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鏡經 (No. 0322_ 安玄譯 ) in Vol. 12

[First] [Prev] 18 19 20 21 22 2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戒事*也。復有四淨戒事。何謂四。一曰
可諸陰爲幻法。二曰以可諸情爲法情。三曰
以可諸入爲虚聚。四曰不隨方俗之儀式。
是爲理家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復有四淨
戒事。何等四。一曰以不自計我。二曰遠離
是我有。三曰斷絶常在除。四曰以下因縁法。
是爲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復有四淨戒事。
何謂四。一曰以解空。二曰以無想不怖。三
曰以大悲衆人。四曰以爲可非身。是爲去家
開士者四淨戒事。彼以爲常聞淨定以故。
以若此觀之。何謂此淨定。以通一切法。不
爲餘事意行。爲有決意。爲一端意。爲不錯
忤意。爲以不住意。爲不馳意。爲自身住止
意。不與情欲從事意。爲以觀幻之法。我若
幻法情亦然。*以無復行。便無可存。已履彼
正。是謂正定。若法在如法。若此亦謂定。
爲觀若此。彼常聞淨慧。何謂斯慧者。諸法
之擇智。謂彼爲慧也。不受之相無相行。
不造之相無存矣。無爲之相不馳騁矣。是以
理家。以觀法若此者。是謂去家開士之所施
行也。又以説是經時。有五百人。造記無上
正眞之道意。又甚理家及其等。同出聲
言未曾有。要者衆祐。至於如來之善言迺
如是。亦家之惡徳重任之行。亦去家諸徳
善斯。尊者衆祐。已爲明彼居家人多惡徳。
至於去家無數之徳善已。寧可得從衆祐。受
去家之誡。就除饉之行。衆祐報言。去家者
理家難堪。能究暢淳徳善。奉持教誨。理家
復白佛言。衆祐。去家者雖難堪任。如來猶
當可己等去家爲道也。衆祐。便使慈氏開士。
及一切行淨開士聽。擧彼理家等慈氏開士。
擧二百理家。一切行淨開士。擧三百理家。
去家修道。爾時賢者阿難。謂甚理家言。卿
何見居國居家。有能樂於法去家之聖道
者。甚理家報阿難曰。我不以爲貪慕身樂。
欲致衆生樂故。我以居家耳。又如來者自明
我。彼以所受堅固而居家。彼時衆祐。告阿
難言。阿難汝已見甚理家。如是衆祐。見甚
理家。阿難。於是賢劫中。以所成就人多於
去家開士者。以百劫中不若此。所以者何。
阿難。又去家修道開士者。千人之中不能
有徳乃爾。此理家者而有是徳。爾時阿難白
佛言。要者衆祐。當何名斯經法。亦當以何奉
持之。衆祐言。是故汝阿難。斯經法名爲居家
去家之變奉持之。亦名爲内性徳之變奉持
之。亦名爲甚所問奉持之。及以聞此經法者。
阿難。爲周滿法精進殊彊。於一切威儀下精
進行道者。不若此也。是故阿難。若欲以興
精進者。若欲勸勵者。欲立一功徳者。欲
造立人衆徳者。由當以斯經法。以聞之以
受之以行之。我以屬累汝阿難。此經法
用布見衆人。所以者何。衆徳法之正行也。
阿難。斯經法者正應也。衆祐。以説是。阿難
歡喜。及甚理家。天與人。亦質諒王。衆祐説
已。皆思惟
法鏡




<#0022_35/>法鏡經後序
序曰。夫不照明鏡。不見己之形。不讃聖經。不
見己之情。情有眞僞。性有柔剛。志有純猛。意
有闇明。識有淺深。不能一同。不覩聖典。無以
自明。佛故著經。名曰法鏡。以授某等。開士之
<#0022_36/>上。傳教天下。有識賢良。學者通達。行者
志正。疾得無上之聖。康氏<#0022_37/>穀徳。博達心聰。
爲作<#0022_38/>註解。敷演義方。辭語雅美。粲然煥炳。
遺誨後進。以開童蒙。於學有益。以爲獻呈。
<#0022_39/>乘意綢繆。誠可嘉也。然夫上聖之妙旨。厥
趣幽奧。難可究<#0022_40/>息。<#0022_41/>余察其大義。頗有乖
異。懼晩學者。以此爲眞。而失於正義。彼此倶
獲其愆矣。余反覆歴思。理其闕者。有七十
八事。謹引衆經。比定其義。庶令合應。不爲
肬腨。又經本字句。多漸滅除去。改易其字。
而令句讀不偶。音聲不比。義理乖錯。不相連
繼。甚失其宜也。夫聖上制經。言要義正。
以爲具備。無所玷玦。不可復増減矣。猶人
之四體受之二親。長短好醜各宿本耳。豈可
復改更乎。所謂増之爲肬<#0022_42/>腨。減之爲<#0022_43/>槃瘡
者也。且夫世俗詩書禮樂。古之<#0022_44/>遺字。雖非
正體。後學之<#0022_45/>徒。莫敢改易。皆尊敬古典。轉
相承順矣。況乎斯經之昭昭。神聖之所制。天
上天下群聖仙者。靡不稽首奉受以爲明式。
學者益智。行者得度。其無數焉。而斯末俗
晩學之人。見聞未廣。而以其私意。毀損正
言。<#0022_46/>違戻經典。豈不快哉。名言學佛。而違佛
教。斯復何求也。昔惟衞佛時。有人反佛名一
字。後獲其罪。五百世盲。矇矇冥冥。其㑁久
也。至釋迦文佛。時其人聞聖徳。故來自歸。
<#0023_1/>謶得救濟。佛遙見呼之。其目即開。投身悔
過。乞得除愈。佛言汝罪畢矣。今無他尤。觀之
不可不愼哉。夫人若能復心首悔。改往修來。
斯亦賢者之意焉
<#0023_2/>法鏡經<#0023_3/>後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8 19 20 21 22 23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