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文句 (No. 1718_ 智顗説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慢。信者因時名常不輕。次第三得大勢下雙
明得失。得失又二。初就信者論得。得正説
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名常不輕是人一。凡
有所見是理一。皆悉禮拜是行一。而作是言
是教一。此是開權顯實之四一也。從乃至
遠見下是本理一。故往禮拜是本行一。而作
是言是本教一少人一其義可解。此是開近
顯遠之四一也。文云。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
拜者。此是初隨喜人之位也。隨喜一切法悉
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隨喜一切人皆有三佛
性。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道即縁因
性。不敢輕慢而復深敬者。即正因性。敬
敬法不起諍競。即隨喜意也。不輕深敬是
如來座也。忍於打罵是著如來衣也。以慈
悲心常行不替。即如來室也。又深敬是意
業。不輕之説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
與慈悲倶。即誓願安樂行也。如此三四。豈
非流通之妙益而謂何耶。從四衆之中下。
第二明毀者之失。生瞋恚心不淨者。不受
四一也。罵言無智智知於理。既言無智不
受理一也。比丘即不受人一也。從何所來
不受行一也。虚妄授記不受教一也。經歴
多年常被罵者。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
也。避走遠住高聲唱言亦復不受。此不受
開近顯遠本地之四一也。常作是語故。結信
者深信不休也。四衆爲作不輕名者。此結
毀者呰毀不止也。問釋迦出世踟蹰不説。常
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
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
毒之云云。從臨欲終時下。雙明信毀果報。初
文爲二。一明果報。二結會古今。信者論三報。
現得六根清淨。生値燈明佛。後値二千億
佛。神通力是身業淨。樂説辯力是口業淨。善
寂力是意業淨云云。結會又二。初結會如文。
從若我宿世下。第二是擧信者而勸順也
如文。從彼時四衆下。明毀者果報。又二。先
明得果。後結古今。毀者得善惡兩果。謗故
墮惡。聞佛性名毒鼓之力獲善果報。結古
今又二。初結古今。次從當知下。擧逆以顯
順。勸持以遮毀。經有大力終感大果。務
當勤習五種之行。偈有十九行半。初十五
行半。但頌信毀因果。後四行頌勸持。在文
可見不細出也。著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
謂是有即是著法。乃至定謂是非有非無。
亦名著法者。佛藏云。刀輪害閻浮人其失
猶少。有所得心説大乘者。其罪過彼也云云
大論云。執有與無諍。乃至執非有非無。與
有無諍。如牛皮龍繩倶不免患。中論云。
諸佛説空法。本爲化於有。若有著空者。諸
佛所不化。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
愚癡論。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
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倶無著也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十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十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釋如來神力品
如來者上釋竟。神名不測。力名幹用。不測
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此中爲
付囑深法。現十種大力。故名神力品。自此
品下凡有八品。是付囑流通。今品明菩薩受
命弘經。次品如來摩頂付累。文有長行偈
頌。長行爲三。一菩薩受命。二佛現神力。三
結要勸持初經家叙敬儀。次發誓弘經。弘
經爲三。一時節佛滅後是也。二處所分身等
國是也。三誓願。非但奉命益他。亦自願此
眞淨大法。兼濟倶美也。從爾時下。是第二
現十神力爲二。初所對之衆。次正現神
力。於文殊等者。迹化衆也舊住者。下方本化
衆也一切者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佛來者也
問。但見下方發誓。不見文殊等發誓何也。
答。上文云。我土自有菩薩能持此經。即兼
得之也。十神力者。一吐舌相者。今經所演
開三顯一内祕外現廢近顯遠。明三世益物
皆誠諦不虚。福徳人舌至鼻。三藏佛至髮
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極於淨天之
頂。相既殊常説彌可信。二通身毛孔遍體放
光。周照十方無處不朗。表智境罄也。上
白毫吐耀始在東方。表七方便初見一理。
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
因終于等覺究竟佛慧。分身諸佛亦復如
是。三謦咳者。將語之状也。亦是通暢之相
也。四十餘年隱祕眞實。今獲伸舒無有遺
滯。是我出世大事通暢。是故謦咳欲以此
法付諸菩薩令於後世導利衆生。將語
斯事是故謦咳。謦咳具二義。一咳咳事了。
一咳咳付他也。四彈指者隨喜也。隨喜七
方便同入圓道。隨喜圓道増智損生。隨
喜諸菩薩持眞淨大法。隨喜後世獲無上
寶。此一彈指豎徹三世横亘十方。五地六
種動者。表初心至後心六番動無明。今明
復動一切人六根令得清淨也。六普見大
會者。表諸佛道同也。而今而後亦復如是。
上五千起去三變被移。既失本心不能現
益。宜以非滅現滅。從諸菩薩弘經得道。
入於佛慧如今會無異。亦表未來有機
一也。七空中唱聲者。表於未來有教一
也。八南無歸命爲佛弟子。表於未來有人
一也。九遙散諸物雲聚而來者。表未來有
行一也。十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
也。問何以知十相表現意復表將來意。答
文云。我以如來神力。爲囑累此經故猶不
能盡。表現表將其義明矣。從爾時佛告上
行下。是第三結要付囑。文爲四。一稱歎付
囑二結要付囑。三勸奬付囑。四釋付囑。初
歎如文。結要有四句。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
也。此結一切皆妙名也。一切力者。通達無
礙具八自在。此結妙用也。一切秘藏者。遍
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也。一切深事
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皆於此經宣
示顯説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已。撮其樞柄
而授與之。從是故汝等下。三是奬勸付囑
如文。從所以者何下。四是釋付囑也。上云
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經中要説要在
四事。道場釋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釋上祕
藏。轉法輪釋上一切法。入涅槃釋上神力。
此之四要攝經文盡。故皆應起塔也。所言
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轉法輪是般若。入涅槃
是解脱。三法成祕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
義也。阿含云。佛出世唯四處起塔。生處得道
處轉法輪入涅槃。坐道場是法身生處。餘悉
如文。偈有十六行。初四行頌十神力。次十
二行頌結要。囑累下二行。是人之功徳總頌
四法。能持則爲已見我下。第二八行半。別頌
四法。初一偈半頌一切法。持法即持佛身
。令我及分身兩偈頌神力。神力勸佛令
歡喜。諸佛坐道場一偈。頌祕要可解。於諸
法之義四偈。頌甚深之事。説法破闇入一
乘。是佛甚深之事也。後一偈半總頌結也
釋囑累品
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
得名故言囑累。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
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故言囑累。囑是
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
受合論故言囑累品也。是故如來躬從座
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衆曲躬合
掌。如世尊勅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囑
累品也。文爲二。初付囑次時衆歡喜。初爲
三。一如來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
初又三。一正付二釋付三誡付。正付者佛以
一權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國土
側塞虚空諸菩薩實智之頂。如來授道化
他故。名權智手也。菩薩自行受道故。名實
智頂也。若申手摩頂。即身付囑也。權智臨
實智。即意付囑也。而作是言者。即口付囑也。
文有四悉檀意。我於無量劫修是難得之法
者。此從前佛受學。今以付爾。爾當授彼三
世繼嗣。即世界悉檀也。一心流布即爲人悉
檀也。廣令増者。即對治悉檀也。益者。即第一
義悉檀也。所以者何下。釋付也。有大慈悲
者。如來室也。無諸慳悋者。如來衣也。亦無所
畏者。如來座也。佛之智慧者。一切智也。如來
智慧者。道種智也。自然智慧者。一切種智也。
於如來室中。能施衆生三種智慧。乃至座中
亦復如是。如是施主故無慳悋故無所畏。
汝等當學如來此法。是名釋出佛意而付
囑之。從於未來世下是誡付者。若根深智利
直説佛慧。若不堪者。於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佛慧是深而非餘。六方便是餘而非深。
別教次第是餘亦是深。汝能以餘深。助申
佛慧者。即善巧報佛之恩。是名誡付囑也。
從時諸菩薩下。是第二領受。歡喜意領受。
曲躬低頭是身領受。倶發聲言是口領受。兼
得意領受也。如世尊勅者。領受大施主如來
室意。當具奉行領受無慳悋如來衣意。願不
有慮領受無所畏如來座意。佛既三付菩薩
三受。皆如文。爾時釋迦下。是第三唱散。多
寶爲證經故來。今迹本二門已訖。故須敬
遣如故。分身爲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
分身還本。塔不可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
塔猶聽法故閉而尚在。問塔若聽法亦應不
閉。答證正已故閉。聽流通故在云云。從説
是語時下。是大衆歡喜。諸佛爲化他事遂
故喜。菩薩爲自行得法故喜。又説人清淨故
喜。佛是也。聞清淨法故喜。妙經是也。聞
法獲證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三事
具足故大歡喜云云
釋藥王菩薩本事品
觀經曰。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説佛慧。
以雪山上藥供養衆僧。願我未來能治衆
生身心兩病。擧世歡喜號曰藥王。此文明
一切衆生喜見頓捨一身復燒兩臂輕生
重法命殞道存。擧昔顯今故。言本事品也。
若推此義星光應在喜見之後。從捨藥發
誓已來名藥王故云云。此下五品皆是化他
流通。今品明化他之師。唯願大法大得弘
宣。大願衆生獲大饒益。所以竭其神力盡
其形命。殷殷虔虔志猶未已。庶令弟子宗
法如師。我傳爾明爾復傳明。明明無已師
之志也。故知此品勗弘法之師也。下如妙
音觀音兩品。明他方大士奉命弘經。普現
色身形無定準。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
庸識度。於所聞處勿生輕想。輕想則法不
染心。故知下品勗受法弟子也。有人言。上
諸品諸佛爲佛事。此品下菩薩爲佛事。此一
往耳。上品亦有菩薩。此下品亦有諸佛云云
今明方便品開三顯一圓因已竟。安樂行品
明乘乘之法。壽量明乘果已竟。此品下明
乘乘之人。故十二門論云。大乘者。普賢文殊
大人之所乘也。藥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觀
音以三昧乘乘。陀羅尼以總持乘乘。妙莊
嚴以誓願乘乘。普賢以神通乘乘。作此
解者。於化他流通義便也。文爲四。一問二
答三利益四多寶稱善。問爲三。一通問遊
化。二別問苦行。三請答如文。二答爲二。一
但答苦行者。遊化則指色身三昧。或指下
二品也。二歎經。答苦行中。先明事本。次
明本事。事本爲三謂時節有佛聲聞國土
等。悉如文。本事爲三。一佛説法二修供養
三結會。然佛普爲一切。何獨喜見。其是對
揚須付流通。如今之身子寄一而言諸耳。
苦行又二。一現在二未來。現在又二。一修行
得法。二作念報恩。報恩又二。一三昧力。二
正報身力。身力爲三。一燒身二佛稱歎三時
節。眞法供養者。當是内運智觀觀煩惱因
果。皆用空慧蕩之。故言眞法也。又觀若
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實相。誰燒誰然能供
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眞法也。一切衆生下。
未來苦行又爲五。一生王家二説本事三
往佛所四如來付囑五奉命任持。悉如文。
任持又四。一起塔二燒臂三利益四現報。悉
如文。佛告下。是第三結會古今。又爲二。一
結會二勸修。勸修者。能然一指勝捨外身。
外輕内重故功福有異。文云妻子者外身也。
國城等外財也。從若復有人以七寶下歎
經。先歎能持者。次歎所持法。後明持福深。
七寶奉四聖。不如持一偈。法是聖師能生
能養能成能榮莫過於法。故人輕法重也。宿
王下。第二歎所持法又二。初歎法體次歎
法用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爲第一者。無量
義云四水譬教。藥草喩中一雲能雨譬説。今
更諸水總一切教別擧四者。譬乳酪生熟四
味教也。此法華教譬醍醐海也。説窮本地
爲深。遍一切處爲大。純明佛法不説餘
法爲鹹。最爲深大其義如是。十寶山名出
華嚴及衆經云云。土黒鐵圍故非是寶。十山
雖寶或一或二神龍雜居。須彌四寶所成純
天所住。譬餘教説能依十地四十心或凡
或賢或聖説所依或俗或眞或中。是爲
下。此法華經所説諦理常樂我淨。如四
寶所成。開示悟入者之所依。是故此義最爲
高上。星月同是陰精倶於夜現。星無虧盈
不及於月。諸經説權智不得自在。此經
明權即實實即權。盈虧相指不二而二。如此
説權智勝餘教也。日是陽精獨能破闇。諸
經明實智破惑。尚不及即實而權。那得
並即權而實。故知此經明實智最爲第一。
輪王號令止在四域。釋齊三十三。梵號令
總上冠下。譬餘經説三諦三昧各不相收
不得自在。此經所説以實相入眞。決了
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實相入俗一切治生産
業不相違背。實相入中諸法無非佛法。文
云。一切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其義如
是。一切凡夫四果支佛第一者。此明任運無
功用也。餘經要因功用乃得入流。如四果
人因聞思修方乃得悟。此經明無作四諦
不雜方便。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如大白牛
肥壯多力其疾如風云云。聲聞支佛菩薩爲
第一者。此明因第一也。餘經明因是七方
便。今經明因出方便外。故因第一也。如來
第一者。此明果也。餘經明果近在寂場。此
經明果遠指本地故最第一。此經能救下。
歎法用。初歎拔苦用。次十二事歎與樂用
後結皆如文。從若人得聞下。明持經福
深。先擧全聞經福。次擧聞品福。有格量
有囑累如文。口出香是現報。餘是後報。得
聞是經不老不死者。此須觀解。不老是樂不
死是常。聞於此經得常樂之解。坦然在懷
無所畏忌。説是下。是第三聞品得益如文。
第四多寶稱善如文
釋妙音菩薩品
文中自釋。昔奉雲雷音王佛十萬種妓。今
遊化他土音樂自隨。昔奉八萬四千寶鉢。
今爾許道器眷屬圍遶。昔得一切衆生語言
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
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此品明菩薩以
難思之力。隨類通經。物覩其迹莫測其
本。但甘其味無擇其形。當卑其地自壅
其流。即是化他門中第二意也。文爲六。一
放光東召二奉命西來三十方弘經四二土
得益五還歸本國六聞品進道。大人相者
大相海也。遍體毛功徳。不及一好功徳。衆
好功徳不及一相功徳。諸相從下向上展
轉相勝。不及白毫功徳。*白毫功徳不及
肉髻功徳。故是大人相也。此相業者從孝順
師長起。今放是光召本弟子。使弘中道之
經利益大機者也。白毫從一道清淨起。
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問佛一一相皆法
界海。何故勝負。答他經所明宜作此説耳
問。佛有縁弟子布滿十方。何故召東説西。
不論八方耶。答此有所表。淨名云。日月何
意行閻浮提。欲以光明除衆闇瞑。東是光
始西是其終。有始有終其唯聖人乎。未發
心者令其發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一菩
薩既爾諸衆亦然。一方既爾諸方亦然。聖不
煩文擧一蔽諸。故但言東西耳。發來文爲
二。一發來縁二正發來。來縁爲六。一經家
叙其福慧二被照三辭四誡五受旨六現
來相。叙福之由。由値先佛多也。甚深智慧
即智慧莊嚴。十六三昧即福徳莊嚴也。光照
身辭佛悉如文。佛誡者。然法身大士故不
肅而成。所將眷屬或未達者。故寄彼而規
此耳。夫佛身與理相稱。不得見卑小而
忘其尊嚴。此約如來座爲誡也。夫師及弟
子智斷具足。師既施權弟子亦隱其實。此
約如來衣爲誡也。夫依報國土皆正報所
感。如來以慈臨大千。宜須高須下。勿覩
依報而忽正報也。此約如來室爲誡也。此
佛弘經亦勅三意。彼尊誡約諸佛道同也。受
旨者。如來力是座力。神通力是室力。莊嚴力
是衣力。此受弘經之大旨利物之宗要。故能
不動此會。遊化十方焉。現相文爲六。一
遣蓮花二問三答四請五推功六命來。悉如
文。問若文殊位下。辭不應求見。若文殊位
高相來那忽不識。答雖同一位有始中終。
止此一事不知無忝高位。又衆中見瑞不
了。發起令知故問佛耳。從于時下。是發來
文爲六。一與眷屬經歴二叙相登臺三問
訊傳旨四請見多寶五世尊爲通六塔中稱
善。悉如文。第三弘經爲二問答。初問種何
善根。二問有是神力。善根是問昔。神力是
問今。佛還答二意。昔獻樂奉器仍結古今。
悉如文。此答其種善根之問。從華徳下。
答其神力之問。示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
結成十法界六道耳。爾時華徳下。是問今
住何定而能如此自在利益。佛答如文。説
是品下。是第四二土利益。三昧與陀羅尼。體
一而用異寂用爲三昧持用名陀羅尼。又色
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説名陀羅尼。上品云
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轉身得一切語言陀
羅尼。當知音聲猶是色法。故言體一用異。
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餘根清淨名三昧。都
是六根清淨法門耳。爾時妙音下。第五還本
土。動地雨花者。菩薩*經歴尚能傍益。
佛前放光。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土。亦
傍論利益也。第六聞品進道如文
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此品是當途王經。講者甚衆。今之解釋不與
他同。別有私記兩卷。略撮彼釋此題。有通
有別。通有十雙別有五隻。十雙者。一人法
乃至第十智斷云云。觀世音者人也。普門者法
也。人有多種云云。法有多種云云。依前問
答論觀世音人。依後問答論普門法。人法
合題故言觀世音普門品觀世音者大悲
拔苦。依前問答。百千苦惱皆得解脱。普門
者大慈與樂。依後問答。應以得度而爲説
法也觀世音者智慧莊嚴。智能斷惑如明
時無闇。普門者福徳莊嚴。福能轉壽如珠
雨寶者也觀世音者觀冥於境。即法身也。
普門者隨所應現。即應身也觀世音者。譬
藥樹王遍體愈病。普門者。譬如意珠王隨意
所與觀世音者。冥作利益無所見聞。三
毒七難皆離。二求兩願皆滿也。普門者顯作
利益。目覩三十三聖容。耳聞十九尊教也。
觀世音者。隨自意照實智也。普門者。隨
於他意照權智也觀世音者。不動本際
也普門者。迹任方圓也觀世音者。根本是
了因種子。普門者。根本是縁因種子也
世音者。究竟是智徳。如十四夜月光也。普
門者。究竟是斷徳。如二十九夜月邪輝將
盡也。經文兩問答含無量義。略用十雙。始
從人法終至智斷釋品通名。其義如是。別
論五隻者。一觀也。觀有多種。謂析觀體觀
次第觀圓觀。析觀者滅色入空也。體觀者即
色是空也。次第觀者。從析觀乃至圓觀也。
圓觀者。即析觀是實相。乃至次第觀亦實相
也。今簡三觀唯論圓觀。文云普門觀若不
圓門不稱普。即此義也。世者。若就於行先
世後觀。若就言説先觀後世。今從説便故
後論世。世亦多種。謂有爲世無爲世二邊世
不思議世。有爲世者三界世也。無爲世者二
涅槃也。二邊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議世者
實相境也。簡却諸世但取不思議世也。音
者機也。機亦多種。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
機。人天機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二乘機
者。厭畏生死欣尚無爲也。菩薩機者。先人
後己慈悲仁讓也。佛機者。一切諸法中悉以
等觀入。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也。揀却
諸音之機。唯取佛音之機而設應。以此機
應因縁故。名觀世音也。普者周遍也。諸法
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者則是圓
法。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約十
法明普。得此意已類一切法無不是普。
所謂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離惑普入法門普
神通普方便普説法普成就衆生普供養諸佛
普。始自人天終至菩薩皆有慈悲。然有普
有不普。生法兩縁慈體既偏。被縁不廣不
得稱普。無縁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
不遍。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如此慈悲
遍薫一切。名慈悲普。弘誓普者。弘廣也誓
制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約四諦起。
若約有作無生無量四諦者。收法不盡不
名爲普。若約無作四諦者。名弘誓普也。修
行普者。例如佛未値定光佛前凡有所修
不與理合。從得記已觸事即理。理智歴
法而修行者。無行而不普也。斷惑普者。若
用一切智道種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却
枝條不名斷惑普。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
者。五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入法門
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後所入名入法門
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衆
多。又爲定所縛故不名普。若歴別諸地淺
深階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
悉入其中。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名法
門普。神通普者。大羅漢天眼照大千。支佛
照百佛世界。菩薩照恒沙世界。皆縁境狹
發通亦偏。若縁實相修者。一發一切發。相
似神通如上説。況眞神通而非普耶。方便
普者二種。道前方便修行中攝。道後又二。一
者法體。如入法門中説。二者化用。如今説。
逗機利物稱適縁宜一時圓遍。雖復種種
運爲。於法性實際而無損減。是名方便普。
説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稱十法界機。隨其
宜類倶令解脱。如修羅琴故名説法普。成
就衆生普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
皆菩薩所爲。鑿井造舟神農甞藥雲蔭日照
利益衆生。乃至利益一切賢聖。示教利喜令
入三菩提。是名成就衆生普。供養諸佛普
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花一香。
普供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於一
塵中出種種塵亦復如是。若作内觀者。圓
智導衆行。圓智名爲佛。衆行資圓智。即是
供養佛。若行資餘智。不名供養普。衆行資
圓智。是名供養普。門者。從假入空空通而假
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則非普。壅故
非門。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
諦故名普。正通故名門。普門圓通義則無
量。略擧其十類則可知。此品猶是普現三
昧化他流通也。文爲三。一問二答三聞品得
益。問答兩番。初番問爲二。初經家叙時者。
説東方菩薩竟。次説西方菩薩時也
東方生善竟。次説西方生善時
説東方
斷疑竟。次説西方斷疑時
説東方得道
竟。次説西方得道時
無盡意者。大品明
空則無盡。大集明八十無盡門。淨名云。夫無
盡者。非盡非無盡故名無盡。總三經。用
三觀三智。釋無盡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
也。智契於境。單從於境應言無盡。單從
於智應言於意。境智合稱故言無盡意也。
一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又意即法界中
道。故言能觀心性名爲上定此約三智
三觀。釋名也。興問者。大經云。具二莊嚴能
問能答。無盡意前以慧莊嚴。問觀世音慧莊
嚴。佛以慧莊嚴。答觀世音慧莊嚴也。佛答
爲三。一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總爲四。一
人數二遭苦三聞名稱號四得解脱。自有多
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
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衆生多人也。受諸苦
惱多苦也。擧多顯少多尚能救況少苦耶。
遭苦是惡稱名是善。善惡合爲機義也。而
得解脱是應也。此是機感因縁。名觀世音。亦
是人法因縁。乃至智斷因縁。名觀世音。後去
例如此。結名不煩文。別答爲三。一口機應
二意機應三身機應。口又二。初明七難次
結。火難爲四。一持名是善。二遭火是惡。三
應。四結。於一難中例爲三番。一果報火。地
獄已上初禪已還皆論機應。二惡業火。地獄
已上非想已還皆論機應。三煩惱火。地獄已
上等覺已還皆論機應。七難三毒二求例皆
如此。此義既廣可以意知不可文記。身機
爲二。初二求次結。求男有立願修行徳業。
求女文略修行。正言禮拜是同故略之。願
業各異故重出之。結如文。從是故衆生下。
是勸持名爲三。勸持格量結歎。上述勝名
美徳不辨形質。若欲歸崇宜持名字。是
故勸持也。入大乘論云。法身唯一應色則多。
格六十二億應。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圓人
唯一偏人則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
圓菩薩也。第二番問爲三。云何遊問身。云
何説問口。方便問意。此聖人三密無謀之
權。隨機適應也。佛答亦三。一別答二總答三
勸供養。應以者。答方便力也。現身答其問
遊也。説法答其問口也。凡有三十三身十
九説法云云。從成就下。結別開總。別文廣
意狹。總答文狹意廣云云。從是故下勸供養。
此中見形聞法。故勸供養也。初勸次受
旨。受旨爲六。奉命不受重奉佛勸即受結
皆如文。從持地下。是聞品功徳云云。無等等
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
理。故無等而等*也。又畢竟之理是無等。初縁
畢竟理而發心。能等於理故言無等等也。
又心之與理倶不可得。將何物等何物。而
言無等等耶。心之與理倶不可説不可説
而説。説此心等此理。故言無等等耳。初一
是横釋。次一是豎釋。次一非横非豎釋也
釋陀羅尼品
此翻總持。總持惡不起善不失
又翻能遮
能持。能持善能遮惡其二
其三
此能遮邊惡能
持中善
衆經開遮不同。或專用治病。如
那達居士。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用滅罪。
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
或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則非治病
非滅罪非護經。若通方者亦應兼。若論別
者幸須依經勿乖教云云。諸師或説呪者。是
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爲非。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
或云呪者如軍中之密
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若不相應即執治
罪。若不順呪者頭破七分。若順呪者則無
過失
或云呪者。密默治惡惡自休息。譬
如微賤從此國逃彼國。訛稱王子。彼國以
公主妻之。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
來。主往説之。其人語主。若當瞋時説偈。
偈云。無親遊他國。欺誑一切人。麁食是常
事。何勞復作瞋。説是偈時默然瞋歇後不
復瞋。是主及一切人但聞斯偈。皆不知意。
呪亦如是。密默遮惡餘無識者
或云呪
者。是諸佛密語。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
無有能識。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呪亦如
是。秖是一法遍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

爲此義故皆存本音。譯人不翻意在此
也。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呪護之使道流
通也。文爲四。一問持經功徳。二答甚多。三
請以呪護。四聞品得益。一問如文。二答
有格量本。問多不。答甚多。格出功徳如
文。請説呪有五番。一藥王二勇施三毘沙
門四持國五十女。藥王爲四。一請二説三歎
四印。下例有三如文。十女爲五。一列名二
請説三歎四誓五印。夜叉翻捷疾鬼羅刹翻
食人鬼。二部是北方所領者。富單那熱病鬼。
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倶有此鬼。毘陀羅
赤色鬼。揵陀羅黄色鬼
烏摩勒烏色鬼
跋摩羅青色鬼。阿梨樹枝墮地法爾破爲
七片。弑父母破僧是三逆罪。外國油者擣
麻使生蟲合壓之。規多汁益肥。此過尤
也。斗秤輕出重入欺盜之尤。近世有小斗出
大斗入震銘其背。斯罪亦不輕也
釋妙莊嚴王本事品
此因縁出他經。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
華經極生殷重。雖卷舒祕教甘露未霑。
日夜翹誠晷刻無忘。歎云苟非其人乎。地
非其處乎。世間紛愀靜散相乖。直爾求閑
尚須厭棄況崇道乎。於是結契山林志欣
佛慧。幽居日積衣糧單罄。有待多煩無時
不乏。一餐喀喀。廢萬里之行。十旬九飯。屈
雲霄之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窮
尚不存身法當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
道莫慮朝中。我一人者捨此身力誓給所
須。於是振錫門閭以求供繼。自春至冬周
而復始。如僕奉大家。甘苦無喜慍。三人得
展其誠功圓事辦。一世之益當無量生。其
一人者數渉人間。屡逢聲色坯器未火難
可護持。偶逢王出車。馬駢闐旌旗噏赫。生
心動念愛彼光榮。功徳薫修隨念受報。人
中天上常得爲王。福雖不貲亦有限也。三
人得道會而議云。我免籠樊功由此王。其
耽果報増長有爲。從此死已不復爲王。方
沈火坑良難可救。幸其未苦正可開化。其
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復邪見。若非愛鈎無
由可拔。一人可爲端正婦。二作聰明兒。
兒婦之言必當從順。如宜設化果獲改邪。
婦者妙音菩薩是。昔二子者。今藥王藥上二
菩薩是。昔時王者。今華徳菩薩是。所以白毫
東召。升紫臺而西引神呪護經使流通而
大益。説四聖之前縁故。名妙莊嚴王本事
品。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徳莊嚴諸根也。此
王往日於妙法有縁。道熏時熟諸根應淨。
生雖未獲其理必臻。靈瑞感通嘉名早立。例
如善吉雖未無諍已號空生。故下文云。得
清淨功徳莊嚴三昧。以是義故名妙莊嚴
王也。前品説呪護。今品説人護。人護尚爾
呪護彌良。普勸流通也。文爲六。一明事本
二雙標能所三能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結
會古今六聞品悟道。事本如文。彼佛法中
下。第二雙標能所。所化一人能化三人倶
出其名別顯二子福慧六度四弘。餘經指此
爲十波羅蜜。横法門也。三十七助道。豎法門
也。餘經爲正道。行行爲助道。今經指十度
爲正。呼此是助道也。禪度中具有三昧。道
品中節節有三昧。更標七三昧者。廣顯法
門耳。從時彼佛下。第三能化方便文爲三。
一時至二論議三現化。初時至者。彼佛出世
常宣正法。於王縁弱則非其時。若説法華
則其時矣。文云彼佛將欲引導説法華經。
即其義也。第二論議文中。子白母時至。母讓
令化父。子怨出邪見家。母責令憂念。悉如
文。從於是二子下。是第三現化。現化應十
八變。可具釋之。從時父見子下。第四所
化得益。文爲十。一信子伏師。王覩邪變或
一或二狹而且陋。見子所作歎未曾有。信
其子而伏其師。問師是誰我亦願見。二父
王已信。宮中八萬四千又熟。白母稱慶願放
出家。母亦聽之。三重催父母。今正其時佛
難値故。四化功已著佛歎功徳。法華三昧
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如前説。離惡趣者。
一往以三途爲惡趣。具論二十五有。皆乖
眞起妄悉是惡趣。今皆離之。即二十五三
昧。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即祕密之
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非餘人也。五倶詣
佛所。聞法供養見瑞歡喜。六佛與受記。七
出家修行。八稱歎二子。九佛述行高。十歎
佛自誓。佛讃善知識大有義。善知識能作
佛事。此則外護善知識。示教利喜者。此則教
授善知識。所謂化導令得見佛者。此則同行
善知識。令入菩提此則實際實相善知識。雜
阿含云。善知識者若貞良妻。此即外護義。又
善知識者如宗親財。此即同行義。又善知
識如商主導。此即教授義。又善知識如子
臥父懷。此即實際義也。佛告大衆下。是結
會古今。先結會。次結歎二菩薩也。説是下。
聞品得道如文
釋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論觀經同名遍吉。此經稱普賢。皆漢語。
梵音邲輸&T075586;陀。此云普賢。悲華云。我誓於
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
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縁今改汝字
名爲普賢。此即三悉檀意。復是因縁解釋。又
是行願得名。由來從於念處至四善根。通
稱爲普賢。別約世第一法鄰眞近聖。稱
之爲賢。此三藏中説耳。今明伏道之頂。其
因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隣于極聖曰賢。若
十信是伏道之始。非頂非周隣于初聖之
初。非後非極。乃至第十地亦非周極。況前
諸位乎。今論等覺之位。居衆伏之頂。伏道周
遍故名爲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隣終際
極故名爲賢。釋論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
月。斯義明矣。此約圓教位。釋後位普賢也。
勸發者戀法之辭也。遙在彼國具聞此經
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已。故自
東自西而來勸發。具四悉檀意云云。文云。
我爲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若見我身
甚大歡喜
已見我故轉復精進。即得三
昧及陀羅尼
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
能破壞者。亦復不爲女人之所惑亂
千大千世界微塵菩薩具普賢道
如此明
文即四悉檀。而來勸發也。上判流通爲三。
從十九行偈已後三品半。擧經力大以勸
流通。藥王品下五品。擧菩薩化道力大以
勸流通。此一品擧普賢誓願力大以勸流
通。分文爲四。一發來二勸發三述發四發
益。初經家叙發來爲三。一上供二下化三
修敬。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徳者
人一也。名聞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
通者樂也。威徳者我也。名聞者淨也。言説如
此即一而四徳無不備自在義焉。淨力故
雨花。樂力故奏伎。神通故動地。自在力故
隨意而雨。隨去隨雨隨動隨奏。譬如大龍
飛行不息身邊雲雨流起無窮。普賢及眷屬。
以菩薩身用四徳力來勸發四一。所逕
歴處自行上供。其事如此。從又與諸天龍
下。所逕歴處下化利益。隨他所宜現八
部像。略用二力隨所堪任。其事如此。三者
修敬身旋面禮如文。勸發爲二。一請問勸
發。二誓願勸發。有問有答。問者遙聞經竟
戀法無已。遠來之志志在勸發。是故更請
正説勸發自行。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如來
若許二途再演光光無極。是故雙請也。佛答。
先總次別三結。別列四法名如文。其既雙
請如來巧答。略擧四以蔽諸。何者四法之要
該括正通。何者佛雖無偏。若能遠惡從善
反迷還正。開權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
可聖心諸佛護念。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
是植衆徳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亂不味不取
不捨。亦是發救衆生。當知此四與開權顯
實名異體同。無二無別。又佛護念者。是開佛
知見。植衆徳本是示佛知見。發救衆生是悟
佛知見。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見。迹門之要此
四收矣。又迹則有本。從本開示悟入。故有
迹中開示悟入。今開迹即顯本。本迹無二
無別。以四法答其請正。於義明矣。以四
法答請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發救衆
生是入如來室。入正定聚佛所護念。是著如
來衣。*植衆徳本是坐如來座。是弘宣之要
即四而三。發救衆生是誓願安樂行。入正定
聚是意安樂行。*植衆徳本是口安樂行。護念
是身安樂行。當知後四即前四也。一答酬
其兩請。擧四冠罩一經。法華之重演。斯
經之再宣。遠來之勸發。其義如此。三結
者。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舊云。能行四
法於未來世。常手得是經。今謂不爾。上
文云。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説。又云。咸
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蓋法華之正
體。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爲經。此結
其請正之問。若能運此解行傳與他人。他
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能得眞解成第二
第三第四依人。此結其請流通之問。此意
不見浪作餘説耶。白佛下第二誓願勸發。
文爲二。一護人二護法。護人爲六。一攘其
外難。初總攘其難。故言使無伺求得其便
者是也。次別攘其難。擧十二非是也。二教
其内法。凡三番教訓。初行立讀誦。乘六牙白
象安慰其心。次坐思惟。復乘六牙教示其
經。與其三昧也。陀羅尼旋假入空也。百
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爲方便道。
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也。後三七一心精進。
復乘六牙示教利喜説呪。如文。三覆以神
力。若聞若持莫非神力。如文。四示勝因。若
能五種法師。即三世佛所爲種爲熟爲脱。
此人同未來諸佛得脱。故言同普賢行。此
人已於先佛*植善。故言深種善根。此人
爲現佛所熟。故言手摩其頭。五示近果。但
能書寫近在忉利。具五法師次在兜率。如
文。六總結。是故智者下是也。從世尊我今
神力下。是第二誓願護法。如文。第三述發
者。即是如來擧勝述成其劣。増進行者勇
鋭弘宣。先述護法。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
内積慈悲。又久劫*已來作如此護。我亦以
佛之神力守護是法。況復汝耶。如文。從若
人下述其護人。雖不次第述成意足。
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
法。其尚見我萬徳果身。況汝因中六牙白
象。其尚從佛口具足聞經。況汝所教忘失
章句其尚爲佛口讃手摩佛衣所覆況汝因
人陀羅尼覆耶。從不貪著世樂下。述其擧
因。廣擧因中無諸過惡。少欲知足修普賢
行述勝因也。從若如來滅後下。述其擧近
果也。其人當詣道場必成遠果。況近果
耶。亦於現世得其近果。不但生天也。從
若人輕毀下。述其能攘外難。佛廣示毀者
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非但持經者
難滅。亦乃欲毀者福生。無毀無難彼此安
樂。曠濟無偏慈之至也。從應起遠迎當如敬
佛。述其結信者功徳。第四從説是下。發
益之文也。一聞品益。旋陀羅尼是初地位。
具普賢道是十地位。二聞經益。大衆歡喜是
也。歡喜如前説。此中云何猶稱聲聞。乃是
經家存其本位耳。又經家稱其是大乘聲
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斯義彌顯也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