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樂經顯義抄 (No. 2239_ 濟暹撰 ) in Vol. 61

[First] [Prev]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普賢也云云如仁王經軌者。以金剛波羅
蜜菩薩即爲不動尊義有故也。又彼文句
以阿引入字爲心眞言義是。若准金剛界供
養會金剛薩埵眞言。以a@h字爲金剛薩埵種
子字也。故作此説歟。雖作異説皆明邊
邊義遂無相違咎也。h@u@m古人多分明虎𤙖
反音也。故蘇悉地經云。虎吽二合者是説又
吽呼垢反等也。是此説反音太好也。但後人
直讀吽音牟甘反是字五佛頂經二云𤙖牟甘
云云又馬頭儀軌眞言曰。鳴吽者此反音意也。
安然云。牛鳴聲呼。此吽字文四字合成之中。
於第六摩多之u字音。即合挿此字體之ha
字音之未響音而直讀吽牟甘反ha
即有衢云轉音。此衢音之終響折取u字音
之上聲。混合直呼吽音云也。問。抑h@u@m具意
云何 答。大師釋云。釋經云。此字因義。因義
者謂菩提爲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
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功徳。皆從此字
生。一字具四字義。且ha字以爲本體。賀字
a生。由a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
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汗聲之者。一切法損減
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爲磨字。
磨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我有二種。所
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妄情所執名爲増益
邊。若離損減憎益即契中道云云今依此
説一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功徳。皆從
h@u@m字出生諸顯教。以眞如爲諸法體性。佛
華法華等亦以此眞如爲至極理。今眞言法
h@u@m字爲一切眞如等所依。眞如則所生之
法。眞言則能生之法。眞如法體猶從此而生。
何況能證人乎。能證佛既亦如是。何況所説
教法乎。雖云能證所證平等無二。然猶於
二門眞如作究竟之説。迹逗此域。影休此
床。無盡教義義從一聲h@u@m生三種圓融。優遊
二門境。誰信眞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
此説。文云。私云。是中深義具釋如菩提心
論私 &T047368; 。上來第一章訖
大樂經顯義抄上卷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經時薄伽梵毘盧舍那如來已下。是第二毘
盧舍那章也。大文爲三。初第一明能説主。
第二正明所説理趣義。次第三明身密印及
心眞言也。就第二中爲三。初第一總標章」
經復説一切如來至般若理趣者是也
靜法性現等覺者。是理智雙擧也。寂靜法性
者是理也。現等覺者是智也。理智即一名爲
此章大綱也。意云。寂靜法性者是法界體性
智也。現等覺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
從此五智品則出生餘無量智品也。第二
次釋義。經所謂金剛至無分別性故者是
也。第三歎法徳。經金剛手有無上正覺者
是也。毘盧舍那者金剛頂義決云。梵云毘
盧舍那。此翻最高顯廣眼如來。毘者最高顯
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爲遍照如來
也。又有翻爲大日如來。此並略而名義闕也。
又此如來亦名佛菩提眼如來等云。悉曇藏
四云。據十一面眞言首云曩謨囉怛那怛囉
野也曩謨阿哩野枳攘野吠魯遮那野毘庾迦
囉惹野怛他誐哆野此云歸命三寶歸命聖
智遍照海王如來私云。是遍照名是不
當正翻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下。就釋義中。經金剛平
等現等覺至金剛堅固故者。是明四智四
波羅蜜之中。是明大圓鏡智之金剛波羅蜜
義也。於此四句有二義。初約法釋義。後
約人釋義也。初約法釋義者。謂金剛是大
圓鏡智之體用。堅固而斷滅無始無明住地
及微細法執所知障。故云以大菩提金剛堅
固故也。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是大圓鏡智之
略名也。轉捨異熟識現得此鏡智也。金剛
者自性不壞堅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
此鏡智能平等。影現衆法影像故云平等
也。現等覺者此鏡智。即是一切種智也。普了
達眞俗一切境界故云現等覺也
經義平等現等覺至一義利故者。第二明平
等性智也。謂轉滅有漏末那識。而現得入
無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從昔以來縁第八
阿頼耶識成我我所執。而與執見分別相
應也故唯識論翻云染意也。又心地歡經名
我見識也。而今義平等現等覺者。此無漏位
第七識。即現得法無我觀。而縁法身如來無
垢識及所攝之恒沙萬徳。而遠離能所差別
之執取相。故立義平等現等覺之名也。又謂
識及所攝法皆成就法爾常住一味相。故名
平等也。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謂是平等
性智能了達於法佛内證無垢淨識及識所
持十佛刹微塵數之心數諸功徳法。是法雖
無量無盡而皆悉一味常住堅固性。故名云
以大菩提一義利故也
經法平等現等覺至自性清淨故者。第三明
妙觀察智相也。謂是智轉有漏第六意識。
現得無漏妙觀察智也。是智普觀察諸法自
共相。而了達證得諸法之自性清淨本來寂
滅理云覺也。而亦爲利他。普轉妙法輪而
斷衆會疑網。故云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
自性清淨故也
經一切業平等至無分別性故者。是第四明
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轉有漏前五識現得
此成事智也。是五識於有漏位有尋伺之
分別。唯各各縁了自分五塵自境。而無廣縁
了達諸法空性也。而今至於無漏果位遠
離尋伺分別。而廣了一切諸法相及法空之
性也。又於俗事境以任運無功用智。趣三
業化用廣作利他行也。是任運無功用
分別行也。已上四智是約法之名也。後約人
釋義者。是即四波羅蜜之菩薩是也。如菩
提心論教王經説者。從四智出生四波羅
菩薩也是明從本垂
迹之義也
如祕藏 &T047368; 者。從四
波羅蜜菩薩而出生四智云也是當行因至
果之義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者。謂於金剛部中即示
現金剛波羅蜜菩薩云也。是菩薩即是標顯
示現等覺無垢位。故云現等覺也。自下三
波羅蜜菩薩。准之可知也
經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是返釋上名
金剛平等句之意也
經義平等故者。明寶部義也。寶部菩薩是
有實義利益。而普饒益一切衆生故云義
平等也
經現等覺者。於寶部中示現寶波羅蜜菩
薩云也
經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返釋上名平等
句一味義利益意也
經法平等者。是明蓮華部法也
經現等覺者。是即明示現法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釋上法平等句
意也
經一切業平等者。明羯磨部義也
經現等覺者。示現業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返釋
上一切業平等句意也。是以無功用無分別
行之任運三業化用。利益法界一切衆生云
也。意云。無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云
也。一切分別者是五識。昔與尋伺之分別
相應義也。故倶舍頌云。五識唯尋伺者即是
義也。然今是成事智無分別義。如金光明經
第一云。二者佛於衆生不作是念。此諸愚
夫行顛倒見。爲諸煩惱之所纒迫。我今
語令其得解脱。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
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
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
云云是義即當是一切分別無分別義之
成事智也。文句云。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
次配釋中央四智四波羅蜜*云云是意即
以此四句配釋人法各各四義云也。四部
法之約智邊得四佛義。約定邊而得四波
羅蜜菩薩義也 問。此章中既明四智佛四
波羅蜜菩薩義。而何云毘盧舍那章耶 答。
四智四波羅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
是四波羅蜜之體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
性常住不變易義邊云法界性智也。法界性
智之照了物之縁用之不同且名云四智
也。故擧末用而本意攝取本體也。故取本
體之大日尊而名毘盧舍那章無失也
問。何故先列金剛薩埵章。次是安毘盧舍那
章耶 答。是先明因位圓滿章。次安究竟
果海圓滿義也 問。如本釋説者此毘盧舍
那章。是大日尊於色究竟天而説此四智
菩薩句章*云云而何於是欲界頂他化天
説理趣般若經中。爲用彼色界頂説毘盧
舍那佛之四智法門耶 答云。是義有二意。
一者謂於是舍經中重説彼前所説毘盧
舍那四智法門。故則指彼説也。二者謂於
色界頂説四智菩提義處。即豈可攝於欲
界頂説四智菩提處耶。皆是同時同處説
法義。色頂與欲界頂豈異處也。次第三章准
可知也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法徳也。就中爲
二。先明修行相。經若有聞此至讀誦受持
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經説使現行至無上正
覺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
聞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讀誦受持者思惠行
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滅惡
趣功。經設使現行至一切惡趣者是也。二
者明生善功也。經乃至當坐至無上正覺
者是也。謂從初發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
劫數其中間不墮惡趣云也。上來第一明
釋義門章
經時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
心眞言也。經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
中心眞言字因行證入四字合成。以@a@m@h字爲
眞言也。是即依從因向果義成是字義也。
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眞言也。
第四a@h字是入涅槃義也。涅槃四種。所謂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
*餘*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也。而此第四惡字
當無住處涅槃義也。無住處涅槃者是有二
義。一者淺略義。如唯識論云。大悲般若常
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云云二者
深祕義。如金光明經云。依此三身一切諸
佛説無住處涅槃。爲二身故不住涅槃。離
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
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性故。數數出現
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
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説
無住涅槃云云又義四種涅槃如常義。若准
涅槃經。四種涅槃之外更説三徳一體大般
涅槃法也。是當第五惡字方便具足大涅
槃義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
釋明也。已上第二章畢
經時調伏難調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爲
三。初第一明能説主。第二直明所説理趣
義。後第三説心眞言也。是中能説主釋迦
尊也。就第二中爲三。第一標章。第二釋義。
第三歎法徳也
經復説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
經所謂欲無至無戲論性者。第二釋義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歎法
功也。釋迦牟尼者是能説主也。是即正法
輪身也。是佛正爲二乘凡夫地前菩薩。説一
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傳世間。爲
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樂行也。因之則邪
魔外道成障難及爲是正法。則成怨嫉障
礙留難毀謗。及而摧壞此法也。此故佛則爲
示現忿怒可畏相而守護正法。統貪教令
故即名云降三世尊教令輪者也。然則釋迦
尊是正法輪身也。降三世尊即是教令輪身
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約統領應化身佛
所説教義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
中降三世尊通統領三身教法也。是故第
三章降三世者。即與釋迦正法輪身合説意
在此中 問。此第三章但名云降三世章
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
世教令輪章耶 答。略有二義。一者是第三
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而略單名
降三世章也。理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也。
知爾所以者釋是第三章。理趣釋正文云。
於須彌三十三天金剛峯寶樓閣中。毘盧舍
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
輪・法輪・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
謂正法輪・教令輪云云故知爾也。故理實此
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忿怒
尊必領如教令輪義具足。故別是第三章雖
不立降三世教令輪章之號。理實有此義
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護正法之人。故
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後第十一章是兼約
明所護法門。而能護人與所護正法合。而
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意云。金剛部等者。
欲取能護人與所護法。此四部法是降三
世菩薩之所護境界教法也。而明能護人所
護法合。故名云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即相
違釋義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輪者依主釋意
也。是即擧能護人而欲顯所護教法之意
也。章云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説降三
世尊之所護所證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
輪章所明四部法即是也。就第二釋義中文
句云。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東方四大
菩薩瑜伽三摩地。謂忿怒薩埵・忿怒善哉・忿
怒王・忿怒愛。又云。如次配釋薩王愛喜。又
本釋云。五種無戲論智成降三世曼荼羅。中
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薩埵。後安忿怒善
哉。右邊安忿怒王。左邊安忿怒愛。四内隅
安四忿怒内供養。於外四隅安四忿怒外
供養等云云
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是即當中央降
三世明王也。若約法釋義者。欲無戲論性
故者。是三毒中貪煩惱之自性。是無性寂滅
性也。謂貪等心是四縁所成法。故性空假有
法也。且約性空義故云無戲論性也。嗔癡
二惑亦爾也。一切法無戲論性者。亦是一切
有爲之中有漏諸法。亦依三毒煩惱而成。亦
四縁所成故。有性空理故。同具無戲論義
也。難論者假名言説云事也。是有四句。一
者有。二無。三非有非無。四亦不非有亦不
非無也。常無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
句皆非與諸法實相理相應。故名云戲論
也。諸法實相離有無等諸言説相故也。謂
言語道斷又心行處滅故。即諸法實相名云
無戲論也。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
即是於眞如實相法之其能證本覺始覺智。
同皆遠離假名斷絶妄想也。是名無戲論
之實相也
經設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報
也。報中有二。一者不墮惡趣報
經云設害三界至爲調伏故者。第一明不
墮惡趣報也。本釋云。害三界一切有情
者。由貪嗔癡爲因受三界中流轉。若與般
若理趣相應。則滅三界輪迴因。是故害三
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爲調伏貪等三毒
也。故得速證無上菩提。是故如來密意作
如是説云云設者若是假令義也。若假令殺
彼三界一切有情義。是約難成辨之。廣
義云設也。此義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
動尊法云。假使滿世間。大力諸藥叉明降伏
盡令證大菩提云云此言設害三界三界
等者亦復如是也。若於此理趣法有得發
生聞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廣是雖設害
一切衆生。而是人能殺彼三界衆生之三毒
煩惱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墮惡趣云
也。例如降三世菩薩殺害魔醯首羅天王而
令成佛義也 問。雖受持是經有殺生
業。云何不墮惡趣耶 答。依三毒造罪人
趣惡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殺生業等不墮
惡趣也。以方便善巧智爲利他造善業故
也。第二大段金剛手大菩薩下説心眞言也。
此中以蓮華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
密相也。上來明正法輪故。後明此教令輪
也。&MT01114;迦羅者是勝三世義也。已上第三章

經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如來下第四章也。
例前爲三。先初説能説主。即無量壽佛
是也。次第二明所説理趣。次第三説身口
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説理趣中爲三。一
者標章。經後説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
標章也。二者釋理趣。經云。所謂世間至般
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也。第三歎徳。經云。金
剛手若有聞此至無上正等菩提者是也。標
中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
者。是妙觀察智三摩地門也。諸法自共相皆
悉本來寂滅平等眞如性故。即觀是理之正
智即名妙觀察智也。是智説法斷疑用殊勝
餘智名云最勝也。是智能出生諸佛菩薩
等無量智門。故名云出生般若理趣也。就
釋理趣中。經世間一切慾至瞋清淨者。第
一明西方法菩薩之三摩地門也意云。世
間欲清淨故者。約法菩薩之三昧門。即明
行觀察世間諸欲煩惱。是衆縁所成義故如
幻如夢假有眞空本來自性不染義也。則一
切瞋清淨者。是明瞋煩惱亦無自性不染
義也。是且擧貪瞋二惑之不染義。而爲取
餘惑亦同不染義也
經世間一切垢至一切罪清淨者。明第二利
菩薩三摩地門也。是中觀癡煩惱及諸惡
見惑障之自性寂滅不生義也。癡煩惱名爲
垢義。癡是無知惑也。具帶塵垢義故。是闇
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見是衆罪根本
故也。是即癡所攝也。依我執而流轉生死。
依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惑而發生業縛。故
名見煩惱。即爲罪也。今擧根本三毒五見。
而攝取一切餘諸染品也。而今觀如是罪
自性如幻如夢本來寂滅自性不染義。而即
是了達縁生法本不生理故云爾也。又解一
切罪者。是依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業是也。
謂十惡五逆等也。多分依癡起惡業也
經世間一切法至有情清淨者。明第三金
剛因菩薩三摩地也。意云。觀知世間有爲有
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皆悉自性假
有而本來寂滅義也。謂如來藏爲諸法
之義。即自然觀知諸衆生性空理也。依五
蘊法而建立有情故則知法空理。故即
有情性空義云也
經世間一切智智至波羅蜜多清淨者。明第
四語菩薩三摩地門也。謂覺知如上三毒五
見及餘有漏諸法之性空假有義。故即得入
一切智智清淨門。而爲諸衆生説此法門
云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淨門。即是得覺
達般若波羅蜜清清云也
經若有聞此下。第三歎徳中爲二。初明行
相也。謂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五行也
經設住諸慾下。正明功徳報。報中又二。先
明不染惑徳。後明證果徳也
經時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釋云。中央畫
觀自在菩薩前安金剛法。右安利菩薩。左
安因菩薩。後安語菩薩。於四内外隅各安
四内外供養云 問。若爾者中央觀自在菩
薩與前安金剛法菩薩有何差別義耶 答。
且私案。義云。中臺觀音正以見四法合集總
相徳備人。以爲觀世音也。餘四菩薩取各
別徳也。又中央觀音是表妙覺圓滿極位
菩薩也。前安日輪觀音是表等覺入住心
菩薩歟。又解中央觀音是等覺之住出位。餘
菩薩等覺之入位。故同雖名觀音。行位高
下異故主伴義成也。已上第四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下第五章也。
分文爲三。初明能説主。次第二明理趣義。
後第三明身口二密義也
經復説一切如來至一切安樂者。第二明理
趣義也
經時虚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義也。就
初明理趣義中爲三。謂第一總標。經云。復
説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
義者。經所謂以潅頂至一切安樂者是也。
次第三歎徳也。就標中潅頂智藏者。是擧
所説法宗要也。謂十地因行滿足而欲登
妙覺果時。以大悲之智水注潅頂上。而表
萬行充潤衆人被摧潅頂戴相也。以甘露
寶瓶入智水。而令宛潤世間資生具。除一
切有情之貧窮苦之標幟。而顯示衆人所歸
最上首義之標示相也。是即潅頂義也。於是
潅頂智藏若約能通達人。即名虚空藏菩薩
也。然亦約所通達法名潅頂智藏也。就釋
義中。經云。以潅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
者。是南方第一寶菩薩之瑜伽行法也
經云。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者。第二光
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云。以法施故得圓滿者。是第三幢菩薩
瑜伽行法也
經云。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
者。第四笑菩薩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釋意
云。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觀
想也。我身即虚空藏菩薩也。以金剛寶瓶
潅頂於一切佛也。是寶菩薩行法也。以義
利施而惠沙門婆羅門也。謂以世間資生
供具施有徳行人云也。以法施爲不現形
天龍八部等法而施與也。資生施施與傍
生之類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薩之行
也。本釋云。中央畫虚空藏菩薩。前畫寶菩
薩。右畫光菩薩。左畫幢菩薩。後畫笑。内外
院四隅各列内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虚空藏大菩薩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
眞言字義如
常釋具辨
已上第五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下。第六金剛擧菩
薩章也。又分三。初明説主。第二明理趣
義。後第三時薄伽梵爲欲重下。明身口二密
相也。是中金剛拳菩薩名爲薄伽梵也。得
一切智印如來者。是約果地得名也。亦名不
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義中亦爲三。初
總標。經云。復説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
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持一切至最勝悉
地者是也。第三歎功能。經云。金剛手至
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釋義中有四菩薩。是
即北方不空成就佛四親近菩薩也。文持一
切如來至一切如來身者。是第一業菩薩三
摩地行。是菩薩之身密化用。即得無礙無盡
色身。遍滿於無盡界。以身業供養佛。化度
諸衆生類也。從得此地以來離分段身而
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諸趣也。文持
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法者。第二明護菩薩
三摩地行也。是菩薩以大慈悲甲冑而莊
嚴自身。普宣説佛正法。而護持法界無量衆
生。恒常無有疲惓懈怠。而説法教化人也。
是地菩薩以四無礙辨利益衆生也。是護
菩薩行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三摩地者。是牙
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得等覺位。金剛喩
三昧能頓斷滅第八阿頼耶識所持煩惱所
知二障種子。將向妙覺果位也。金剛瑜三
昧即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來至最勝悉地
者。第四明拳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即
是妙覺果地也。是菩薩得前三人菩薩行聚
集。成就一體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剛不壞
妙果。故云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
悉地也。故本釋云。廣瑜伽中身口意金剛合
成名爲拳。一切如來縛是金剛拳云云私云。
是四菩薩如次當第八九十地及等覺。更亦
乃於佛果位有此拳菩薩也。此義如六卷
略出經四云。從行者不闕法則至十六生畢
定成佛云。又解四菩薩如次配第八九十地
等覺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薩。配等覺
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儀軌云。金剛波羅蜜
多者。此云到彼岸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
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功能也。就此文
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經云。若有聞此至作
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後第二正明功
報。經云。得一切自在至正覺菩提者是也。
文句云。是中略有六種功徳報。一得自在。
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業成就。四得金剛
三業。五得悉地。六證菩提。又解開事業與
成就爲二則成七種云云本釋云。由持
身即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
能漢本在第四
由持語即
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
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
證無上正等菩提云。私云。此文意即以以
前三種功報。即配前三種菩薩也。以第四
五功報而配第四菩薩也。約第四菩薩更
有二位也。謂等覺與妙覺也。故本釋云。中
央畫一切如來拳菩薩。前畫業菩薩。右畫
護菩薩。左畫牙菩薩。後畫拳菩薩。内外四
隅各安内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薄伽梵爲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
已上第六章畢
從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剛拳章并上
四章。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
經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下。第七文殊
師利菩薩章也。文有三。初明説主。第二明
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
能説主。一切無戲論如來者。約法是八不中
道義也。約人即一切無戲論如來。是文殊師
利菩薩之佛果名號云也。就第二明理趣義
中有二。初總標。經云。復説轉字輪般若理
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諸法
至清淨故者是也。從此已下六章略不説
歎得也。心眞言者謂a@m字也。亦有a等五
字也。是文殊五尊眞言也。又解。ma字五轉
也。謂mam@ama@mma@hm@a@h是也。如次配五種三摩地
法也。故云轉字輪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
義中。經云。諸法空性與至相應故者。是若
約人明義者。明第一金剛界佛部文殊三摩
地行也
經云。諸法無相至相應故者。第二明金剛
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至相應故者。第三蓮華部文殊三
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光明至清淨故者。明第四寶部
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約法明義者。空解脱
門無相解脱門無願解脱門。及離言絶相本
覺眞如理性智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是也。上
句諸法空者示所證理性也。下句與無自
性相應故示能證智體也。理智冥合名空
解脱門智也。下三句解脱智義准之可知
也。此四句法不二智體總相合名第五文殊
行也。此章中別雖不説第五羯磨部之文
殊自位分齊行法。而説前四菩薩行位法
中。自然顯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證行法也。若
此例者。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四種a
中。雖不別説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實
自爾具足第五方便具足a字。而是自然道
理義也。亦是爾也。而此中四親近菩薩中隨
一菩薩非當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後諸章皆
可有此意故也。解脱者涅槃理也。門者能
縁智也。然則文殊行法總亦當羯磨部也。本
釋云。於中央畫文殊師利童子形。四方安
置四佛。以虚空智劍各繋四佛臂上。其内
四隅置四種般若波羅蜜多。外四隅安
四供養云云
經時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就
中。經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者。以文
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劍。而摧折一切在纒如
來藏之佛臂意也 問。八不者何義耶 答。
中觀論觀因縁品頌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
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説是因
縁。善滅諸戲論云云吉藏疏云。此論一部横
破八迷。竪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
遺。即是中實。故云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
斷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豈非金
剛身義耶。答。本釋云。以四智菩提對於
四種妄識。既除則成就法智。若不除妄執
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増上菩薩用四種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
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
云云此中云。斫一切如來臂者。此如來是
准下金剛藥叉章云。是未成佛時有情尚
云如來。是即具足性徳如來藏故也。是亦
爾也。故下文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
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足如
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
切如來。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因佛
云云是亦爾也。依三解脱門智。是除斷
四種染法之惑障也。斷盡此惑障即依文
殊之八不利智之劍揮斫力云也。斫臂者摧
破彼妄執取而成惑物之義也。臂者手之所
依根本處也。手即有執持物用也。執取義
者是執持生死法。即其所持二種生死果報
業煩惱無明染法也。是由執著我法之二執。
是臂義相當也。從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
剛拳章者。是因果相對次第生起也。從第
三降三世章者。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
生起也。但第一金剛薩埵章・第二毘盧遮那
章。是遍通諸諸方也。但約果因次第明
也 問。第一金剛薩埵章是東方金剛部菩薩
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義耶 答。以金
剛薩埵一向爲金剛部阿閦佛所屬四親近
所攝之隨一菩薩時。偏以此金剛薩埵爲東
方菩薩也。今唯以金剛薩埵而爲中臺尊。
以十七尊爲眷屬時。此金剛薩埵遍諸
方義有也。故金剛頂經云。普賢法身遍一
切。能爲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經第十七
章云。復説最勝無初中後大金剛者此義也。
又釋名門中辨第一金剛薩埵即通五部義
品是意也。第二毘盧舍那佛通諸方義易
知也。又但毘盧舍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來
因者。初明正法輪身法畢故。次明教令輪
身法也。正法輪所護法也。教令身能護人
也。明自受用報身佛後。次明變化等流身
現起義也。東西南三章之中。東方且示變
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義也。又
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謂此等能變化佛。是
起從法身果地爲利他。故生變化等流身。
隨此變化等流身而令聽聞正法。而稱地
住。而見他受用身。若隨無量壽佛若寶生
佛而聞其所説法。還則究竟方今得證入
法身果地大日位云也。第一金剛薩埵章通
五部。第二毘盧舍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
佛爲四伴侶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
剛部也。觀自在章是蓮華部也。虚空藏章是
寶部也。金剛拳章即羯磨部也。如是有次
第也 問。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常
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剛部次列蓮華部耶
答。准理趣釋可知之。故其正文云。佛寶者
是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
虚空藏菩薩*云云准此義有是次第也。但
金剛拳章是顯一體三寶之所爲事業。或亦
顯示一體三寶者。正即是三密金剛境界云
義也。又從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輪章者。
是亦羯磨部所攝也。祕密八印品文殊名爲
法住義。約説正法令止住。世間之事業用
者。是一體三寶之所爲事業也。從第七文殊
師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羅蜜章者。是但不
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備義故也。
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纔發心轉法輪
行也。謂内無智徳者。何外轉法輪耶。既智
行備而輪正法輪。故定必堪受衆人歸依供
養行也。所以次第九虚空庫章來也。是即明
内四供養菩薩即是供養正法輪身及供養
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輪身之外護者成義
也。故虚空庫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
法也 問。摧一切魔章與上第三降三世章
有何異耶 答。私云。摧一切魔菩薩爲護
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
世菩薩爲護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
也。是約所護。是人與法既不同。故是二
尊別開説也。於外護者亦有細有麁。細者
摧一切魔菩薩及忿怒降三世菩薩是也。麁
者外金剛部護法天等是也。於是護法天有
四類。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
類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
度羯羅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姉妹
天是也。其至于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約人
四智四波羅蜜佛菩薩之平等本覺佛性
者。是即普通該攝渉通餘一切染汚法爲理
性。而常住不變也。是即示説一切有情心内
皆悉具足佛性義故。因之諸世天等聞是
説。即謂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即歡喜
説本誓眞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説約法。於
是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皆悉互相攝五
部曼荼羅法義也。前第十二章一往雖明佛
界與有情界互融通義。尚未説佛界衆生
界中一一諸法悉皆全體融通相攝義。今至
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羅各一一法
互相攝四部曼荼羅其一一諸法而無礙無盡
如帝網喩義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
十五之四箇章次第十六章來也。第十七金
剛薩埵五祕密章重約人更抽。明金剛薩埵
與四親近菩薩瑜伽行法方爲最要之行法
義也。既有於初後兩章正重説大樂金剛
不空眞實三摩耶般若理趣義。而括攝中間
十五章也。應知中間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
歸攝金剛薩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義
中。又初後二章既以擧五部曼荼羅法故。
其中間十五章亦隨其所應可通攝五部曼
荼羅法中云義耳。復次第十六章次説第十
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羅蜜法中
直説法佛内證境界五部之帝綱無礙究
竟圓融相即攝入義也。而所以成就顯得
彼五部法究竟圓融相即攝入法者。是依止
修習此金剛薩埵五祕修行之因縁。而成就
此内證究竟圓融之果徳法。故彼第十六章
次説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復次爲顯
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樂徳及攝化利他
徳義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剛薩
埵自利利他殊勝二行法也。時薄伽梵一切
如來入大輪如來下。第八纔發心轉法輪章
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説主。第二明所説理
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
義中爲三。初總標大意。經云。復説入大輪
下是也。其法者謂無漏正法。是即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輪是旋
轉。從自身迴轉他身義也。正宣傳此四智
正法輪於他人云也。又摧破義也。謂以此四
輪摧破四魔。尚如輪王輪寶摧怨敵也。第
二明所説理趣義者。經云。所謂入金剛至
一切事業輪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經
云。時纔發心下是也。就釋理趣義中。明金
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輪中各皆有纔
發心菩薩轉正輪之徳行義也。故文句云。義
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輪三摩地。謂金剛
輪・忿怒輪・蓮華輪・羯磨輪也云云經云。入金
剛平等至如來法輪者。第一明入金剛界
大圓鏡智門六曼荼羅義也六曼荼羅義
有指歸中
經云。入義平等至大菩薩輪者。第二明入
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門十曼荼羅義也
十曼荼羅義
有指歸
經云。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輪者。第三明
入蓮華部妙觀察智門六曼荼義也
經云。入一切業平等至事業輪者。第四明
入羯磨輪之成所作智門六曼荼羅中也
可撿
指歸
謂以上四種法輪爲利他。而廣演流
布之人名云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之行也。是
則爲自利利他故證入是四智輪瑜伽三摩
地。名云入大輪也 問。一切義成就輪是
可寶部也。而何此中即名羯磨部義耶
答。是有二義。即通二部也。謂一切義成就
即是補處潅頂大士將登極位人也。即當
福徳門義也。兼又是人亦則尚於利他門
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業。故亦名羯
磨部也。故釋上文殊師利章理趣釋文云。
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者。一切義
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云云而是
第八轉法輪章中本釋文云。入一切業平等
則入一切事業輪者。則成人一切義成就。
云云本釋云。應建立曼荼羅畫八輻輪形。
輪臍中畫金剛輪菩薩。於八輻間畫八大
菩薩。如前布列八輻。外四隅畫四波羅蜜
菩薩。内院四隅安四内供養。外四隅安四外
供養。四門安四菩薩等云云 是明第八章是
曼荼羅法也
經云。時纔發心轉法輪下。第三明身口二密
相也。已上第八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下。第九虚
空庫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説主。經云。一切
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是也。是内
四供養菩薩總名也。第二明所説理趣中有
二。初總標。經云。復説一切供養下是也。是
總集四内供養行。故立一切如來種種供養
廣大儀式名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
謂發菩提至廣大供養者是也。是約人。即
内四供養菩薩名也
經發菩提心至廣大供養者。四内供養中第
一金剛嬉戲菩薩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即自
利行之自受法樂義也。謂發生大菩提心而
受樂。爲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羅蜜多也。
是嬉戲菩薩所行法也
經云。救濟一切至廣大供養者。第二金剛鬘
菩薩三昧行也。是行即利他施行也。謂此菩
薩自得自行福智莊嚴寶鬘而返爲利他。故
以財施法隨縁而利益安樂衆生。故名爲
鬘菩薩行也
經云。受持妙典至廣大供養者。是第三金剛
歌菩薩三昧行也。是菩薩行即於佛正法之
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一切教理行果中。能問
答決釋此妙典甚深義之行名爲歌菩薩行

經云。於般若波羅蜜至廣大供養者。是第四
舞菩薩之行是也。菩薩行是於般若等甚深
大乘經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讀。
三者誦。四者自書。五教他書。六思惟。七者
修習。八者供養行也。若更加解脱説及請
説行即爲十法行也。以此所説四種妙行
則爲廣大供養行云也。何以是等四行爲供
養義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則令諸佛菩薩
成歡喜資益利樂故。以是四行爲福智
二種資糧。而則顯得三身菩提果云也。若
作曼荼羅法者。本釋云。中央畫虚空庫菩
薩。月輪中八大菩薩圍繞。内外四隅安八供
養等云云
經虚空庫大菩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
已上第九章畢
經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
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説主。次所説理趣
義。後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調持智拳如來
者。金剛藥叉之異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
明所説理趣中爲三。初總標。經云。復説一
切調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
切魔義故立是名也
經云。所謂一切至則爲菩提者。第二釋理
趣義也。就中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
者。是明能調持智拳如來所屬之第一金剛
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云。於一切有情
平等有佛性如來藏理故。則巧方便爲令
顯此理故。強於大慈悲心而假示現其忿
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礙人。而欲令顯
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
魔王之夫婦。而令引入佛道云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調伏者。明第二寶
部中忿怒軍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調伏第四
禪摩醯首羅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
以大慈悲心爲調伏大魔王。而示現忿怒
相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蓮
華部馬頭忿怒觀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
令引入佛道義也。是當初禪主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剛性者。明第四
金剛藥叉菩薩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
界頂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義也。一
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者。謂以所化
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覺智惠即不
壞堅實義故。即能令顯得如是智堅固不
壞性云也。此第五句當不動明王之總通調
伏一切魔軍等義也。已上明教令輪義也」
經何以故至則爲菩提者。遂顯示歸攝第
五正法輪身義也。謂上所説四忿怒智是
實成事智門中慈氏菩薩之所爲事業也。佛
徳中發從本無忿怒嗔恚惡心故也。但爲
利他故。内以猛利之智用爲斷除諸自他
惑染。而假外示現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
惡人。則引入佛正法中云也。是皆佛果之四
無量心中大慈大悲行云也。故本釋云。何以
故。一切有情調伏即爲菩提者。本是慈氏菩
薩。由此菩薩内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
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經云。摧一切魔大菩薩下。第三明身口二
密相也
經云。以金剛界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
切如來者。本釋云。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
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
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
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
佛也云云曼荼羅建立相可撿
本釋正文也
pha@h字爲心眞
言。意者謂以斷爲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
因縁之妄執而爲因由。即所顯成入我我
入本不生之智門是也。乃以觀本有菩提心
種子與菩提涅槃果爲因縁義門。而爲所
觀法是也。爲金剛藥叉菩薩之所守護三
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畢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
經云。時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下。第十一降
三世教令輪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説教主。
謂一切諸法若淨法若染法。皆悉如來藏普
賢理性而建立諸法。故普賢性名云一切建
立性也。約法故阿毘達磨經頌云。無始時
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
云云又楞伽經云。如來藏善不善因受苦
樂因倶若生若滅等。又金剛頂經頌云。普賢
法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
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如來所有心。堅
固菩提名薩埵。心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
名金剛。利衆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爲加
云云是義意云。從是普賢如來之理性即
建立諸佛及一切法。故立建立名也。四部
降三世菩薩之所護之境界。四部法門亦是
從普賢理性出現云也。二者明所説理趣。經
云。復説一切法平等乃至事業性應知者是
也。是所説理趣。即前摧一切魔菩薩之可護
境界是也。此章則爲欲顯示以前摧一切魔
章之諸忿怒者所護法門即爲此四部法教
義也。第三明語之密相。經云。時金剛手下
是也。就前第二所説理趣義中爲三。初總
標。經云。復説一切法下是也。意云。此四部之
法是即皆諸佛菩薩所護持正法境界也。是
法示能降伏諸魔王之能伏法也。於一切
如來正法輪中。普悉皆護持而令増長之。能
欲不令毀壞之。最勝要誓本願之所依境
界即是法也。故云一切法三摩耶最勝出生

第二釋理趣義中。經一切平等至平等性者。
是明第一金剛部降三世教令輪者之所護
法門義也。就中有二。初明所護法。謂一切
平等性故者是也。此句具意如上。第二章中
所釋金剛平等義也。又金剛平等者。本覺
大圓鏡有一切衆生心藏中之也。般若波
羅蜜多平等性者。是能護人也。是意是爲欲
顯示能護教令輪人則依止所護金剛部法
境義也
經一切義利至義利性者。第二明寶部軍荼
利尊教令輪者也。文有二。初明所護法。謂
一切義利性故者。是擧所護法也。般若波
羅蜜多義利性者。是擧能護人也
經一切法性至性故者。第三明蓮華部教令
輪者馬頭觀音也。文有二。初擧所護法也。
謂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次擧能護人。謂般
若波羅蜜多法性故者。是能護人也
經一切事業至事業性者。是明第四羯磨部
教令輪者金剛藥叉尊也。文有二。初一切事
業性故者。擧所護法也。般若波羅蜜多事
業性者。明能護人也。是已上四重般若者。
是能觀智徳。即是能證護人也。此四部降三
世明王領知四部教法。故名降三世教令輪
章也 問。此中寶部以下明軍荼利馬頭金
剛藥叉尊義。何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 答。
此或約初尊得此名。或後三尊亦得名降
三世尊義故也。乍四部倶各各更有實降
三世尊義也 問。以何得知是四部法是通
所證境界義耶 答。本釋云。金剛部中言證
得如金剛佛性。寶部中言證得如虚空眞
如。蓮華部中言證得清淨法界。羯磨部中言
獲得迅疾身口意等故也是四法皆示所
證境界所行法也。正不取能證人也。古徳
傳云。今五大尊斷惑形五佛理證相也。何故
爾。忿怒體金剛喩定入一刹那加行形也。四
智圓滿形受諸佛潅頂時成覺時形也云云
此説好也。文句云。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
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爲金剛部。此則
四部耳云云此義意云。約能護人。有別。有
通。故二章所明義異也云也。今又私案云。前
第三章唯約能護人。而唯明金剛部中教令
輪義。是第十一章約所護法。而通明四部
教令輪之法義也。故前後三章義異也。已上
第十一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如來下。第十二外金剛部會
章也。文爲三。第一能説主即大日尊是也。第
二所説法。經云。復説一切至性相應故者是
也。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經云。時外金剛
部下是也。就第二文爲二。初總標。經云。復
説一切有情加持等者是也。是義約人。是四
部也。約法則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
部四種皆具不闕減義也。此中一切有情加
持者。是自他平等加持義也。此義如祕藏 &T047368;
云。一切衆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吾及諸佛
自性理等無差別。而衆生不覺輪迴生死。
又云。吾三業本來清淨遍法界。我三業與他
衆生三業不相障礙。譬如千燈光明不相
障礙故云云是則加持義也。自他佛性相加
攝持故也。又得感應和合加持義也。應是
加義也感持義也
經云。所謂一切有情至性相應故者。第二
釋四種理趣義也。就中文有四也。謂明
四部法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一切我故者。是第一明
金剛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性如來藏
者。是標金剛部平等遍在一切衆生身義
也。謂一切衆生身悉皆具足不空如來藏萬
徳性也。其所以者普賢常住不變我徳理性。
即遍在一切衆生身中不壞不失。尚如金
剛不阻壞也。則以具足此不壞理性。以此
理性爲因。而一切有情遂則成大圓鏡智金
剛部果云也。約人即普賢菩薩是也。故云
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也。以前所引普賢
法身遍一切等頌。可得此義意也
經云。一切有情金剛藏至潅頂故者。第二
明寶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情金剛藏
者。是表寶部平等遍在義也。又金剛藏潅頂
故者。釋所以也。謂於一切有情中有金剛
寶藏性者。因是遂應得平等性智寶部果
故也。以可尊可重珍寶福徳義邊名云金剛
寶藏也。約人虚空藏菩薩是也
經云。一切有情妙法藏至語言故者。第三
標蓮華部自他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
妙法藏者。標一切衆生普有蓮華部性淨義
也。謂遂有可得妙觀察智之説法斷疑之果
性故也。約人觀自在菩薩是也
經云。一切有情羯磨至性相應故者。第四
明羯磨部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羯磨
藏者。標羯磨部自他平等遍在一切衆生身
義也。文能作所作相應故者。釋所以也。謂
一切衆生有遂所應得利他門之能作所作
相應三業自在之成所作智之性故也。約人
即金剛業菩薩是也 問。本釋云。即四大菩
薩現轉輪王是也云云其轉輪王者何人耶
 答。大妙金剛熾盛佛頂經云。爾時八大菩
薩復説八大密印及一字眞言。爾時八大菩
薩復各各現作光明輪王。各現作八大金
剛明王。以持如來輪故。爾時金剛手菩薩
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虚空藏菩薩
現作大笑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觀自在菩薩
於頂上現作馬頭明王。乃至爾時地藏菩薩
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云云又准尊勝儀軌
説者。金剛手白傘蓋佛頂輪王。虚空藏光聚
佛頂輪王。除蓋障尊勝佛頂輪王。業菩薩最
勝佛頂輪王也
經云。時外金剛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
也。謂聞此四部法中眞如本覺法身平等平
等遍在一切有情義。故自他衆生遂佛道義
故。而外金剛部諸世天等聞是説。即成歡喜
心之相。而外儀説心眞言云也。本釋所云
外金剛部二十五天者。金剛界外部二十天
更加五天也。眞二十天外之五天多是天女
位也。詳不知何天也。可尋之。陀羅尼門諸
部要目云。又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
總有二十。並應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
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遊虚空四天。地居
有四天云云 無地下
天義也
祕藏 &T047368; 云。五類諸天上界
色界及
無色界
虚空天夜摩天以
上四天
地居天四天王天
忉利天
遊虚
空天日月
星辰
地下天龍阿修羅及閻
摩王等。云云
私云。若依祕藏
&T047368; 意者。於上界開爲八天。謂無色界四天。
色界四天也。依此義即欲開成二十五天
也。謂上界有八天。亦住虚空四天。遊虚空
四天。地居四天。地下有五天。故成二十五
種也。地下五天者。龍天・地天・及閻摩天・
阿修羅天是也。文句云。問。上第二章與此
第十二章同異如何。答。恐是本迹異耳云云
今又私云。第二章但約果人説四智果徳
也。今此十二章又約理。説此四智菩提普
遍在一切有情義也。故本釋云。毘盧遮那
佛爲世間同類攝化。説摩醯首羅曼荼羅。若
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爲普
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
不相礙故。即凡即聖相性同一眞如也云云
tre坦唎字爲種子。是表凡聖眞如平等義
清淨義也。已上第十二章畢
經云。爾時七母至眞實心者。第十三七母天
章也。文爲三。初明能説人。是七母女天也。
是人爲護前所説教令法及能修行者。故説
心眞言也。次二章准之可知也。大日經疏
五云。七摩怛里譯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
悉皆黒色云云次正説身密印相也。獻鉤
召者。以金剛鉤印而能召一一兩足多足等
諸有情類也。入者以金剛索*印引入曼荼
羅。乃引入佛道也。能殺者殺害毀壞正法
損害多有情者。殺害不善心也。能成者
令修眞言行離世間障難速得悉地也。能
殺能成者。堅固安住與得益歡喜義也。大疏
卷十七云。七母等爲人害者。亦遠而敬禮
云云私云。本是雖害衆生惡鬼。今者成善
心而殺惡生善也。七母者。大日經義釋云。
七母是焔魔部主諸鬼魅之類。凡有七姉妹
也。一左悶拏。二嫡伏里。三伏瑟拏。四矯摩
里。五印㮈里。六勞柰里。七末羅呬弭。是七
名皆是眞言也文 十五卷義釋
第五文也
三昧耶者。是第
三説彼天女本誓義也。眞實心者。心眞言是
也。tyu毘欲字是也。本釋云。眞實心者。毘欲
字是毘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
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種種愛樂勝解不同。
是故如來出興于世説五乘。所謂天乘・梵
乘・聲聞乘・縁覺乘・大乘今解曰。此中眞言
意云。是以欲界一切諸天有漏善果者。令
得假有出苦利益義。即此天乘之義趣也。
故以一切法有不可得。bha字爲種子眞言。
又以一切法乘不可得。ya字爲天乘義故。
又以寄約一切法譬喩不可得。u字即成立
此天乘義。然則以此七母鬼者即爲天乘
所攝法也。毘欲字爲眞言也。又彼梵
乘者當色界無色界天乘也。已上第十三

經云。爾時末度至自心眞言者。第十四三
兄弟章。文爲三。初明能説人。次明身密威
儀。復明心眞言相也。謂末度羯羅三兄弟
者。本釋云。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異名也。
此三表佛法中三寶三身。佛寶者是則金剛
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虚空藏
菩薩。此三者皆從毘盧舍那心菩提心中流
亦名三法兄弟。以事顯理也善珠僧
正明燈抄云。外道計云。摩醯首羅爲法身毘
紐天爲報身。梵王爲化身如本文者難
云。列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而本經只明
大自在天名。是天劫初時生人故立此名
也。文末度者。大疏第二云。經云。若摩奴闍
者。智度論翻爲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言
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
生。故以爲名。又云。經云摩納婆者。是毘紐
天外道部類計。正翻應言勝我。於身心中
最爲勝妙也文私云。納音者不可呼度音也。而此經
中無省下闍字若婆字。者非。而略
只云
末度也
文迦羅者。大疏第十七云。迦羅時三
昧時即是我也文 解云。此迦羅名時者。即當劫初
時也。是梵王之名也。謂梵王者劫
初時最前出現
故立此名歟
又云。迦羅者黒義也。如大黒天
神云摩訶迦羅也文此伽羅翻黒者。是當冥初之
時也。冥初時者是劫初時始
出現梵王時是也。而諸梵衆不了
知之故。指彼時爲黒暗時也
大疏第五云。毘
紐此是那羅延天也文 若依此説者。此末度闍
與毘紐天者。是即同體異
名也。又大疏十七云。韋
紐天自在天別名。云云
摩度迦羅者。是者上商
言只云迦羅也。如基因明疏云。商羯羅者
此云骨鎖。劫初梵王下化人間。以苦行形
骨鎖相連文但此經者上商之言而只云
迦羅。此天生人故云末度
而此經
文顯雖不明摩醯首羅名。而以隱之言表
顯之無失也。又以等言即等取餘二天王
也。但亦等取餘以外第二第三禪王及欲界
樂變化天以下五天王也。入大乘論云。摩醯
首羅有二種。一毘遮摩醯首羅第四禪王。二
伊舍那魔醯首羅第六天王也今是者第四
禪摩醯首羅天王也 問。毘紐天亦有名人
主義耶 答。智論第八云。劫盡燒時一切
皆空。衆生福徳因縁力故十方風至。能令風
風相吹風風相持。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
足。化從水出名曰韋紐。此天臍中有一千
葉蓮華。華中有光。如萬日並照。有一梵王。
因此花生亦放光明如前。梵王作此念。此
處何故空無衆生。作是念時。光音天下命
終者應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時化生。此八
子念。我從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
子。從此八子生天地人民萬物文此文出大安
寺安澄百論

&T047368;
已上第十四章畢
經云。爾時四姉妹女天獻自心眞言者。第十
五四姉妹章也。文爲二。初明説主。後明
説眞言也。註理趣經云。四姉妹女者。第一
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爾多。第
四名阿波羅爾多云云大疏五云。誓耶譯爲
勝頂。微捨耶譯云最勝頂也。又疏第五云。
日天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云
勝無勝又疏云。阿爾多者無勝義。阿波羅
爾多者無能勝義也云云以此文説可准知
誓耶等名之翻號也。又二卷孔雀呪王經云。
阿波羅爾多名云不稱云云本釋云。此四天
亦有曼荼羅中央。畫都牟盧天。此四姉妹之
兄也。四姉妹者表瑜伽中四波羅蜜。所謂
常樂我淨波羅蜜是也。都牟盧表毘盧舍那
云云已上第十五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無量無邊下。第十六四波羅
蜜中大曼荼羅章也。文爲五。初明能説主。
即佛部是大日尊是也。二者總標所説教起
因縁。謂文云爲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圓滿
故者是也。此中加持者是感應和合加持義
也。謂所被機感故能應佛即垂加護云也。意
云。於此前所説四部大曼荼羅之四智四波
羅蜜法。究竟而爲欲令圓滿成就眞言門
之菩提行故。重説此四部大曼荼羅法互圓
融相攝之義大意也。前十二章且一往顯示
佛界衆生界同一本覺義也。今至第十六章
重明佛界衆生界中各各皆所具足。四智四
波羅蜜法互各各皆一一相攝義也。一一部
各備五部曼荼羅也。此義如祕藏 &T047368; 云。
五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
展轉有無量部云云三者經云。復説平等
至般若理趣者。是總標所説法大意也。謂
明四部曼荼羅。各各皆悉互相攝平等云云
差別義云也。四者經云。所謂般若至波羅蜜
多究竟者。是釋所説理趣義也有四別。
一者文云。般若波羅蜜至如來無量者。是明
於第一金剛部中曼荼羅悉具足餘四部曼
荼羅法故。此中一一聖衆亦更皆悉具足無
量曼荼羅四印等無窮盡也。此意云。上句
有所依性得法。能攝諸法無盡義故。約其
下句示能依修得智品亦有攝法無盡義
也。又下三部攝法義。准之可知也。文云。般
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者。是第
二明於寶部曼荼羅亦具足餘四部曼荼
羅故。此中一一四部亦具足無邊聖衆無
窮盡云也。文云。一切法一性故至多一性
者。第三明於蓮華部中具足四部曼荼羅
四印等故。其中聖衆復無量無數。皆悉爲
同一清淨一法界性云也。謂是無漏無爲常
住眞實不生不滅甘露一味也。文云。一切法
究竟至多究竟者。第四明於羯磨部中亦
具足四部曼荼羅四印等。皆悉同成就一味
一相義。故此諸聖衆皆悉究竟成三徳一體
法。安住大般涅槃果義也。重解已上四部
法中。一一法各各上句。是明本覺理性也。
其各各下句。明始覺佛果也。謂依本覺正
因佛性力。而得始覺佛果云也。又所縁境
界無量故。能縁智亦無量等也。如智度論
云。智及智處名爲般若者。其義當此意
也。五者經云。金剛手下是歎徳也。就中有
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聞此下是也。次
正歎究竟得果益。經云。彼於菩薩行下是
本釋云。此章中所以不説心眞言者。彼教
中一一聖衆各各有一字心眞言。不可具載
云云具如四種曼荼羅義。頌云。法然具足
薩波若。心數心王過刹塵。各具五智無際
智。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私云。頌意正通此
章義意也。已上第十六章畢
經云。時薄伽梵毘盧舍那下。第十七金剛薩
埵五祕密章也。又爲四。第一明能説主。經
云。毘盧舍那至無戲論如來者是也。尚約
因位名金剛薩埵菩薩也。約果地得佛名
也。第二總標所説理趣。經云。復説最勝至
般若理趣者是也。文無初中後者。上序分
文云初中後善。今至此中云無初中後者。
謂顯了明上第二第十二第十六章所明四
部三密曼荼羅。無始無終無中無邊平等一
相義究竟理趣義也。謂且金剛部即是佛部。
佛部即金剛部。金剛部即寶部。寶部即金剛
部。金剛部即蓮華部。蓮華部即金剛部。金剛
部即羯磨部。乃至佛部即羯磨部。羯磨部即
佛部等也。餘一一部相即圓融。而無中邊。
無始無終。無本來義。准之可知也。且
以佛部金剛部爲始。以寶部蓮華部爲中。
以羯磨部爲後義也。而理實無本末始終
前後云也。故二教論云。此明三十七尊根
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徳。若約次第有出現
之文。若據本有倶時圓滿如是諸徳
解約上十六章。有前後次第差別義也。今
章意是十七章。皆悉一相一味之金剛不壞
義。混泯而無差別果徳義云也。是即以上
諸章所明皆悉盡攝入此金剛薩埵之果地
也。又且約第一金剛薩埵十七尊。而必定無
前後次第也。渭混融該攝無前後差別也。
今金剛薩埵五祕密法意是也。又解約上第
一章有十七尊次第也。而至于今第十七
章。既有次第不同列義也。而且上列妙適
第一・慾箭第二・觸第三・愛縛第四・一切自在
主第五也。今此第十七章中。且約主伴互
融通五尊義。欲金剛第一・觸金剛第二・妙
適金剛薩埵第三・第四愛金剛・第五慢金剛
是也。一切自在主者是我義也。我是帶慢義
也。不煩惱所攝我也。意云。上第一章中一
往雖有如是次第列義。而理實是不有如
是定次第也。謂一一諸尊皆有主伴互爲
義故也。何有定上中下次第位耶云也。故
上第一章最初安本主金剛薩埵。如次列
末位四親近菩薩也。至于今第十七章。先
列末位之慾金剛觸金剛二位。次中間列本
位金剛薩埵。而次列末位愛金剛慢金剛二
位即此義也。故可知。此經正宗於金剛部
中該攝餘一切四部曼荼羅法。故即以金剛
薩埵章爲初・後二章。而於其中間安十五
章意者。即於此金剛部以攝盡一切五部
諸尊曼荼羅法。而爲顯示此内證三密法圓
融無礙自在平等義也。又此無初中後者。
顯示法佛法然果徳之遠離三世無常相義
也。如大疏云。越三時如來日加持等者是

經云。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大樂即金
剛薩埵。佛部也。金剛者初親近欲金剛菩薩。
是金剛部也。不空者理實。此句有二義。一
者不空是第二觸金剛菩薩位。是即寶部也。
二者眞實是蓮華部也。即第三愛金剛菩薩
位也。但是中所以不別開二句者。是不空
義即帶眞實義故也。不空者是離虚妄咎
義也。眞實者成就實有徳義故。實是無二
別義也。三摩耶者第四慢金剛菩薩位是也。
是羯磨部也。問。若爾者云何次釋句。經文
正指第一欲金剛菩薩。云得大樂最勝成
就耶 答。理實是一曼荼羅諸尊亦互皆悉
具足五部五智。故且指第一欲金剛云大樂
最勝成就。故經云無初中後者是義意也。
雖然尚依本位者。中台薩埵名爲佛部大
樂義也。金剛法性等者。是五尊及十七尊者。
示併皆究竟理智即一法身也。亦即示本覺
眞如體性者。一味平等義云義也。第三明
釋理趣。經云。所謂菩薩至能作堅固利者
是也。文有長行偈頌。且就初長行中有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大樂最勝成就者。第一
明欲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最勝成就者。第二明
觸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金剛得一切如來至摧大力魔最勝
成就者。第三明金剛薩埵眞言三摩地行

經云。菩薩摩訶薩至自在主成就菩薩者。是
第四明愛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
經云。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至皆悉成就者。第
五明慢金剛眞言三摩地行也。凡此五尊三
摩地之生起次第由來意云。依慾貪心成故
妙觸樂行成就也。依妙觸樂行故成就大安
樂大菩提果也。彼妙觸行是法身智徳也。是
依修學三密行。即親觸本有法身境界云
也。又依自證大菩提最勝果成就故。亦爲
利他故更示現摧破三界大力魔王也。此
忿怒降魔用即是依大悲願力而所示現
也。又依成就此降魔大力用故。凡更遍在
三界中。而無礙無障利益諸衆生也。故
大精進被甲遊於生死間。利益安樂一切衆
生。自在無礙而無休息義也。是五尊行三
徳。猶是金剛薩埵之一體用別門也。更無異
人也。故本釋云。今説修行曼荼羅像。同一
蓮華座同一圓光中央畫金剛薩埵菩薩。右
邊畫二種明妃本形。右邊亦畫二種云云
即是義意也。後就偈頌中文云。菩薩勝惠者
至而不趣涅槃者。是本位金剛薩埵菩薩三
摩地門也。此金剛薩埵内證法爾常住三密
法。都不趣二乘所求灰滅涅槃。而常作利
他事業也。即是無住處涅槃也。文云。般若及
方便至一切皆清淨者。是第二明初親近菩
薩慾金剛位三摩地也。此文意云。於十度
中依第六七十之共同加持助成力故。有情
與法令離染歸淨云也。初般若者俗智也。
次方便者通眞俗二智。後智度者是眞智也。
文云。慾等調世間至調伏盡諸有者。第三明
第二親近觸金剛位三摩地也。以三密門中
之無漏觸欲妙行而對治世間觸煩惱也。文
云。妙蓮體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是第四明
第三親近愛金剛位三摩地行也。謂如蓮華
本雖在汚泥中。而爲濁泥不被染也。愛
金剛義亦爾也。是即雖云有染愛義。即成
其自性清淨法也是爲大悲願力所染而
自性本淨云也此説有
釋中也
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
若經云。如蓮體本淨也。是此不空三藏意
者。是取蓮之從本生長游泥中義也。彼留
支三藏意者。是取蓮之性淨而不染客塵垢
穢義也。文云。大慾得清淨至能作堅固利
者。是第五明第四親近菩薩之慢金剛位也。
是即精進自在而離諸四魔障難懈怠留礙
義也。據本釋意者。第四慢菩薩三摩地門
中更開釋四部義也。故文云。大慾得清淨
金剛大安樂富饒三界得自在能作堅固
羯磨則成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佛大悲行願
身也云云私云。准之可知。又餘欲等三種
菩薩<#0640_1/>亦具四部法也。第四歎修行功能。就
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聞此下
是也。此中日日晨朝者。取明相初發時義。而
況類行者之聞思修云惠初發生義也。大疏
十云。至日出是成明相。如<#0640_2/>大日照世間
也。於此時中或有吽聲云云二歎得益也。
就中有三。初明得歡喜地益。文云。彼獲一
切至究竟悉地者是也。是歎修學是三密
門理趣瑜伽行人即證得此金剛薩埵内證
大安樂三摩地門法云也。文云。現世獲得至
自在悦樂者。第二歎得益時節甚近促義
也。文云。以十六至執金剛位者。第三者
讃歎現生證入第十六金剛拳菩薩位也。是
若約一途説者。當究竟妙覺位也。三業者
悉成金剛不懷身。湛然靜寂常住不動義也。
此次有吽字心眞言。如前第一章字義也。
但此中或經本有重體ha@mh@u字。與上第一章
中吽字異。未得其差意也 問。二重吽字
何義意 答。今私云。此第十七章者。前金剛
薩埵之一字心眞言。更亦重説故。是説二重
吽字歟。但大疏第九云。所謂吽<#0640_3/>𤙖字也。𤙖
是恐怖彼聲。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一
摧内障。復次外是煩惱障。内是智障又十
卷疏十云。吽吽。此是眞言亦是具三解脱義
也。初爲因。後爲果。因是如來之行。果即成
佛也云云今私云。重體𤙖字即存此等義意
耳。金剛薩埵種子用重體吽字説。可檢瑜
祇經也。已上十七章畢
經文云。爾時一切如來下。有長行及三行半
偈頌也。文句釋云。從爾時一切如來以下。
<#0640_4/>大段第二明總歎理趣功能。就中爲二。先
散序。次攝讃。讃中有三頌半。文分爲二。前
兩頌半正明讃歎理趣功徳。後一頌明奉行
流通。然以此讃歎文或爲正説或爲流通。
蘭菊各檀其美。不可互相是非。中爲二。初
一頌半讃能説者。次一頌讃能持者。初文
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0640_5/>行相。次三句正明
功能報。此中有三種報。<#0640_6/>一魔不壞。二得聖
位。三得悉地。三句三<#0640_7/>種如次配釋。從一切
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
兩句爲一偈。後<#0640_8/>世四句爲一頌。今且依後
代分之。然智度論中亦以七言四句爲一
頌也云云問。本釋云。五種善哉句從金剛
部配乃至佛部云云然檢經正文。以善能
演説此法教句。可配羯磨部也。何以此句
可配佛部等耶 答。私案云。以五種善哉
配五部中。且以四種善哉。以次可配金
剛部寶部蓮華部佛部云也。但遂以第五
句可配羯磨部云也。不爾者文義相違也
 問。若爾者本釋所<#0640_9/>言乃至佛部<#0640_10/>書言者。
何會耶 答。是第五羯磨部。是於諸部中普
通作業之用也。故且<#0640_11/>置此羯磨部業用義
不云是也。所以者<#0640_12/>只就法體邊而論其次
第時。爲一金剛部・第二寶部・第三蓮華部・
第四佛部也。以此義故理趣釋云。從金剛
部配乃至佛部云云而以第五羯磨部普
<#0640_14/>通諸部義也。故諸<#0640_13/>諸本書云。羯磨部無
別體通諸部者此義也 問。何故於下第十
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中。重體吽字耶 答。
爲表以金剛部金剛薩埵用初後二章義
故。於彼五祕密章者用重體吽義也。此初
後二章是雖無別異體。以廣略重説故成
異説也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