當強法
之。若不受者。復當剛柔之。若不
者。便不與和合。法師曰。此修多羅當如法
廣説。故名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師者。亦
估客一宗主嶮難。問曰。何謂
難。一者賊難。二者虎狼師子難。三者
飢儉難。四者無水難。宗主於諸難中。皆令
度到安樂處。故名爲師。如來亦復如是。
何以故。如來能度衆生。令嶮難。何謂爲
嶮難。一者生難。二者病難。三者老難。四者死
難。如是諸難。如來能度脱。令安樂處。故
名爲師。問曰。佛何以獨爲天人師。不
生師耶。昔如來在世亦爲畜生説法。何以
獨稱爲天人師。修多羅經説。爾時佛在
婆國。於迦羅池邊。爲瞻婆人説法。是時池
中有。聞佛説法聲歡喜。即從池出
草根下。是時有牧牛人。見大衆圍遶
佛説法。即往到佛所。欲聞法故以
地。誤著蛤頭。蛤即命終生忉利天。爲
忉利天王。以其福報故。宮殿縱廣正十二
由旬。於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見諸妓女娯
樂音聲。悟已尋即思惟。我先爲畜生。何因縁
故生此天宮。即以天眼觀。先於池邊
説法。以此功徳此果報。蛤天人即乘
殿。往至佛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
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
。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爲蛤身 於水中
    聞佛説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
    杖攙*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説偈。爲四衆説法。是時衆中
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人得須陀洹
。於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歡喜含笑而去。
故稱爲天人師。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覺







亦能覺他。是名爲佛。又言知。何謂爲知。知
諦故。故名爲佛。又言覺悟世間。是名爲
佛。於三達智經自應當知。婆伽婆者。一義
利益。二者無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
恭敬尊重世間應恭敬尊重。世間有
四名一者隨。二者誌。三者因。四者號。問曰。
何謂爲隨名。答曰。如世間人喚牛小即犢
子。次而丁牛大者喚老牛。此名不定隨時
而喚。問曰。何謂爲誌名。答曰。如人持傘持
杖。即喚爲有傘人有杖人。是爲誌名。問曰。
何謂爲因。答曰。譬如貧人奴得寶故。字
奴爲多寶。是爲因名。婆伽婆者。號名。何以
故。非白淨飯王作名。非八萬眷屬作名。
天帝。亦非兜率天梵魔此等作名。何以
故。佛語舍利弗。我名號者。非父母作。非
萬眷屬作。非天帝。非兜率天梵魔天作名。
次第解説。於菩提樹下。等一切智。眞實觀
唯婆伽婆。是故佛自作號。無敢爲佛作
名號。何以故。佛自觀身威徳智慧故。現
衆生知而立名號。婆伽婆者。婆伽者過。
婆者有也。*過有故名婆伽婆。又言。貪瞋恚
癡顛倒心。不羞不畏優婆那訶*漢言
瞋盛
喜。
他好嫉妬虚心曲心&MT90116;&MT02774;心。貢高極貢高醉
懈怠。愛無明惡根不善作垢不淨。不等記思
四顛倒。流結沒受五支闘*漢言觸
爲初也
五蓋念六闘
諍本愛聚衆生煩惱。八邪見九愛本十惡法
道。六十二見百八煩惱。渇疲極萬煩惱。略説
五煩惱聚。天人魔梵。如此等衆不
如來。是名婆伽婆。又言。如來能壞毀欲瞋
恚諸愚癡煩惱流惡法等。是名婆伽婆。又言。
如來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相好無
比離諸煩惱。天人世間恒欲。到已。佛
衆生心隨所樂。即便爲説。是故名婆伽
。世間伽婆有六種。一者領。二者法。三者
名。四者微妙。五者欲。六者念。問曰。何謂爲
領。答曰。自領心故。何謂爲法。答曰。如來
法身一切具足故。何謂爲名。答。佛名清淨
遍故。何謂微妙。答曰。佛身具足一
切微妙。觀之無厭故。何謂爲欲。答曰。佛欲
至應心即到。佛欲自爲又欲
故。何謂念。答曰。一切衆生皆以念心供養
故。故名婆伽婆。又言。婆伽婆者。分別義。問
曰。何謂分別。答曰。功徳爲初分別諸法。五
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六識十二因縁。一一
分別關知。苦諦逼迫不定。是爲苦諦。著不
聚。是爲集諦。滅苦受。是爲滅諦。因縁
出。是名道諦。如是分別故。故名婆伽婆
又婆伽婆者。婆伽者三界。婆者吐。吐三界
煩惱故。名婆伽婆。世間有人梵魔沙門
婆羅門。是名世間。天人者。六欲天人。魔者
六天。梵者富樓天。沙門婆羅門者。佛法怨
家。又天人者。世間諸王亦入天人。又天人
者。含取欲界天人。魔者。含取天魔界。梵者。
無色梵天界。沙門婆羅門者。含取世間四部
故。所以爾者。收取上下悉入來功
。悉能通達如此諸處。自以知説法者。自
方便而知。故名自知者。自用慧眼
知。是名爲知。又言。知者。知無障礙故。名
知。説者。覺令知。是名爲説。又言。開一切
故。名説。問曰。佛何以爲衆生説。答曰。
一切衆生大慈悲故。度無上安樂。爲
衆生説法。或一句或一偈或多或少。是名爲
説。初善中善後善。其義巧妙純一。無雜一切
具足。皆是一味。復言。初品者初善。中品者中
善。後品者後善。又言。戒者初善。三昧得道者
中善。涅槃者後善。又言。戒*者三昧初善。禪
定與道者中善。果與涅槃者後善。佛者善覺。
名爲初善。法者善法。名爲中善。僧者善隨。
名爲後善。問曰。何以衆僧名爲後善。答曰。
若聞已不動不搖得聖利故。是名後善
菩提者。名爲初善辟支菩提者。名爲中善
聲聞菩提者。後善。初説者。聞已即離
五蓋一切諸善。是名初善。聞已而隨。名
中善。隨已漸漸得道。是名後善。如是如
來。或多或少而爲説法。於多少中亦有
中後善善。義善文字。何以故。如來説法。梵
行法梵行道。以種種方便開示令知。此説
義是名義善又言善義者句。亦言









。亦言分別。亦言不覆藏。連句相續不斷。
是名善義。善字者。能持深義示深義。是
善字。法辯義辯辭辯樂説辯。唯*聰明人能
此理。非愚夫能解。其義深邃*唯智者
能別。是名善字美滿具足者。義既美滿。具
足者。義既美滿不卑足。故名具足。*開
梵行。問曰。何謂爲梵行。答曰。梵天人所
此法。故名梵行。何以故。*開示梵行
善。有因縁故中善。義不顛倒後善。聞者歡
喜而隨。是名開示梵行。問曰。何以名美滿
答曰。戒爲初五法聚。是名爲美滿。義之不
雜。是故名淨。如來爲衆生説法不
。是名淨梵行者。佛辟支佛聲聞所行者。
是名梵行善哉如是行相可往問訊。問曰。
何謂爲善哉。答曰。衆萬善故名善哉
亦言。*將安樂故。是名善哉。如是者。以
。行相者。行者所行過人相者相貌具足。
往問訊者。可往觀佛。問曰。何謂觀。
兩眼視。謂之爲觀。於是毘蘭若婆羅門
是思惟已。往到佛所共相勞問。婆羅門
佛。四大堪忍不。聲聞弟子少病少惱四大
輕利不。安樂住不。是名勞問。身與婆羅門
共相問答義味次第。心中歡喜憶持不忘。問
訊已却坐一面。却者。猶如日轉。坐者。身體
布地。一面者。在於一邊。智慧之人往到宿
徳所。坐避六法然後可坐。何謂六法。一者
極遠。二者極近。三者止風。四者高處。五者
當眼前。六者在後。問曰。遠坐何過。答曰。若
共語言聲不及。大近何過。答曰。觸
宿徳。上風何過。答曰身氣臭故。高處何過。不
恭敬故。當前何過。視瞻難故。後坐何過。答
曰。宿徳共語迴顧難故。婆羅門離此六法
坐。是故律中説却坐一面沙門者。伏
。又言却煩惱。又言息心。婆羅門者。世間
眞婆羅門父母不雜。長者者。身體長大亦
年紀長大。又言。有威徳。是名。財富者
亦名長*者大老者。頭髮墮落。又言生又
子孫*展轉相生。是名老。朽邁者。皮膚燋皺
言語錯謬。是名朽邁。年過者。生來已經
三王代職。猶故生存。是名年過。延壽者。年
百歳。是名延壽至年者。是最後年。是
至年咄瞿曇沙門何以作。此是婆羅門
語。婆羅門到佛所。見佛不起不作禮
床座。故作此言。如我所聞今正見
如來。欲自稱身而餘人。佛以慈悲心
而答婆羅門。我不見佛於林中生時。墮
北行七歩。自觀百億萬天人梵魔沙門婆
羅門。無我禮。觀看已而自唱言。
天上天下*唯我爲尊。梵天聞菩薩唱已。
即叉手而言。菩薩三界獨尊無過者。菩薩
聞已作師子吼。*唯我獨尊。佛語婆羅門。爾
時我未道時三界已自獨尊。何況於今衆
善功徳拜我爲佛。云何爲汝作禮耶。若人
我禮者。頭即墮地。是故汝勿佛處
望禮拜。是婆羅門瞳矇無知。向佛而作
是語。婆羅門言。若如是者色無味。何以故。
色而已實無味。佛欲調伏婆羅門故。答
言。汝言無味。實無味。何以故。如世間人
聲香味觸。以此爲味。如來於此已斷。譬如
多羅樹永不復生。婆羅門言。若如是者
便爲貢高。佛答言。因汝語故。即有貢高
何謂我貢高過去三世諸佛。不世人
。我種如是。是故貢高。婆羅門言。若如
者便所作。佛答言。如汝所語。我實不
作。何謂不作。我不偸盜妄語欺誑婬欲
諸惡業等身口意業。我悉不爲。故名不作
婆羅門言。此人便自其種耶。佛答言。實
爾。何以故。三界中一切種種諸煩惱。我皆以
斷故名斷種。婆羅門罔然。不何答。更
語。此人可薄不淨。佛答曰。如我意者實
不淨。有人縱心口惡者。此是可薄不
淨。婆羅門便恚言。此人亦聞我語事而
之。佛又答曰。三界諸煩惱中我實已滅。婆
羅門又言。此人可念不共語。佛答曰。實
此我亦又念。諸愚癡人甚可憐愍。恒
惡業修善。婆羅門便生瞋恚罵言。
此人當是日夜不眠。思求文章世間人
佛答曰。實有此。何以故。我不胎眠
故。亦不天上眠故。故名不眠。於是婆羅
門以八事佛已。如來法王以憐愍心故。
婆羅門眼。欲甘露法味而爲説法
是時婆羅門心中清淨。譬如虚空無諸雲翳
亦如日月照諸闇冥。如來以種種方便
化令知。如來自稱。我已得無上智慧常住
涅槃。向婆羅門言。汝老死至近。來到我所
汝實有所獲。何以故。譬如鷄卵或八或
十或十二。問曰。何以三種分別數。答曰。此
是足句。亦令文字美滿。鷄母卵隨時迴
轉。伏者。以兩翅覆至生時。眼見光明
嘴啄&T021400;。出已鼓翅嗚喚。前出爲
小。婆羅門答前者爲大。佛言。我亦如是。何
以故。無明&T021400;裏覆障三界。我以智慧嘴
無明&T021400;。前出三界。此誰大誰小。答言。瞿曇
即大。餘後句無義。自當知。世間中一。一者
二。三藐三菩提者。無上菩提。問曰。何謂
無上菩提。答曰。若人在須陀洹道。問須
陀洹果即爲説之。乃至在阿羅漢道。問阿羅
漢果。即爲説之。如聲聞辟支佛佛道。隨
而答。故名無上菩提。是故我最大。鷄母*伏
卵隨時迴轉。佛在菩提樹下。觀四諦法
空無常。佛語婆羅門。我正懃精進。而得
上最大。非懈怠放逸心。我以勇猛正懃精
。於菩提樹下四精進。何謂爲四。一
者正。二者不急。三者不寛。四者不置。以
而得無上道。不柔者不住。起心者於所觀
行。不退者不疲勞三昧心者一心。又言。
善置心爲三昧故。即成一心不過不逸。此
是初善法。以此法故。得初禪定。從初禪定
次第至三達智極。佛爲無上法
故。律中説。佛言。婆羅門。我於欲中清淨惡
復清淨。問曰。何謂爲欲。答曰。貪欲欲。
欲貪欲。欲思欲。此是欲名。何謂諸惡法者。答
曰。欲狐疑。此是名惡法。如來於此二處
寂靜。又問曰。何謂欲中清淨。答曰。離欲
亦言棄欲。何以故。初入第一禪定者。無明
是欲儻。欲是禪定怨家。已棄欲故而得
。是謂爲怨家。欲與惡離者禪定而來。欲
惡滅已禪定即起。如是二句義自當知。又
三靜身靜心靜覆靜。是爲三靜。此三靜
者。亦入前二句靜。問曰。何謂爲欲。答曰。欲
二。一者處欲。二者煩惱欲。問曰。何謂
處欲。何謂煩惱欲。答曰。處欲者。心著色處
煩惱欲者。令人至欲所。此後二句者。正著
所解。前句者。爲樂欲。後句者。從煩惱
出。如是欲處煩惱欲。於其二中心極清淨。
又言。前句除欲處。後句者。除煩惱欲。前句
者。除因縁動搖。後句者除癡相。前句者著
淨。後句止欲。如是次第自當之。問曰。貪
欲者。貪即是欲。貪別欲別。答曰。歸一。何以
故。一切諸惡法理歸一。然分別各異。又律中
説。貪者煩惱。欲者欲處。亦如三昧貪欲怨
家。歡喜者。是瞋恚怨家。思者。是睡怨家。安
樂者。是動疑怨家。度量者。是狐疑怨家。亦
初禪者貪欲怨家。貪欲者含五蓋
諸惡法者含取諸蓋。何謂爲諸蓋。答曰。三
毒根五欲五塵邪貪。後句。著處分別諸塵瞋
恚癡流法。前句者。欲流欲著欲泉欲受殺心
結欲。後句者。諸流泉受著。前句者諸愛等。
後句者無明等。前句者貪等八心受。後句者
四不善心起。如是欲中清淨惡亦清淨。念思
者何謂爲念。答曰。動轉。何以動轉。於
初置心。是名念。問曰。何謂爲思。答曰。
諸禪人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又言。
思者。研心著心連心。譬如鍾聲初大後
微。初大聲者如念。後微者如思。如鳥翔
動後定。動者如念。定者如思。如蜂採華。初
至如念。後選擇如思。初禪有五支。何謂爲
。一者念。二者思。三者喜。四者樂。五者
定。是爲五支。猶如大樹華有實。亦如
初禪念有思從靜起。問曰。何謂爲靜。答
曰。離是爲靜。喜樂者喜者滿。何謂
滿。身心喜滿怡悦邊味是喜。樂者。棄除二
身苦心苦。是名爲樂。樂者著其想味。又
問曰。何謂爲喜。答曰。心肥壯其想希好。是
名爲喜。樂者得而受之。又言。兩法不
。若有喜者則有樂。樂則有喜。喜者含
行陰。樂者含入受陰。如人渉道渇乏無水。
水處即發喜心。是名爲喜。到已飮
洗浴。是名爲樂。初禪定者。初者第一禪。
定者善燒。亦言禪師所觀法。何謂爲善燒
答曰。極能燒覆蓋。又言煩惱。亦言見。何
謂爲見。答曰。觀見法相。接取威儀八三昧
。何以故。迦師那阿攬摩那漢言三十
八禪定
相。觀
迦師那阿攬摩那故。名爲禪定。此是見道
果。何以故。爲觀相故。何謂爲觀相。觀
故。以觀故成道。以果觀滅諦。是故名
禪定觀相。律中所説。問曰。何謂爲初禪
答曰。有念有思有喜有樂有定。是名
。如人有物。如人有眷屬。置物已。置
已。有餘名無。答曰。無餘名。禪定亦如
是。置念置思置喜置樂置定。更無餘名
即是禪定。譬如軍陣人兵象馬攻具。名
之爲軍。人兵象馬攻具散去。即無軍名。禪
亦如是。置上句五法。即無禪定名。入者。至
亦言成就。住者。於菩提樹下禪定
住。佛於菩提樹下坐觀何等。觀出息入息
問曰。有餘禪無。答曰。亦有。法師曰。禪定
法。於靜道經中。我若廣説。其義深遠則爲
紛紜。於阿毘曇毘婆沙汝自當知。今所
者正論毘尼毘婆沙。餘者稍略説。是禪定第
一品
念思滅者。念思此二法過。入第二禪定。第
二禪起。此二法即滅。何以故。爲二大支
故。名爲第二禪定。又言。第二禪定中。無
禪定法。有餘法。初禪定中觸法爲初。此中
二大支已過。即得第二禪定法。是故律中説。
念思滅入第二禪定内法者現。問曰。何謂
現。答曰。現者從身生。清者無垢也。禪亦
清。何以故。如青衣。因青色故。名
。禪亦如是。因清法故。謂之清禪。問
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動之根也。念
思已滅。即清淨一相者一法起。問曰。何
一法起。答曰。爲不顧念思故。是名一法
。亦言無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離。亦言無
雙。是名一相。問曰。一法相者。何以名爲
法相。答曰。三昧是也。問曰。何謂爲三昧。答
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
一相。何以故爲名故。問曰。何謂爲名。非
亦非生氣是名名也。問曰。初禪無清耶。答
曰有。若爾者初禪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
一相。答曰。念思動水動浪起不
。亦如第一禪。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
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問曰。第二禪三
昧。何以獨明了。答曰。爲心淨故。從三昧
喜樂者。此是從初禪定三昧喜樂也。
此是第二禪定。第二者數也。如初禪定
五支。第二禪定有四支。何謂爲四。一者清。
二者喜。三者樂。四者一心。若廣説有四。略
説有三。如經文所説。何時三支起喜樂一
耶。法師曰。我今證一句。餘自當知。此是
第二禪定品竟。離喜者。問曰。何謂爲離喜
答曰。薄喜亦言過喜亦言滅喜。是時念思
滅已喜又更起。問曰。第二禪中以論念
思滅已喜。何故更重而説耶。答曰。欲
三禪故。所以説之。何以故。譬如第三道邪
見不滅。於初須陀洹道以滅。今於第三道
又説。何謂爲讃。第三道故。此中亦復如
是。捨而住者。何謂爲捨。答曰。捨者。是平等
見不偏見不黨見恒大健捨。是第三禪。又
曰。捨有十種。問曰。何謂爲十。一者沙浪
求捨。二者梵魔求捨。三者菩提等捨。四者毘
梨求捨。五者行求捨。六者觸求捨。七者觀求
捨。八者末闍求捨。九者智求捨。十者清淨求
捨也。此十種捨善。處處地人心觀因一相。以
略説故。於沙利耶中曇摩僧伽訶尼耶中
淨道道中三處中。已廣説自當知。我若於
此毘尼中廣説者。即爲亂多。問曰。十捨者。
何捨耶。答曰。取末闍求捨。問曰。何謂末
闍求捨。答曰。不他事因喜而生。問曰。初
禪第二禪。此二處無末闍求捨耶。正三禪有
也。答曰。初與第二禪亦有。然猶微不現。何
以故。念思喜蔽故。第三禪中念思喜已離故
現耳。正思知者。問曰。何謂爲思。答曰。心
多生想故謂之思也。知者。問曰。何謂爲知。
答曰。洞達知也。問曰。何謂爲正思。答曰。正
思者。不忘亦言識。又言起相知者。問曰。何
謂爲知。答曰。擇也。亦言聚又言廣。此略説。
末闍中自當之。問曰。初禪定無思知。答
曰有。何以故。若無思知者。從何往者初法
也。問曰。初禪中何不思知也。答曰。猶大
鈍故。譬如刀初鈍後利。思知亦復如是。
初觀禪中猶大鈍是故不現。亦如&MT00946;
犢不遠時時復來。亦如第三禪定樂
喜不遠。若無思知守者。即與喜合。思知守
之。數強者即離。樂者無上樂極樂。何以故。
思知守故。義文如此。自當之。以身知
者。問曰。何謂爲身。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
故知樂。何以故。樂與名色身合。兩理相合
極爲美味。以知以美味相著故知起覺之。
是故以身知樂者。善人言捨有思住樂。問
曰。何謂爲善人言。答曰。佛辟支佛聲聞。爲
第三禪人第三禪因縁。是名善人言。何
謂爲言。答曰。開視爲説爲分別亦言讃嘆
問曰。何謂捨思住樂。答曰。爲第三禪
故。云何入。爲極樂故。以極樂美滿故。
第三禪定而捨之。令喜止不起。是名
。何以故。爲善人所念所入樂。樂純無雜是
善人所讃嘆。是義本説捨思住樂。善人讃嘆
是。第三禪者。如第一第二。第三
禪亦如是。所異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
。第三有二支。如經本所説。問曰。何時二
支出於第三禪定中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
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樂棄苦者。問曰。何謂棄樂棄苦。答曰。
四禪定中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
也。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
棄。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問曰。何處
身苦滅盡。答曰。如經所説。佛語諸比丘。離
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問曰。苦
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答曰。於修滿中。佛
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
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
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
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爲初次第而滅。喜者。於
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
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
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
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
乃立作欄驅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
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
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
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問曰。
此不苦不樂可捉不。答曰。不捉。又
問曰。上句何以云得捉。答曰。以名知其相
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之。如
文所説四縁。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
。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
老。此是四縁不苦不樂。以名解脱。以三昧
故。如第三道邪見。爲諸法初滅。此讃歎第
三道。此中亦復如是。問曰。何謂爲諸法。答
曰。瞋恚愚癡爲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
禪定。苦樂心爲初。因樂起欲。因苦起
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
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問曰。不苦不樂。
其相云何。答曰。捨樂捨不樂。問曰。其味
云何。答曰。捨苦捨樂味。亦言不償味。捨識
淨者。問曰。何謂捨識識淨。答曰。捨者令
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
三識。悉是捨所作餘法作。是故律本
説捨識淨潔譬如月光雲覆之其光不
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
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問曰。前三禪定有
無。答曰有。問曰。何不識。答曰。爲思爲
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捨。即是夜識即
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
五支。亦如第四禪三支捨識一心。廣
説有三略説有二。如經中所説。何時起
。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觀地一心。又
通地。有滅諦地。有入生。愛盡
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一心。我
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凡
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
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
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
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爲通地。又有
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
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
人入八三昧。從禪定樂。我欲梵天
此是生地。佛入第四禪定菩提樹
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
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法師
曰。今略説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
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
故言淨。如律本所説已捨識淨。問曰。何謂
淨。答曰。白而不黒亦言光明。因樂故。離
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
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
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
柔已隨用所堪。若欲種種瓔珞
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説。佛
諸比丘。我不一法如心者。調伏非
柔辱。堪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爲
不動。爲精進故非懈怠。不一心。攝
已非掉心。可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
爲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
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動轉。如是心入
已。隨堪任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
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
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智慧故。一切
諸蓋不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
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説。自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