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智度論 (No. 1509_ 龍樹鳩摩羅什譯 ) in Vol. 25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切善法。意業中盡攝一切心心數法。身
口則攝一切色法。人身行三種福徳具足則
國土清淨。内法淨故外法亦淨。譬如面淨故
鏡中像亦淨。如毘摩羅詰經中説。不殺生
故人皆長壽如是等。問曰。身口意麁業是事
易知。須菩提何以故問。答曰。麁細不定故。
如求道人中布施是麁善。於白衣爲細。如
小乘中不善業爲麁。善業爲細。摩訶衍中
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爲麁。以麁細不定
故問。佛次第爲説麁業相。所謂奪命乃至邪
見。是三種身業四種口業三種意業。皆名爲
麁。復次破菩薩六波羅蜜法慳貪等。皆名
爲麁。問曰。先説十不善道已攝慳貪等。何
以復別説。答曰。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
不善道皆是惱衆生法。是六法不但爲惱
衆生。如慳心但自惜財不惱衆生。貪心有
二種。一者但貪他財未惱衆生。二者貪心
轉盛求而不得則欲毀害。是名業道。以能
起業故。瞋心亦如是。小者不名業道。以
其能趣惡處故爲道。是故別説六法無
咎。問曰。六波羅蜜中已説戒。今何以復説
戒不淨。答曰。破戒法是殺生等麁罪。戒不淨
是微細罪。不惱衆生。如飮酒等不入十不
善道。復次破五衆戒名爲破戒。不破所受
戒常爲三毒覆心不憶念戒。迴向天福邪
見持戒如是等名爲戒不淨。復次若菩薩
心遠離四念處等三十七品三解脱門。是名
麁業。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觀實法。隨涅槃
不隨世間。若出四念處等法。心則散亂。譬
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則直出*筒
還曲。復次若菩薩貪須陀洹果證是爲麁。
如人聞佛説須陀洹果不墮三惡道盡無
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餘在者如一渧二
*渧。則生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
佛爲衆生。今爲自身而欲取證。是爲欺
佛。亦負衆生。是故名麁。譬如人請客欲
設飮食而竟不與。是則妄語負客。菩薩
亦如是。初發心時作願。我當作佛度一切
衆生。而貪須陀洹。是則負一切衆生。如貪
須陀洹果。乃至貪辟支佛道亦如是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二



大智度論釋淨佛國土品第八十
二之餘卷第九
十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復次須菩提菩薩取色相受想行識相
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聲香味觸法相男相女
相欲界相色界相無色界相善法相不善法相
有爲法相無爲法相。是名菩薩麁業。菩薩摩
訶薩皆遠離如是麁業相。自布施亦教他人
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種種資生所
須盡給與之。亦教他人種種布施。持是福
徳與一切衆生。共之迴向淨佛國土故。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是菩薩摩訶
薩或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珍寶施與三尊。
作是願言我以善根因縁故。令我國土皆以
七寶成。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
樂樂佛及塔。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縁
我國土中常聞天樂。復次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天香。供養諸佛
及塔。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縁令我*國
土中常有天香。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
因縁故。令我*國土中衆生皆得百味食。復
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天香細滑施佛及
僧。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縁故。令我*國土
中一切衆生受天香細滑。復次須菩提。菩薩
摩訶薩以隨意五欲施佛及僧并一切衆生。
作是願言。以是善根因縁故。令我*國土中
弟子及一切衆生皆得隨意五欲。是菩薩以
隨意五欲共一切衆生迴向淨佛國土。作是
願言。我得佛時。是*國土中如天五欲應心
而至。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作是願言。我當自入初禪。亦教一切
衆生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心
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時。令一切衆生不遠離四禪。乃
至不遠離三十七品助道法。如是須菩提。菩
薩摩訶薩能淨佛國土。是菩薩隨爾所時行
菩薩道。滿足是諸願。是菩薩自成就一切善
法。亦成就一切衆生善法。是菩薩受身端
正。所化衆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徳因
縁厚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淨佛國
土。是*國土中乃至無三惡道之名。亦無邪
見三毒二乘聲聞辟支佛之名。耳不聞有無
常苦空之聲。亦無我所有乃至無諸結使煩
惱之名。亦無分別諸果之名。風吹七寶之
樹。隨所應度而出音聲。所謂空無相無作如
諸法實相之音。有佛無佛一切法一切法相
空。空中無有相。無相中則無作出如是法
音。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若立若行。常聞此法。
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國
土中諸佛讃歎衆生。聞是佛名必至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時。説法衆生聞者無有不信而生疑言。
是法是非法。何以故。諸法實相中皆是法無
有非法。諸有薄福之人於諸佛及弟子不種
善根。不隨善知識。沒在我見中。乃至沒在
一切種種見中。墮在邊見若斷若常。如是人
以邪見故。非佛言佛佛言非佛。非法言法法
言非法。如是人破法故。身壞命終墮惡道地
獄中。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見此
衆生往來五道。令離邪聚立正定聚中。更
不墮惡道。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淨佛國
土中。衆生無雜穢心。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
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爲若無爲。乃至是
土中衆生。畢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是爲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
釋曰。復有麁業。於諸法畢竟空中取相
生著心。所謂取色相受想行識相眼相乃至
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男相女相三界善不善有
爲無爲相等。問曰。男女相可是虚妄不實。餘
色等善不善法若不取相。云何能厭色等
成就善法。答曰。佛法中有二種空。一者衆
生空。二者法空。以衆生空破衆生相。所謂
男女等相。以法空破色等法中虚妄相。如
破一切法空中説。能觀色等善法如幻如
化不取定實相。得厭心則捨戲論常無常
等。是不名爲取相。又色等及善法皆和合
性空行故。不生諸煩惱。問曰。一切有爲法
假名和合故不應取。無爲法是眞實法。所謂
如法性實際。何以不取。答曰。以不取相
是無爲法無相名爲無爲法門。若取相便
是有爲。如是等一切虚誑取相不實。遠離麁
身口意業。菩薩欲行淨佛土。遠離如是
等麁身口意業。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
令行。共清淨因縁故則佛土清淨。上總相
説下別相説。是菩薩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施佛及僧。作是願。我以是布施因縁令我
國土皆七寶莊嚴。問曰。若滿三千大千世界
珍寶從何處得。又諸佛賢聖少欲知足。誰受
是者。若凡夫無厭足。何能受三千世界
物。答曰。是菩薩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
波羅蜜中。爲供養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
界珍寶供養。又此寶物神通力所作輕細無
妨。如第三禪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
聽法不相妨礙。何況大菩薩深入神通所
作寶物。或有菩薩變身如須彌山遍十方
佛前。以爲燈炷供養於佛若佛塔廟。而作
願言。令我國土常有光明。不須日月燈
燭。或有菩薩雨諸華香幡蓋瓔珞以爲供
養。復作是願。令我國土衆生端*正如華身
相嚴淨無有醜陋。如是等種種好色因縁。
復有菩薩以天伎樂娯樂於佛若佛塔廟。
是菩薩或時以神通力故作天*伎樂。或作
天王轉輪聖王伎樂。或作阿修羅神龍王等
天*伎樂供養。願我國中常聞好音。問曰。諸
佛賢聖是離欲人。則不須音樂歌舞。何以
*伎樂供養。答曰。諸佛雖於一切法中心
無所著。於世間法盡無所須。諸佛憐愍衆
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
受。如以華香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
妙香諸天所不及。爲利益衆生故受。是
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
衆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易可
受化。是故以音聲因縁而供養佛。或有菩
薩滿三千大千世界香。供養諸佛若塔。根
香莖香葉香末香。若天香若變化香若菩薩
果報生香。作是願令我國土中常有好香
無有作者。或有菩薩以百味供養諸佛及
僧。有人言。能以百種供養。是名百味。有
人言。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
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是名百
味。有人言。飮食羹餅總有百味。有人言。飮
食種種備足故。稱爲百味。人飮食故百味。
飮食則百千種味。菩薩福徳生果報食。及
神通力變化食。則有無量味。能轉人心令
離欲清淨。是四種食菩薩隨因縁供養佛及
僧。是故國土中自然有百味飮食。或有菩薩
以天塗香。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
身供養諸佛及僧。以此因縁故。令我國
土衆生受天細滑。問曰。沙彌戒乃至受一
日戒。尚不以香塗身。云何以香供養佛及
僧。答曰。是菩薩以身所貴物。隨所須時用
以供養。或以塗地塗壁及行坐處。又以隨
意五欲供養諸佛及僧及餘衆生。是菩薩
以好車馬妻妾伎直幡蓋金銀衣服珍寶。出
家人所不受則施諸衆生。作願言。令我國
土衆生常得隨意五欲。問曰。此五欲佛説
如火如坑如瘡如獄如怨如賊能奪人
善根。菩薩何以願使衆生得五欲。又佛説弟
子應納衣乞食坐林樹下。菩薩何以爲衆
生求得五欲。答曰。天上人中五欲是福
徳果報。若今世若後世。貧窮薄福者不能自
活。則行劫盜或爲物主所害。或爲財殺
他或被詰問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
不善。皆由貧窮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則所欲
隨意則不行十不善。菩薩國土衆生豐樂。
自恣無所乏少。則無衆惡。但有愛慢等軟
結使。若聞佛所説。或聞弟子所説。以心
柔軟故聞法易可得道。雖著心多利根故
聞無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膩之衣
則以灰泥淹之經宿以水浣之一時都去。
菩薩不欲令衆生著故。以五欲施但欲
令一時捨故與之。如汝先説。佛教弟子
*納衣乞食。宿罪因縁生在惡世。染著心多。
若得好衣美食著心則深。又爲求好衣食
故妨廢行道。是菩薩淨佛國土。衆生無量
福徳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復貴著。亦不
更求故無所妨。又復若行者離五欲修苦
行則増長瞋恚。又復憶念五欲則生煩惱。
爾時則無所向。是故佛言。捨苦樂用智慧
處中道。是故淨佛國土。五欲施無妨。問曰。
若爾者毘尼中何以一比丘言。我知佛法義
受五欲不妨道。是比丘應呵乃至三。不止
出。答曰。佛法有二種。小乘大乘。小乘
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如差經中佛説。
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
赤栴檀塗身及受好香花。妻子共臥使令
奴婢而斷三結得須陀洹。盡三結薄三
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聞是事即言。
雖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爲誰
説。佛爲白衣故説。此比丘持著出家法中
説。是須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盡形
壽不犯欲。以有餘三毒故。時時忘道而
發婬心。出家人於僧中口自誓言。我盡形
壽不犯婬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則棄。是
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違
犯。是二罪。是比丘見白衣得道故。而以自
身同彼。是故墮罪。淨佛國土有二種衆
生。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者雖受五欲無罪
亦無所妨。如兜率陀諸天及鬱單曰人。雖
受五欲不起重罪。出家衆生隨佛
聽。出家五欲亦無過咎。小乘法中爲阿
梨吒比丘説。薄福重罪之人心多悔故。淨
佛土者世世習行六波羅蜜三解脱門。雖
得五欲亦不染著。如經中説。所謂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念。我當自入初
禪。亦當教化衆生入初禪四禪四無量心。
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是菩薩作是願。我
作佛時盡行四禪乃至三十七品。如是福徳
故衆生雖受五欲不能爲妨。是菩薩作無
量阿僧祇願。隨爾所時行道盡具足是願。
是菩薩一切善法皆成就。及所成就衆生一
切善法成就故。得身端*正見者無厭。亦成
就衆生令得端*正。須菩提。菩薩應如是
淨*佛土。復次淨佛土者。乃至無三惡之
名。何況有三惡道。問曰。諸佛以大慈悲心
爲苦惱衆生故出世。若無三惡道何所憐
愍。答曰。佛出爲度衆生故。而三惡道衆生
不可度。但可令種善根而已。是故佛名
天人師。若無天人但有三惡道可應有難。
應作是問。問曰。佛憐愍衆生淨佛國土
中。何以無三惡道衆生。答曰。憐愍一切衆
生平等無異。此中説清淨業因縁。是國土中
無三惡道。又佛非但一國土。乃有十方恒
河沙國土。佛有清淨國土有雜國土。雜國
土中則具有五道淨佛國土。或有人天別
異。或無有人天別異。如過去天王佛國土
中。唯佛世尊以爲法王。是故名爲天王佛。
復有國土無三毒邪見。問曰。諸佛但爲除
衆生煩惱故出世。邪見三毒即是煩惱。若
無煩惱出何所爲。答曰。有人言。是中大福
徳因縁故。邪見三毒不發故言無。復次有
人言。是中諸菩薩皆得無生法忍。常修六波
羅蜜等諸功徳。常遊十方度脱衆生。於諸
佛所修習諸佛三昧勝教化無數聲聞辟支
佛。亦勝教化阿鞞跋致菩薩成就衆生菩薩
淨佛土菩薩。爲近佛道故利益轉大。是國
土無二乘之名者。問曰。餘佛有三乘教化
豈獨劣耶。答曰。佛出五濁惡世。於一道分
爲三乘。問曰。若爾阿彌陀佛阿閦佛等不
於五濁世生。何以復有三乘。答曰。諸佛初
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衆生。自發願言
我亦當以三乘度衆生。亦無無常苦空無
我之名者。以衆生深著常樂等顛倒故爲
説無常等苦法。是中無常樂等倒故不
須無常苦。若無病則不須藥。亦無我所
有乃至無諸煩惱結使亦如是。無二乘故
亦無須陀洹等諸果。但一向著諸法實相。先
得無生法忍者得諸三昧陀羅尼門。轉復増
益諸地等功徳。風吹七寶之樹隨所應度
而出聲者。是菩薩欲使衆生易聞法故。七
寶之樹出法音聲。寶樹遍滿國土故。衆生
生便聞法。餘心不生但生法心。問曰。諸佛
有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力。何以不變化作無
身説法度衆生。何須樹木音聲。答曰。衆
生甚多。若佛處處現身衆生不信。謂爲幻
化心不敬重。有衆生從人聞法心不開
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便信受。如本生經説。
菩薩受畜生身爲人説法。人以希有故無
不信受。又謂畜生心直不誑故。有人謂畜
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誑。以樹木無心而有
音聲則皆信受。所謂空無相無作。有佛無佛
一切法常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起。
如是等法晝夜常出。餘國土以神通力口力
種種變化。此中常自然音聲淨佛國土。佛常
爲諸佛所讃大作功徳故。能得如是淨
國。若聞淨國佛名則畢定作佛。問曰。餘佛
種種勤苦説法。衆生尚不得道。何以但聞
佛名便得道。答曰。餘處佛種種説法。衆生
或得道或得善根終不空説。若聞是佛
名畢至阿鞞跋致不言今得。問曰。一切
佛若人好心聞名皆當至佛。如法華經中
説。福徳若大若小皆當作佛。何以獨説淨國
佛。答曰。人聞餘佛名字。謂受生與人無異
但有一切智得道。爲異心不敬重故。雖
種善根亦不能深。是中是法性身佛身無
量無邊光明説法音聲遍滿十方國土。國中
衆生皆是近佛道者。無量阿僧祇由旬衆
中説法。勝無量億阿僧祇日月光明。常從
身出。佛令衆生見則得見若不聽則不見。
是佛一一毛孔邊常出無量無邊阿僧祇佛。
一一諸佛等無異。於化佛邊展轉復出。隨
應度衆生。見佛優劣。根本眞佛無有分別
大小之異。如是等若見若聞名若聞如是
功徳。深信敬重故。所種善根云何不畢定作
佛。復次是佛説法時無有疑者。乃至無一
人言是法爲非。佛口所説悉皆是法。問曰。
人從釋迦文尼佛聞法生疑者多。答曰。
此中自説因縁。有人薄福不種善根不得
善知識故。生疑著我見邊見邪見等。諸煩
惱覆故非佛言是佛。是佛言非佛。不深
種善根不順善師。三毒邪見一時發起無
所依。隨任意自恣若見邪見。順其意故
言是一切智。見諸佛説畢竟空。不順其意
便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
諸佛所多生疑。多生疑故心悔。是淨佛
國中無如是罪人故不生疑。佛言。如是
罪人破諸法實相故死墮地獄惡道中。諸菩
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罪人往來
生死中。以佛神通力拔出衆生令住正定
聚中。不墮三惡趣。是名淨佛土。是佛土中
無如是諸過無不具足。於世間出世間有
漏無漏有爲無爲等中無有障礙。所謂國土
七寶衆生身端*正相好莊嚴無量光明常聞
法音。常不遠離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是中衆生皆畢竟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上聞佛名畢定至佛。此於諸法無
礙必得作佛。有何差別。答曰。此中衆生
常見佛常聞法。深種善根多集佛法故疾
得作佛。聞名者雖倶畢竟定而小不如。
如是等名爲淨國土相。如十地中莊嚴菩
提樹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爲
畢定爲不*畢定。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畢定非不*畢定。世尊。何處*畢定。爲聲聞
道中爲辟支佛道中爲佛道中。佛言。菩薩摩
訶薩非聲聞辟支佛道中*畢定。是佛道中
*畢定。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爲初發意菩薩
*畢定。爲最後身菩薩*畢*定。佛言。初發意
菩薩亦*畢定。阿鞞跋致菩薩亦*畢定。最後
身菩薩亦畢定。世尊。畢定菩薩墮惡道中生
不。不也。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八人若須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生惡道中
不。不也世尊。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
發意已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行禪定修智
慧。斷一切不善業。若墮惡道。若生長壽天若
不得修善法處。若生邊國若生惡邪見家無
作見家。是中無佛名無法名無僧名。無有是
處。須菩提。初發意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以深心行十不善道。無有是處。世尊。
若菩薩摩訶薩有如是善根功徳成就。如佛
自説本生受不善果報。是時善根爲何所在。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爲利益衆生故隨
而受身。以是身利益衆生。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作畜生時。有是方便力。若怨賊欲來
殺害。以無上忍辱無上慈悲心。捨身不惱怨
賊。汝諸聲聞辟支佛無有是力。以是故。須
菩提。當知菩薩摩訶薩欲具足大慈悲心。爲
憐愍利益衆生故受畜生身。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善根中受如是諸
身。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乃
至道場。於其中間無有善根不具足者。具足
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薩
摩訶薩從初發意應當學具足一切善根。學
善根已當得一切種智。當斷一切煩惱習。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成就如
是白淨無漏法。而生惡道畜生中。佛告須菩
提。於汝意云何。佛成就白淨無漏法不。須
菩提言。佛一切白淨無漏法成就。須菩提。若
佛自化作畜生身。作佛事度衆生。實是畜生
不。須菩提言。不也。佛言。菩薩摩訶薩亦如
是。成就白淨無漏法。爲度衆生故受畜生身。
用是身教化衆生。佛告須菩提。如阿羅漢作
變化身。能使衆生歡喜不。須菩提言能。佛
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用是白
淨無漏法。隨所度衆生而受身。以是身利益
衆生亦不受苦。須菩提。於汝意云何。幻師
幻作種種形。若象馬牛羊男女等以示衆人。
須菩提。是象馬牛羊男女等有實不。須菩提
言。不實也世尊。佛言。如是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白淨無漏法成就。現作種種身以示衆
生故。以是身饒益一切。亦不受衆苦。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得聖
無漏智慧。而隨所應度衆生身而作種種形
以度衆生
問曰。上阿鞞跋致品中説如是相。是阿
鞞跋致如是相非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是
畢定。須菩提。今何以更問。答曰。是般若波羅
蜜有種種門。有種種道。阿鞞跋致是一門中
説。今問畢定更問異門。復次佛心中一切
衆生一切法皆畢定人以智不及故名爲不
畢定。佛知雖無量阿僧祇劫積大功徳必
退作小乘者。亦知微細昆虫雖未有善
心。過爾所劫發心後當作佛。定知一切法
皆如是。從是因得是果。是故名佛一切法
中無礙。以畢定知故。復次須菩提。聞法華
經中説。於佛所作少功徳。乃至戲笑一稱南
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
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
者不應有退。如法華經中説畢定。餘經説
有退有不退。是故今問爲畢定爲不畢定。
如是等種種因縁故問定不定。佛答。菩薩是
畢定。須菩提。心以入涅槃爲畢定。是故問
爲何道中畢定。佛答非畢定二乘。但於大
乘中畢定。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問。爲
初發意爲阿鞞跋致爲最後身畢定。須菩
提意。謂爲阿鞞跋致已上畢定。住佛道中
故。佛答三種菩薩皆畢定。畢定者必當作佛。
問曰。如上品中説。佛以佛眼見十方菩薩。
求佛如恒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
今何以言三種菩薩盡皆畢定。答曰。我先已
説般若甚深有無量門。有説諸菩薩退而
不畢定。有處説菩薩畢定不退如阿鞞跋
致品中。須菩提問佛。菩薩退者於何處退。
爲從色爲從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
畢竟空故諸法皆不退。此中佛何以更説不
退。問曰。是二義何者是實。答曰。二事皆實。
佛口所説無不實者。如佛或説諸法空無
所有。或説布施持戒等是有爲。初發心者説
諸法有爲。久學人著善法者説諸法空無所
有。懈怠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牢固
者。如是人應從聲聞道得度而不求聲聞
久於生死中受苦。是故説發心如恒河沙
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衆生聞是已能
堪受衆苦者。畢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不能者取聲聞辟支佛道。有人堪任得
佛。而大悲心薄自愛身重。此人聞佛難得
多有退者。作是念。我或不能得佛不如
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爲。爲是人故
説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
經中説。問曰。若菩薩皆畢定佛。何以故。種
種呵二乘。不聽菩薩取二乘證。答曰。求
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
於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捨佛道不度
衆生。諸佛菩薩之所呵責。汝欲捨去會
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三
昧。又不廣化衆生。是則迂迴於佛道稽
留。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縁。所受身必應當
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曰。得阿羅
漢時。三界諸漏因縁盡。更不復生三界。有
淨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
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
華經説。有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
滅度。我於餘國爲説是事。汝皆當作佛。問
曰。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
得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答曰。是
人著小乘因縁。捨衆生捨佛道。又復虚
言得道。以是因縁故。雖不受生死苦惱。
於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
菩薩。復次佛法於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
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
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
求得佛時乃能了知。餘人可信而不可
知。畢定菩薩墮三惡道中不者。須菩提聞
佛説無量本生因縁或象鹿龜鴿孔雀鸚鵡
等受種種苦。是故問佛。世尊若菩薩受如
是等畜生身。云何言一切菩薩畢定。畢定者
即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墮三惡趣。佛
反問答。於汝意云何。八人等聖人爲墮三
惡道不。須菩提思惟。是諸聖人入聖道故
無墮三惡道因縁。思惟已。答言。不也。佛言。
菩薩亦如是。墮三惡道因縁盡故云何墮
三惡道。墮三惡道因縁者。所謂諸不善法。
是菩薩從初發心已來修習布施持戒等諸
善法。斷諸殺生等十不善道。若是人墮三惡
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滅諸惡法増益善
法故。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墮地獄中者
墮畜生下者墮餓鬼。是菩薩三種已盡。深
心悲念衆生。是故不墮。問曰。若爾者三惡
道可不於中生。是菩薩福徳多。何以不於
長壽天中生。答曰。是菩薩憐愍衆生行六
波羅蜜。雖能入禪波羅蜜。和合慈悲行不
著禪味。命欲終盡念欲界法故退禪道。
以彼中無苦惱深著禪味難可得度故。
不生長壽天。以邊國障礙不得修善法
故不生。所以者何。是菩薩拔出吝法根本。
吝法因縁故生邊國不知法處。復次是菩
薩常好中道捨離二邊故。不生邊國。邊
者無三寶之名。不識七衆。但貴今世現
事。不貴福徳道法故名邊地。不但生邊
國故名爲邊地。若識三寶知罪福相續因
縁。解諸法實相。是人雖生閻浮提外不名
爲邊。何況生閻浮提中。是菩薩常樂爲他
説法。亦深愛善法故得隨意善衆生共生。
所謂爲中國人。於中國不生邪見家。何
以故。是菩薩世世常自行正見。亦教他正
見。讃正見法。歡喜讃歎行正見者。是
故不生惡邪見家。問曰。是菩薩大福徳智慧
力。應生邊地邪見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
不生。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成就大力菩
薩。二者屬因縁新發心菩薩。大菩薩爲衆
生隨所應度受身。不避邊地邪見。新發
意菩薩若生是處。既不能度人又自敗壞。
是故不生。譬如眞金在泥終不敗壞銅鐵
則壞。邪見者所謂無作見。雖六十二種皆是
邪見無作最重。所以者何。無作言不應作
功徳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來。雖
是邪見而不遮作福徳。以無作大惡故不
生。又初發心菩薩深惡心行十不善道。無
有是處。何以故。是菩薩一心迴向。貴重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貴世間法。是人未
離欲因縁故。雖起諸煩惱終不*深心作
惡。雖加杖楚終不奪命。不取他財令其
失命。是菩薩斷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
法故。不生八難處常得八好處。須菩提問。
若菩薩有如是善根成就。云何本生因縁作
鹿馬等。佛答。菩薩實有福徳善根成就。爲
益衆生故受畜生形。亦無畜生罪。此
中佛自説因縁。所謂菩薩在畜生中慈愍
怨賊。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阿羅漢辟支
佛怨賊來害。雖不加報不能愛念供養供
給。如菩薩本身作六牙白象。獵師以毒箭
射胸。爾時菩薩象以鼻擁抱獵者。不令
餘象得害。語雌象言。汝爲菩薩婦何縁生
惡心。獵師是煩惱罪。非人過也。我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滅除其煩惱罪。譬如
鬼著人呪師來但治鬼而不瞋人。是故莫
求其罪。徐問獵者。汝何以射我。答言。我
須汝牙。象即就石罅拔牙與之。血肉倶
出不以爲痛。供給糧食示語道徑。如是
等慈悲。阿羅漢辟支佛所無有。如是好心
云何受畜生身。當知是變化度於衆生。問
曰。何以不作人身而爲説法而作此
身。答曰。有時衆生見人身則不信受。見畜
生身説法。則生信樂受其教化。又菩薩欲
具足大慈悲心。欲行其實事。衆生見之驚
喜皆得入道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三



大智度論釋畢定品第八十三
之餘卷第九
十四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
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汚。佛言。菩薩用般
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於十方如恒河沙
國土中饒益衆生。亦不貪著是身。何以
故。著者著法著處。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
空故空不著空。空中無著者亦無著處。何以
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須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菩薩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世尊菩薩但住般若波羅蜜中。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住餘法中耶。須菩提。頗有
法不入般若波羅蜜者不。世尊。若般若波羅
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
世尊空中無有法若入若不入。須菩提。一切
法一切法相空不。世尊空。須菩提。若一切
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須
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
住是神通波羅蜜中。到十方如恒河沙等*國
土。供養現在諸佛。聞諸佛説法。於諸佛所
種善根。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皆空。是
*國土中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
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
空者。空爲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
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
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
意足知他心智宿命智。知衆生生死。若菩
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衆生。亦不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
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
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
諸善法。於善法亦不著。諸善法自性空故空
無所著。若著則受味。是空中無有味。是菩薩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生如是天眼。用
眼觀一切法空。見是法空不取相不作業。
爲人説是法。亦不得衆生相。不得衆生
名。如是菩薩摩訶薩用無所得法故。起神
通波羅蜜。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
能作。是菩薩用天眼通過於人眼。見十方
*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衆生。或以布施
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禪定或
以智慧饒益衆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
諸禪解脱三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
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衆生。爲慳者
是説法。諸衆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
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
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
窮故共相食噉。不得離三惡道爲破戒者説
法。諸衆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
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
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三惡道中自不能
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應隨破戒心
死時有悔。若有共相瞋諍者。説如是法。諸
衆生莫共相瞋。瞋亂心人不順善法。汝等今
共相瞋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
故。汝等不應生一念瞋恚心。何況多。爲懈
怠衆生説法令得精進。散亂衆生令得禪定。
愚癡衆生令得智慧。亦如是行婬欲者令觀
不淨。瞋恚者令觀慈心。愚癡衆生令觀十
二因縁。行非道衆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
辟支佛道佛道。爲是衆生如是説法。汝等所
著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著。不著相是
空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爲衆生作利益。須
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衆生意善説
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