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起信論 (No. 1667_ 馬鳴實叉難陀譯 ) in Vol. 32

[First] []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1667[No.1666]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夫聲同則應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頼宣揚
乎法子。素王垂範假傳述乎素臣。蓋徳必不
孤聖無虚應矣。起信論者。大乘之祕典也佛
滅度後五百餘年。有馬鳴菩薩。出興于世。時
稱四日道王五天。轉不退輪建無生忍。銘總
持之智印。宅畢竟之眞空。受波奢付囑。蒙釋
尊遠記。善説法要大啓迷津。欲使群生殖不
壞之信根。下難思之佛種。故造斯論。其爲論
也。示無價寶。詮最上乘。演恒沙之法門。惟在
方寸。開諸佛之祕藏。本自一心。遣執而不喪
其眞。存修而亦忘其相。少文而攝多義。假名
而會深旨。落落焉晈智月於淨天。滔滔焉注
禪河於性海。返迷歸極莫不由之。此論東傳
總經二譯。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師波羅末
陀此云眞諦。以梁武帝承聖三年歳次癸酉
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共揚州沙
門智愷所譯。此本即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
難陀。齎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内。獲舊
梵本。與義學沙門荊州弘景崇福法藏等。以
大周聖暦三年歳次癸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已
丑。於授記寺。與花嚴經相次而譯。沙門復禮
筆受。開爲兩卷。然與舊翻時有出沒。蓋譯者
之意。又梵文非一也。夫理幽則信難道尊則
魔盛。況當劫濁尤更倍増。故使偏見之流。執
成唯識誹毀此論。眞妄互熏。既形於言遂彰
時聽。方等甘露翻爲毒藥。故經云。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豈可輒以凡心貶量聖
旨。夫眞如者。物之性也。備難思之業用。蘊不
空之勝徳。内熏妄法令起厭求。故勝鬘經云。
由有如來藏。令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又經云。
闡提之人。未來以佛性力故。善根還生。如彼
淨珠能清濁水。是勝義之常善。異太虚之無
記。故經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虚空無故非
三世攝。豈執事空以齊眞理。夫論妄者。依理
故迷眞性。隨流爲妄漂動。故經云。隨其流處
有種種味。又楞伽經云。如來藏爲無始虚僞
惡習所熏。名爲識藏。密嚴經云。佛説如來藏。
以爲阿頼耶。惡慧不能知。藏即頼耶識。雖在
纒而體淨。不變性而成迷。故經云。然藥眞味
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又云。雖處五道受別異
身。而此佛性常恒不變。若言眞不熏妄妄不
熏眞。眞妄兩殊豈會中道。故梁攝論云。智慧
極盲暗。謂眞俗別執。今則眞爲妄體妄假眞
成性相倶融一異雙遣。故密嚴經云。如來清
淨藏。世間阿頼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聖教明白。何所致疑。良由滯相而乖眞。尋末
而棄本。言越規矩動成戲論。自貽聖責深可
悲哉。余少小以來。專心斯論。翫味不已。諷誦
忘疲。課拙傳揚二十餘遍。雖未究深旨。而麁
識文意。以爲大乘明鏡莫過於此。幸希宗心
之士。時覽斯文。庶日進有功。聊爲序引云爾



大乘起信論卷上
  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奉       制譯 
    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徳藏僧 勤求正覺者
    爲欲令衆生 除疑去邪執
    起信紹佛種 故我造此論
論曰。爲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衆生疑暗邪
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有法能生
大乘信根。是故應説。説有五分一作因。二立
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
總相。爲令衆生離苦得樂。不爲貪求利養等
故。二爲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衆生生來正解
故。三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不退信心。於大乘
法有堪任故。四爲令善根微少衆生。發起信
心至不退故。五爲令衆生消除業障。調伏自
心離三毒故。六爲令衆生修正止觀。對治凡
小過失心故。七爲令衆生於大乘法如理思
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爲顯信
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此諸句義
大乘經中雖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待
悟縁別。是故造論。此復云何。謂如來在世所
化利根。佛色心勝。一音開演無邊義味故不
須論。佛涅槃後。或有能以自力少見於經而
解多義。復有能以自力廣見諸經乃生正解。
或有自無智力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
無智力怖於廣説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
行。我今爲彼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
無邊之義。而造此論
云何立義分。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
法言有法者。謂一切衆生心。是心則攝一
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
心眞如相。即示大乘體故。此心生滅因縁相。
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種。
一體大。謂一切法眞如在染在淨性恒平等。
無増無減無別異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
求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徳故。三者用大。能生
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釋分。此有三種。所謂顯示實義故。對
治邪執故。分別修行正道相故。此中顯示實
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眞如門。心
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
相離故。心眞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
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
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
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
顯説。離心攀縁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
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説名眞如。以眞如
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説不可分別。一切言説
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眞如者。此
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説中極以言遣言。非其
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問曰。若如是者。衆
生云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説一切法而
無能説所説。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
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爲悟入
復次眞如者。依言説建立有二種別。一眞實
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眞實不
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徳有自體故。復次眞實
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
法差別相故。無有虚妄分別心故。應知眞如
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
相非異相。非一異相非非一異相。略説以一
切衆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爲空。據實
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
亦無故。言眞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