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西方合論 (No. 1976_ 袁宏道撰 ) in Vol. 47

[First]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
因。度衆生是果。二因果無前後義。即念即見。
即成即度。一時具足。如人三十至四十歳。三
十是因。四十是果。然三十四十無間斷相。若
無四十。三十不立。無三十者。四十不成。是故
當知。非離三十至四十。故若離三十至四十
者。中間即有分限相。而我此身。無分限故。若
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間即有相續相。而我此
身。乃至相續不可得故。念佛因果亦復如是。
是因果不思議義。四去來不思議義者。若阿
彌陀佛。因念而來。此衆生因憶佛而生彼。即
有去來。有去來。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險
易。如人近京師則觀君易遠則難。果爾。念佛
求生。應有難易。而阿彌僕僕道途。亦無説法
之日矣。故般舟三昧經曰。不於是間終生彼
間佛刹。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又先徳云。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天鼓鳴遠近齊
聞。非去來故。如水中月。東行則東。西行則
西。非去來。故是去來不思議義。五畢竟不可
思議不思議義者。如澄潭山影。如春陽百草。
如衆生業力。如日月光相。如胎中根。如身中
我。如齒堅舌柔。如眉横髮長。是畢竟不可思
議不思議義。所以十方諸佛。吐心吐膽。亦只
道得箇希有難信而已。雖有遍覆三千大千
舌相。詎能分疏其萬一哉。孔子曰。夫婦之愚。
可以與知。及其至也。聖人不知。至哉言也。無
量法門。一以貫之矣
西方合論卷之一



西方合論卷之二
  第二縁起門
夫樂鮑肆者。不念檀旃非實不念。以不厭故。
乍使引之晤室。熱旃炙沈。不終日而悲其昔
之穢。厭離之不早也。夫生死臭穢。愈於鮑肆。
衆生貪嗜。倍彼蠅蚋。諸佛爲鬻香長者。見一
輩人天。沒溺濁海能不惻然。是故阿彌導師。
廣開香嚴之肆。釋迦慈父。確指淨域之門。盡
大地無非貧兒。一佛號便爲資本。欲驗誠言。
莫離十念。塞鼻膻腥。久當自厭。今約西方起
教。略分十義
  一一大事故   二宿因深故
三顯果徳故   四依因性故
五順衆生故   六穢相空故
七勝方便故   八導二乘故
九堅忍方故   十示眞法故
一一大事者。衆生處五濁世。如因處獄。但以
罪之輕重。受等不等罰。或干小法。或投極網。
辜雖不同。至於縲絏之苦。笞杖之罰。未有一
人得免者何也。以入獄者皆罪人。處人天者。
皆是業報。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一入獄。未
有時刻不求出離者。則以知獄之煎苦。難忍
難堪棘牆之外。更有許大安樂世界故也。今
衆生以煩惱爲家。以生死爲園觀繋心衣冠
之囚長。適情金玉之桁楊。豈知大鐵圍山。是
我棘牆三界。法場之外。各各自有家郷田地
也。諸佛憫此。酸心痛骨。是故爲分別淨穢。指
以脱歸路程。而歳久抛棄之人。了無歸處。諸
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則往來獄門。爲治
道途。一則長伺獄外。修飾旅館。如是之恩。何
身可報。嗟夫燭三界之長夜。掲億生之覆盆。
諸佛既不惜垂手。衆生獨何苦戀戀也。經曰。
如來爲一大事。出現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
衆生種種。反戀此毛頭許事。以小易大。甘心
痩死何哉
二宿因深者。有三。一者正因。二者正願。三者
正行。一正因者。即是三世諸佛與諸有情。自
清淨體。如萬象依空。山川依地。穀依種子。花
果依仁。若無此因。佛果不成。何以故。一切
悲智。純依此因而得建立。故長者合論曰。如
來藏身。即法身也。諸福智海。莫不居中。故稱
爲藏。若不見法身。一切福智。大慈大悲。悉皆
不辦。總屬生滅。法身者。即正因是。二正願
者。如本經。法藏比丘於自在王如來所。發
四十八大願。一願不成不取菩提。此是依自
性無量悲智。發如是不可思議願力。非是心
外見有衆生。發願欲度。以衆生非心外故。三
正行者。如本經言。發是願已。如是安住種種
功徳。修習如是菩薩行。經於無量無數億那
由他百千劫内。又如一向出生菩薩經云。阿
彌陀佛昔爲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
七千歳中。脅不至席。不念愛欲財寶。不問他
事常獨處止意不傾動。復教化八千億萬那
由他人。得不退轉。此是自性行持。自性精進。
非是有作有爲功徳。雖歴億劫。不離一念。以
微妙法門。離一切行一切劫故。是謂正因。正
行正願。如伊三點。缺一不成。非是作得。非不
作得故。先徳云。根深果茂。源遠流長。宿因既
深。教起亦大。誠然乎哉
三顯果徳者。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諸佛
如來。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
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
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
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衆生。而爲
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
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當知。
一切諸佛。取佛果者。依於衆生。若無衆生。佛
果不成。譬如漢王以救民故而有百戰。以百
戰故登大寶位登寶位故。百姓樂業。若無百
姓即無如上等事。究而論之。凡行一徳一事
一利一名者。若無衆生。皆悉不成。是故我無
衆生。即不成我。衆生是依。我即是正。衆生是
正。我即是依。人我平等。依正無礙。是法爾
故。法爾者。即自然果徳故。若向外建立。即不
成果義
四依因性者。一切衆生。皆有如是淨性。譬一
精金。冶爲釵釧及溺器等。金性是一。溺器者
是器。具穢非金穢故。若加銷治。爲種種玩好
等物。金亦不易。生佛亦然。同一淨性。但以釵
釧溺器。而有差別。非是性異。是故博地凡夫。
十念即生者。以本淨故。阿彌陀佛。欲攝受是
衆生即攝受者。以衆生本淨故。如鏡中之光。
不從磨得。生淨土者。非是行願及與念力。所
能成就。何以故。念行如鑪錘等。但能銷金。無
別有金生故
五順衆生者。謂樂兒童者。當以餅果。樂婦
女者。必用綺羅。一切衆生所重。惟寶玉衣
食。是故有自然七寶。及與樓閣妙麗衣服飮
食等事。譬諸火宅諸兒。非羊鹿等車。決不
肯出。出已純與大車。今釋迦如來。順衆生
情見。説阿彌陀七寶淨土。秖爲衆生見境如
是。合如是説。衆生生已。各各自見細妙淨
相。無可比喩。方知琉璃&MT01728;璖瑪瑙。猶如瓦
礫。如達官貴人。向田舍兒。説王宮精嚴。姑就
彼人所極珍異者爲比。向非情量所及。如對
生盲説色。亦無所用其方比矣
六穢相空者。如智論曰。譬如人有一子。喜
在不淨中戲。聚土爲穀。以草木爲鳥獸。而
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思
惟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小大自休。何
以故。此物非眞故。菩薩亦如是。觀衆生愛
著不淨臭身。及種種五欲。若信等五根成就
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著。實是眞物。雖復
年至百歳。著之轉深。若衆生所著物實有者。
雖得五根。亦不能捨。以諸法皆空誑不實故。
故得捨離。如來爲衆生説淨土亦爾。以衆生
所著非實。即易爲訓化故。如人少時悦色。壯
歳營官。老年嗜利。若是實可好著。不應年變
月易。以變易故。説淨土時。亦悦亦營亦嗜。
如夢中人。喚之即醒。若夢實者。雖喚無益。
以倶非實。是故諸佛爲一切衆生。説如是法

七勝方便者。爲此方便。非是自力。亦非他
力。縁自性海中。具有如是自在功徳。一切現
成。是故一句聖號。無復煩詞。十念功成。頓超
多劫。如萬竅怒號力。在扶搖。因竅顯故。如幽
谷洞明。功在晨曦。因谷見故。如一綫之蟻孔。
能穿連山之堤。是水之力。非蟻力故。又如一
葉之葦席。能運萬斛之舟。是風之力。非葦力
故。總之皆是法界性海。無作無爲。不思議力
所現。非自非他。一切具足。故有如是殊勝方
便。是謂捷中之捷徑中之徑。舍此不修。是眞
愚癡
八導二乘者。二乘避境趨寂。證假涅槃。不
得如來法身。受業惑苦。一者無明住地。不得
至見煩惱垢濁習氣臭穢究竟滅盡淨波羅蜜
果。二者因無明住地。有虚妄行。未除滅故。不
得至見無作無行我波羅蜜果。三者因微細
虚妄。起無漏業。意生諸陰。未除盡故。不得
至見極滅遠離樂波羅蜜果。四者變易生死。
斷續流滅不得至見極無變易常波羅蜜果。
以是四種業惑。未證眞理。如來憫之。教令
回斷滅心。修淨土行。令知即空不斷。即有
不常。乘大乘智。入涅槃海
九堅忍力者。龍樹菩薩曰。童子過四歳以上。
未滿二十。名爲鳩摩羅伽地。若菩薩初生菩
薩家者。如嬰兒得無生法忍。乃至十住地。離
諸惡事。名爲鳩摩羅伽地。欲得如是地。當學
般若波羅蜜。常欲不離諸佛。問曰。菩薩當化
衆生。何故常欲不離諸佛。答曰。有菩薩。未入
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記&T040879;故。若遠離諸
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
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
水。又如小湯投大氷池。雖消少處。反更成氷。
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徳。無方
便力。欲化衆生。雖少利益。反更墜落。以是故
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問曰。若爾者。何
以不説不離聲聞辟支佛。聲聞辟支佛。亦能
利益菩薩。答曰。菩薩大心。聲聞辟支佛。雖
有涅槃利益。無一切智故。不能教道菩薩。諸
佛一切種智故。能教導菩薩。如象沒泥。非象
不能出。菩薩亦如是。若入非道中。唯佛能救。
同大道故。故説菩薩。常欲不離諸佛。復次菩
薩作是念。我未得佛眼故。如盲無異。若不爲
佛所引導。則無所趣。錯入餘道。設聞佛法。
異處行者。未知教化時節。行法多少。復次菩
薩見佛。得種種利益。或眼見心清淨。若聞
所説。心則樂法。得大智慧。隨法修行。而得
解脱。如是等値佛。無量益利。豈不一心常欲
見佛。譬如嬰兒不應離母。又如行道。不離糧
食如大熱時。不離涼風冷水。如大寒時。不欲
離火。如度深水。不應離船。譬如病人。不離良
醫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何以故。父母親
屬知識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
諸菩薩。離諸苦處。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縁
故。菩薩常不離佛。問曰。有爲之法。欺誑不
眞。皆不可信。云何得如願不離諸佛。答曰。福
徳智慧具足故。乃應得佛。何況不離諸佛。衆
生有無量劫罪因縁故。不得如願。雖行福徳。
而智慧薄少。雖行智慧。而福徳薄少。故所願
不成。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
生忍故。一切衆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
得無量福徳。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
量智慧。二行合和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
薩世世常不離諸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
故。捨身受身。恒得値佛。譬如衆生習欲心重
受婬鳥身。所謂孔雀鴛鴦等。習瞋恚偏多。生
毒蟲中。所謂惡龍羅刹蜈蚣毒蛇等。是菩薩
心。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
隨心所重。而受身形。復次菩薩。常善修念佛
三昧因縁故。所生常値諸佛。天如或問曰。禪
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焉肯復求淨土。
答曰悟達之士。政願求生。汝但未悟。使汝
既悟。淨土之趨。萬牛莫挽。問曰。學者但患大
事不明。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化身。入
泥入水不避生死。廣度生靈。何故求生淨土。
厭苦趨樂。答曰。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
便得不退轉耶。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
法。修行證果等事耶。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
齊諸佛。入生死不受障縁之所撓耶。審如是。
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數劫
者。是皆愧汝。古教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
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自救
不了者。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
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
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如以
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倶溺其
理必然。故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
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衆生。以
此因縁。求生淨土。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
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
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可
傳枝。今此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四惡趣
苦。因果牽纒。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
之相惑。惡縁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
又被境縁所撓。初心悟達之人。尠有不遭其
退敗者。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良有以
也。蓋彼彌陀現在説法。樂土境縁。種種清
淨。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
授記。然後出化衆生。去來無礙。多見今之
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空
腹高心。習爲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彼
學愚夫愚婦之所爲。余嘗論其非鄙愚夫愚
婦。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非特自迷
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
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爲可哀憐
者。於是永明和尚。深憐痛哀。剖出心肝。主
張淨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有種
種殊勝相現。舍利鱗砌。徑生極樂上品。乃
至閻羅以爲希有圖像禮敬。夫永明既悟達
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以此解
禪者之執情。以此爲末法之勸信。是眞大有
功於宗教者。豈特永明爲然。如死心新禪師。
作勸修淨土之文。又如眞歇了禪師。作淨土
説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
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
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
空有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以淨業見佛。簡
易于宗門故。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
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
皆能入。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
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淨
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唐
道綽禪師。毘陵法眞禪師。姑蘇守納禪師。
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
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則不
約而同。廣如彼文。不能盡録。是故當知。禪
宗密修。不離淨土。初心頓悟。未出童眞。入
此門者。方爲堅固不退之門
十示眞法者。一切修行法門。言空即斷。言
有即常。未爲究竟。唯此念佛三昧。即念而
淨。淨非是無。即淨而念。念非是有。達淨無
依。即是念體。了念本離。即是淨用。是故非
淨外有念。能念于淨。若淨外有念。念即有
所。所非淨故。非念外有淨。能入諸念。若念
外有淨。淨即有二。二非淨故。當知諸佛。順寂
滅心。而嚴淨土。是故念淨土者。當入一切寂
滅門。諸佛順常樂我淨心。而嚴淨土。是故念
淨土者。當入一切常樂我淨門。諸佛順平等
衆生心。而嚴淨土。是故念淨土者。當入一切
平等衆生門。諸佛順大悲智業。而嚴淨土。是
故念淨土者。當入一切大悲智業門。諸佛順
無作無爲不可思議業。而嚴淨土。是故念淨
土者。當入一切無作無爲不可思議門。諸佛
順塵勞煩惱性。而嚴淨土。是故念淨土者。當
入一切塵勞煩惱門。諸佛順微塵芥子相。而
嚴淨土。是故念淨土者。當入一切微塵芥子
門。以上諸大法門。但一聲阿彌陀佛。皆悉證
入。亦無能證所證之相。若不爾者。則是有
餘之淨。念佛三昧即不如是
西方合論卷之二



西方合論卷之三
  第三部類門
夫如來説教。廣有多門。經中或偶一拈題。或
因縁擧出者。不可勝載。唯念佛一門。頻形
讃歎。如高巒之峙平原躍空而出。類金星之
晃沙磧映日即明。故知。法門殊勝。未有逾此
一門者也。今約諸經。但言西方大事者。一
概收入。分經緯二義。説文曰。織有經集絲
爲之。經常而緯變。是故以經則非專談安養
者不收。以緯則凡泛擧念佛者亦入。登葱山
而樵玉。首採羊脂。泛溟海而斮香。忍捨牛頭。
孔子曰。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至於聞所未
聞。不無望於來哲
  一經中之經   二經中之緯
三緯中之經   四緯中之緯
一經中之經者。一無量平等清淨覺經。二無
量壽經。三阿彌陀經。四無量壽莊嚴經。五
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五經同
一梵本前四譯稍不精。六即大阿彌陀經。龍
舒居士。將前四譯和會者。佛在王舍國靈鷲
山。爲阿難慈氏等説。中間出寶積者。旨富
詞法。不知龍舒何以不見此本。一佛説阿彌
陀經。二稱讃淨土佛攝受經。二經同一梵本。
初經簡淨愈於後譯。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
獨園。爲舍利弗説。讀誦者多。主此經。一觀
無量壽經。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爲韋提
希夫人説。經中言十六妙觀。修持法門。備
載此經故孤山判爲定善。然三種經。皆專爲
西方起教。如天中之天。人中之王。不必自
相排抑。譬一大虚空。一尚不得。豈有二哉。經
中妙義。具見餘門。今不贅述
二經中之緯者。一鼓音聲王經。佛在瞻波大
城。伽伽靈池。與比丘百人説。中云若有四
衆。受持阿彌陀佛名。臨命終時。佛與聖衆。接
引往生。一後出阿彌陀佛偈經。自惟念法
比丘。乃從世饒王。至弘此無量誓。世世稽首
行。共五十六句。始終惟偈。二經亦專言淨土。
言義較前甚略。判入緯&T058601;。又鼓音意。重持呪。
偈經是伽陀部。非教本故
三緯中之經者。一華嚴經。普賢菩薩。勸進善
財童子。海會大衆。發大十願。至臨命終時。一
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惟此
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
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人自見生蓮花中。
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
可説不可説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
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
其出離。皆得生於極樂世界。又解脱長者云。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
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若欲見。隨
意即見。我能了知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行處。亦無住處。亦
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一法華經云。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